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癌症治疗中的纳米医学: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当前视角
《Molecular Cancer》:Nanomedicine in Cancer Therapeutics: Current Perspectives from Bench to Bedside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6月10日 来源:Molecular Cancer 27.7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深入探讨了纳米医学在癌症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从被动靶向(EPR效应)到主动靶向(如配体修饰、细胞介导递送)和亚细胞器靶向策略,并强调了智能响应型纳米载体(如pH/酶/缺氧响应)和跨学科技术(AI、肿瘤芯片模型)对临床转化的推动作用。文章系统梳理了纳米药物面临的挑战(如异质性肿瘤微环境、蛋白冠效应)及解决方案,为下一代癌症纳米疗法提供了全面视角。
癌症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预计到2050年将导致3500万人死亡。传统疗法(化疗、免疫调节)因缺乏特异性导致严重副作用,而纳米医学通过精准递送药物至肿瘤组织、细胞甚至亚细胞器,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并降低毒性。纳米载体(脂质体、聚合物胶束、树枝状大分子等)可改善药物溶解度、延长循环时间,并利用肿瘤独特的病理特征(如EPR效应)实现富集。然而,仅约15种纳米药物获批临床,凸显了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转化挑战。
EPR效应由Matsumura和Maeda于1986年提出,利用肿瘤血管的高通透性和淋巴回流缺陷实现纳米颗粒的被动蓄积。最佳粒径(50-150 nm)和PEG修饰可延长血液循环,但存在"加速血液清除"现象。临床数据显示EPR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如肝癌中血管密度高而胰腺癌中渗透差。增强EPR的策略包括:
超越EPR的主动靶向通过表面修饰实现:
血管靶向:VEGFR2/整合素αv
β3
/CD105抗体引导药物至肿瘤血管
iRGD肽:通过神经纤毛蛋白-1介导穿透致密肿瘤基质,在胰腺癌中提升硅纳米颗粒递送效率300%
细胞 hitchhiking:
生物配体:
第三代纳米药物精准定位细胞器:
动态调控纳米载体特性:
关键瓶颈包括:
AI驱动设计(如ANN优化等离子体纳米结构)、多细胞器协同靶向(如线粒体-内质网联合疗法)和自给药系统(如抗体偶联药物皮下注射)将成为突破点。通过整合跨学科技术,纳米医学有望实现真正个性化的癌症治疗。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