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抗体引导的GpC甲基化标记技术ChAMP:单分子水平解析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Epigenetics & Chromatin》:Detecting Protein-DNA binding in single molecules using antibody guided methylation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Epigenetics & Chromatin 4.2
编辑推荐:
本研究针对传统ChIP-seq技术需要大量细胞样本且存在信号丢失的局限性,开发了基于抗体引导的GpC甲基转移酶标记技术(ChAMP)。通过将蛋白G与GpC甲基转移酶融合,实现了在单分子水平对CTCF和H3K27ac等蛋白-DNA结合位点的高分辨率检测,为稀有样本分析和染色质三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工具。该成果发表于《Epigenetics》,为表观遗传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一直渴望看清蛋白质如何与DNA"对话"。传统方法就像用望远镜观察星空——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ChIP-seq) 虽然能绘制蛋白质结合位点图谱,但需要数百万细胞作为"燃料",且会丢失珍贵样本。这就像试图通过观察整个星系来理解行星运动规律,对稀有细胞类型或临床微量样本的研究形成了巨大障碍。
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开发出名为Chromatin Antibody-mediated Methylating Protein (ChAMP)的分子"显微镜"。这项发表在《Epigenetics》的研究将蛋白G与细菌GpC甲基转移酶巧妙融合,创造出能"标记"蛋白质结合位点的分子探针。当抗体像GPS一样引导ChAMP到达目标蛋白后,酶活性开关启动,在DNA上留下独特的甲基化"指纹"。这些分子足迹不仅能被常规测序检测,更能在纳米孔单分子测序中展现长达150kb的染色质景观。
关键技术包括:1)设计含TEV酶切位点和His/FLAG标签的融合蛋白表达系统;2)优化低浓度甲醛固定条件保持酶活性;3)建立基于Haelll限制性酶切的验证体系;4)开发随机引物扩增富集策略;5)应用纳米孔测序进行单分子甲基化分析。
【方法开发】
研究首先验证了ChAMP的双重功能:Western blot显示其能直接结合二抗,体外甲基化实验证实GpC特异性。通过调整固定条件(0.1-1%甲醛,5分钟)和引入65℃热激步骤,解决了原位甲基化效率低的难题。
【甲基化模式】
在CTCF结合位点周围观察到特征性双峰甲基化模式,距离ChIP-seq峰中心±30bp处出现甲基化富集。这种"足迹"在抗体或ChAMP缺失时消失,证实了技术特异性。引人注目的是,220bp间隔的次级峰暗示了核小体排列的影响。
【单分子图谱】
纳米孔测序(N50=8,327bp)首次在单分子层面揭示了H3K27ac修饰位点的甲基化景观。如图4所示,长达150kb的DNA分子上,多个连续k-mer的高甲基化概率与已知功能区域高度吻合,为研究远程染色质互作提供了新视角。
这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技术的三大局限:1)免去免疫沉淀步骤,样本需求降低至单细胞水平;2)多重甲基化标记使单分子检测成为可能;3)兼容多种测序平台。正如作者指出,未来开发识别不同序列的甲基转移酶变体,将实现多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同步解析。这种"分子记录仪"不仅适用于基础研究,在肿瘤异质性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更具转化潜力——就像给基因组装配了监控摄像头,科学家们终于能实时观测蛋白质与DNA的每一次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