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解码亚克隆抗肿瘤免疫
亚克隆免疫逃逸的精密解码肿瘤通过亚克隆进化(subclonal evolution)构建的免疫逃逸机制,一直是癌症治疗的重要障碍。最新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与功能性验证,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动态特征。TRACERx队列的深度解析研究者利用TRACERx(Tracking Cancer Evolution through Therapy)这一前瞻性肺癌队列,获取了肿瘤进化过程中的多区域采样样本。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成功绘制出肿瘤亚克隆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的异质性图谱。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亚克隆表现出差异化的新抗原(neoantigen)呈递能力和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L1)表达模式。自体共培养体系的突破
来源:Cancer Cell
时间:2025-07-18
-
基于基底-管腔双表型肿瘤细胞和空间结构的乳腺癌分层系统揭示三阴性乳腺癌预后新机制
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乳腺癌中最具侵袭性的亚型,长期面临治疗选择有限、预后预测困难的临床困境。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但响应率不足30%且缺乏有效预测标志物。更棘手的是,TNBC肿瘤细胞表现出惊人的异质性,传统分子分型难以捕捉其临床多样性。这种"盲人摸象"的现状,使得临床医生既无法准确识别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疗的患者,也难以预警那些可能早期复发的高危人群。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Lasse Meyer、Bernd Bodenmiller团队通过成像质谱流式(IMC)技术,对215例TNBC患者
来源:Cancer Cell
时间:2025-07-18
-
胰腺癌神经侵袭的细胞亚型解析:单细胞与空间转录组学揭示TGFBI+雪旺细胞的关键作用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0%,而神经侵袭(NI)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在80-100%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病例中出现。尽管既往研究揭示了癌细胞与神经的互作机制,但肿瘤相关神经的微环境组成及其在NI中的作用始终是未解之谜。传统技术难以捕捉神经微环境的时空异质性,而PDAC中雪旺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功能更是一片空白。深圳湾实验室肿瘤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整合sc/snRNA-seq和ST技术,绘制了25例PDAC患者的62个样本单细胞图谱。研究发现低NI组织富含三级淋巴结构(TLS),与未侵袭神经共定位;而高NI组织中,NLRP3+巨噬细
来源:Cancer Cell
时间:2025-07-18
-
综述:TNBC指南针:用细胞图谱导航预后
干细胞样基底腔细胞:TNBC预后的关键拼图在最新一期《Cancer Cell》中,Meyer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成像质谱流式(imaging mass cytometry, IMC)技术,首次系统描绘了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的细胞图谱。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肿瘤微环境的空间组织规律,更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了全新视角。T细胞空间构象决定免疫疗效研究者对384例TNBC样本进行多重蛋白标记分析,发现肿瘤浸润T细胞的拓扑分布特征与治疗响应显著相关。当CD8+ T细胞形成"免疫突触样"结构包围肿瘤细胞时,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2.3倍(p<0.0
来源:Cancer Cell
时间:2025-07-18
-
猕猴大脑细胞类型特异性增强子的鉴定与应用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开了灵长类大脑细胞精准靶向的新篇章。科研团队运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染色质可及性测序(ATAC-seq)技术,在猕猴大脑中捕获到能特异性调控不同皮层细胞基因表达的增强子元件。通过体内筛选验证,成功构建了靶向第二/三层(L2/3)、第四层(L4)、第五层(L5)谷氨酸能神经元,以及小清蛋白阳性(PV)、生长抑素阳性(SST)、血管活性肠肽阳性(VIP)等GABA能中间神经元亚型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系统。令人振奋的是,研究采用双增强子交叉策略——利用FLPo重组酶系统实现逻辑"与"门控,将靶向特异性提升到新高度。当这些增强子驱动的AAV载体注入初级视觉皮层
-
葡萄糖限制通过外泌体TRAIL重塑肺脏前转移天然免疫微环境
这项颠覆性研究揭示了糖代谢干预的"双刃剑"效应:当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肿瘤细胞内在糖代谢障碍实现葡萄糖剥夺时,虽然能抑制原发瘤生长,却意外激活了内质网(ER)应激-HRD1通路,促使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发生K63泛素化修饰。这些经过修饰的TRAIL分子被ESCRT复合体精准打包进外泌体,像特洛伊木马般抵达肺部。在肺脏微环境中,这些外泌体TRAIL化身"分子开关",将巨噬细胞极化为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VR+)的亚型。这些被"策反"的巨噬细胞通过PVR-TIGIT免疫检查点轴对自然杀伤(NK)细胞实施"精准打击",导致其功能耗竭,最终塑造出适合肿瘤细胞定植的"前转移生
-
出生后分子开关驱动活性依赖性PV+中间神经元成熟的机制研究
大脑皮层作为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其功能依赖于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精确平衡。其中,表达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的快速放电中间神经元(PV+ interneurons)在皮层神经网络中扮演着"节奏调控者"的关键角色。这些神经元通过形成突触后篮状结构,对锥体神经元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并参与γ振荡(30-80Hz)的产生——这种高频脑电活动与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PV+中间神经元在胚胎期就已确定命运,但其完全成熟却要延迟到出生后数周甚至数年,这种发育延迟的调控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King's College London的Oscar Marín团队在
-
脑内皮细胞间隙连接耦合通过神经血管耦合实现快速血管舒张信号传递
脑内皮细胞间隙连接耦合机制解析非侵入性可视化技术突破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血清素转运体(SERT)的间隙连接示踪系统。通过双组分重组酶表达策略,在HEK293T细胞中实现了稀疏而强效的SERT表达。实验显示,血清素能通过间隙连接在细胞间扩散,而这一过程可被间隙连接抑制剂卡宾氧酮(carbenoxolone)阻断,或被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完全抑制。该技术为活体研究脑血管网络细胞间通讯提供了全新工具。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连接蛋白分区表达研究发现连接蛋白在脑内皮细胞中呈现明显的动静脉轴梯度表达:动脉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Cx40(由Gja5编码)Cx37(Gj
-
光学电压成像技术TEMPO揭示行为哺乳动物多神经元类型的高频电压动态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理解不同类型神经元如何通过电活动相互作用一直是重大挑战。传统电生理记录技术难以区分特定细胞类型的贡献,而钙成像又无法准确反映快速的膜电位变化。特别是对于高频神经振荡(如γ波30-100Hz和β波15-30Hz)——这些节律与认知功能、运动控制和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但现有技术缺乏足够灵敏度在单次试验中捕捉这些快速动态。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James H. Clark中心的研究团队在《Cell》发表重要成果,开发了TEMPO(跨膜光学电信号测量)技术体系。这项研究包含两大创新平台:超灵敏光纤光度计uSMAART可实现自由活动动物的双神经元类型
-
甲状腺激素脑内转运新机制:MCT8与OATP1C1的结构解析与调控发现
这项突破性研究首次捕捉到两种关键转运蛋白的精细结构:单羧酸转运体8(MCT8)以2.9埃分辨率展现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特异性结合口袋,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C1(OATP1C1)则在2.3埃下清晰呈现甲状腺素(T4)的转运通道。结构生物学分析揭示了令人惊奇的发现——OATP1C1表面存在一个进化保守的"分子开关",当雌激素代谢物雌酮-3-葡糖苷酸(E1G)结合这个变构位点时,会像"刹车踏板"般抑制T4转运功能。这些发现不仅解释了MCT8突变导致X连锁Allan-Herndon-Dudley综合征的分子病理,更为靶向血脑屏障的神经药物设计提供了"结构导航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OATP1
-
pH依赖性转录凝聚体调控炎症反应的新机制:BRD4通过组氨酸富集无序区感知细胞内酸碱度
酸性pH调控基因特异性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炎症微环境酸化(pH 6.5)会重构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模式。通过LPS刺激实验证实,酸性pH对炎症基因的调控呈现显著基因特异性:Il1b、Il6等基因表达被抑制,而Ifnb1、Adm等基因表达反而增强。这种调控独立于经典TLR4信号通路(NF-κB和IRF3活化不受pH影响),且与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活性无关。值得注意的是,血管活性因子呈现拮抗性调控——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Edn1)表达降低,而血管舒张因子肾上腺髓质素(Adm)表达升高,提示pH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参与炎症微环境调控。线性解卷积模型揭示pH-LPS协同调控网络研究团队创
-
双稳态液晶-油乳液的形状可切换微域:用于动态光学调控的新型双相液体系统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双相液体系统,由普通油和液晶油(liquid crystal, LC)组成,就像会变形的"液体变形金刚"。这种系统能在两种稳定状态间快速切换:原始状态下形成均匀的润湿薄膜,而在10Hz低频电场刺激下(<1秒),会魔术般地变成无数球形微滴,这些微滴被液晶分子形成的拓扑缺陷(topological defects)牢牢固定,能保持24小时以上。更神奇的是,当施加1kHz高频电场时,液晶中会产生特殊的孤子波(solitons),像微型推土机一样在3秒内让所有微滴重新融合成薄膜。这种"液体变形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光学调控能力:薄膜状态透明如玻璃,微滴状态则像磨砂玻璃般不透明,切换
-
人工智能赋能心电图筛查结构性心脏病:EchoNext深度学习模型的开发与验证
心脏疾病筛查正面临着一个尴尬困境——虽然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诊断结构性心脏病(SHD),但其高昂成本和专业要求使得大规模筛查难以实现。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约6.4%患有未被诊断的中重度瓣膜病,而这些患者若能早期发现,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更令人担忧的是,心力衰竭和瓣膜病全球患者分别达6400万和7500万,每年给美国带来超千亿美元的经济负担。这种"诊断鸿沟"催生了对更高效筛查工具的迫切需求。纽约长老会医院(NYP, 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开发的EchoNext人工智能系统,仅需分析常规心电图
-
土壤微生物组功能机制解析:pH扰动下的代谢动态与生态调控
功能机制定义土壤微生物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土壤微生物组的代谢活动驱动全球养分循环,但其对环境扰动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扰动土壤pH,构建了包含三种功能机制的微宇宙模型,揭示了不同pH下代谢动态的调控规律。摘要土壤微生物的硝酸盐呼吸代谢(NO3?→NO2?→NH4+或N2)是氮循环的核心过程。实验发现,pH扰动会通过改变生物量活性和营养可用性,导致代谢动态分化为三种机制:酸性条件下细胞死亡(Regime I)、中性pH下营养限制主导(Regime II)和碱性环境中稀有类群爆发(Regime III)。主要发现土壤代谢动态随pH变化通过20种不同天然pH(4.7–8.3)的土壤微宇宙实验,
-
延长扫描时间提升脑全关联研究预测准确性并降低成本
在探索大脑奥秘的征程中,科学家们一直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有限的科研经费应该用于扫描更多参与者,还是延长每位参与者的扫描时间?这个问题在脑全关联研究(Brain-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BWAS)中尤为突出。BWAS旨在揭示大脑功能差异与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等表型特征之间的关联,对理解大脑工作机制和推动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因样本量不足或扫描时间过短导致结果不可靠,严重制约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综合科学与工程项目的Leon Qi Rong Ooi等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分析来自9个不同数据集(包括HCP、ABCD等
-
双界面氢键增强型深蓝光铜碘杂化LED的突破性进展
这项突破性研究展示了基于溶液加工的无毒铜碘杂化物(Cu-I hybrid)在深蓝光发光二极管(LED)中的应用奇迹。科研团队设计的新型杂化材料展现出惊人的光物理特性:发射波长449纳米时达到近乎完美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99.6%),同时实现理想的色纯度(CIE坐标0.147,0.087)。通过精妙的双界面工程策略——同步引入氢键受体自组装单分子层(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AM)和超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钝化层,成功解决了载流子注入不平衡和界面缺陷等关键问题。最终制备的器件不仅实现12.57%的外量子效率(EQE)和3970.30 cd m?2的亮
-
大型鱼龙翼状鳍肢的隐身适应机制揭示远古海洋捕食者的静默狩猎策略
在远古海洋的生存竞赛中,顶级捕食者的进化策略始终是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早侏罗世巨型鱼龙Temnodontosaurus以其惊人的体型(可达10米)和篮球大小的眼球著称,但关于这种视觉主导型捕食者的狩猎方式长期存在谜团——在昏暗的深海环境中,庞大的体型如何避免惊动灵敏的猎物?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隐藏在它们独特的鳍肢结构中。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领衔的国际团队在《Nature》发表的研究,通过一件保存异常完好的1.83-1.81亿年前前鳍化石(SSN8DOR11),揭开了Temnodontosaurus的隐身狩猎奥秘。这件来自德国波西多尼亚页岩的标本不仅保留了骨骼结构,更罕见
-
植物免疫受体工程改造:基于病原蛋白酶切割激活的广谱抗病新策略
这项突破性研究开创了植物广谱抗病的新范式。科学家们巧妙设计了一种嵌合蛋白——将含有病原体保守蛋白酶切割位点的柔性多肽,与自激活型核苷酸结合 leucine-rich-repeat免疫受体(NLR,含CC或RPW8-like coiled-coil结构域)进行融合表达。当病原体入侵时,其特有的蛋白酶会精准切割嵌合蛋白,释放出具有活性的NLR组分,从而触发植物免疫级联反应。研究团队成功验证了该策略的普适性:单个工程化NLR即可赋予植物对多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potyviruses)的完全抗性。由于蛋白酶在病毒、细菌、卵菌、真菌、线虫等病原体中高度保守,这项技术有望成为对抗全球粮食安全威胁的"通用
-
非双曲晶体表面实现长程双曲声子极化激元的温度调控拓扑转变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非双曲晶体钒酸钇(YVO4)表面隐藏的奇异光学现象。当光线与晶体中的声子振动耦合形成表面声子极化激元(phonon polaritons)时,原本各向同性的晶体竟展现出双曲型(hyperbolic)波前特征——这种通常只在特殊双曲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如今在普通负介电常数材料中也被捕捉到。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精密调控温度这个"魔法旋钮",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极化激元的三重变身:室温下呈现典型双曲传播,降温时转变为能量高度集中的沟道化(canalization)模式,极低温下则切换为椭圆型(elliptic)扩散。这种拓扑转变伴随着波长和群速度的显著变化,犹如给光波装上了可调节的"
-
非抗生素药物破坏肠道定植抗性促进肠道病原体入侵的机制研究
在人体肠道这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中,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与宿主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通过"定植抗性"(colonization resistance)这一重要机制,保护宿主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传统观点认为,抗生素是破坏这一保护屏障的主要因素,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非抗生素药物同样会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然而,这些药物如何影响肠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研究。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Lisa Maier团队在《Nature》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全面揭示了非抗生素药物破坏肠道定植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创新的高通量筛选技
-
药物-微生物组互作影响肠道感染的机制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处方药与肠道微生物组的隐秘战争。通过对超百万美国人15年用药数据的挖掘,科学家发现强心苷地高辛(digoxin)等非抗生素药物竟会重塑肠道菌群生态,显著增加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S. Tm)感染风险。小鼠实验证实,地高辛处理会通过微生物组传递感染易感性,机制研究发现该药物特异性调控β-防御素(β-defensin)的表达——这种天然抗菌肽的减少直接削弱了肠道对病原体的免疫防线。研究开创性地将流行病学大数据与动物模型相结合,为理解药物-宿主-微生物组-病原体四方博弈提供了全新
-
卵巢癌中持续全基因组倍增驱动肿瘤进化与免疫失调的机制研究
摘要全基因组倍增(WGD)是人类癌症的常见特征,与肿瘤进展、耐药性和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超过30,000个卵巢癌肿瘤基因组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揭示WGD是一个持续的突变过程,驱动肿瘤进化并破坏免疫应答。通过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scWGS)分析41例患者的70个样本,发现WGD普遍存在且动态发生,与细胞间多样性增加、染色体错误分离和微核形成率升高相关。主要发现动态WGD过程85%细胞含WGD)表现出显著的染色体不稳定性(CIN),但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如cGAS-STING)激活仅限于WGD-low肿瘤。WGD与基因组多样化通过单细胞拷贝数分析发现,WGD细胞中染色体、臂和片段水平的获得与丢失事
-
手性支持电解质介导的动态动力学拆分策略实现磷(III)化合物的对映选择性电化学氧化
在有机化学领域,获取光学纯化合物始终是核心课题,这源于生物体系中手性中心的普遍存在及其对分子特性的深远影响。随着电化学逐渐成为拓展有机合成边界的有力工具,科学家们正积极探索不对称电催化反应来制备高难度手性分子。然而,许多实用的电化学反应依赖无催化剂的直接电解过程,这使得实现其立体选择性控制极具挑战性。支持电解质作为电化学体系的关键组分,除维持溶液导电性外,还能显著影响反应速率和选择性。虽然手性支持电解质可通过直接电解介导不对称反应,但其在有机电合成中的应用仍属空白。最新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亚化学计量的手性磷酸盐作为支持电解质,成功实现了外消旋三价膦的对映选择性氧化。该策略巧妙结合动态动力学拆分原理
-
线粒体分裂与融合动态调控睡眠压力的分子机制
睡眠作为生命的基本现象,其核心调控机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传统理论多从神经环路或突触可塑性角度解释睡眠需求,但牛津大学Gero Miesenbock团队在《Nature》发表的最新研究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研究人员发现,睡眠压力本质上源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能量失衡",这一发现为理解睡眠的进化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团队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通过单细胞RNA测序锁定睡眠剥夺后差异表达基因;利用超分辨显微技术(OPRM/CLSM)观测线粒体形态动态;开发光控质子泵(mito-dR)人工操纵线粒体膜电位(Δp);结合ATP荧光传感器(iATPSnFR/ATeam)实时监测能量
-
超分辨受激X射线拉曼光谱技术实现0.1eV-40 fs时空精度的电子波包探测
在现代化学物理研究中,追踪电子在飞秒时间尺度上的运动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圣杯。传统的光谱技术受限于仪器分辨率和核心空穴态的自然展宽,难以捕捉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瞬时行为。特别是在X射线波段,虽然同步辐射光源提供了元素特异性探测能力,但能量分辨率往往被限制在0.2eV以上,无法分辨许多关键的电子态分裂。这一技术瓶颈严重阻碍了人们对光催化、能量转换等过程中电子转移机制的深入理解。欧洲XFEL(European XFEL)和阿尔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巧妙利用了自由电子激光(XFEL)的自放大自发辐射(
-
中性粒细胞驱动血管闭塞、肿瘤坏死和转移的主动机制研究
中性粒细胞驱动血管闭塞、肿瘤坏死和转移摘要肿瘤坏死通常被认为是肿瘤生长超过营养供应时的被动结果,与癌症预后不良相关。然而,本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能够主动诱导肿瘤坏死。在多种小鼠癌症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肿瘤诱导的Ly6GHighLy6CLow中性粒细胞群体,这些细胞在炎症刺激下无法外渗,但比经典的Ly6GHighLy6CHigh中性粒细胞更有效地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这些"血管受限"中性粒细胞的存在与小鼠中出现"多形性"坏死结构相关。主要发现中性粒细胞阻断血流,与坏死相关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区域具有复杂的"多形性"结构,而非传统的"中央坏死核心"。通过全组织透明化技术,观察到坏死
-
移民与本土居民薪资差距的主要驱动因素:高薪职位获取障碍的跨国实证研究
在全球移民潮持续加剧的背景下,高收入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移民经济融合的严峻挑战。尽管大量研究表明移民普遍存在薪资劣势,但这一差距究竟源于同工不同酬,还是系统性职业隔离,始终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多聚焦于人力资本差异,却忽视了职场结构性壁垒的作用。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14个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加拿大、美国及欧洲七国1300万雇员的行政记录,首次在跨国尺度上量化了职业隔离与同工同酬对薪资差距的贡献。研究发现:移民平均年收入比本土居民低17.9%,其中74%的差距源自其被隔离在低薪行业、职业和工作场所(between-job s
-
雄性必需miR-2954介导禽类性染色体剂量补偿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脊椎动物性染色体进化过程中,鸟类独特的ZW性别决定系统(雌性异配型ZW,雄性同配型ZZ)面临一个长期未解的难题:随着W染色体上基因的逐步丢失,雌性个体如何维持Z连锁基因的剂量平衡?传统观点认为鸟类缺乏有效的剂量补偿机制,因为Z染色体基因在雌雄个体间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这种不平衡现象与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精确调控需求形成鲜明矛盾。海德堡大学和罗斯林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的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个谜题。研究人员发现一个Z连锁的微小RNA(miRNA)——miR-2954,在雄性鸡胚中呈现5-10倍的高表达,其预测靶点主要为Z染色体上的剂量敏感基因。这一发现暗示其可能在剂量补偿中
-
微生物代谢物咪唑丙酸盐(ImP)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驱动因子和治疗靶点
心血管疾病长期位居全球死亡原因首位,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尽管他汀类药物等降脂疗法取得显著进展,但临床仍面临两大困境:一是现有风险评估体系难以识别早期患者,二是约30%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仍存在"残余风险"。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交互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但相关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仍不明朗。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研究设计,揭示了微生物代谢物ImP的全新致病机制。研究人员首先在Apoe-/-小鼠模型中发现,高胆固醇饮食可显著提升血浆ImP水平,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呈正相关。随后在两个独立人类队列(PESA,n=400;IGT,n
-
酶控氧化还原驱动C-C键自主定向旋转分子马达的突破性研究
在自然界中,ATP合成酶等生物分子马达通过化学能转化实现机械运动的神奇能力一直激励着科学家们。过去25年间,虽然光驱动的C=C双键旋转分子马达(如Feringa型马达)和化学燃料驱动的C-N单键旋转系统相继问世,但现有系统普遍受限于单一反应类型——几乎所有化学燃料系统都依赖酰化-水解反应网络。这种局限性严重制约了人工分子机器的发展,特别是在能量来源多样性和运动控制精度方面。针对这一挑战,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巧妙借鉴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氧化还原反应网络,设计出首个由氧化还原反应驱动的C-C单键旋转分子马达
-
气候变化下中国城市温度相关住院负担的多维度评估与未来预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温度事件频发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研究表明,高温和低温均可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恶化,而孕妇、老年人和儿童等脆弱人群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温度极端或特定区域,缺乏对城市层面差异的系统评估,更鲜有研究将医疗系统负担与经济影响纳入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考量范畴。这种知识空白使得公共卫生决策者难以制定精准的干预措施,特别是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中国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研究人员整合了中国301个城市(覆盖90%以上城市)超过7000家医
-
人类肠道发育的近期进化及其对代谢与屏障功能的影响
饮食、微生物群等外部因素使肠道上皮成为人类进化的重要界面。最新研究通过跨物种比较发现,灵长类肠道近期进化显著影响了免疫屏障功能和脂质/外源代谢物代谢能力,其中人类特异性遗传特征直接调控这些功能。研究团队采用增强子活性检测(enhancer assays)锁定乳糖酶(LCT)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进化关键调控序列,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和计算机模拟诱变(in silico mutagenesis)验证其功能。这项突破不仅证实人类肠道发育系统处于快速进化状态,更首次证明类猿类器官模型能有效揭示人类特有的生物学机制——比如那些让人类能更好适应现代饮食(如乳糖耐受)和环境毒素的关键进
-
基于计算设计的固有无序蛋白区域高特异性结合蛋白开发
固有无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IDPs)及其功能域虽缺乏固定三维结构,却在细胞组织、生物分子互作、信号传导等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Wu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诱导契合"设计策略,通过融合物理建模与深度学习技术(RFdiffusion),构建了能特异性识别各类无序肽段的蛋白结合库。研究团队首先采用经典设计方法生成具有重复结构的蛋白支架,其表面口袋可适配重复肽段序列;继而通过深度学习重组优化结合界面,最终形成覆盖不同构象的通用设计模板。针对18种合成肽段和21种治疗相关IDR的测试显示,39/43的设计结合蛋白表现出pM-nM级解离常数(Kd),且具
-
INO80通过构象开关自抑制调控核小体定位的分子机制
真核细胞将DNA包装成核小体(nucleosome)的过程会遮蔽约150个碱基对,其精确定位对DNA复制和转录调控至关重要。染色质重塑复合物INO80作为分子"定位师",能根据侧翼DNA长度动态调整核小体位置。最新研究发现,当侧翼DNA仅40bp时,INO80的Arp8模块会像拉起手刹般旋转180°,阻碍其与DNA结合,使核小体滑动速度骤降;而当侧翼DNA延长至80bp时,这个"分子刹车"被释放,滑动效率飙升100倍。冷冻电镜结构解析显示,Arp8模块的构象变化如同精密开关:其带负电的N端区域在短DNA条件下会自发折叠成抑制状态,就像收起的船锚;而长DNA则能解开这个"分子结",暴露出与DNA
-
人类中线组装体揭示轴突导向调控新机制
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组织中心(organizers)如同交响乐指挥般精密调控着细胞模式形成和轴突导向路径。虽然动物模型已揭示底板(floor plate, FP)在中线组织中的核心作用,但人类FP的研究始终缺乏理想模型。这项突破性研究成功将人类底板器官样(human floor plate organoids, hFpOs)与脊髓器官样(spinal cord organoids, hSpOs)组装成人类中线组装体(human midline assembloids, hMAs),生动再现了人类胚胎发育中FP促进腹侧模式形成、联合轴突导向和双侧神经连接的关键过程。研究团队对hFpO分泌组(s
-
缺氧响应性tRNA衍生小RNA通过RNA自噬途径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在肾脏细胞应对缺氧压力时,一种源自tRNA-Asp-GTC3'末端的小RNA片段(tRNA-Asp-GTC-3′tDR)展现出惊人的调控能力。这个缺氧诱导产生的分子玩家不仅能激活细胞自噬流,当其表达被抑制时还会阻断这一关键生理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小鼠肾脏疾病模型的基因功能实验证实,这个小RNA分子具有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深入机制研究发现,tRNA-Asp-GTC-3′tDR能够折叠成稳定的G-四链体(G-quadruplex)结构,像分子海绵一样捕获假尿苷合成酶PUS7。这种巧妙的分子互作阻断了PUS7对组蛋白mRNA的催化修饰功能,导致组蛋白mRNA的假尿苷化(pseudouridylatio
-
疫苗接种缓解气候变化对马达加斯加疟疾防控的破坏性影响
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全球疾病传播格局。在疟疾流行区,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不仅直接改变蚊媒生态,更通过破坏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造成防控链条断裂。位于印度洋风暴路径上的马达加斯加,连续遭受2022年Batsirai和2023年Freddy两次强飓风袭击,300余所医疗机构损毁,为观察气候灾害与传染病防控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意识到,传统疟疾干预措施如化学预防(SMC)和群体药物管理(MDA)因药物半衰期短(仅15-42天),在灾害导致的供应中断后面临防控失效风险,而新获批的疟疾疫苗可能因其长效保护特性成为解决方案。研究团队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在东南
-
聚甘氨酸介导的FAM98B聚集破坏GGC重复疾病中的tRNA加工
当基因组中的GGC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时,会产生含有聚甘氨酸(polyGly)的毒性蛋白。这些"黏人"的polyGly蛋白就像分子界的魔术贴,特别容易抓住那些富含甘氨酸的蛋白质伙伴。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其中被"黏"得最牢的竟是FAM98B——这个拥有全人类蛋白质组最甘氨酸富集区域的神秘分子。FAM98B可不是等闲之辈,它是tRNA连接酶复合体(tRNA-LC)的重要成员。这个分子机器专门负责把切割后的tRNA片段重新缝合起来。当polyGly蛋白把FAM98B"绑架"进蛋白聚集体后,细胞里可用的tRNA-LC数量骤减,导致tRNA加工流水线瘫痪。研究人员在FXTAS和NIID患者脑组织中,
-
TRIM28介导DDX39B K63位泛素化通过促进ECAD溶酶体降解驱动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机制及青蒿琥酯靶向干预研究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5%。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取得进展,但肿瘤转移仍是治疗失败的主因——约50%患者会发生脑转移,生存期往往不足6个月。这种致命进程与上皮间质转化(EMT)密切相关,但驱动EMT的核心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的研究,揭示了RNA解旋酶家族成员DDX39B通过非经典功能促进NSCLC转移的全新机制。研究采用组织微阵列分析、免疫共沉淀-质谱(IP-MS)、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技术,结合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食管鳞癌预后分层新策略:基于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的S100A8/A9复合物标记与FU-ESCC分型
食管癌作为全球第七大癌症死因,在中国尤其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为主(占85-90%)。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晚期患者仍面临高达60%的复发风险。更棘手的是,ESCC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缺乏明确的驱动突变和分子分型标准,导致临床管理策略混乱。既往大规模多组学研究虽揭示了TP53、NOTCH等基因突变特征,但因样本临床信息不完整,始终未能建立可靠的预后预测体系。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靶向治疗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利用ECTOP-2002临床试验(NCT01807936)的203例未经新辅助治疗的ESCC手术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100X深度)和转录组分析,结合5年以
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靶向RNA测序在癌症分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这项突破性研究展示了靶向RNA测序(RNA-seq)在真实世界临床环境中的卓越表现。研究团队对2,310例涵盖各年龄段(0-90岁)患者的肿瘤样本——包括实体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造血系统肿瘤——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尽管大多数样本是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该技术仍保持仅4.8%的低失败率。研究证实RNA-seq在融合基因检测和功能性变异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准确识别剪接位点突变(splice site mutations)和表达水平变化。令人振奋的是,87%的病例获得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分子特征,这些发现不仅修正了部分患者的原始诊断,更重要的是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关键依据,使患者
来源:Nature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慢性应激:肿瘤发生的第四种病因?
慢性应激:肿瘤发生的潜在第四病因引言癌症病因学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因素性,传统上归因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物的相互作用。随着对癌症病因认识的深入,心理应激对肿瘤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应激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形式,其中慢性应激由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应激源暴露引起,导致持续且适应不良的生理激活。慢性应激作为人类癌症病因的潜在贡献者癌症病因学新视角传统癌症病因分为三大类:物理致癌物(如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化学致癌物(如烟草、石棉)和生物致癌物(如HPV、EBV)。然而,这些致癌因素都是外源性的,宿主自身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长期被忽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慢性心理应激及
来源:Molecular Cancer
时间:2025-07-18
-
基因工程菌株(Bacteroides vulgatus)在人体肠道中的可控定植及其对肾结石防治的临床转化研究
科学家们成功开发了一种精准调控肠道微生物组的新策略。通过改造健康人肠道常见的普通拟杆菌(Phocaeicola vulgatus),为其装配了两套精密的基因电路:一是用于降解草酸盐的五基因代谢通路,可预防肾结石形成;二是创新的生物安全模块——将细菌必需基因的表达与海藻多糖卟啉(porphyran)的供给相偶联,形成"分子开关"。在临床前模型中,这种工程菌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既能像特洛伊木马般在复杂肠道菌群中稳定定植,又可通过撤除卟啉实现可控清除。更妙的是,装载的草酸盐降解模块显著降低了高草酸尿症(hyperoxaluria)模型中的尿草酸盐水平。不过研究也发现,水平基
-
Nature:人工智能可以检测出隐藏的心脏病吗?
在人工智能 (AI) 的帮助下,许多医生办公室中发现的一种廉价测试可能很快就能用于筛查隐藏的心脏病。 结构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其他损害心脏功能的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然而,由于缺乏常规且经济实惠的筛查检测,许多结构性心脏问题往往在严重功能丧失后才被发现。 哥伦比亚大学瓦格洛斯内外科医学院医学和生物医学信息学助理教授、纽约长老会医院人工智能医学主任Pierre Elias表示:“我们有结肠镜检查和乳房 X 光检查,但对于大多数心脏病,我们却没有相应的检查手段。” Elias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长老会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
-
昼夜节律调控的过继性细胞疗法:优化CAR-T细胞治疗的时间窗口提升肿瘤控制与安全性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过继性细胞疗法(ACT)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已彻底改变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然而,患者反应差异大、细胞持久性不足、实体瘤浸润困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临床实践。更令人困惑的是,即使是相同的治疗方案,不同时间给药竟会产生显著疗效差异——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生物钟与免疫系统的精妙对话。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病理与免疫学系Constant Adriaan Tellinga团队在《TRENDS IN Cancer》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昼夜节律如何通过多重机制调控ACT疗效。研究人员发现,当在小鼠行为活跃期起始阶段(对应人类上午时段)输注CAR-T细胞时,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
来源:TRENDS IN Cancer
时间:2025-07-18
-
靶向TIM-3阻断肺腺癌前病变进展:免疫检查点干预新策略
关于肺腺癌(LUAD)前驱病变的演进机制长期存在认知空白。最新研究通过系统描绘癌前阶段的免疫景观,发现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这个有趣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当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阻断TIM-3信号时,那些携带癌前病变的小家伙们发展成侵袭性腺癌的速度明显放缓——这就像给病变细胞踩了脚刹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发现为通过筛查识别的高危人群提供了极具转化潜力的干预策略,毕竟在肿瘤完全形成前就实施精准拦截,可比亡羊补牢要高明得多。
来源:TRENDS IN Cancer
时间:2025-07-18
-
综述:血小板:定制转移治疗
Highlights血小板与肿瘤微环境的复杂对话半个世纪前发现的血小板-肿瘤细胞联盟,如今被证实通过多重机制驱动癌症进展。血小板不仅通过形成物理屏障保护循环肿瘤细胞(CTC)免受血流剪切力损伤,更通过释放TGF-β、PDGF等因子激活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转移灶形成。最新研究发现,血小板外囊泡(PEV)能将miR-24-3p递送至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完整性,为肿瘤细胞外渗创造条件。免疫抑制的共谋者血小板表面表达的CD40L与树突状细胞(DC)结合后,可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扩增,削弱CD8+ T细胞杀伤功能。动物模型中,血小板耗竭可使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数量增加3倍,印证
来源:TRENDS IN Cancer
时间:2025-07-18
-
DNMT3A在造血干细胞中调控端粒酶活性和基因组稳定性的非经典功能
在血液系统疾病研究中,DNMT3A作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其经典DNA甲基转移酶功能已被广泛研究。然而令人困惑的是,DNMT3A突变导致的DNA甲基化改变与基因表达异常之间缺乏明确相关性,且DNMT3A的辅助因子DNMT3L在造血干细胞中并不表达。这些矛盾现象暗示DNMT3A可能具有独立于DNA甲基化的"非经典"功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设计,揭示了DNMT3A调控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新机制。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四种关键技术:1)构建DNA甲基化功能缺陷的Dnmt3a点突变小鼠模型(E
来源:Cell Stem Cell
时间:2025-07-18
-
宿主源性氧化磷脂通过表观遗传沉默IL-10加剧感染性炎症的机制与治疗靶点
当病原体入侵时,吞噬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触发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会伴随组织应激和宿主源性分子的释放。最新研究发现,宿主源性氧化磷脂(oxPLs)在微生物感染过程中显著积累,并通过独特机制加剧炎症损伤。这些氧化磷脂分子能特异性结合并抑制AKT激酶,进而增强甲硫氨酸循环,激活表观遗传修饰酶EZH2。EZH2通过在全基因组范围增加H3K27三甲基化(H3K27me3)标志,特别是靶向沉默抗炎因子IL-10的基因表达。这种表观遗传重编程导致IL-10表达持续受抑,使得炎症反应失控,最终造成宿主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oxPLs的快速积累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动物实验证实,
来源:Immunity
时间:2025-07-18
-
胰腺α细胞通过GLP1R纳米结构域调控β细胞功能的时空特异性机制
在人体精密调控的血糖平衡系统中,胰腺胰岛犹如一个微型指挥中心,其中α细胞和β细胞分别扮演着"升糖"与"降糖"的相反角色。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困惑于这两个敌对细胞类型如何实现精准的协同工作。传统观点认为它们仅通过血液循环间接交流,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细胞之间存在更为直接的"窃窃私语"。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为何β细胞对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glucagon)如此敏感,尽管这种激素本该作用于肝脏而非胰岛。牛津大学代谢研究中心(Oxford Centre for Diabete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的Jason C.L. Tong等研究人员在《Cell M
来源:Cell Metabolism
时间:2025-07-18
-
皮肤温度调控下寒颤与心肌产热的线性响应与脂肪组织产热的"全或无"特性研究
当皮肤遭遇寒冷刺激时,人体会启动精妙的产热防御机制。最新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产热方式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响应模式:肌肉寒颤(shivering)和心脏代谢(myocardial thermogenesis)就像精准的温度计,其产热量会随着皮肤冷却程度(skin temperature)线性增加;而脂肪组织(包括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的非寒颤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则像个开关,要么全开要么全关。研究人员采用创新的平均皮肤温度钳制(mean skin temperature clamping)技术,在健康男女中观察到:寒颤强度与心肌氧化代谢(oxidati
来源:Cell Metabolism
时间:2025-07-18
-
木酮糖-5-磷酸(Xu5P)通过维持SLC35E2+ CD8+祖细胞样耗竭T细胞效应功能增强抗肿瘤免疫
这项突破性研究解锁了肿瘤代谢-免疫调控的新维度。科学家们通过精巧的体内代谢基因筛选,捕捉到木酮糖激酶(XYLB)这个"暗物质"——它像代谢哨兵般通过产生木酮糖-5-磷酸(Xu5P)阻断肿瘤转移。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者发现CD8+ T细胞装备着植物源性的Xu5P转运体SLC35E2,就像特制的"代谢天线",能高效捕捉肿瘤微环境中释放的Xu5P信号。这些信号分子在T细胞内启动"代谢涡轮增压",同步激活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通路,为抗肿瘤持久战提供能量弹药。研究还揭示Xu5P能像"表观遗传雕刻家"般,通过TET3蛋白对Tcf7基因启动子进行DNA去甲基化修饰,维持CD8+ T细胞的"青春态"——祖细胞
来源:Cell Metabolism
时间:2025-07-18
-
古菌核糖体结构解析:揭示活性位点分化与休眠因子的进化奥秘
核糖体作为生命活动的"蛋白质合成工厂",其核心催化位点肽基转移酶中心(PTC)长期以来被认为高度保守。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在超嗜热古菌Pyrobaculum calidifontis中,这个"分子机器"的核心部件竟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变异。研究人员运用冷冻电镜技术,以2.4?和2?的"分子显微镜"分别捕捉了70S和50S核糖体的精细结构。这些"分子快照"揭示了古菌PTC区域的独特密码:关键碱基三联体的重新排布,以及古菌特有核糖体蛋白对序列变异的支持机制。更令人兴奋的是,科学家们在多个古菌门中发现了一种新型"休眠开关"——Dri蛋白,其结构特征明显区别于已知的细菌和真核生物休眠因子。这项研究如同打开了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苔藓植物通过AP2/ERF转录因子介导的光合作用增强适应高重力环境
在生命演化的漫长历程中,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跨越堪称一场革命性的适应。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最早的光合生物开始登陆,但陆地环境1g的重力加速度(相比水环境失去浮力支撑)对这些先驱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应对重力增加,早期陆生植物不得不发展出支撑组织,但细胞壁增厚却意外带来了新的难题——CO2向叶绿体的扩散受阻,光合效率降低。令人惊奇的是,苔藓这类古老植物类群似乎掌握了独特的适应策略,其在高重力环境下反而表现出光合增强现象,这背后的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日本富山大学(University of Toyama)和京都工艺纤维大学(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时间:2025-07-18
-
八名婴儿接受线粒体捐赠治疗后出生,减少线粒体 DNA 疾病的传播
已发表的研究显示,英国纽卡斯尔实施的旨在降低线粒体疾病风险的开创性体外受精技术已成功帮助 8 名婴儿出生。所有八个婴儿均未表现出任何线粒体DNA疾病的迹象。这八个婴儿,包括四男四女,其中一对是同卵双胞胎,由七名面临线粒体DNA突变导致严重疾病传播高风险的女性所生。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率先利用人类受精卵进行线粒体捐赠,今天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被称为原核移植的新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原本无法治愈的线粒体DNA疾病的风险。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 )的两篇论文中,描述了迄今为止进行的原核移植治疗的生殖和临床结果。所有婴儿出生时均健康,达到了发育里程
-
血浆细胞外囊泡凝集素亲和糖基化模式分析:胃癌诊疗一体化临床评估新策略
胃癌(GC)作为全球年新增110万例、死亡80万例的高发恶性肿瘤,其诊疗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肿瘤异质性导致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二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疗效预测手段。现有血清学标志物如CA72-4和CEA灵敏度有限,而组织活检的侵入性又制约了动态监测。细胞外囊泡(EVs)作为携带母细胞特征信息的纳米级囊泡,其表面糖基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EV糖组学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仍属空白。北京友谊医院、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凝集素亲和糖基化模式(LAGP)分析平台,通过整合56种凝集素的微阵列检测与CD63/CD9/CD81、EpCAM、PD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中的降阶梯策略
Abstract靶向治疗(TT)已成为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等可操作基因组改变(AGA)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核心治疗手段。然而,现有剂量标准缺乏循证依据,可能导致过度治疗。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部分TT(如奥希替尼osimertinib 20-240?mg、阿来替尼alectinib 300-900?mg)的疗效与剂量无线性关系,但高剂量显著增加毒性。这为降阶梯策略(减少剂量或间歇给药)提供了理论基础。INTRODUCTIONNSCLC的精准治疗革命始于EGFR-TKI(如吉非替尼gefitinib)和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crizoti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分枝杆菌中铁硫蛋白:生理和发病机制的主调控因子
铁硫蛋白:分枝杆菌生存策略的分子基石Highlights分枝杆菌进化出独特的硫利用因子(SUF)系统来应对宿主体内的恶劣环境。与其他细菌常见的铁硫簇(ISC)系统不同,SUF系统在氧化应激、氮胁迫和铁限制条件下展现出显著优势。铁和硫元素的获取构成(Fe-S)簇生物合成的物质基础,这些金属辅因子继而调控着从能量代谢到抗生素耐药性的多种生理过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Fe-S)蛋白网络已成为抗结核药物开发的新靶标。Abstract作为生命体最古老的金属辅因子之一,(Fe-S)簇蛋白在分枝杆菌中扮演着电子传递、环境感知和酶催化等多重角色。在五种已知的生物合成系统(ISC/SUF/NIF/MIS/SMS
来源:TRENDS IN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光周期调控Per2通过Hmgb1增强中性粒细胞抗菌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性粒细胞数量随时间波动,在活动期达到峰值以增强免疫功能。然而,昼夜节律信号与细胞生物钟之间的分子联系尚未明确。最新研究发现,光周期调控的时钟基因Per2通过控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显著提升斑马鱼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ROS)的能力和杀菌效率。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er2-Hmgb1通路在连接光信号与免疫功能中的关键作用,更为理解环境光照调节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采用斑马鱼模型,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和功能实验,证实了生物钟组分对先天免疫细胞的直接调控作用。
来源:TRENDS IN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位于CD4 T细胞分化核心的干细胞样细胞
HighlightsCD4 T细胞分化的双刃剑效应传统观点认为初始CD4+ 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线性分化为Th1、Th2、Th17等效应亚群。然而,慢性疾病中持续存在的抗原暴露导致该模型难以解释动态变化的免疫应答。近年研究发现,在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中存在干细胞样亚群(stem-like CD4 T cells),其表达记忆干细胞标志物(如TCF7、LEF1),兼具长期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谱系分化潜能。干细胞样CD4 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该群体表现出三大特征:前体细胞功能:作为效应T细胞的"蓄水池",通过不对称分裂同时维持自身库容并生成效应后代环境依赖性分化:在细胞因子(IL-2/IL-7)和表
来源:TRENDS IN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光控CRISPR:基因编辑与调控的新前景
Highlights光控CRISPR(Opto-CRISPR)技术将光遗传学与CRISPR/Cas系统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光信号远程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或编辑。光的时空精确性有效缓解了CRISPR/Cas系统的脱靶效应,而多样化的光学控制机制则大幅提升了该系统的灵活性和功能性,为生命科学领域复杂问题的探索提供了高效工具。值得注意的是,Opto-CRISPR在调控代谢通量以增强化学合成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同时为疾病治疗(如基因操作、药物精准控释及协同药效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Abstract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技术是基因编辑领域的里程碑,但传统CRISPR/Cas系统受限
来源:TRENDS IN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人类睡眠觉醒过程的皮层活动特征:跨睡眠阶段的高密度EEG时空梯度研究
当清晨的闹钟响起时,大脑是如何从沉睡中瞬间切换到清醒状态的?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神经机制。传统观点认为觉醒是"全或无"的过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不同区域的觉醒存在时空异质性。理解这一过程不仅对揭示意识转换的神经基础至关重要,更为睡眠呼吸暂停、失眠等睡眠障碍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疾病往往伴随着异常或不完全的觉醒过程。瑞士洛桑大学医院睡眠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leep, Lausanne University Hospital)的Aurélie M. Stephan等研究人员通过高密度脑电图(E
来源:Current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青铜与铁器时代基因组揭示塔里木盆地多元祖先的融合
新疆塔里木盆地作为欧亚草原的"十字路口",其史前遗传史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最新研究对青铜至铁器时代的24例古代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青铜时代人群的祖源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草原大迁徙"产物——早期西部草原牧民的快速东扩(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这些游牧先锋先是与中亚的农耕精英(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文化体,BMAC)相遇相融,继而与当地土著(以著名的塔里木干尸为代表)结合,共同谱写了塔里木的基因史诗。更有趣的是,铁器时代仍检测到"倔强"的本土基因延续,其中一例个体甚至几乎未受草原基因"入侵",直接展现了BMAC与塔里木土著"跨越千年的牵手"。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至少两波草原移民潮进入新疆,更
来源:Current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果蝇视觉系统中一种接收肢体运动反馈的细胞类型LT52的发现及其功能机制研究
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物体需要准确区分自身运动产生的感觉信号与外界刺激。这一过程对生存至关重要,但神经系统如何构建对自生感官信号的预测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其精简而高效的神经系统为研究这一基本问题提供了理想模型。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神经生物学系的研究团队在《Current Biology》发表重要成果,发现视觉系统中一类特殊神经元LT52能通过融合视觉和非视觉信号,特异性检测果蝇前肢梳理行为产生的感官反馈。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果蝇非运动性肢体动作在视觉系统中的表征机制,为理解运动-感觉整合提供了新视角。研究采用双光子钙成像技术记录头部固定果蝇在球
来源:Current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植物高温响应新机制:PIF4-ArpC5-自噬轴调控下胚轴伸长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植物会启动精妙的分子调控网络来适应这种胁迫。最新研究发现,在拟南芥中,光敏色素互作因子4(PIF4)扮演着温度感应器的角色。在高温条件下,PIF4会显著上调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复合体(Arp2/3 complex)的关键亚基ArpC5的表达。这个看似简单的分子开关却引发了一系列精密的细胞事件:ArpC5促进肌动蛋白微丝(actin cables)的组装,为自噬体(autophagosome)的形成搭建了"分子轨道"。更有趣的是,ArpC5还能与自噬标志蛋白ATG8"携手合作",指导自噬体沿着这些肌动蛋白轨道定向运输。被激活的自噬途径展现出了惊人的特异性——它选择性地降解了生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时间:2025-07-18
-
EPLINα通过调控Rab21内体整合素回收驱动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
在肿瘤转移的复杂过程中,癌细胞如何通过调控细胞表面受体运输来实现迁移一直是个关键科学问题。整合素(integrin)作为介导细胞-基质黏附的核心分子,其内吞和回收过程直接影响癌细胞的运动能力。虽然Rab21-Swip1介导的整合素内吞途径已被发现与乳腺癌不良预后相关,但整合素从内体回收至细胞膜的调控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更引人关注的是,上皮性肿瘤丢失蛋白(EPLIN)在癌症中扮演着矛盾角色——既是抑癌因子又是促癌因子,这种双重身份是否与其不同亚型(α和β)的功能差异相关?针对这些问题,芬兰图尔库大学生物科学中心(Turku Bioscience Centre, University of Turk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时间:2025-07-18
-
脊椎动物神经管时空模式整合的顺式调控逻辑:染色质可及性程序协调神经细胞命运决定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是一个精妙的时空调控过程,其中神经管需要从有限的神经前体细胞(NPs)产生大量功能各异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亚型。虽然空间模式化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关于时间模式如何与空间信息整合以产生细胞多样性的机制仍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解答对理解神经系统发育和再生医学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多组学分析和功能实验,揭示了神经前体细胞中保守的染色质可及性时序程序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发现这一程序独立于空间输入,通过改变染色质可及性动态调控基因表达,最终决定不同细胞命运的产生顺序。这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时间:2025-07-18
-
微管介导线粒体-肌原纤维协同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肌肉功能构建中的核心作用
微管协调线粒体运输与肌原纤维形态发生在肌肉发育过程中,能量工厂线粒体(Mito)与收缩单元肌原纤维(Myofibril)必须建立精确的空间关系。这项研究通过多模式成像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微管(MT)骨架在协调二者发育中的核心作用。线粒体的动态穿插过程利用果蝇间接飞行肌模型,研究者观察到发育24-30小时(APF)间的关键事件:最初位于肌管周边的肌动蛋白(Actin)束在26h APF时形成致密结构,将线粒体排斥在表面;到28h APF时,随着Actin束内部空间重构,线粒体快速穿插进入束内;至30h APF成熟阶段,每个肌原纤维都被线粒体完全包裹。超分辨成像显示,这种重排与肌原纤维组装同步发生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时间:2025-07-18
-
Jpx RNA通过三维基因组重构调控Xist-Tsix互斥表达机制解析X染色体失活中心动态调控
这项突破性研究解密了小鼠X染色体失活中心(XIC)的时空调控密码。长链非编码RNA Jpx如同一位精准的"基因组建筑师",通过调控CTCF蛋白介导的染色质高级结构,在未来的失活X染色体(Xi)上上演了一场精妙的分子芭蕾:首先瓦解CTCF在Tsix/Xite增强子处的锚定,随后驱动抗XCI区与促XCI区跨越RS14边界发生动态空间重排。聚合物三维模型生动显示,Jpx通过重构CTCF依赖的染色质环(loop),将Xist基因从转录抑制状态"弹射"至激活状态,同时关闭Tsix的表达阀门。这种类似二进制开关的调控机制,不仅解释了Xist如何实现爆发式上调,更揭示了非编码RNA通过改写三维基因组"电路图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时间:2025-07-18
-
基于AAV病毒样颗粒的CD4+T细胞依赖性新抗原肿瘤疫苗研发及其临床转化意义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如何激活患者特异性免疫应答始终是科学界攻坚的难题。随着肿瘤基因组测序成本下降,个性化疫苗开发迎来曙光,但新抗原(neo-antigen)的免疫原性不足、CD8+T细胞应答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临床疗效。传统疫苗策略往往忽视CD4+T细胞的"许可证"(licensing)作用,导致免疫应答链条断裂。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腺相关病毒样颗粒(Adeno-associated virus like particles, AAVLP)平台构建新抗原疫苗。通过小鼠预防和治疗模型证实,AAV衣壳不仅能递送肿瘤特异性抗原,其天然携带的MHC-II表位可有效激活CD4+T细胞。研究团队突破性地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DNA适配体HY-4通过阻断核仁素-CXCR4互作抑制结直肠癌转移的创新机制研究
在全球癌症负担中,结直肠癌因其高转移率和治疗抵抗性成为临床难题。尽管靶向治疗取得进展,但针对转移关键通路如核仁素(Nucleolin, NCL)与CX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互作体系的干预手段仍显不足。传统G-四链体结构适配体存在稳定性差、脱靶风险高等缺陷,这促使科研人员探索新型分子工具。研究人员通过非SELEX(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开发出HY-4适配体,其突破性地采用非G-四链体构象,与NCL产生特异性结合。圆二色谱分析揭示其独特的三维折叠模式,分子对接模拟显示HY-4通过阻断NCL的RNA识别域(RRM)与CXCR4的相互作用界面发挥作用。在LoVo细胞转移模型中,HY-4使癌细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AAV-微型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疗法为杜氏肌营养不良提供长效心脏保护:药物与运动性损伤的机制突破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作为儿童最常见的致死性肌肉退行性疾病,其根源在于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患者通常在20岁前因进行性心肺衰竭死亡,现有基因疗法虽尝试通过腺相关病毒(AAV)递送微型dystrophin,但存在免疫原性风险、长期疗效不确定及心脏保护证据不足等瓶颈。微型抗肌萎缩蛋白(μUtro)因其结构紧凑且免疫原性低的优势成为新希望,然而其在心脏保护方面的潜力尚未系统评估——这恰是决定DMD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研究人员通过建立mdx小鼠(DMD模型动物)的药物诱导和运动诱导双重心脏损伤模型,首次系统评估了AAV-μUtro的长期心脏保护效应。实验显示,经AAV-μUtr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选择性BACH1抑制剂BI033通过调控NRF2/H3K27ac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和肢体缺血的研究
心血管疾病长期位居全球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病变导致的组织损伤修复难题始终困扰临床。转录因子BACH1(BTB and CNC homology 1)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基因,被发现会显著抑制缺血后的血管新生过程,但多年来缺乏特异性靶向药物。更棘手的是,BACH1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影响多个关键通路,传统抑制剂往往伴随严重副作用。这一困境促使科学家们迫切寻找既能精准靶向BACH1,又可协调多通路调控的新型治疗策略。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筛选和结构优化,成功开发出选择性BACH1抑制剂BI033。该化合物展现出三大突破性特征:首先通过X射线晶体学证实其特异性结合BACH1蛋白N端第91位丙氨酸;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GDF11分泌型细胞移植高效改善老年性肺纤维化:一种基于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再生策略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老年性肺纤维化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致死的重大威胁。现有治疗手段面临两大困境:一是衰老细胞累积导致的再生能力衰竭,二是外源性生长因子(如GDF11)体内半衰期短、生产成本高昂。更棘手的是,纤维化微环境会进一步加速肺泡上皮细胞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形成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种僵局?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兼具细胞替代和因子分泌双重功能的联合疗法。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SafeCell-GDF11小鼠胚胎干细胞系,该细胞系具有可控增殖特性,可分化为肺前体细胞,并能在诱导药物作用下表达GDF11。将这些细胞移植至博来霉素(Bleomycin)诱导的老年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后,通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联合动员方案与抗C-Kit/CD47抗体 conditioning 策略协同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效率的研究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化疗预处理方案带来的毒性限制了其在更广泛疾病和人群中的应用。如何在不依赖化疗的情况下实现稳定的供体细胞植入,成为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Ab)因其靶向性被探索作为化疗替代方案,但单纯抗体治疗在植入效率上表现不稳定——某些病例仅需<10%的植入率即可起效,而更多场景则需要显著更高的水平。研究人员独辟蹊径地注意到,临床常用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不仅能安全采集造血干/祖细胞(HSPCs),还可能通过改变骨髓微环境增强靶向抗体的清除效果。基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创新性联合策略:将动员方案与特异性靶向C-Kit和CD47的抗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基于靶向性第四代慢病毒载体(TetraVecta?)的高效体内CAR-T细胞生成技术突破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革命性效果,但现行自体细胞体外制备流程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患者可及性受限等瓶颈。传统方法需提取患者T细胞进行体外基因改造和扩增,整个过程涉及复杂GMP设施和专业技术团队。如何实现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成为突破现有技术壁垒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尼帕病毒包膜重靶向技术的第四代慢病毒载体系统(商业名TetraVecta?)。该系统通过特异性靶向T细胞表面CD3或CD8分子,显著提升体内转导效率,实验证实其效果优于常规VSV-G假型载体。创新性引入的TRiP系统?(Targeted RNA incorporation Platform)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Exendin-4增强人多能干细胞衍生β细胞移植后的胰岛素阳性表型:提升糖尿病细胞治疗效能的突破性研究
在医学领域,1型糖尿病(T1D)始终是难以攻克的顽疾——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导致血糖失控。尽管胰岛素注射能维持生命,却无法模拟β细胞精密的血糖感应机制。近年来,人多能干细胞(hPSC)技术为再生医学带来曙光,科学家们已能将其分化为功能性的β细胞。然而移植后的存活率低、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如同"玻璃天花板"般制约着临床转化效率。《Molecular Therapy》最新发表的研究揭示了突破这一瓶颈的可能路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糖尿病治疗药物Exendin-4(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与hPSC衍生β细胞移植联用。通过构建微孔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
来源:Molecular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与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大B细胞淋巴瘤的遗传学特征
在淋巴瘤研究领域,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和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大B细胞淋巴瘤(THRLBCL)因其罕见性和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一直是诊断和治疗的难点。这类疾病主要累及年轻男性患者,虽然早期患者预后较好,但具有变异组织学生长模式(特别是Fan分型中的D/E型)的患者往往表现为晚期疾病,复发风险显著增高,甚至可能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更令人担忧的是,复发或进展的患者总体生存率急剧下降。然而,由于肿瘤细胞在组织中含量稀少且与生发中心B细胞免疫表型高度相似,此前对这类淋巴瘤的基因组特征认识十分有限。为解决这一难题,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
来源:Leukemia
时间:2025-07-18
-
靶向IRAK4与GSPT1协同作用通过c-Myc蛋白降解增强AML治疗效果的机制研究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治疗面临严峻挑战。尽管靶向治疗取得进展,但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其中,IRAK4作为骨髓恶性肿瘤的治疗靶点备受关注,但临床数据显示单药治疗效果有限,亟需开发联合治疗方案。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的Eric J. Vick等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通过高通量筛选2803种药物,发现Cereblon E3连接酶调节剂(CELMoD) CC-885能显著增强IRAK4缺陷型AML细胞的敏感性。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GSPT1降解导致c-Myc蛋白稳
来源:Leukemia
时间:2025-07-18
-
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克隆造血演化的动态影响及临床意义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然而这种"复发-缓解"的疾病模式背后,隐藏着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7%的患者会发展为继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SPHM),特别是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后出现的治疗相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和髓系肿瘤(t-MN),成为影响长期生存的重要障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治疗相关恶性肿瘤往往携带TP53突变,预后极差,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预测手段。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目光投向克隆造血(CH)这一"白血病前状态"。他们假设长期来那度胺治疗可能通过选择性压力驱动高危克隆扩增,而动态监
来源:Leukemia
时间:2025-07-18
-
全身磁共振成像(MY-RADS)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中的前瞻性研究:影像学残留病灶与预后的关键关联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其治疗后的残留病灶评估一直是临床难点。传统骨髓穿刺存在取样误差,而PET/CT虽被推荐但存在辐射暴露问题。随着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凭借无辐射、高软组织分辨率等优势,被纳入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指南,但其在疗效评估中的预后价值尚缺乏前瞻性证据。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NHS基金会信托(The Royal Marsden NHS Foundation Trust)的Christina Messiou团队开展了名为iTIMM的前瞻性临床试验(NCT02403102),首次系统评估了符合MY-RADS标准的WB-MRI
来源:Blood Cancer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杆状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反应新亚群及其uPA/GAP43信号机制
在探索大脑奥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就像神经系统的"免疫哨兵",其形态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一个多世纪前就被发现的杆状小胶质细胞(rod-shaped microglia)——这些细长如针的特殊细胞,虽在多种脑疾病中被观察到,却始终像蒙着面纱的舞者,其分子特征和功能意义长期未被揭示。这一谜团引起了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中心(RIKEN Center for Brain Science)和滋贺医科大学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关注。他们发现,在谷胱甘肽合成关键酶GCLC缺失的小鼠(GCLC-KO)中,这些杆状细胞会在神经退行性病变早
来源: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时间:2025-07-18
-
大脑如何实现外部与内部注意力的无缝切换:神经机制与认知控制新视角
人类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精妙的注意力舞蹈——时而聚焦外界车水马龙,时而沉浸内心思绪翻涌。这种在外部感知与内部记忆间无缝切换的能力,是智能行为的核心特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支撑日常认知的基础机制,在神经科学领域竟长期是个未解之谜。Anna C. Nobre和Daniela Gresch在《Neuron》发表的这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大脑实现跨域注意力切换的神经原理。传统研究将外部注意(关注感官输入)和内部注意(聚焦工作记忆内容)割裂探讨,就像只研究单脚跳却忽视行走的协调性。这种局限在实验室简单任务中尚可接受,但完全无法解释现实场景中如骑车上班时既要观察路况又要回忆路线的复杂行为。耶鲁
-
综述:医院个体化工程药物生产的操作与路径依赖性阻碍其可行性
基因治疗的医院生产困境与突破路径个性化医疗的基因革命个性化医疗(PM)通过基因组学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其中基因疗法代表最前沿方向。从靶向ALK基因重排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到完全个体化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milasen,治疗策略正从群体分层走向真正个体化。2019年波士顿儿童医院开发的N-of-1疗法milasen仅用1年就完成从诊断到治疗全过程,创造了罕见病治疗新范式。两种基因治疗技术路径基因疗法分为体内(in vivo)和体外(ex vivo)两大技术路线。前者如Moderna的mRNA-3705直接通过病毒载体递送基因,后者如Kymriah?需要提取患者T细胞进行体外基因修
来源:Drug Discovery Today
时间:2025-07-18
-
综述:HLA-B27作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治愈的潜在靶点
引言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是一种以炎症性背痛为特征的慢性 musculoskeletal 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等位基因高度相关。尽管HLA-B27在普通人群中携带率仅6%-9%,但其在axSpA患者中检出率高达80%-95%。有趣的是,仅1%-5%的HLA-B27阳性个体会发病,提示该基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HLA-B27的致病机制HLA-B27通过三种核心机制驱动axSpA发展:内质网应激:因B27重链中赖氨酸残基增强半胱氨酸反应性,导致蛋白错误折叠并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触发IL-23等促炎因子释放。异常二聚体形成:游离重链通过"B口袋"中的谷氨酸残基形成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血小板输注后人白细胞抗原I型同种免疫的机制研究
人类白细胞抗原I型分子血小板表面高表达HLA-A和HLA-B分子,其存在两种构型:功能性HLA-I复合体(重链结合β2微球蛋白)和游离重链。这种结构差异直接影响免疫原性,两者均可被同种抗体识别。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不表达HLA-II类分子,但可通过吸附血浆中的可溶性HLA重链参与免疫反应。细胞机制血小板输注后的同种免疫应答涉及间接和半直接抗原提呈途径。实验证明脾脏微环境和CD4+T细胞在应答中起核心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通过内化血小板及其微囊泡(<106个/产品)启动免疫级联反应。最新研究发现,特定APC亚群对HLA-I抗原的交叉提呈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关键调控因素临床数据显示仅30-40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特征是肝内和/或肝外胆管进行性炎症、纤维化和狭窄。这种疾病呈现双峰年龄分布,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有两个发病高峰,且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两倍。超过半数患者同时患有炎症性肠病(IBD),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机制涉及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遗传因素贡献不足10%,而环境因素占比超过50%。肠道-肝脏轴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肠道菌群失调(dysbiosis)、黏膜炎症和肠道通透性增加使得微生物产物和淋巴细胞进入肝脏,触发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这些免疫介导的机制损伤胆管上皮细胞,导致胆汁淤积,进而放大炎症反应并驱动细胞衰老。同时,胆管周围腺体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银屑病中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机制与干预措施
Introduction银屑病是一种以表皮增生和免疫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由IL-23/IL-17轴主导。最新研究发现,代谢途径不仅是细胞能量来源,更通过糖代谢(glycolysis)、三羧酸循环(TCA)、脂质和氨基酸代谢动态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阈值与效应功能。在银屑病皮损中,这种代谢重编程直接驱动了炎症级联反应和角质形成细胞功能障碍。Glucose metabolism糖代谢通过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PPP)和TCA循环重塑银屑病微环境。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可转化为乳酸或进入线粒体参与OXPHOS,而PPP途径生成的NADPH+则维持氧化还原平衡。研究发现银屑病皮损中CD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中小鸟苷三磷酸酶Rac1对能量稳态的调控
Abstract过去十年研究发现,Rho家族小GTP酶Rac1在胰岛素靶组织中扮演能量稳态调控的关键角色。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激活下游信号网络,其中Rac1被证实是该网络的核心组件——在骨骼肌中主导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在白色脂肪组织中不仅调控葡萄糖摄取,还参与脂肪生成分化、脂肪酸摄取,并通过上调脂肪生成酶基因表达指导甘油三酯(TAG)de novo合成。这些发现确立了Rac1作为能量代谢调控的新关键靶点。Introduction食物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调控能量代谢。胰岛素作用于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触发葡萄糖摄取、糖原合成和脂肪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miR-10a-5p通过靶向抑制MRTF-A通路缓解心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心脏纤维化是导致心功能障碍和疾病进展的关键病理过程,其特征是过度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目前临床缺乏特异性干预手段,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核心驱动因素。其中,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MRTF-A)作为TGF-β下游效应分子,在纤维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此同时,微小RNA(micro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潜力日益受到关注,但miR-10a-5p是否参与心脏纤维化调控仍属未知。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School of Li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靶向MRTF-A的miR-10a-5p在心脏纤维化中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潜力研究
