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基于CRISPR/Cas9的DSB修复机制定量研究新方法

《Biochemistry (Moscow)》:Novel CRISPR/Cas9-Based Approaches for Quantitative Study of DSB Repair Mechanics

【字体: 时间:2025年05月30日 来源:Biochemistry (Moscow) 2.3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综述系统探讨了利用CRISPR/Cas9系统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双链断裂(DSB)修复的最新策略,重点分析了荧光报告基因(如DSB-TRIP、ddXR)在单/多位点DSB监测中的应用,并揭示了Cas9诱导断裂与传统核酸酶的修复机制差异,为DNA损伤修复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Abstract

CRISPR/Cas9技术革新了双链断裂(DSB)修复机制的研究范式。与传统核酸酶(如ZFN/TALEN)相比,Cas9通过向导RNA(gRNA)精准靶向的特性,不仅能模拟生理性DSB,还可构建多重断裂模型。荧光报告系统如DR-GFP和EJ5-GFP被广泛用于量化同源重组(HR)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效率,而新兴的DSB-TRIP技术通过串联重复序列标记,实现了单细胞水平动态追踪修复过程。

创新性方法学突破

ddXR(dual-digital crossover reporter)系统通过双荧光开关设计,首次实现了对随机基因组位点HR/NHEJ的并行检测。实验数据显示,Cas9诱导的DSB末端结构存在显著微同源(microhomology)倾向,这可能解释其修复偏向NHEJ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当gRNA靶向转录活跃区域时,修复效率提升2-3倍,提示染色质状态对修复通路选择具有调控作用。

机制比较研究

与电离辐射产生的复杂末端不同,Cas9产生平末端断裂的特性使其更适用于可控修复动力学研究。但需警惕脱靶效应导致的背景噪音,新开发的HiFi-Cas9变体将错误切割率降低至<0.1%。在端粒区域诱导DSB时,观察到ALT(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通路异常激活,这为癌症基因组不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技术应用前景

将CRISPR筛选与单细胞测序结合,可绘制全基因组修复网络图谱。近期开发的Cas9D10A切口酶系统,通过产生交错切口模拟生理性损伤,为研究复制叉崩溃相关修复开辟了新途径。这些进展共同推动着DNA损伤响应(DDR)研究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解析的范式转变。

订阅生物通快讯

订阅快讯:

最新文章

限时促销

会展信息

关注订阅号/掌握最新资讯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