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野生与栽培黄连根际微生物组比较揭示Paraburkholderia促生长和抗病的核心作用
《Microbiome》:Wild wisdom meets cultivation: comparative rhizomicrobiome analysis unveils the key role of Paraburkholderia in grow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suppression in Coptis chinensi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6月22日 来源:Microbiome 13.8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栽培黄连(Coptis chinensis)因长期单作导致的病害频发问题,通过比较野生与栽培黄连根际微生物组,发现野生植株富含Paraburkholderia等有益菌群。研究人员采用扩增子测序、共现网络分析和功能验证实验,证实Paraburkholderia nemoris和P. phytofirmans能显著抑制根腐病病原菌Ilyonectria robusta,并通过固氮、溶磷等机制促进黄连生长。该研究为药用植物微生物组重定向提供了新策略,发表于《Microbiome》。
在传统中药材黄连的栽培中,长期单作和过度施肥导致根腐病等病害频发,严重威胁药材产量和品质。化学农药的滥用不仅引发环境残留问题,更破坏了土壤微生态平衡。野生黄连虽生长缓慢却鲜少患病,这种差异背后是否隐藏着微生物组的奥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论文,通过解密野生与栽培黄连根际微生物组的“生存策略”,为生态种植提供了革命性思路。
研究团队采集贵州从江、浙江景宁的野生黄连及湖北利川、四川彭州的栽培黄连根际样本,运用16S rRNA和ITS扩增子测序技术解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合共现网络分析揭示功能模块差异,最终通过分离培养和盆栽实验验证关键菌株功能。
野生黄连根际微生物组具有更高功能多样性
通过Bray-Curtis距离矩阵分析发现,野生与栽培黄连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显著分离(PERMANOVA,P<0.001)。野生样本的微生物网络呈现更高模块性(细菌RM=0.553 vs 0.320),富含纤维素降解菌和几丁质分解菌,与病原菌Ilyonectria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功能预测显示,野生样本中固氮酶基因(如COG1348)和腐生真菌比例(3.04%)显著高于栽培样本(0.20%),而后者病原真菌比例达6.40%。
Paraburkholderia是抗病核心菌属
在差异OTU分析中,OTU1690(Paraburkholderia)与Ilyonectria呈现最强负相关(r=-0.82)。研究人员从野生样本分离出两株Paraburkholderia:Ccw352(P. nemoris)和Ccw389(P. phytofirmans)。体外实验显示,两者对I. robusta的抑制率分别达43.5%和42.9%,并能完全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96小时未萌发)。这些菌株还具有ACC脱氨酶活性(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deaminase)和溶磷能力,在 Monkina培养基上形成透明水解圈。
微生物组重定向显著促进黄连生长
盆栽实验中,接种Paraburkholderia使栽培黄连幼苗鲜重增加131.1-178.3%(P<0.01),同时提升内源激素水平:Ccw352处理组的IAA(indole-3-acetic acid)和JA-Me(methyl jasmonate)分别升高2.3倍和1.8倍。防御相关激素SA(salicylic acid)的同步上升(+158%)表明其能激活系统抗性。
该研究首次揭示Paraburkholderia通过“营养供给-病原抑制-免疫激活”三重机制维持黄连健康,为减少药用植物栽培对化学投入品的依赖提供了微生物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栽培黄连根际微生物网络的低模块性和高竞争性(负相关边占比30.4% vs 野生25.6%)提示农业管理需重视微生物互作平衡。未来研究可探索Paraburkholderia与其他功能菌群的协同效应,推动合成微生物群落(SynComs)在道地药材生产中的应用。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