心脏就像人体的发动机,但当这个发动机的"电路系统"——心肌纤维发生异常增生时,就会导致危险的"短路"现象,医学上称为心律失常。这种被称为心脏纤维化的病理过程,在风湿性心脏病(RHD)和老龄化人群中尤为常见。过量的胶原蛋白沉积形成的"疤痕组织",不仅使心脏变硬失去弹性,还会干扰电信号传导。尽管已知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推动纤维化的"罪魁祸首",但如何精准阻断这个病理过程仍是临床难题。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钢铁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一种名为miR-10a-5p的微小RNA分子。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组织的测序分析,他们发现纤维化严重区域存在miR-10a-5p表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miR-10a-5p通过靶向MRTF-A/TGF-β2反馈环路抑制心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心脏就像一座精密的泵房,但当心肌组织出现异常纤维化时,这个泵房就会逐渐被"水泥"(细胞外基质)堵塞。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中,这种纤维化过程尤为突出,常伴随心房颤动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如何打破TGF-β介导的纤维化恶性循环?其中,心肌相关转录因子A(MRTF-A)作为纤维化调控的"枢纽分子",其与微小RNA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ular Signalling》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miR-10a-5p通过靶向MRTF-A/TG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miR-10a-5p靶向调控MRTF-A抑制心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及临床转化潜力
心脏就像人体的永动机,但纤维化会使其逐渐"生锈"——过量的胶原蛋白沉积形成疤痕组织,不仅影响心脏跳动节律,还会导致心肌僵硬。这种病变在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中尤为突出,常伴随房颤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缺乏有效干预手段,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关键推手。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ular Signalling》发表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可能破解这一难题的"分子钥匙"——微小RNA miR-10a-5p。研究人员通过临床样本测序发现,伴有房颤的RHD患者心脏组织中miR-10a-5p表达显著降低,而纤维化标志物MRTF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TRIM31通过泛素化BBOX1促进食管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作为全球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长期低于20%,其中90%病例为鳞状细胞癌(ESCC)亚型。尽管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带来曙光,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届晚期,现有治疗手段收效甚微。这种严峻现状背后,是人们对食管癌分子机制认知的不足,特别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网络的空白。在众多调控因子中,TRIM家族新成员TRIM31虽在肝癌、胶质瘤等肿瘤中被报道具有双重调控作用,但其在食管癌中的"身份"仍扑朔迷离。与此同时,参与肉碱合成的代谢酶BBOX1与肿瘤的关联研究刚刚起步,两者在食管癌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ular Signalling》发表的研究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中性粒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的分子机制:Gαq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新视角
在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线,中性粒细胞如同精密的分子机器,其NADPH氧化酶产生的活性氧(ROS)是消灭病原体的重要武器。然而这台"分子武器"的启动机制仍存在诸多谜团——为什么有些G蛋白偶联受体(GPCR)如FPR1能直接激活NADPH氧化酶,而ATP通过P2Y2R受体却只能引发钙信号?这个科学难题背后,隐藏着细胞骨架调控GPCR信号的关键机制。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研究团队在《Cellular Signalling》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如何像"分子开关"般控制着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输出。研究人员采用GM-CSF预刺激的中性粒细胞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运动调节嘌呤能信号通路改善慢性肾病炎症谱的机制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受到慢性肾病(CKD)的困扰,这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如同一个沉默的杀手,不仅导致肾功能不可逆的损伤,更引发全身性的炎症风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KD患者血液中持续升高的促炎因子如IL-6、TNF-α等,不仅加速肾脏纤维化进程,还与肌肉萎缩(医学上称为"肌少症")密切相关。更棘手的是,传统药物治疗往往难以有效控制这种慢性炎症状态。在这种背景下,运动疗法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就像一把双刃剑,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而过量运动反而会加重炎症反应。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运动方式?通过什么分子机制?能在CKD患者身上产生最佳抗炎效果?这其中,嘌呤能信号通路(一种由A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M5毒蕈碱受体第三胞内环调控β-arrestin结合的分子机制及其信号转导偏倚研究
在神经科学领域,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家族(M1R-M5R)如同精密的分子开关,调控着从记忆形成到肌肉运动的多种生理功能。其中M5R虽仅占该受体家族的2%,却因其特异性表达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而显得尤为特殊——它像一名隐藏在暗处的指挥家,通过调节多巴胺释放影响着药物成瘾、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进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关键受体却是五兄弟中最不被了解的一个,其调控机制长期笼罩在迷雾中。这种认知空白带来了严峻挑战:当科学家们试图以M5R为靶点开发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时,往往只能借鉴M1R/M3R的研究数据,就像用邻居家的钥匙开自家门锁——虽然同属Gq/11偶联受体家族,但调控细节可能存在重要差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7-18
-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优化的自纳米乳化递药系统增强卡非佐米(CFZ)的细胞摄取及蛋白酶体抑制效应
蛋白酶体抑制剂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其代表药物卡非佐米(Carfilzomib, CFZ)虽在多发骨髓瘤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却面临着严峻的给药困境。现有商业化制剂需静脉输注且半衰期不足1小时,更棘手的是,这种四肽结构药物属于BCS IV类(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存在溶解度差(<1 μg/mL)、肠道渗透性低、易被P-糖蛋白(P-gp)外排等多重屏障。更令人担忧的是,CFZ在胃肠环境中会被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迅速降解,这使得口服给药看似天方夜谭。面对这些挑战,传统解决方案往往止步于注射剂型改良,患者仍需承受频繁静脉穿刺之苦。针对这一行业痛点,来自忠北国立大学(Chungbuk National
来源: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时间:2025-07-18
-
菠萝蛋白酶通过缓激肽/B2R-TRPV1/Ca2+/AMPK/自噬通路增强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的机制研究
心血管健康的核心在于内皮细胞功能,而内皮源性一氧化氮(NO)是维持血管稳态的关键分子。然而,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中,NO生物利用度下降导致内皮功能障碍,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临床使用的NO调节药物存在靶点单一、副作用明显等问题,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多靶点调控策略成为研究热点。菠萝作为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其茎提取物菠萝蛋白酶(Bromelain)已被发现具有抗炎、抗凝血等活性,但其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揭示这一科学问题,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Biomedicine》发表重要成果。他们通过体外内皮细胞实验和体内Matrigel血管新生模型,结合Griess法检测
来源: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综述:铜代谢和铜死亡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潜力
铜代谢与脑功能平衡铜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脑内浓度仅次于肝脏,其稳态通过血脑屏障(BBB)和铜转运蛋白(如CTR1、ATP7A/B)精密调控。研究发现,AD患者脑内铜分布异常,海马区铜积累通过上调CTR1表达,诱发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AT)寡聚化,导致铁硫簇蛋白(Fe-S)丢失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升高,最终引发神经元铜死亡。铜死亡的分子机制铜死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核心机制是过量Cu+与三羧酸循环(TCA)中脂酰化蛋白(如DLAT)结合,引发蛋白质毒性应激。关键调控因子包括:铁氧还蛋白1(FDX1):将Cu2+还原为Cu+并激活脂酰化修饰;线粒体复合体II:铜
来源: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时间:2025-07-18
-
DNA损伤剂通过激活NF-κB/HLA-DRB6/CD1d通路增强iNKT细胞对AML细胞的免疫清除作用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最具侵袭性的血液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30%,传统化疗后复发率高居不下。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等新兴疗法在其他癌症中取得突破,但对AML疗效有限。这主要源于白血病细胞通过下调抗原呈递分子CD1d逃逸免疫监视,导致关键免疫效应细胞——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KT)无法有效识别肿瘤。与此同时,临床常用的DNA损伤类化疗药物虽能直接杀伤癌细胞,但其免疫调节潜能尚未充分挖掘。福建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发表的研究中,首次揭示DNA损伤剂通过激活NF-κB/HLA-DRB6/CD1d通路,使"冷肿瘤"AML转变为iNKT
来源: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RING-finger泛素E3连接酶RFEL1通过降解小麦NPR3赋予对活体营养型真菌病原体的广谱抗性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其生产常受到条锈病(YR)、白粉病(PM)和叶锈病(LR)等活体营养型真菌病原体的严重威胁。这些病害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如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Bgt)和叶锈病菌(Puccinia triticina, Pt)。尽管已有部分抗病基因被鉴定和应用,但大多数抗性基因仅针对特定病原菌小种,且易因病原菌的快速进化而失效。因此,发掘和利用广谱抗性(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BSR)基因成为小麦抗病育种
来源:Molecular Plant
时间:2025-07-18
-
真菌胞外囊泡介导毒力效应因子跨界转运至植物细胞以促进侵染的机制研究
真菌界的秘密武器——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正上演着精彩的跨界入侵大戏。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在侵染宿主植物时,会释放富含毒力效应因子的EVs,其中标志性蛋白RsTsp2与两个关键效应蛋白RsNP8、RsSerp形成"特洛伊木马"。令人惊叹的是,这些EVs通过植物细胞的网格蛋白包被小泡(Clathrin-Coated Vesicles, CCVs)实现内化,完美伪装成"营养物质"混入细胞内部。更精妙的是,效应蛋白RsNP8具有精准的细胞器导航能力,能定向抵达叶绿体并与拟南芥中的NP8互作蛋白1(NICP1)结合。NICP1本
来源:Molecular Plant
时间:2025-07-18
-
OsCRK14-OsRLCK57-MAPK信号模块通过激活OsbZIP66增强水稻抗旱性的分子机制
干旱胁迫严重制约水稻产量,而富含半胱氨酸的受体样激酶(OsCRK14)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发现,在干旱条件下,质膜定位的OsCRK14会磷酸化受体样胞质激酶(OsRLCK57),进而激活MAPK级联反应(OsMKKK10-OsMKK4-OsMPK6)。被激活的OsMPK6直接磷酸化ABA响应转录因子OsbZIP66的保守SP/TP位点,增强其稳定性并促进抗旱相关基因表达。更有趣的是,OsCRK14启动子的自然变异会影响OsMYB72转录因子的结合能力,导致不同水稻品种(单倍型Hap1和Hap2)抗旱性差异。这项研究首次完整解析了从膜感知到转录调控的CRK-RLCK-MAPK-bZIP信
来源:Molecular Plant
时间:2025-07-18
-
综述:胞葬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角色及视网膜病变的启示
Highlights胞葬作用作为维持稳态的四步连续过程(感知-识别-吞噬-消化),其功能缺陷与缺血性脑卒中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临床前研究表明,靶向该过程的治疗分子通过抗炎信号传导、免疫调节和缩小梗死体积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视网膜等神经缺血性疾病的研究为卒中后胞葬作用机制提供了跨器官参考,但不同组织的触发刺激和细胞类型差异可能导致修复效率的异质性。Abstract近年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清除——胞葬作用,是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的核心生物学过程。本综述详细解析了卒中后胞葬作用的分子通路:从"eat-me"信号介导的凋亡细胞识别,到MerTK/P
来源:TRENDS IN Neuro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解析腹侧被盖区对压力的多层面反应
Highlights急性与慢性压力可诱发腹侧被盖区(VTA)内高度异质性的神经适应性改变。不同压力类型(情绪性、躯体性)及其持续时间特征,通过差异化调控VTA神经元亚群功能,塑造出复杂多样的压力响应谱系。值得注意的是,VTA通过整合来自不同神经环路的压力特征编码输入,在应激行为调控中扮演信息整合中枢的角色。新兴技术在体成像与复杂行为分析方法的结合,为解析多巴胺能系统与压力的动态互作提供了突破性研究工具。Abstract压力对腹侧被盖区(VTA)产生深远影响,但其双向调节特性长期阻碍研究进展。基于啮齿类动物研究证据,该综述阐明了VTA响应压力的三大决定因素:①神经元亚型特异性(如多巴胺能、GAB
来源:TRENDS IN Neuro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Rett综合征(MECP2基因突变相关神经发育障碍)的治疗前景与研究进展
Rett综合征(RTT)是一种主要累及女性患者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堪称全球范围内导致严重智力残疾的主要元凶。绝大多数病例源于MECP2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该基因编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MeCP2虽然广泛表达于全身组织,但在神经元中含量尤为丰富。这种特殊的表达模式决定了大脑是该疾病的主要靶器官,不过外周系统的异常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病情发展。有趣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单基因缺陷竟能引发如此复杂的临床表现,使得RTT成为研究表观遗传调控与神经系统发育关系的绝佳模型。目前针对MECP2相关通路的研究正在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带来曙光。
来源: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病毒式传播的心理机制
Highlights相似内容的跨场景传播研究发现,负面(negative)、高情绪唤醒度(high-arousal)和涉及道德评判(moral)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与线下闲谈(gossip)中均表现出强传播性。这种共性源于人类对威胁性信息的进化偏好(negativity bias)和社会联结需求——分享道德争议内容能快速建立群体认同。"信息即病毒"隐喻的双面性该隐喻将信息类比病原体(contagious),解释"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s)在(错误)信息扩散中的关键作用。但局限性在于:病毒传播依赖生物机制,而信息传播受主观认知(如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和社会奖
来源: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从转录到输出:mRNA通往细胞质的曲折路径
核内mRNA加工通路真核细胞通过核膜分隔转录与翻译,为mRNA提供了独特的加工环境。新生pre-mRNA在转录过程中即被RNA结合蛋白(RBPs)包裹,形成信使核糖核蛋白复合体(mRNP),并通过5'端加帽、剪接和3'端多聚腺苷酸化等步骤逐步成熟。这一过程由TREX(转录-输出)复合物协调,其核心组分THO复合物作为支架,招募DEAD-box ATP酶Sub2/UAP56和适配蛋白Yra1/ALYREF,共同介导mRNP的组装与压缩。成熟mRNP的结构奥秘冷冻电镜显示,酵母mRNP呈不规则棒状结构(直径约12 nm),长度随转录本增大而增加。人类mRNP则更接近球形,表面覆盖TREX复合物"涂
来源: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分子拟态:生态、进化和应用中的替身肽
化学互作中的自然策略生物界充斥着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生存博弈。从锥螺毒液中模仿鱼类胰岛素的"分子间谍",到蚊子唾液里伪装成宿主P物质的血管扩张肽,替身肽通过精准模拟目标生物的内源性信号分子(如脊椎动物的胰岛素、植物PSY激素),实现跨物种操控。这类分子多源自前体蛋白的快速进化区域,其活性肽段与保守的信号肽/间隔区形成鲜明对比——例如锥螺毒液胰岛素虽保留受体结合核心,却丢失了介导二聚化的B链C端延伸,从而优化了单体的快速作用特性。替身肽的生态舞台在捕食者-猎物关系中,锥螺通过分泌鱼胰岛素类似物(con-insulin)和生长抑素类似物(consomatin)实施"双重打击":前者诱发猎物低血糖昏迷
来源: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CAR-T细胞疗法与重建性肿瘤外科手术在周围实体瘤中的应用——叙述性综述
CAR-T细胞疗法与重建性肿瘤外科手术的协同探索背景癌症仍是全球主要健康负担,2022年美国新增190万病例。约60%患者需外科干预,但周围实体瘤(PSTs)如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肉瘤的治疗仍面临挑战。传统放化疗虽降低死亡率,针对难治性肿瘤仍需新策略。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T细胞靶向肿瘤抗原,在血液肿瘤成效显著,但实体瘤应用受限于TME异质性、免疫抑制和细胞浸润不足。CAR-T细胞:从基础机制到临床转化CAR结构历经五代进化:第一代仅含CD3ζ链;第二代加入共刺激域(CD28/4-1BB/OX-40);第三代组合多共刺激域;第四代"TRUCKs"能分泌IL-12等细胞因子;第五代通过膜受
来源:Cell Reports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肥胖相关细胞外囊泡转录组揭示内脏脂肪组织特异性功能基因组注释与疾病易感性的关联
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而肥胖作为其核心驱动因素,背后的分子机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传统研究多聚焦于静态的组织样本分析,但如何动态捕捉肥胖状态下组织间的"分子对话"?近年来,细胞外囊泡(EVs)——这些在细胞间穿梭的纳米级"信息包裹",因其携带源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跨组织调控能力,成为研究热点。然而,EVs在肥胖中的转录组特征及其与疾病易感性的功能关联,仍是亟待探索的领域。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心血管研究中心(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Boston, MA, USA)的研究团队在《Cell Genomics》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通过整合EV转录组学、
来源:Cell 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单菌株分辨率宏基因组学解析工程化厌氧生态系统中遗传适应与微生物动态的协同演化机制
在应对全球碳中和挑战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CH4)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对菌株水平遗传适应机制的认识仍存在巨大空白。更关键的是,工程化厌氧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如何响应环境压力实现CO2固定效率的动态调控,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解答。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地结合长期适应性进化和单菌株分辨率宏基因组学技术,在《Cell Genomics》发表了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构建了两个填充不同载体材料的滴滤床反应器(TBR),在415天的实验中模拟了气体滞留时间(GRT)梯度变化和间歇性饥饿胁迫条件。通过40个时间点的深度测
来源:Cell 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OmicsTweezer:基于最优传输的多组学数据细胞解卷积深度学习模型突破组织微环境解析瓶颈
在解析复杂组织微环境的研究中,细胞解卷积技术如同"细胞望远镜",能够通过计算手段从混合信号中还原出各类细胞的真实比例。然而这把"望远镜"长期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不同实验平台产生的数据如同透过不同材质的镜片观测,批次效应导致图像失真;二是面对转录组、蛋白质组等不同类型数据时,传统方法需要频繁更换"镜头",缺乏统一解决方案。这些局限严重阻碍了从大型队列研究中获取可靠的细胞组成信息。针对这些挑战,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生物医学工程系的Xinxing Yang等研究人员在《Cell Genomics》发表创新性解决方案。他
来源:Cell 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酵母CST复合物介导切除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并促进局部缺失的机制研究
在生命活动中,DNA双链断裂(DSB)是最致命的基因组损伤类型之一。细胞演化出两种主要修复机制:需要同源模板的高保真同源重组(HR),以及直接连接断裂末端的快速但易出错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传统观点认为,DNA末端的5'切除会不可逆地导向HR途径,而NHEJ仅作用于未切除的末端。然而,这种二元对立模型无法解释某些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中间尺度缺失现象,暗示存在未被发现的修复调控机制。法国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Cité)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无端粒的环形染色体酵母模型,首次揭示端粒保护复合物CST(Cdc13/Stn1/Ten1)在DSB切除后阶段的关键作用。这项发表于《Ce
来源:Cell 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年轻人类从头基因(De Novo Genes)的致癌作用及其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新抗原潜力
在生命科学领域,年轻的人类从头基因(De Novo Genes)一直是个充满谜团的研究对象。这些基因如同基因组中的"新生儿",近期才从非编码区域演化而来,缺乏祖先基因模板。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参与人类特异性特征的形成,但关于其在疾病特别是癌症中的作用,仍存在巨大知识空白。随着癌症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寻找高效且广谱的新抗原成为关键挑战,而年轻从头基因因其独特的表达模式——在早期发育中短暂活跃后沉默,又在肿瘤中特异性重新激活——可能成为理想的候选靶点。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整合最新的基因组数据和创新实验方法,团队系统揭
来源:Cell 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7年真实世界研究:疗效持久性与多学科管理模式的启示
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治疗有效性与持久性——7年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的学术讨论,研究者对来信观点作出专业回应。文中强调,在评估慢性病药物疗效时,治疗依从性(adherence)与持久性(persistence)确为关键指标,这与来信作者Joaquín Borrás-Blasco等学者的见解高度一致。该研究团队采用创新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每年安排至少2次药剂师主导的用药教育会诊,辅以3-4次心理医师随访,重点培养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研究将治疗依从性明确定义为:年度用药覆盖率≥90%,且需满足剂量、频率、储存条件等精准要求。方法学上特别指出,若患者年度不规范用药超
来源:Biologics: Targets and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基于框架突变的抗体稳定性与功能理性设计:整合计算与实验方法优化抗体工程
抗体框架区工程的全景视角抗体语言模型在FW突变设计中的局限性当前抗体语言模型(AbLMs)如AntiBERTy和AbLang2虽能高效生成互补决定区(CDR)变异,但对免疫球蛋白框架区(FW)的突变预测存在明显偏差。分析显示,这些模型对FW野生型氨基酸的概率预测接近1,而通用蛋白语言模型ESM-2和结构导向的Rosetta则展现出更丰富的突变可能性。通过对比55种治疗性抗体和1988对B细胞受体序列,研究发现AbLMs过度依赖种系序列,限制了FW的理性设计空间。结构导向的FW稳定化突变设计以HER2靶向抗体曲妥珠单抗为例,Rosetta的ΔΔGfolding预测筛选出VH结构域的双突变体S85
-
三特异性SEED抗体工程化改造: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新策略
分子设计创新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将链交换工程域(SEED)技术应用于IgA抗体构建。这种异源二聚体技术通过在CH3结构域中交织IgA和IgG序列片段,实现了稳定的双特异性抗体架构。针对抗EGFR的Fab 225和抗ROR1的scFv H082分别与IgA CH1、铰链区和CH2结构域融合,形成独特的SEED GA和AG链组合。通过同源建模分析CD89(PDB:1OW0)与IgA-Fc的相互作用界面,研究者精准定位了9个关键残基进行突变改造,成功恢复了被SEED技术破坏的CD89结合能力。结构优化突破在SEED GA链中,研究者将H93_N94_H95_Y96序列逆转为天然IgA的P93_L94_A
-
综述:T细胞衔接器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创新策略
优化TCE的几何结构与亲和力T细胞衔接器(TCEs)通过同时结合肿瘤相关抗原(TAA)和T细胞表面的CD3/TCR复合物,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研究发现,TCEs的几何设计(如免疫突触距离15 nm)和亲和力调节至关重要。例如,缩短抗TAA与抗CD3臂间距可增强细胞毒性,而降低CD3结合域的亲和力(如KD?10 nM)能减少CRS风险。双价TAA结合(2?+?1格式,如CD20靶向的glofitamab)可提升对低表达抗原的活性。靶向特定T细胞亚群与pMHC复合物选择性激活CD8+ T细胞(而非CD4+)可降低CR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干扰。此外,靶向肽-MHC(pMHC)复合物的TC
-
细胞外囊泡递送半乳糖脑苷脂酶改善克拉伯病小鼠神经炎症与代谢障碍的研究
Abstract克拉伯病(KD)是由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缺陷导致的致命性溶酶体贮积症,其病理特征为心理苷(psychosine)毒性积累引发的广泛脱髓鞘和神经炎症。研究团队通过基因工程使HeLa细胞过表达GALC,并分离装载GALC的细胞外囊泡(EV-GALC),通过单次鞘内注射治疗新生twitcher小鼠(Twi模型)。Methods采用差速超速离心法从HeLa-GALC细胞中分离EVs,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显示其粒径约200nm。通过鞘内注射将EV-GALC(含1.2×109颗粒)递送至Twi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NS),评估其对神经病理学的影响。Results关键发现包括:代谢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黑莓状纳米复合物负载多柔比星与锌酞菁实现肿瘤长效光动力-化疗协同治疗
材料与方法研究团队采用水-油两相法合成可降解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bMSN NPs),通过氨基修饰后包载疏水性光敏剂锌酞菁(ZnPc)形成带正电的bMSN@ZnPc NPs核心。同时利用透明质酸(HA)的羧基与带正电的多柔比星(DOX)通过静电作用构建带负电的DOX-HA NPs外壳。通过超声辅助静电吸附自组装,最终形成粒径107.8 nm、Zeta电位-16.7 mV的黑莓状纳米复合物。透射电镜(TEM)显示其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证实各组分特征峰保留。纳米复合物特性该体系突破性地实现ZnPc载药量达10.2±1.6%,DOX载药量1.4±0.5%,较文献报道的TN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药物治疗的十年文献计量分析:趋势洞察与研究展望
内分泌领域备受关注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研究迎来重要进展。这项跨越十年的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该疾病药物治疗的全球研究图谱。研究人员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系统追踪了2015-2024年间PCOS治疗领域2607篇重要文献。研究聚焦PCOS这一困扰育龄女性的复杂内分泌疾病,其临床表现涵盖代谢异常、生殖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三大领域。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药物治疗成为关键选择。分析发现,联合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metformin)、促排卵药物来曲唑(letrozole)以及肌醇类(inositols)构成
来源: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Targets
时间:2025-07-18
-
小麦半显性NLR等位基因TaCNLnecl通过激活苯丙氨酸代谢通路调控生长与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小麦抗病与生长调控的双刃剑:TaCNLnecl突变体的发现与机制解析表征necl突变体表型从六倍体小麦Z39的氮离子束诱变群体中筛选出necl突变体,该突变体在抽穗期叶片自发产生坏死斑,同时表现出对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Bgt)的抗性增强。组织学分析显示,坏死区域伴随H2O2积累和病程相关基因PR1/PR5的显著上调,暗示其触发了类似超敏反应(HR)的免疫应答。基因定位与功能验证G突变导致NB结构域Lys421Glu替换。瞬时表达实验证实,TaCNLnecl能在本氏烟中诱发细胞死亡,而野生型TaCNLZ39无此活性。过表达TaCNLnec
来源: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利用CRISPR/Cas9多重编辑芥菜AOP2基因家族实现高附加值萝卜硫苷的突破性生产
摘要十字花科蔬菜中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的摄入与多种健康益处相关。近年来,萝卜硫苷(glucoraphanin)因其水解产物萝卜硫素(sulforaphane)的抗癌和化学预防特性备受关注。然而,除西兰花外,大多数栽培芸薹属作物中萝卜硫苷含量较低。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编辑异源四倍体芥菜(Brassica juncea)中ALKENYL HYDROXALKYL PRODUCING 2(BjuAOP2)基因家族,实现了萝卜硫苷的高水平积累。引言芸薹属作物是全球重要的油料、蔬菜和调味品来源,其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是一类含氮和硫的次生代谢产物。萝卜硫苷是研究最广泛的
来源: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浮萍基口服疫苗通过诱导强效黏膜与系统免疫实现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完全防护
摘要分子农业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和口服递送系统,浮萍因其快速克隆繁殖和高蛋白含量成为理想平台。研究团队构建了表达IBV抗原肽EpiC的转基因浮萍,通过口服免疫鸡群后,无需佐剂即可激发强效黏膜与系统免疫,对致死性IBV攻击实现完全保护。联合表达鸡IL-17B的浮萍佐剂后,显著提升气管与肾脏sIgA水平(P<0.05),降低病毒载量(P<0.05),其效力超越商业H120疫苗。转录组分析揭示IgA产生通路和BCR序列富集,证实黏膜免疫是核心保护机制。引言分子农业通过植物生产重组生物制剂,浮萍凭借16-48小时的倍增速度、封闭培养系统及高效外源蛋白表达成为新兴平台。IBV作为家禽高传染
来源: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低体重指数与ABCC2基因多态性对乳腺癌患者序贯蒽环-紫杉类化疗疗效的协同影响研究
这项医院开展的前沿研究揭示了有趣的现象:瘦小的乳腺癌患者(BMI<18.5)携带特定"分子标签"时,化疗效果会大打折扣。科学家们像侦探般追踪了148名接受AC-T方案化疗患者的基因特征,发现ABCC2基因上编号58626的位点若呈现AA基因型,就像给癌细胞装上了"防毒面具"——该基因型患者无响应风险骤增5.7倍,且生存期明显缩短(PFS 35.31个月,OS 39.75个月)。更惊人的是,当低BMI遇上这个"倒霉基因",死亡风险几乎翻倍(HR=1.963)。不过研究也发现了好消息:ABCB1基因3435CT基因型就像"护身符",能降低87%死亡风险。这些发现提示临床医生:在制定化疗方案前,或许
来源:The Pharmacogenomics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基于机器学习整合模型的DDX56致癌机制解析:RNA结合蛋白在肺腺癌中的关键作用与治疗靶点发现
在肺癌持续高居癌症死亡率首位的背景下,肺腺癌(LUAD)作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5年生存率长期停滞在15%左右。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带来了希望,但肿瘤异质性和治疗耐药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NA结合蛋白(RBPs)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核心执行者,其异常表达可通过可变剪接、RNA稳定性改变等转录后调控机制促进肿瘤发生,但在LUAD中的系统性研究仍属空白。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研究团队在《npj Precision Oncology》发表重要成果,通过整合TCGA和4个GEO队列的1147例LUAD样本数据,采用10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72种预测模型组合,最终确立包含13个
来源:npj Precision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单细胞长读长RNA测序技术CELLO-seq实现转座因子的高精度定位
哺乳动物基因组中50%的序列由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 TEs)构成,这些"跳跃基因"的表达调控与发育和疾病进程密切相关。传统短读长单细胞测序技术面对高度相似的TE序列时,往往会产生跨基因组的模糊定位。CELLO-seq技术突破性地结合了50核苷酸长度的独特分子标识(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s, UMIs)和高通量PCR重复策略,如同给每个RNA分子装上GPS定位器,使长读长测序数据能够精确对应到基因组上的特定TE位点。这项技术不仅能区分序列相似度极高的年轻转座因子,还能准确识别基因和TE的不同剪接亚型,为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探索TE与宿
来源:Nature Protocols
时间:2025-07-18
-
凝血酶受体PAR1调控淋巴管内皮细胞连接形态变化促进肺损伤中淋巴引流增强的机制研究
在肺部疾病领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其高死亡率与肺水肿清除障碍密切相关。虽然已知肺淋巴系统能显著增强液体引流,但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始终成谜。更令人困惑的是,在炎症状态下,血管和淋巴管同样出现通透性增加,却产生截然相反的生理效应——前者导致组织水肿,后者促进液体清除。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暗示着两类血管系统可能存在独特的调控机制。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发表的重要成果,首次揭示了凝血酶受体PAR1在淋巴管功能调控中的双重作用。通过构建淋巴管内皮特异性PAR1敲除小鼠(P
来源: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ARPC1B基因c.64+2T>A创始人变异与尼泊尔患者严重表型扩展:14例病例揭示遗传性免疫缺陷新特征
A剪接位点变异在尼泊尔人群中的创始人效应。14例患者全部携带该变异,表现出惊人的临床异质性:除了典型的免疫缺陷三联征(过敏、感染、自身免疫),还首次报道了类风湿因子阳性(RF+)慢性关节炎、显著升高的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TG-IgA)、广泛皮肤色素沉着等"非典型"表现。1Mb的共同纯合区域,单倍型分析进一步证实该变异在尼泊尔人群中的创始人效应。A携带者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进程:中耳炎、胃肠炎、炎症性肠病样表现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血清IgA水平异常升高更为常见。随访数据显示,这些患者的长期预后较既往报道更差,部分患者出现特征性的肢端肥大样改变和额骨肥厚。A变异与特定临床特征群的相关性,为精准医
来源: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贝类过敏治疗进展:从当前方法到未来策略
贝类过敏概述贝类过敏作为全球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影响约1%-3%人群,尤其在亚太等高消费地区更为显著。其特殊性在于极少随年龄增长而消退,且易引发致命性过敏反应(anaphylaxis)。甲壳类(如虾、蟹)与软体类(如牡蛎、扇贝)的致敏蛋白存在显著交叉反应,其中原肌球蛋白(TM)作为泛过敏原(pan-allergen)占据核心地位,其氨基酸序列在甲壳类中保守性高达91%,而软体类仅55%-65%,这解释了临床反应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约30%-50%患者对TM不敏感,提示精氨酸激酶(AK)、血蓝蛋白等次要过敏原的重要性。诊断挑战与现状当前诊断依赖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但商
来源: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特应性皮炎超越湿疹:通过瘙痒及相关共病探讨其系统性影响的综述
神经免疫瘙痒机制与心理社会负担特应性皮炎(AD)的瘙痒并非单纯皮肤症状,而是由IL-31、TSLP等细胞因子激活感觉神经的神经免疫交叉对话(neuro-immune crosstalk)所致。慢性瘙痒导致睡眠剥夺、焦虑抑郁,形成"瘙痒-搔抓恶性循环",患者生活质量评分(DLQI)显著降低。特应性进程的现代解读传统"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线性进展模型被修正为多向性免疫失调过程。最新研究发现,AD患者中IL-4/IL-13驱动的2型炎症可同时诱发多种过敏性疾病,且与IgE水平无必然关联。非特应性共病新认知AD与心血管疾病(HR 1.15)、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OR 1.42)的关联超越单纯
来源: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特征揭示三种表型及其特异性信号通路与生存差异
结直肠癌是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其中约25%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这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手术切除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患者预后差异显著,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这种异质性使得临床决策面临巨大挑战——为何部分患者术后长期生存,而另一些则快速复发?传统病理分型已无法满足精准医疗需求,亟需从分子层面解析CRC-LM的生物学特征。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联合澳大利亚皇家北岸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CRC-LM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对152例来自三个医疗中心的肝转移样本进行质谱分
来源: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Secretagogin下调通过抑制LEF-1/NCAM1轴损害神经细胞迁移参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每万名活产儿中就有1-2例发病。这种疾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远端肠道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顽固性便秘和肠梗阻。更棘手的是,延迟诊断可能引发致命的并发症——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虽然已知肠神经嵴细胞(ENCC)迁移障碍是致病关键,但具体分子机制仍如"黑箱",临床也缺乏精准的诊断标志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发表的重要研究中,通过创新性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和多维度功能验证,解开了这个谜团。研究人员首先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了3例HSCR患者和3例创伤患者的结肠组织,发现钙感应
来源: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膳食配体ω-3脂肪酸内源性大麻素与短链脂肪酸通过调控神经炎症和神经可塑性基因预防细胞因子诱导的人类海马神经发生抑制
在精神健康领域,抑郁症犹如一场"大脑中的炎症风暴",约30%患者伴随持续低度炎症且对传统抗抑郁药反应不佳。这场风暴的核心在于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和IL-6的异常活跃,它们不仅破坏血脑屏障,更会抑制海马区新生神经元的产生——这个被称为"神经发生"的过程,恰恰是抗抑郁治疗起效的关键环节。面对这一困境,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两种天然膳食成分:源自深海鱼的ω-3脂肪酸内源性大麻素(eCBs)和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它们在动物实验中已展现出抗炎和神经保护潜力,但其在人类神经元中的精确作用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团队在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8
-
TRAF6介导非泛素化依赖性TDP-43凝聚体形成及其神经退行性病变机制
细胞质中TAR DNA结合蛋白43(TDP-43)的异常聚集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标志性特征。最新研究揭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在衰老过程中表达上调,会优先与丧失RNA结合能力的神经毒性TDP-43变体相互作用。令人惊讶的是,TRAF6促进TDP-43凝聚的过程完全不依赖其E3泛素连接酶活性。研究团队精准定位了TDP-43上与TRAF6相互作用的关键模体,并据此设计出阻断肽。这种创新性抑制剂在细胞模型中显著减少病理性TDP-43聚集,更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成功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这些发现不仅首次建立了TRAF6与TDP-43神经毒性的直接联系,更为开发针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8
-
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脑微结构与气质行为的多维模式关联研究
进食障碍(EDs)是困扰青少年的严重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异质性大且神经机制不明。传统神经影像研究多局限于特定脑区的"病例-对照"分析,难以捕捉这种复杂疾病的本质。更棘手的是,现有扩散成像研究结果不一致,部分归因于样本量小和单变量分析方法局限。这些困境呼唤新的研究范式——需要能整合多维行为特征与全脑网络模式的分析方法。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创新研究,采用限制谱成像(RSI)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首次系统描绘了青少年ED患者脑微结构与行为特征的关联图谱。这项研究突破性地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8
-
肠道炎症与神经退行:炎症性肠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髓系免疫通路关联研究
这项研究深入探索了髓系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AD)和炎症性肠病(IBD)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科学家们发现AD风险位点主要富集在小胶质细胞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s),而IBD位点则更倾向于单核细胞eQTLs。有趣的是,遗传因素决定的IBD显示出对AD的轻微保护作用(p<0.03),但细分研究发现克罗恩病(CD)易感性反而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加(β=7.14,p=0.02)和AD风险上升相关。相比之下,溃疡性结肠炎(UC)易感性与TDP-43异常沉积显著相关(β=7.58,p=6.11×10?4)。这些发现揭示了胃肠道炎症与神
来源:Genes & Immunity
时间:2025-07-18
-
单细胞RNA测序揭示心理应激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促进乳腺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心理应激已成为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隐形推手。尽管流行病学研究早已发现长期承受压力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但应激如何"重编程"肿瘤生态系统始终是个黑箱。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Discovery》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通过单细胞多维组学技术,揭开了心理应激重塑乳腺肿瘤微环境的全景图谱。研究人员采用MMTV-PyMT自发乳腺癌模型,通过噪声刺激、悬尾实验等经典应激范式构建慢性应激小鼠模型。关键技术包括:1)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43,403个细胞;2) 行为学测试验证应激模型;3) 免疫荧光验证Ki67、CD31等关键标志物;4) CellChat细胞互作网络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7-18
-
MYC转录上调EIF4EBP1基因表达促进髓母细胞瘤进展及不良预后的机制研究
髓母细胞瘤(MB)作为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其治疗面临严峻挑战。虽然根据分子特征已将其分为WNT、SHH、Group 3和Group 4四个亚群,但Group 3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于60%,预后最差。除部分病例存在MYC基因扩增外,驱动该亚型侵袭性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此同时,作为mTORC1信号通路关键效应分子和翻译抑制因子的4EBP1,其编码基因EIF4EBP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高表达,但它在MB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仍不清楚。这些未解之谜促使研究人员对EIF4EBP1在MB中的表达特征、调控机制和功能意义展开系统研究。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7-18
-
羟基吲哚类化合物通过自由基捕获抗氧化机制抑制神经元铁死亡的构效关系研究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铁死亡(ferroptosis)作为一种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已被证实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神经元丢失密切相关。尽管已知血清素等羟基吲哚衍生物具有神经保护潜力,但不同结构羟基吲哚对铁死亡的调控机制仍属空白。这一科学问题的破解,对于开发靶向铁死亡的新型神经保护剂具有重大意义。来自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首次揭示了羟基吲哚类化合物的抗铁死亡活性与其分子结构间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3-羟基吲哚(3-HI)在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和N27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均表现出最强的铁死亡抑制效果,其作用机制主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7-18
-
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CXCL13+T细胞与CXCL9+细胞在放疗联合抗PD-L1疗法后的抗肿瘤响应机制
肺癌治疗领域长期面临一个关键矛盾:尽管抗PD-L1联合放化疗(anti-PD-L1-CRT)已成为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疗法,但超过半数患者仍会出现治疗抵抗。传统研究受限于技术手段,难以在组织原位捕捉免疫细胞与癌细胞的动态互作。来自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 Japan)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应用Xenium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技术,首次在亚细胞分辨率下绘制了治疗后的免疫微环境图谱,相关成果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研究采用Xenium平台对8例NSCLC患者的治疗前后组织进行302基因panel检测,结合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时间:2025-07-18
-
放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性食管鳞癌:一项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
背景:对于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传统放化疗方案的耐受性往往较差。方法:这项前瞻性II期研究纳入了根治术后出现≤3处局部复发灶的ESCC患者。治疗方案采用放疗(50.4-59.4 Gy)同步联合安罗替尼(12 mg,d1-14)治疗2个周期,后续再序贯治疗2个周期。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和安全性。结果:2019年10月至2022年7月期间,共40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结果显示ORR高达90.0%(完全缓解20.0%,部分缓解70.0%)。中位局部无复发生存期、无远处转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21.7个月(95%CI 7.839-35.627)、26
来源: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时间:2025-07-18
-
整合血液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分析揭示心肌梗死关键生物标志物及功能通路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其中心肌梗死(MI)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备受关注。传统研究多聚焦于血脂异常和炎症反应,但近年来,人体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趣的是,虽然血液曾被认为是无菌环境,但最新证据表明其中存在"血液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肠-血轴"影响全身健康。然而,血液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在MI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是个未解之谜。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24例MI患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探索头颈癌肿瘤发生与治疗的创新器官芯片平台
头颈癌:疾病概述作为全球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头颈癌(HNC)包含口腔、喉部和鼻咽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HNSCC)。HPV感染(尤其是HPV-16型)与烟草酒精暴露构成主要致病因素,两者导致截然不同的肿瘤微环境特征:HPV阳性肿瘤表现为免疫浸润增加和高放疗敏感性,而HPV阴性肿瘤则呈现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传统模型的局限性二维(2D)细胞培养无法模拟体内三维结构和细胞间对话,而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模型存在鼠源基质替代和免疫缺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PDX模型对药物疗效的预测准确率不足30%,且实验周期长达6-8个月。三维模型的技术革新肿瘤球体分为细胞系来源(MCTS)和组织来源两类,后者保留原发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舌苔微生物群作为儿童自闭症洗涤菌群移植疗效预测标志物的多组学研究:临床特征与微生物互作机制解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全球约1%儿童受其困扰,表现为社交障碍和重复行为。尽管遗传、免疫等因素已被确认参与发病,但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 GM)的异常被发现在ASD患儿中普遍存在。有趣的是,作为人体第二大微生物库的口腔菌群,特别是舌苔微生物群(Tongue-coating Microbiota, TCM),其与肠道菌群的互动关系及其在ASD诊疗中的价值却鲜有研究。更关键的是,虽然洗涤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WMT)作为改良版粪便菌群移植(FMT)技术已显示出治疗潜力,但疗效个体差异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基于MIMIC-IV数据库的脓毒症识别方法学探讨:ICD编码与Sepsis-3.0标准的比较研究
在重症医学研究领域,脓毒症(Sepsis)的诊断标准演变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2016年发布的Sepsis-3.0标准将脓毒症重新定义为由感染引发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并通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进行量化,这一变革使得传统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诊断方法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利用电子健康记录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时,诊断标准的差异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出现显著偏移。近期,Weng等学者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研究比较了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节律与频率控制药物效果,该研究采用了便捷但争议较大的ICD-9/ICD-10编码定义脓毒症。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传统中药治疗新冠后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背景新冠后综合征(post-COVID-19 syndrome)作为SARS-CoV-2感染后的长期并发症,以疲劳、呼吸困难、咳嗽、失眠和运动耐量下降为特征,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传统中药(TCM)在病毒性疾病和慢性病管理中历史悠久,但其在新冠后康复中的疗效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首次全面评估中药复方制剂对新冠后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团队检索了5大数据库(PubMed、Embase等)截至2025年3月的文献,纳入比较中药与安慰剂或常规治疗的RCTs。主要结局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次要结局包括咳嗽、疲劳等症状缓解率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采用随机效应
来源: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内分泌干扰物对母胎界面巨噬细胞的影响
母胎界面的免疫奥秘妊娠成功的关键在于母胎界面独特的免疫微环境。作为先天免疫主力军,巨噬细胞凭借其惊人的可塑性(Plasticity)在此扮演多重角色:既通过分泌IL-10和TGF-β等细胞因子促进Treg细胞分化以建立免疫耐受,又参与滋养层细胞侵袭和螺旋动脉重塑(Spiral artery remodeling)——后者对胎盘血流灌注至关重要。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妊娠期巨噬细胞呈现独特的M2型极化优势(CD206+/HLA-G+),这种表型对维持半同种异体胎儿存活具有决定性意义。EDCs的隐秘攻击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等内分泌干扰物(EDCs)可穿透胎盘屏障,通
来源:Seminars in Immuno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SOX4过表达抑制间充质干细胞衰老并增强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疗效
在再生医学领域,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独特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免疫调节特性,已成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热门选择。然而这些"细胞医生"在体外扩增过程中会逐渐衰老——细胞变得臃肿迟钝,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最终丧失治疗能力。这种"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制约了MSCs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需要长期治疗的自身免疫疾病中。更令人担忧的是,衰老的MSCs不仅疗效下降,还可能通过分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因子加重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免疫学教研室的科研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发表的重要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SOX4作为MSCs的"抗衰老开关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中的精准医疗:聚焦间充质干细胞的精准治疗策略
引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40岁前出现的卵巢功能衰退,影响1-4%育龄女性,表现为月经异常、促卵泡激素(FSH)升高和雌激素(E2)降低。传统激素替代疗法存在致癌风险,而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有限。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多向分化潜能和旁分泌特性,成为再生医学领域治疗POI的新希望。2018年丁团队首次将脐带MSCs(UCMSCs)应用于临床,成功使POF患者恢复卵巢功能并实现妊娠。治疗机制MSCs主要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卵泡发育调控卵母细胞:通过miR-146a-5p等外泌体改善线粒体功能,激活PI3K/mTOR通路颗粒细胞(GCs):外泌体携带miR-644-5p下调P53,抑制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HUVECs外泌体通过PERK-ATF4-CRELD2通路调控血管-成骨耦联:骨质疏松治疗新靶点
骨质疏松症是威胁骨骼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核心病理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功能失衡导致的骨量丢失。近年来,骨微环境中一类特殊的CD31hiEmcnhi血管(H型血管)被发现与骨代谢密切相关——它们不仅为骨组织提供营养支持,还能通过分泌PDGF-BB等因子直接调控成骨过程。然而,如何靶向调控这类血管的形成仍是未解之谜。与此同时,内质网应激(ER stress)作为细胞应对蛋白质折叠失衡的关键机制,其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针对这些科学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综述:单基因糖尿病的全球视角
单基因糖尿病概述单基因糖尿病作为一类罕见的糖尿病亚型,表现出显著的临床异质性。这类疾病主要分为新生儿糖尿病(NDM)和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两大类型,其诊断和治疗策略存在本质差异。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鉴定出43种NDM和11种MODY的遗传病因,为精准医疗实践奠定了基础。新生儿糖尿病的临床特征NDM被定义为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这个严格的诊断标准基于重要发现:6月龄前发病的糖尿病极可能为单基因病因而非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根据病程特点,NDM可分为永久性(PNDM)、暂时性(TNDM)和综合征性三大类。其中KATP通道基因(KCNJ11/ABCC8)变异最为常见,
来源:Diabetologia
时间:2025-07-18
-
综述:基因和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Abstract视网膜退行性疾病(RDDs)是全球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因,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光感受器(PRs)、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渐进性凋亡。由于神经视网膜再生能力有限且现有疗法效果不佳,基因编辑与干细胞技术成为逆转疾病进程的新希望。基因治疗:精准靶向遗传缺陷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递送系统已成功用于纠正RPE65突变导致的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临床试验显示患者视功能显著改善。然而,载体容量限制(<4.7kb)和免疫原性仍是跨血-视网膜屏障递送的关键瓶颈。新型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为更复杂的遗传突变(如USH2A基因)提供了潜
来源: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空肠弯曲杆菌通过调控宿主细胞周期进程增强细胞侵袭能力
空肠弯曲杆菌是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每年导致数亿例胃肠道感染。尽管已知其感染需要侵入肠上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但细菌如何操纵宿主细胞功能以促进感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研究发现弯曲杆菌入侵过程依赖宿主黏着斑成分,而这些成分恰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这提示细菌可能通过干扰细胞周期来优化其感染策略。华盛顿州立大学分子生物科学学院(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的Prabhat K. Talukdar等研究人员在《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发表研究,首次揭示空肠弯曲杆菌通过将宿主细胞阻滞在G1期来增强细菌侵
来源: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时间:2025-07-18
-
光诱导瞬时遗忘的关键机制:视交叉上核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介导的记忆调控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环境光线影响记忆的神秘机制。位于大脑生物钟核心的视交叉上核(SCN)中,一群特殊的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被发现是操控记忆闸门的"光敏感开关"。当强光突然照射时,这些神经元会像警报器一样被激活,表现为c-Fos蛋白表达飙升和细胞内钙离子(Ca2+)信号增强,进而选择性地干扰"痕迹恐惧记忆"这种复杂联想记忆的提取。研究人员运用尖端的光遗传学技术,通过激光精准操控这群神经元的活动,成功模拟出光照射导致的"短暂失忆"现象;更神奇的是,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神经元活动时,强光就失去了干扰记忆的魔力。进一步追踪发现,这些VIP神经元通过一条神秘的神经高速公路——SCN→PVT(丘脑
来源:Neuroscience Bulletin
时间:2025-07-18
-
二维硒化铟晶圆:突破硅基电子性能极限的新型半导体材料
这项突破性研究展示了二维硒化铟(InSe)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巨大潜力。与硅材料相比,InSe具有更低的有效质量、更高的热速度和卓越的电子迁移率,但以往制备的薄膜性能始终无法达到微米级剥离薄片的水平。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固-液-固生长策略,通过构建富铟(In)液态界面并严格控制铟硒1:1化学计量比,成功将非晶InSe薄膜转化为高纯度、高结晶度的晶圆材料。制备的硒化铟薄膜在约5厘米晶圆上展现出优异的均匀性和纯相特性。基于该材料制备的晶体管阵列表现出超越所有二维薄膜器件的卓越性能:室温下平均迁移率高达287平方厘米每伏秒(cm2/V·s),亚阈值摆幅平均值低至67毫伏每十倍(mV/dec),接近玻尔
-
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全球地震检测与预警系统:填补传统地震监测网络空白的新策略
地震灾害始终威胁着人类社会,尽管建筑抗震技术不断进步,但2023年土耳其和摩洛哥的强震仍造成重大伤亡。传统地震早期预警(EEW)系统依赖专业地震台网,在发展中国家覆盖严重不足。智能手机的全球普及带来了新机遇——其内置加速度计虽灵敏度低于专业设备,但足以检测危害性地震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信号。谷歌公司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突破性研究,开发了Android地震警报(AEA)系统。该系统通过70%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Android设备,构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监测网络。当手机静止时,其加速度计会检测突然的震动变化,触发数据上传至中央服务器进行实时地震定位和震级估算。关键技术包括
-
吡咯烷骨架氮原子插入法:一种拓展药物化学空间的新型骨架编辑策略
在生物活性分子中广泛存在的含氮杂环领域,科学家们开发出突破性的骨架编辑技术。这项研究聚焦于将氮原子精准插入饱和吡咯烷(pyrrolidine)环系,通过创新的O-二苯基磷酰基羟胺(O-diphenylphosphinyl hydroxylamine)试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五元环到六元环四氢哒嗪(tetrahydropyridazine)的转化。该技术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特点:既能兼容多种功能基团,又可对复杂药物分子进行后期结构修饰。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对四氢哒嗪进行简单氧化还原调控,可进一步获得饱和哌哒嗪(piperidazine)和芳香性哒嗪(pyridazine)这两类在药物化学中极具价值但合
-
脂肪组织来源的PRXL2A通过PTAFR-AMPK信号轴抑制肝脏新生脂肪生成:一项针对代谢性疾病治疗新靶点的研究
在代谢调控领域,肝脏新生脂肪生成(de novo lipogenesis, DNL)的异常激活是肥胖、代谢相关脂肪肝病(MAFLD)和胰岛素抵抗等疾病的核心病理环节。尽管已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进食-禁食转换中对DNL的调控起关键作用,但禁食期间其他激素的参与机制仍存在重大知识空白。这一科学问题的解答,对于理解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PRXL2A(过氧化物还原酶样蛋白2A)的新型脂肪因子。该蛋白在禁食状态下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通过结合肝脏中的PTAFR受体,激活钙离子动员和AMPK(AMP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进而抑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小麦抗旱新机制:TaDT1-AhapI等位基因通过调控自噬通路增强抗旱性
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正严重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约60%小麦种植区面临季节性减产20%以上的风险。尽管已发现多个抗旱数量性状位点(QTL),但多数缺乏功能验证,且抗性与产量往往存在权衡。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通过整合多组学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小麦抗旱性的分子开关机制。研究采用191份全球小麦种质资源进行GWAS分析,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酵母单杂交(Y1H)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UT&Tag)等技术,发现2A染色体上锌指转录因子TaDT1-A的天然变异等位基因TaDT1-AhapI能显著提升抗旱性。该等位基因通过启动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神经元特异性发育因子LIN-39通过调控染色质可塑性介导胰岛素信号通路缺陷型线虫的长寿机制
在探索人类健康长寿的道路上,科学家们一直对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IIS)的调控机制充满兴趣。这个古老而保守的通路在多种生物中都被证明能够显著延长寿命,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秀丽隐杆线虫daf-2突变体——这些"长寿明星"的寿命可以达到普通线虫的两倍。然而,尽管已知转录因子DAF-16/FOXO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关于染色质动态变化如何参与这一过程,以及是否存在组织特异性的调控机制,仍然是未解之谜。来自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最新研究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他们发现,在daf-2突变体中,那些随着年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欧洲人群面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联合分析揭示遗传变异新机制并提升预测能力
人类面部形态作为最具辨识度和遗传性的特征之一,其复杂遗传机制一直是科学界探索的重点。尽管先前研究已鉴定出部分面部相关基因位点,但遗传解释率不足、跨人群验证有限等问题制约着该领域发展。更令人困扰的是,现有技术难以从DNA信息准确预测个体面部特征,这在法医学应用和古人类面貌复原等领域形成重大技术瓶颈。针对这些挑战,荷兰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Erasmus MC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otterdam)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突破性成果。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联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C-GWAS)方法,整合五个欧洲队列共11,662人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分辨率时间推断技术解析固定胚胎中动态基因调控网络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解析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一直是重大挑战。传统活体成像技术受限于同时监测的分子种类数量(通常<4种)和基因修饰带来的干扰,而固定胚胎成像虽具有高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却因缺乏时间信息难以重建动态过程。这种技术瓶颈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复杂发育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分辨率时间推断方法,成功实现了从固定果蝇胚胎图像中精确推断绝对发育时间。这项研究通过分析核形态的时空动态变化,不仅重建了内源基因的调控网络,还揭示了单分子水平的转录动力学特征。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三项关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AI引导的患者分层策略显著提升AMARANTH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的疗效与效率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尽管累计研发投入超420亿美元,但90%的临床试验因患者异质性和诊断不精准而失败。传统依赖β-淀粉样蛋白(Aβ)的生物标志物存在明显局限:约30%早期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被误诊,且淀粉样蛋白清除疗法对晚期患者效果甚微。这种"一刀切"的试验设计导致AMARANTH等关键试验被提前终止,凸显开发精准分层工具的紧迫性。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预测预后模型(PPM),这是一种基于广义度量学习向量量化(GMLVQ)算法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该模型通过整合β-淀粉样蛋白PET、内侧颞叶灰质密度(MTL GM)和APOE4基因型数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精子小RNA在人类胚胎发育中的父系贡献:揭示IVF治疗新生物标志物
在全球不孕不育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辅助生殖技术尤其是体外受精(IVF)已成为重要解决方案。然而当前IVF治疗仍面临重大挑战——约70%的治疗周期未能成功,其中胚胎发育异常是主要限制因素。传统研究多聚焦于母体因素,而父系贡献特别是表观遗传因素的影响长期被忽视。精子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近年被发现还携带大量调控性小RNA(sRNA),这些分子可能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在人类IVF中的具体功能仍属未知。瑞典林雪平大学医院(Linkoping University Hospital)生殖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招募6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革兰阳性菌中npmA介导的泛氨基糖苷类耐药通过可移动遗传元件Tn7740的全球传播机制研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曾是抗感染治疗的重要武器,但随着耐药基因的传播,其临床效用正面临严峻挑战。其中,编码16S rRNA甲基转移酶的npmA基因尤为棘手——它能通过对核糖体A位点腺嘌呤(A1408)的甲基化修饰,导致对几乎所有临床氨基糖苷类药物(包括新型药物plazomicin)产生高水平交叉耐药。尽管该基因20年前首次在大肠杆菌中被发现,但近年来在革兰阳性菌中的出现引发了新的担忧:这些耐药基因如何在细菌界传播?其传播载体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对遏制耐药蔓延至关重要。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抗菌素耐药性研究组联合荷兰、英国等多国团队,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MFN2乙酰化异常通过破坏线粒体能量代谢和促发炎症反应导致小鼠抑郁样行为
这项研究揭示了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 MFN2)乙酰化修饰在抑郁症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建立14天慢性束缚应激(CRS)小鼠模型,研究人员观察到虽然MFN2蛋白表达量未改变,但其乙酰化水平显著升高——这源于去乙酰化酶SIRT1的表达和活性降低。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异常乙酰化的MFN2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的结合受损。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显示,CRS组小鼠线粒体代谢全面紊乱:NAD+水平下降,ATP合成酶活性降低,最终导致ATP产量锐减。更引人注目的是,SIRT1活性丧失会解除其对NFκB的抑制作用,使得氧化应激标志物和促炎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这些发现构建了一个完整
来源:Molecular Neu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多糖和蛋白质作为天然聚合物用于电纺伤口敷料:愈合潜力、挑战和交联策略的综述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其修复过程包含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和基质重塑期四个关键阶段。电纺纳米纤维因其类似细胞外基质(ECM)的三维结构,能有效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和迁移,为伤口修复提供理想微环境。电纺技术原理标准电纺装置由高压直流电源、注射泵系统、金属喷丝头和导电接收板组成。当聚合物溶液在强电场作用下形成泰勒锥(Taylor cone)后,射流经鞭动不稳定过程拉伸成纳米级纤维,最终沉积形成非织造布结构。该技术具有工艺简单、结构可控等优势。天然聚合物的应用特性动物源聚合物如CS、HA、SF和胶原蛋白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CS展现抗菌和促上皮化作用;HA能调节炎症反应;SF提供机械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多组学整合策略的急性肾损伤候选大分子靶点CD46/IL6R/KLRC1/LEAP2/SMOX鉴定与功能验证
急性肾损伤(AKI)是全球住院患者死亡风险倍增的"沉默杀手",每5名住院患者就有1人受累,幸存者中30%会进展为慢性肾病。尽管临床支持治疗不断进步,但近二十年来AKI药物治疗始终未能突破,核心困境在于其复杂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传统单靶点研究模式难以捕捉AKI这种多器官、多细胞类型参与的综合征本质,亟需系统性靶点发现策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构建了AKI靶点发现的"基因锚定-多组学验证-功能优先"创新框架。研究人员利用英国生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光转换型透明防水纤维素复合膜:实现光谱调控的绿色农膜新突破
随着全球人口激增引发的粮食危机日益严峻,提高作物单产成为关键对策。然而传统农业依赖化肥农药导致生态恶化,而石油基农膜更造成白色污染顽疾。阳光作为清洁能源本应助力作物生长,但植物仅能有效利用400-500nm蓝光和600-700nm红光,紫外线反而抑制光合作用。现有光转换膜虽能实现紫外光转化,但其不可降解特性与生态环境需求形成尖锐矛盾。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注:根据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断)的Cuixia Wu等创新性地将蓝/红光双发射碳量子点(B&R-CDs)与再生纤维素(RC)复合,再通过有机硅丙烯酸酯(SAE)涂层实现防水,成功研制出兼具光谱调控与全降解特性的新型农膜。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IgA肾病中B细胞受体轻链库的独特特征及其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潜力
