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基于线粒体DNA二代测序技术的输血血小板体内追踪新方法
《Blood Advances》:In vivo tracking of transfused platelets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of mitochondrial DNA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6月27日 来源:Blood Advances 7.4
编辑推荐:
血小板输注效率评估亟需精准追踪技术。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线粒体DNA(mtDNA)二代测序(NGS)的新型血小板追踪方法,通过鉴定单核苷酸变异(SNV)标记物,在1:1至1:50混合比例范围内实现线性检测(r2>0.99),并成功应用于12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监测,为复杂输血场景提供高灵敏度解决方案。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关键手段,但传统评估方法校正计数增量(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s)存在灵敏度不足的缺陷,而定量PCR技术又受限于标记物数量。如何精准追踪输注血小板在受体内的动态分布,成为临床血液学领域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创新方法。该团队通过对血小板全mtDNA区域测序,鉴定出特异性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 SNV)作为分子标记,建立数学模型量化不同供体血小板比例。在《Blood Advances》发表的研究中,该方法展现出三大突破性优势:首先在体外混合实验中,1:1至1:50的宽动态范围内保持优异线性(r2>0.99);其次成功追踪12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比例变化;更突破性地实现单次输注与连续五次输注的个体化追踪,为复杂临床场景提供分子水平解决方案。
关键技术包括:1)全mtDNA测序筛选SNV标记物;2)建立NGS定量分析流程;3)使用已知比例混合血小板验证灵敏度;4)采集12例患者输注前后样本进行临床验证。
研究结果部分:
该研究开创性地将NGS技术引入输血医学领域,其高灵敏度、宽检测范围的特点,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血小板追踪难题,更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复杂病例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撑。该方法突破传统技术对稀有突变检测的限制,使得微量血小板(<5%)的精准检测成为可能,为输血疗效评估建立了新标准。未来通过扩大SNV数据库,有望发展成为血小板输注的常规监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