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内镜及新技术在不明原因胆道狭窄评估中的应用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Endoscopic and novel approaches for evaluation of indeterminate biliary strictures

【字体: 时间:2025年06月06日 来源: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不明原因胆道狭窄(IBS)的诊断挑战与突破,重点比较了ERCP刷检/活检、经口胆道镜(POC/SOC)、超声内镜引导组织取样(EUS-FNA/B)的敏感性差异(ERCP 45-59% vs EUS 80% vs SOC 95%),并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二代测序(NGS)等分子诊断技术如何将恶性检出率提升至93%。2025年ESGE指南提出的基于狭窄位置的阶梯式诊断策略(远端首选EUS,近端倾向胆道镜)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参考。

1. 引言
不明原因胆道狭窄(IBS)指经CT/MRI/MRCP和ERCP刷检/活检仍无法确诊的胆道狭窄,其中30%可能为良性病变。传统ERCP技术因胆道恶性肿瘤的纤维化特性导致取样不足,敏感性仅45-59%,而假阴性结果可能延误恶性病变(如胆管癌、胰腺癌)的治疗时机。

2. 内镜技术
2.1 胆道镜检查
数字单操作者胆道镜(DSOC)通过直接观察胆管黏膜(如 Mendoza分类中的扭曲血管、不规则结节等5项恶性特征)和靶向活检,将敏感性提升至96%(视觉诊断)和68%(活检)。但ESGE指南因其操作复杂性和设备限制,建议将其作为ERCP/EUS失败后的救援手段。

2.2 超声内镜引导组织取样
EUS-FNA对恶性狭窄的敏感性达80%,尤其适用于远端狭窄,其优势在于可同时评估周围淋巴结和胰腺病变。但近端狭窄存在5-10%的肿瘤种植风险,需权衡诊断获益与潜在并发症。

2.3 ERCP技术优化
增加刷检次数至30次可使敏感性提高20%,而活检后盐水灌洗收集脱落细胞也能将检出率提升至72%。

2.4 分子诊断
FISH通过检测1q21/7p12等染色体异常,将恶性检出敏感性提升至93%。NGS则通过分析胆汁中KRAS、TP53等基因突变,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恶性检出率从8%跃升至83%。胆汁蛋白质组学还发现CEAM6、NGAL等潜在生物标志物。

3. 结论
ESGE 2025指南提出阶梯式诊断路径:初筛采用ERCP联合影像学,次选EUS(远端)或胆道镜(近端),疑难病例辅以FISH/NGS。尽管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诊断精度,分子检测的标准化和肿瘤种植风险仍是未来研究重点。

订阅生物通快讯

订阅快讯:

最新文章

限时促销

会展信息

关注订阅号/掌握最新资讯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