肾脏疾病领域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尤为突出,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例的40-50%。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肾小球内IgA沉积为特征,逐渐导致肾功能丧失,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尽管"四次打击"假说被广泛接受来解释其发病机制,涉及半乳糖缺陷型IgA1(Gd-IgA1)的产生、自身抗体识别、免疫复合物形成和肾小球沉积等过程,但具体的免疫学机制仍不明确。更棘手的是,目前诊断金标准肾活检具有侵入性,且无法频繁进行,而治疗方案也仅限于支持性治疗,凸显了对新型诊断方法和靶向治疗的迫切需求。台北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目光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PLGA-LDH复合微球的可注射GG/明胶水凝胶实现阿仑膦酸钠控释及骨再生增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缺损修复面临巨大挑战。传统自体骨移植存在供体有限和二次创伤等问题,而现有生物材料常面临药物突释、机械性能不足等瓶颈。阿仑膦酸钠(ALN)虽能促进骨再生,但其低分子量(272 g/mol)导致易突释;gellan gum(GG)水凝胶虽具生物相容性,但压缩强度仅30 kPa难以满足承重需求。如何构建兼具力学支撑和长效释药功能的骨修复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难题。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设计三层递药系统:首先合成142 nm的锰锌层状双氢氧化物(Mn-Zn LDH)负载25% ALN,再采用固体-油-水(S/O/W)双乳化法将其封装至120 μm的PLGA微球,最终分散于GG/明胶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可注射性结冷胶-明胶水凝胶搭载PLGA-LDH微球实现阿仑膦酸钠控释及骨再生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大段骨缺损修复成为临床重大挑战。传统自体骨移植存在供区并发症风险,而单纯生物材料往往难以同时满足力学支撑、药物控释和成骨诱导等多重要求。特别是阿仑膦酸钠(ALN)这类高效促骨形成药物,因其分子量小(272 g/mol)、水溶性高(10 mg/mL),在常规载体中易发生突释现象,严重影响疗效。针对这一系列难题,来自伊朗Hakim Pharmaceutical Company和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三明治"结构复合支架。他们首先合成锰锌层状双氢氧化物(Mn-Zn LDH)纳米颗粒(142 nm),通过离子交换装载ALN(载药量25%),再采用固体-油-水(S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GG/明胶复合水凝胶与PLGA-LDH微球的可注射骨修复系统:阿仑膦酸钠缓释与成骨效能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大段骨缺损修复成为临床难题。传统自体骨移植存在供区并发症,而异体移植则有免疫排斥风险。骨组织工程(BTE)虽通过仿生支架为细胞提供生长微环境,但现有材料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亲水性药物如抗骨质疏松药阿仑膦酸钠(ALN)易发生突释,二是常用天然多糖水凝胶机械强度不足。更棘手的是,骨修复需要材料同时具备力学支撑、持续释药和成骨诱导三重功能,这成为该领域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伊朗研究人员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构建了"纳米-微米-宏观"三级递药系统:先将ALN装载于锰锌层状双氢氧化物(Mn-Zn LDH)纳米颗粒(载药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PLGA-LDH复合微球的可注射GG/明胶水凝胶用于阿仑膦酸钠缓释及骨再生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大段骨缺损修复成为临床难题。传统自体骨移植存在供体有限和二次创伤等问题,而现有生物材料往往面临药物突释、机械强度不足或成骨活性欠佳的挑战。阿仑膦酸钠(ALN)虽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但其低分子量导致易扩散流失;Gellan Gum(GG)水凝胶虽具生物相容性,但脆性大难以承重。如何构建兼具缓释功能、力学支撑和成骨诱导的多功能支架,成为骨再生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内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的"三明治"结构设计,将ALN先装载于锰-锌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纳米颗粒(142 nm),再封装进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120 μm),最终分散在GG/明胶(90:10)水凝胶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工程纳米材料与巨噬细胞:毒性机制及保护策略
Abstract创新型可注射GG/明胶水凝胶复合PLGA-LDH微球系统(Gel-PMA)通过三重控释设计实现突破:锰锌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纳米颗粒(142nm)负载阿仑膦酸钠(ALN)形成ALN-LDH复合物(载药量25%),再经S/O/W双乳化法封装于PLGA微球(120μm),最终分散于CaCl2交联的GG/明胶基质。力学测试显示微球添加使压缩强度从30kPa跃升至170kPa,28天药物缓释率达95%,远超既往研究。Introduction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大段骨缺损修复面临挑战。传统自体移植存在供区损伤风险,而骨组织工程(BTE)通过模拟细胞外基质的支架材料提供新思路。层状双氢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甘蔗渣纤维素基半互穿网络复合高吸水性材料的快速构建与吸水机理研究
在卫生用品领域,生物质基高吸水性材料(Composite Superabsorbent Materials, CSAR)因其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备受关注。然而,传统材料面临两大痛点:吸水速率缓慢(通常需30分钟达到平衡),以及盐溶液中性能骤降。以婴儿纸尿裤为例,延迟的尿液吸收可能引发皮肤刺激甚至尿布疹。与此同时,全球每年产生约2.6亿吨甘蔗渣,这种富含纤维素的可再生资源大多被低效利用。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突破材料性能瓶颈,同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高值转化,成为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难题。广西高校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与浮游细胞在熟火腿污染-储存-消化过程中的存活特性研究
2023年欧洲爆发的李斯特菌病疫情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全年记录2952例侵袭性病例,死亡率高达19.70%,调查显示即食食品(ready-to-eat foods)是主要传播载体。这种严峻形势下,单增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在食品加工链中的顽强生存能力成为焦点。特别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病原体既能以浮游细胞(planktonic cells)状态自由活动,又能形成具有极强环境抗性的生物膜(biofilm),而目前对这两种形态在"食品污染-储存-人体消化"全过程中的命运差异仍知之甚少。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选择熟火腿作为典型即食食品模型,设计了创新的三阶段实验:首先通过90秒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新型气体控制系统下CO2、pH和温度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研究
在追求食品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一个隐藏的危机正悄然浮现——气调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虽能有效延长食品货架期,却可能为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等致病菌创造理想的低温厌氧生长环境。过去五年间,欧盟李斯特菌食源性疾病暴发激增,这种兼性厌氧菌在4°C仍能旺盛生长的特性,使其成为冷藏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更棘手的是,现有研究对CO2、pH和温度三大关键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而传统实验方法又难以维持气体环境的长期稳定,导致预测微生物学模型构建举步维艰。针对这一科学难题,土耳其国家教育部资助的Seren O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超声波联合牛至精油纳米乳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抗菌机制及在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果蔬表面的大肠杆菌O157:H7污染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可导致出血性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严重后果。传统杀菌技术存在效率低、残留化学物质或影响食品品质等问题。超声波(US)技术通过空化效应产生的高温高压和自由基(?OH)具有物理化学双重杀菌作用,但单独使用效果有限;牛至精油(OEO)虽具有广谱抗菌性,但其疏水性限制了应用。如何通过技术协同提升杀菌效率并保持果蔬品质,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3AFB297)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US与牛至精油纳米乳(OEON)联合应用,系统评估了其对大肠杆菌O157:H7的协同杀菌机制及樱桃番茄保鲜效果。研究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GMHpaB:一种具有双辅因子兼容性的耐热4-羟基苯乙酸-3-单加氧酶的生化与结构解析
酚类污染物4-羟基苯乙酸(4-HPA)是木质素降解的主要副产物,广泛存在于橄榄油工业废水等环境中,传统降解酶在高温工业条件下易失活。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资助、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Nor Asyikin Che Husain团队从马来西亚双溪克拉(Sungai Klah)温泉分离的嗜热菌Geobacillus mahadii Geo-05中,鉴定出一种耐热双组分单加氧酶GMHpaB,其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研究采用基因克隆(E. coli BL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EGCG通过EGFR/HIF-1α通路抑制巨噬细胞糖酵解缓解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脓毒症引发的急性肺损伤(ALI)是重症监护病房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是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和失控的炎症反应。尽管现代医学取得进展,但针对ALI的特异性治疗仍存空白。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巨噬细胞在脓毒症中发生的代谢重编程——类似肿瘤瓦博格效应的糖酵解亢进现象,会促进M1型极化并加剧炎症风暴。传统中药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虽已知具有抗炎特性,但其对巨噬细胞代谢调控的作用机制始终未明。为破解这一科学难题,研究人员采用多学科交叉策略,通过CLP手术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结合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实验体系。运用CCK-8法确定EGCG最佳作用浓度后,采用qPCR、ELI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形态与提取工艺对Ulvan多糖化学特性、热力学行为及介电弛豫的协同调控机制
在全球塑料污染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寻找可降解的生物基聚合物成为当务之急。海洋藻类因其丰富的结构多糖资源而备受关注,其中绿藻门石莼属(Ulva)产生的ulvan多糖因其独特的硫酸化结构和多功能性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藻类物种形态差异和提取工艺如何影响ulvan的理化特性,仍是制约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人员以秘鲁海岸特有的两种形态迥异的Ulva物种——丝状体的U. nematoidea和叶片状的U. papenfussii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采用中性(pH 7)和碱性(pH 13)两种提取条件,通过多尺度表征技术揭示了形态-工艺-性能的构效关系。该研究发表在《Internation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自组装铁蛋白结核病纳米疫苗靶向ESAT-6和CFP-10在小鼠中激发强效免疫原性
结核病被称为"白色瘟疫",至今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尽管卡介苗(BCG)已使用百年,但其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果有限,且无法针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的区域差异(RD)抗原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更棘手的是,当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亚单位疫苗面临生产工艺复杂、免疫原性弱等瓶颈。如何开发安全高效、易于规模化生产的新型疫苗,成为结核病防控的关键突破口。安徽医科大学慢性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利用铁蛋白(ferritin)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特性,构建了靶向RD区关键抗原ESAT-6和CFP-10的纳米疫苗。这项发表于《Internati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Kryptofix222修饰壳聚糖新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铅镉离子的高效去除机制研究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铅(Pb2+)和镉(Cd2+)等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水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些非降解性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肾功能障碍甚至癌症。传统处理方法如化学沉淀、膜分离等存在成本高或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壳聚糖(CS)虽具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吸附性,却受限于酸性溶解性和低比表面积。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大环化合物Kryptofix222(K-222)引入壳聚糖基质。K-222独特的笼状结构含氮氧配位位点,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复合物。通过物理交联法构建的[CS+K-222]复合材料,既保留了壳聚糖的环保特性,又通过冠醚基团显著提升了金属亲和力。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电子束辐照对I型牛胶原水凝胶的影响:辐射剂量与含水量对组成及多尺度性能的作用机制
胶原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明星分子",在医疗敷料、药物载体和食品包装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动物源胶原的灭菌处理始终是行业痛点——传统化学灭菌会残留毒性,而热灭菌易破坏其精密的三维结构。更棘手的是,胶原水凝胶中高达97%的水分在辐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分子链断裂。这些矛盾使得材料性能调控如同"走钢丝",亟需揭示辐照剂量与含水量对胶原结构的精确影响规律。捷克科学院(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的研究,通过0.25-25 kGy梯度剂量辐照3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丁酸钠通过NCOA4-FTH1介导的铁蛋白自噬途径诱导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在消化道肿瘤领域,结直肠癌(CRC)始终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2022年全球统计数据显示,其新发病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9.6%,死亡率高居癌症死亡第二位,且发病年龄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面对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一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这种依赖铁离子蓄积和活性氧(ROS)爆发的死亡机制,因其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潜力而备受关注。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揭示了膳食纤维代谢产物丁酸钠(NaB)通过调控NCOA4-FTH1介导的铁蛋白自噬(ferritinophag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Y-box结合蛋白3通过调控PER1昼夜节律基因介导三叉神经痛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焦虑样行为
面部突如其来的剧痛,像电击般反复发作——这是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日常噩梦。这种被称为"自杀性疾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球约10%人群深受其扰,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更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当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副作用明显,而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更棘手的是,疼痛症状常在昼夜不同时段波动,暗示着生物钟系统可能参与其中。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一个关键分子开关——Y-box结合蛋白3(YBX3)如何通过调控生物钟基因PER1,驱动三叉神经痛的恶性循环。研究人员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靶向ACE2的光活性超分子复合物:通过光动力灭活与分子诱饵双重策略抑制SARS-CoV-2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持续变异使得传统抗体疗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当病毒Spike蛋白发生关键突变时,单抗药物可能迅速失效。这一困境催生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创新思路——既然病毒必须依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入侵细胞,何不将ACE2本身转化为对抗病毒的武器?来自欧洲的研究团队(工作受欧盟NextGenerationEU-MUR PNRR计划资助)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发表的研究中,巧妙融合分子诱捕与光动力杀伤双重机制,构建出可精准打击病毒的超分子"智能导弹"。研究采用模块化设计策略,核心包括两个功能单元:生物素化重组可溶性人A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基于计算机模拟免疫原设计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表位定向单克隆抗体制备
Abstract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作为曾被用作生物武器的强效毒素,其高特异性抗体的开发面临重大挑战。研究通过BepiPred-2.0预测SEB线性B细胞表位,设计出含特异性表位的免疫原4P-F和4P-F-4P,其诱导的小鼠抗血清对SEB的亲和力与特异性显著提升。由此产生的单克隆抗体(mAbs)对其他葡萄球菌肠毒素(SEA、SEC1-3等)的交叉反应性(CRs)仅为0.1%-3.6%,而传统全长SEB免疫原制备的mAbs CRs高达1037%。分子模拟显示,高特异性源于抗体与SEB关键氨基酸残基的氢键相互作用。IntroductionSEB通过气溶胶传播引发超抗原介导的呼吸系统免疫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m6A依赖性LGI4 mRNA稳定介导的IGF2BP2通过抑制MEK1/2-ERK1/2通路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作为曾被用作生物武器的超级抗原,不仅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引发呼吸系统过度免疫反应,更是全球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受污染乳制品、沙拉等食品引发的呕吐、腹泻等症状背后,往往潜藏着这种致命毒素的威胁。然而,由于SEB与其它葡萄球菌肠毒素(SEA、SEC等)存在40%-80%的序列同源性,传统全长免疫原制备的抗体普遍存在严重的交叉反应问题,检测特异性不足成为诊断和治疗的最大障碍。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发表创新研究,采用BepiPred-2.0算法预测线性B细胞表位,通过Clustal Omega比对筛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壳聚糖修饰SiO2气凝胶高效去除铜离子的研究与应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不仅是食源性中毒的元凶,更因其超抗原特性被列为潜在生物武器。传统抗体面临巨大挑战:与其他肠毒素(SEA-SEE)高达80%的序列同源性导致严重交叉反应,而全蛋白免疫原又难以诱导表位特异性抗体。这一困境使得SEB精准检测如同"大海捞针",急需突破性解决方案。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破解了这一难题。研究采用BepiPred-2.0算法预测线性B细胞表位,结合Clustal Omega比对筛选SEB特异性区域,创新性地将表位肽段与鞭毛素佐剂共价偶联,构建出4P-F和4P-F-4P两种新型免疫原。该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m6A阅读蛋白IGF2BP2-LGI4轴调控MEK1/2-ERK1/2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炎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在炎症性肠病(IBD)领域,溃疡性结肠炎(UC)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有限的治疗手段备受关注。肠上皮细胞(IECs)作为肠道屏障的核心组分,其功能紊乱被认为是UC进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RNA表观遗传修饰N6-甲基腺苷(m6A)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但m6A阅读蛋白如何参与IECs功能调控仍是未解之谜。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m6A阅读蛋白IGF2BP2通过LGI4-MEK1/2-ERK1/2轴调控肠上皮炎症的新机制。研究团队运用单细胞RNA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壳聚糖/SiO2杂化气凝胶的构建及其高效吸附铜离子机制研究
随着工业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铜离子(Cu2+)作为常见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会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和器官损伤。传统处理方法如沉淀法、离子交换等存在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吸附法虽具优势却受限于吸附剂性能。在这一背景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研究,创新性地将生物高分子壳聚糖(chitosan)与无机二氧化硅(SiO2)结合,开发出兼具高吸附容量和环境友好特性的杂化气凝胶。研究采用溶胶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SiO2/壳聚糖杂化气凝胶的高效铜离子吸附机制研究及其环境修复应用
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水体中铜离子(Cu2+)的去除成为全球性环境难题。传统处理方法面临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单纯二氧化硅(SiO2)气凝胶虽具高比表面积却存在机械性能差的应用瓶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创新成果,通过将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与SiO2复合,成功开发出兼具优异吸附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杂化气凝胶。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冷冻干燥技术,系统考察了壳聚糖含量(0-40 wt%)对材料孔隙率、密度及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到杂化气凝胶形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溶酶体与嘌呤体协同调控嘌呤代谢稳态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意义
嘌呤作为DNA/RNA的基本组成单元,其代谢平衡对细胞存活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殖的癌细胞中,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外源嘌呤摄取和de novo合成途径(DNPB),而对溶酶体介导的核酸降解回收机制知之甚少。更关键的是,临床常用的抗叶酸药物如甲氨蝶呤(MTX)和洛美曲索(LTX)虽能抑制DNPB,却常因代偿性嘌呤补救途径(PSP)激活导致耐药。这些未解之谜促使研究人员深入探索溶酶体在嘌呤代谢中的调控作用。为破解这一科学难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发表重要成果。他们创新性地结合15N4次黄嘌呤/13C6葡萄
来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CRISPR干扰技术靶向沉默促炎基因在自身免疫模型中的功能与生物物理学评价及其在人原代PBMCs中的持续效应
自身免疫疾病如同体内一场永不停歇的"内战",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IL-6、CD40和IFN-γ等促炎因子过度分泌,引发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现有免疫抑制剂如同"无差别轰炸",在抑制炎症的同时削弱整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肿瘤风险。更棘手的是,这些治疗往往效果短暂,患者需要反复用药。面对这一困境,来自扎加齐格大学(Zagazig University)和萨尔曼国际大学(King Salm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发表突破性研究,利用CRISPR干扰(CRISPRi)技术这一"基因精
来源: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多组学联合解析二倍体与四倍体大白菜种子表观基因组差异及低活力机制
在蔬菜育种领域,大白菜作为重要的十字花科作物,其多倍体育种常面临种子活力下降的"顽疾"。四倍体大白菜虽具有器官巨大化等优势,但种子发芽率低、贮藏性差的问题长期制约品种推广。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形态学和生理指标,而对表观遗传调控这一"幕后黑手"的认识仍如雾里看花。为揭开这一谜团,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联合作战策略,对二倍体与四倍体大白菜种子展开全面"体检"。通过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WGBS)绘制甲基化图谱,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构建了从DNA修饰到基因表达再到代谢产物的三维调控网络。关键技术包括: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GBS)检测CG/CHG/CHH三种序列上下文甲基化水平,RNA-seq分析萌发
来源: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阿魏酸通过PDK1介导蒙古马骨骼肌纤维重塑
阿魏酸调控肌肉纤维重塑的分子机制摘要阿魏酸(FA)作为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近期被发现能显著促进蒙古马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s)增殖,并通过PDK1依赖的机制驱动慢肌纤维向快肌纤维转化。这一发现为运动医学和畜牧育种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FA对肌肉纤维类型的特异性调控实验数据显示,FA处理使快肌纤维标志基因MYH2表达上调2.3倍,同时慢肌基因MYH7表达降低60%。RNA-seq分析揭示,FA通过激活HIF-1信号通路关键节点PDK1(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其mRNA水平提升4.5倍。分子对接证实FA与PDK1活性口袋结合能达-7.8 kcal/mol,直接调控其磷酸化活性。PDK1介
来源: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可解释深度学习框架解析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机制:揭示小胶质细胞激活与性别差异的新见解
在探索阿尔茨海默病(AD)复杂分子机制的道路上,科学家们长期面临两个关键挑战:一是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捕捉大脑不同区域间微妙且非线性的基因调控关系;二是女性AD患者更严重的神经退行性变缺乏明确的分子解释。这些空白严重制约了精准诊疗策略的开发。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npj Aging》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创新性地结合可解释人工智能(XAI)技术与多组学分析,不仅揭示了AD相关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共性特征,更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转录因子对ZFX/ZFY在AD性别差异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采用三大关键技术方法:1)基于ROSMAP队列1090
来源:npj Aging
时间:2025-07-18
-
氟掺杂镍催化剂调控CO2电还原中碳链生长与支链化的机制研究
在电催化领域,镍基材料虽能实现CO2还原(CO2R)生成C6烃类,但产物选择性始终受限。最新研究发现,氟原子掺杂可巧妙改变镍活性位点的电子特性,犹如给催化剂装上"分子剪刀",精准剪裁碳链结构。研究团队通过醛类、烷基碘化物和乙炔等中间体替代物,揭示了CO2R的反应机理。有趣的是,表面结合的RCH2-x中间体(代表表面吸附物种,x=1或2)与*CO的邂逅,决定着碳链的延伸命运——这场分子间的"华尔兹"既可能形成新的C-C键,也可能被C-H氢化反应打断。更令人振奋的是,当CO与两个CH2物种共舞时,会诞生支链结构的烃类分子。研究人员开发的脉冲电位策略,就像给电化学反应装上"节拍器",成功使支链/直链
来源:Nature Catalysis
时间:2025-07-18
-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反应器工程实现5-羟甲基糠醛选择性电氧化中试生产
这项突破性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巧设计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反应器来驯服电化学合成中的"顽皮"副反应。科研人员将目光锁定在将生物质平台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HMF)高效转化为塑料单体2,5-呋喃二甲酸(FDCA)这一绿色化学过程上。传统水相电解法虽然环保,却始终被低选择性和低产物浓度所困扰。研究团队巧妙构建的SPE反应器就像一位精准的交通警察,成功拦截了法拉第和非法拉第副反应这两类"违章行为"。在令人惊叹的1.5 A cm?2高电流密度下,该系统仍能保持97.0%的超高选择性和88.2%的法拉第效率,产物浓度更是达到约1.24 M的工业级水平。更难得的是,这个电化学"小能手"在0.5 A c
来源:Nature Catalysis
时间:2025-07-18
-
立体定向体部放疗治疗马尾硬膜外压迫患者的局部失败与总生存预后因素:临床、解剖与剂量学分析
这项开创性研究深入探讨了脊柱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治疗马尾硬膜外压迫(ECEC)的成败关键。科研团队通过79例患者94个脊柱节段的临床数据,像侦探般抽丝剥茧,发现三个"黄金指标":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患者局部失败风险直降83.6%(HR=0.164),椎管被肿瘤包绕不超过1/3周径时风险降低78.4%(HR=0.216),而硬膜外病变体积小于0.45cm3时风险更是趋近于零。剂量学分析显示,在未手术组中,当采用α/β=10的等效生物剂量(EQD2)计算时,接受50Gy照射的病变体积(V50Gy)每增加1%,局部失败风险就下降9.1%。有趣的是,就像精准的狙击手需要明确目标,研究证实寡转移状态
来源: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全切术疗效评估:多中心队列研究与Meta分析证据
这项聚焦原发性脊髓胶质母细胞瘤(Primary spinal cord glioblastoma, PscGB)的多维度研究,揭示了这种占脊髓胶质瘤7.5%的罕见肿瘤的治疗困境。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且毗邻关键神经结构,研究者通过整合13例多中心临床数据和67例文献病例,结合5项对比研究的Meta分析(总样本量达111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风险比(HR)评估发现:虽然全切术(gross total resection, GTR)与次全切除或活检相比未展现显著生存优势(HR=0.68, 95%CI:0.29-1.58),但辅助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却使死亡风险降低63%(HR
来源: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对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的多次响应:分子特征与预测生物标志物研究
在神经肿瘤学领域,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始终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这种最具侵袭性的脑肿瘤即使经过手术切除、放疗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标准治疗,仍难以避免复发。当疾病卷土重来时,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联合化疗成为常用方案,但治疗效果参差不齐——约30%患者产生应答,而更令人困惑的是,其中部分患者在暂停治疗后再次使用该方案时,竟能重现治疗效果。这种"应答-暂停-再应答"的神秘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分子机制?来自丹麦综合癌症中心脑肿瘤中心(Danish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Brain Tumor Center)的研究团
来源: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多组织甲基化解析阿尔茨海默病:通路模块与关键基因的突破性发现
DNA甲基化如同精准的基因开关,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科学家们展开了一场跨组织表观遗传解码行动——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扫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不仅构建出预测疾病进展的多甲基化评分(PMS)模型,更在血液、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捕获到四大"甲基化指纹"基因:促血管生成的THBS1、调控炎症的TGFB1、缺氧应答专家HIF1A以及干细胞调控因子KLF4。这些靶点在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围攻的SH-SY5Y、HMC3等细胞战场上均表现出显著表达波动。有趣的是,当PMS评分攀升时,大脑代谢率和认知功能就像坐上滑梯般加速下滑。这项研究为AD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表观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靶向微小RNA调控CD8+T细胞在胃肠道癌症中的作用
Abstract胃肠道癌症作为全球高发恶性肿瘤,其治疗面临免疫微环境调控的严峻挑战。PD-L1/PD-1通路的发现虽革新了免疫治疗格局,但CD8+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功能失调仍是关键瓶颈。最新研究表明,肿瘤细胞通过基因突变触发级联反应,不仅改变自身miRNA表达谱,更通过分泌含miRNA的外泌体远程操控CD8+T细胞命运——或抑制其细胞毒性分子分泌,或诱导耗竭表型形成,最终构建有利于肿瘤逃逸的免疫抑制生态。Key messages? miRNA调控网络:胃肠道癌细胞通过上调miR-23a等分子抑制CD8+T细胞中IFN-γ和颗粒酶B的表达,同时激活PD-1信号轴? 细胞间对话机制: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硒元素水平与全因及特定病因死亡率关联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在微量元素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硒(Selenium)一直扮演着"双面角色"——既是必需微量元素,过量摄入又可能产生毒性。尽管既往研究表明硒与抗氧化防御系统(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家族)密切相关,但关于其与人群死亡风险的量化关系始终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全球约10-15亿人口生活在硒缺乏地区的背景下,厘清这一关系对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为解答这一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对截至研究时的全球证据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严格筛选Medline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最终纳入20项符合标准的队列研究,涵盖全因死亡(17项)、心血管死亡(9项)和癌症死亡(7项)三大终点。研究团队采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硒生物标志物与全因及特定病因死亡率关联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在当今慢性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硒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其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已被广泛认知,但关于硒状态与死亡风险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样本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且缺乏对特定死因的系统评估。这些知识缺口使得公共卫生决策和临床补硒策略缺乏统一标准。为解答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对截至检索日的全球人群证据进行了系统整合。通过严格筛选Medline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最终纳入20项队列研究(涉及全因死亡17项、心血管死亡9项、癌症死亡7项)。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将各研究中的分类风险比(RR)转化为每标准差(SD)的连续估计值,并采用随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肥胖通过线粒体NOX4-内皮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轴引发肾脏损伤的机制研究:代偿性线粒体生物能量增强的作用
代谢性疾病伴随的微血管并发症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其中肥胖相关肾病以其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尤为棘手。尽管已知线粒体活性氧(mtROS)在糖尿病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肥胖本身对肾脏血管线粒体和内皮功能的影响却始终笼罩在迷雾中。更令人困惑的是,为何在明显的肾脏损伤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GFR)反而会反常升高?这些谜团亟待解开。为揭示这些机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系统研究。通过建立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结合内质网(ER)应激干预,研究聚焦于肾脏前小球动脉这一关键部位。运用微血管张力测定技术评估血管功能,采用mitoSOX和Amplex Red荧光法精确量化mtROS水平,并借助Agile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FoxO1a-Slc7a11轴:揭示有颌类脊椎动物髓鞘抗氧化防御的进化保守机制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髓鞘的出现标志着从无颌类到有颌类的重大飞跃。这种包裹神经元轴突的多层膜结构,不仅使神经信号传导速度提升50倍,更支撑了复杂大脑功能的演化。然而,高效信号传导伴随的高代谢需求会产生大量活性氧(ROS),这使得有颌类脊椎动物面临更严峻的氧化损伤风险。令人困惑的是,它们似乎进化出了独特的防御机制——但其中关键分子元件及其进化起源始终成谜。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Redox Bi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中,通过创新性地整合比较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行为学方法,揭示了转录因子FoxO1a及其下游靶基因Slc7a11构成的抗氧化防御轴,正是有颌类脊椎动物应对这一挑战的"分子盾牌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红细胞精氨酸酶1在人与小鼠中的功能差异:敲除小鼠模型揭示系统性L-精氨酸稳态与心肌保护的物种特异性调控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精氨酸酶1(Arg1)作为尿素循环的关键酶,长期以来被认为通过调控L-精氨酸(L-arginine)代谢影响一氧化氮(NO)合成,进而参与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和肿瘤微环境等病理过程。然而,关于红细胞(RBC)中Arg1的功能研究存在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红细胞持续高表达Arg1,并在镰状细胞病等血液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啮齿类动物红细胞的Arg1表达水平及其生理意义却长期存在争议。这种显著的物种差异使得基于小鼠模型的研究结论向临床转化面临挑战,也凸显了阐明RBC Arg1在跨物种模型中的功能异质性的紧迫性。为解答这一科学问题,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Hei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机械激活连接蛋白半通道介导谷胱甘肽转运维持晶状体氧化还原稳态的分子机制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红细胞(RBC)长期以来被视为单纯的氧气运输载体,但其复杂的代谢功能正逐渐被揭示。精氨酸酶1(Arg1)作为尿素循环的关键酶,在人类红细胞中高度表达,尤其在镰状细胞贫血等病理状态下,红细胞Arg1释放被认为会消耗L-精氨酸并损害血管功能。然而,这种机制是否在小鼠等模式生物中保守存在,一直是未解之谜。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Heinrich-Heine-University)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团队在《Redox Biology》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红细胞特异性Arg1敲除(RBC Arg1 KO)小鼠,结合人类和小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红细胞来源微粒通过触发内皮细胞铁死亡介导血管内溶血相关肾损伤的机制研究
在溶血性疾病中,肾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并发症,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管内溶血会释放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和血红素,传统观点认为这些物质直接导致肾毒性,但最新证据表明,红细胞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微小囊泡——红细胞来源微粒(RMPs)可能扮演更关键的角色。这些携带铁离子的纳米级颗粒如何参与肾脏病理过程,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Redox Bi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RMPs通过诱导内皮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这一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驱动溶血相关肾损伤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采用苯肼(phe)诱导的血管内溶血小鼠模型,结合体外内皮细胞与RMPs共培养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Sirt2缺失加剧Sod1敲除小鼠早衰表型:揭示自由基衰老理论与DNA修复的协同作用机制
1956年提出的自由基衰老理论认为,活性氧(ROS)积累是衰老的核心驱动力,但直接证据始终不足。这一理论面临两大挑战:自由基具有信号传导与损伤破坏的双重性;细胞拥有高效DNA修复系统作为"第二道防线"。尤其令人困惑的是,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1敲除)小鼠仅表现出30%的寿命缩短,暗示可能存在补偿机制。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Redox Biology》发表的研究给出了关键答案。他们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因子SIRT2(属于Sirtuin家族)能通过激活碱基切除修复(BER)通路中的OGG1(8-氧鸟嘌呤DNA糖苷酶)来应对氧化损伤。当研究人员构建Sirt2-/-Sod1-/-双敲除(DKO)小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增强唐氏综合征小鼠蛋白质O-连接N-乙酰葡糖胺化通过挽救线粒体生物能量学、应激反应和病理标志物改善记忆功能障碍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 DS)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病理关联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DS患者由于21号染色体三倍体导致APP基因过表达,通常在40岁前出现Aβ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等AD特征性病理改变。更棘手的是,DS大脑还存在葡萄糖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缺陷和氧化应激加剧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加速了认知衰退。近年来,蛋白质翻译后修饰O-连接N-乙酰葡糖胺化(O-GlcNAcylation)的异常被发现在AD和DS中扮演关键角色——这种动态可逆的单糖修饰通过与磷酸化竞争相同位点,调控着包括Tau和APP在内的大量蛋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发育期核黄素缺乏导致神经视网膜和RPE结构与功能改变的机制研究及干预策略
在生命早期发育过程中,营养素的缺乏可能对高度特化的感觉器官——眼睛产生深远影响。核黄素(Riboflavin,RF)作为B族维生素的重要成员,是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前体,这两种辅酶参与体内超过90%的氧化还原反应。视网膜作为人体代谢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其正常功能高度依赖黄素类物质的稳态。然而,当核黄素转运蛋白基因SLC52A2/A3发生突变时,会导致婴幼儿期出现的核黄素转运蛋白缺陷症(RTD),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丧失等严重神经症状。尽管临床研究表明大剂量核黄素补充可改善RTD症状,但核黄素缺乏如何影响发育期视网膜的细胞特异性损伤机制仍不清楚。美国休斯顿大学(Uni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胃癌通过抑制PPARG-FABP1轴适应淋巴结转移后的高脂微环境
胃癌作为全球高发恶性肿瘤,其淋巴结转移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尽管淋巴转移效率相对较低,但成功定植的肿瘤细胞却成为复发和远端转移的"种子"。传统研究多关注原发灶与正常组织的代谢差异,如著名的Warburg效应,而对转移过程中微环境驱动的代谢适应性研究仍存空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Redox Biology》发表的重要工作,揭示了胃癌细胞在富含脂质的淋巴结微环境中通过独特代谢重编程实现生存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临床样本队列(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胃癌患者组织)、小鼠足垫-腘窝淋巴结转移模型,结合非靶向脂质组学测序、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q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砷激活Nrf2诱导多能干细胞代谢与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基因组图谱研究
环境中的砷污染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三价砷(As3+)作为强致癌物,与肺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传统研究多聚焦于砷对体细胞的致癌作用,但其对多能干细胞的影响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更关键的是,作为环境致癌物的典型代表,砷如何通过表观遗传调控与代谢重编程的协同作用诱发肿瘤干细胞特性,这一科学问题亟待阐明。针对这一研究空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Redox Biology》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模型,通过长达3个月的慢性砷暴露实验,结合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和转录组测序(RNA-seq)等前沿技术,首次绘制了砷激活Nrf2介
来源:Redox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实验室指标的衰弱指数(FI-Lab)开发及其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老年髋部骨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这类患者常伴随衰弱综合征(frailty syndrome),但传统评估方法如Fried表型模型需患者主动配合,急诊场景下难以实施。更棘手的是,约40%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且术前评估时间有限,导致现有工具如诺丁汉髋部骨折评分(Nottingham Hip Fracture Score)临床应用受限。如何通过客观指标快速识别高风险患者,成为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的关键。德国汉诺威医学院(Hannover Medical School)创伤外科的Malou-Sophie Dietrich团队在《GeroScience》发表研究,创新性地开发了完全基于
来源:GeroScien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基于过饱和的自纳米乳化给药系统最新进展:配方、机制与生物药剂学性能
基于过饱和的SNEDDS:突破难溶性药物递送瓶颈引言口服给药因其便利性成为主流给药途径,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II类(高渗透低溶解)和IV类(低渗透低溶解)药物的递送仍是挑战。自纳米乳化给药系统(SNEDDS)通过自发形成纳米乳滴(<200 nm)增强药物溶解,而过饱和策略进一步突破溶解度限制,通过“弹簧-降落伞”理论(spring and parachute)实现药物浓度梯度的最大化。SNEDDS基础原理SNEDDS由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在胃肠液中自发乳化形成纳米乳滴。其优势包括:绕过溶解步骤,直接促进肠道吸收通过抑制P-糖蛋白(P-gp)等外排泵增强渗透促进淋巴转运
来源:OpenNano
时间:2025-07-18
-
前颗粒蛋白缺陷通过影响鞘磷脂酶活性导致额颞叶痴呆的机制研究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额颞叶痴呆(FTD)作为早发性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与溶酶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其中,前颗粒蛋白(progranulin, GRN)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是导致FTD的重要原因,约占病例的5-10%。GRN编码的溶酶体蛋白在脂质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鞘磷脂(sphingomyelin)作为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代谢异常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然而GRN缺陷如何影响鞘磷脂代谢通路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的研究团队在
来源:Neurobiology of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SH3RF2通过LZTS2泛素化调控β-catenin通路促进肺鳞癌进展及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
肺鳞癌(LUSC)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重要亚型,长期吸烟者高发且预后较差,亟需探索新的分子靶点。尽管近年来诊疗技术有所进步,但LUS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20%,这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的Jie Yang团队在《Biology Direct》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SH3RF2通过"SH3RF2-LZTS2-β-catenin"信号轴双重调控肿瘤进展与免疫微环境的新机制。研究人员采用生物信息学筛选、体外细胞实验(包括CCK-8增殖检测、Transwell迁移实验、流式细胞术)和裸鼠移植瘤模型,结合免疫共沉淀(C
来源:Biology Direct
时间:2025-07-18
-
双酸-H2O2响应型多功能纳米凝胶敷料协同治疗糖尿病细菌感染创面的机制研究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创面愈合是世界性医学难题。高糖环境不仅促进细菌繁殖,还会造成局部微环境酸碱失衡、血管生成受阻,形成恶性循环。尤其当创面并发细菌感染时,传统抗生素易引发耐药性,而生物膜的形成更使治疗雪上加霜。面对这一临床挑战,塔里木大学(Tarim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天然活性成分槲皮素(quercetin)与纳米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环境响应特性的智能敷料系统。这项发表于《Materials Today Bio》的研究,通过构建基于亚胺硼酸酯键(iminoboronate bond)的抗菌动态共价纳米网络(aDCNs),整合葡萄糖氧化酶(GOD)和二氧化锰纳米颗粒(MnO
来源:Materials Today Bio
时间:2025-07-18
-
乳酸功能化3D打印PCL/nHA支架通过代谢-表观遗传交互作用驱动BMSC成骨分化
骨缺损修复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特别是临界尺寸骨缺损往往难以自行愈合。传统自体骨移植存在供体有限、二次创伤等问题,而现有合成支架又难以模拟骨骼复杂的代谢-表观遗传微环境。更棘手的是,体外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常氧条件下会丧失干性和成骨能力——这就像把习惯高原生活的运动员突然放到平原训练,其表现必然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一系列难题,湖南的研究团队在《Materials Today Bio》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巧妙地将代谢调控与材料工程相结合,开发出乳酸钠(SL)功能化的3D打印聚己内酯/纳米羟基磷灰石(PCL/nHA)支架。这种智能支架不仅能提供结构支持,还能持续释放乳酸分
来源:Materials Today Bio
时间:2025-07-18
-
聚多巴胺@氧化锌涂层大孔膜在不可逆性牙髓炎治疗中的抗菌保护与早期牙髓修复作用
牙髓炎是全球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尤其是不可逆性牙髓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根尖周炎甚至牙齿丧失。传统根管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彻底去除牙髓组织会剥夺牙齿的营养和感觉功能,增加牙齿脆性。而活髓保存治疗(VPT)虽能保留牙髓活力,却面临炎症持续、细菌感染和牙髓高压等挑战。如何有效密封髓腔、减轻牙髓高压、防止细菌侵入并促进牙髓再生,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口腔医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聚多巴胺@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s)涂层的聚四氟乙烯(PTFE)膜,通过多巴胺的儿茶酚-金属螯合作用将ZnO-NPs(30 nm)牢固附着于膜表面,锌含量可调(2.51-7.45 wt%)
来源:Materials Today Bio
时间:2025-07-18
-
自组装纳米载体介导的dsRNA广谱杀菌剂:靶向Rhizoctonia solani糖基水解酶家族1(RsGH1)的新型绿色防控策略
在农业生产中,由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作物病害如烟草靶斑病和水稻纹枯病,每年造成全球范围内巨大的产量损失。传统化学杀菌剂不仅面临病原菌抗药性问题,还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开发高效、环保的新型防控手段,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针对这一难题,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RNA干扰(RNAi)技术与纳米载体相结合,开发出一种自组装纳米颗粒负载的双链RNA(dsRNA)杀菌剂。他们首先通过宿主诱导基因沉默(HIGS)技术筛选出R. solani AG3 TB的关键毒力因子——糖基水解酶家族1(RsGH1),该酶通过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促进病
来源:Materials Today Bio
时间:2025-07-18
-
茶源纳米囊泡通过miR-828b/MYB4轴调控黑色素生成:突破传统茶提取物的透皮与疗效瓶颈
皮肤色素沉着是困扰全球人群的常见皮肤问题,紫外线辐射、炎症等因素导致黑色素过度沉积,引发黄褐斑、雀斑等疾病,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造成心理负担。当前治疗方法如化学剥脱、激光等存在副作用大、易复发等问题,而传统植物提取物又面临渗透性差、稳定性低的瓶颈。如何开发安全高效的天然美白剂成为研究热点。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福鼎大白茶鲜叶中提取茶源纳米囊泡(TLNVs),系统评估了其对黑色素生成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TLNVs凭借纳米级尺寸和负电特性(Zeta电位-90mV)展现出卓越的透皮能力,能穿透至真皮层约200μm深度。通过靶向递送miR-828b,TLNVs可抑制MYB4表达,进而下调M
来源:Materials Today Bio
时间:2025-07-18
-
Vav3通过细胞骨架调控和表观遗传修饰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及治疗潜力
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病理进程中,血管翳(pannus)的形成犹如一场"失控的建筑工程"——滑膜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样结构,新生的血管网络为炎症细胞输送"建筑材料",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这种独特的血管新生过程与肿瘤微环境惊人相似,但现有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效果却受限于药物不良反应和生物标志物缺乏。更棘手的是,血管翳中的细胞骨架重构和代谢重编程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人员通过整合肿瘤血管新生和RA病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发现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Vav3可能是连接细胞力学特性与病理进程的关键枢纽。作为Rho家族GTPases的特异性激活因子,Vav3不仅能通过Rac1/PAK1信号通路驱动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揭示Vav3在细胞骨架调控与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结构组成与功能基础Vav3作为Rho家族GTP酶(含RhoA、Rac1等)的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其DH结构域通过催化GDP/GTP交换激活下游信号。在RA滑膜细胞中,Vav3过表达通过磷酸化修饰诱导肌动蛋白纤维重组,促进伪足形成——这正是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新生的结构基础。血管翳发展的双刃剑在RA早期,Vav3驱动滑膜细胞异常增殖和炎症浸润,形成肿瘤样微环境。其调控的Rac1/PAK1级联反应不仅增强内皮细胞迁移,还通过Netrin1-UNC5b-SHP1轴抑制破骨细胞融合,加剧骨破坏。有趣的是,Vav3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却表现为功能失调,提示其作用具有疾病特异性。表观调控新视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发育期暴露BPA对老年沙鼠肾上腺的终身影响:类固醇生成重编程研究
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领域,双酚A(BPA)作为塑料制品的常见添加剂,其潜在健康风险持续引发关注。尽管已知BPA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但其在发育关键窗口期暴露导致的迟发性内分泌紊乱机制仍不明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肾上腺作为应激反应和代谢调控的中枢器官,其终身功能易受早期环境因素编程影响,这种"发育起源"效应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实现跨代传递。研究人员通过建立沙鼠发育期BPA暴露模型,系统追踪了从青春期到老年期的肾上腺功能变化。研究发现,出生后第1-21天接受50μg/kg/day BPA处理的沙鼠,在18月龄时仍表现出显著的肾上腺皮质增生和血清皮质酮水平升高。转录组分析揭示关键类固醇合成酶基因Cyp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辐射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与Treg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结构组成与功能特性Vav3作为Rho家族GTP酶(包括RhoA、Rac-1等)的鸟苷酸交换因子(GEF),其98 kDa蛋白通过DH结构域激活Rac1,诱导肌动蛋白重组。在RA滑膜中,Vav3过表达通过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和炎性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类似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血管翳发展的双刃剑病理性血管新生是RA早期标志,Vav3通过三重机制驱动血管翳形成:① 增强滑膜成纤维细胞(FLS)的侵袭性;② 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侵蚀;③ 通过EphA2/EGFR通路促进微血管网络构建。值得注意的是,Netrin1-UNC5b-SHP1轴可抑制Vav3磷酸化,减少破骨细胞融合。表观调控新视角V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神经元PAC1受体缺失通过损害结构可塑性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
在神经科学领域,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及其受体PAC1的信号传导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这种神经肽通过三种G蛋白偶联受体(PAC1、VPAC1和VPAC2)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其神经保护作用,但PAC1受体在兴奋性神经元特异性信号传导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仍存在认知空白。更关键的是,由于PACAP和VIP能同时激活多类受体,且这些受体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广泛分布,传统基因敲除模型难以区分细胞特异性效应。针对这一科学难题,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四重转基因小鼠模型Camk2aCreERT2+/?;PAC1flox/flox;Thy1-YFP+;mito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线粒体p32通过调控p-TBK1影响结直肠癌放射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在肿瘤治疗领域,结直肠癌(CRC)的放疗抵抗始终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约50%患者对射线不敏感,导致五年生存率仅65%。这种抵抗性与复杂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密切相关,当电离辐射(IR)造成DNA双链断裂(DSBs)时,癌细胞能通过激活DNA损伤应答(DDR)通路完成自我修复。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将目光投向线粒体这个"细胞能量工厂",发现其功能紊乱会引发线粒体DNA(mtDNA)泄漏,进而激活免疫信号通路。但线粒体如何与DDR"对话"影响放疗效果,仍是未解之谜。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Life Sciences》发表重要成果,揭示了线粒体蛋白翻译调控因子p32在CRC放疗抵抗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限时喂养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鼠肝脏炎症并增强肌肉耐力
在当代医学面临的各种慢性肝病挑战中,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始终是临床难题。这种进行性肝纤维化疾病不仅导致肝功能衰竭,还常伴随一系列令人困扰的并发症:从门静脉高压引发的致命性消化道出血,到代谢紊乱造成的肌肉萎缩,再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肝性脑病。更棘手的是,这些并发症往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例如,约30-70%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肌肉减少症,而这又会加重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台北荣民总医院临床研究核心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限时喂养(Time-restricted feeding, TRF)策略。这种特殊的饮食模式通过将每日进食时间限制在固定时段,已被证明能改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海洋多醚毒素hYTXs通过TLR4/MyD88/NFκB与Nrf2/HO-1双通路调控发挥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炎症是机体应对病原体或组织损伤的防御反应,但过度激活会导致多种疾病。目前临床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存在胃肠道副作用,而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易引发代谢紊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因其独特结构成为药物开发新来源,其中源自赤潮藻类的多醚毒素家族因神经毒性被广泛研究,但其抗炎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研究团队在《Life Sciences》发表研究,首次系统揭示同型叶条藻毒素(homoyessotoxin, hYTXs)通过双重调控经典炎症通路和抗氧化通路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结合分子对接筛选靶点,通过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建立LPS诱导的全身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坦索罗辛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及门静脉高压
慢性肝病导致的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PH)是全球死亡主因之一,其核心病理机制是肝星状细胞(HSCs)异常活化导致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和肝内血管阻力(IHVR)升高。现有治疗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虽能缓解症状,但可能影响肝细胞再生能力。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Aguascalientes)的研究团队发现,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坦索罗辛(tamsulosin)在抑制HSCs活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相关成果发表于《Life Sciences》。研究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体外实验中通过SYTOX Green染色和Calcein-AM检测评估LX-2细胞活性,
来源:Life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miR-182通过调控组氨酸代谢影响脓毒症中T细胞免疫功能的机制研究
脓毒症作为感染引发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其高死亡率与免疫系统"先亢进后瘫痪"的双相异常密切相关。尤其令人困惑的是,尽管抗生素和液体复苏能控制感染源,但患者仍常死于后期免疫衰竭。这种免疫瘫痪状态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锐减和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但具体调控机制尚未阐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研究团队发现,微小RNA miR-182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异常高表达,可能通过干扰T细胞分化参与免疫失衡。为验证这一假说,他们构建了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小鼠模型,结合基因敲除、多组学分析和临床样本验证,系统揭示了miR-182-组氨酸代谢轴在脓毒症免疫调控中的核心作用。研究主要采用以
来源:Inflammation
时间:2025-07-18
-
MST4通过磷酸化促进TRAF6自泛素化驱动骨质疏松症中破骨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其导致的骨折风险正成为重大公共卫生负担。当前治疗面临核心困境:传统药物靶向RANKL/RANK/OPG轴虽能抑制骨吸收,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下颌骨坏死等副作用,且部分患者存在疗效瓶颈。究其根源,破骨细胞异常激活的深层调控网络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何精确调控这一过程仍存在知识空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揭示激酶MST4通过前所未有的磷酸化-泛素化级联反应调控破骨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联合作战策略:通过60例临床样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时间:2025-07-18
-
叶酸与维生素B12代谢失衡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表观遗传调控到临床风险
在生命早期发育和脑健康维护中,叶酸(folate)与维生素B12(B12)构成的一碳代谢(one-carbon metabolism)网络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个代谢通路不仅为DNA合成提供原料,更通过调控甲基化(methylation)过程影响表观遗传(epigenetics)编程。然而随着全球80多个国家实施强制叶酸强化政策,一个潜在危机逐渐浮现:当人体维生素B12水平不足时,过量摄入的合成叶酸(folic acid)是否会成为神经系统健康的"双刃剑"?这正是Edward H. Reynolds在《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发表的研究试图解答的关
来源: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创伤性脑损伤与环境暴露对"9·11"后退伍军人主观认知功能的影响:基于VA百万退伍军人计划的大规模研究
2"的协同效应?这个关键问题长期缺乏实证证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临床科学研究与发展服务处的Kelsey M. Schilling团队利用其独有的百万退伍军人计划(MVP)数据库,对6707名伊/阿战争退伍军人展开里程碑式研究。通过整合TBI筛查评估计划(TBI-SEP)的临床诊断数据与MVP环境暴露问卷调查,结合医学结局研究认知功能修订版(MOS-Cog-R)量表评估,首次揭示TBI与环境毒素对主观认知功能的独立及交互影响。这项开创性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为退伍军人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1) VA
来源: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吞咽障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心理社会后果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吞咽困难常被视为脑卒中后的生理并发症,但其对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隐形伤害"长期被低估。当一位职场精英因卒中后无法安全进食而被迫放弃工作,或老年患者因吞咽障碍失去家庭聚餐的乐趣时,这些"非生理性"后果正深刻影响着数百万卒中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Innsbruck)的研究团队通过STROKE-CARD注册研究揭示:吞咽障碍不仅是营养摄入的障碍,更是卒中患者重返社会的"绊脚石"。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首次系统量化了吞咽障碍对早期心理社会康复的独立影响。研究采用标准
来源: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重症肌无力SPOTLIGHT注册研究首次分析:依库珠单抗与拉维珠单抗的临床实践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作为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给患者带来进行性肌无力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案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能缓解症状,但存在显著副作用,且约10%患者对治疗无反应。针对这一临床困境,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神经病学系James F. Howard教授团队开展了全球首个评估补体C5抑制剂在真实世界中疗效的MG SPOTLIGHT注册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研究团队采用国际多中心观察性设计,通过电子数据采集系统追踪189例接受依库珠单抗治疗的gMG患者,其中67例后续转为拉维珠单抗。
来源: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STZ诱导糖尿病雌鼠心肌病快速进展机制:促生存蛋白Pim-1下调的关键作用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病进展速度常显著快于男性,但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长期不明。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揭示性别差异背后的生物学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的研究团队通过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首次系统阐明了促生存蛋白Pim-1在雌性个体心肌病快速恶化中的核心调控作用。研究采用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按性别和病程(4/8/12/32周)分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Pim-1、Bcl-2家族蛋白及凋亡标志物Cleaved Cas
来源: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时间:2025-07-18
-
抗独特型单域抗体作为Cry2Aa毒素模拟表位的研究及其分子对接分析
在农业害虫防治领域,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产生的Cry毒素曾是重要武器,但随着长期使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等害虫已产生田间抗性。更令人担忧的是,转基因作物中使用的Cry1Ac、Cry2Ab等毒素也面临效力下降的困境。害虫主要通过中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囊泡(BBMV)上受体蛋白的突变或下调产生抗性,这使得开发能模拟毒素作用机制的新型材料成为当务之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扬州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的研究人员独辟蹊径,从免疫网络理论出发,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天然文库中筛选出能模拟Cry2Aa毒素的抗独特型单域抗体(sd
来源:BMC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γ射线辐照对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叶片生物活性成分的增效机制研究
在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天然甜味剂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因其富含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而成为蔗糖的理想替代品,这些化合物不仅具有200-300倍的甜度,还具有抗糖尿病、抗高血压等药理活性。然而传统加工方法往往导致其生物活性成分损失,如何通过绿色技术提升甜叶菊的营养价值成为产业痛点。埃及原子能管理局国家辐射研究与技术中心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γ射线辐照技术,系统探究了不同剂量(0、3、5、7、10 kGy)对干燥甜叶菊叶片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这项发表在《BMC Biotechnology》的研究揭示
来源:BMC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血管造影技术改良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大鼠模型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研究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诱因,全球年发病率达9.1/10万,在日本等国家甚至高达22.7/10万。尽管现代医学已取得长足进步,但IA破裂仍导致8.3%的患者在获得救治前死亡,幸存者中近30%遗留严重功能障碍。当前临床防治手段局限于外科手术,而药物研发却受限于动物模型的两大瓶颈:一是传统模型破裂率不足6%,二是缺乏实时监测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的动态成像技术。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血管外科手术、弹性蛋白酶干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来源: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白细胞介素-10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性免疫与斑块稳定性降低的机制研究
12345678998854321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尽管已知低密度脂蛋白(LDL)免疫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尤其令人困惑的是,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存在争议——它既能减轻炎症,又可能影响纤维帽结构。这一矛盾现象亟待阐明,以指导靶向免疫治疗的开发。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两种特异性识别载脂蛋白B100(apoB100)的T细胞受体转基因小鼠模型(BT1和BT3),在52周龄的Ldlr-/-背景小鼠中系统研究了长期LDL免疫应答的效果。研究发现BT1通过增强抗apoB100抗体反应降低血浆胆固醇,而BT3通
来源:JACC: Basic to Translational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生物膜相关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挑战与治疗突破
在心脏介入手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已成为威胁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传统观点认为,这类感染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引起,但近期临床观察发现,非HACEK组革兰阴性杆菌(GNB)感染占比已达2-3%,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因其固有的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备受关注,但相关临床证据一直匮乏。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该团队通过一例83岁TAVI术后患者的曲折诊疗历程,揭示了A. xyl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谱的靶向长读长测序技术评估与临床应用研究
结核病(TB)至今仍是全球传染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尼西亚的结核病年发病数高居全球第二。随着耐药结核(DR-TB)和多药耐药结核(MDR-TB)的蔓延,传统检测方法如表型药敏试验(pDST)耗时长达12周,线性探针(LPA)对低菌量样本敏感性不足,而核酸扩增检测(CBNAAT)仅能检测利福平耐药性。这些技术瓶颈严重阻碍了结核病的精准防控。为突破现有技术局限,印度尼西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发表重要成果。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靶向长读长测序(tNGS)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对西爪哇地区133例患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运动皮层与多巴胺能输入在小鼠纹状体中对节律性运动的协同调控机制
运动控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其中纹状体作为基底神经节的关键输入核团,如何整合运动皮层和多巴胺能输入来调控节律性运动,一直是未解之谜。临床上,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冻结(FOG)和亨廷顿舞蹈症的异常运动,都与纹状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然而,纹状体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如何动态调整步态参数?运动皮层输入和多巴胺能信号如何分工协作?这些问题对理解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至关重要。上海临港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Brain》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创新性的头固定小鼠跑步机范式,结合多学科技术手段,系统解析了纹状体调控节律性运动的神经机制。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1)药理学局部抑制(muscimol)纹状
来源:Molecular Brain
时间:2025-07-18
-
中国三级甲等医院103例卵巢甲状腺肿的超声特征回顾性分析:提升术前诊断准确性的关键影像学标志物研究
卵巢甲状腺肿(Struma ovarii, SO)作为罕见的单胚层畸胎瘤,虽多数为良性却常因影像学特征与恶性肿瘤重叠而面临过度治疗。更棘手的是,这种占卵巢肿瘤仅1%的疾病,存在5-10%的恶性转化风险,且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当前临床实践中,超声作为卵巢肿块的一线检查手段,其诊断准确性直接影响手术决策——过度治疗可能损害生育功能,而低估风险则可能延误恶性病例。这一诊断困境催生了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是否存在特征性超声标志物能提高SO的术前识别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团队通过10年临床数据积累,完成了迄今最大样本量(103例)的SO影像学研究。这项发表在《BMC Cancer》的回顾性分析揭示:典
来源:BMC Cancer
时间:2025-07-18
-
光敏剂维替泊芬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缓解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痛风性关节炎(GA)作为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的代谢性炎症疾病,其急性发作时关节内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触发的NLRP3炎症小体过度激活是核心病理机制。尽管现有降尿酸药物可控制病情,但治疗初期反而可能诱发急性发作,而传统抗炎药又缺乏对NLRP3的特异性靶向。这一临床困境促使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Daniel C. Shippy和Tyler K. Ulland团队开展药物重定位研究,最终发现眼科光敏剂维替泊芬具有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新功能,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Inflammation》。研究人员采用三步递进的研究策略:首先通
来源:Journal of Inflammation
时间:2025-07-18
-
双腔室弹簧驱动自动注射器(AIDCs)的物理建模框架:优化冻干药物递送性能的关键研究
