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Microbiology》:Prospects of Synthetic Biology-Based Approaches in the Enhanced Production of Pyocyani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CCB 117 as the Drug of Choice in Aquaculture

【字体: 时间:2025年06月04日 来源:Current Microbiology 2.3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探讨了利用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技术改造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提升绿脓菌素(Pyocyanin)产量的策略。文章聚焦绿脓菌素作为抗弧菌病(vibriosis)水产药物的潜力,分析了其生物合成分子机制及基因通路(如phz操纵子)的优化方向,为构建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提供了理论框架。

Abstract
绿脓菌素(Pyocyanin)是由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产生的含氮杂环吩嗪化合物,其抗菌特性使其成为可持续水产养殖中对抗弧菌病(vibriosis)的潜在首选药物。然而,天然菌株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制约了其应用。本文综述了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铜绿假单胞菌MCCB 117菌株以提升绿脓菌素产量的最新进展。

分子机制与生物合成通路
绿脓菌素的合成依赖于phz操纵子(phzA1B1C1D1E1F1G1和phzA2B2C2D2E2F2G2),其编码的酶催化分支酸(chorismate)转化为吩嗪-1-羧酸(PCA),最终经PhzM/S修饰生成绿脓菌素。研究显示,调控因子如群体感应系统(QS)中的LasR/RhlR和次级代谢调控蛋白PqsR直接影响phz基因簇的表达水平。

合成生物学改造策略

  1. 启动子工程:替换phz操纵子天然启动子为强组成型或诱导型启动子(如T7或PBAD)可显著提升转录效率;

  2. 代谢流优化:通过CRISPR-Cas9敲除竞争途径(如喹诺酮合成通路pqs)并过表达限速酶PhzE(分支酸变位酶);

  3. 动态调控:设计QS响应型生物传感器,实现培养周期内产毒与生长的时序控制。

应用前景与挑战
绿脓菌素在水产养殖中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毒性控制(对非目标生物)和发酵工艺优化等挑战。未来研究可结合多组学分析(如转录组和代谢组)进一步挖掘调控节点,并开发无病原性工程菌株(如删除毒力基因exoS)。

结论
合成生物学为绿脓菌素的高效生产提供了精准工具,其技术路线亦可拓展至其他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开发,推动绿色农业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

订阅生物通快讯

订阅快讯:

最新文章

限时促销

会展信息

关注订阅号/掌握最新资讯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