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感知邻里建成环境对农村社区疫情社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中国纵向数据的交叉滞后分析
《iScience》:Promoting health equity: Role of perceived 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in rural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pandemic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5月18日 来源:iScience 4.6
编辑推荐:
为解决COVID-19疫情加剧农村健康不平等问题,重庆大学团队开展关于感知邻里建成环境(NBE)与农村社区韧性(CR)关系的研究。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纵向数据,采用交叉滞后模型发现:疫情前感知NBE质量正向预测疫情期间个体/社区层面的社会经济韧性(除西部社区经济韧性外),且存在个体层面的双向促进作用。该研究为通过建成环境干预提升农村抗疫韧性提供新证据,发表于《iScience》。
疫情大流行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全球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暴露无遗。在COVID-19肆虐期间,本就面临医疗服务短缺、人口外流等挑战的农村社区,又遭遇了就业动荡、社会隔离等次生危机。更令人忧心的是,现有研究多聚焦城市抗疫韧性,对农村社区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增强"抵抗力"的探索近乎空白。这种认知鸿沟使得占全球45%人口的农村居民在疫情中陷入双重困境——既要对抗病毒威胁,又要应对被放大的社会经济脆弱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团队注意到,邻里建成环境(NBE)作为社区韧性的物质载体,其作用机制在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研究强调NBE通过影响病毒传播路径塑造抗疫能力,而农村社区更需要NBE支撑其应对社会经济冲击的"软实力"。但现有证据多来自横断面研究,既无法确认NBE影响的时滞效应,也难以解释二者可能存在的双向关系。为此,Dong等学者创新性地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2020年两期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交叉滞后分析,首次揭示了感知NBE与农村社区抗疫韧性间的动态关系。
研究团队采用三项关键技术方法: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纵向数据,覆盖25个省份4803名农村居民;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贝叶斯近似测量不变性检验确保跨时间测量等效性;构建四个交叉滞后模型分别分析NBE与个体/社区层面社会经济韧性的双向关系,所有模型拟合优度指标(CFI≥0.95,RMSEA≤0.06)均达到理想标准。
研究结果呈现四大发现:
"农村社区个体与社区层面的韧性特征"部分显示,将社区韧性操作化为个体层面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未来信心)和社区层面的邻里信任,经济韧性则分为个体财务稳定性(收入/工作满意度)和社区就业率。这种多维测量框架有效捕捉了农村应对慢压力源的核心能力。
"感知邻里建成环境与社会/经济韧性维度的关系"通过交叉滞后模型揭示:疫情前感知NBE质量(环境整洁度、公共设施评价)每提升1个单位,疫情期间个体社会韧性提升0.08-0.15个标准差,且存在显著双向关系。这种互惠效应在东部(β=0.15)、中部(β=0.16)和西部(β=0.10)农村均稳定存在。
"单向与互惠影响模式"特别指出,社区层面呈现非对称关系——疫情前NBE感知正向预测疫情期间社区社会韧性(东部β=0.14,西部β=0.12),但仅东部(β=0.09)和中部(β=0.08)社区的经济韧性受益于NBE,西部社区反而出现负向关联(β=-0.08)。这种区域异质性可能与西部特殊的乡村绅士化进程有关。
"城乡社区韧性差异"强调,与城市研究关注NBE通过密度、流动性影响病毒传播不同,农村社区中NBE主要通过增强社会资本(如促进非正式互助)和经济多样性(如创造非农就业)来提升抗疫韧性,这为多尺度韧性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结论部分深刻指出,该研究突破了传统"环境决定论"认知,首次证实感知NBE与农村社区韧性存在"环境赋能-韧性反哺"的良性循环。尤其在个体层面,每1个单位的社会韧性提升可带来0.09-0.16个单位的NBE感知改善,这种双向强化机制为"环境干预-心理资本-社区韧性"的传导路径提供了实证支持。但西部社区的负向案例也警示,在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单纯改善物质环境若不能同步提升民生保障,反而可能加剧经济脆弱性。
讨论中,Xu等学者特别强调三个政策启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应重视居民主观环境评价,避免"有硬件无感知"的规划陷阱;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社区(如东部产业型与西部生态型)需制定差异化的NBE改善策略;建立"环境感知-韧性评估"的动态监测机制,为健康公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发现不仅为后疫情时代的农村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健康公平(SDG3)探索了环境干预新路径。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