这项研究构建了革命性的双腔室自动注射器(Autoinjectors with Dual-chamber Cartridges, AIDCs)数学模型,这种创新型注射装置能实现冻干药物(lyophilized products)的自动复溶和注射一体化操作。科研团队巧妙地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于双活塞系统,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引入实验测得的活塞摩擦-滑动速度曲线,打造出能精确模拟设备行为的数字孪生平台。该模型可动态预测注射全过程的关键指标:从活塞运动轨迹到最大稀释液体积,甚至能模拟不同粘度复溶药液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际注射时间数据,模型在多种工况下展现出卓越的预测精度。这项技术突破使得工程师能在虚拟
来源: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纳米颗粒视网膜摄取与转染定量分析方法开发
全球数以百万计人群正遭受视力障碍困扰,这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更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作为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器官,眼睛的视网膜(retina)结构既精密又脆弱。基因治疗(gene therapy)虽为视力疾病带来曙光,但基础研究中基因载体(carrier)筛选长期缺乏定量手段——特别是在跨越视网膜血眼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递送评估方面。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应用于大型动物视网膜组织分析。这项创新技术犹如给纳米颗粒装上了"分子计数器",不仅能精确量化其在视网膜细胞
来源: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心血管肿瘤学领域里程碑: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全球Top100高被引论文深度解析"
在癌症治疗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一个令人担忧的"副作用"逐渐浮出水面——约30%的癌症幸存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而非肿瘤本身。这种被称为癌症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的现象,正在催生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心血管肿瘤学"(Cardio-Oncology)的崛起。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Ping Lai领衔的研究团队在《Hereditas》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分析了该领域被引量最高的100篇论文(T100),绘制出这个"双刃剑"难题的科研路线图。研究人员采用WoSCC数据库检索2000-2023年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时序分析,VOSview
来源:Hereditas
时间:2025-07-18
-
miR-107/HMOX1轴调控肝窦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意义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肝移植、肝切除等临床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非编码RNA在器官损伤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其中miR-107在脑缺血模型中已被证实具有神经毒性,但其在肝脏IRI中的角色仍是未解之谜。与此同时,血红素加氧酶-1(HMOX1)作为重要的抗氧化蛋白,在多种器官IRI中发挥保护作用,但能否与miR-107形成调控轴尚不清楚。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实验设计,首次系统揭示了miR-107/HMOX1轴在肝脏IRI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肝移植等临床场景中,短暂缺血后的血流恢复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二次损伤,这种矛盾
来源:Hereditas
时间:2025-07-18
-
无家可归人群电子烟干预的机制研究:基于COM-B模型的混合方法分析
烟草使用是加剧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无家可归人群的吸烟率高达76%,远超英国普通人群的11.9%。这一群体不仅面临更高的烟草依赖,还常伴随危险吸烟行为(如吸食废弃烟蒂)和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尽管有戒烟意愿,但传统戒烟服务可及性低,且受到压力应对、社交文化等多重阻碍。电子烟(EC)作为新兴戒烟工具,在普通人群中显示出优于尼古丁替代疗法(NRT)的效果,但其对无家可归人群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无家可归中心戒烟试验"(SCeTCH),通过集群随机对照试验结合过程评估,探索EC干预对行为改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无家可归者戒烟新策略:电子烟干预的潜在机制与实施挑战研究
烟草使用是加剧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而无家可归人群的吸烟率高达76%,远高于英国普通人群的11.9%。这一群体面临更高的烟草依赖、呼吸道疾病风险及经济负担,但传统戒烟服务(如NHS Stop Smoking Services)的覆盖率极低。尽管无家可归者表达戒烟意愿,但受吸烟文化、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不足等影响,戒烟成功率低。为此,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无家可归中心戒烟试验(SCeTCH)”,通过电子烟(EC)干预探索行为改变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电子烟干预对无家可归者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COM-B模型的混合方法研究
烟草使用是加剧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无家可归人群的吸烟率高达76%,远超普通人群的11.9%。这一群体面临更高的烟草依赖、呼吸道疾病风险,且常接触高危吸烟行为(如吸食废弃烟蒂)。尽管存在戒烟意愿,但传统戒烟方法效果有限,且无家可归者难以获得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戒烟支持。社会环境中根深蒂固的吸烟文化、同伴压力以及将吸烟作为应对压力的手段,进一步阻碍了戒烟尝试。为探索有效干预措施,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无家可归中心戒烟试验(SCeTCH)",通过集群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电子烟(EC)与常规护理的效果。研究发现,虽然EC干预未能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铁离子竞争机制在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抑制柑橘采后病原真菌中的关键作用解析
柑橘采后腐烂是全球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仅由青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蓝霉病(Penicillium italicum)和酸腐病(Geotrichum citri-aurantii)造成的损失就高达数十亿美元。传统化学杀菌剂虽能短期控制病害,但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和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来自中国广西的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一种天然"铁战士"——产红色素的拮抗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XX04。这种酵母能通过独特的"铁垄断"策略抑制病原菌,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晰。研究人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揭示戊型肝炎病毒在猪肉制品中的热稳定性及酸碱耐受性:对食品加工安全标准的挑战
戊型肝炎病毒(HEV)作为全球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体,在欧洲已累计报告超过2万例临床病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基因3型HEV通过猪肉制品传播已成为发达国家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尽管在零售猪肉制品中频繁检出HEV RNA(如猪肝酱达7×104拷贝/g),但现有食品加工技术能否有效灭活病毒始终存在争议。这主要源于两大技术瓶颈:传统猪模型评估耗时费力,而细胞培养法又受限于基质干扰和所需高病毒载量(104-105拷贝/mL)。比利时联邦公共卫生服务部资助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结合细胞培养、衣壳完整性(PtCl4处理)和基因组完整性(长程RT-qPCR)等多维评估体系,系统研究了HEV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稳定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韩国养猪场中牲畜相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克隆分布及新型SCCmec变体的出现
在抗生素滥用与集约化养殖交织的背景下,牲畜相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LA-MRSA)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这种被称为"超级细菌"的病原体不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更展现出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多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克隆复合体398(CC398)谱系已被证实能在猪、牛乃至人类之间跨物种传播。韩国作为亚洲重要的生猪养殖国,近年来频繁报告养猪从业人员感染事件,但传统分子分型方法难以揭示菌株传播的完整链条。为破解这一困局,仁济大学(Inje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韩国迄今规模最大的LA-MRSA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8个道74个养猪场的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橄榄发酵过程中核心细菌与真菌属群的鉴定及其生态功能解析
在地中海饮食文化中,橄榄发酵食品已有数千年历史,但传统工艺依赖自然环境微生物的发酵方式存在明显局限性。由于缺乏热处理工序,发酵过程完全依靠天然污染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盐度(NaCl)、pH值、酚类物质等选择性压力下形成动态平衡。这种不可控的发酵模式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安全隐患难以消除,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研究人员通过挖掘FoodMicrobionet数据库的meta-taxonomic数据,首次系统量化了不同贸易加工方式下橄榄发酵体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区域进行测序分析,样本涵盖不同品种橄榄、盐渍液、接触表面/材料以及多个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利用食蟹猴疟原虫体外模型筛选具有抗休眠子预防活性的新型化合物
ABSTRACT这项开创性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筛选体系,利用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体外肝阶段模型,从568个预选化合物中鉴定出12个对休眠子(hypnozoites)具有显著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IC50<2 μM)。其中活性最强的N11740-14-1对休眠子和裂殖体的IC50分别达到24 nM和4 nM。这些化合物可归类为氨基吲哚、噻唑、喹诺酮等6个化学簇,部分作用机制与已知靶点如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或激酶抑制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喹诺酮类化合物首次被证实对休眠子具有预防性杀灭作用,这为靶向疟原虫电子传递链的抗复发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INTRODUCTIO
来源: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时间:2025-07-18
-
新生儿阿米卡星群体药代动力学外部验证及基于血药浓度的给药方案优化研究
ABSTRACT这项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81例新生儿(534个血药浓度数据),建立了阿米卡星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并完成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当前基于胎龄(PMA)的给药方案(11 mg/kg q24h或q36h)能使99%的谷浓度控制在<5 mg/L的安全范围,但仅61%峰浓度达到15-25 mg/L的治疗窗。值得注意的是,肌注(IM)给药比静脉(IV)途径产生更高的峰浓度(24.46 vs 22.23 mg/L),而两者谷浓度无显著差异(1.65 vs 1.62 mg/L)。INTRODUCTION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因免疫系统未成熟,细菌感染发生率显著增高。阿米卡星作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
来源: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时间:2025-07-18
-
核心肠道微生物Mediterraneibacter gnavus产生的广谱细菌素mediterrocin及其在微生物组失衡中的作用
核心肠道菌的“分子武器”:广谱细菌素mediterrocin的发现与功能解析ABSTRACT人类肠道中稳定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与健康密切相关,而调控其结构的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从核心肠道菌Mediterraneibacter gnavus(原Ruminococcus gnavus)中发现了细菌素mediterrocin。通过临床菌株筛选和生物活性引导分离,从菌株RJX1121中纯化出这一89个氨基酸的分泌蛋白,并经基因敲除验证其功能。该细菌素对包括IBD患者分离株在内的多种M. gnavus菌株具有差异敏感性,且能抑制Lachnospiraceae家族成员及革兰阴性病原体Morganella mo
-
综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经典抑癌基因P53的新叙事
肠道微生物与经典抑癌基因P53的互作机制作为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和信号分子与宿主抑癌基因p53形成复杂网络,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双重角色。p53作为人类肿瘤中最常突变的基因(43%结直肠癌患者存在突变),其功能状态直接决定细胞的命运选择。p53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维度调控:在DNA损伤时,p53通过磷酸化逃逸MDM2介导的泛素化降解,激活下游靶基因引发细胞周期阻滞(通过p21诱导G1期停滞)、凋亡(激活Bax/Puma)、衰老或自噬。值得注意的是,p53还通过抑制SLC7A11介导的胱氨酸摄取促进铁死亡(ferroptosi
来源: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非自杀性自伤的神经机制与神经调控治疗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作为一种故意伤害自身组织却无自杀意图的行为,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NSSI患者存在多维度的神经环路异常,这些发现为理解其病理机制开辟了新视角。情绪调节环路异常前额叶-边缘系统功能连接紊乱是NSSI最显著的特征之一。fMRI研究显示,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与杏仁核的功能耦合减弱,导致负性情绪调节能力下降。这种异常在青少年NSSI患者中尤为突出,可能解释其情绪失调(emotional dysregulation)的高发生率。奖赏系统重构令人惊讶的是,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在N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8
-
撒丁岛绵羊奶酪加工环境中细菌群落特征及潜在致病菌的DNA宏条形码鉴定与相对丰度评估
乳制品的安全与品质始终是食品工业的核心议题。即使在严格执行卫生标准的撒丁岛绵羊奶酪加工厂中,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等致病微生物仍能通过特定生态位持续存在,威胁消费者健康。传统培养方法难以全面解析复杂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这一技术瓶颈使得加工环节的潜在风险长期未被充分认知。为系统评估奶酪生产链的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人员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DNA metabarcoding),对撒丁岛14家乳品厂的253份样本进行大规模分析。样本覆盖从清洗到陈化的9个关键工序区域,并区分食品接触面与非接触面。通过5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纳豆芽孢杆菌源广谱抗菌肽NDYT-8的发现:作用机制与序列简化研究
(背景)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寻找新型抗菌剂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抗菌肽(AMPs)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不易诱发耐药性等特点,被视为后抗生素时代的希望之星。在食品工业领域,食源性病原体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引发的污染问题长期困扰行业,开发高效、安全的天然防腐剂迫在眉睫。(研究概况)来自国内某研究机构(原文未明确标注)的科研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发表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从传统发酵食品纳豆的源菌——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汉逊德巴利酵母诱导梨果实抗病性的生理机制与转录组分析
在水果供应链中,梨果实采后因机械损伤导致的青霉病堪称"隐形杀手"。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不仅造成果实腐烂,其分泌的棒曲霉素(PAT)更具有神经毒性、免疫抑制和致癌风险。传统化学杀菌剂面临耐药性和环境污染的困境,而物理保鲜方法又存在成本高昂的缺陷。面对这一产业痛点,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一种名为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的天然"真菌克星"。这项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D. hansenii通过多维机制增强梨果实采后抗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模拟开菲尔菌群的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其种间互作机制研究
在青藏高原等极端环境下,传统开菲尔菌群能在低温低氧条件下保持强劲发酵能力,这种神奇的微生物共生现象长期吸引着科研人员的目光。然而,天然开菲尔菌群组成复杂,其核心菌种间的互作机制如同"黑箱",严重制约着传统发酵工艺的标准化改造。更棘手的是,复杂菌群中哪些成员真正决定着开菲尔独特的风味特征?它们如何通过物质交换实现稳定共存?这些问题成为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瓶颈。为破解这些难题,研究人员通过系统筛选构建了包含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CZ22、Lactococcus lactis CZ19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8的合成微生物群落(S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双酶级联催化从蔗糖定向合成高α-1,6键占比的缓释型α-葡聚糖及其血糖调控机制研究
在现代饮食结构中,精制碳水化合物引发的餐后血糖飙升已成为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传统淀粉分子中α-1,4键占主导,易被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快速水解,而α-1,6键因异麦芽糖酶水解效率较低具有缓释特性。当前通过糖原分支酶(GBE)等"自上而下"改性淀粉的方法存在能耗高(需糊化处理)、α-1,6键引入率有限(<10%)等瓶颈。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Korea Basic Science Institute)的Byung-Hoo Lee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研究,开创性地采用淀粉蔗糖酶(Amylosu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西瓜枯萎病菌FonNatA复合体通过乙酰化转录因子FonMeaB调控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西瓜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受到枯萎病的严重威胁。这种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Fon)引起的土传病害,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已知该病原菌通过分泌效应蛋白、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等多种毒力因子侵染宿主,但其精确的致病调控网络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特别是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层面,如何通过动态修饰调控致病相关蛋白的功能,成为当前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N-末端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仿生有机-无机复合水凝胶作为宾汉流体前驱体拓展直写式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如何制造兼具优异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仿生材料始终是重大挑战。传统水凝胶在3D打印过程中常面临挤出变形、结构坍塌等问题,而现有材料又难以同时满足人工器官对力学强度、导电性和自修复能力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柔性电子器件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地将有机-无机杂化策略应用于宾汉流体设计,开发出基于丙烯酰胺(Am)和结冷胶(GG)的复合水凝胶体系。该研究巧妙利用SiO2纳米颗粒增强物理交联网络,碳纳米管(CNTs)构建导电通路,通过流变学调控实现了材料从"墨水"到固件的精准转化。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雌马酚作为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多靶点药物:分子调控机制解析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复杂病理网络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神经元结构功能渐进性丧失为特征,涉及氧化应激(NOX诱导的ROS)、神经炎症(TLR-4/MAPK/NF-κB通路激活)、线粒体功能障碍和雌激素受体表达下降等交织的病理过程。其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会加速神经元损伤,而脂质过氧化和突触功能受损进一步恶化病情。雌马酚的多靶点调控特性作为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雌马酚(4′,7-异黄烷二醇)能同时干预多个关键靶点:抑制ROS生成、阻断TLR-4介导的MAPK/NF-κB信号转导、下调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验证据表明,其通过减轻氧化损伤和神经炎症,显著保护神经元免受凋亡。分子机制深度解析在硝化应激方面,
来源:NeuroMolecular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氧化锌/氧化铝纳米填料增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储能与光电性能研究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物基功能材料的开发成为科研热点。传统石油基聚合物虽性能优异但难以降解,而纯生物聚合物如壳聚糖(Cs)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又面临机械强度不足、功能单一等瓶颈。特别是在柔性电子和绿色能源领域,如何平衡材料的可降解性与高性能成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半导体材料氧化锌(ZnO)纳米棒与绝缘体氧化铝(Al2O3)纳米颗粒组成"刚柔并济"的复合填料体系,通过溶液浇铸法构建Cs/CMC基纳米复合材料。这种设计巧妙结合了ZnO的优异电子迁移率(带隙3.37 eV)和Al2O3的机械稳定性(γ相带隙7.0-8.7 eV),论文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预测模型:系统评价与临床转化挑战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更是威胁生命的急症。当患者突发胸痛被送医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打开堵塞血管的"黄金手段",但令人困扰的是,约10%-30%的患者会出现无复流现象(NRP)——血管通了,血流却回不来。这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困境,导致患者心衰和死亡风险激增。更棘手的是,目前临床缺乏可靠的预测工具,就像在迷雾中前行。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注:第一作者Fang Li通讯单位)的研究团队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系统检索了9大数据库3738篇文献,最终纳入
来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早期导管消融对比保守药物治疗对电风暴患者长期预后的Meta分析:降低40%死亡率的临床证据
在现代心血管急救医学领域,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 ES)堪称"心脏的癫痫持续状态"——这种在24小时内反复发作3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的危重症,每年威胁着全球约10%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生命。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经过标准治疗,这类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40%,且40%会再次遭遇恶性心律失常袭击,形成"治疗-复发-死亡"的恶性循环。当前临床指南推荐的首选方案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治疗,实际上如同用"水枪救火",对多数患者收效甚微。这种困境促使医学界将目光转向导管消融(CA)技术,但关于其作为一线治疗的证据始终存在争议。为破解这一临床难题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导管消融对比保守治疗在电风暴患者中的预后优势: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 ES)被称为心脏的"死亡之舞",当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持续不缓解的VT时,这个致命威胁就会降临。据统计,约10%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会遭遇这种险境,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经过紧急救治,仍有40%的患者可能走向死亡。当前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配合镇静治疗,在实际临床中显得力不从心,这促使研究人员重新审视治疗策略。这项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上的研究采用了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方法,严格遵循PRISMA指南,在
来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furiosus耐热dUTPase P45的结构功能解析及其增强PCR效率的分子机制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虽已广泛应用,但仍面临扩增效率低、长片段产量不足等技术瓶颈。尤其在高灵敏度诊断或测序应用中,由dUTP误掺引发的假阳性风险更成为关键制约因素。传统解决方案多依赖被动添加剂如DMSO,而针对dUTP/dTTP代谢调控的主动干预策略尚缺乏结构基础。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的研究,首次解析了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furiosus来源的dUTPase P45的晶体结构。通过X射线晶体学(2.1? apo结构/2.2? dUMP复合物结构)结合点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可解释混合集成学习的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模型构建与验证
在急诊室里,每一秒的心肌缺血都意味着更多心肌细胞的永久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危重类型,其诊断却面临着"时间悖论"——典型心电图(ECG)改变仅存在于部分患者,而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需要时间窗口。尤其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漏诊率高达20-30%,这促使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南院胸痛中心的研究团队开始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新范式。该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梯度提升(Gradient Boosting, GB)和XGBoost算法的临床决策模型(CDM)。通过分析2018-2024年间1857例胸痛患者
来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膨润土和没食子酸介导的纳米银改性壳聚糖生物膜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每年数百万吨的塑料包装废弃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传统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石油基塑料包装材料虽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透明度,但其不可降解特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如何通过包装技术延长食品保质期成为研究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开发兼具环保性和功能性的新型食品包装材料迫在眉睫。壳聚糖(CS)作为一种天然多糖,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抗菌性能被视为理想的环保包装材料候选。然而,纯壳聚糖薄膜存在机械强度不足(仅17.28 MPa)、水溶性高、阻隔性能差等缺陷,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突破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尝试将壳聚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腰果壳纤维素绿色提取与特性解析:工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的创新路径
在全球环保意识觉醒的背景下,每年数百万吨腰果加工产生的坚硬外壳正成为热带国家的环境负担。这些被当作垃圾处理的腰果壳(Anacardium occidentale shells)实则蕴藏着宝贵的纤维素资源——这种自然界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正是制造生物降解材料、绿色包装和医用敷料的理想原料。然而传统提取方法效率低下,且腰果壳中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如腰果酸)给纯化工艺带来特殊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来自Imam Mohammad Ibn Saud Islamic University (IMSIU)的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开发了改良酸水解工艺。他们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腰果加工厂获取原料,通过多步化学处理结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南极欺骗岛Fumarole Bay地衣芽孢杆菌F2LB产胞外多糖的结构表征与生物技术潜力:一种新型可持续食品添加剂的发现
南极洲的欺骗岛堪称地球上的"外星世界"——这座活跃的火山岛同时存在冰川与沸泉,Fumarole Bay区域的海水温度高达100°C,却孕育着适应多重极端条件的微生物群落。在食品工业寻求天然功能性成分的背景下,极端微生物产生的胞外多糖(EPS)因其卓越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备受关注。然而,来自南极火山环境的地衣芽孢杆菌EPS研究仍属空白。智利南极研究所(INACH)联合圣保罗研究基金会(FAPESP)的Aparna Banerjee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研究,首次报道了分离自欺骗岛Fumarole Bay的地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金属离子与纤维素纳米纤维协同构建无PFAS包装材料的阻水阻油屏障
全球每年有13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一次性塑料餐具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尽管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模塑纤维餐具(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16.6亿美元)具有可降解优势,但其亲水亲油特性导致抗渗透性差——纤维素纤维表面张力(40-50 mN/m)远高于食用油(30-32 mN/m),油脂会通过2-40 μm的纤维孔隙快速渗透。传统PFAS(全氟烷基物质)涂层虽能降低表面张力至10-20 mN/m,但因致癌风险被FDA于2024年禁用。如何开发安全高效的替代方案成为行业痛点。美国能源部资助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褐藻多糖硫酸酯(FUC)OSA修饰构建稳定褪黑素O/W乳液:界面特性与递送增效机制
在功能性食品和医药领域,如何提高疏水性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一直是重大挑战。褪黑素(MT)作为调节生理节律的关键神经内分泌介质,其强疏水性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不足24%,且在胃肠道环境中极易降解。传统乳液系统依赖分子表面活性剂,存在稳定性差、控释效果有限等问题。与此同时,天然多糖因其安全性和独特空间结构被视为理想乳化基质,但未经改性的褐藻多糖硫酸酯(FUC)乳化性能较弱,难以满足递送需求。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内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的"先修饰后超声"策略,将食品级改性剂2-辛烯基琥珀酸酐(OSA)共价接枝到FUC分子链上,成功构建了MT负载的高稳定性O/W乳液系统。该研究近期发表于《Internati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时间:2025-07-18
-
遗传变异在复发性心包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
心包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但约6%患者会发展为反复发作的复发性心包炎(RP),其发病机制长期未明。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IL-1)抑制剂的显著疗效提示自身炎症机制可能起关键作用,但仅5-10%病例能用已知单基因突变解释。这种认知缺口使得RP患者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面临重大挑战。意大利乌迪内圣玛丽亚德拉米塞里科迪亚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Santa Maria della Misericordia, Udine, Italy)心脏外科团队联合医学遗传学研究所,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创新性地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131例经历≥3次RP发作的患者进行系统性遗传
来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P2Y12抑制剂在未接受透析的KDIGO IV-V期肾功能不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CORALYS注册研究亚组分析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慢性肾病(CKD)患者始终是临床决策的"灰色地带"。这类患者约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20-40%,却面临着比普通患者高出3倍的住院死亡率和40%的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棘手的是,他们同时具有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就像行走在抗栓治疗的"钢丝绳"上。当前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虽然推荐强效P2Y12抑制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优先于氯吡格雷,但对严重肾功能不全(eGFR<15 ml/min/1.73 m2)患者却亮起红灯。这种矛盾让临床医生陷入两难:是选择可能无效的氯吡格雷,还是冒险使用可能增加出血的强效药物?来自欧洲多中心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通过CORALYS注册研
来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OPT-CAD风险评分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精准策略:一项基于标准治疗后无不良事件人群的分层分析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始终是临床决策的难点。尽管指南推荐12个月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但约20%的患者在停药后仍面临心肌梗死(MI)或支架内血栓的威胁。更棘手的是,延长DAPT虽能降低缺血风险,却可能带来消化道出血甚至致命性出血的代价——这种"进退维谷"的治疗困境,促使研究者们寻找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工具。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基于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创新性地将OPT-CAD风险评分应用于DAPT疗程决策。这项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的研究,对7154
来源: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人血清脂质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噬菌体感染的敏感性:对噬菌体疗法的临床启示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AMR)危机加剧,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因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成为最棘手的病原体之一。噬菌体疗法作为替代方案备受关注,但临床转化面临关键瓶颈——人体内环境可能显著影响噬菌体活性。既往研究发现人血清能抑制噬菌体对S. aureus的裂解,但具体机制不明。为解决这一科学难题,比萨大学(University of Pisa)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评估不同血清组分对噬菌体Sb-1活性的影响,结合多菌株验证实验,首次揭示人血清脂质通过修饰细菌细胞表面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2025-07-18
-
噬菌体增强多西环素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中大肠杆菌的协同抗菌作用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是困扰全球25%男性的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其中80%以上病例由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随着抗生素耐药性(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加剧,传统治疗方案如氟喹诺酮类和复方新诺明面临失效风险。更棘手的是,前列腺组织的特殊解剖结构使药物难以渗透,而生物膜形成进一步保护细菌免受攻击。在这一背景下,噬菌体(Bacteriophage)疗法因其精准靶向杀菌和穿透生物膜的能力重获关注,但其与抗生素的协同机制尚缺乏标准化评估方法。来自意大利托尔维加塔大学医院(University of Tor Vergata Hospital)的研究团队报道了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2025-07-18
-
跨宿主长距离传播:质粒携带tmexCD1-toprJ1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在人类与食用动物间的传播机制及公共卫生意义
在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下,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作为ESKAPE耐药病原体的重要成员,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大挑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碳青霉烯耐药Kp(CRKP)在中国的流行率持续攀升,而作为"最后防线"抗生素的替加环素(TGC)也因tmexCD1-toprJ1等耐药基因的出现而面临失效风险。这种编码RND型外排泵的基因簇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跳跃传播,甚至跨越物种屏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首次揭示了tmexCD1-toprJ1阳性Kp在人类与食用动物间的长距离传播链,相关成果发表于《Int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全基因组机器学习的非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预测研究
在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细菌抗生素耐药性(AMR)已成为全球健康的首要威胁之一。据预测,到2050年耐药感染将导致全球每年1000万人死亡,其中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作为世界上最致命的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Salmonella)每年造成约9400万病例和15.5万死亡,其耐药性问题若得不到控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更大危害。传统的药敏试验方法——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存在耗时长(通常需要数天培养)、可重复性差等局限,难以满足临床快速检测需求。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开展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的机器学习预测研究。该研究收集了2018-2023年间来自香港及东盟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2025-07-18
-
多重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快速检测血培养中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和10种mcr基因的建立与应用
随着全球范围内抗菌药物耐药性(AMR)危机的加剧,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和耐粘菌素革兰阴性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列为最危险的多重耐药菌,而粘菌素作为"最后防线"抗生素的失效更使治疗选择变得极为有限。这些耐药性主要由质粒编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OXA-48-like、blaIMP、blaVIM)和移动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至mcr-10)介导,且这些基因常在同一菌株中共存,导致"超级耐药"现象。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缺陷,难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需求。针对这一重大临床需求,泰国玛希隆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2025-07-18
-
多组学揭示多黏菌素B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协同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机制
随着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严峻,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已成为医院感染的头号杀手之一。这类"超级细菌"引发的血流感染死亡率高达30%,而多黏菌素B(PMB)作为治疗CRPA的最后防线,其耐药性出现更让临床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FDA已批准药物中寻找抗生素增效剂,最终发现戒酒药双硫仑的活性代谢物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DC)能与PMB产生惊人协同效应,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上。研究人员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扫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2025-07-18
-
定制与非定制噬菌体疗法在耐药细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抗菌素耐药性(AMR)已成为威胁人类发展的"静默海啸"。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耐药菌感染死亡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其中难治性/耐药性细菌感染患者更是面临高达35%的死亡率。传统抗生素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节节败退,而一种诞生于百年前的"古老武器"——噬菌体疗法(Phage Therapy, PT)正重新焕发生机。这种能够特异性裂解细菌的病毒,因其精准靶向的特性被喻为"纳米级外科医生",然而其临床应用始终面临标准化不足、证据碎片化的困境。新加坡中央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SGH)联合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NMRC)的研究团队在《Intern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新型ZISC宿主细胞去除技术的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流程优化及其在脓毒症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脓毒症作为威胁生命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血培养方法需时长达数天,且灵敏度不足40%,导致近半数患者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技术虽能实现无偏倚的病原体筛查,但血液样本中高达99.9%的人类基因组背景严重挤占测序资源,使得低丰度病原体信号被淹没。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科联合阳明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Diagnosis》发表创新性研究,开发出基于两性离子界面超自组装涂层(Zwitterionic Interface Ultra-Self-assemble Coating, ZISC)的过滤装置。该装置通过电
来源:Molecular Diagnosis &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基于卡波硫酰胺席夫碱-邻菲罗啉三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生物医学应用:靶向白血病治疗的多功能药物开发"
这项突破性研究设计了一类结构新颖的三元金属配合物,核心是由卡波硫酰胺席夫碱(CHPT)和邻菲罗啉(PHEN)配体协同构筑的铜(II)、铁(III)、钴(II)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技术表征,证实这些配合物呈现扭曲的八面体几何构型。理论计算方面,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LANL2DZ方法,揭示了配合物的前沿分子轨道(HOMO-LUMO)能隙和静电势分布特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铜(II)配合物,其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展现出广谱抗菌活性,更在抗幽门螺杆菌(H. pylori)方面表现突出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从异质性到希望:三阴性乳腺癌研究中的新兴标志物
Abstract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表达的亚型,占乳腺癌病例的10-20%,具有侵袭性强、早期复发率高和治疗选择有限的特点。尽管40-50%患者对新辅助化疗达到完全病理缓解,其余患者仍面临化疗耐药和不良预后,凸显了开发新型分子标志物的紧迫性。Recent findings通过系统检索2010-2024年PubMed、Scopus等数据库的文献,本综述锁定三个关键标志物:IDO1:通过降解色氨酸激活免疫抑制通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DCLK1:作为肿瘤干细胞样细胞标记物,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增强转移潜能;FOXC1:调控基底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在脑肿瘤靶向治疗中的进展与挑战
Abstract脑肿瘤因中枢神经系统复杂性和血脑屏障(BBB)的严格选择性成为临床治疗难点。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凭借其独特的磁响应性、生物相容性和多功能特性,正在改写神经肿瘤学的诊疗格局。这些直径通常在10-100纳米的颗粒不仅能在磁场引导下精准定位肿瘤,还可通过表面修饰抗体或配体实现主动靶向,显著降低传统化疗的全身毒性。诊断与治疗的纳米利器作为T2加权磁共振成像(MRI)的负性造影剂,SPIONs能将肿瘤检出灵敏度提升3-5倍。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转铁蛋白受体抗体修饰的SPIONs可突破BBB限制,将阿霉素等化疗药物递送至传统方法难以触及的肿瘤核心区域。动物实验显示,这种靶向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马尾藻绿色合成的银铜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抗癌及药代动力学模拟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开创性地利用海洋微藻马尾藻(Sargassum latifolium)的生物活性成分,开发出具有多重生物功能的银铜纳米复合材料(Ag/Cu N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证实藻类 phytochemicals 成功还原并稳定了金属离子,动态光散射(DLS)显示材料具有430.0 nm平均粒径和-19.4 mV zeta电位。X射线衍射(XRD)和能谱(EDX)分析揭示了以氧化铜(CuO)为主(28.46 wt%)的晶体结构。令人振奋的是,尽管phytochemicals含量降低,该纳米复合材料仍保持显著抗氧化能力(IC50=0.148±1.27 mg/mL)。在抗菌测试中,对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靶向P2X7受体通过PI3K/Akt/GSK-3β通路调控EMT抑制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P2X7受体(P2X7R)这个被ATP激活的离子通道可不简单,它可是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的"幕后推手"。科学家们发现,乳腺癌细胞和邻近组织中P2X7R异常活跃,但具体怎么"作案"还是个谜。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人员在E0771和4T1两种乳腺癌细胞中玩起了"开关游戏":用BzATP激活P2X7R,细胞就开启"暴走模式",侵袭迁移能力飙升;而用P2X7R-shRNA把这个受体"静音"后,癌细胞立马老实多了。更精彩的是,这场"猫鼠游戏"的关键在于P2X7R操控着PI3K/Akt/GSK-3β这条信号通路,还导演了上皮间质转化(EMT)这场"变形记"。动物实验更是上演了"双重惊喜":不仅敲除P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蓝藻来源的scytonemin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白血病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白血病作为全球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面临肿瘤异质性、耐药性和严重副作用三大难题。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取得进展,但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治疗策略仍是当务之急。在这个背景下,源自蓝藻的天然产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备受关注,其中scytonemin(SCY)作为一种光保护色素,前期研究已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但其抗白血病机制尚不明确。Pavol Jozef Safarik大学的研究团队在《Medical Oncology》发表的研究中,从南极James Ross岛采集的念珠藻(Nostoc commune)中提取SCY,通过resazurin代谢活性检测、流式细胞术和W
来源:Med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解析IgA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的代谢重编程机制
肾脏疾病领域长期面临一个棘手难题: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IgAN)虽被发现半个多世纪,但其发病机制仍如雾里看花。这种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疾病,约40%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但临床却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更令人困惑的是,东亚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这种地域差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代谢秘密?安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nomics》发表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答案。通过构建IgAN小鼠模型,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合Illumina高通量测序的转录组学数据,首次揭示肾脏组织在IgAN进展中经历的代谢重编程过程
来源: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南中国海硇洲族大黄鱼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及适应性进化分析揭示其独特遗传资源
大黄鱼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其野生资源因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面临严重衰退,而养殖群体则面临种质退化、抗逆性下降等问题。其中分布于南海的硇洲族大黄鱼因生长快、肉质优等特性成为优质育种材料,但缺乏精准的基因组资源制约了其遗传改良。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nomics》发表的最新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首次构建了该种群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揭示了其独特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采用MGI短读长(92×)、PacBio HiFi长读长(52×)和Hi-C(192×)测序技术,结合肌肉组织DNA提取和性腺转录组测序,通过Hifiasm和3d-DNA等算法完成基因组组装。利用BUSCO评估基因组完整性
来源: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遗传学优先策略:揭示FANCM基因双等位变异与新型癌症综合征的关联
在癌症遗传学研究领域,FANCM基因的临床意义长期存在认知空白。虽然既往研究提示杂合FANCM变异可能与乳腺癌相关,但其在泛癌种中的作用机制及双等位变异导致的表型谱系始终未明。更关键的是,少数病例报告描述的双等位截短变异引发的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 FA)样症状是否构成独立疾病实体,亟需大样本证据支撑。T p.(Arg1931Ter)展开系统性研究。这项发表于《Genetics in Medicine》的重要工作,首次通过群体遗传学数据揭示了FANCM变异的多维度致癌效应。研究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为核心方法,重点考察两个技术路径:一是利用FinnGen的电子健康记录整合系
来源:Genetics in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FANCM基因变异谱系解析:从乳腺癌易感性到新型癌症综合征的发现
在遗传性癌症研究领域,FANCM基因的临床意义长期存在认知空白。虽然既往研究已确立其杂合变异与乳腺癌(BC)的关联,但变异谱系对其他癌症类型的影响、以及双等位基因突变是否会导致类似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 FA)的综合征,始终缺乏系统性证据。这一知识缺口直接影响了临床遗传咨询的准确性——当患者在基因检测中发现FANCM变异时,医生难以评估其全身癌症风险谱,更无法预判治疗相关并发症。T p.(Arg1931Ter),通过大规模病例对照分析,首次绘制出这些变异的多维度风险图谱。这项发表于《Genetics in Medicine》的研究,不仅改写了FANCM的临床解读标准,更发现
来源:Genetics in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隐性FANCM癌症综合征:揭示高癌症风险、化疗毒性、染色体脆性和性腺功能衰竭的新型遗传综合征
在遗传性癌症研究领域,Fanconi贫血(FA)通路基因的异常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对于FANCM这个特殊基因,科学界长期存在认知空白:杂合变异仅被确认与乳腺癌相关,而双等位基因变异导致的临床谱系更缺乏系统研究。这种知识缺口直接影响了临床诊断——当患者出现多发性癌症、化疗后严重血液学毒性或生育障碍时,医生往往难以准确归因。T p.(Arg1931Ter)。通过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首次绘制出FANCM变异的全疾病谱。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技术: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FinnGen数据库,N=500,348)、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评估癌症风险、以及表型精细分层策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创新性地将传
来源:Genetics in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LRRC8A:癌症、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免疫调节中的多面调控因子
线粒体、内质网与MAMs的概述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由外膜(OMM)、内膜(IMM)、膜间隙和基质组成,参与ATP生成、Ca2+调控和活性氧(ROS)产生。内质网是最大的膜系统,分为粗面ER(蛋白质合成)和滑面ER(脂质代谢)。两者通过MAMs这一特殊膜结构紧密连接,形成功能协同单元。MAMs富含IP3R、VDAC、MFN2等蛋白,调控Ca2+传输、脂质合成和线粒体分裂/融合(如DRP1介导的分裂和MFN2/OPA1参与的融合)。ER-线粒体交互在CRC中的调控机制Ca2+信号:CRC中SERCA2过表达促进细胞迁移,而IP3R3通过抑制凋亡驱动侵袭性。靶向药物如
来源:Genes & Diseases
时间:2025-07-18
-
线粒体-内质网交互界面MAMs在结直肠癌中的调控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
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结直肠癌(CRC)始终是困扰医学界的重大难题——其全球发病率高居第三,死亡率位列第二,约半数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转移性CRC。更棘手的是,现有治疗手段对晚期患者效果有限,5年生存率不足20%。这种严峻形势背后,隐藏着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癌细胞如何通过细胞器协同实现代谢重编程,二是是否存在可靶向的"阿喀琉斯之踵"。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细胞中神秘的"通信枢纽"——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s)。这个特殊的膜结构如同细胞内的"跨国桥梁",连接着能量工厂线粒体与蛋白质合成中心内质网(ER)。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发现,MAMs在CRC中扮演着"双面角色":既是癌细胞存活的
来源:Genes & Diseas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线粒体-内质网交互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线粒体、内质网与MAMs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由外膜(OMM)、内膜(IMM)、膜间隙和基质组成,参与ATP生成、Ca2+调节及活性氧(ROS)产生。内质网(ER)分为粗面ER(蛋白质合成)和滑面ER(脂质合成与Ca2+储存)。线粒体-内质网交互通过MAMs实现,这一结构富含IP3R、VDAC、MFN2等蛋白,调控Ca2+转移、脂质合成及线粒体分裂/融合。MAMs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MAMs通过Ca2+信号(如IP3R-GRP75-VDAC-MCU轴)、脂代谢(如ACSL4介导的胆固醇酯化)和线粒体动力学(DRP1/MFN2平衡)影响肿瘤进展。例如,CRC中SERCA2过表达促进增殖,而SERCA3
来源:Genes & Diseas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肿瘤侵袭的生物力学特征
线粒体-内质网交互在结直肠癌中的关键作用线粒体、内质网与MAMs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由外膜(OMM)、内膜(IMM)、膜间隙(IMS)和基质组成,参与ATP生成、Ca2+调节和活性氧(ROS)产生。内质网(ER)是最大的膜性细胞器,分为粗面ER(参与蛋白质合成)和滑面ER(负责脂质合成和Ca2+储存)。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s)是两者间的动态接触位点,富含IP3R、VDAC、MFN2等蛋白,调控Ca2+转移、脂质运输和线粒体分裂/融合。Ca2+信号与CRC的恶性进展MAMs通过IP3R-GRP75-VDAC-MCU轴调控Ca2+从ER向线粒体的流动。CRC中,SERCA2
来源:Genes & Diseases
时间:2025-07-18
-
创伤应激后分子时间窗的转录组全景解析:多组织时序动态为APNS治疗提供新靶点
在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创伤性应激事件(TSE),而约三分之一受害者会发展出慢性疼痛、创伤后应激等不良神经精神后遗症(APNS)。这些病症不仅造成个人痛苦,更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令人困惑的是,临床观察发现创伤后早期(如2小时内)给予干预效果最佳,但这一"黄金时间窗"的分子基础始终成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Lauren A. McKibben和Sarah D. Linnstaedt团队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多组织时序转录组分析,揭开了
来源: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时间:2025-07-18
-
动情周期阶段调控应激对奖赏学习(reward learning)的双向门控效应
应激会引发短暂生理反应并导致线索驱动行为( cue-driven behavior )的长期改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次应激暴露能促进雄性大鼠的奖赏学习(reward learning)。鉴于应激对雌雄个体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行为表型,阐明应激如何影响雌性个体的奖赏学习机制尤为重要。为此,研究人员在雌性大鼠进行食物奖赏的食欲性Pavlovian条件反射训练(appetitive Pavlovian conditioning)前施加束缚应激(restraint stress),并根据训练首日的动情周期(estrous cycle)阶段进行分组。研究发现:单次应激会增强非动情期(non-estrus
来源: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埃塞俄比亚中部和南部医护人员工作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与职业压力、职业抑郁及工作焦虑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在当今全球医疗体系中,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埃塞俄比亚作为低收入国家,其医疗系统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和工作环境恶劣的双重挑战。研究表明,埃塞俄比亚医护人员中抑郁症状患病率高达20.2-60.3%,焦虑症状达21.9-78%,远高于普通人群。然而,现有研究多采用"病因中性"的测量方法,难以区分工作相关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这种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使得针对性的工作场所干预措施难以制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Psychology》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在埃塞俄比亚采用"工作归因"测量方法,系统评估了工作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与职业心理健康症状的关系。研究团队开发了包含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7-18
-
PM2.5通过增强免疫反应加剧香烟烟雾诱导的小鼠肺部炎症:齐墩果酸的潜在保护作用
随着空气污染加剧,细颗粒物PM2.5与香烟烟雾(CS)的双重暴露已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重要诱因。尽管已知两者单独致病机制,但联合暴露如何加重肺部炎症仍是未解之谜。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约10%的45岁以上人群深受COPD困扰,而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这一严峻现状催生了印度旁遮普大学(Panjab University)研究人员开展的关键研究,其成果发表在《Pulmonary Pharmacology》上,揭示了PM2.5如何"火上浇油"般加剧CS诱导的肺部损伤,并发现植物提取物齐墩果酸(OA)的显著保护作用。研究团队采用CS暴露(9支/天×4天)联合PM2.5单次滴注(50μg)的小
来源:Pulmon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钙依赖性蛋白激酶:连接植物生长与胁迫响应的桥梁
植物钙依赖性蛋白激酶的多维调控网络Introduction to plant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CDPKs)作为植物中最普遍的第二信使,钙离子(Ca2+)浓度波动通过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DPKs)转化为磷酸化事件。这类独特蛋白兼具Ca2+感知与效应功能,在细胞分裂、重力响应等基础生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The protein structures of CDPKs determine their functional diversityCDPKs的模块化结构包含可变N端域(VNTD)、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域(KD)和钙调素样域(CAD)。VNT
来源: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时间:2025-07-18
-
高油大豆品种碳同化与脂代谢对CO2浓度与温度协同升高的响应机制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CO2浓度已从1850年的280 μmol mol-1飙升至2025年的424.70 μmol mol-1,而全球地表温度较工业前水平上升了1.47°C。这种双重胁迫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构成严峻挑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7.4-11%,油菜籽油脂质量显著降低。但令人困惑的是,作为全球最重要油料作物的大豆,其油脂代谢如何响应CO2-温度协同升高仍存在认知空白。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团队选取具有鲜明对比特征的高油大豆品种中黄35(ZH35,含油量23.45%)和低油品种晋大早黄2号(JZ2,17.11%),在可控气候舱中设置四组处理:对照(CK)、单独
来源: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时间:2025-07-18
-
山茶花不定芽再生分子机制解析:CrSAUR20基因调控激素信号通路的转录组与激素组学研究
山茶花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观赏植物,其传统繁殖方式存在生根困难、成苗周期长等瓶颈问题。虽然组织培养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但不同种质间的不定芽(Adventitious Shoot, AS)再生效率差异显著——野生山茶花愈伤组织能自然分化AS,而栽培品种'Purple Gown'则完全丧失该能力。这种差异背后的分子机制长期困扰着研究者,也制约着山茶花高效育种体系的建立。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发表重要成果。他们采用多组学联用策略,首次系统揭示了山茶花AS再生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LC-MS/MS激素检测发现,野生型
来源: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时间:2025-07-18
-
亚洲钙生假山芥(Boechera calcarea)的基因组学证据与分类学重定位:揭示十字花科Arabideae tribe的演化新线索
在植物分类学的迷宫中,十字花科(Brassicaceae)堪称"分类学家的噩梦"。这个包含4000多个物种的大家族,因其频繁的形态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和复杂的染色体变异,让研究者们屡屡陷入分类困境。其中,北美洲特有的Boechera属(Boechereae tribe)因独特的无融合生殖(apomixis)和x=7的染色体基数,长期被视为研究植物繁殖进化的模式体系。然而,当这个属的成员意外出现在亚洲大陆时——比如俄罗斯滨海边疆区Chandalaz山脉的Boechera calcarea,科学界开始质疑:这究竟是远古大陆连接的证据,还是分类学上的"冤假错案"?捷克
来源:Plant Diversity
时间:2025-07-18
-
钙质生境下十二种温带树种茎围与木材生物量生产时间间隔的缩短:气候变暖的影响
在植物分类学领域,形态特征的趋同进化常导致物种错误归类,这一问题在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中尤为突出。以Boechera属为例,这个主要分布于北美的类群因其特殊的无融合生殖特性成为研究模型,但部分亚洲物种的分类地位长期存在争议。俄罗斯Primorsky地区的Boechera calcarea曾被描述为具有2n=14染色体,形态特征与Boechera相似,但其真实系统发育位置亟待验证。捷克共和国马萨里克大学CEITEC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学科方法揭示了这一分类谜题。研究人员发现该物种实际染色体数为2n=16,属于Arabideae族而非Boechereae族。通过比较染色体涂染(
来源:Plant Diversity
时间:2025-07-18
-
Gasdermins家族调控细胞存亡的分子机制及天然产物的干预策略研究
细胞存亡与免疫调控的平衡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来,Gasdermins(GSDMs)家族蛋白因其在焦亡(pyroptosis)等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关键作用成为研究热点。这类蛋白质如同细胞命运的“分子开关”,既能通过形成膜孔清除病原体,又可能因过度激活导致脓毒症或肿瘤进展。然而,GSDMs家族成员(GSDMA-GSDME)在不同疾病中的功能异质性及调控机制尚缺乏系统认知,尤其在天然产物干预领域存在巨大探索空间。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研究团队在《Phytomedicine》发表综述,整合近五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参苓通窍散通过靶向TGF-β1/Smad-Wnt/β-Catenin轴抑制慢性鼻窦炎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慢性鼻窦炎(CRS)作为困扰全球10%人口的常见上呼吸道炎症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鼻塞、头痛和嗅觉障碍。尽管现有疗法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和内镜手术广泛应用,但高达59%的手术患者需要二次手术,长期药物治疗又面临微生物耐药和激素副作用等挑战。更棘手的是,约26%患者会伴发抑郁症状,凸显临床亟需新型治疗策略。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传统中药参苓通窍散(SLTQP)——这个由12味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观察显示其对改善CRS症状具有独特优势。研究人员创新性地从上皮-间质转化(EMT)这一关键病理环节切入,通过多维度研究揭示了SLTQP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Phytomed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天然三萜类化合物Alpha-Heredin通过靶向CAMKⅡ/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诱导胰腺导管腺癌铁死亡的双重机制研究
胰腺导管腺癌(PDAC)被称为"癌中之王",五年生存率不足10%,其治疗困境主要源于诊断滞后、早期转移和对吉西他滨等标准化疗的耐药性。更棘手的是,现有疗法往往伴随严重全身毒性,而肿瘤细胞通过异常活跃的线粒体分裂(fission)维持能量代谢和应激适应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治疗难度。这种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的现象,由关键蛋白DRP1(动力相关蛋白1)及其上游调控因子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驱动,不仅促进肿瘤增殖,还与铁死亡(ferroptosis)这种铁依赖性细胞死亡途径存在微妙关联——这为开发新型靶向药物提供了理论突破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天然三萜类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天然三萜化合物Alpha-Heredin通过双重调控线粒体分裂(CAMKⅡ/DRP1通路)和铁死亡抑制胰腺导管腺癌进展
胰腺导管腺癌(PDAC)被称为"癌中之王",五年生存率不足10%,其治疗困境主要源于诊断滞后、早期转移和对吉西他滨等标准化疗的耐药性。更棘手的是,现有治疗方案往往伴随严重的全身毒性。近年来研究发现,PDAC细胞的代谢可塑性——尤其是通过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mitochondrial dynamics)的重编程来维持能量稳态的能力,成为其化疗抵抗的关键因素。这种过度活跃的线粒体分裂过程由动力相关蛋白1(DRP1)介导,并受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磷酸化调控,导致线粒体碎片化,促进肿瘤增殖。与此同时,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产生过量活性氧(ROS),使本就脆弱的氧化还原平衡雪上加霜,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玉叶金花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机制:基于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体外与体内研究
流感病毒每年造成全球数十万人死亡,其中甲型流感病毒(IAV)因其高变异性和耐药性成为防控难点。现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面临耐药率上升困境,而传统中药多靶点作用特点为抗流感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玉叶金花(YYJH)作为壮药代表,虽在临床联合用药中显示疗效,但其单独抗IAV机制尚未明确。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应急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Phytomedicine》发表研究,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CC50 MDCK细胞42.83 mg/ml)、小鼠生存实验(12.34 g/kg/d剂量使死亡率显著降低)、HPLC-Q-TOF-MS鉴定37种活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与WB验证,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花椒锈病早期分子检测技术:基于LSU基因的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开发及应用
花椒作为我国特色经济树种,其栽培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便是由Coleosporium zanthoxyli引起的锈病。这种病原菌狡猾异常,能在叶片中潜伏长达数月而不显症状,一旦出现典型病斑,随风传播的孢子便会在田间形成爆发态势。更棘手的是,传统化学防治对已发病植株效果有限,且无法阻断潜伏期传播链。面对这一产业痛点,四川农业大学森林病理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突破口锁定在分子诊断领域——能否像核酸检测新冠病毒那样,在花椒叶片尚未出现症状时就捕捉到病原菌的蛛丝马迹?这项发表在《Phytomedicine》的研究创新性地选取核糖体大亚基(LSU)基因作为靶标,相比常规使用的ITS序列,LSU在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心悦胶囊对PCI术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一项10年随访观察研究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稳定型冠心病(SCAD)就像个潜伏的"定时炸弹"——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迅速疏通堵塞血管,但术后长期心血管事件风险仍居高不下。更令人困扰的是,国际权威研究如FAME 2和MASS II试验显示,单纯PCI治疗对5年预后改善有限。面对这个全球性健康难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中药瑰宝,开展了一项历时十年的科学探索。这项发表在《Phytomedicine》的研究,源自对1054例PCI术后患者的长期追踪。研究团队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延伸观察的创新设计,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等统计方法,结合标准化临床终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甘草查尔酮与异黄酮类成分抗棘阿米巴作用机制研究:靶向NAD+与甾醇代谢通路的新发现
在全球范围内,由棘阿米巴(Acanthamoeba)引起的角膜炎和肉芽肿性脑炎等感染性疾病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有限,且缺乏特异性靶向药物。这一困境促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传统中药甘草,试图从中挖掘具有抗寄生虫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研究人员在《Phytomedicine》发表的最新研究中,系统评估了甘草中8种活性成分的抗棘阿米巴效果。通过细胞活力检测(CellTiter-Glo)、流式细胞术、线粒体功能探针(JC-1/mtSOX)和转录组测序等技术,发现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 ISL)和光甘草定(Gl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五色油复方03通过调控口腔菌群介导TLR4/NF-κB通路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缓解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头颈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高达99%会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IOM),其中52%发展为严重病例。这种疼痛性溃疡不仅影响进食,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和生活质量下降。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包括免疫调节剂、生长因子等,但疗效有限且机制不清。近年研究发现,放疗会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增加脂多糖(LPS)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释放,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通路加剧炎症反应。中国中日友好医院的研究团队针对其临床使用十余年的传统中药制剂五色油复方03(WC03),开展了系统的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Phytomedicine》。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整合分析策略,首先建立大鼠RIOM模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基于肠道菌群-亚精胺/创伤酸轴探讨醉茄草与刺茉莉联合改善高尿酸血症的协同机制
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中国患病率从2015年的11.1%攀升至2019年的14%。传统药物如别嘌呤醇虽能降低尿酸水平,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炎、肾炎等严重副作用。与此同时,肠道菌群失调被证实与高尿酸血症(HU)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方向。大连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Phytomedicine》发表研究,探索了巴基斯坦传统草药醉茄草(Withania coagulans, WC)和刺茉莉(Fagonia cretica, FC)的协同抗HU作用。通过LC-MS/MS分析鉴定出WC主要含醉茄素类化合物,FC含三萜类成分。采用氧酸钾(PO)和腺嘌呤(A)诱导的
来源:Phyto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优化心力衰竭管理中的成本节约:利钠肽检测的经济价值
全球流行病学视角下的心力衰竭挑战全球老龄化加剧导致心力衰竭(HF)疾病负担持续加重。最新数据显示,欧洲HF患者突破1500万例,美国虽医疗技术进步但HF相关死亡率仍逆势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中低收入国家因生活方式改变正面临HF发病率快速攀升的严峻态势。利钠肽检测的临床决策价值作为HF诊疗的核心生物标志物,利钠肽(NP)家族中的NT-proBNP和BNP被ESC、AHA等国际指南列为诊断金标准。有趣的是,欧洲临床实践更倾向NT-proBNP,而其他地区仍广泛使用BNP检测。这两种检测手段通过量化心室壁应力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跨国经济学证据链英国NHS开展的里程碑研究显示,采用NP检
来源:Peptides
时间:2025-07-18
-
D-赖氨酸取代蛙皮宿主防御肽figainin-2PL脯氨酸残基显著增强其对抗ESKAPE耐药病原体的活性
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尤其是ESKAPE病原体(包括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产生耐药性。传统药物研发速度远落后于细菌进化速度,迫使科学家将目光转向自然界——蛙类皮肤分泌的宿主防御肽(host-defense peptides)因其独特的膜破坏机制和不易诱导耐药的特点,被视为新一代抗菌剂的候选者。其中,从青蛙中分离得到的figainin-2PL(序列FLGTVLKLGKAIAKTVVPMLTNAMQPKQ.NH2)虽具有广谱抗菌和抗肿瘤活性,但其效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为突破
