“倒置 T” 型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破解低 COD/N 废水脱氮难题的新钥匙

《Eco-Environment & Health》: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electron competition with mixed electron donor supply in a biofilm electrode reactor

【字体: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 CS11.0

编辑推荐:

  在废水处理中,传统生物脱氮面临诸多挑战,如异养反硝化需大量有机碳源且易引发二次污染,自养反硝化细菌增殖慢。研究人员围绕生物膜电极反应器(BER)展开研究,发现其在低 COD/N 条件下脱氮性能优异,为废水脱氮提供新方向。

  在废水处理的领域中,氮元素作为常见的污染物,其排放受到严格限制。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异养反硝化依赖有机碳作为电子供体,理论上去除 1.0 g NO3? -N 需要 2.86 g COD,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为实现完全反硝化,所需的有机碳输入远超该理论值,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因添加外部有机碳源而引入二次污染 。自养反硝化虽被视为低碳技术,可减少间接碳排放,但自养反硝化细菌的增殖速度有限,阻碍了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探寻更高效、环保的废水脱氮技术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生物膜电极反应器(Biofilm Electrode Reactor,BER)的研究。他们在 BER 中构建了独特的 “倒置 T” 型电极配置,模拟混合营养反硝化环境,深入探究了不同进水有机电子供体剂量下,单一异养脱氮和混合营养脱氮过程的差异,以及微生物和反硝化功能酶对混合营养反硝化系统的响应。研究成果发表在《Eco-Environment 》上,为废水脱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首先配置了模拟废水,以 KNO3为氮源,CH3OH 为有机碳源,设置不同的 COD/N 比。采用自行设计改造的 BER 反应器,其阳极是石墨棒,阴极是不锈钢板,形成 “倒置 T” 型结构,并使用聚氨酯泡沫作为生物膜载体。实验过程中,通过控制电流、温度、水力停留时间(HRT)等条件,对比 BER 和生物膜反应器(Biofilm Reactor,BR)的脱氮性能。同时,运用多种分析技术,如对水样进行NO3? -N、NO2? -N、N2O-N 和 COD 等指标的检测,对微生物样本进行胞外聚合物(EPS)、电子传递系统活性(ETSA)、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还通过批次试验研究电子竞争特性。

在研究结果方面:

  • 不同 COD/N 比下的脱氮性能:在不同 COD/N 比条件下,BER 系统的NO3? -N 去除效率均优于 BR 系统,即便在 COD/N 比接近理论值 2.86 时,BER 系统的去除效率仍显著提高约 20%,但同时出现了明显的NO2? 积累(6 - 8 mg/L)。此外,系统运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氨积累,表明不存在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NRA)过程。而且,微生物对电刺激的适应时间会因有机碳供应减少而延长。
  • EPS、ETSA 和反硝化酶分析:电刺激使 BER 系统中微生物的 EPS 产量增加,尤其是在阳极附近,这有助于微生物利用电子进行底物降解,但过厚的 EPS 层可能会限制电子传递。ETSA 在 BER 系统各区域均有所增加,阴极附近增加尤为显著,表明电刺激促进了微生物细胞内的电子传递。对反硝化呼吸链相关酶的评估发现,BER 系统中 NADH、Complex I、Nar 等酶的浓度变化与NO3? -N 去除效率相关,而 Nir 浓度下降,导致其酶活性受损,NO2? 降解能力变差。
  • 微生物群落分析:不同的 COD/N 比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低的碳供应有利于自养反硝化菌的富集。在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 等优势菌门在不同条件下相对稳定;在属水平上,随着碳供应减少,非异养反硝化功能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此外,一些自养或电活性反硝化菌在阳极附近富集,这可能与 BER 的独特电极配置和氢气扩散过程有关。
  • 电子分布和潜在代谢途径分析:通过批次试验分析不同电子受体组合下的氮降解情况,发现电子竞争在混合营养反硝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在多种电子受体共存时,NO3? 和 N2O 的降解受到抑制,NO2? 的降解也受到影响,且 Nir 在电子竞争中能力最弱。综合分析得出,BER 系统中硝酸盐去除是异养反硝化、氢自养反硝化和电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异养反硝化贡献超过 70% 的NO3? -N 去除。

研究结论表明,BER 系统在相对低 COD/N 条件下,展现出卓越的氮去除性能。这得益于弱电刺激和原位 H2生成的协同作用,它们促进了电子传递,调节了关键酶的活性,刺激了功能微生物的活性。同时,BER 系统富集了多种氢自养反硝化微生物和电活性微生物,进一步提升了脱氮能力。然而,研究也发现,尽管氢气可作为额外电子供体,但在有限的进水有机碳条件下,电子竞争依然存在。该研究为低 COD/N 比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方案,对推动废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未来还需开展中试实验,进一步评估其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性能,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