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南极海绵的微生物生态学
《Microbial Ecology》:The Microbial Ecology of Antarctic Sponge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5月19日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总结了南极海绵(Porifera)及其共生微生物组(microbiome)的生态特征,揭示了其低微生物丰度(LMA)、高宿主特异性及核心菌群(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等)在极端环境中的氮循环(N-cycling)和化学自养(chemoautotrophy)功能,为极地共生系统研究提供了关键范式。
南极海绵(Porifera)与微生物形成的全生物体(holobiont)是南大洋底栖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在低温、季节性光照和地理隔离的选择压力下,这些共生体系演化出独特的分类和功能特征,成为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适应性的理想模型。
2023年南极海洋物种登记册(RAMS)记载了593种海绵,其中67%为南大洋特有种。形态学分析显示,德谟海绵纲(Demospongiae)物种最丰富(占80%记录),而钙质海绵(Calcarea)和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的分子数据覆盖率不足20%。值得注意的是,69个海绵属为单型属,暗示微生物多样性可能集中在少数宿主谱系中。
培养与非培养研究共同揭示了南极海绵微生物组的低丰度特性(105-106细菌/克组织),其α多样性低于热带海绵,但β多样性更高。核心菌群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组成,而外周类群受宿主分类地位和深度梯度驱动。
宏基因组数据揭示了共生微生物的关键代谢途径:
现有数据严重偏向南极半岛和罗斯海(Ross Sea)等易采样区域,200米以深的样本仅占7%,而深海占南大洋面积的90%。这种采样偏差限制了我们对压力适应机制的理解,特别是对深渊区特异菌群(如Dietzia和Brevibacterium)的认知。
模拟升温实验显示,核心菌群在短期热胁迫(+4-5°C)下保持稳定,但外周类群发生更替。冰架退缩导致的沉积物增加可能干扰滤食效率,而酸化对钙质海绵的骨针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亟待突破的四大方向包括:
南极海绵微生物组如同极地海洋的"微观反应堆",其独特的生态功能与适应策略,为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韧性提供了全新视角。随着测序技术的普及和极地科考的深入,这些冰封世界的共生伙伴将继续揭示微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深层规律。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