来源:Peptid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胶质母细胞瘤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驱动机制及其对治疗抵抗的影响
胶质母细胞瘤的EMT暗流:驱动机制与治疗破局胶质母细胞瘤(GBM)作为最具侵袭性的脑肿瘤,其5年生存率不足10%,治疗困境与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密切相关。尽管GBM属于非上皮源性肿瘤,却惊人地保留了EMT样特征——肿瘤细胞通过动态丢失E-钙黏蛋白(E-cadherin),获得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等间质标记,最终化身为"分子变形金刚",在脑组织中肆意侵袭。EMT的分子交响乐团TGF-β通路如同指挥家,通过SMAD蛋白激活SNAIL/SLUG等转录因子;Wnt/β-catenin则是低音部,其核转位直接抑制E-cadherin转录;而PI3K/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C-Myc转录激活的FKBP4通过调控PHLPP1/AKT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机制研究
肝癌作为全球第三大癌症死因,尽管近年来免疫治疗取得进展,但患者生存率仍不理想。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肝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认知不足。在众多潜在靶点中,FK506结合蛋白4(FKBP4)在WHV/c-myc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和人类肝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但其临床价值和分子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这一科学问题的破解,可能为改善肝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TCGA、GEO等公共数据库和临床样本分析,首次系统阐明了FKBP4在肝癌中的促癌机制。研究发现,FKBP4不仅是判断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更是c-Myc致癌信号的关键效应分子。相关成果发表在《Pathology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ZNF671甲基化作为预测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消退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一项基于锥切术后病理的临床研究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而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作为癌前病变的关键阶段,临床处理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30%的CIN3可能进展为癌症;另一方面,近半数患者存在过度治疗风险,特别是14.1%-19.4%的患者术后病理显示病灶已降级为炎症或CIN1(CIN1-)。传统筛查方法如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无法准确预测CIN3的转归,而手术干预又可能导致妊娠并发症等不良后果。这一临床痛点呼唤能预测病灶消退的可靠分子标志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团队在《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锌指蛋白671甲基化(ZNF671m)对C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人参皂苷与胃肠道肿瘤:癌症治疗中的新型治疗策略
Abstract人参皂苷作为人参(Panax ginseng)的核心活性成分,通过调控VEGF表达、抑制NF-κB通路等机制,在胃癌、结直肠癌等胃肠道肿瘤模型中展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潜力。临床前研究表明,Rg3、Rh2等单体可增强5-FU等化疗药物疗效并降低毒性,但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Introduction全球每年约280万例死亡与胃肠道肿瘤相关,传统疗法因耐药性和副作用受限。人参皂苷作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其38种亚型中Rg3、Rh2等被证实通过多通路协同发挥抗癌作用。抗癌作用机制分子靶点:促凋亡:激活caspase-3/9,下调Bcl-2/Bax比例抗血管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解析:病理生理机制、微生物群互作与新兴治疗策略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犹如精密的交响乐,涉及多系统多层次的复杂互动。最新研究揭示了这种"功能性"疾病背后隐藏着可观测的病理改变——十二指肠低度炎症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传统认知框架。在病理生理机制章节,研究描绘了FD错综复杂的致病网络:约40%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而近60%表现为胃容受性扩张功能受损。更引人注目的是,十二指肠黏膜中胆碱能簇状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为免疫激活与内脏高敏感搭建了新的理论桥梁。肠屏障功能评估显示,FD患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3表达显著降低,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约2.3倍。微生物组学研究带来了突破性认识,F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骨质疏松症中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调控机制:网络调节、权衡与稳态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达20.6%,而男性仅5.0%。这种"沉默的流行病"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为何衰老会如此显著地破坏骨代谢平衡?近年研究发现,衰老细胞分泌的复杂因子网络(即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可能是连接衰老与骨丢失的重要桥梁。为揭示这一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衰老诱导模型下骨组织细胞的分子特征,发现SASP包含IL-6、MMP1/3等促炎因子,能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衰老骨细胞通过γ-H2AX(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RRM2通过ERK信号通路上调PD-L1表达促进宫颈癌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新增病例高达57万例。尽管HPV疫苗和筛查技术取得进展,但晚期患者预后仍不理想,这促使科学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虽展现出潜力,但响应率有限,揭示PD-L1的调控机制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新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这个在DNA合成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可能在宫颈癌免疫逃逸中扮演重要角色。既往研究显示RRM2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但其通过ERK信号通路调控PD-L1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这项发表在《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的研究,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pH敏感型香芹酚氧化锌量子点通过调控Nrf-2/MAPK/NF-κB通路及蛋白结合碳水化合物抑制DMBA诱导的乳腺癌发生
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头号杀手",传统化疗犹如"盲人打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带来严重副作用,且难以阻断转移复发。更棘手的是,肿瘤微环境的特殊酸性特征常使药物"迷失方向"。印度安纳马莱大学(Annamalai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天然酚类物质香芹酚(CVC)与氧化锌量子点(ZnO QDs)结合,打造出仅7-8纳米大小的pH敏感型"纳米导弹",相关成果发表于《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研究采用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模型,通过口服给药方式,运用免疫组化、q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蛋白结合碳水化合物及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BRAF V600E与TERT启动子共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研究
2"的协同效应,导致患者对放射性碘治疗(RAI)产生抵抗,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的研究团队在《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整合73例临床样本的靶向测序与TCGA数据库的组学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BRAF V600E与TERT C228T共突变在PTC中的分子特征。研究采用多重PCR测序技术检测突变谱,运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挖掘共表达模块,并通过KEGG通路富集解析关键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结果】2cm占比75%),且MACIS评分显著高于单突变组(P<0.01)。TCGA数据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干扰素α-2b(IFNα2b)在精准肿瘤学中的进展:递送技术与联合免疫治疗的创新
Abstract作为1980年代获批的经典免疫治疗药物,干扰素α-2b(IFNα2b)通过调控Bax/Bcl-2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同时激活JAK-STAT系统驱动300余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表达,间接增强NK细胞毒性和T细胞活化。在III期黑色素瘤中可使复发率降低28%,与IL-2联用治疗肾细胞癌客观缓解率达18%。Introduction这种分子量19.3 kDa的重组蛋白含关键二硫键(Cys29-Cys138),其晶体结构以锌离子稳定的二聚体形式存在,但生物活性单体通过IFNAR1/IFNAR2受体触发信号传导。与IFNβ相比,IFNα2b受体结合力较弱,这可能是其效力差异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帕金森病神经精神波动评估:NFS量表心理测量特性的法国多中心验证研究
帕金森病(PD)患者除了典型的运动症状,还常伴随令人困扰的情绪"过山车"——前一秒还沉浸在药物起效时的愉悦感(ON状态),下一秒就可能陷入药效消退后的焦虑抑郁(OFF状态)。这种被称为神经精神波动(NpsyF)的现象,影响着15%-100%的晚期PD患者,却长期缺乏精准的评估工具。现有量表多聚焦运动症状或仅评估OFF状态,且依赖患者事后回忆,导致临床管理如同"盲人摸象"。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等6个PD诊疗中心的研究团队决心打破这一僵局。他们开发的神经精神波动量表(NFS)创新性地采用双向量表设计,包含20个条目分别捕捉ON状态的"正向
来源: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帕金森病输注治疗的认知结局:一项全面系统评价
背景帕金森病(PD)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运动障碍(如运动迟缓、强直和震颤)和非运动症状(NMS)。认知障碍作为最普遍的NMS之一,表现为轻度认知障碍(MCI)或帕金森病痴呆(PDD),显著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虽然左旋多巴(Levodopa)等多巴胺替代疗法(DRT)可改善运动症状,但随着疾病进展,口服药物的疗效波动促使设备辅助疗法的应用,包括左旋多巴/卡比多巴肠凝胶(LCIG)、持续皮下阿扑吗啡输注(CSAI)等。然而,这些疗法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目的6个月)认知轨迹的作用。方法研究遵循PRISMA指南,系统检索PubMed、EMBASE等数据库,纳入33项符
来源: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时间:2025-07-18
-
视觉空间注意任务中孤立性REM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眨眼特征作为α-突触核蛋白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α-突触核蛋白病(包括帕金森病PD、路易体痴呆DLB等)的前驱期诊断一直是重大挑战。其中,孤立性REM睡眠行为障碍(iRBD)患者被认为是PD的高风险人群,但如何从这群患者中精准识别即将转化为PD的个体仍缺乏可靠指标。有趣的是,临床观察发现PD患者常出现面部运动减少(hypomimia)和眨眼频率下降,这些现象被认为与黑质(substantia nigra)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相关。然而,这种特征是否在前驱期就已出现,以及能否作为预测标志物,此前尚未有系统研究。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睡眠中心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这一科学空白。他们设计了一项精巧的视觉空间注意任务(Posner任
来源: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时间:2025-07-18
-
运动障碍疾病可视化评估新策略:标准化视频任务对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皮质肌阵挛及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优化研究
在神经内科临床实践中,运动障碍疾病(Hyperkinetic Movement Disorders, HMDs)的诊断始终面临"看得见却说不清"的困境。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患者的手部抖动可能在就诊时神奇消失,肌张力障碍(dystonia)患者的异常姿势常被误认为心理作用,而皮质肌阵挛(cortical myoclonus)与肌阵挛-肌张力障碍(myoclonus-dystonia, MD)的鉴别更是让资深医师头疼。更棘手的是,现有评估量表如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BFMD
来源: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时间:2025-07-18
-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全外显子测序揭示新型体细胞变异及其侵袭机制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在中国呈现"东高西低"的发病特征,而新疆哈萨克族群体的死亡率却异常突出。传统饮食如发酵乳制品、高温烤肉产生的多环芳烃(PAHs),以及高海拔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风险图谱。更严峻的是,超过半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PI3K、NOTCH1等已知基因突变无法完全解释其侵袭特性。这种"地域性发病谜团"催生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团队的创新探索。研究人员采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对4例哈萨克族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对白细胞样本进行深度分析。通过GATK标准流程,结合GO/KEGG功能富集,系统描绘了XK ESCC的基因变异图谱。研究发现14个携带错义突变的潜在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AS1411适配体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利用靶向策略实现精准治疗
AS1411适配体与核仁素AS1411是一种26碱基的富含鸟嘌呤DNA适配体,其独特的G-四链体结构能特异性结合在黑色素瘤细胞表面过表达的核仁素蛋白。这种保守的多功能核质蛋白NCL在肿瘤增殖、转移中起关键作用,使其成为理想的治疗靶点。AS1411纳米颗粒疗法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1-100 nm)显著提升AS1411的治疗效能。金纳米粒、磁性纳米粒通过表面修饰AS1411实现精准靶向,而聚合物纳米粒和脂质体则优化了药物控释特性。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载体搭载AS1411后,在B16F10小鼠模型中显示出增强的肿瘤蓄积和凋亡诱导能力。AS1411-ICG偶联物将AS1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肠道菌群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揭示肠-心轴
肠道菌群与心脏电生理的隐秘对话微生物代谢物的电信号调控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丙酸和丁酸,可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R41/43)调节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动物实验显示,丁酸能使心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15-20%,增加房颤易感性。而备受争议的TMAO则通过增强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II)活性,使RyR2受体磷酸化水平升高38%,诱发舒张期Ca2+泄漏。免疫炎症的桥梁作用菌群衍生的脂多糖(LPS)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激活NF-κB通路,促使IL-6分泌增加3-5倍。临床研究发现房颤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肠道普雷沃菌属丰度呈正相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子宫内膜胃型黏液性癌(MCG)的分子特征:5例新增病例分析及文献系统综述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特殊亚型——胃型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 of Gastric type, MCG)因形态学特征与胃肠道肿瘤相似而长期未被明确分类。直到2020年第五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才首次将其列为独立亚型。这种罕见肿瘤的临床行为、分子特征及治疗策略均缺乏系统研究,临床诊断常与普通子宫内膜样癌或宫颈胃型腺癌混淆,导致治疗决策困难。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5例新诊断病例,结合3篇文献报道的25例病例,采用不同规模的二代测序(NGS)panel,首次系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MTBP在泛癌中的双重角色解析:从生物信息学视角揭示其促癌与抑癌机制
在癌症研究领域,MDM2结合蛋白(MTBP)一直是个充满矛盾的谜题。最初它因能与抑癌蛋白p53的调控因子MDM2结合,被归为潜在的抑癌分子;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个没有明确功能域的104 kDa蛋白,却在多种肿瘤中异常高表达,甚至促进癌细胞转移和增殖。这种"双面人格"让科学家们困惑——MTBP究竟是癌症的刹车还是油门?更关键的是,它在不同癌症中为何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功能?这些问题对开发靶向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为解开这个谜团,深圳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人员从UCSC基因组数据库获取MTBP的染色体定位信息,利用GTEx数据库分析其在54种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来源:Pat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时间:2025-07-18
-
逆转录转座子(LINE)在袋鼠免疫球蛋白重链同种型限制性进化中的潜在作用
在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进化长卷中,抗体的多样性始终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关键。作为适应性免疫的核心武器,免疫球蛋白(Ig)通过V(D)J重组机制产生近乎无限的抗原识别能力。然而在哺乳动物中,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袋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同种型(isotype)呈现出惊人的"简约主义"——仅保留单个IgM、IgG、IgE和IgA,完全缺失IgD,这与拥有多个IgG亚类的胎盘动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演化谜题背后,是否隐藏着基因组层面的特殊机制?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发表的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一谜底。通过对六种代表性袋鼠物种(包括短尾负鼠、考拉和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鲸类特异性保守非编码元件的进化揭示其在二次水生适应中肢体形态改变的作用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鲸类从陆地重返海洋的二次水生适应堪称生命演化的奇迹。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形态改变莫过于前肢演化为鳍状肢、后肢几乎完全退化。然而,这些惊人变化的分子机制长期以来困扰着进化生物学家。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功能基因的变异,但近年来,非编码调控元件在形态进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保守非编码元件(CNEs),这些在物种间高度保守的DNA序列虽不编码蛋白质,却能在特定时空精确调控基因表达,堪称生命蓝图的"暗物质"。南京师范大学长江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BMC Biology》发表论文,通过创新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了鲸类特异性CNEs在肢体形态改变
来源:BMC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统一表征和注意力机制的少样本肝脏影像分割框架FSS-ULivR的临床转化研究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其精准分割对肝癌诊断和治疗规划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方法面临"数据饥渴"困境——高质量标注数据获取成本高昂,且传统深度学习模型在跨中心、跨设备数据上表现不稳定。更棘手的是,肝脏解剖结构复杂多变,肿瘤形态学特征高度异质,这些都给自动化分割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这一临床痛点,Unite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Ripon Kumar Debnath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FSS-ULivR框架。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通过三个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少
来源: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交叉注意力图神经网络的偏态度分布基因调控网络推断方法XATGRN
在生命科学领域,基因调控网络(GRN)的解析犹如破解细胞运作的密码本。然而现有计算方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传统卷积神经网络(CNN)难以处理非欧几里得空间数据,二是大多数图神经网络(GNN)忽略了基因节点普遍存在的"偏科现象"——某些基因像社交达人般调控大量靶基因(高out-degree),而另一些则像信息接收站般被多个因子调控(高in-degree)。这种偏态度分布(skewed degree distribution)导致现有方法在预测调控方向和类型时准确率受限。华南师范大学 Aberdeen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的Jiaqi Xiong等研究人员在《BMC Bioinformatics
来源:BMC Bioinformatics
时间:2025-07-18
-
基于级联专业化分类器的新型机器学习架构提升公共卫生中间案例分类准确性的研究
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问题困扰着研究人员:当患者症状处于典型与非典型的过渡阶段时,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往往表现得像初出茅庐的医学生,难以准确识别这些关键的中间状态。这个问题在自我报告的健康评估中尤为突出,比如用5级Likert量表测量压力水平时,极端状态容易判断,但"有点压力"和"相当压力"之间的细微差别常使算法"犯难"。美国贝鲁特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项目的Bassel Hammoud团队在《BMC Bioinformatics》发表的研究,就像给机器学习模型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他们设计的级联分类系统模仿人类医生的诊断思维:先由"人类模拟分类器"快速区分明确病例,再将
来源:BMC Bioinformatics
时间:2025-07-18
-
产后或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生化指标波动的高危期:单中心临床观察
妊娠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患者的围产期管理一直是临床难点。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通过对20例长期随访的PBC孕妇进行回顾分析,揭示出令人关注的临床特征:在28次妊娠记录中,活产率达82.1%(含21例足月产和2例早产),流产率17.9%,未发生过期产或死胎。值得注意的是,21.4%的孕产妇出现不良事件,10.7%发生产后并发症。研究团队通过生化监测发现,70%(7/10)的PBC患者妊娠期肝功能指标保持稳定,但产后6个月内高达60%(6/10)的患者出现生化指标波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4例持续使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
来源:Clinical Rheumat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自噬-铁死亡轴作为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DACD)是糖尿病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进行性认知衰退和神经退行性变。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糖尿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2倍,其中80%的阿尔茨海默病(AD)病例与糖尿病相关。大脑的能量危机与铁死亡陷阱大脑仅占体重的2%,却消耗全身20-25%的能量,这种高代谢需求使其对能量代谢异常和氧化损伤异常敏感。在糖尿病状态下,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IR)导致脑组织出现独特的"铁死亡陷阱"——由于脑组织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而辅酶Q(CoQ)含量低,加上铁代谢紊乱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共同构成了铁死亡的"完美风暴"。DDIT4-TSC-mTOR轴:自噬
来源:Neuroscience
时间:2025-07-18
-
哥伦比亚波哥大地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与抗体谱研究:2018-2023年病例系列分析
在神经免疫学领域,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E)犹如一场大脑的"身份识别危机"——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神经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导致从精神行为异常到癫痫发作的复杂症状。尽管Graus标准(2016)为诊断提供了框架,但拉丁美洲等医疗资源不足地区仍面临抗体检测受限、血清阴性AE(缺乏已知抗体但符合临床特征)诊断困难等挑战。哥伦比亚作为热带地区国家,其独特的传染病流行背景(如寨卡病毒高发)与肿瘤谱系,可能塑造了不同于欧美国家的AE特征图谱。Pontificia Universidad Javeriana(哥伦比亚哈维里亚那天主教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回顾性分析Sa
来源:Neuroscience
时间:2025-07-18
-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协同泼尼松降低癫痫大鼠海马区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作用研究
癫痫作为一种困扰全球7000万患者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困境始终在于约30%患者对现有抗癫痫药物(Drug-Resistant Epilepsy, DRE)无应答。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Diazepam, DZP)虽能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易导致耐受性。近年来,神经科学界逐渐认识到神经炎症与氧化应激的恶性循环(neuroinflammation-oxidative stress vicious cycle)在癫痫发作中扮演关键角色——海马区过度产生的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不仅加剧神经元损伤,还会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进一步
来源:Neuroscience
时间:2025-07-18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Sequestosome 1基因突变G262R与P438L通过自噬-氧化应激失衡及TDP-43胞质聚集的致病机制研究
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发病机制仍是未解难题。这种被称为"渐冻症"的疾病以运动神经元进行性死亡为特征,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5年。尽管已发现50多个ALS相关基因,但约90%的散发病例病因不明。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团队在印度ALS患者中首次鉴定出SQSTM1基因两个罕见突变G262R和P438L,为揭示ALS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线索。SQSTM1编码的自噬接头蛋白p62是细胞质量控制系统的核心组分,通过其多个功能域参与自噬、氧化应激和蛋白质稳态调控。既往研究发现,p62突变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但G262R(位于TRAF6结合域与PEST区之间)
来源:Neuroscience
时间:2025-07-18
-
经皮三叉神经刺激(tTNS)与耳迷走神经刺激(tVNS)对应激生物标志物调控作用的比较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应激反应如同无形的影子般伴随着人类活动。对于急救人员、军人等高压职业群体而言,长期累积的应激不仅会损害认知功能,还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尽管药物干预存在成瘾风险,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如经皮三叉神经刺激(tTNS)和耳迷走神经刺激(tVNS)虽展现出潜力,但其对应激生物标志物的调控机制仍存在争议。美国陆军医学研究与装备司令部(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mand)的研究团队在《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y at the Neural Interface》发表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
来源: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y at the Neural Interfa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非植入性外周电刺激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一项伞状评价
Abstract慢性盆腔疼痛(CPP)是一种持续≥6个月的复杂疼痛综合征,涉及神经、炎症和肌肉骨骼多重机制。外周电刺激(PES)作为非侵入性疗法,包括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经皮胫神经刺激(PTNS)等技术,通过调控神经活动缓解疼痛。本伞状评价纳入15项系统综述,发现TENS和PTNS对CP/CPPS等疾病疼痛改善最显著,而阴道内电刺激(IVES)对性交痛和盆底功能障碍可能有益。但证据质量普遍较低,亟需标准化治疗方案和长期随访研究。IntroductionCPP的病因涉及神经病理性和炎症性机制交叉作用,传统治疗效果有限。PES通过电刺激调控骶神经和周围神经,可能恢复盆腔器官功能。尽管TEN
来源: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y at the Neural Interfa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环肽作为新型植物源口服活性环肽治疗药物的支架
摘要环肽是一类由开花植物合成的特殊小肽,其头尾环化骨架与三对保守二硫键形成的环胱氨酸结(CCK)结构,赋予其抵抗高温、低pH和蛋白酶降解的卓越稳定性。这类25-40个氨基酸长度的核糖体合成肽,突破了传统口服药物设计的"五规则"(Ro5),成为具有细胞穿透性和血脑屏障穿透能力的理想药物支架。引言环肽的发现源于非洲传统医学中紫草科植物Oldenlandia affinis催产茶饮的活性成分kalata B1。1995年其环化结构解析后,在堇菜科(Violaceae)等5科植物中陆续发现类似分子。单株植物可表达10-160种环肽,浓度高达1g/kg鲜重,提示其作为天然防御剂的功能。相较于微生物来源的
来源:Molecules and Cells
时间:2025-07-18
-
肿瘤源性CD84通过调控非同源末端连接通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其中白血病起始细胞(LICs)的持续存在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治疗手段对LICs的清除效果有限,亟需发现新的分子靶点。CD84作为SLAM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虽在免疫调节中广受关注,但其在AML中的功能机制尚属未知。滨州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es and Cells》发表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D84在AM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研究人员采用shRNA敲降、NHEJ报告系统、γH2AX免疫荧光等技术,结合患者原代细胞和异种移植模型,证实CD84通过SAP-AKT通路激活NHEJ修复功
来源:Molecules and Cell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钙ATP酶和磷酸肌醇的关键作用:病理生理学与治疗策略的启示
细胞内Ca2+动态与钙转运系统的主调控作为最丰富的二价阳离子,钙离子(Ca2+)通过浓度梯度(胞内50-100 nM vs 胞外1-2 mM)调控肌肉收缩、神经传递等生理过程。这一梯度由钙ATP酶家族精密维持:质膜钙泵(PMCAs)排出胞质Ca2+,肌浆/内质网钙泵(SERCAs)回收Ca2+至ER,而分泌途径钙泵(SPCAs)负责高尔基体的钙锰离子转运。当ER钙库耗竭时,STIM1/2感应器激活ORAI通道引发钙库操纵性钙内流(SOCE),形成动态平衡网络。SERCA的分子调控:从ATP依赖到代谢疾病SERCA作为耗能大户,其活性高度依赖ATP供应。ATP不足会导致ER钙流失、胞质钙超载,进
来源:Molecules and Cell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锂在金属药物疗法中的新兴前沿
摘要锂盐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金属药物疗法的里程碑。最新研究揭示了这种"经典药物"碳酸锂的新价值——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最小离子半径0.76?、最高电化学电位3.04V)赋予其在神经保护、代谢调控和癌症治疗中的多重潜力。作为最轻的碱金属(密度0.53g/cm3),锂离子(Li+)能自由穿越血脑屏障,通过竞争性结合Na+/Mg2+/Ca2+的蛋白位点,调控关键信号通路。引言1817年瑞典化学家Arfwedson发现锂元素后,1859年锂化合物即被用于治疗头痛。1950年John Cade确立碳酸锂作为双相情感障碍金标准疗法。现代研究证实,Li+通过干扰第二信使系统(如肌醇耗竭假
来源:Molecular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被称为"千面疾病",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为特征,临床表现从皮疹到致命性器官损伤差异巨大。尽管全球约有500万患者,但亚洲人群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其中遗传因素贡献度高达43%。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细胞因子风暴是推动SLE发展的关键引擎,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点火器",其基因变异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然而,关于IL-1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SLE关联的研究仍属空白。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研究人员聚焦IL-1β基因三个关键位点:启动子区的r
来源:Molecular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甜菜素类植物成分作为登革病毒NS5聚合酶抑制剂的计算机筛选与细胞毒性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病毒(DENV)感染已成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亚洲地区承担了70%的疾病负担。尽管登革热可引发致命性的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但至今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获批使用。这种治疗空白主要源于DENV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其非结构蛋白NS5通过干扰素信号通路(IFN-I)和STAT-2磷酸化等途径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同时依赖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完成病毒基因组复制。面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植物源活性成分。甜菜(Beta vulgari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结核病疫苗新策略:人Fcγ1融合增强结核分枝杆菌Ag85B抗原免疫原性研究
结核病至今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尽管已有百年历史的卡介苗(BCG)仍在广泛使用,但其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果波动在0-80%之间,且对艾滋病合并感染及潜伏感染复发无效。更棘手的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的多重耐药(MDR)和广泛耐药(XDR)株的出现,让世界卫生组织将结核病列为"白色瘟疫"。面对这一困境,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Mashhad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联合库尔德斯坦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选择Mtb最关键的免疫原性蛋白Ag85B作为突破口,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其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基因组水平揭示鳞翅目昆虫病毒(Ascovirus)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病毒进化与宿主适应的分子机制
在昆虫病毒研究领域,有一类被称为"囊泡病毒"的病原体正引发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这类属于Ascoviridae家族的DNA病毒,能够导致蛾类和蝴蝶等鳞翅目昆虫宿主产生类似细胞凋亡的病理变化,最终形成充满病毒粒子的特殊囊泡结构。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还能借助寄生蜂作为传播媒介,在昆虫种群中扩散。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分离鉴定出多个Ascovirus病毒株并完成基因组测序,但关于这些病毒如何优化其基因表达、适应宿主环境的分子机制仍存在大量未解之谜。问题的核心在于密码子使用偏倚(Codon Usage Bias, CUB)这一关键分子特征。就像人类语言存在方言偏好一样,生物体在使用编码相同氨基酸的不同密码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与TSST-1在牛乳腺上皮细胞感染中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
奶牛乳腺炎是乳制品行业持续面临的重大挑战,这种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不仅造成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影响动物福利。在众多病原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因其强大的侵袭性和耐药性成为最棘手的致病菌之一。该菌产生的24种以上肠毒素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等外毒素,被认为是其致病的关键武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肠毒素C(SEC)和TSST-1的编码基因在奶牛源菌株中出现频率高达20%,且常共存于同一移动遗传元件——葡萄球菌致病岛(SaPIbov)上。然而这两种毒素在感染过程中的具体分工仍是未解之谜。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瑞典国家兽医研究所(Sw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lncRNA MALAT1/miR-146a轴调控巨噬细胞M1极化抑制细菌易位的机制及芪黄汤干预作用
在消化道手术领域,细菌易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 BT)就像个"隐形杀手"——当肠道细菌突破黏膜屏障,入侵淋巴结甚至远端器官时,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尽管手术技术日益精进,但临床数据显示,胃切除术后BT发生率仍高达15%-30%,且传统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更棘手的是,研究发现即使手术创伤恢复后,BT仍可能持续存在,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安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巨噬细胞这个"双面特工"。这些免疫细胞既能通过M1型极化释放促炎因子加剧损伤,也能通过M2型极化促进组织修复。团队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和微RNA-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印度班加罗尔健康成人对肺炎球菌疫苗血清型天然获得性功能抗体的初步研究
肺炎球菌感染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威胁,这种机会性病原体不仅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还可能引发菌血症、脑膜炎等致命性侵袭性疾病(IPD)。尽管多糖疫苗(PPV23)和结合疫苗(PCV13)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疫苗血清型相关疾病负担,但成人群体尤其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免疫保护基线数据仍存在巨大空白。更棘手的是,抗生素耐药株的出现使得疫苗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但成人该不该接种、接种哪种疫苗,却缺乏本土化的科学依据。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研究团队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印度健康成人对24种疫苗血清型的天然抗体图谱。研究人员采用国际金标准的多重调理吞噬试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生物絮团与益生菌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 1Ub协同抑制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表达及增强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研究
在全球水产养殖业中,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作为产量最高的品种,2022年产量已达680万吨。然而,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发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造成高达100%的死亡率,给中国、越南等主要养殖国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这种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精密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系统密切相关——通过opaR和aphA等调控因子操纵毒力基因表达,包括致AHPND的pirA/pirB毒素基因和T6SS1/T6SS2分泌系统。传统抗生素治疗面临耐药性和环境残留问题,亟需开发生态友好的防控策略。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的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奶牛肺炎源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及耐药谱解析:跨物种传播与防控启示
在抗生素滥用与耐药菌全球蔓延的背景下,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已从普通病原体演变为兼具多重耐药性和高毒力的"超级细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微生物通过环境-动物-人类的闭环传播链,使耐药基因在不同生态位间自由流动。2025年最新研究显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在发展中国家畜牧业中的流行率激增,但关于其在奶牛呼吸道感染中的传播机制仍存在认知空白。河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对河北5个地区316例奶牛肺炎病例的系统分析,首次揭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伊朗5岁以下儿童腹泻样本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及PCR核糖体分型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引起的耶尔森菌病(Yersiniosis)是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人畜共患病。这种革兰阴性杆菌不仅导致自限性肠炎,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如反应性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尽管近年来弯曲菌病(Campylobacteriosis)和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占据食源性疾病的主导地位,但耶尔森菌在寒冷地区的流行特征仍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在伊朗等中东国家,关于该病原体在儿童群体中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几乎空白。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德黑兰医科大学(Tehr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综述:疟疾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细胞外囊泡:新见解与未来展望
细胞外囊泡的生物发生与功能细胞外囊泡(EVs)是由双层磷脂膜包裹的纳米级颗粒,根据起源可分为外泌体(EXOs)、微泡(MVs)和凋亡小体。其中,直径30-120 nm的EXOs通过内体途径生成,携带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如miR-21、lncRNA MALAT1)等活性分子。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iRBCs)能分泌富含侵袭相关蛋白的Pf-EXOs,通过"群体感应"机制调控寄生虫密度。外泌体在疟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EXOs成为宿主与寄生虫的"分子特洛伊木马"。Pf-EXOs通过递送疟原虫RNA结合蛋白(PfPUF1)劫持宿主细胞翻译机器,而宿主免疫细胞分泌的EXOs(如肥大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龋病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男童口腔微生物组的影响及其潜在致病机制研究
(论文解读)在神经发育障碍领域,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率正以惊人速度增长,中国每年新增70-100万学龄患儿。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me-gut-brain axis)影响大脑发育,而作为消化道入口的口腔,其微生物组与ASD的关联却鲜有探索。更复杂的是,ASD儿童龋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儿童,而龋病本身就会改变口腔菌群结构——这就像在破译ASD生物标志物时遇到了"干扰信号"。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对广州地区30名ASD男童和3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综述:与微生物盟友共愈:益生菌在伤口管理中的探索
与微生物盟友共愈:益生菌在伤口管理中的探索摘要皮肤损伤导致的伤口可能成为有害微生物入侵的通道,引发感染甚至全身性问题。传统抗生素虽能控制感染,却可能加剧菌群失调(Dysbiosis)并延缓愈合。益生菌作为“生命战士”,通过三重机制助力伤口修复:一是免疫调节,降低促炎因子如TNF-α释放;二是抗菌防御,分泌细菌素(Bacteriocins)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等病原体;三是组织再生,刺激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舞台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其修复过程需经历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四阶段。研究表明,伤口微生物组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肺炎链球菌的病原体检测与疫苗设计策略
摘要肺炎链球菌(S. pneumoniae)是儿童细菌性肺炎和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全球每年导致近百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尽管现有多糖疫苗(PPV)和结合疫苗(PCV)的应用取得成效,但血清型覆盖局限性和耐药株(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耐药)的涌现,亟需开发新型检测技术和广谱疫苗。毒力因子解析该菌的致病性依赖于多重毒力因子:荚膜多糖(CPS):90余种血清型的分类基础,可逃逸宿主吞噬作用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PspA):干扰补体介导的清除自溶素(LytA):促进细菌播散和炎症激活神经氨酸酶(NanA):增强黏膜定植能力前沿检测技术免疫层析(ICA)技术:通过识别C-多糖抗原实现15分钟快速检测,灵敏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精油与纳米银及抗生素联用增强对阪崎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并降低耐药风险
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各类食品中潜伏着一种危险的食源性病原体——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这种革兰氏阴性菌不仅能引发新生儿脑膜炎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对常用抗生素的广泛耐药性。最新研究发现,埃及食品中的阪崎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100%,仅对诺氟沙星保持部分敏感性(26.6%耐药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埃及农业研究中心残留农药和重金属分析中央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开创性地将植物精油、纳米银与传统抗生素联用,为破解耐药困局提供了新思路。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纳米抗体融合鞭毛蛋白佐剂增强PCV2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的创新研究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全球养猪业面临的重要病原体,其引发的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虽然基于衣壳蛋白(Cap)的亚单位疫苗因其安全性成为防控首选,但固有免疫原性不足的缺陷严重制约了保护效果。传统铝佐剂虽能增强免疫应答,却存在毒副作用风险。这一困境促使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细菌鞭毛蛋白(flagellin)——这种能通过Toll样受体5(TLR5)激活天然免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已被证实是极具潜力的新型疫苗佐剂。然而,直接将抗原与鞭毛蛋白融合的策略存在抗原-佐剂比例固定的局限性,这为疫苗优化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山东省滨州市畜牧兽医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巧妙利用纳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综述: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分离株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更高吗?一项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Abstract64μg/mL时OR为2.33。这种耐药特征与长期预防性用药形成的选择压力密切相关,而其他唑类、多烯类药物仍保持稳定疗效。Introduction作为艾滋病标志性机会感染,白色念珠菌引发的口咽念珠菌病(OPC)在PLHIV中具有高复发率和致死风险。尽管抗真菌药物如唑类(抑制麦角固醇合成)、多烯类(破坏细胞膜)、棘白菌素(干扰细胞壁)等被广泛使用,但氟康唑的长期使用导致耐药突变株富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对PLHIV耐药率是否高于健康人群存在争议,这促使研究者开展首项针对口腔定植菌株的大规模证据整合。Protocol and Registration严格遵循PRISMA2020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硝唑尼特通过抑制能量代谢酶增强多黏菌素B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
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正席卷全球医疗体系,尤其是对"最后防线"药物多黏菌素(polymyxin)产生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已成为临床治疗的噩梦。随着多药耐药(MDR)、广泛耐药(XDR)甚至全耐药(PDR)菌株在医疗、社区和畜牧领域的蔓延,寻找能增强现有抗生素效果的佐剂成为当务之急。硝唑尼特(NTZ)这个原本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老药,近期被发现能显著提升多黏菌素B(PMB)的抗菌活性,但其分子机制始终蒙着神秘面纱。上海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发表的研究揭开了这一谜题。他们通过构建基因编辑菌株结合代谢分析,首次阐明NTZ通过靶向能量代谢关键酶,破坏细菌能量供应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免疫防御与免疫逃逸:宿主导向治疗的启示与挑战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免疫攻防战与治疗新策略Abstract结核病(TB)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尽管抗生素广泛使用,但耐药结核(MDR/RR-TB)和广泛耐药结核(XDR-TB)的出现使治疗陷入困境。宿主免疫系统通过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s)和T细胞亚群等多重防线对抗结核分枝杆菌(Mtb),而Mtb则通过精妙的免疫逃逸策略在宿主体内建立持久感染。宿主导向治疗(HDT)通过调控宿主免疫应答,为增强抗菌效果开辟了新途径。Introduction2023年全球约1080万人感染TB,其中12.5万人死亡。HIV-TB共感染导致16.1万死亡病例,糖尿病(DM)患者占印度TB病例的24.5-3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印度主要养殖鱼类Labeo rohita自然共感染的首次报道及其肾脏蛋白质组学特征解析
在水产养殖业这个关乎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领域,印度主要鲤鱼品种Labeo rohita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细菌性疾病的爆发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令人担忧的是,养殖场中普遍存在的多种病原体共感染现象尚未被充分认知,传统的单一病原体防控策略往往收效甚微。更棘手的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温波动进一步削弱了鱼类的免疫防御能力,使得Aeromonas和Pseudomonas等条件致病菌有机可乘。这些"隐形杀手"不仅造成大规模死亡,更通过复杂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引发器官功能损伤,最终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严峻挑战,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渔业教育中心(ICAR-Central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芦丁通过调控嘌呤能酶和嘌呤代谢抑制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感染大鼠的炎症反应
隐球菌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尤其对免疫缺陷患者致命。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 grubii)通过呼吸道入侵后,可引发肺炎并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当前治疗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真菌耐药性增加,二是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嘌呤能信号通路中,细胞外ATP和腺苷(Ado)的平衡调控炎症反应——ATP通过激活促炎通路加剧损伤,而Ado则发挥抗炎作用。然而,隐球菌感染如何干扰这一通路尚不明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巴西Funda??o de Amparo à Pesquisa do Estado do Rio Grande do Sul(FAPERGS)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CpxR调控的周质蛋白酶DegP在鮰爱德华氏菌环境应激适应、运动性和毒力中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在水产养殖业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一种名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正引发广泛关注。这种狡猾的细菌能感染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造成大规模死亡事件,每年给全球水产养殖业带来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更令人担忧的是,该病原体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在温度波动、酸碱变化等恶劣条件下存活,并通过复杂的毒力机制突破宿主防御系统。在细菌对抗环境压力的"武器库"中,周质蛋白酶DegP因其独特的双功能特性(既是"蛋白质修复师"又是"蛋白质清道夫")备受研究者瞩目,但其在鮰爱德华氏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是一片迷雾。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M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中国东部季风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与遗传进化研究
禽流感病毒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中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后,逐渐取代H5N6和H7N9成为鸡鸭群中的优势毒株。尽管其对禽类致病性较低,但频繁的基因重组和突变使其具备跨物种感染潜力——研究显示,该病毒不仅为2013年人感染H7N9病毒提供了6个内部基因,还与近年出现的H5N6、H10N8等病毒存在基因交换。更令人担忧的是,病毒HA蛋白上持续出现的Q226L、I155T等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以及α-2,6唾液酸(SA)受体结合能力的增强,正在不断突破物种屏障。面对疫苗保护效果下降和潜在大流行风险,系统监测病毒变异规律成为当务之急。河北农
来源:Microbial Pathogenesis
时间:2025-07-18
-
基于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复合物稳定的花生四烯酸纳米乳液的开发与稳定性评估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花生四烯酸(ARA)作为ω-6多不饱和脂肪酸(C20H32O2),是婴幼儿脑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关键营养素,但其易氧化特性和不良气味严重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传统合成乳化剂如Tween系列存在化学污染风险,而单一天然乳化剂又难以满足稳定性需求。针对这一难题,武汉轻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 CS)与阿拉伯胶(gum arabic, GA)通过美拉德反应构建复合乳化体系,开发出高稳定性的ARA纳米乳液,相关成果发表在《LWT》期刊。研究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乳液,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关键参数(乳化剂浓度、油相含量、均质次数),并系统评估了
-
不同酵母酒泥氮源化合物对苹果酸-乳酸发酵的调控机制及酿酒增效研究
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苹果酸-乳酸发酵(MLF)是提升酒体稳定性和感官品质的关键步骤,主要由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完成。然而,酒精发酵后的贫瘠营养环境常导致MLF启动困难或进程缓慢,成为困扰酿酒师的难题。酵母酒泥作为酿酒副产物富含氮化合物,但其对MLF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西班牙罗维拉-维尔吉利大学(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的研究团队在《LWT》发表论文,系统分析了10种酿酒酵母酒泥的氮源组成特征,并选取4株具有代谢差异的O. oeni菌株(包括模式菌株217和商业菌株VP41),通过葡萄酒模拟培养基(WLM)实验,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
-
黑扁豆蛋白分离物的提取优化及其结构、热力学与理化特性研究
随着全球人口预计2050年达97亿,传统动物蛋白生产面临资源与环境压力,植物蛋白成为可持续替代方案。黑扁豆(Beluga lentil)作为高蛋白(30.69%干基)、高纤维的"植物鱼子酱",其蛋白资源开发却缺乏系统性研究。伊朗胡齐斯坦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多学科技术手段,首次实现黑扁豆蛋白分离物(BLPI)的高效提取与功能解析,相关成果发表于《LWT》。研究采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提取参数,通过凯氏定氮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系统表征。从Bahabad地区采购的黑扁豆经脱脂处理后,采用碱性溶解-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蛋白,通过响应面
-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菠萝采后透明化与内部褐变无损智能便携检测研究
菠萝作为全球重要的热带水果,其香甜多汁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采后生理性病变——内部褐变(Internal Browning)和透明化(Translucency)却成为产业发展的"隐形杀手"。据统计,2021年菠萝主产区的采后损失高达49%,其中87.77%由这两种病害导致。传统检测方法需要切开果实,不仅效率低下,还造成大量浪费。尽管电子鼻、机器视觉等技术已被尝试,但或因检测深度不足,或因分辨率限制,均难以精准识别内部病变。面对这一困境,来自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菠萝种植基地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深层组织穿透能力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技术。这项发表在《LWT》的研
-
基于胎盘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多参数模型预测妊娠期高血压进展为子痫前期的临床价值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威胁母婴健康的重大临床问题,其中子痫前期(PE)作为最严重的类型,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早期预测成为破局关键。传统预测方法依赖血清标志物和超声多普勒,但存在敏感性不足的缺陷。胎盘功能障碍被认为是PE的核心病理机制,然而如何无创量化评估胎盘功能仍是国际难题。为突破这一瓶颈,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创新性地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引入HDP评估领域。研究团队通过虚拟磁共振弹性成像(vMRE)获取胎盘刚度参数μdiff,结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衍生的真实扩散系数、伪扩散系数及灌注分数f,构建了多参数预测模型。研究纳入2018-2023年间382例孕妇
-
苦味与酒精度协同UV-LED非热加工对啤酒微生物稳定性及功能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兴起,低醇啤酒(0.5-3.5% ABV)市场快速增长,但其较低的酒精含量削弱了传统啤酒的固有抗菌性能,导致更易受醋酸菌(Acetobacter aceti)和乳酸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污染。这些微生物会引发浑浊、双乙酰积累等质量问题,而传统巴氏灭菌又易破坏啤酒风味和功能成分。如何平衡微生物安全与品质成为行业痛点。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Valparaíso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UV-LED非热加工技术与啤酒固有抗菌因子(苦度和酒精度)协同调控,通过设计不同IBU(30-43)和ABV(2.0-5.8
-
超临界CO2萃取结合分子蒸馏技术高效制备胡椒精油:挥发性成分分析与感官特性研究
胡椒作为全球广泛使用的香料,其精油因独特的香气和生物活性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传统蒸汽蒸馏和溶剂提取存在高温破坏成分、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而新兴的超临界CO2萃取(SC-CO2)虽具环保优势,却因提取物含高沸点杂质导致香气强度降低。如何通过绿色工艺获得高纯度且香气特征突出的胡椒精油,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SC-CO2与分子蒸馏(MD)技术联用,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获得最佳工艺参数:SC-CO2阶段35 MPa/45°C/40目原料,MD阶段11 Pa/98°C/155 r/min,最终精油得率达20.38%。研究采用HS-SPME-GC-MS分析三种方
-
Btn2p调控黄酒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代谢及品质变化的机制研究
黄酒作为中国传统发酵饮品,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基甲酸乙酯(EC)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含量可达其他酒类的两倍。EC主要由精氨酸代谢产生的尿素与乙醇自发反应形成,而酿酒酵母的BTN2基因被证实与精氨酸转运蛋白CAN1的功能调控相关。杭州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LWT》发表的研究中,通过构建BTN2基因工程菌株,首次系统揭示了该靶点在黄酒发酵过程中对EC生成的调控机制。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EC及代谢物,HS-SPME-GC/MS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酶活测定(精氨酸酶/脲酶)和感官评价体系。通过比较野生型(WT)、BTN2Δ和BTN2↑三组菌株在36天发酵周期内的动态变化,
-
靶向BTN2基因调控精氨酸代谢通路降低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创新研究
在传统黄酒酿造过程中,一个隐藏的健康威胁正逐渐浮出水面——氨基甲酸乙酯(EC)。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A类致癌物的化合物,在黄酒中的含量竟是其他酒类的两倍之多。EC的形成主要源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代谢精氨酸(Arg)产生的尿素与乙醇自发反应,而高温灭菌过程更会加速这一危险化学反应的进行。面对这一行业难题,杭州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鲜少被关注的BTN2基因——这个与精氨酸透性酶CAN1活性密切相关的调控因子。研究人员在《LWT》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野生型(WT)、BTN2敲除(BTN2Δ)和过表达(BTN2↑)三种酿酒酵母菌株进行黄酒发酵实
-
美国非小细胞肺癌指南一致性治疗与免疫疗法获取差异研究
肺癌作为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死亡率显著下降(从2000年55.9/10万降至2019年33.4/10万),但2019年仍有127,010例死亡病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例的85%,其治疗领域虽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引入使死亡率下降速度达到发病率的两倍,但治疗获益并不均衡。大量证据表明,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因素等导致肺癌诊疗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贯穿从筛查到治疗的各个环节。为系统评估最新治疗模式下NSCLC患者的指南依从性和免疫治疗获取差异,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2015-2018年诊断的302,744例NSCLC患者
来源:Lung Cancer
时间:2025-07-18
-
非挥发性酸化合物通过风味矩阵与分子对接技术对拉格啤酒主体风味表达的关键影响研究
肺癌作为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近年来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仍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美国肺癌死亡率从2000年的55.9/10万降至2019年的33.4/10万,这一进步主要归功于吸烟率下降和治疗进展,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和免疫治疗的突破。然而,这些获益并非均匀分布,不同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非西班牙裔黑人、老年和无保险患者获得标准治疗的机会明显降低,这种不平等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免疫治疗时代尤为突出。为系统评估当前NSCLC治疗现状,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2015-2018年诊断的302,744例NSCLC患者
-
过氧化氢处理对鲣鱼鱼糜凝胶脱腥机制的研究
肺癌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在美国的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主要归功于吸烟率的降低和治疗手段的进步,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然而,2023年仍有约127,010例肺癌死亡病例,且不同人群在发病率、筛查和治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NCCN指南为NSCLC治疗提供了明确建议,但指南依从性仍不理想,特别是在少数族裔、老年人和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人群中。为探究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2015-2018年的302,744例NSCLC患者数据,分析了指南依从性和免疫治疗获取的差异。研
-
番茄副产物强化肉汉堡的品质与环境影响研究
在肺癌治疗领域,传统随机对照试验(RCTs)长期面临"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严格控制的试验条件虽能保证内部效度,却因排除了老年、合并症患者等真实人群,导致结果难以指导临床实践。这种"证据断层"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免疫治疗时代尤为突出,迫使医学界重新审视研究范式。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性分析提出,实用性临床试验(Pragmatic Trials, PTs)或将成为破局关键。这类试验采用PRECIS-2工具(实用性-解释性连续体指标)进行设计评估,通过放宽入组标准、简化随访流程、整合电子健康记录(EHR)等策略,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最大化真实世界代表性。研究特别强调,PTs与解释性试验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
-
综述: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医学专家共同管理劳拉替尼的概述与实践指南
引言随机对照试验(RCTs)虽被视为评估医疗干预效果的黄金标准,但其在严格受控条件下进行,患者群体的高度选择性限制了结果在常规临床中的适用性。这一问题在肺癌领域尤为突出,RCTs常纳入比实际临床更年轻、更健康的患者,导致真实世界亚人群在证据库中代表性不足。实用性临床试验(PTs)应运而生,旨在评估干预措施在常规临床环境中的有效性,通过纳入更广泛的患者群体、灵活实施干预措施,聚焦患者关注的结局指标,增强结果的普适性。关键特征与方法学PRECIS-2工具为PTs设计提供核心框架,从9个维度(如患者资格、干预实施灵活性等)评估试验的实用性程度,总分45分中高分代表更贴近真实临床实践。与传统解释性试验
来源:Lung Cancer
时间:2025-07-18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与数学模型联用的茶树叶片干燥动力学及品质参数多方法比较研究
茶叶作为全球消费量第二大的非酒精饮料,其加工过程中的干燥环节直接决定了成品茶的品质和商业价值。然而,传统干燥技术普遍存在能耗高、时间长、活性成分损失严重等问题,且不同干燥方法对茶叶关键品质参数的影响机制尚未系统阐明。更棘手的是,干燥过程中的非线性水分迁移行为使得传统数学模型预测精度有限,亟需引入智能算法优化工艺。针对这一系列问题,Recep Tayyip Erdo?an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LWT》发表了创新性研究。该工作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ANN)与六种薄层干燥模型(Alibas、Demir、Henderson & Pabis、改进Midilli-Kucuk、对数式、W
-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没食子酸甲酯的制备及其作为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生物活性研究
酪氨酸酶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含铜金属酶,其催化单酚氧化为邻醌并最终聚合为黑色素的过程,既是果蔬褐变导致营养流失的元凶,也与皮肤色素异常和黑色素瘤发生密切相关。尽管黑色素能抵御紫外线伤害,但其过度积累却成为美容和医疗领域的难题。传统酪氨酸酶抑制剂如熊果苷(arbutin)存在效率低、副作用大等问题,而天然酚酸衍生物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 MG)虽显示出强效抑制活性(IC50 0.46 mmol/L),却因酯基导致的水溶性差(57.03 mmol/L)严重制约应用。针对这一瓶颈,国内某高校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
-
番茄加工副产物(TPS)强化低脂肉饼的循环经济价值:理化特性、感官品质与碳足迹的综合评估
每年全球食品废弃物产生量高达13亿吨,其中番茄加工产生的果皮和种子(TPS)占比显著。这些废弃物传统处理方式(填埋或堆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通过甲烷排放加剧温室效应。与此同时,肉类生产尤其是牛肉的碳足迹居高不下,每公斤牛肉汉堡排放达17.97 kg CO2eq。如何在保障食品品质的前提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降低肉类消费的环境影响,成为食品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命题。意大利福贾大学(University of Foggia)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TPS脱水研磨后作为功能性成分,开发出两类强化肉饼:以牛肉和火鸡肉为基质,分别添加110g/130g TPS(以水或半脱脂牛奶复水)。研究通过多维度
-
氯化铵对盐诱导鸭蛋蛋黄理化特性、聚集行为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基于半乳甘露聚糖-α-亚麻酸-芝麻蛋白复合物的脂肪替代策略
随着现代饮食健康意识的提升,传统高脂蛋黄酱面临重大挑战——其70-80%的油脂含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但简单减脂会导致产品质构塌陷和感官品质劣变。这一矛盾促使食品科学家不断探索新型脂肪替代系统,要求既能模拟油脂功能又可提升营养价值。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成分替代,而蛋白质-多糖-脂肪酸三元协同体系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特别是在保留ω-3脂肪酸生物活性的同时实现乳化稳定性成为技术难点。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来自伊朗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半乳甘露聚糖(GM)-α-亚麻酸(ALA)-芝麻蛋白(SPI)三元复合物(GLS),通过紫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三者通过氢
-
抗IL1RAP抗体nadunolimab联合铂类双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及生物标志物分析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4%。尽管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问题突出。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IL-1)信号通路通过其辅助蛋白IL1RAP促进肿瘤进展和耐药,这为开发新型靶向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西班牙马德里12 de Octubre大学医院(Hospital Universitario 12 de Octubre)的Luis G. Paz-Ares团队领衔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评估了全人源化抗IL1RAP抗体nadunolimab联合铂类双药化疗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这项发表在《Lung
来源:Lung Cancer
时间:2025-07-18
-
血清间皮素作为胸膜间皮瘤疗效监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研究
胸膜间皮瘤(PM)是一种与石棉暴露密切相关的致命性肿瘤,中位生存期仅9-14个月。尽管免疫治疗带来生存获益,但约半数患者因副作用或合并症无法接受系统抗癌治疗(SACT)。目前疾病监测主要依赖CT扫描和改良RECIST(mRECIST)标准,但存在测量变异大、无法评估非测量区域进展等局限,且频繁CT检查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扫描焦虑"(scanxiety)。英国Southmead Hospital Charity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ASSESS-meso多中心前瞻性队列(ISRCTN 61861764),纳入156例≥2次SM检测的PM患者,采用时间点配对分析方法。使用Lumipulse? G C
来源:Lung Cancer
时间:2025-07-18
-
免疫治疗时代下肺癌LDCT筛查的成本效益与预算影响:基于荷兰高危人群的微观模拟研究
肺癌作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导致180万人死亡,其5年生存率仅19%,这与57%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密切相关。尽管低剂量CT(LDCT)筛查能通过早期发现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24%,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革新了治疗格局,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学评估的新挑战——当价格高昂的免疫治疗从晚期扩展到早期患者时,传统的筛查成本效益模型是否仍然成立?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roningen)的研究团队通过其开发的辐射风险与癌症筛查模拟模型(SiMRiSc),对荷兰55-74岁重度吸烟人群进行了微观模拟研究。该模型曾通过
来源:Lung Cancer
时间:2025-07-18
-
阿伐替尼对比米哚妥林或克拉屈滨治疗晚期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优势:一项真实世界外部对照研究
在血液肿瘤领域,晚期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Advanced systemic mastocytosis, AdvSM)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这种由KIT D816V突变驱动的罕见血液恶性肿瘤,会导致肥大细胞在骨髓、肝脏等多器官恶性增殖,患者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足3年。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SM伴相关血液肿瘤(SM-AHN)、肥大细胞白血病(MCL)和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ASM)三种亚型,但传统治疗方案如米哚妥林(midostaurin)和克拉屈滨(cladribine)的疗效有限,且缺乏头对头比较研究。针对这一临床困境,Blueprint Medicines Corporati
来源:Leukemia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基于新型评分系统(MiDAS)的多国队列研究揭示共病对难治性哮喘的影响机制
哮喘治疗领域持续存在一个世纪的科学争议:嗜酸性粒细胞(EOS)究竟是气道炎症的"罪魁祸首"还是"无辜旁观者"?随着抗IL-5抗体美泊利单抗(mepolizumab)临床试验发表25周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免疫细胞在不同哮喘表型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过敏性哮喘患者接触过敏原时EOS会短暂升高,但在症状发作中仅起次要作用;而内源性哮喘患者则持续存在EOS异常活化,直接驱动疾病进展。这种差异导致现有生物制剂疗效参差不齐,亟需建立精准的表型诊断体系。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多国哮喘队列数据,开发了创新性的多病共患评分系统(MiDAS)。研究采用横断面与纵向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技术包括:1)跨国多中心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表型中的作用:元凶还是关联犯罪?
