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植物源化合物3-吲哚乙腈通过诱导活性氧过度积累抑制松材线虫发育与繁殖的机制研究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Nematicidal activity of 3-indoleacetonitrile against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Inhibit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through induction of excessiv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6月16日 来源: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4.2
编辑推荐:
针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发的松萎蔫病防治难题,研究人员探索了植物源化合物3-吲哚乙腈(IAN)的杀线虫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IAN通过诱导活性氧(ROS)过度积累、脂质沉积和细胞死亡,显著抑制线虫运动、产卵及孵化,转录组分析揭示其作用与细胞色素P450(CYP450)通路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密切相关,为开发环境友好型杀线剂提供了新策略。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引发松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 PWD)的元凶,这种毁灭性病害已造成全球范围内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仅在中国,2022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2亿元。目前防治主要依赖化学杀线剂树干注射,但长期使用易导致线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寻找高效低毒的植物源替代品成为当务之急。
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十字花科植物中天然存在的3-吲哚乙腈(3-indoleacetonitrile, IAN)展现出显著杀线虫活性。研究显示,400 μg/mL IAN处理12小时可使松材线虫全部死亡,同时显著抑制其运动能力、产卵量和孵化率。机制研究表明,IAN通过诱导线虫体内活性氧(ROS)爆发、脂质异常积累和细胞死亡,引发严重氧化应激。转录组测序结合GO和KEGG分析揭示,IAN主要影响氧化还原酶活性和CYP450代谢通路——这两个系统正是线虫应对环境毒素的关键防御体系。该成果发表于《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为开发基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新型绿色杀线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松材线虫实验室培养体系(以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为饲料)、不同浓度IAN处理实验、ROS检测(使用DCFH-DA荧光探针)、脂质积累分析(尼罗红染色)、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GO/KEGG富集)。
【IAN具有杀线虫活性】
400 μg/mL IAN处理12小时可实现100%杀灭效果,中低浓度(50-200 μg/mL)也呈现剂量依赖性致死率。行为学实验显示,IAN显著降低线虫摆动频率和头部摆动幅度,200 μg/mL处理使运动能力下降76.3%。
【IAN干扰生殖发育】
200 μg/mL IAN使线虫产卵量减少62.4%,孵化率降低81.7%。显微镜观察发现IAN处理组卵内出现异常空泡,胚胎发育停滞。
【诱导氧化应激机制】
荧光检测显示IAN处理组ROS水平升高3.8倍,伴随脂滴异常积累。细胞死亡染色证实IAN引发凋亡样死亡,200 μg/mL处理组死亡率达73.5%。
【转录组调控网络】
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过程"(GO:0055114)和"单加氧酶活性"(GO:0004497)。CYP450基因家族(如CYP306A1、CYP314A1)表达显著下调,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上调,反映线虫试图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IAN通过"ROS-CYP450"轴发挥杀线虫作用的分子机制。相较于传统化学杀线剂,植物源IAN具有环境兼容性好、不易诱发抗药性的优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IAN能同时靶向线虫的运动、繁殖和抗氧化系统,这种多靶点作用模式大大降低了抗性产生的风险。研究不仅为控制松材线虫提供了候选化合物,更为设计基于氧化应激策略的新型杀线剂开辟了方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IAN的剂型和应用方式,推动其在实际防治中的应用。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