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ICT usage increases workforce geographical diversity
编辑推荐:
本文聚焦 ICT 对城乡迁移劳动力地理多样性的影响,构建地理多样性指数(GDI)分析发现,ICT 可提升劳动力地理多样性,且在大城市和男性中效果更显著,但会增加碳排放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劳动力多样性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石,而劳动力地理多样性直接反映劳动力跨区域的空间流动与整合。信息通信技术(ICT)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突破地理 barriers、拓展社交网络等机制,重塑了城乡迁移劳动力的求职模式。研究提出三个假设:ICT 使用促进劳动力地理多样性(H1);其影响在不同城市规模和人口群体中存在异质性(H2);ICT 驱动的地理多样性兼具提升生产力与增加碳排放的双重效应(H3)。中国庞大的城乡迁移规模和移动技术的普及,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了独特场景。
地理多样性指数(GDI)的构建与分析
研究开发了城乡迁移劳动力地理多样性指数(GDI),该指数基于引力模型,纳入社会网络、信息不对称等不可观测因素,通过计算实际迁移流量与模型预测值的差异,评估不同城市对多样化劳动力的吸引力。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和东部城市 GDI 水平显著高于内陆和西部城市,反映出经济活力与劳动力市场包容性的区域差异。COVID-19 疫情期间的防控政策对 GDI 产生滞后影响,2022 年 GDI 降至最低,2023 年政策放宽后有所反弹,表明外部冲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具有延迟性。
实证结果与异质性分析
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发现,移动数据使用量增加 1%,GDI 在第一季度提升 4.343%,随后两季度下降 3.185%,存在信息滞后和预期偏差效应。按城市规模分组后显示,ICT 对大城市 GDI 有正向影响,对小城市则为负向,且大城市的影响持续时间较短(6 个月),小城市长达 18 个月,加剧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人口结构方面,ICT 使用显著提升 30-60 岁群体的 GDI,却导致 30 岁以下女性 GDI 下降,反映出数字素养和性别差异对技术红利获取的影响。
双重效应:生产力提升与环境成本
GDI 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呈显著正相关,GDI 每增加 1%,TFP 提升 0.0324%,得益于多样化劳动力带来的知识溢出和技能互补。然而,GDI 的提升也伴随碳排放量增加 3.3656%,源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导致的通勤距离延长。这一矛盾凸显了城市在追求包容性增长时需平衡经济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研究通过户籍政策调整作为工具变量,进一步验证了 GDI 与 TFP 的因果关系,强化了结论的可靠性。
讨论与政策启示
ICT 通过优化信息匹配和扩大求职范围,增强了劳动力地理多样性,但也加剧了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 “数字鸿沟” 和人口结构差异。政策制定者需在大城市推动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向小城市倾斜数字资源,提升其经济多样性和吸引力。针对年轻女性等弱势群体,应加强数字素养培训,消除职业性别隔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多样性维度,探讨 ICT 在全球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普适性影响,为构建包容、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