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中的角色演变Eosinophils in asthma: still an evolving story400个/μL,而过敏型哮喘患者通常<400个/μL。生物制剂靶向嗜酸性粒细胞:揭示其在哮喘中的真实作用Biologics targeting eosinophils: unmasking the role of eosinophils in asthma抗IL-5受体抗体benralizumab的临床试验显示:尽管能完全消除过敏原激发后的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对迟发型哮喘反应无改善作用。这提示过敏型哮喘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并非气道阻塞的直接诱因。相比之下,在成人晚发内源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评估将细菌学确诊的无症状结核病作为结核病预防疫苗许可试验主要终点所需的证据
引言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仍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单一病原体传染病。当前结核病预防疫苗的许可试验以细菌学确诊的症状性TB为主要终点,但其发生率仅占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者的5–10%,导致试验需数万参与者、历时多年且成本高昂。2024年WHO提出新定义:细菌学确诊的无症状TB指病原检测阳性但无相关症状者,其发生率可能高于症状性TB。若疫苗对其有效,纳入该终点或可缩小试验规模。潜在效益与风险效益:缩短研发周期:无症状TB发生率更高,可加速终点事件累积。模拟数据显示,纳入后试验样本量或减少30%。早期干预:疫苗若对无症状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贝达喹啉联合德拉马尼、利奈唑胺和氯法齐明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非劣效性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endTB-Q研究结果解读
结核病仍然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其中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定义为对利福平和任何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治疗尤为棘手。传统长程治疗方案疗程长达18-20个月,疗效欠佳且毒副作用显著。随着贝达喹啉(bedaquiline)、德拉马尼(delamanid)等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问世,开发更安全有效的短程方案成为研究热点,但针对pre-XDR-TB的高质量临床证据仍然匮乏。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由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等机构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展了endTB-Q临床试验。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分层随机对照3期研究在印度、哈萨克斯坦、莱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Dupilumab治疗COPD的2型炎症生物标志物分析:BOREAS III期试验的预测价值与动态变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典型特征是进行性气流受限和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尽管现有标准疗法(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激动剂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可缓解部分症状,但约20%-40%的COPD患者存在2型炎症(type 2 inflammation),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IgE升高及IL-4/IL-13通路激活。这类患者常面临频繁急性加重和肺功能持续下降的困境,亟需靶向治疗策略。为探索2型炎症生物标志物在COPD治疗中的预测价值,一项名为BOREAS的I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应运而生。该研究由Sanofi和Regeneron Pharmaceutic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吸入异氟烷对比静脉咪达唑仑用于儿童机械通气镇静的多中心非劣效性研究(IsoCOMFORT试验)
在儿童重症监护领域,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管理一直是临床难题。目前静脉咪达唑仑虽是欧洲唯一获批用于儿童持续镇静的药物,但其存在苏醒延迟、戒断症状和蓄积风险等问题。更棘手的是,约31.8%的患儿存在镇静过度,10.6%镇静不足,这种"两难困境"可能延长ICU住院时间并影响预后。面对这一临床痛点,来自西班牙、法国、德国和英国19个儿科ICU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soCOMFORT试验,这项多中心、随机、活性对照、评估者盲法的3期非劣效性研究,最终证实吸入性异氟烷可成为咪达唑仑的安全替代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研究采用创新性的评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非HIV重症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在免疫缺陷患者群体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 PJP)始终是威胁生命的严重并发症。虽然HIV阳性患者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预防措施已显著改善预后,但非HIV免疫抑制人群——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PJP发病率却随着免疫抑制治疗的普及而持续攀升。更严峻的是,这类患者的死亡率高达30-50%,是HIV阳性患者的2-3倍。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肺泡炎症更剧烈、低氧血症发展更迅速等独特的病理特征,使得临床处理面临巨大挑战。法国Groupe de Recherche Respiratoire en Réanimat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机械通气潮气量设定公式的普适性评估:基于多队列回顾性研究的算法偏差与死亡率差异分析
在重症医学领域,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关键手段,但不当的潮气量(VT)设置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自ARDSNet的ARMA试验确立以预测体重(PBW)作为VT设定标准以来,这一方法虽降低了总体死亡率,却隐藏着一个潜在问题:PBW公式仅基于身高和性别计算,而真实肺容积还受年龄、种族等因素影响。这种"一刀切"的算法是否对所有患者群体都公平?来自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表的研究给出了警示性答案。研究人员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分析MIMIC-IV(波士顿学术医疗中心)和eICU-CRD(美国208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铅硼铜钙玻璃系统的γ射线屏蔽性能研究:实验与XCOM数据的对比分析
辐射防护材料领域长期面临传统铅基材料厚重不透明、硼基材料低能区屏蔽不足等挑战。随着核医学和工业放射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兼具高透明度与优异衰减性能的新型屏蔽材料成为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通过创新设计PbO-B2O3-CuO-CaO四元玻璃系统,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研究采用熔融淬火法制备了四种不同PbO含量(30-45 mol%)的玻璃样品(PBCC-1至PBCC-4),利用高纯锗探测器(HPGe)和241Am、137Cs、60Co三种γ源开展实验测量,结合XCOM理论计算,系统评估了线性衰减系数(LAC)、半值层(HVL)等关键参数。密度与成分分析显示,随着PbO含量从30%
来源:Journal of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高脂饮食通过激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焦亡途径加速老年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已成为全球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视力丧失的首要病因。这种被称为"眼部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其典型病理特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进行性死亡背后的分子机制,一直是眼科研究领域的重大谜题。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现代饮食结构中脂肪含量的持续攀升,流行病学研究不断提示高脂饮食与AMD进展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具体生物学机制却如同蒙着面纱的迷宫,亟待科学探索者揭开真相。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个交叉领域。他们创新性地选用携带人类早老素突变基因的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这些18月龄的"老年鼠"不仅模拟了人类衰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日间过度嗜睡与高血压的因果关联及OLFML3蛋白的生物标志物作用:来自NHANES、孟德尔随机化和蛋白质组学的整合证据
在现代社会,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共病"现象日益引发关注。其中,日间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作为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核心症状,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12.1%-88.3%,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和分子机制始终是未解之谜。更棘手的是,发作性睡病中不伴猝倒的NT2亚型诊断困难,使得大量EDS患者未能获得明确诊断,错失心血管风险干预时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重症监护中心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揭开了这一"睡眠-血压"调控黑箱。研究团队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综述:数字病理学、蛋白质组学、临床数据与AI分析在癌症研究中的整合视角
Abstract全球每年新增2000万癌症病例,但免疫治疗仅对15-20%患者产生持久响应。以PD-1抑制剂(如pembrolizumab年费用19.1万美元)为代表的高昂治疗成本,凸显了精准诊疗的迫切性。数字病理与深度视觉蛋白质组学(Deep Visual Proteomics)的融合,正推动肿瘤研究从传统组织学评估向多模态分析范式转变——通过AI算法解析H&E染色切片中的形态特征,同步关联质谱(MS)获取的数千种蛋白质表达数据,首次实现了在单细胞分辨率下揭示肿瘤异质性。Significance研究团队在早期黑色素瘤中发现:当S100B+肿瘤细胞与CD8+ T细胞空间共定位时,其复发
来源:Journal of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维生素D补充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DAMTS13和IL-6水平的影响:一项探索炎症调控与凝血平衡的临床研究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治疗过程中常伴随两个关键病理现象:一是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异常升高,不仅加速白血病干细胞存活,还抑制正常造血分化;二是凝血调节酶ADAMTS13(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基序的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13)活性下降,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清除障碍,增加血栓风险。这两种病理变化共同构成了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炎症-凝血恶性循环"。更棘手的是,临床观察发现65%的AML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而这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维生素是否能打破上述循环,此前尚无系统研究。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扎加齐格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临床研究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血小板富集纤维蛋白(PRF)局部应用促进大鼠实验性鼓膜穿孔愈合的实验研究
鼓膜穿孔是耳鼻喉科常见却棘手的临床问题,从掏耳不慎到爆炸伤都可能引发。虽然53%-94%的病例能自愈,但剩余患者面临反复感染、听力下降甚至胆脂瘤的风险。传统纸片贴补或三氯醋酸治疗需要多次操作且效果不稳定,而生物材料如富血小板血浆(PRP)又存在制备复杂的缺点。面对这些挑战,寻找既能加速愈合又能改善组织质量的创新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土耳其特拉基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的Ahmet Koder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发表研究,首次系统评估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血小板富集纤维蛋白(PRF)在鼓膜修复中的多重功效。研究人员建立标准化的大鼠鼓膜穿孔模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水稻蛋白质组揭示干旱胁迫下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信号通路的拮抗互作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受干旱影响尤为显著。在植物应对干旱的复杂调控网络中,脱落酸(ABA)和细胞分裂素(cytokinin)这对"生死搭档"扮演着关键角色——ABA推动植物进入保守的生存模式,而细胞分裂素则努力维持生长活力。这两种激素的博弈直接决定作物是"壮士断腕"还是"逆境生长"。泰国玛希隆大学(Mahidol University) Salaya校区的研究团队选择对干旱敏感的水稻品种PTT1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施用苯基脲类细胞分裂素CPPU(N-2-(chloro-4-pyridyl)-N-phenyl urea),结合基于LC-MS/MS的鸟
来源:Journal of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蛋白质和线粒体的细胞间转移——蛋白质组学的贡献
植物激素的攻防战:CPPU如何逆转水稻干旱逆境Abstract当干旱胁迫来袭,水稻体内正上演着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ABA)的精彩博弈。泰国玛希隆大学团队采用 shotgun 蛋白质组学和 LC-MS/MS 技术,在敏感水稻品种 Pathumthani1 中捕捉到合成细胞分裂素 CPPU 调控的关键蛋白质网络。研究发现,未经 CPPU 处理的干旱植株中,ABA 生物合成限速酶 ZEP 和 NCED4 显著积累,同时激活 ABA 信号转导蛋白 PYL9 和 SnRK1A/B;而 CPPU 处理组则呈现 ORR12/21 等细胞分裂素负调控因子的下调,形成独特的激素"跷跷板"效应。Introduct
来源:Journal of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血清微囊泡标志物在药物性肝损伤分型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间的"分子快递"系统一直充满谜团——蛋白质和线粒体如何突破细胞边界进行转移?这种转移如何影响疾病进程?特别是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诊断中,传统方法难以区分损伤类型,亟需新型生物标志物。来自国内研究机构(根据资助编号HIM/2022/045 SSA.1812推断)的科研团队在《Journal of Proteomics》发表综述,系统解析了这一前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重点运用了四项关键技术:1)稳定同位素标记氨基酸细胞培养(trans-SILAC)技术追踪蛋白质去向;2)亲和捕获结合串联质谱(MS/MS)分析特定蛋白转移;3)生物正交非经典
来源:Journal of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揭示甜菜单体附加系M14根系盐胁迫耐受机制
随着全球土壤盐渍化加剧,每年约200万公顷农田因盐碱化丧失生产力,培育耐盐作物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课题。甜菜作为世界第二大糖料作物,其块根既是制糖原料又具有多重经济价值,但盐胁迫会导致其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令人振奋的是,甜菜单体附加系M14展现出非凡的耐盐特性——这个由栽培甜菜(Beta vulgaris L.)与野生种(B. corolliflora Zoss.)染色体9附加系杂交获得的特殊材料,成为解密植物耐盐机制的理想模型。中国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Proteomics》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聚焦甜菜M14根系这一直接感知盐胁迫的关键器官。通过高精度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
来源:Journal of Proteomics
时间:2025-07-18
-
阿尔茨海默病基因治疗新进展:EU-US CTAD工作组首次会议成果与未来展望
12345678978854321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最棘手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尽管抗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mABs)的获批为治疗带来曙光,但其仅能轻微延缓认知衰退,无法阻断疾病进程。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疗法对细胞内tau蛋白聚集等核心病理束手无策。在此背景下,基因治疗因其能靶向调控致病蛋白合成的源头,被视为突破AD治疗瓶颈的"游戏规则改变者"。2024年10月,首届EU-US CTAD阿尔茨海默病基因治疗工作组会议召开,集结了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多学科专家。研究人员系统评估了反义寡核苷酸(ASO)、小干扰RNA(siRNA)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等技术的临床转化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力量、认知与有氧训练组合对认知衰退老年人认知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差异化影响:Fit4Alz项目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的认知功能衰退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尽管药物研发持续投入,但现有疗法收效甚微。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通过促进神经发生、血管生成等机制改善大脑功能,且无副作用。然而,不同类型运动(如有氧vs力量)及其与认知训练的协同效应尚不明确,这限制了精准干预方案的制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葡萄牙Viana do Castelo理工学院(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Viana do Castelo)联合欧洲多国团队开展了Fit4Alz项目研究。该团队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首次系统比较了五种训练模式对早期认知衰退老年人的差异化影响,相关成果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生命关键9项"评估心血管健康与心血管疾病及痴呆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CVD)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正以惊人速度增长。据估算,2022年CVD导致4.245亿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而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类疾病造成1.135亿DALYs——这两个数字预计到2050年将分别攀升至5.081亿和1.911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两种看似独立的疾病实际上共享多种危险因素,最新《柳叶刀》痴呆预防委员会报告指出,通过控制14种可改变风险因素,理论上可预防45%的痴呆病例。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心脏协会(AHA)构建的"心血管健康(CVH)"评估体系备受关注,从2010年的"生命简单7项(LS7)"到2022年新增睡眠指标的"生命必需8项(LE8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多重病理过程协同作用对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年龄依赖性影响:卒中交互作用的证据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传统研究多聚焦于淀粉样斑块(amyloid-β)或神经纤维缠结(tau)等单一病理标志物,却难以解释临床中常见的"病理与症状不匹配"现象——部分个体尸检显示严重AD病理却终生未现症状,而另些患者轻度病理即出现显著认知障碍。这种"认知储备"差异提示,AD发生发展可能涉及多重病理过程的复杂交互,特别是脑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变化的协同作用尚未明确。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调中心(NACC)11,308例尸检数据,创新性构建包含6大维度的病理负荷评分(PBS):Braak神经原纤维缠结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联合多模式生活方式干预预防APOE-?4携带者主观认知下降的随机对照试验:PENSA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往往存在长达数十年的隐匿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携带载脂蛋白E ε4等位基因(APOE-?4)的人群——这一AD最主要的遗传风险因素——在出现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时,其进展为AD的风险显著增高。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这一高危人群的有效干预措施。在这一背景下,由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尔马医院研究所(Hospital del Mar Research Institute, HMRI)和巴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多模态神经影像揭示抑郁伴认知障碍的基底前脑-边缘系统环路失调机制:早期诊断与干预新靶点
认知衰退与抑郁症状的共病现象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管理中的重大挑战。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伴有抑郁的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进展为痴呆的风险是单纯MCI患者的两倍,但两者间的神经生物学联系长期未被阐明。更棘手的是,传统抗抑郁治疗对这类患者效果有限,提示需要从神经环路层面重新理解其发病机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脑进化队列(BEC)的研究团队在《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创新性地整合结构MRI(sMRI)、弥散张量成像(DTI)、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动脉自旋标记(ASL)和定量磁化率成像(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老年人群肌肉功能与痴呆风险的动态轨迹:一项跨国队列研究揭示早期预警信号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痴呆症患者已突破5700万,预计205年将增长三倍。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仅剥夺患者的认知能力,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这使得识别可干预的风险因素成为研究焦点。在众多潜在指标中,肌肉功能——包括握力(handgrip strength)和步速(gait speed)——因其与神经退行过程的密切联系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个关键矛盾:肌肉功能衰退究竟是痴呆的诱因,还是疾病早期的外在表现?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严重阻碍了临床应用的推进。为破解这一困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维生素B12缺乏与痴呆患者海马萎缩的MRI影像关联研究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痴呆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令人担忧的是,约8-15%的痴呆病例可能由维生素缺乏等可逆因素引起,其中维生素B12缺乏尤为特殊——它既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又与脑结构改变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维生素B12缺乏究竟如何影响特定脑区(如记忆中枢海马体)的结构变化,这一"黑箱"始终未被完全打开。更棘手的是,临床医生常面临诊断困境:当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维生素代谢异常时,如何精准识别真正的"罪魁祸首"?日本福井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在《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创新性地采用VSRAD(基于体素的特
来源: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基于酞菁的双重凋亡/铁死亡通路纳米声敏剂增强缺氧肿瘤声动力治疗
肿瘤微环境缺氧是制约癌症治疗效果的世界性难题。在快速增殖的肿瘤组织中,异常血管网络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不仅限制传统声动力治疗(SDT)依赖的活性氧(ROS)生成,还会激活缺氧诱导因子(HIFs)促进肿瘤转移。更棘手的是,现有氧载体材料存在释放不可控、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而非氧依赖疗法又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缺氧状态。福建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酞菁-青蒿琥酯缀合物(PcA)与全氟冠醚(PFCE)结合,构建了具有"聚集增强声动力效应"(AESA)的纳米脂质体PcA-PFO@F
来源: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德国修订疫苗接种建议对早产儿接种依从性的影响:基于PCV和HEXA疫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儿童免疫规划领域,疫苗接种方案的细微调整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德国疫苗接种常设委员会(STIKO)2015年和2020年分别将足月儿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和六联疫苗(HEXA)接种方案从传统的3+1(三剂基础免疫加一剂加强)简化为2+1方案,但特别规定早产儿仍需维持原方案。这一看似针对特定人群的调整,却在临床实践中掀起了波澜——来自Pfizer Pharma GmbH和Xcenda GmbH的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理赔数据分析,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针对足月儿的方案变更,竟显著降低了早产儿群体的疫苗接种完成率。研究人员利用德国应用健康研究所(InGef)数据库,追踪了2013、2
来源: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基于监督机器学习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预测模型构建与临床验证研究
关节置换手术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医疗技术之一,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通过髋膝关节置换重获行动自由。然而在这项"现代医学奇迹"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并发症——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这种由病原体侵入假体周围组织引发的感染,发生率虽仅有1-2%,却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患者可能面临多次翻修手术、长期抗生素治疗,甚至截肢风险。更棘手的是,PJI早期症状非特异性,传统诊断依赖炎症标志物(如CRP、ESR)和微生物培养,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临床亟需更精准的预测工具。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Foisor"临床骨科、创伤与骨关节结核医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
来源: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时间:2025-07-18
-
重症监护病房中KPC产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头对头比较:美罗培南/瓦博巴坦与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生死战场上,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RE)尤其是产KPC肺炎克雷伯菌(KPC-Kp)已成为最危险的"超级细菌"之一。这类细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天然免疫,导致血流感染(BSI)和肺炎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0%。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和美罗培南/瓦博巴坦(M/V)等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BLBLI)的临床应用,细菌也在不断进化出新的耐药机制,使得ICU医生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临床与实验医学系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比较了C/A和M/V在治疗KPC-Kp感染中的实际效果。这项发表在《Infection》杂志上的多中心回顾性
来源:Infection
时间:2025-07-18
-
德国2024年细小病毒B19暴发:多中心临床特征与病毒学分析揭示高危人群防控新策略
一场被忽视的病毒反扑当全球目光聚焦于COVID-19后遗症时,一种古老的病毒——人细小病毒B19(PB19V)在2024年的德国悄然暴发。这种主要攻击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单链DNA病毒,通常仅引起儿童" slapped cheek"皮疹,却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引发致命危机。更令人担忧的是,疫情期间的隔离措施可能打破了群体免疫平衡,导致易感人群激增。慕尼黑大学医院(LMU University Hospital)领衔的多中心团队,通过分析936例PCR检测数据,首次捕捉到这场暴发的全貌:2024年前两季度阳性率飙升至18.2%,是2023年的8倍。尤为关键的是,研究人员发现PB19V不再安分守己——在遗
来源:Infec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英国非洲裔人群HLA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与混合模式
在人类基因组中,6号染色体上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区域堪称"免疫身份证",其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编码着抗原呈递的关键分子。这个仅占基因组0.1%的区域却包含着超过4万个等位基因,在器官移植配型、自身免疫疾病和药物反应中扮演决定性角色。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非洲大陆作为人类遗传多样性的宝库,其海外移民群体的HLA特征却长期笼罩在知识迷雾中——现有HLA参考数据库严重缺乏非洲裔样本,传统分型技术在复杂连锁不平衡模式下准确率骤降,导致这部分人群在精准医疗实践中面临"数据荒漠"的困境。亨利福特健康系统(Henry Ford Health System)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时间:2025-07-18
-
闭环光遗传调控NTSAT1aR神经通路在血压动态调控中的创新应用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尽管现有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但仍有大量患者面临治疗抵抗和用药依从性差的困境。传统药物疗法犹如"无差别轰炸",难以精准调节复杂的神经调控网络。更棘手的是,人体自身的血压调节系统——压力反射(baroreflex)在高血压状态下会发生病理性"重置",导致其防御血压波动的能力受损。这种双重困境促使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神经调控技术,试图从根源上重建血压的稳态平衡。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工程学中的闭环控制原理与前沿的光遗传学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一套智能血压调控系统。这项
来源: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干研磨-单相萃取联用技术的脑组织代谢组学预处理方法优化研究
大脑作为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其代谢网络如同精密运转的化学工厂,数以千计的小分子代谢物(分子量<1000 Da)参与调控神经信号传递、能量代谢等关键生理过程。然而,脑组织的"豆腐样"质地给代谢组学研究带来独特挑战——传统匀浆方法易导致代谢物降解,而常用萃取溶剂如氯仿(CHCl3)和二氯甲烷(CH2Cl2)不仅毒性高,还会因中间层沉淀物干扰检测结果。更棘手的是,现有方法多基于肝脏样本开发,对富含脂质的脑组织适用性存疑,这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成瘾等研究领域长期缺乏标准化的样本前处理方案。山西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发表的研究中,首次系统
来源: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时间:2025-07-18
-
妊娠早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一项基于芬兰人群的队列研究
研究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作为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并发症,全球发病率高达7-28%,不仅增加母婴围产期风险,更使母亲远期罹患2型糖尿病(T2D)和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激增10倍。尽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当前诊断金标准,但如何在妊娠早期预测GDM仍是临床难题。近年研究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慢性炎症标志物,可能与代谢疾病相关,但关于其与GDM关联的研究结果存在矛盾——既有报告显示妊娠早期hsCRP升高预示GDM,也有研究认为无显著差异。更关键的是,hsCRP水平与GDM严重程度(如OGTT异常值数量、高血糖类型)的关系尚未阐明。研究设计与方法芬兰奥卢大学医院及奥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UCP2通过ROS/TXNIP/NLRP3轴调控细胞焦亡加重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研究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5.89亿成年人患病,且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8.53亿。作为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等过程参与DCM发生发展,其中NOD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pyroptosis)日益受到关注,但上游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张丽霞团队聚焦于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 UCP2)在DCM中的作用机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综述: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与代谢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背景代谢综合征(MetS)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其核心特征包括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衍生的内毒素(LPS)通过LBP介导的TLR4信号通路,可能是引发MetS低度炎症的关键机制。LBP作为内毒素血症的稳定标志物(半衰期24小时),比LPS本身(半衰期3小时)更适用于临床评估。研究方法团队遵循PRISMA指南,系统检索了截至2024年4月的5大数据库。最终纳入18项研究(13项进入荟萃分析),采用NIH质量评估工具确保研究可靠性。统计分析使用CMA V3软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处理高异质性数据(I275%)。主要发现LBP水平差异:MetS组LBP平均较对照组高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NF-κB1与炎症通路基因多态性协同调控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分子机制
在全球代谢性疾病流行态势严峻的背景下,2型糖尿病(T2DM)与高血压(HTN)、血脂异常(DYS)的共病现象日益突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45.6%的HTN患者合并T2DM,而T2DM人群中DYS患病率高达68.4%,这种"代谢三联征"使心血管风险激增3-5倍。更令人担忧的是,代谢综合征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20年前增长40%,直接推高23%-31%的心血管死亡率。尽管已知NF-κB通路在代谢性炎症中起核心作用,但遗传变异如何通过该通路调控T2DM并发症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研究团队在《Diabet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SNP-sca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超声弹性成像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肌肉形态与力学特性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研究
在当代社会,代谢综合征(MS)如同潜伏的"代谢风暴",将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等危险因素集结一身,成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加速器"。中国成人MS患病率已达18.7%且逐年攀升,而合并MS的T2DM患者心血管风险更是显著升高。在这场代谢危机中,骨骼肌——这个占体重40%的"代谢引擎"却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它不仅是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其功能异常更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加剧代谢紊乱。然而,传统评估方法难以动态捕捉肌肉质量与功能的微妙变化,这为临床早期干预设置了障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引入代谢研究领域。他们发现,高血糖状态下,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应激性高血糖比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及手术预后的关联研究:基于NHANES数据库和临床队列的双重验证
在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尽管血糖控制被公认为DR防治的关键,但临床上仍存在显著困境:约三分之一糖尿病患者会发生DR,部分患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仍会进展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而接受玻璃体切割术(PPV)的患者中,术后玻璃体再出血(RVH)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发生率居高不下。这些临床难题的核心在于缺乏能同时反映急性血糖波动和长期代谢记忆效应的精准预测指标。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应激性高血糖比率(SHR)这一新兴指标引入DR研究领域。通过整合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05-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尿液中MDM2与足细胞有丝分裂灾变相关性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糖尿病肾病(DN)作为2型糖尿病(T2D)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诱因。尽管微量白蛋白尿(MA)被公认为DN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但在年轻患者和非白蛋白尿型DN患者中,这一指标显得力不从心。更棘手的是,当临床检测到蛋白尿时,患者肾脏往往已发生不可逆损伤。这种诊断滞后性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寻找能更早反映肾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和肾科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尿液中的特殊"信使"——足细胞。这些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外表面的终末分化上皮细胞,本是肾小球滤过屏障(GFB)的重要组成,却在糖尿病状态下出现异常脱落。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在糖尿病患者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综述:评估五聚素3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全球约22.27%的糖尿病患者受其影响,其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血管渗漏、微动脉瘤及视网膜缺血性新生血管形成。传统诊断依赖眼底摄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技术,但成本高且依赖专业设备。近年来,五聚素3(PTX3)作为长链五聚素家族成员,因其在局部炎症和血管损伤中的特异性表达,成为DR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通过PRISMA指南系统性检索5大数据库,纳入15项观察性研究(共1,339例患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标准化均值差(SMD)。研究比较了DR与非DR患者、增殖性(PDR)与非增殖性(NPDR)阶段的PTX3水平,并通过亚组分析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腰围身高糖化积(WHH):东亚人群糖尿病风险预测的新指标——基于两项大型队列研究的验证"
糖尿病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全球患者已超5亿,其中近半数未确诊。东亚人群尤为特殊——尽管平均体重指数(BMI)较低,却因易发腹型肥胖而具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传统预测指标如空腹血糖(FPG)易受短期因素干扰,而复杂检测方法如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虽精准却难以普及。如何建立兼顾准确性与实用性的预测体系,成为糖尿病防控的关键突破口。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腹型肥胖指标与慢性血糖标志物结合,提出腰围身高糖化积(WHH=腰围(cm)/身高(cm)×HbA1c×100)这一复合指标。通过对日本NAGALA队列(14,468人)和中国C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膳食炎症指数通过肥胖指标介导妊娠期糖尿病女性2型糖尿病风险的研究
研究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作为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困扰着全球约17%的孕妇。尽管多数患者产后血糖恢复正常,但她们罹患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仍比普通人群高10倍。令人担忧的是,当前针对GDM女性产后代谢管理的饮食干预策略仍缺乏精准靶点,特别是饮食炎症潜能与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机制尚未阐明。更棘手的是,传统肥胖指标如体质量指数(BMI)难以准确反映脂肪分布,可能导致潜在代谢风险被低估。这些知识缺口使得GDM女性这个高危群体的糖尿病预防面临严峻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南华大学护理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07-2018年数据,首次系统探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综述:葡萄糖警报方法结合闪速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一项叙述性综述
背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在于实现血糖稳态,血红蛋白A1c(HbA1c)虽为金标准,却无法捕捉日内血糖波动。传统自我血糖监测(SMBG)存在操作不便、疼痛等局限性,而连续葡萄糖监测(CGM)通过实时检测组织间液葡萄糖,可提供时间范围内(TIR)、血糖变异性(CV)等动态指标。其中,配备高低血糖警报的CGM系统正逐步成为T1D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患者的标准护理方案。葡萄糖警报的科学基础警报系统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安全防护(预防严重低血糖)和代谢优化(提升TIR)。研究数据显示,将低血糖警报阈值设为70-90 mg/dL可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而高血糖警报建议设置在180 mg/dL以上以避免餐后过
来源: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时间:2025-07-18
-
机器学习揭示医疗大麻化学成分谱:超越安慰剂效应的镇痛机制
慢性疼痛困扰着全球数亿患者,医疗大麻(MC)的镇痛效果始终存在"药物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的科学争议。由于大麻特有的精神活性作用,临床试验难以实现完美盲法,使得THC(△9-四氢大麻酚)和CBD(大麻二酚)的真实疗效长期难以量化。更复杂的是,大麻含有200余种活性化合物,传统研究聚焦单一成分可能掩盖了关键协同效应。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的研究团队在《Communications Medicine》发表创新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前瞻性追踪329例慢性疼痛患者,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的完整化学组分数据,建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预测模型。研究突破性
来源:Communications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RNA lariat debranching enzyme (DBR1)基因突变导致Sabinas脆发综合征型毛发硫营养不良(TTD):揭示RNA代谢障碍的新机制
在罕见遗传病研究领域,毛发硫营养不良(TTD)一直以其独特的"虎尾状"发干特征吸引着科学家目光。这种累及多系统的发育障碍不仅导致患者头发脆弱易断,更常伴随生长迟缓、神经系统异常等复杂症状。尽管已知10个基因变异可引发TTD,包括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通路基因和tRNA合成酶基因等,但仍有部分病例的分子机制未明。其中,Sabinas脆发综合征作为TTD的温和亚型,其非光敏感特性暗示着可能存在全新的致病通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IH)的研究团队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3个无亲缘关系家族的5例成人患者中,发现RNA套索去分支酶DBR1的纯合错
来源: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时间:2025-07-18
-
ZMIZ1乳酸化通过增强Nanog转录活性促进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新机制研究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雌激素受体(ER)阳性患者约占80%,他莫昔芬作为关键的内分泌治疗药物,虽然显著降低了患者死亡率,但获得性耐药问题始终困扰着临床。既往研究发现耐药肿瘤存在代谢重编程现象,特别是糖酵解活性增强,但这一变化如何具体影响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更令人困惑的是,尽管部分耐药肿瘤表现出ER表达缺失,但多数仍对其他内分泌治疗药物敏感,暗示ER信号通路仍在耐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未解之谜促使科研人员深入探索代谢异常与耐药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诊疗中心的Yue Liu等研究人员在《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
来源: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时间:2025-07-18
-
SDF-1α/MTDH轴通过促进SREBP1核转位抑制铁死亡并介导抗VEGF耐药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
在眼科疾病领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湿性AMD的主要病理特征。尽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Ranibizumab)已成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案,但约25%-35%的患者会出现治疗耐药性,表现为持续性的视网膜水肿、出血和视力恢复不佳。这一临床困境促使科学家们深入探索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团队在《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发表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介导抗VEGF治疗耐药性的全新机制。研究人员发现,抗VEG
来源: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时间:2025-07-18
-
抗NMDAR脑炎患者默认模式网络与内侧颞叶网络的有效连接机制研究
最新研究揭示了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DAR)脑炎患者大脑网络的独特连接模式。科学家们采用高精度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了23名患者和23名健康对照者,运用前沿的谱动态因果模型(spDCM)技术解码了默认模式网络(DMN)和内侧颞叶网络(MTL)中12个关键脑区的"对话机制"。令人惊讶的是,患者大脑展现出"失衡的神经网络对话":DMN内部成员间的兴奋性连接异常活跃,而DMN向MTL发送的抑制性信号却显著增强。更关键的是,海马旁回(PHG)这个"神经中转站"的功能受损,切断了后扣带回皮层(PCC)与海马体的正常交流。这种特异性改变与加州词语学习测试(CVLT)和简易精
来源: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时间:2025-07-18
-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土壤重金属元素成像与空间分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排放与污水灌溉导致铜(Cu)、铬(Cr)、铅(Pb)等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这些无法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毒元素,不仅破坏土壤生态功能,还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传统检测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存在样品前处理复杂、成本高等缺陷,而遥感技术又难以实现微米级分辨率成像。面对这一全球性环境挑战,亟需开发一种快速、原位、高精度的重金属分析技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2375136)支持下,研究人员构建了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的创新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10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PM2.5中微塑料与多环芳烃的个人暴露评估:室内外差异与健康风险新认知
随着全球塑料产量突破4亿吨,微塑料(MPs)已成为"无处不在"的新型污染物。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不仅能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们像"海绵"一样吸附多环芳烃(PAHs)等致癌物。然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海洋环境,对空气中PM2.51μm的颗粒,而更危险的纳米塑料却被忽视。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打破了这一僵局。他们创新性地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首次实现了从纳米到微米级塑料的全尺寸检测。研究团队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31.2°N, 121.3°E)同步采集了28组室内外PM2.5样本,结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还原氧化石墨烯调控土壤-萝卜系统中14C-三氯生的生物累积、持久性及代谢转化的机制研究
在新冠疫情推动消毒剂广泛使用的背景下,三氯生(TCS)作为典型抗菌剂已通过污水灌溉和污泥施肥在土壤中大量蓄积,其通过作物进入食物链的风险引发高度关注。与此同时,碳纳米材料(CNMs)尤其是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在环境中的释放量激增,但其与TCS等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这种知识空白使得农业系统中"纳米材料-污染物"复合风险难以评估,可能对根茎类作物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研究,创新性地采用14C放射性标记结合高分辨质谱技术,系统解析了RGO对TCS在土壤-萝卜系统中环境行为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基于织物复合膜的乳液分离与自供电实时监测一体化技术研究
随着工业含油废水污染日益严重,传统膜分离技术面临两大挑战:高浓度乳液分离效率不足,以及膜污染导致的性能衰减难以及时发现。特别是含有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油体系,其稳定性使得单纯依靠尺寸筛分难以实现高效分离。更棘手的是,分离过程中膜污染会显著降低通量和选择性,但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分离与监测的同步进行。针对这一难题,东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创新成果,将水力伏打发电机(HEGs)与膜分离技术跨界融合,设计出具有"垂直分离-水平监测"双功能的MP-2@CNC复合膜。该研究通过碳黑改性棉织物(CNC)构建监测层,MXene与聚乙烯醇(PVA)复合形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亮氨酸激活的亮氨酰-tRNA合成酶1通过恢复N-糖基化克服肝内胆管癌化疗耐药
肝内胆管癌(ICC)被称为"沉默的杀手",70%患者初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标准化疗方案的中位生存期仅11.7个月。这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肝脏肿瘤近年来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但治疗效果却长期停滞不前。更棘手的是,癌细胞会通过神秘的"翻译重编程"机制产生耐药性——就像给自身装备了分子盾牌,使化疗药物难以奏效。其中,密码子偏好性翻译这种选择性调控特定蛋白质合成的机制,尤其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促癌蛋白过量表达,也能导致关键抗性蛋白合成不足,但后者在ICC中的具体作用仍如雾里看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于亮氨酰-tRNA合成酶1(LARS1)——这个既能感知亮氨酸水平又能调控蛋白质翻译的双功能
来源:Journal of Hepatology
时间:2025-07-18
-
砷在铝氧化物中的生物可利用性及转化机制:Fe(III)与人体肠道菌群的协同调控作用
砷作为一类致癌物,在土壤中的归趋行为始终是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焦点。儿童通过手口接触摄入含砷土壤的风险尤为突出,而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铁铝氧化物如同"天然海绵",通过吸附作用锁住砷污染物。但令人困惑的是,这些被矿物固定的砷进入人体后,是否会因肠道环境的特殊化学条件和万亿级微生物的作用重新释放?特别是当土壤中普遍存在铁铝共生现象时,两种金属氧化物如何"博弈"调控砷的生物可利用性?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铝氧化物晶型差异与肠道菌群协同作用对砷命运的深刻影响。研究团队创新性地结合体外模拟(PBET-SHI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低温常压下熔融碱快速矿化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创新方法研究
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被称为"永远的化学品",因其碳氟键(C-F)高达485 kJ/mol的键能,在自然环境中可存留超过百年。这类广泛应用于消防泡沫、防水涂料等领域的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生物累积性和潜在毒性。当前PFAS处理技术面临严峻挑战:光化学法仅适用于透明水体,热解法需1100°C高温,而近临界水处理又依赖昂贵的高压设备。如何实现温和条件下的高效矿化,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大难题。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NaOH:KOH=3:7摩尔比的二元共晶熔融体系,通过FactSage 8.2热化学软件优化配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热空气循环通风堆肥系统通过核心菌群竞争抑制有效清除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传播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公共卫生威胁之一,2019年全球约495万人死于细菌耐药性。畜禽粪便作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其传统堆肥处理虽能降解抗生素,却难以彻底清除ARGs。例如四环素类抗生素虽被有效去除,但相关抗性基因tetC、tetG等反而出现显著富集。这一矛盾现象促使科学家寻求更高效的堆肥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开发了热空气循环通风堆肥系统(HACV),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该研究通过实验室规模试验,对比传统强制通风堆肥(CA),系统评估了HACV对堆肥过程、微生物群落和ARGs的影响。关键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Mo7O246-插层CoAl-LDHs构建Co2Al1MoxO催化剂及其对C3H8与CO协同氧化的增强机制研究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一氧化碳(CO)造成的复合污染已成为大气治理的顽疾。汽车冷启动时排放的CO占比高达80%,而VOCs作为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显著危害。传统贵金属催化剂虽有效但成本高昂,且易受CO中毒影响。过渡金属氧化物虽成本较低,但在处理混合气体时普遍存在竞争吸附导致的活性抑制问题。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阴离子插层策略,将Mo7O246-引入CoAl-LDHs层间,经焙烧制得系列Co2Al1MoxO催化剂。通过调控Mo含量优化催化剂表面Co3+/氧空位比例,成功实现C3H8与CO的高效协同氧化,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空气污染加速衰老的基因组学证据:PM2.5与端粒缩短及肌少症的因果机制解析
当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一个隐藏的健康威胁正在通过呼吸悄然入侵——空气污染不仅损害肺部,更可能直接改写我们的生命时钟。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PM2.5等污染物与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衰老相关疾病存在关联,但究竟是污染直接致病,还是通过加速衰老间接导致?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学界。重庆医科大学未来医学青年创新计划(W0190)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首次用遗传学"时间机器"破解了这个谜题。研究人员采用三管齐下的策略:首先对三大数据库2946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筛选出34项高质量研究进行meta分析;接着利用欧洲人群GWAS数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镉胁迫下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抑制机制:根际硝化抑制与硝酸盐还原促进的双重调控
在中国南方红壤区,长期污水灌溉、农药化肥滥用及工矿业发展导致农田镉(Cd)污染日益严重。据调查,全国19.4%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7%土壤Cd超标,每年产生5.0×107 kg Cd污染稻米。这种污染不仅威胁食品安全,更通过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氮(N)循环功能,直接影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NUE)。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盆栽试验,缺乏田间实证;关于Cd如何通过调控微生物介导的N转化过程影响水稻N吸收的机制仍不明晰。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吉安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的研究人员在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开展了多梯度Cd添加田间试验。通过土壤化学分析、宏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研究了水稻根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H3K18乳酸化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驱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的肺纤维化进展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药物递送和工业材料等领域,全球年产量高达150万吨。然而这些微小颗粒通过吸入途径在肺部沉积后,会引发进行性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病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评估的纳米毒性物质。尽管已知巨噬细胞极化在肺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但SiNPs如何调控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河北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建立28天SiNPs气管滴注的小鼠模型,结合巨噬细胞(RAW264.7)与成纤维细胞(NIH3T3)共培养体系,发现SiNPs暴露会显著抑制线粒体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海岸带地下水质量季节性变异与健康风险的混合解析:自然-人为驱动下的源解析与风险评估
海岸带地下水作为维系区域生态与民生的重要资源,正面临海水入侵与人为污染的双重威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福建东山岛这类典型海岸带区域的地下水系统呈现显著的季节性水质波动,其中硝酸盐超标和重金属污染引发的健康风险尤为突出。传统研究方法受限于数据离散性和模型不确定性,难以精准量化多源污染的贡献率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采用多模型融合的创新思路,通过采集2017-2019年216份水样的季节性监测数据,首次将BP-ANN机器学习算法与受体模型PMF相结合,并引入二维蒙特卡罗模拟优化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路径涵盖:1)基于水化学类型(Cl·HCO3·SO4–Na干季/Cl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基于MWCNTs@壳聚糖复合材料的一步纯化技术高效去除水产品中49种农药残留的基质干扰
水产品作为人类膳食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其农药残留问题日益引发公共卫生担忧。农药通过污染水源、饲料等途径进入水产养殖系统,可能引发致癌、内分泌干扰等健康风险。然而,水产品复杂基质对农药残留检测造成严重干扰,传统QuEChERS方法虽采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等吸附剂净化,但存在纳米管团聚、泄漏及不可回收等环境隐患。针对这一技术瓶颈,中国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MWCNTs与天然多糖壳聚糖复合,开发出具有多孔结构的MWCNTs@壳聚糖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证实,该材料成功解决了MWCNTs的聚集问题,其独特的pH响应性溶解特性和丰富官能团(-NH2, -OH)可高效捕获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大麦源植物毒性生物碱的微生物降解机制及其生态修复潜力研究
大麦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hordenine和gramine是抵御病虫害的关键防御化合物。然而这些生物碱在土壤中的持久性却成为"双刃剑"——不仅抑制其他植物生长,gramine更对反刍动物具有毒性,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畜牧安全。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这些植物源性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科研团队通过系统研究,从河南大麦根际土壤中成功分离出两株特殊细菌:革兰氏阴性菌Pseudomonas sp. NyZ201和革兰氏阳性菌Paenarthrobacter sp. NyZ202。令人振奋的是,这两株菌分别能以hordenine(倍增时间2.
来源: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时间:2025-07-18
-
EGFR突变型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新突破:TKI联合胸部放疗显著延长生存期
在肺癌精准治疗时代,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虽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但寡转移患者的长期生存仍面临挑战。传统观点认为系统治疗是基石,然而随着SABR-COMET等研究揭示局部治疗的价值,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浮出水面:在靶向药物基础上联合局部放疗能否进一步突破生存瓶颈?尤其对于亚洲人群中更常见的EGFR突变患者,这一策略的可行性亟待验证。来自中国13个医疗中心的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2016-2022年间118例EGFR突变寡器官转移NSCLC患者,随机分为伊可替尼(Icotinib)单药组与联合胸部放疗(TRT)组,后者对原发灶和阳性淋巴结
来源:Strahlentherapie und Onkologie
时间:2025-07-18
-
阻断Gi信号通路增强甲状旁腺激素对雌性小鼠骨骼合成代谢作用的研究
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长期面临一个重要挑战:虽然间歇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是目前少数被FDA批准的骨合成代谢药物,但其疗效存在明显局限性——包括随时间推移出现反应衰减、对非椎体骨和皮质骨作用有限等问题。这些临床瓶颈促使科学家深入探索限制PTH促骨形成效应的分子机制。既往研究表明,PTH通过PTH1R受体同时激活Gs和Gi两条信号通路,而Gs-cAMP-PKA通路已被确认介导PTH的合成代谢作用,但Gi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仍不明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Veterans Affairs Medical Center)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发现——老年雌鼠成骨细胞中增强的Gi信
来源: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7-18
-
患者提醒计划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口服双膦酸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全球约2亿患者深受其害,其中绝经后女性占比高达80%。这种疾病如同潜伏的计时炸弹,在骨量悄无声息流失的过程中,患者往往毫无察觉,直到突发骨折才恍然大悟。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已被证实能降低50%以上的骨折风险,真实世界中的治疗依从性却长期徘徊在30%左右的低谷。这种"用药惰性"现象使得临床疗效大打折扣,据Caro等学者研究,实际疗效可能比临床试验结果降低16%。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德国慕尼黑大学骨骼肌肉研究中心(Musculoskeletal University Center Munich, Ludwig-Maximilians Univ
来源: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7-18
-
靶向CXCL12的siRNA纳米颗粒重塑食管鳞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并抑制肿瘤进展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作为消化系统高发恶性肿瘤,其高度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TME)是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近年研究发现,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通过分泌趋化因子CXCL12与免疫细胞表面CXCR4受体结合,形成"趋化因子屏障"阻碍CD8+T细胞浸润,成为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然而,如何精准靶向CAFs并逆转这种免疫抑制状态,一直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难点。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创新性研究,设计了一种靶向CAFs的脂质纳米载体(LNCs),用于递送靶向CXCL12的小干扰RNA(siRNA)。研究人员通过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无载体纳米整合策略的光化疗协同AKT靶向治疗抑制癌症转移与复发的研究
在肿瘤治疗领域,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其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成为临床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乳腺癌亚型。这种"三阴性"特征使得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无效,患者主要依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但面临着非特异性生物分布导致的全身毒性和肿瘤部位药物蓄积不足的双重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TNBC具有高度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复发率高,患者生存预后差,亟需开发新型联合治疗策略和高效递药系统。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他们巧妙地将临床常用的小分子药物紫杉醇(PT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冻干凋亡囊泡通过修复DNA损伤和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治疗放射性肠炎
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盆腔和腹部肿瘤患者中有5-55%会并发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 RE),表现为肠道炎症、上皮屏障破坏和吸收功能障碍。这种并发症不仅导致患者腹痛、腹泻等痛苦症状,更可能因长期营养吸收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主要采用氨基水杨酸类抗炎药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辐射导致的DNA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两大核心病理机制。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寻找能同时靶向DNA修复和细胞器质量控制的治疗策略,成为突破RE治疗瓶颈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发现——凋亡囊泡(apoVs)具有转移DNA修复蛋白的特性,创新性地将脐带间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血小板富集血浆外泌体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增强滑膜淋巴功能缓解骨关节炎疼痛和炎症
骨关节炎(OA)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滑膜炎症是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特别是针对早期滑膜炎症的干预策略亟待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滑膜淋巴系统(SLS)功能受损会导致炎症因子堆积,但如何通过调控淋巴功能缓解炎症仍缺乏有效方案。在这一背景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探索了血小板富集血浆来源外泌体(PRP-Exos)这一天然纳米材料在滑膜炎症治疗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人员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PRP-Exos,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和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征鉴定。建立内侧半月板失稳(DMM)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组织学分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病理学国际质量网络(IQN Path)关于肿瘤预测性生物标志物间接临床验证的共识指南
在肿瘤精准医疗时代,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检测已成为临床决策的关键环节。然而随着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不断涌现,临床实验室面临严峻挑战:当无法使用监管机构批准的伴随诊断(CDx)检测时,实验室自行开发的检测方法(LDT)如何证明其临床有效性?目前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实验室的验证流程差异显著,直接影响患者治疗选择的准确性。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病理与实验室医学系的Emina E. Torlakovic教授领衔的国际病理质量网络(IQN Path)专家团队,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
来源:Virchows Archiv
时间:2025-07-18
-
磁性固相萃取联合UPLC-MS/MS技术精准检测尿液中烷基酚与双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双酚类(BPs)和烷基酚(APs)这两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正通过食品包装、日用品等途径悄然侵入人体。这些"隐形杀手"不仅能干扰内分泌系统,还与肥胖、糖尿病甚至乳腺癌等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尿液中这些物质浓度极低且基质复杂,传统检测方法面临有机溶剂用量大、操作繁琐、灵敏度不足等难题,严重制约了人群暴露水平的精准评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发表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将磁性固相萃取(M-SPE)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联用,建立了14种目标物的同步检测体系。研究人员首先对尿液样本进行酶解
来源: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时间:2025-07-18
-
新型聚半乳糖醛酸酶PG-BG31抑制导管相关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并增强抗生素疗效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s)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40%以上,其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形成的生物膜是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这些由胞外多糖(EPS)、蛋白质和DNA构成的"细菌堡垒",能使抗生素有效性下降千倍。更棘手的是,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还能侵入膀胱上皮细胞形成细胞内生物膜样群落,导致感染反复发作。传统酶解法虽能破坏生物膜,但常用蛋白酶K、DNA酶等在临床分离菌株中效果有限,亟需针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特异性成分的新武器。塞尔维亚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部资助的研究团队,从环境菌株Pedobacter sp. BG31中挖掘出新型聚半乳糖醛酸酶PG-BG31。这种
来源: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新型病毒样颗粒平台的奈瑟菌疫苗开发:抗原-Fc融合与AbBind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奈瑟菌属细菌一直是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引发的流行性脑膜炎致死率高,而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Ng)导致的淋病每年影响全球近8000万人。尽管针对Nm的疫苗如4CMenB已取得一定成功,但Ng疫苗研发却屡屡受挫——这种狡猾的病原体不仅会招募补体抑制剂逃避免疫攻击,其表面抗原的高度变异性更让传统疫苗设计束手无策。有趣的是,临床观察发现Nm疫苗对Ng感染竟有部分交叉保护作用,这为开发双价疫苗带来了曙光。然而如何突破抗原呈递效率的瓶颈?如何实现多抗原的精准组装?这些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
来源: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碳源调控下伯克霍尔德菌E264鼠李糖脂同系物生产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鼠李糖脂(rhamnolipids, RLs)因其卓越的表面活性和环境友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农业修复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传统生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是RL合成的"明星菌",但其致病性特征严重制约了工业化应用。与此同时,RL分子的功能特性高度依赖其同系物(congener)组成——含有不同长度脂肪酸链(C8-C16)和鼠李糖数量的RL分子,在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乳化指数(E24)等关键参数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如何通过安全菌株获得特定功能的RL分子谱,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挑战。马来西亚吉隆坡大学(Universiti Kua
来源: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氧化锌纳米颗粒通过SIRT1/FOXO3/ACBD5轴破坏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接触并增加超长链脂肪酸含量
在营养学和纳米医学领域,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s)因其高生物利用度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营养补充剂,但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超长链脂肪酸(VLCFAs)作为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成分,其代谢失衡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疾病密切相关。过氧化物酶体(Po)与内质网(ER)通过膜接触位点(Po-ER)协同调控VLCFAs代谢,而ACBD5蛋白是连接这两个细胞器的关键分子。然而,ZnO NPs如何通过调控ACBD5影响VLCFAs代谢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以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模型
来源: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时间:2025-07-18
-
单链Fab链交换技术(scFab-PACE)实现肿瘤细胞靶向性T细胞衔接器的精准激活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TCBs)虽展现出显著临床潜力,却始终面临两大困境:一是缺乏真正肿瘤特异性靶点导致"脱靶毒性",二是持续激活外周T细胞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传统解决方案依赖肿瘤微环境触发条件性激活,但蛋白酶、pH值或ATP等环境因素在正常组织与肿瘤间的差异往往不够显著。罗氏制药(Roche)的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开发的Prodrug-Activating Chain Exchange (PACE)技术虽能实现肿瘤特异性激活,却因TriFab结构缺失FcRn结合域导致半衰期短,且存在溶液中的自发链交换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将链交换模块整合至Fab区域,开发出含完整
来源: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时间:2025-07-18
-
细菌ADP-核糖基环化酶毒素Tac1通过快速耗竭NAD(P)+抑制细菌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微生物世界的隐秘战争中,细菌进化出了精密的"分子武器库"来争夺生存资源。其中,通过分泌系统投递的抗菌毒素(polymorphic toxins)是细菌间对抗的核心武器,它们能精准破坏竞争对手的必需代谢物。尽管NAD+和NADP+作为电子载体对细胞存活至关重要,且已知NAD(P)+糖水解酶(glycohydrolase)类毒素可通过直接水解这些分子实施攻击,但细菌中是否存在其他机制靶向NAD(P)+仍属未知。更引人深思的是,在真核生物中,ADP-核糖基环化酶/cADPr水解酶(ARC)家族能将NAD+转化为第二信使cADPr(cyclic ADP-ribose)调控钙信号,但该家族在细菌中的功
来源: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时间:2025-07-18
-
血清三叶因子2(TFF2)作为胃癌及早期胃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横断面人群研究
这项横断面研究在武威队列3986名参与者中展开,科学家们检测了血清中三叶因子家族成员(TFF1/TFF2/TFF3)、胃蛋白酶原(PG I/PG II)和幽门螺杆菌(Hp)IgG抗体水平。令人振奋的是,随着TFF2水平升高,胃癌患病率呈现显著递增趋势(1.6%→5.0%,趋势检验p<0.001)。经过多因素校正后,处于TFF2最高三分位数的个体展现出4.02倍的胃癌风险(95%CI 2.25-7.19),对早期胃癌的风险预测同样强劲(OR 3.31, 95%CI 1.80-6.08)。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揭示了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0.05)。更引人注目的是,当TFF2与TF
来源:Gastric Cancer
时间:2025-07-18
-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CpG岛共现甲基化异常与胃癌风险的表观遗传关联研究
在幽门螺杆菌(H. pylori)根除后的胃黏膜中,异常的DNA甲基化景观持续存在,这种表观遗传记忆可能是根除后胃癌(post-eradication gastric cancer, PEGC)发生的关键推手。研究团队采用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技术(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STAD)数据,绘制了PEGC患者肿瘤组织和看似正常黏膜的甲基化图谱。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正常"黏膜已经展现出明显的CpG岛(cpg island, CGI)高甲基化特征。与此同时,研究者在胃癌组织中发现4,081个重现性低甲基化位点,其中许多在PEGC
来源:Gastric Cancer
时间:2025-07-18
-
欧亚喜鹊警报叫声时长变化对接收者行为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
在动物王国中,声音信号就像一套复杂的密码系统,同一类型的叫声可能在不同场合传递截然不同的信息。欧亚喜鹊(Pica pica)的"chatter"叫声就是个典型例子——这种独特的颤音既用于警告同伴躲避捕食者,又在领地争夺中作为威慑武器。这种"一词多义"现象给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有趣难题:动物如何通过细微的叫声变化来传递不同情境下的紧急程度?特别是在没有明显视觉线索的情况下,接收者能否仅凭声音特征差异就做出恰当反应?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行为生态学组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精巧的播放实验,系统比较了喜鹊对三种处理叫声的行为响
来源:Animal Cognition
时间:2025-07-18
-
无手持γ探针下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团队协作创新:五年学习曲线分析与技术突破
在肿瘤外科领域,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自Cabanas提出概念以来,已成为乳腺癌、黑色素瘤和阴茎癌淋巴结分期的重要标准。然而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却面临着一个看似简单的障碍——手持γ探针的缺乏。在资源有限的医疗环境中,这个价值数万美元的设备往往成为阻碍精准医疗普及的最后一道门槛。正是这个全球性的现实困境,激发了印度NIMS研究所(文中第一作者Ranganath Ratnagiri所在机构)研究团队的创新探索。传统SLNB需要同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如Tc99m-SC)和蓝色染料(如亚甲蓝),依赖γ探针进行术中实时定位。当这个关键设备缺失时,许多医疗机构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仅使用单一染料技术,但这
来源: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高浓度混悬剂防堵塞针头设计的创新研究
针头堵塞(needle clogging)作为混悬剂(suspension)递送的核心难题,其本质是固体颗粒局部聚集导致的流动阻塞。这项研究提出革命性的针座(needle hub)设计方案,通过优化几何结构有效缓解颗粒堵塞(particle jamming)现象。研究团队巧妙结合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技术与自主搭建的注射表征平台,实时监测推杆力(plunger force)变化来评估不同设计性能。实验数据表明,新型锥形收缩(tapered contractions)设计在多种高浓度混悬剂中均展现卓越表现,成功实现传统注射系统无法完成的制剂输送。该突破性设计不仅解决临床注
来源:AAPS PharmSciTech
时间:2025-07-18
-
AI赋能便携系统与改良型双相Gompertz模型在抗癌药物递送预测中的突破性对比研究
数学建模传统上用于解析肿瘤行为规律,但其在药物疗效-肿瘤响应关联预测方面存在精度局限。人工智能(AI)虽为癌症管理开辟新途径,却受制于庞大计算资源需求。这项研究另辟蹊径,将AI算法植入便携式单板计算机(SBC),同时创新性改良经典Gompertz模型,构建出双相响应预测模型(MGBRM),专门用于评估多西他赛-棕榈酸酯(DTX-PL)及其固体脂质纳米粒(DTX-PL-SLN)对抗乳腺癌的动态效果。研究团队采用C++编程库开发线性回归算法,基于20天体内实验数据开展系统验证。令人瞩目的是,改良Gompertz模型对未治疗组、DTX-PL治疗组和DTX-PL-SLN治疗组的肿瘤体积预测,分别获得0
来源:AAPS PharmSciTech
时间:2025-07-18
-
NOP受体基因敲除对大鼠空间与关联记忆的影响及其焦虑表型机制研究
最新研究表明,敲除痛敏肽/孤啡肽(N/OFQ)受体(NOP受体)的大鼠在记忆功能调控中展现出独特表型。通过经典莫里斯水迷宫(MWM)测试发现,NOP(?/?)大鼠在空间导航和线索学习任务中表现出明显的记忆获取障碍,但在条件性位置厌恶(CPA)和空间记忆检索环节却与野生型对照组相当。有趣的是,这些基因编辑大鼠在MWM、高架十字迷宫(EPM)和旷场测试中均呈现显著的焦虑样行为,而转棒实验证实其运动功能未受影响。这一发现暗示,NOP受体缺失导致的记忆缺陷并非直接认知障碍,而是源于焦虑样表型的干扰。研究团队通过改良MWM范式结合多维度行为学分析,首次在大鼠模型中揭示了NOP信号系统通过调控焦虑情绪影响
来源:Psych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维生素D水平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子DNA碎片指数的关联:一项揭示男性不育新靶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精索静脉曲张作为男性生殖健康的"隐形杀手",影响着全球约15%的男性和40%的原发性不育患者。在中国东部地区,这一疾病尤为高发,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尽管现代医学已明确精索静脉曲张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但关于如何改善患者精子DNA完整性的具体机制仍存在重大知识空白。与此同时,维生素D——这个传统认知中的"骨骼维生素",近年来被发现在生殖系统中扮演着令人惊讶的角色。动物实验提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其受体(VDR)保护精子DNA,但人类研究结果却莫衷一是,特别是在精索静脉曲张这一特殊人群中,维生素D的作用更是一片未知领域。福建妇幼保健院的研究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科学问
来源: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超分辨率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失败的临床价值研究
异位妊娠作为早期妊娠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增加而持续上升。虽然甲氨蝶呤(MTX)保守治疗是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的首选方案,但约20-30%患者会出现治疗失败,导致输卵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依赖的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预测准确性有限,常规经阴道超声(TVUS)又受分辨率限制难以捕捉细微病理特征。这种预测困境使得临床决策如同"盲人摸象",亟需开发更精准的预测工具。晋江市医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超分辨率(SR)重建技术与影像组学相结合,通过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GAN)提升超声图像质量,从228例EP患者(169例成功/59例失败)的SR图像中提取16
来源: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时间:2025-07-18
-
来曲唑排卵方案与人工周期方案在PCOS患者冻胚移植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作为育龄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不孕治疗始终面临重大挑战。随着玻璃化冷冻技术的发展,冻融胚胎移植(FET)已成为PCOS患者的首选策略,能有效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并提高活产率(LBR)。然而,FET成功的关键环节——子宫内膜准备方案的选择却长期存在争议:是采用模拟自然周期的来曲唑(Letrozole, LE)排卵方案,还是使用完全外源性激素控制的人工周期(Hormone Replacement Treatment, HRT)方案?既往回顾性研究结论不一,且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证据。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联合厦门大
来源: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时间:2025-07-18
-
SIRT3介导CPT2去乳酰化增强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线粒体功能与增殖的分子机制
在畜牧业中,山羊的繁殖效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而排卵率低是制约其产羔数的关键瓶颈。卵泡的健康发育依赖于颗粒细胞(GCs)的持续增殖,这一过程需要大量能量支持,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工厂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关于线粒体质量调控如何影响山羊卵泡发育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表观遗传修饰是否参与其中仍是未解之谜。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小卵泡中的颗粒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更高的SIRT3表达。SIRT3作为线粒体去乙酰化酶,已知能调控多种代谢途径,但其是否通过新型翻译后修饰——赖氨酸乳酰化(K-Lac)影响GCs功能尚未见报道。研究人员通过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实验证实,SIRT3可显著提升G
来源: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子宫内膜癌伴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与预后分析:一项基于713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肥胖率上升呈持续增长趋势。尽管75%的患者在早期即可确诊,但淋巴结转移作为关键预后因素,仍是临床决策的难点。特别是主动脉旁淋巴结(PAN)转移的评估,既关乎精准分期又影响治疗方案选择,然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带来的手术风险与获益始终存在争议。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Feng Cheng等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纳入713例EC患者的大规模回顾性研究,旨在阐明PAN转移的预测模型及其对生存结局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和CA125>35 U/mL构成PAN转移的"高危三联征",其中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神经胶质瘤外泌体研究的演进图谱:全球合作网络与新兴趋势(2005-2025)
在神经肿瘤学领域,胶质瘤因其高复发率、治疗抵抗性和血脑屏障(BBB)的阻碍,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重大挑战。尽管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手段不断改进,但患者中位生存期仍不足15个月。这种困境催生了对新型治疗策略的迫切需求——外泌体(Exosomes)作为天然纳米载体,凭借其穿越BBB的能力和精准靶向特性,正在改写胶质瘤治疗的格局。为绘制这一前沿领域的知识图谱,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曾艺军团队联合多学科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分析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05-2025年的209篇文献。这项发表在《Discover Oncology》的研究,首次通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神经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癌症神经科学:神经系统与肿瘤的致命共舞引言传统化疗仍是肿瘤治疗基石,但近年研究发现神经系统通过复杂网络调控肿瘤发生发展。中枢神经系统(CNS)与周围神经系统(PNS)通过神经递质和受体双向影响肿瘤微环境,形成"神经-肿瘤轴"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胶质瘤的神经依赖性胶质瘤细胞与神经元形成功能性突触,释放谷氨酸通过AMPA受体激活钙离子(Ca2+)信号促进侵袭。视觉刺激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低级别胶质瘤生长,而嗅觉剥夺可抑制肿瘤。胶质瘤分泌突触素TSP-1重塑神经回路,形成促瘤微环境。抗癫痫药Perampanel通过阻断AMPA受体显示抗肿瘤潜力。前列腺癌的神经支配前列腺癌存在显著的神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研究30年演进:基于206篇文献的计量学全景分析
在结直肠癌这个全球第三大癌症杀手的阴影下,局部进展期结肠癌(LACC)的治疗困境尤为突出。当肿瘤突破肠壁(T4期)或侵犯邻近器官时,医生们面临着贫血、梗阻、水肿等多重术前挑战,更棘手的是腹膜播散的风险和高达30%的局部复发率。传统"手术+术后化疗"的模式在LACC治疗中显得力不从心,而新兴疗法如新辅助治疗、HIPEC的疗效又缺乏系统评估。正是这些临床痛点和知识空白,激发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团队开展这项跨越30年的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人员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筛选出206篇核心文献,运用CiteSpace V6.2.R3软件构建知识图谱,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最小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肝细胞癌中的自然杀伤细胞治疗:全面综述
肝细胞癌中的自然杀伤细胞治疗:全面综述1. 引言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预计2040年将导致130万人死亡。其五年生存率低于20%,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传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索拉非尼的疗效有限,促使研究者转向免疫治疗。自然杀伤(NK)细胞因其无需预先致敏即可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成为HCC治疗的新希望。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或激活死亡受体(如FasL/TRAIL)直接杀伤肿瘤,同时分泌IFN-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协调免疫反应。2. HCC肿瘤微环境HCC的肿瘤微环境(TME)富含免疫抑制性细胞(如MDSC、TAM)和因子(如TGF-β、IL-1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SNHG4/miR-204-5p/SRPB2轴通过抑制铁死亡加重肝细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治疗面临两大困境:早期诊断困难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以及现有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Sorafenib)普遍存在耐药问题。近年来,铁死亡(Ferroptosis)这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方式,因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然而,调控HCC铁死亡的关键分子及其机制仍存在巨大探索空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血液科的研究团队在《Discover Oncology》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剪接体组分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B2(SNRPB2)通过SNHG4/miR-204-5p分子轴抑制铁死亡、促进HCC进展的新机制。研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GPC3基因突变:胸膜肺母细胞瘤(PPB)新型预后标志物与治疗靶点的发现
胸膜肺母细胞瘤(PPB)是一种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儿童的致命性胚胎性肉瘤,其发病率约为1/25万。虽然已知66%的PPB患者携带DICER1基因种系突变,但临床观察发现,单纯DICER1突变可能不足以解释肿瘤从囊性(Ⅰ型)向实性(Ⅲ型)的恶性进展,提示存在其他遗传驱动因素。更棘手的是,早期PPB在病理学上极易与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混淆,而两者预后差异显著——Ⅰ型PPB五年生存率达91%,Ⅲ型却骤降至53%。这种诊断困境和疗效差异,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胸外科的研究团队在《Discover Oncolog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
来源:Discover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体外透皮试验(IVPT)数据挑战:异常值、离群数据与代表性Jmax的临床意义解析
在皮肤渗透研究领域,体外透皮试验(IVPT)作为精密的模型系统,成功揭示了治疗性化合物和工业化学品经皮吸收的核心机制。与传统临床生物等效性研究不同,IVPT的独特优势在于可同步评估同一供体("受试者")的多重皮肤样本。这种设计虽能更全面表征个体渗透动力学,却也带来了特殊挑战——某些皮肤样本可能表现出显著偏离其他复本的异常吸收模式,这类"离群值"往往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渗透行为。研究团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溯性分析,系统考察了皮肤样本异常值、供体数据偏差、数据缺失等关键问题,特别聚焦代表性最大渗透通量(Jmax)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当IVPT实验设计规范时,离群数据实际反映了供体皮肤的生物学变异而非
来源:Pharmaceut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澳大利亚全国真实世界研究: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上市前后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持续性的影响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一种导致关节破坏和功能丧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澳大利亚的患病率高达全球之最——每10万人中就有2000例患者。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如依那西普(etanercept)等生物制剂(bDMARDs)虽能有效控制病情,但高昂的治疗费用每年给澳大利亚医疗系统带来2.73亿澳元的沉重负担。2017年依那西普生物类似药SB4(Brenzys)通过澳大利亚治疗商品管理局(TGA)批准上市,理论上可通过价格竞争降低医疗支出,但关键问题在于:这种"高度相似但非完全相同"的生物类似药,能否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维持与原研药相当的治疗持续性——这个反映长期疗效的重要指
来源:Pharmaceutical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综述:脉络丛的顶浆分泌
背景脉络丛(ChP)作为脑脊液(CSF)的主要分泌组织,长期以来被认为通过经典的外泌和跨细胞转运途径调控CSF成分。然而,近年研究发现,ChP上皮细胞还存在一种非典型的顶浆分泌模式——通过顶端膜出芽形成直径1-5μm的囊泡(称为顶浆体,aposome),将细胞质内容物(包括蛋白质、细胞器甚至信号分子)直接释放至CSF。这一现象早期因技术限制被误认为固定假象,如今通过实时钙成像和蛋白质组学技术证实其生理意义。结构与功能证据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显示,顶浆体富含顶端细胞骨架标记物(如ezrin、spectrin)和膜蛋白(如AQP1),且与纤毛结构空间相邻,暗示两者可能存在功能协同。活体成像证实,顶
来源:Fluids and Barriers of the CNS
时间:2025-07-18
-
伊马替尼通过抑制PDGFR介导的JMJD3表达和激活保护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完整性
脊髓损伤是导致患者终身残疾的重大健康问题,其破坏性不仅来自最初的机械损伤,更源于后续的"多米诺骨牌"式继发损伤。其中,血脊髓屏障(BSCB)的破坏被视为这场灾难的"第一张骨牌"——这道重要的生理屏障一旦崩溃,炎症细胞和毒性物质便会长驱直入,引发连锁反应般的神经损伤。然而,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保护BSCB的特异性药物,这成为脊髓损伤治疗的关键瓶颈。韩国庆熙大学(Kyung Hee University)的Chan Sol Park、Jee Youn Lee和Tae Young Yune研究团队在《Fluids and Barriers of the CNS》发表的重要研究,揭示了抗癌药物伊马替尼
来源:Fluids and Barriers of the CNS
时间:2025-07-18
-
膳食抗氧化剂与早期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患者死亡率关联:基于NHANES队列的剂量效应分析
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作为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新定义的多系统疾病,其早期阶段(0-3期)患者占全美成人90.8%,却长期面临营养干预策略缺失的困境。氧化应激作为连接代谢异常、慢性肾病和心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虽被证实可通过膳食抗氧化剂缓解,但具体成分组合及剂量效应始终不明。这一空白使得临床医生难以制定精准的饮食建议,患者被迫在"抗氧化保健品热潮"与"营养干预证据不足"的夹缝中徘徊。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分析NHANES 2007-2018队列中7,642名早期CKM患者数据,首次揭示复合膳食抗氧化指数(CDAI)与死亡率间的线性负相关:每增加1单位CDAI评分,全因死
来源:Nutrition & Metabolism
时间:2025-07-18
-
埃塞俄比亚癌症患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结局与死亡风险因素: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在癌症治疗领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如同潜伏的暗礁——约10-50%的实体瘤患者和超80%的血液肿瘤患者会遭遇这一并发症,其导致的治疗中断、感染风险及高昂医疗费用已成为全球性难题。但在埃塞俄比亚等资源有限地区,FN管理的困境尤为突出:诊断技术不足、抗菌药物选择受限,加之缺乏本土流行病学数据,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德布雷马科斯大学健康科学院药学系的研究团队联合贡德尔大学等机构,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揭示了埃塞俄比亚西北部肿瘤中心FN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死亡风险图谱,相关成果发表于《Oncology and Therapy》。研究人员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收集2017
来源:Oncology and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芝麻抗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芝麻的产业价值与生产困境作为富含优质植物油、蛋白质和微量营养元素的重要油料作物,芝麻(Sesamum indicum L.)在非洲和亚洲小农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其主产区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面临不可预测的干旱、盐碱化(Salinity)、病虫害(Biotic stresses)等多重胁迫,导致产量长期低迷。更严峻的是,落后的农艺措施与采后处理进一步制约产业发展。遗传多样性:抗逆育种的基石芝麻种质资源库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为抗逆性改良提供了天然素材。研究揭示,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可定位到调控干旱响应基因SiD
来源: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时间:2025-07-18
-
二甲双胍作为新型叶面生物刺激剂提升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与产量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干旱胁迫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生长和产量对水分条件极为敏感。干旱不仅会降低花生的光合效率,还会影响其营养吸收和最终产量。尤其是在埃及等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如何通过有效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花生的抗旱性和产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埃及农业研究中心(Agriculture Research Center, Giza, Egypt)的研究人员Marwa A. Qotb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探讨了二甲双胍(Metformin)作为一种新型叶面生物刺激剂在干旱胁迫下对花生生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解析栎科植物三基因组系统发育冲突的驱动因素:杂交、不完全谱系分选与基因树估计误差的综合作用
在生命之树的构建过程中,基因组数据带来的不仅是希望,还有令人困惑的冲突。栎科植物作为北半球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其系统发育关系长期存在争议。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栎科的叶绿体、线粒体和核基因组之间存在着令人费解的系统发育冲突,这些冲突可能源自古老的杂交事件、快速辐射导致的谱系分选不完全,或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然而,这些因素对系统发育冲突的相对贡献仍不清楚,就像拼图缺失了关键的一块。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团队在《BMC Plant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以栎科植物为模型,开展了一项多组学整合分析。研究人员首先以Castanopsis eyrei为参考组装线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UHPLC-ESI-MS/MS技术的植物组织中ACC非衍生化定量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果实成熟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乙烯作为唯一的气态植物激素发挥着关键调控作用。然而,乙烯检测面临重大挑战——它不仅会被机械损伤诱导产生,其分子量(28 Da)还与空气中的氮气相同,导致气相色谱检测时易受干扰。更复杂的是,近年研究发现乙烯合成的直接前体ACC可能具有独立于乙烯的信号功能,这使准确量化ACC成为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调控机制的关键突破口。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BMC Plant Bi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建立了无需衍生化的ACC定量分析方法。通过优化乙酸盐液液微萃取纯化流程,结合高精度六通阀控制流动相进入质谱的时机,显著降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甘蓝型油菜FRK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解析
在植物王国中,糖分子不仅是能量货币,更是调控生长发育的环境传感器。作为糖代谢的核心"开关",果糖激酶(FRK)通过磷酸化果糖参与碳分配和胁迫响应,其功能缺失会导致植物"代谢紊乱"。然而,在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中,FRK基因家族仍如同"黑箱",其成员数量、进化规律及胁迫调控机制长期未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BMC Plant Biology》发表的研究,如同打开这个黑箱的钥匙。通过整合比较基因组学和多组学分析,首次系统鉴定了甘蓝型油菜中38个BnFRK成员,揭示其通过异源多倍化后的特异性扩张模式。研究发现这些"代谢开关"在盐碱、干旱等胁迫下表现差异激活,特别是BnFRK
来源:BMC Plant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低剂量草甘膦通过C-P键膦酸盐促进浮游植物群落增殖的生态机制及其对有害藻华的潜在影响
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草甘膦(Glyphosate)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通过地表径流持续输入水体,其生态效应引发广泛关注。尤其在水体磷限制背景下,草甘膦分子中的C-P键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的替代磷源,但这一过程如何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有害藻华形成仍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实验设计,揭示了低剂量草甘膦驱动浮游植物群落重构的生态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Microbial Ecology》。研究采用表型微阵列(PM4A)高通量筛选、单/共培养系统及沉积物-水界面微宇宙实验,结合碱性磷酸酶活性(APA)检测和荧光标记技术,系统评估了三种代表性藻类对C-P键膦酸盐的利用差异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7-18
-
ROTEM检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被称为神经外科的"定时炸弹",约50%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而迟发性脑缺血(DCI)是其致死致残的关键因素。尽管DCI与微血栓形成密切相关,但抗凝治疗却因出血风险陷入两难——如何精准识别需要抗凝干预的患者群体,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Amsterdam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旋转血栓弹力测定(ROTEM)技术追踪160例aSAH患者凝血动态,发现早期凝血参数能有效预测不良结局。该成果发表于《Neurocritical Care》,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采用前瞻性
来源:Neurocritical Care
时间:2025-07-18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体积与认知功能预后的定量评估研究
在神经科学领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幸存者常面临隐匿的认知功能障碍挑战。这项横跨15年(2009-2024)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42名功能恢复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的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标准化评估,将低于人群数据25th百分位定义为不良认知结局。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半自动算法精确量化CT扫描中的出血体积,与传统改良Fisher评分展开正面较量。数据分析显示,客观体积测量展现出显著优势(AUC 0.75 vs 0.66,p=0.037),24 mL成为预测认知预后的关键阈值(敏感性72%,特异性60%)。中介分析更揭示出血体积通过血管痉挛机制部分
来源:Neurocritical Care
时间:2025-07-18
-
基于应力松弛水凝胶微球的细胞减震技术缓解软骨细胞内质网应激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骨关节炎作为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异常机械应力导致的软骨细胞损伤密切相关。在关节活动中,慢性机械振动不仅直接造成软骨结构破坏,更会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ERS)通路,引发软骨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降解。目前临床常用的透明质酸注射疗法仅能暂时改善关节润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机械应力传导和细胞应激反应这两个关键病理环节。如何开发既能缓冲关节机械应力,又能调节细胞应激反应的协同治疗策略,成为骨关节炎治疗领域亟待突破的科学难题。针对这一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细胞减震器"概念,通过构建具有应力松弛特性的水凝胶微球系统,实现了机械微环境调控与药物靶向治疗的有
来源: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穹顶结构气凝胶实现2273K超高温超弹性突破
在材料科学领域,传统气凝胶(aerogels)虽具有超高孔隙率和超低密度,但其结构在极端热机械条件下往往失稳。最新研究通过二维通道限制化学(two-dimensional channel-confined chemistry)方法,成功构建出穹顶结构(dome-celled)的超轻气凝胶家族。这些神奇材料展现出从液氦温度(4.2K)到白炽高温(2273K)的惊人弹性,犹如具备"温度免疫"特性。实验数据显示,它们不仅能承受近乎完全压缩(99%应变)的20000次残酷考验,还能在2273K高温下经受上百次热冲击洗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熵碳化物(high-entropy carb
-
连续流动化学(Continuous Flow Chemistry):分子合成领域的革命性技术突破
流动化学(flow chemistry)作为革命性的分子合成技术,正在重塑现代化学研究范式。这项技术巧妙利用精密泵送系统和微型反应管路,将传统间歇式(batch)反应转化为连续空间控制过程。其核心优势在于超高表面积体积比带来的卓越传热效率,以及通过简单延长反应时间即可实现放量生产的"数增放大"(scale-up)特性。在制药领域,该技术显著提升了活性药物成分(API)合成的安全性和产率;农用化学品(agrochemicals)生产中则实现了危险中间体的在线淬灭;材料化学(materials chemistry)领域更开创了精准控制纳米晶体生长的全新途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多米诺"式反应串联能
来源: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
时间:2025-07-18
-
糖尿病前期:病理机制与早期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中间代谢状态。最新研究揭示了这一阶段作为2型糖尿病(T2DM)发展前奏的重要临床意义。除显著增加T2DM发病风险外,该状态还与多种血管性和非血管性并发症密切相关。诊断方面存在三种主要检测手段: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asting plasma glucose)、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值得注意的是,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和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
来源: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时间:2025-07-18
-
第12届国际多主题生物医学大会:心血管疾病、神经科学及癌症治疗的前沿突破与精准医疗展望
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诊疗正面临重大挑战:运动员心肌病的猝死风险难以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对机械循环支持(MCS)的依赖缺乏有效干预靶点,脑肿瘤手术的精准切除技术亟待突破。欧洲大学塞浦路斯医学院(European University Cyprus, EUC)的研究团队在第12届国际多主题生物医学大会上,通过多中心协作研究揭示了这些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研究采用先进的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和基因检测技术对运动员心肌病进行风险分层,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超过500例患者队列数据;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和人类心脏组织样本,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和代谢组学解析KLF5转录因子在心力衰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7-18
-
HLA-DQαβ异源二聚体错配在移植后同种免疫反应及移植物存活中的预测价值
在器官移植领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始终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关键因素。尽管既往研究已证实HLA-DQ错配与不良移植结局相关,但这一关联是否独立于HLA-DR错配仍存争议。更复杂的是,HLA-DQ分子独特的αβ双链结构使其可能形成顺式(cis)或反式(trans)异源二聚体,这种分子层面的多样性理论上可能增加错配风险,但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来自加拿大健康研究所(CIHR)资助团队的研究人员在《Human Immunology》发表重要成果,通过对866例肾移植受者长达7.7年的随访分析,首次系统评估了HLA-DQαβ异源二聚体错配的临床价值。研究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重点分析了HLA-D
来源:Human Immunology
时间:2025-07-18
-
淋巴结检出数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生存预后的精准评估及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研究
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临床难题始终困扰着外科医生:到底需要检测多少枚淋巴结才能准确评估患者预后?当前指南推荐的12枚阈值缺乏充分循证依据,而过度清扫又可能破坏免疫防线。更棘手的是,约30%淋巴结阴性患者术后仍会复发,但辅助化疗仅能带来4%的生存获益——这种"治疗困境"使得临床决策如同行走在疗效与风险的钢索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美国SEER数据库中17.8万例结直肠癌病例,首次揭示了淋巴结检测数量的"黄金分割点"。研究采用多变量模型和连接点回归分析等先进统计方法,发现18枚淋巴结构成关键生物学阈值:低于此值可能遗漏转移灶导致预后误判,而超过此值则可能因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冷大气等离子体处理酵母β-葡聚糖合成硒纳米颗粒的尺寸调控及其抗菌/抗氧化特性研究
在营养补充剂和医疗领域,传统硒化合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毒性高等瓶颈问题。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中硒纳米颗粒(SeNPs)因其高生物活性和低毒性备受关注。然而,现有合成方法往往面临粒径控制困难、工艺复杂等挑战,特别是生物合成的SeNPs普遍存在粒径过大的缺陷。如何通过绿色方法获得尺寸均一且功能优异的SeNPs,成为纳米生物技术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科学难题,加齐大学(Gazi University)生物学系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发酵食品分离的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M59菌株中提取β-葡聚糖,经羧甲基化改性后作为稳定剂合成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NDVI的新疆植被动态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退化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中国西北生态屏障的新疆,其植被动态变化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更是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国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工程,但在干旱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措施的成效仍需科学评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利用2001-2020年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资料,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相关性分析和空间残差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新疆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新疆植被变化呈现显著时空异质性,整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空间关系与运动信息在社会场景感知中的作用:静态与动态视觉刺激下大脑网络的交互选择性研究
人类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其大脑如何快速识别和理解社会互动一直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运动信息是社会互动感知的必要条件,因为现实中的社交行为本质上是动态的。然而,当我们瞥见地铁里两个静止站立却面对面的人时,为何能瞬间判断他们可能存在互动?这个日常现象揭示了静态空间关系在社会认知中的潜在重要性。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里昂第一大学(Université Claude Bernard Lyon 1)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揭开了这一谜题。研究人员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结合静态人体图像和动态点光源显示(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土壤微生物组与理化特性对金花石蒜生物碱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金花石蒜因其富含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和抗癌活性的生物碱lycorine和galanthamine而备受关注。然而,这种珍稀植物的自然繁殖率极低,每年仅能产生1-2个鳞茎,且需要四年才能成熟开花。更严峻的是,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其种群难以扩张。面对这一困境,科学家们开始思考:能否通过调控生长环境来提升其药用价值?尤其令人困惑的是,相同遗传背景的植株在不同地区表现出高达6倍的生物碱含量差异,暗示着环境因素可能扮演着关键角色。怀化学院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埃塞俄比亚德布雷马科斯综合专科医院实验室标本拒收率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2019-2023年回顾性研究
在非洲医疗资源受限地区,实验室诊断质量直接影响HIV和结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效果。德布雷马科斯大学健康科学院医学检验系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35,673例转诊标本数据,首次系统揭示了埃塞俄比亚西部转诊实验室网络的标本质量现状。研究发现,尽管四年间整体拒收率从2.30%降至1.26%,但CD4+检测标本仍高达5.41%的拒收率,显著高于HIV病毒载量(1.38%)和GeneXpert结核检测(0.20%)项目。这项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为改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实验室前处理流程提供了关键基准数据。研究人员采用回顾性文件审查法,收集2020-2023年间56家基层医疗机构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乳酸通过组蛋白H3乳酰化调控Tyrp1转录抑制黑色素合成的机制研究
在美容护肤和医学领域,乳酸因其温和的酸性和优异的渗透性被广泛用于改善皮肤质地。尽管已知乳酸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但其分子机制长期未被阐明。传统观点认为乳酸主要通过抑制酪氨酸酶(TYR)活性或调节活性氧(ROS)发挥作用,但近年发现的蛋白质乳酰化修饰(lactylation)为理解乳酸功能开辟了新视角。这种类似乙酰化的表观遗传标记,尤其是组蛋白H3K18位点的乳酰化(H3K18la),已被证明能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表达。长治医学院山西省衰老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发现乳酸处理可剂量依赖性减少B16黑色素瘤细胞的黑色素沉积,同时通过HPLC-MS/MS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VGG网络与显微-衍射图像融合的芽殖酵母识别新方法在成像流式细胞术中的应用
在单细胞分析领域,显微成像技术虽能提供精细的形态学信息,却难以实现高通量检测;而流式细胞术虽具备高速优势,但传统方法依赖荧光标记且分辨率有限。这种矛盾在酵母细胞研究中尤为突出——作为真核生物研究的模式生物,芽殖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细胞周期监测需要同时获取形态特征和群体分布信息。更棘手的是,现有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机器学习方法在MDIFC系统中存在双重瓶颈:处理衍射图像时特征提取耗时长(58.67ms/样本),而单独分析显微图像又因缺乏纹理特征导致分类准确率不足。针对这一技术痛点,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Yangguang Han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移植耐旱保护性细菌增强丁香罗勒抗旱性的机制研究与应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已成为威胁农作物生产的首要环境压力。传统应对策略如育种和农用化学品存在遗传资源有限、生态风险高等瓶颈,而植物相关微生物作为"第二基因组"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实验室成果向田间转化的障碍在于复杂环境下的菌群定殖稳定性。在此背景下,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园艺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最小功能菌群"策略,从耐旱植物Alcea aucheri的根际分离出三株荧光假单胞菌,通过系统构建1-3株菌的梯度组合,在自然土壤条件下验证了其对敏感宿主丁香罗勒的多维度保护效应,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研究采用梯度菌群接种设计,通过测量生物量、光合色素(RWC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调控代谢网络和抑制JAK2/STAT1通路改善脓毒症多器官损伤的机制研究
脓毒症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重大挑战,每年导致1100万人死亡,其核心病理机制是失控的炎症风暴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尽管抗炎治疗是临床主要策略,但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中药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YSA)虽在抗炎、抗氧化方面展现出潜力,但其具体作用靶点和整体分子机制仍如"黑箱"般未被破解。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加速康复外科麻醉临床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地整合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技术,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中揭示了HYSA对抗脓毒症多器官损伤的双重机制。研究人员首先采用CLP手术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300 mg/kg HYSA后观察到生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喀斯特天坑隔离效应与土壤特性驱动小叶红豆树种群遗传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广西北部喀斯特地貌的密林深处,生长着一种被称为"广西紫檀"的珍稀树种——小叶红豆树(Ormosia microphylla)。这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不仅因其紫黑色心材制成的顶级工艺品而备受追捧,更因盗伐猖獗和自然繁殖困难陷入生存危机。野外调查显示,许多历史分布区已难觅其踪,现存种群呈现严重的片段化分布。更令人担忧的是,该物种开花结果不稳定,种子具有硬实特性,自然更新能力极差。尽管2013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仅将其列为近危(NT)等级,但在2021年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小叶红豆树却直接"跳级"成为国家Ⅰ级保护物种,凸显其保护紧迫性。然而,关于该物种的进化历史和濒危机制的研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tau病理中神经活动模式改变的动态特征与海马环路功能失调机制研究
在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奥秘的征程中,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如何破坏大脑信息处理始终是未解之谜。传统研究多聚焦于分子层面的异常或宏观行为缺陷,却难以解释为何轻微的蛋白沉积就能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个"黑箱"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缺乏有效工具来捕捉神经环路动态变化的本质特征。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麦戈文医学院(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cGovern Medical School)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突破性研究。他们另辟蹊径,将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创立的λ随机性度量与阿诺德提出的β有序性评分相结合,构建出神经活动模式的"指纹识别"系统。这种方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GC-MS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与多元统计方法的植物虫害检测新策略
在自然界隐秘的化学对话中,植物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构建起复杂的防御网络。当遭遇虫害侵袭时,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气体分子成为植物最早的"求救信号"。然而,传统虫害检测方法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植物释放的VOCs组成复杂且存在显著生物变异;另一方面,人工解析气相色谱-质谱(GC-MS)数据既耗时又易受主观影响。这种低效的检测方式严重制约了早期虫害防控,特别是对亚洲长角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ALB)等入侵物种的及时干预。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德国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学大学安全与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Safety and Security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钠通道激动剂Poneratoxin揭示神经元高敏性与功能损伤关联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在神经科学领域,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s)的功能异常与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传统研究缺乏能持续激活钠通道而不显著影响细胞活性的工具分子,这极大限制了相关病理机制的探索。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国家化学危害防护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istry for NBC Hazards Protection)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子弹蚁毒液中的25肽毒素Poneratoxin(PoTX)开展研究。这种天然毒素能特异性激活Nav1.2/1.3/1.6/1.7亚型,引起长达数小时的神经元持续兴奋。研究人员通过构建SH-SY5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LC-MS/MS微样本技术定量分析剖宫产麻醉药物在母胎血清中的分布特征及胎盘转移动力学研究
在剖宫产手术中,瑞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因其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胎儿安全性日益受到青睐。然而这些药物在母胎间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仍不明确。传统检测方法面临样本需求量大(需500μl血清)、耗时长等瓶颈,且缺乏能同时检测三种药物的标准化方案。这一知识空白使得临床医生难以精准评估麻醉组合对胎儿的影响,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孕妇等高危群体的用药安全构成挑战。针对这一难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与麻醉科联合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创新研究。研究人员开发出仅需10μl血清的超灵敏LC-MS/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通过4分钟内完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肥胖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共享致病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体内验证揭示免疫炎症调控新靶点
肥胖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疾病,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证据联系起来。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而IPF作为一种致命的慢性间质性肺病,5年生存率与癌症相当。尽管已知肥胖会通过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等机制影响肺部健康,但两者间的分子桥梁始终迷雾重重。现有治疗IPF的药物如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仅能延缓病程,迫切需要新的治疗靶点。厦门医学院功能与临床转化医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多组学方法系统解析了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GEO数据库中肥胖(GSE151839)和IPF(GSE28042等)数据集,结合高脂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短期骑行干预对老年人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研究:低氧、血流限制与离心训练的效果比较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65岁以上人群慢性病负担占医疗成本的40-50%,寻找经济有效的健康干预策略迫在眉睫。运动虽被公认为抗衰老的重要手段,但老年人常因关节退变、心肺功能下降等因素难以耐受高强度训练。为此,瑞士洛桑大学运动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Tom Citherlet团队联合巴西研究人员,首次系统比较了四种骑行训练模式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差异化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通过模拟海拔3370米的低氧环境(HYP,FiO214%)、350 mmHg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不同物候期蓍草(Achillea santolina)的植物化学特征与抗氧化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在传统医药和现代健康产业中,蓍草属植物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备受关注。然而,作为该属重要代表的Achillea santolina,其关键活性成分随生长周期的动态变化规律尚不明确——这直接影响了药用原料采收时机的选择与产品标准化生产。特别是在精油(Essential oil, EO)领域,物候期如何影响单萜(monoterpenes)与倍半萜(sesquiterpenes)的代谢转换,以及酚类物质(phenolic compounds)的积累模式,成为制约其药效稳定性与工业应用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科学缺口,伊朗农业研究教育推广组织(Agricultural Research, Educatio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解锁长春花叶提取物的治疗潜力:基于体外、体内及计算机模拟的多维研究揭示其抗糖尿病、降血脂及抗关节炎作用
在传统医学与现代药理学交汇的探索前沿,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这种被亚洲和非洲民间长期用于糖尿病治疗的植物,正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影响约7亿人),现有药物存在成本高、副作用明显等局限,而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困扰1%全球人口的自身免疫疾病,现有NSAIDs和DMARDs疗法也面临挑战。这项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由贾汉吉尔纳加尔大学药学院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展,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系统评估了长春花叶提取物的治疗潜力。研究采用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60只瑞士白化小鼠)、BSA变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意大利ADHD儿童患者短期哌甲酯(MPH)治疗临床结局:一项12周自然观察性研究
在儿童精神健康领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如同一只难以驯服的"思维野马",全球约1.13%的儿童受其困扰,其中70%症状会持续至成年。更棘手的是,65-85%的ADHD患儿同时患有学习障碍、自闭症(ASD)或抽动障碍等共病,形成复杂的临床拼图。尽管国际指南推荐哌甲酯(MPH)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的医疗数据显示,不同临床中心存在显著治疗差异,且缺乏短期疗效证据。这就像医生们拿着不完整的地图在迷雾中前行——他们急需真实世界数据来指引用药决策。意大利Bosisio Parini的IRCCS Eugenio Medea科学研究所儿童精神病理学单元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采收季节与土壤-植物互作对番石榴叶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不仅是重要经济作物,其叶片更因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而被传统医学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糖尿病。然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显著受环境因素和生长阶段影响,这导致不同季节采收的药用植物在有效成分含量和药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关于采收时间对番石榴叶质量影响的研究仍存在空白,特别是土壤-植物互作对活性成分积累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埃及国家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re)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系统研究,通过比较春季(3月)和夏季(8月)采收的番石榴叶片,分析了季节变化对营养成分、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采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卤虫摄食标记物的毒性评估及其生态研究应用价值
在海洋生态研究中,浮游动物的摄食行为观测长期面临技术挑战。传统方法如残余食物测量或显微观察,要么只能获得群体数据,要么会干扰生物正常活动。更先进的电化学技术虽能实现个体监测,但设备复杂昂贵。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荧光标记材料如量子点(QDs)和微塑料存在毒性大、易光漂白等问题。泰国普吉王子大学海洋微生物实验室与朱拉隆功大学生物系行为生态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包裹Rubpy染料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FSNPs)应用于海洋浮游动物研究。通过水包油反相微乳液技术合成的64 nm球形颗粒,在365 nm紫外光激发下产生614 nm的稳定荧光。研究以卤虫为模型,采用急性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传统与离心训练对残奥力量举运动员肌力、皮温及肌肉激活影响的对比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残奥力量举(Paralympic Powerlifting, PP)作为一项仅包含卧推的极限力量运动,其运动员在相对和绝对力量上甚至超越常规力量举选手。然而,这种卓越表现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更令人困惑的是,日常使用轮椅或拐杖移动的残奥运动员,其上肢肌肉持续承受类似卧推的负荷——这是天然的热身还是潜在的训练优势?传统训练(Traditional Training, TT)与离心训练(Eccentric Training, ET)哪种更能提升PP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残奥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设计。为解决这一难题,巴西塞尔希培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胶原蛋白指纹技术(ZooMS)揭示意大利南部Castelcivita洞穴晚更新世动物群的新见解: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生态适应的分子考古证据
在探索现代人类扩散与尼安德特人替代过程的关键时期(50,000-35,000年前),意大利南部作为生物地理避难所的特殊地位日益凸显。Castelcivita洞穴保存了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从尼安德特人的晚期Mousterian文化,到可能与早期现代人类相关的Uluzzian技术复合体,再到明确属于现代人类的Protoaurignacian文化。然而,该遗址大量骨骼碎片因高度破碎化难以通过传统形态学鉴定,阻碍了对人类狩猎策略和环境适应机制的深入理解。2 cm的未鉴定骨骼进行分子水平分析。研究发现洞穴中胶原蛋白保存异常完好(成功率88%),首次在Mousterian层(gar层)发现犀牛(可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油用蓝桉优良种质早期选择:基于1,8-桉叶素含量变异的育种策略
在云南高原的青山绿水间,一种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的树种——蓝桉(Eucalyptus maideni F. v. Muell.)正面临产业发展的瓶颈。这种稀有的"油材两用"树种,其叶片提取的精油(EO)富含具有药用价值的1,8-桉叶素(eucalyptol),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然而,当前种植园普遍面临种子来源短缺、子代品质参差不齐的困境,导致精油产量和品质波动较大,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键的是,传统育种多关注生长性状,对决定精油经济价值的化学成分变异规律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西方饮食诱导小鼠模型中对脂肪组织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的保护作用及对肝脏疾病活性的促进作用
Western饮食模型中ICAM-1的双向调控机制饮食干预与动物模型构建研究采用40%脂肪、20%果糖和2%胆固醇的西方饮食(WD)喂养12-24周,对比野生型(WT)和携带ICAM-1基因突变(Icam1tmBay)的雄性C57BL/6J小鼠。该突变导致Ig结构域4缺失,仅表达含1+5、1+2+5和1+2+3+5结构域的剪切变体。通过μCT成像证实两种小鼠在体脂分布、肝脏体积等基础代谢参数无显著差异。ICAM-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谱免疫组化显示WD喂养显著提升WT小鼠肝脏、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和小肠中ICAM-1蛋白表达,qPCR检测到相应组织Icam1 mRNA水平同步上调2-3倍。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CTSK作为TLR相关关键生物标志物在肝硬化中的鉴定:整合生物信息学与病理学特征解析
摘要肝硬化(LC)作为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机制与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筛选出4个TLR相关枢纽基因(CXCL9、CXCL10、SPP1、CTSK),并构建了高准确度的诊断模型。这些基因不仅与免疫微环境失调相关,还可能通过激活TLR4-MyD88-NF-κB轴促进LC进展。引言LC以肝组织纤维化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TLR家族(如TLR4、TLR9)通过调控炎症和纤维化参与LC进展,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索TLR相关基因在LC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研究整合了5个公共数据集(GSE14323、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天然产物作为HER2抑制剂的发现:虚拟筛选揭示甘草苷(liquiritin)作为乳腺癌治疗新靶点
乳腺癌长期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其中HER2阳性亚型约占30%,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尽管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和拉帕替尼(Lapatinib)等靶向药物改善了临床疗效,但耐药性和心脏毒性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天然产物因其结构多样性和低毒性成为抗癌药物开发的重要资源,但如何从海量天然化合物中高效发现HER2抑制剂仍是重大挑战。亚历山大大学药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突破性成果。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638,960种天然产物的虚拟化合物库,采用Glide HTVS/SP/XP三级分子对接策略筛选HER2结合分子,结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CAMKKβ通过调控AMPK/ULK1信号通路促进上皮性卵巢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上皮性卵巢癌(EOC)是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种,约75%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五年生存率不足30%。这种严峻现状主要源于其独特的转移模式——癌细胞以多细胞球体(Spheroid)形式在腹腔内播散,并通过激活应激反应通路抵抗失巢凋亡(anoikis)。其中,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及其介导的自噬(macroautophagy)被认为是维持球体存活的关键机制,但具体调控网络尚未阐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Wester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Cell Biology)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药物重定位策略发现氟尿嘧啶和表柔比星靶向肾上腺皮质癌生存基因HMMR
肾上腺皮质癌(ACC)作为最具侵袭性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五年生存率不足35%,手术联合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自1960年以来,唯一获批药物米托坦存在严重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亟需开发新型治疗策略。这一临床困境的核心在于ACC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肿瘤微环境中基因调控网络、免疫逃逸机制与药物响应的相互作用尚未阐明。为解决这一难题,伊朗伊斯法罕大学(University of Isfahan)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合多组学技术,通过对139例临床样本(含106例转移性ACC)的系统分析,发现11个关键枢纽基因的协同表达模式。该研究首次揭示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绿色一阶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血浆和混合物中拉西地平及其酸降解产物的研究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拉西地平作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其质量控制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分析方法如LC-MS/MS和HPLC虽精度高但成本昂贵,而常规荧光法则受制于拉西地平与其酸降解产物光谱重叠的干扰。更棘手的是,现有技术往往使用有害有机溶剂,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则。这些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药物监测的准确性和环境友好性。针对这些挑战,开罗爱资哈尔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化学系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创新成果。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一阶导数同步荧光光谱的绿色分析方法,通过巧妙设计实验参数,成功解决了复杂基质中的检测难题。该方法采用△λ=160 nm同步扫描技术,结合Tween-80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阳光紫外线辐射与印度比哈尔地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发病机制的关联研究
在印度比哈尔这个黑热病(VL)流行区,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随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减少,其皮肤并发症——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DL)的发病率却呈现反常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皮肤病变往往出现在长期暴露于阳光下的身体部位,暗示着紫外线辐射(UVR)可能在疾病发生中扮演关键角色。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臭氧层破坏使得地表UV辐射强度不断增加,这为理解PKDL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拉金德拉纪念医学科学研究所(ICMR-Rajendra Memor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光化学合成金纳米颗粒偶联乳香酸抑制α-突触核蛋白聚集并延缓纤维化动力学的研究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帕金森病(PD)犹如一个难解的谜题,其核心病理特征——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异常聚集,一直是科学家们攻坚的重点目标。这种蛋白从无序的单体逐渐转变为β-折叠(β-sheet)丰富的纤维结构,形成具有神经毒性的路易小体(Lewy bodies),最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尽管天然产物如乳香树脂提取的β-乳香酸(β-Boswellic acid, BA)展现出治疗潜力,但糟糕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其临床应用举步维艰。德黑兰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 GNPs)这一神奇的纳米载体。GNPs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两步优化法增强耐冷芽孢杆菌MTCC 2908胞外多糖的产量、结构表征及治疗潜力评估
在极地环境、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微生物胞外多糖(EPS)因其独特的流变特性和生物活性备受关注。然而传统EPS生产菌株存在产量低、功能单一等问题,特别是对耐冷微生物这一"天然冷库"的资源开发严重不足。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 MTCC-2908作为从寒冷环境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其EPS可能具有低温溶解性和特殊生物活性,但相关研究几乎空白。印度Manipal高等教育学院生物技术系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通过创新性的两步优化策略破解了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10个参数中筛选出葡萄糖、NH4Cl等5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利手性通过ERP和α振荡调节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揭示大脑不对称性的新证据
在人类大脑这个精密的"指挥中心"中,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神经科学家们探索的迷人课题。有趣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而约10%的人却是左利手,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差异背后,隐藏着大脑功能组织的深刻不同。传统理论认为,恐惧等负面情绪主要由右半球处理,而注意力控制也高度依赖右半球网络。那么当这两个右半球主导的功能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资源竞争"?更重要的是,左利手者与右利手者的大脑是否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这种竞争?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基础神经科学,对教育方法和临床干预策略的个性化设计也具有重要启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研究所的Fa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双曲空间嵌入的脑网络几何表征预测颞叶癫痫手术预后
癫痫作为困扰全球1%人口的神经系统疾病,约30%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患者对药物无反应,手术切除致痫灶成为重要治疗手段。然而临床面临严峻挑战:近三分之一患者术后仍会复发,传统预测模型(如MRI形态学、EEG特征)准确率有限,且缺乏对全脑网络级改变的量化方法。现有研究表明,癫痫异常活动往往涉及超出切除范围的广泛网络,但如何捕捉这些微妙变化并转化为预测指标,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法国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Martin Guillemaud团队在《npj Systems Biology and Applications》
来源:npj Systems Biology and Appl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v)在伴警示征的CIDP患者中的患病率:多中心基因筛查与误诊分析
这项探索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hereditary 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 ATTRv)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CIDP)鉴别诊断的研究颇具启发性。13家意大利顶级神经肌肉中心联袂出击,对124名伴有至少1项警示征的CIDP患者进行前瞻性TTR基因筛查,结果出人意料——尽管65%患者存在≥2项警示征,14%对标准治疗无应答,却未检出任何TTR变异。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通过回顾性分析17例最初被误诊为CIDP的ATTRv病例,发现惊
来源:Journal of Neurology
时间:2025-07-18
-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糖尿病领域二十年研究全景:文献计量揭示治疗潜力与未来方向
糖尿病作为全球性健康威胁,其治疗困境长期集中在胰岛β细胞功能不可逆丧失这一核心问题上。尽管胰岛素替代疗法能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疾病,且存在低血糖风险和治疗负担。2006年日本学者山中伸弥团队开发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技术,因其能分化为任何体细胞类型的特性,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希望——理论上,患者自体来源的iPSCs可定向分化为功能性β细胞,实现生理性血糖调控。然而,这一领域历经二十年发展,究竟取得了哪些突破?哪些国家引领研究?未来方向何在?这些关键问题亟需系统性解答。研究人员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Web of Scie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脐带血外泌体MFG-E8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恢复自噬流抑制铁死亡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脐带血因其富含干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成为研究热点。然而,脐带血外泌体(HUCB-Exo)在HIE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其中关键蛋白如何调控细胞死亡途径仍待探索。研究人员通过建立7日龄新生大鼠HIE模型和SH-SY5Y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采用HUCB-Exo干预后发现:外泌体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和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机制研究发现HUCB-Exo携带的MFG-E8蛋白能下调Beclin1、ATG7和LC3 II/I表达,促进p62表达,抑制自噬过度激活;同时降低NCOA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眼内追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整合IVIS成像与Alu PCR技术提升人源细胞检测效能
在再生医学领域,干细胞治疗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修复组织损伤,又潜藏着肿瘤形成和免疫排斥的风险。传统Z-stack成像等技术只能捕捉静态瞬间,就像试图用单张照片还原整部电影情节。当科学家们将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注入眼部时,这些细胞究竟去了哪里?能存活多久?是否会失控增殖?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的安全窗。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精妙的追踪实验:首先通过慢病毒载体将CAG启动子驱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CAG-ffLuc-cp156)导入adMSCs,这些改造后的细胞在注射后能持续"发光"。IVIS活体成像系统就像生物体内的GPS,实时记录发光信号强弱和分布位置。当光学信号消失后,A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综述:外泌体促进骨再生
外泌体与骨再生的分子机制外泌体与miRNA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关键载体,通过转运miRNA调控骨修复。例如,miR-126通过激活VEGFR2通路促进血管生成,而miR-19b-3p通过抑制PTEN增强成骨分化。研究发现,骨折愈合过程中miR-181a-5p和miR-140-3p等miRNA通过靶向NCOA1和IL1A基因调控炎症反应,而miR-92a-3p通过PI3K/AKT通路加速成骨细胞分化。外泌体与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s)的分化受外泌体双向调控。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下调miR-148a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而红细胞膜修饰的外泌体递送miR-214可逆转骨丢失。此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综述:再生医学中先进治疗药物产品的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再生医学中ATMPs的挑战与突破当前困境: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鸿沟先进治疗药物产品(ATMPs)包括基因治疗药物(GTMPs)、体细胞治疗药物(sCTMPs)和组织工程产品(TEPs),其核心挑战在于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工业化流程。制造过程中需应对细胞变异性、无菌控制、规模化扩增等难题,例如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扩增时可能出现表型漂移。安全性:双刃剑的平衡肿瘤形成风险是ATMPs的致命弱点。多能干细胞(PSCs)产品需通过畸胎瘤试验检测残留未分化细胞,而体细胞产品则需在免疫缺陷小鼠(如NOG/NSG)中进行体内致瘤性评估。新型数字软琼脂检测技术显著提升了罕见转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综述:端粒在白血病干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端粒与白血病干细胞:从基础到治疗的探索端粒的核心功能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重复序列(TTAGGG),与Shelterin蛋白复合体结合形成保护帽,防止DNA损伤和染色体融合。每次细胞分裂后,端粒因“末端复制问题”而缩短,这一过程可通过端粒酶(hTERT-TERC复合物)的活性被部分抵消。值得注意的是,造血干细胞(HSCs)和祖细胞虽表达低水平端粒酶,但仍面临显著的端粒损耗,这与其高增殖需求密切相关。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白血病干细胞(LSCs)是白血病发生的根源,具有自我更新、分化阻滞和化疗抵抗的特性。其表面标志物如CD34+CD38?、CD123和TIM-3可区别于正常HSCs。LSCs依赖骨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Piezo1蛋白封装压力敏感多功能水凝胶调控细胞响应促进压力性溃疡愈合的研究
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s, PU)作为临床常见的难愈性创面,其高发病率和高感染风险始终是困扰医疗界的难题。当患者骨突部位长期受压导致局部缺血时,传统敷料往往难以解决组织再生受阻和持续炎症的恶性循环。更棘手的是,这种特殊伤口环境会破坏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1的功能——这种形如三叶螺旋桨的膜蛋白本应通过感知压力变化来调控细胞行为,却在慢性伤口中"失灵"。山西白求恩医院的研究团队在《Regenerative Therap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将Piezo1蛋白(PP)封装进具有压力响应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CMC)水凝胶,创造出能"感知"伤口压力的智能敷料。这种PP-MH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日本眼科再生医学产品获批后国家医保覆盖评估:现状分析与策略优化
在眼科疾病治疗领域,再生医学正掀起一场革命风暴。日本作为全球再生医学的先行者,2014年率先开展iPS细胞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并陆续批准了多款突破性产品。然而,这些充满希望的治疗手段在获得监管批准后,却面临着一个意想不到的障碍——漫长的医保覆盖等待期。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创新疗法能否真正惠及患者,成为制约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的关键瓶颈。京都府立医科大学(Kyoto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痛点展开深入研究。他们选取2014年《医药品医疗器械法》(PMD Act)实施后日本批准的5款眼科再生医学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治疗遗传
来源:Regenerative Therapy
时间:2025-07-18
-
SmGBF1-SmGDH3调控模型揭示水涝胁迫下丹参酚酸B积累的分子机制
丹参作为传统中药材,其核心活性成分丹参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SalB)因卓越的抗氧化和心血管保护作用备受关注。然而,作为根茎类作物,丹参在生长季常遭遇水涝胁迫,导致产量骤减、品质下降。尽管前期研究发现土壤高湿度可能促进SalB积累,但水涝胁迫下NH4+动态变化与SalB合成的分子关联始终是未解之谜。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联用技术,首次解析了水涝胁迫下SmGBF1-SmGDH3分子模块驱动SalB合成的精确机制,为逆境条件下丹参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采用生理生化检测、转录组测序和转基因验证等关键技术。150天生长期的丹参幼苗经受15天水涝处理,通过监测丙
来源:Plant Phenomics
时间:2025-07-18
-
莲籽特异性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NnRab18脱水素的细胞保护功能及其分子机制解析
莲(Nelumbo nucifera)作为水生植物,其种子却能在脱水状态下保存千年之久,这种"矛盾"的生命现象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探索。传统认知中,水生生物通常对脱水极度敏感,但莲籽却打破了这一规律——即使去除坚硬种皮,仍能耐受100℃高温处理12小时。这种非凡的耐受性暗示着其胚胎内存在独特的细胞保护机制。已有研究发现,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特别是脱水素(Dehydrin, DHN)家族可能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但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莲籽特异性表达的NnRab18脱水素展开系统研究。通过整合Western blot、亚细胞定位、转基因拟南芥和大肠杆菌胁迫实验,结
来源:Plant Phenomics
时间:2025-07-18
-
综述:纳米颗粒调控植物激素与胁迫下防御反应信号通路的机制解析
纳米颗粒与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纳米颗粒(NPs)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1-100 nm尺度),已成为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的新型工具。金属及金属氧化物NPs(如ZnO、SiO2、Ag-NPs)通过根系吸收或叶面渗透进入植物体,直接干预激素合成、转运及信号转导,从而重塑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植物激素的纳米级调控ABA信号增强抗逆性La2O3 NPs通过激活SnRK2s-PYR/PYL-ABF信号级联,显著提升玉米根系ABA含量,促进木质素沉积以增强水分保持能力。而ZnO NPs与ABA联用可协同提高玉米脯氨酸积累和抗氧化酶(CAT、APX)活性,缓解干旱胁迫导致的膜脂过氧化。SA/JA介导
来源:Plant Nano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铁纳米颗粒调控植物生长因子的控释及非生物胁迫抗性在作物生产中的革命性应用
铁纳米颗粒的革命性农业应用在应对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胁迫的双重挑战中,铁纳米颗粒(Fe-NPs)正引领着现代农业技术的革新。这种直径仅1-100纳米的微小粒子,凭借其超高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磁学特性,正在改写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应用范式。智能递送系统的突破传统PGRs应用面临降解快、靶向性差等瓶颈。Fe-NPs通过表面功能化形成"纳米集装箱",可将生长素、赤霉素等激素的稳定性提升300%。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磁响应特性——在外加磁场引导下,Fe-NPs能像微型导航仪般精准定位到根系或叶片,使PGRs利用率提升至85%。环境响应型释放机制展现了自然启发的智慧:当植物遭遇干旱时,根系pH值升高会触
来源:Plant Nano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植物纳米技术缓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
纳米技术在植物抗逆中的应用机制生物胁迫的纳米防护策略纳米颗粒通过物理化学双重途径对抗病原体:银纳米颗粒(Ag-NPs)能穿透真菌细胞壁导致胞质泄漏,SiO2-NPs则形成"角质层-硅"双层物理屏障抵御昆虫。在分子层面,CuO-NPs可上调烟草中Hrs203J和PR1b等防御基因,而TiO2@MWCNTs复合纳米材料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抑制效率达40%。非生物胁迫的纳米缓解方案针对干旱胁迫,Si-NPs通过激活DREB2和MYB33基因增强ABA信号,使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提升35%。在盐胁迫下,Fe3O4-NPs将番茄根系的Na+/K+比降低62%,同时促进脯氨酸积累。CeO2-NPs则通
来源:Plant Nano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天然三萜化合物Alpha-Heredin通过双重靶向线粒体分裂(CAMKⅡ/DRP1通路)和铁死亡抑制胰腺导管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胰腺导管腺癌(PDAC)被称为"癌中之王",五年生存率不足10%,其治疗困境主要源于两大特性:一是诊断时多已晚期且易转移,二是对吉西他滨等标准化疗的顽固耐药性。更棘手的是,现有治疗伴随严重全身毒性,而肿瘤细胞的代谢可塑性——尤其是线粒体动态平衡(mitochondrial dynamics)的异常活跃,成为其增殖和耐药的关键支撑。这种背景下,寻找能精准打击肿瘤弱点且低毒的新型药物迫在眉睫。在这项发表于《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的研究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团队发现,源自常春藤的天然三萜化合物Alpha-Heredin展现出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硝酸钾诱导的生化防御机制对抗水稻真菌病原体引发的生物胁迫
中国花椒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受到锈病的严重威胁。由Coleosporium zanthoxyli引起的锈病具有潜伏期长、爆发迅速的特点,传统化学防治难以在早期发挥作用。当病害症状显现时,病原菌已通过气流广泛传播,造成不可逆的产量损失。这种"发现即爆发"的特性使得早期检测成为防控的关键突破口,但现有技术难以在无症状阶段准确识别病原体。四川农业大学森林病理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建立了两种分子检测系统。研究选取20个菌株(包括四川地区分离株和不同植物锈病菌)作为实验材料,通过优化巢式PCR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LSU基因的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早期检测花椒锈病菌(Coleosporium zanthoxyli)
花椒作为我国特色经济树种,其叶片常遭受锈病菌Coleosporium zanthoxyli的侵袭。这种病原菌能在宿主无症状阶段潜伏,待病症显现时已通过气流快速传播,传统化学防治往往为时已晚。更棘手的是,现有技术难以在病害早期实现精准诊断,导致防控窗口期被严重延误。针对这一产业痛点,四川农业大学森林病理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发表论文,开发出两种高灵敏度分子检测技术,为破解花椒锈病防控难题提供了新方案。研究人员采用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以病原菌保守的LSU基因为靶标,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检测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多级Transformer的甘蔗病害分类器MLTSDC及花椒锈病早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花椒作为我国特色经济作物,其叶片常遭受由Coleosporium zanthoxyli引起的锈病侵袭。这种病害在潜伏期无症状却已具备传染性,一旦爆发可通过气流快速传播,传统化学防治难以根除。更棘手的是,现有检测技术无法在早期识别病原体,导致防控时机延误。面对这一农业痛点,四川农业大学森林病理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发表重要成果,开发出基于保守LSU基因序列的分子检测体系,为破解花椒锈病防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运用巢式PCR(Nested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两大核心技术,对来自四川地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LSU基因的嵌套PCR和qPCR技术体系建立及其在花椒锈病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在郁郁葱葱的花椒种植园里,一种名为花椒锈病的叶部病害正悄然威胁着这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由Coleosporium zanthoxyli引起的这种病害具有潜伏期长、传播快的特点,当可见症状出现时,病原菌已通过气流广泛扩散,传统化学防治往往为时已晚。更棘手的是,该病原在无症状阶段就能建立侵染,常规方法难以早期识别。面对这一产业痛点,四川农业大学森林病理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研究团队主要运用了嵌套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两种分子检测技术。从20个菌株(包括从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LSU基因的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花椒锈病菌(Coleosporium zanthoxyli)的开发与应用
花椒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其叶片常遭受锈病菌(Coleosporium zanthoxyli)的侵袭。这种病原真菌在潜伏期难以察觉,一旦出现典型病斑便迅速通过气流传播,传统化学防治往往为时已晚。更棘手的是,花椒锈病会导致叶片早落、果实减产,严重影响"川椒""秦椒"等特色品种的经济价值。面对这一困境,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决定从分子诊断技术突破,开发能"未病先知"的检测手段。研究人员选择靶向病原菌核糖体大亚基(LSU)基因的保守序列,创新性地构建了巢式PCR(Nested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两套检测系统。其中巢式PCR通过内外引物二次扩增,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2.5 pg/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从传统到集约化角豆树(Ceratonia siliqua L.)生产系统的转变:主要植物检疫问题与新发挑战的探索
角豆树的生态经济价值与生产系统转型作为地中海盆地标志性物种,角豆树(Ceratonia siliqua L.)凭借其耐旱性和贫瘠土壤适应能力,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中扮演双重角色。传统农用林系统中,其与油橄榄(oleaster)、摩洛哥坚果树(argan)的混作模式维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可塑性。然而全球市场对槐豆胶(locust bean gum, E410)及药用成分的需求激增,促使摩洛哥等主产国种植面积五年内扩张59%(2015-2020),集约化转型带来新的生物胁迫挑战。主要病害与虫害的流行病学特征200株/公顷)呈现指数级扩散。昆虫胁迫中,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咖啡锈病互作中通过蛋白质组学鉴定出的阿拉比卡咖啡易感基因
在地球上每天消耗20亿杯的咖啡产业背后,一场看不见的微观战争正在咖啡叶片上激烈上演——咖啡锈病( Hemileia vastatrix )这种橙黄色的真菌病原体,每年造成超过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尤其对占全球咖啡产量60%的阿拉比卡咖啡( Coffea arabica )而言,这种专性寄生真菌通过气孔入侵叶片,形成特征性锈斑,严重时导致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死亡。尽管传统育种已培育出部分抗性品种,但病原体快速进化和气候变暖导致抗性频繁丧失,揭示宿主易感机制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突破口。研究人员采用高分辨率串联质谱(Tandem MS)技术,对比分析了健康与锈病侵染的咖啡叶片蛋白质组动态变化。通过二维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菌根真菌网络在植物病理学中的整合:树木群落疾病抑制与胁迫耐受的机制
菌丝网络:架构、动态与生态连通性菌根真菌通过高度组织化的菌丝网络(hyphal networks)物理连接宿主根系,其架构受真菌-宿主组合、土壤异质性等因素调控。外延菌丝(extraradial hyphae)可延伸数米,形成被称为"木维网"的地下传输系统。扫描电镜显示,外生菌根(EM)真菌如Laccaria spp.能形成鞘状结构(mantle),而丛枝菌根(AM)真菌则通过丛枝体(arbuscules)实现胞内营养交换。这种三维网络显著提升宿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捕获效率。有机与无机营养传输的超级通道菌根网络通过主动运输机制转移磷/P、钾/K等关键元素,尤其擅长从贫瘠土壤中获取难溶性磷酸盐。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甘蔗渣生物炭调控番茄防御基因表达及生理代谢以防控根结线虫的机制研究
番茄作为全球第二大蔬菜作物,正面临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日益严重的威胁。传统化学杀线虫剂虽能短期控制虫害,却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长期风险。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导致线虫病害频发,亟需开发可持续的防控方案。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大学植物病理学系(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Faisalabad)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农业废弃物甘蔗渣制备生物炭(SC-BC),通过田间实验系统评估了其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控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300°C热解制备的生物炭以30g/株的用量施用时,不仅能显著降低线虫侵染(根结指数从4.7降至1.1)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甘蔗渣生物炭田间应用显著抑制番茄根结线虫并激活植物防御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作为世界第二大蔬菜作物,正面临根结线虫(RKN)日益严重的威胁。这类由Meloidogyne spp.引起的土传病害,不仅造成番茄根部形成特征性根结(根结指数GI可达4.7),更导致严重产量损失。传统化学杀线虫剂虽有一定效果,但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引发广泛担忧。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农业废弃物甘蔗渣转化为生物炭(SC-BC),通过系统的田间试验探索其防控效果。研究人员采用300℃热解制备的甘蔗渣生物炭,设置30g/株的田间施用剂量,对番茄品种Rio Grande进行干预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紫苏秸秆还田对老参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核盘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在传统中药材中,人参(Panax ginseng)被誉为"百草之王",其根部富含多种药用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和心血管保护等功效。然而这种珍贵药材面临严峻的种植困境——连续栽培会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表现为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病原菌富集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更棘手的是,经人参种植后的土地需要长达30年的休耕期才能恢复,这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面对这一难题,延边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抗菌特性的药食两用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提出紫苏-人参轮作体系,通过将紫苏秸秆还田来改善土壤环境。他们选择已种植三年人参的实验田,设置继续种植人参(RS)、休耕(CK)和紫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吡啶嗪类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新型广谱杀线虫剂的发现与应用
植物寄生线虫(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PPNs)被称为"看不见的作物杀手",每年造成全球农业损失超过1570亿美元。其中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能侵染4000多种植物,通过口针吸取根系营养形成巨型细胞;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则引发松树萎蔫病,造成严重生态经济损失。传统杀线虫剂如甲基溴等因环境毒性被禁用,而新型药剂氟吡菌酰胺(fluopyram)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杀线虫剂迫在眉睫。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筛选简单杀线虫先导化合物时,意外发现吡啶嗪类化合物Py1对松材线虫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番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生物防治:Xenorhabdus nematophila源新型杀线虫化合物的发现与应用
番茄作为全球年产量超4000万吨的重要经济作物,正遭受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毁灭性威胁——这种微小寄生虫能侵染3000多种植物,通过诱导根部巨型细胞增殖掠夺养分,造成叶片萎蔫、果实减产,全球年经济损失高达1570亿美元。更严峻的是,传统化学杀线剂如克百威(carbofuran)虽能短期见效,却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二次伤害。面对这一"看不见的敌人",科学家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中的"微型武器库":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分泌的活性物质。泰米尔纳德农业大学(Department of Nematology, Tamil Nadu Agricultural Unive
来源: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低共熔溶剂修饰的缺陷型MOF-808复合材料超便捷制备及其在奶粉中13种全氟化合物同步检测的应用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作为"永久性化学物质",因其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食品安全隐患。这类物质不仅具有环境持久性,更因其潜在的器官毒性、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癌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令人担忧的是,PFASs已广泛存在于乳制品等食品链中,而传统检测方法面临选择性差、有机溶剂用量大、多组分同步检测困难等挑战。北京工商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缺陷工程与低共熔溶剂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超便捷制备的LoMMS/dMOF-808复合材料。该材料通过简单的一步法合成缺陷丰
来源: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时间:2025-07-18
-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五养殖群体肌肉与肝脏脂肪分布、脂肪酸谱及肝脏形态的比较研究
在水产养殖领域,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因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和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年产量超过80万吨。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脂肪过度沉积导致的品质下降和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养殖群体在脂肪分布、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相关系统性研究仍属空白。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在《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发表了开创性研究成果。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结合组织形态学分析,对五个主要养殖群体(YL1、YL3、ABP、TBP和C
来源: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时间:2025-07-18
-
基于荧光高光谱成像与近红外光谱深度融合的莴苣叶片痕量镉无损检测新方法
镉污染被称为"农田里的隐形杀手",这种重金属不仅会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引发骨痛病和肾损伤,更因其在低浓度下就具有强生物毒性而备受关注。莴苣作为全球消费量最大的生食叶菜之一,其特殊的重金属富集特性使得痕量镉检测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检测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需要破坏样本且耗时耗力,而单一光谱技术又难以捕捉痕量镉的微弱信号特征。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国内某高校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开创性地将荧光高光谱成像(FHSI)和近红外光谱(NIR)两大技术深度融合,前者能敏感捕捉叶片中胡萝卜素等荧光物质的
来源: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时间:2025-07-18
-
基于黄蓍胶固定化柠檬酸修饰银纳米颗粒的绿色比色传感器检测果蔬及水体中痕量马拉硫磷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OPs)的广泛使用带来显著的食品安全隐患。作为典型OPs的马拉硫磷(Malathion),其高水溶性和神经毒性特征使其易通过食物链富集,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导致人体出现肌肉痉挛、呕吐甚至死亡等严重症状。尽管现有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GC)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较高准确性,但其复杂的操作流程和高昂成本限制了现场应用需求。针对这一技术瓶颈,伊朗Shahid Chamran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来源: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时间:2025-07-18
-
基于侧向层析免疫技术的痕量猪肉污染快速比色检测试剂盒的开发与验证
在当今全球化的食品供应链中,肉类掺假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食品安全和宗教伦理问题。尤其对于穆斯林和犹太社区而言,猪肉的非法添加直接触犯其饮食戒律(Halal和Kosher规范)。传统检测方法如PCR和ELISA虽准确,但依赖昂贵设备和专业操作,难以满足市场监管的即时需求。针对这一痛点,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与新加坡Cellbae Pte Ltd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侧向层析免疫分析(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LFIA)试剂盒,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
来源: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时间:2025-07-18
-
基于EGFP纯化与线性化技术的杆状病毒bacmid新型构建方法
杆状病毒bacmid作为外源基因表达和基因敲除的重要工具,传统构建方法依赖8.6 kbp细菌DNA片段通过同源重组或体外克隆插入病毒基因组。这项研究创新性地在细菌DNA片段中引入带有Bsu36i酶切位点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构建出11.6 kbp的新型中间bacmid载体。利用EGFP报告基因的荧光特性,研究团队在培养细胞中进行了三轮高效纯化,显著提升了重组体的筛选效率。纯化后的病毒DNA转化DH10B感受态细胞,成功获得含11.6 kbp片段的中间bacmid。随后通过Bsu36i酶切实现载体线性化,与PCR扩增的8.6 kbp目标片段共转染家蚕卵巢细胞(BmN),借助细胞内的同源
来源:Biotechnolog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老年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老年患者的治疗领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的应用价值一直存在争议。这项由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牵头的大规模回顾性研究,揭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针对55-76岁(中位年龄60岁)的566例首次完全缓解期患者,无论是采用同胞全相合(n=138)、无关供者(n=343)还是半相合(n=85)移植方案,2年随访数据显示总体生存率(OS)高达71%,无复发生存率(LFS)达到59.5%。研究特别发现,全身照射(TBI)这个"老将"在新型治疗方案中焕发新生——不仅能将非复发死亡率(NRM)风险降低54%(HR=0.46),还使
来源: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时间:2025-07-18
-
综述:QSAR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白蛋白-配体结合
白蛋白的生物学意义与药物结合特性作为人类和哺乳动物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承担着运输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药物分子的关键功能。其与药物分子的结合能力直接影响药物的游离浓度、组织分布和清除速率,进而调控ADME(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特性。实验数据显示,白蛋白可结合超过50%的临床常用药物,这种相互作用通常通过疏水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实现。传统预测方法的局限性虽然基于结构的分子对接和自由能计算(如MM/PBSA、MM/GBSA)理论上能预测结合亲和力,但白蛋白存在多个动态结合位点(如Sud
来源:Biophysical Review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英国生物物理学中的发明、创新与商业化
英国生物物理学的创新基因英国实验室在生物物理学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创新能力,从DNA测序技术的革新到超分辨显微镜的突破,这些发明不仅拓展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知边界,更催生出改变医疗实践的革命性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这项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技术在COVID-19疫情期间大放异彩——三个英国实验室通过该技术首次精确解析了SARS-CoV-2病毒刺突蛋白的三维结构,为疫苗设计和纳米抗体(nanobodies)疗法开发提供了关键靶点信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蜕变之路英国特有的"生命物理学"(Physics of Life)研究范式成功打通了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通道。不
来源:Biophysical Reviews
时间:2025-07-18
-
脂肪酸补充对遗传多样性放牧奶牛乳脂合成高风险期产奶性能及乳脂产量的影响
在牧草资源丰富的地区,乳制品生产面临着一个奇特现象:每年春末夏初,放牧奶牛的乳脂含量会神秘下降0.25%-0.38%。这种季节性波动不仅影响黄油、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出,更直接关系到牧场的经济效益。爱尔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这种下降趋势还在加剧,但传统解决方案如增加纤维摄入或添加缓冲剂都收效甚微。爱尔兰Teagasc动物与草地研究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发现,在泌乳早期至中期这个"高风险期",通过精准调控奶牛日粮中的脂肪酸组成,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Dairy Science》上,为放牧系统下的精准营养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研
来源: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清热活血方通过调控TREM2/PI3K/AKT/STAT6通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抗PD-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机制研究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的响应率始终徘徊在20%-30%。这种治疗瓶颈主要源于肿瘤微环境(TME)中免疫抑制性细胞群的浸润,特别是具有促肿瘤特性的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这些细胞通过分泌IL-10、TGF-β等免疫抑制因子,构建有利于肿瘤逃逸的"冷肿瘤"微环境。更棘手的是,现有ICB疗法常伴随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亟需寻找能协同增强疗效且安全性良好的辅助治疗策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中药清热活血方(QRHXF)。这个由黄芩和赤芍组成的经典复方,既往研究已显示
来源: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时间:2025-07-18
-
药用植物无单宁乙醇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正威胁现代医学体系,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因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顽固耐药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高危级"耐药病原体。更严峻的是,随着万古霉素耐药株(VRSA)的出现,临床治疗选择日益受限。面对这一挑战,传统药用植物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和较低的耐药诱导风险,重新成为抗感染药物研发的关注焦点。马赞德兰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发表创新性研究,系统评估了7种药用植物经无单宁处理的乙醇提取物对MRSA的抑制效果。通过标准化提取工艺(70%乙醇浸渍法结合PVPP单宁去除技术),研究人员首先量
来源: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时间:2025-07-18
-
自导式代餐辅助间歇性 fasting 在成人减重中的有效性研究:一项非随机干预试验
在全球肥胖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已成为超重和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人超重率高达34.3%,肥胖率达16.4%。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尽管45-60%的人群尝试减重,但传统生活方式干预(Lifestyle Intervention Alone, LIA)往往难以实现持续效果。即使5-10%的适度减重也能显著改善健康,但如何高效安全减重仍是重大挑战。为探索更有效的减重策略,浙江省台州医院循证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他们注意到间歇性 fasting(IF)和代餐(Meal Replacement, MR)在减重中的潜力:IF能通过进食-禁食周期调
来源: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时间:2025-07-18
-
苦杏仁(Prunus amygdalus var. amara)种子提取物增强米替福新抗利什曼活性的机制研究
利什曼病作为一种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感染引起的热带寄生虫病,每年导致全球近百万人感染,现有治疗方案面临耐药性、高毒性和经济负担等严峻挑战。米替福新等一线药物虽有效,但单独使用易引发不良反应且价格昂贵。在此背景下,植物源天然产物的开发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重要方向。贾米亚米利亚伊斯兰大学(Jamia Millia Islamia)的研究团队聚焦传统药用植物苦杏仁(Prunus amygdalus var. amara),系统评估了其种子提取物(EPA)的抗利什曼活性。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实验模型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揭示了EPA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直接抑制寄生虫生长并激活其
来源: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时间:2025-07-18
-
褪黑素与URB447联合疗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每年全球约100万新生儿因围产期窒息导致的脑病死亡,其中99%发生在医疗资源有限的中低收入国家。尽管治疗性低温疗法在高收入国家能降低18月龄患儿死亡率,但在资源有限地区反而增加死亡风险。这一严峻现状亟需开发替代性神经保护方案。西班牙巴斯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 UPV/EHU)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两种内源性保护物质——具有抗氧化特性的褪黑素和调控神经发育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通过PD7大鼠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8%氧浓度缺氧2小时建立中重度缺氧缺血模型,创新性地验证了二者联合使用的协同效应。研究采用行为学测试(悬吊试验、翻正反射、负趋地性)、组织学
来源: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时间:2025-07-18
-
托法替尼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天疱疮的真实世界疗效与安全性评估:一项单中心队列研究
这项回顾性研究犹如一场精准的"激素减量攻坚战",科学家们将目光锁定在JAK抑制剂托法替尼(tofacitinib)与皮质类固醇(CS)的联合治疗方案上。研究团队调取了2019年6月至2024年1月期间中度天疱疮患者的临床数据,将12例CS单药治疗者与10例联合治疗(CT)组进行对比。令人振奋的是,虽然两组完全缓解(CR)率(16.67% vs 40.00%)未达统计学差异(P=0.35),但CT组展现出了惊人的4.46倍CR达成概率(HR=4.46, P=0.04)。更妙的是,联合治疗组像装了"激素节省外挂"——不仅更多患者达到最小治疗剂量(CSmin),年累积CS剂量更是直降33%(6,86
来源: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食管鳞癌根治性放化疗中治疗时间与等待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一项541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食管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占主要病理类型。尽管根治性同步放化疗(CCRT)已成为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20%左右。在临床实践中,放疗中断和治疗延迟现象普遍存在,但这类时间因素对ESCC预后的影响尚未明确。既往研究显示,头颈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时间延长会导致生存率下降,而等待时间延长可能促进肿瘤进展。然而,这些结论是否适用于ESCC患者仍缺乏高质量证据。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时间参数对ESCC预后的影响。研究纳入了2008-2024年间541例接受根治性CCRT的ESCC患者,创新
来源:Radiation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宫颈癌中适度大分割在线自适应放疗(SWIFT-1)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疗效与安全性的非劣效性验证
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尤为高发,其中80%病例集中在医疗资源有限的中低收入国家。当前标准治疗方案——同步放化疗虽有效,但传统分割放疗(CFRT)需5-7周完成,漫长的疗程加剧了医疗系统负担。更棘手的是,既往探索适度大分割放疗(MHRT)的研究多采用落后技术,导致毒性被高估,如使用两野技术时晚期3级直肠毒性达8.1%,这严重阻碍了该方案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团队注意到,现代在线自适应放疗(oART)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实时优化计划,能精准追踪肿瘤解剖变化,理论上可解决MHRT的毒性隐患。前期I期试验(NCT05994300)已证实,基于oART的
来源:Radiation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趋化性合成菌群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及其对烟草青枯病的生防机制与田间应用"
烟草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界的"癌症",由土壤中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在中国主要烟区可造成50-100%的减产。传统化学防治不仅效果有限,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一挑战,贵州烟草科学研究院与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健康烟草根际土壤中筛选出372株形态各异的细菌,最终构建出包含两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cosulfuronedens Y364、P. citronellolis Y832)和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 Y878)的趋化性合成菌群,相关成果发表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重新审视骨髓活检在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分期中的必要性:PET/CT能否替代?
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其治疗策略高度依赖准确分期。传统骨髓活检(BMB)虽被视为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且耗时长。随着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 PET/CT)的普及,学界对其替代BMB的潜力争论不休——尤其在低级别(1-2级)FL中,PET/CT能否可靠检测骨髓浸润(BMI)仍无定论。1、β24个淋巴结区受累这四项风险因素,可预测晚期患者BMB阳性率(低/中/高危组分别为5.6%/40.7%/68.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BMI影响分期,但未显现生存差异,这可能与随访时长(中位34个月)及现代治疗方案有关。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回顾性收集两家医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时间:2025-07-18
-
血管生成相关分子与免疫特征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研究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备受关注,尤其对于占患者群体大多数的老年患者而言,治疗选择更为有限。传统化疗方案对老年AML患者毒性大、疗效欠佳,尽管近年来靶向药物如去甲基化药物(HMAs)和BCL-2抑制剂venetoclax的应用改善了部分患者预后,但总体生存率仍不理想。这一临床困境的背后,是缺乏针对老年AML特异性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现状。徐州医科大学盐城临床学院的研究团队敏锐注意到肿瘤血管生成在AML进展中的潜在作用。虽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在实体瘤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老年AML中的调控机制和临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时间:2025-07-18
-
PEG-IFNα2a短缺对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影响:法国单中心队列研究启示
在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临床实践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因其独特的分子学缓解能力成为年轻患者的首选药物。然而2024年3月起法国突发PEG-IFNα2a生产中断,导致这一关键药物供应短缺。法国布雷斯特大学医院(CHU de Brest)血液科团队迅速捕捉到这一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研究机遇,通过对90例接受PEG-IFNα2a治疗的MPN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首次揭示了药物短缺对这类特殊患者群体的多维影响。研究采用单中心队列设计,纳入标准为2024年3月前接受PEG-IFNα2a治疗的MPN患者。主要技术方法包括:1)基于OBENE注册研究(NCT02897297)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时间:2025-07-18
-
希腊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简化老年预后指数(sGPI)的验证研究: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分析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老年患者(≥70岁)的治疗决策面临特殊挑战。传统预后评估工具如国际预后指数(IPI)虽广泛应用,但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特有的衰弱因素。2023年Isaksen等提出的老年预后指数(GPI)虽具创新性,但因需评估日常生活能力(ADL)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且参数权重复杂,临床推广受限。针对这一困境,Lim团队开发了仅含4个等权重参数的简化版sGPI,并在亚洲人群中验证其价值。那么,这一简化模型是否适用于其他人群?80岁亚组中均保持稳定预测力。这项发表于《Annals of Hematology》的研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时间:2025-07-18
-
撒哈拉以南地区花生种植决策机制与资源管理策略的多维度解析
花生(peanut)作为西非核心经济作物,在塞内加尔旱作农业区常与小米(millet)轮作。尽管产量提升研究众多,农户决策动因却长期被忽视。这项针对塞内加尔中西部花生种植带的研究发现:高花生种植组(平均28%耕地面积)比低种植组(3%)拥有更丰富资源,其通过自留种(farm-saved seeds)、雇佣劳动及粪肥-化肥协同施用策略,使带壳产量达625 kg ha?1(虽仍低于潜在产量),包含自消费价值的投资回报率高达974%。中等种植组呈现过渡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瓜作为新兴经济作物的兴起及花生高自耗率,暗示着薄弱的市场机遇。制约因素呈现分化:低投入组首要瓶颈是设备与资金,而高投入组则受限于
来源: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时间:2025-07-18
-
基于LC-MS/MS技术的临床与法医样本中新型失眠药物lemborexant的检测方法与组织分布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建立了经国际标准ANSI/ASB 036验证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如同精准的"分子探针"般实现了新型失眠药lemborexant的痕量检测。研究人员采用改良的QuEChERS前处理技术,仅需0.1 mL血浆或0.1 g组织样本就能完成提取。85%的回收率和<5%的相对标准偏差,如同精密运行的"分子天平",有效规避了基质效应和药物干扰。这项研究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s)家族建立了首个法医毒理学检测金标准,其创新性地绘制了lemborexant的"人体分布地图",为临床用药监测和药物过量死亡案件调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胰腺组织的高蓄积
来源:Forensic Toxicology
时间:2025-07-18
-
跟骨骨密度与老年人群痴呆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大规模队列研究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痴呆和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老年健康的两大"沉默杀手"。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约5.5亿人受骨质疏松困扰,而痴呆患者也高达5500万。这两种疾病常如影随形——临床观察发现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但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始终迷雾重重。近年来,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一种名为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的骨源性物质,这种由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不仅能抑制骨形成,还被发现可能穿越血脑屏障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进程。这为"骨脑轴"理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支持,也引发了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作为骨质疏松核心指标的骨密度(BMD),能否成为预测痴呆风险的"风向标"?澳大利亚西澳大学P
来源: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老年ICU肺部感染患者MDRO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在抗生素广泛应用的现代医疗背景下,多重耐药菌(MDRO)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其特殊的治疗环境更易发生MDRO感染,尤其是免疫功能衰退的老年患者——他们往往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在接受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后,肺部感染风险显著升高。然而目前针对老年ICU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MDRO感染预测工具仍属空白,临床亟需可靠的量化评估手段。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研究团队为此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分析2017-2022年间494例老年ICU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首次构建了专门针对该人群的MDRO感染风险预测模型。这项发表在《Aging Clinical and
来源: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神经发育障碍与进食障碍的临床交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鼻饲管喂养约束的回顾性研究及其伦理启示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神经性厌食症(AN)和非典型神经性厌食症(AAN)的治疗始终面临着一个残酷的伦理悖论:当患者因严重营养不良危及生命却拒绝进食时,医护人员是否应该通过强制约束实施鼻饲管(NGT)喂养?这种看似救命的医疗干预,往往伴随着患者尊严受损、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长期心理伤害。更令人担忧的是,临床观察发现这类约束措施似乎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更为常见,特别是那些同时表现出自闭症特征的青少年患者。为系统研究这一现象,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团队Meaghan Hawley等人开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回顾性审计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20
来源: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时间:2025-07-18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对接受体外膜肺氧合的急性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及PEACE模型的构建
在儿童心血管急症领域,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FM)堪称"隐形杀手"——这种以突发心室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为特征的疾病进展迅猛,新生儿和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当传统血管活性药物难以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时,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成为救命稻草,但即便使用这种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患儿预后仍不乐观。更棘手的是,目前缺乏专门针对这类患者的预后评估工具,临床医生常陷入"救与不救"的两难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研究团队注意到,VA-ECMO启动时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其中,中性粒细胞作为先天免疫主力军,其数量在ECMO初期就会激增;而血清白蛋白作为负急性期反应物,具有
来源: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流式细胞术二十年发展与应用:从儿童白血病诊断到精准医学的跨越
在医学诊断领域,流式细胞术如同一把解码生命奥秘的"光学显微镜",但其临床应用曾长期受限于技术瓶颈。21世纪初,当这项技术还停留在简单免疫分型阶段时,儿科血液肿瘤的诊断仍高度依赖经验性判断,特别是对儿童急性白血病(ALL)这类异质性极强的疾病,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精准分型和疗效预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研究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技术缺口,自2005年起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发表开创性研究,首次证实多色流式细胞术可实现对儿童ALL的精确分类。这项研究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引发了一系列技术革新:从最初6-8色 panel到如今40参数的超高维分析,从单纯诊断扩展到
来源: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人类与猕猴感染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的免疫学比较研究:细胞因子动态与线粒体DNA释放的关联机制
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一种名为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的疟疾寄生虫正悄然成为公共卫生新威胁。这种原本在猕猴群体中传播的病原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通过蚊媒实现了跨物种传播,导致人兽共患病例激增。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猕猴作为自然宿主能有效控制感染,人类感染却可能引发严重症状甚至死亡,这种宿主差异背后的免疫机制始终成谜。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研究人员敏锐捕捉到这一科学问题,在《Malaria Journal》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揭示了寄生虫基因组DNA和宿主线粒体DNA释放如何塑造截然不同的免疫应答景观。为解开这一谜团,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病理与微生物学
来源:Malaria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多组学整合分析揭示二倍体与四倍体水稻昼夜碳水化合物代谢差异的分子机制
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多倍化(polyploidy)通过基因组扩增带来基因冗余和互作关系的改变,赋予植物更强的环境适应力。四倍体水稻展现出叶片增宽、光合效率提升等典型多倍体特征,但其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昼夜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研究团队在《Rice》发表重要成果,首次通过多组学整合揭示了二倍体与四倍体水稻在灌浆期昼夜交替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分子差异。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timsTOF Pro2质谱仪进行蛋白质组分析,UPLC-MS/MS系统开展代谢组检测。通过对自然光照下生长的水稻灌浆期旗叶(10 DAP)进行昼夜采样(14:00 vs
-
水稻内生菌通过促进异化硝酸盐还原成铵提高稻田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氮素流失
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过程中氮肥过量施用导致利用率不足40%,大量氮素通过反硝化作用以N2O等温室气体形式流失,或经硝酸盐淋溶造成水体污染。这一困境促使南昌航空大学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思考:能否利用植物内生菌这一"天然盟友"来优化稻田氮循环?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水稻-土壤-内生菌三元系统,发现接种B5菌株可使水稻氮素利用效率(NUE)从7.701提升至13.989,增幅近2倍。这一突破性进展源自内生菌的双重作用机制:一方面直接促进水稻对NO3--N的吸收转运,另一方面通过激活土壤DNRA途径,将易流失的NO3-转化为更稳定的NH4+-N。研究
-
小麦TaCIPK19-3D基因通过调控光合机制和离子稳态提高转基因水稻产量及耐盐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环境因素。水稻和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抗逆性提升迫在眉睫。然而,传统育种方法在改良复杂农艺性状方面存在局限,亟需从分子层面解析关键调控基因的功能。钙调磷酸酶B样相互作用蛋白激酶(CIPK)作为植物特有的钙信号传感器,在环境胁迫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其在作物中的具体功能网络仍待揭示。贵州大学农业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小麦TaCIPK19-3D基因能显著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离子平衡和耐盐性。该成果发表于《Rice》期刊,首次阐明TaCIPK19-3D通过双重调控光合器官发育和应激信号通路实现产量与抗逆协同提升的分子机
-
水稻OsCAD1基因H25R突变通过激活防御反应诱导细胞死亡和抗病性的机制研究
在植物与病原体的军备竞赛中,病斑模拟突变体(LMM)如同自带警报系统的哨兵,能在没有外敌入侵时自发启动防御程序。这类突变体是解析植物免疫与细胞死亡机制的天然实验室,但其背后的分子开关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人口的主粮,其免疫系统的每一次新发现都可能为粮食安全带来革命性突破。新加坡国立大学淡马锡生命科学实验室(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研究团队锁定了一个关键靶点——携带膜攻击复合体/穿孔素(MACPF)结构域的OsCAD1蛋白。这个在动物免疫中负责"钻孔"消灭靶细胞的蛋白家族,
-
母源抗体对日本流行强毒株猪瘟病毒的保护效力:保护窗口期与免疫策略研究
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作为危害养猪业的头号杀手,其高致死性和跨境传播特性一直令各国防疫部门高度警惕。2018年日本时隔26年再次暴发CSF疫情,截至2025年已波及23个县的96个养猪场,更在39个县的8300多头野猪中检出病毒。面对这场持续蔓延的"猪瘟风暴",日本当局紧急启动GPE-(guinea-pig exaltation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negative phenomenon)疫苗免疫计划。然而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悬而未决: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母源抗体(Maternally derived anti
来源:Veterinary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塞拉利昂西部地区麻风病患者就医行为的社会文化与结构性决定因素:一项质性研究
在非洲西部国家塞拉利昂,麻风病(Leprosy)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这种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每年导致全球超过20万新发病例,其中塞拉利昂2022年报告182例新病例,14.84%的患者确诊时已出现2级残疾(G2D)。更令人担忧的是,4.4%的患者是15岁以下儿童,这表明疾病传播仍在持续,早期检测面临巨大挑战。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多药联合疗法(MDT)能有效治疗麻风病并阻断传播,但贫困、医疗资源匮乏、社会污名化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诊断延迟的恶性循环,使患者陷入残疾、社会排斥和长期健康并发症的困境。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
来源:Tropical Medicine and Health
时间:2025-07-18
-
直接口服抗凝药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基于观察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与抗心律失常药物(AAs)的联用方案日益普遍,但这对"双刃剑"组合可能暗藏风险。一方面,DOACs因其相较于传统抗凝药华法林的优越性(相似疗效、更低出血风险)成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房颤患者的基础用药,却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酶和P-糖蛋白(P-gp)转运体,干扰DOACs的代谢过程。更棘手的是,这类患者往往病情更复杂、卒中基线风险更高,使得临床决策陷入"保心"还是"防出血"的两难境地。来自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Charité-Universit?tsmedizin Berlin)临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时间:2025-07-18
-
免疫调节与抗肿瘤药物诱导间质性肺病的药物警戒学研究:基于FAERS数据库的12种药物风险信号分析
药物引发的间质性肺病(ILD)如同潜伏在药物治疗中的"沉默杀手",其临床表现多样且诊断困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随着免疫调节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这类药物相关性肺损伤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不同药物类别间的ILD风险差异究竟有多大?哪些药物需要特别警惕?这些问题在临床决策中至关重要却缺乏系统证据。为此,德国鲁尔大学医院(Universit?tsklinikum der Ruhr-Universit?t Bochum)的Josef Yayan和Kurt Rasche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药物警戒学研究。他们挖掘了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04-2024年间的海量数据,聚焦12种已知或疑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Health Care and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姜黄素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和痛经症状的改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月经健康是反映女性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然而经前期综合征(PMS)和原发性痛经等常见月经障碍却长期被忽视。全球约48%女性受PMS困扰,伊朗大学生群体患病率更高达80.4%。这些疾病不仅导致腹胀、乳房胀痛等躯体症状,还伴随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存在胃肠道副作用,而补充钙、维生素D等方法效果有限。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成为当务之急。大不里士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具有千年药用历史的姜黄素。这种从姜黄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C21H20O6)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重功效,但其对月经障碍的疗效缺乏严格临床验证。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Health Care and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三叉神经痛患者枕叶皮层结构改变:基于体素与表面的MRI形态学研究揭示慢性疼痛的多感觉整合机制
三叉神经痛(TN)被描述为"人类最剧烈的疼痛",其典型症状是面部突发性电击样剧痛。虽然传统观点认为神经血管压迫(NVC)是主要病因,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参与疼痛的维持和慢性化过程。令人困惑的是,既往关于TN患者脑结构改变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有的报告显示疼痛相关网络(如丘脑、岛叶)的结构异常,而严格的荟萃分析却仅发现左侧丘脑的灰质改变具有可重复性。这种不一致性促使来自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神经放射学单元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他们采用多模态MRI技术探索TN患者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标记。研究人员招募了38例原发性T
来源: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时间:2025-07-18
-
拉科酰胺对小鼠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影响及其在偏头痛预防中的潜在应用
偏头痛作为全球第二大致残性疾病,影响着超过10亿人口,其中女性患者占比高达75%。尽管近年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单抗疗法开创了偏头痛治疗新纪元,但仍有25-30%患者对此无反应。更棘手的是,现有预防药物如丙戊酸和托吡酯存在致畸风险,使育龄期女性陷入治疗困境。在此背景下,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抗癫痫药物拉科酰胺(LCM),这项开创性研究发表在《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上。LCM通过增强电压门控钠通道慢失活发挥抗癫痫作用,前期研究显示它还能抑制CGRP释放。但关键问题是:LCM能否干预
来源: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时间:2025-07-18
-
盐胁迫下柽柳根系转录组分析揭示关键通路与时间特异性响应机制
在全球耕地盐渍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土壤盐分已成为制约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环境胁迫因素之一。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50%的耕地将面临盐渍化威胁。盐胁迫通过破坏离子平衡、诱导渗透胁迫和活性氧(ROS)积累等机制抑制植物生长,而木本盐生植物因其独特的耐盐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柽柳(Tamarix chinensis)作为典型盐生树种,能在含盐量1%的土壤正常生长,但其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尤其是时空动态特征仍不明确。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烟台植物干细胞定向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Plant Growth Regulation》发表最新成果,通过时间序列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柽柳根系响应盐胁迫的关键分子通路。研
来源:Plant Growth Regulation
时间:2025-07-18
-
植物材料中氟化物分析的创新方法:碱提取与离子选择电极联用的低成本高效检测技术
氟作为地壳中第13位丰富元素,其离子形态(F-)通过工业排放和地质活动进入生态环境,全球超2亿人面临饮用水氟超标风险。茶树(Camellia sinensis)等作物对氟的富集能力尤为突出,西藏地区砖茶氟含量甚至超过2800 mg·kg-1,导致地方性氟骨症高发。然而现有检测技术如离子色谱(I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依赖昂贵设备,而传统酸提取法(AOAC 975.04)易造成氟化氢(HF)挥发损失,难以准确测定植物-金属复合态氟。针对这一技术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Plant Methods》发表创新成果。研究人员通过L18(36)正交实
来源:Plant Methods
时间:2025-07-18
-
硒纳米颗粒增强菊花组培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矿物质吸收能力的研究
这项研究揭示了硒纳米颗粒(SeNPs)对菊花(Chrysanthemum)组培苗的神奇"双重人格"。当培养基中添加0.3-0.7 mg/L的SeNPs时,这些微小颗粒就像植物生长的"超级助推器"——植株高度、叶片数量、茎粗等生长指标显著提升,叶绿素含量飙升,鲜重和干重也明显增加。特别有趣的是,0.3 mg/L这个"黄金浓度"下,植物仿佛开启了"狂暴生长模式",表现甚至优于常规对照组。深入研究发现,SeNPs还激活了植物的"抗氧化防御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力大增,酚类物质含量提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增强。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聪明"的纳米颗
来源: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时间:2025-07-18
-
综述:油棕遗传转化与再生的成就与局限:若干分子层面的探讨
油棕转基因技术的关键突破作为热带地区经济支柱作物,油棕的传统育种周期长且成效有限。转基因技术通过外源基因(transgene)的导入,可显著提升其对生物/非生物胁迫(biotic/abiotic stresses)的抗性,并调控油脂产量与脂肪酸组成。生物枪(biolistic)与农杆菌(Agrobacterium-mediated)两种转化方法中,后者表现出更稳定的基因整合效率,但受体基因型依赖性仍是主要瓶颈。分子标记与表达分析选择性标记(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视化标记(如GUS报告基因)的优化显著提高了转化体筛选效率。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研究者发现WOX5和SERK等基因在体细胞胚胎发
来源: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时间:2025-07-18
-
"生物反应器培养Lessertia frutescens不定根及其抑制非酶糖基化作用:一种可持续生产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创新策略"
这项突破性研究将南非传统药用植物Lessertia frutescens的不定根(AR)搬进了生物反应器。通过精密调控培养参数,科研团队发现40 g/L蔗糖培养基配合5 g/L接种密度,在300 mL/min通气条件下培养50天时,不定根产量飙升至50 g/L新鲜生物量,更令人振奋的是每克干重中竟含有134 mg三萜皂苷和多糖这对"黄金搭档"。但真正的亮点在于这些培养根系的提取物(LFARE)展现出的"抗糖超能力"。在模拟人体糖化反应的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糖体系中,LFARE展现出全面阻击糖化损伤的能力:对早期标志物果糖胺的抑制效果直接碾压阳性对照药物氨基胍(AG)(p<0.01);对中期"糖化
来源: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时间:2025-07-18
-
钴纳米颗粒提升紫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离体繁殖效率的机制研究
近年来,金属纳米颗粒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这项研究聚焦紫色激情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系统探究了钴纳米颗粒(Co-NPs)对其离体繁殖关键阶段的影响机制。在形态发生阶段,添加0.3 mg L?1 Co-NPs的培养基显著促进薄层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和芽诱导。当与1.5 mg L?1 苄基腺嘌呤(BA)联用时,芽诱导率从对照组的51.11%跃升至66.67%。芽生长阶段发现,0.3 mg L?1 Co-NPs单用即可提升株高、叶片数和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同时降低乙烯积累和应激激素水平。与1.0 mg L?1 间-拓扑林(meta-Topolin)联用
来源: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时间:2025-07-18
-
乌克兰人群中性别、BMI及生活方式因素对2型糖尿病风险的预测作用:基于移动医疗团队的横断面研究
在全球糖尿病负担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乌克兰正面临独特的公共卫生挑战——高肥胖率(女性34.6%、男性23.1%)、饮食结构失衡(64.7%人群自述不健康饮食)与持续军事冲突的叠加影响。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5.37亿,而乌克兰的BMI均值高达26.8 kg/m2,女性肥胖率尤为突出。更严峻的是,战争导致的流离失所、医疗资源短缺可能进一步恶化代谢疾病防控。为厘清危机环境下T2D的关键风险因素,GFA Consulting Group GmbH的研究团队利用移动医疗团队(MMTs)在利沃夫等四地区收集的12,092例数据,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他们发现:自
来源:Endocrine
时间:2025-07-18
-
新型真菌病毒FpCV1的发现及其在丹参根腐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在传统中药材丹参的规模化种植中,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根腐病已成为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瓶颈。当前化学防治面临抗药性和农药残留等问题,而生物防治领域虽有成功案例如板栗疫病菌CHV1的应用,但针对药用植物病害的病毒防控研究仍属空白。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研究团队在《Phytopathology Research》发表的研究,首次从丹参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RZJJ28中分离出一种四节段双链RNA(dsRNA)病毒,为真菌病毒防控药用植物病害开辟了新路径。研究采用dsRNA提取、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技术,从河南汝
来源:Phytopathology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突破皮肤隐球菌病诊断困境:基于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的新型诊断策略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这种凶险的深部真菌感染,最喜欢偷袭免疫系统"掉线"的人群。当狡猾的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通过血液"偷渡"到中枢神经系统(CNS)时,死亡率就会直线飙升。而皮肤这个"报警器"发出的信号却千变万化——红斑、溃疡、脓肿都可能出现,让医生们陷入"看图猜谜"的困境。传统诊断就像老式侦探工具:真菌镜检需要"火眼金睛",培养检测要等上"漫长假期",病理活检更是"大动干戈"。这些方法不仅耗时费力,还经常把隐球菌误认成其他"通缉犯"。这时,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这位"基因神探"闪亮登场——它能从临床样本中直接"解码"所有微生物的D
来源:Mycopathologia
时间:2025-07-18
-
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寄生性线虫草科(Cordieritidaceae)新谱系的发现与分类学修订
在真菌界的隐秘角落里,线虫草科(Cordieritidaceae)这个古老家族近期重获学界关注。研究人员从中国西南地区采集到特殊标本,通过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和分子侦探技术——核糖体大亚基(LSU)、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小亚基(SSU)的联合分析,揭开了这个家族令人惊讶的演化秘密。研究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当属西藏线虫草(Cordierites xizangensis),这个新成员首次展示了该属罕见的无性繁殖特征:具有束丝状分生孢子梗(synnema-like conidiomata)和全芽殖产孢细胞(holoblastic conidiogenous cells)。分子数据显示其与近缘种存在显著
来源:Mycological Progress
时间:2025-07-18
-
新型耐盐青霉(Penicillium dongyingense sp. nov.)的发现及其木质素降解酶的优化研究
这项研究报道了从中国东营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分类学新物种——东营青霉(Penicillium dongyingense sp. nov.)。通过经典的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研究者对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BenA)、钙调蛋白(CaM)和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基因进行测序,采用单基因与多基因联合建树方法,揭示该菌株在青霉属Citrina节中的分类地位,与Penicillium paxilli存在最近的亲缘关系。生理特性测试显示,这个微生物界的"全能选手"在13-33°C温度范围和pH4-12的酸碱环境中都能顽强生存,其最适生长条件为25°C和pH6。更
来源:Mycological Progress
时间:2025-07-18
-
多角度平面表面电极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提升电阻抗成像(EIT)空间分辨率的新方法
这项研究突破性地将CT扫描的360°多角度探测理念引入电阻抗成像(EIT)领域。科研人员精心设计了一套包含四层同心圆环、共计32个电极的平面阵列系统,就像给检测目标装上"电子雷达"般,通过结构化刺激协议实现多角度"电子束"扫描。在仿真阶段,借助EIDORS平台成功捕捉到介质中的异常电导率分布;而在充满生理盐水的实验水箱中,系统准确识别出隐藏物体的阻抗特征。研究团队采用带全变分正则化的高斯-牛顿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这种数学处理就像给模糊的照片加上"智能锐化滤镜",使组织边界清晰可辨。该装置巧妙地将低成本硬件与先进算法相结合,其便携特性让实验室工作台和临床病床都能成为它的"战场"。从监测肺部积液到追
来源: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in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低温胁迫下三种葡萄品种抗氧化与代谢应答机制的比较研究
葡萄作为多年生作物,其冻害敏感性远高于一年生作物。为揭示不同品种的抗寒奥秘,研究者选取抗寒能力呈梯度分布的三个明星品种——酿酒贵族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中国特色品种北冰红(Bei BingHong)以及抗寒标杆贝塔(Beta),展开了一场从8°C"冷刺激"到-1°C"冰冻考验"的生存实验。当寒流来袭,葡萄们启动了精妙的防御系统:渗透调节大师脯氨酸携手可溶性糖构建"细胞防冻液";抗氧化卫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组成清剿自由基(ROS)的特种部队;代谢工程师们则通过提升棉子糖族寡糖浓度、增加脂肪酸不饱和度来维持细胞膜流动性。主成分分析(PCA)显示
来源: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时间:2025-07-18
-
桦木木质部与韧皮部发育调控机制解析:基于两种形成层分化模式的转录组比较研究
卡累利阿桦(Betula pendula var. carelica,Bc)与普通垂枝桦(B. pendula var. pendula,Bp)这对"孪生姐妹"虽同属桦木科,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木材发育剧本。科研团队通过高通量RNA测序(RNA-Seq)技术解码了二者形成层区域的基因表达密码,发现Bc中高达936个基因异常活跃,而167个基因则陷入沉默。这些"分子开关"主要调控三大核心程序:代谢通路重编程、氧化还原稳态失衡以及植物激素信号交叉对话。尤为引人注目的是91个转录因子在Bc中集体"狂欢",它们如同交响乐指挥般协调着木材发育的变奏曲。当NEN1/3核酸酶家族基因在Bc纹理部位"失声"时,
来源: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时间:2025-07-18
-
综述:塔斯基吉大学与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局联合举办的科特迪瓦专家美国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培训研讨会评估
培训背景与目标2019年9月,塔斯基吉大学联合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局(USDA-FAS)科克伦计划,为科特迪瓦专家设计了专项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培训。项目核心目标是借助美国成熟的生物技术监管体系,帮助学员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如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的法规管理及风险评估能力,以应对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国际农产品贸易合规等挑战。课程设计与实施培训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模式:理论模块涵盖生物安全政策法律框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包括CRISPR的短回文重复序列机制);实操环节在塔斯基吉大学、奥本大学和密西西比生物技术中心开展,涉及基因定位(gene mapping)、培养基
来源: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
时间:2025-07-18
-
末龄蜕皮驱动棺材头蟋蟀独特头型发育的演化发育机制研究
在昆虫演化的漫长历程中,谱系特异性新性状的起源一直是演化发育生物学的核心问题。棺材头蟋蟀(Loxoblemmus equestris)因其雄性特有的"棺材状"扁平头部而备受关注,这种独特结构被用于雄性间的打斗行为,但对其发育机制却知之甚少。更令人困惑的是,这种新性状如何在保守的昆虫体构框架内从祖先的圆形头部演化而来?京都大学应用生物科学研究生院的研究团队在《EvoDevo》发表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演化谜题。研究人员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策略:通过扫描电镜和冷冻切片技术观察头部形态发育时序;运用显微CT三维重建技术量化上皮折叠模式;采用RNA干扰(RNAi)靶向调控蜕皮基因网络(MGN)关键
-
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肝硬化患者死亡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糖类亚型的差异化影响
肝脏作为人体代谢中枢,其纤维化终末阶段——肝硬化(cirrhosis)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随着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率攀升,肝硬化相关死亡率在过去十年激增,其中营养不良作为关键并发症却被长期忽视。尽管临床指南建议碳水化合物应占肝硬化患者每日热量50-70%,但水果中的果糖(fructose)与含糖饮料中的蔗糖(sucrose)是否加剧肝损伤?乳制品中的乳糖(lactose)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这些关乎患者生存质量的核心问题始终缺乏高质量证据。针对这一知识空白,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医科大学(SBMU)营养与食品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BMC Research Notes》发表了一项开
来源:BMC Research Notes
时间:2025-07-18
-
加纳验光学生眼科仪器获取的现状与挑战:一项关于临床培训资源可及性的多中心研究
在视觉健康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的背景下,加纳作为西非地区眼科医疗发展的重要国家,其验光教育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该国仅有Kwame Nkrum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NUST)和University of Cape Coast(UCC)两所院校培养验光师,而学生人数激增导致临床培训资源严重不足。眼科仪器作为诊断眼底病变和屈光异常的核心工具,其短缺直接影响未来眼科医生核心技能的培养质量。这种资源匮乏与全球22亿视力障碍患者的诊疗需求形成尖锐矛盾,使得探究验光学生仪器获取障碍成为迫切的学术命题。KNUST视觉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痛点,开展了
来源:BMC Research Notes
时间:2025-07-18
-
稳定性参数与选择模型的协同作用:多环境试验中优异大麦基因型鉴定的新策略
在作物育种领域,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的难题是:如何从成千上万的候选品种中筛选出既高产又适应不同环境的"全能选手"?这个问题源于基因型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互作关系(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GEI),就像同样的学生在不同老师手下表现迥异。传统方法往往顾此失彼——要么只关注产量忽视稳定性,要么过度追求稳定而牺牲产量潜力。位于伊朗卡拉杰的种子与植物改良研究所(Seed and Plant Improvement Institute, AREEO)的Alireza Pour-Aboughadareh团队在《BMC Research Notes》发表的研究,为解
来源:BMC Research Notes
时间:2025-07-18
-
韩国核医学学会新版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操作指南(2.0版)的临床价值与实践意义
韩国核医学学会(KSNM)自196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核医学在韩国的临床与技术发展。这个拥有约600名成员的专业组织,主要汇聚了核医学医师和相关领域科学家。最新发布的《肿瘤患者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操作指南2.0版》,是对2013年首版指南的重要修订。这份指南特别强调其非强制性特质——医疗决策应当由核医学医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现有医疗资源、前沿医学知识和技术进步来综合判断。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明确指出其内容不应作为法律诉讼中质疑医疗决策的依据。偏离指南建议并不等同于医疗过失,反而可能体现合理的临床判断。质量控制方面则建议参照KSNM专门制定
来源: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时间:2025-07-18
-
综述:异位伤害感受器出芽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关键外周驱动因素
异位伤害感受器出芽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关键外周驱动因素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疼痛是其最棘手的症状之一。尽管疾病修饰抗风湿药(DMARDs)能有效控制炎症,但约30%患者仍存在与疾病活动度不匹配的残余疼痛。近年研究发现,滑膜成纤维细胞在低炎症状态下持续分泌促神经出芽分子,导致伤害感受器异常增殖,可能是疼痛持续的核心机制。滑膜组织的促伤害性分子变化滑膜成纤维细胞在低炎症RA中上调815个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netrin-4、ephrins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通过配体-受体互作分析,这些分子与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表面的CD44、R
来源:Current Rheumatology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叶黄素与玉米黄质通过抗氧化-抗炎-凋亡调控通路缓解黄曲霉毒素B1诱导的雄性大鼠生殖损伤
黄曲霉毒素B1(AFB1)这个潜伏在食物中的"隐形杀手",被证实会严重破坏雄性大鼠的生殖系统。当实验组大鼠连续28天摄入75 μg/kg剂量的AFB1后,它们的精子军团遭遇了"滑铁卢"——运动能力(Sperm motility)下降、存活率(Viability)降低、数量(Count)锐减,还出现了大量"畸形战士"(Abnormal morphology)。深入研究发现,AFB1在体内发动了"氧化风暴":抗氧化主力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纷纷溃败,而氧化应激标志物黄嘌呤氧化酶(XO)、一氧化氮(NO)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则高歌猛进。更
来源:Mycotoxin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华盛顿州哥伦比亚盆地洋葱病原菌新种Ewingella allii的发现及其致病性研究
在洋葱这一全球重要经济作物种植区,细菌性病害常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美国华盛顿州作为年产值超10亿美元的主产区,长期面临由Pantoea、Enterobacter等病原菌引起的鳞茎腐烂问题。然而,2020年夏季哥伦比亚盆地灌溉洋葱田中出现的特殊颈腐症状,引发了研究人员对潜在新病原的探索。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联合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从具有湿性坏死病斑的洋葱植株中分离出菌株20WA0182T。通过表型特征分析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具极生鞭毛的兼性厌氧杆菌,过氧化氢酶阳性而氧化酶阴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16S rRNA基
来源:Antonie van Leeuwenhoek
时间:2025-07-18
-
综述:1型糖尿病患者跌倒事件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AbstractPurpose of the Review近年来,1型糖尿病(T1DM)患者跌倒风险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本综述旨在整合最新研究数据,系统阐述该人群跌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及干预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撑。Recent Findings流行病学研究显示,T1DM成人患者的跌倒发生率较普通人群升高2-3倍。其独特风险谱包括:肌肉质量与功能异常: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和肌力下降(dynapenia)显著削弱跌倒防御能力神经感觉障碍:外周神经病变导致本体感觉减退,合并视网膜病变时空间定位能力受损代谢波动:严重低血糖(hypoglycemia)事件引发意识模糊和
来源:Current Osteoporosis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综述:胼胝体压部病变的病因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研究的全面述评
胼胝体压部病变的神经科学透视解剖学基础与功能定位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CC)作为大脑半球间最大的连合纤维束,其压部(Splenium)作为后段结构,在视觉信息整合和高级认知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解剖学研究显示,压部纤维主要连接双侧顶枕叶皮层,其损伤可导致特征性半球间信息传递障碍。病因学全景分析病变机制涵盖先天性发育异常(如胼胝体发育不全)和获得性损伤(包括代谢性脑病、多发性硬化、创伤性轴索损伤等)。值得注意的是,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作为特殊亚型,常与抗癫痫药物毒性或代谢紊乱相关。临床神经学表现谱系患者典型表现为视觉失连接症状(如失读不伴失写),部分病例出
来源:Neurolog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针灸不同疗法对帕金森病症状缓解效果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背景与现状帕金森病(PD)作为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震颤等运动症状及抑郁、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尽管左旋多巴(L-Dopa)等药物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运动波动(motor fluctuations)和异动症(dyskinesia)等副作用。深部脑刺激(DBS)等手术疗法存在侵入性和高成本局限,促使研究者探索针灸等补充疗法(CIM)的潜在价值。研究方法学革新本研究遵循PRISMA 2020指南,纳入5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n=3,248),采用Cochrane RoB 2工具评估偏倚风险。通过亚组分析和多元回归,系统考察了针
来源:Neurologic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免疫细胞与炎症蛋白在圆锥角膜中的因果作用:孟德尔随机化与遗传分析揭示新机制
圆锥角膜(Keratoconus, KC)是一种让眼科医生棘手的疾病——青少年时期悄悄起病,角膜像吹气球般逐渐变薄凸起,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更令人困扰的是,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迷雾重重。传统观点认为KC是单纯的角膜结构病变,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患者泪液和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升高,免疫细胞比例紊乱,暗示着免疫系统可能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这些观察性研究难以区分因果关联,究竟是免疫异常导致了KC,还是角膜病变引发了继发免疫反应?这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重要研究,运用孟德尔随机化(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短期茶园森林环境健康活动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改善的对照研究
在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24%的死亡可归因于可改变的环境风险因素。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城市噪音等环境问题与100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对中老年人群体,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森林环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逐渐被认识,日本学者提出的"森林浴"概念已在多项研究中被证实具有降低血压、缓解压力等益处。然而,关于特定生态系统如茶园森林环境的研究却鲜有报道。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对照实验揭示了茶园森林环境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独特益处。研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深度多任务学习的胃肠道病灶智能诊断与严重程度评估框架
胃肠道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重大挑战,结直肠癌每年导致220万人死亡,占癌症总死亡的35%。传统内窥镜诊断面临观察者差异大、早期病灶识别困难等痛点,尤其对扁平病灶和复杂解剖位置的病变,临床误诊率高达58%。现有深度学习模型多聚焦单一任务,将病灶分类与严重程度评估割裂处理,既降低诊断效率,又难以捕捉病变的全局特征。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创新成果。研究人员构建了深度多任务学习框架GTCAD,首次实现胃肠道病灶分类与严重程度评估的协同优化。该框架通过三阶段架构:先采用ResNet50和CViT块进行多尺度特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冷冻胚胎移植中SARS-CoV-2感染与妊娠结局的关联: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SARS-CoV-2病毒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始终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该病毒可能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和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等靶点侵入生殖系统,但关于其在辅助生殖技术(ART)周期中对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具体影响仍存在争议。尤其当感染发生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这一关键阶段时,冷冻保存的胚胎是否携带潜在风险,成为困扰生殖医学专家和不孕症患者的现实难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联合河南、武汉、广西等地5家生殖中心,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人员收集了2022年2月至12月期间440对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改良Triple-P技术联合膀胱注水法在胎盘植入谱系疾病中的创新应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胎盘植入谱系(PAS)是产科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剖宫产率攀升,其发病率呈指数级增长。当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甚至穿透浆膜层时,传统剖宫产术常因致命性出血被迫切除子宫,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能力。尽管2005年Palacios-Jaraquemada提出的子宫节段切除和2012年Chandraharan发展的Triple-P技术(胎盘定位、逐步去血管化、胎盘床切除)为保守治疗带来曙光,但术中膀胱损伤率仍高达20%,成为制约技术推广的瓶颈。巴基斯坦拉合尔King Edward Medical University的Shazia Saaqib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临床痛点。他们发现,既往膀胱注水法虽在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欧洲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预测模型构建与关键驱动因素解析:一项基于机器学习的生态气候研究
禽流感病毒(HPAI)近年来呈现令人担忧的上升趋势,不仅造成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更因跨物种传播风险引发公共卫生担忧。2022-2023年北半球爆发的大规模疫情再次敲响警钟,而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感染案例不断增加——从水貂、家猫到奶牛场工人,这些事件清晰表明病毒正在突破物种屏障。然而,究竟是什么因素驱动着这些疫情暴发?野生候鸟与家禽之间的病毒传播如何受环境调控?这些关键问题长期困扰着科学界。为解开这些谜团,海德堡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Heidelberg Institute of Global Health)与乌梅?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列线图模型预测重症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长期意识障碍风险的研究
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高血压脑出血(HICH)作为卒中致死致残的主要类型,其重症患者常面临长期意识障碍(pDoC)的严峻挑战。当血肿压迫幕上关键神经通路时,患者可能陷入持续28天以上的意识混沌状态,这种被称为"医学上的孤岛"的病理现象,不仅使患者丧失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管手术清除血肿是常规治疗手段,但临床上面临着难以预判哪些患者会发展为pDoC的困境——这正是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武警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创伤修复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最新研究着力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临床指标与影像学特征相结合,通过多中心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视觉皮层激活的优化:电刺激参数在视网膜退化大鼠模型中的关键作用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P)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而视网膜假体通过电刺激幸存的内层视网膜神经元,为患者提供了恢复部分视觉功能的希望。然而,现有假体仍面临分辨率低、功耗高和刺激效率不足等问题。如何优化电刺激参数以平衡激活效果与能量消耗,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挑战。香港城市大学电气工程系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通过对比健康Long-Evans(LE)大鼠和视网膜退化S334ter-line-3(F1)大鼠模型,系统探究了相位持续时间(200-1500 μs)、频率(1-20 Hz)和相位间间隔(IPI,0-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女性生殖道不同区域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对精子运动能力和获能的支持作用研究
在人类生殖的精密"舞蹈"中,精子需要穿越女性生殖道的重重关卡才能完成受精使命。这个过程中,女性生殖道分泌物就像神秘的"教练",通过复杂的生化信号指导精子完成功能成熟。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直径仅100-200纳米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可能是这些信号的重要载体。虽然动物研究表明生殖道EVs能调控精子功能,但在人类生殖系统中,这些微小囊泡究竟如何影响精子仍存在巨大认知空白——不同生殖部位EVs的功能差异、作用效率以及临床应用潜力都亟待探索。来自意大利圣拉斐尔科学研究所(IRCCS San Raffaele Scientific Institute)的C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个性化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餐后血糖波动:推动2型糖尿病精准营养干预新策略
餐后血糖管理的个性化革命在全球5.37亿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T2D)占比超过90%,而餐后血糖(PPG)波动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尽管现有指南推荐低碳水化合物、低升糖指数饮食,但个体对相同食物的血糖反应差异可达3倍——这种"千人千糖"现象使标准化饮食建议效果有限。瑞士圣加仑大学数字健康干预中心的Victoria Brügger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研究,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从数据到决策的技术路径研究团队利用中国上海67名T2D患者(平均年龄61岁)的连续血糖监测(CGM)数据和饮食日志(共2,463次PPG记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基于深度学习的全身MRI跨平台泛化增强:新型数据增强管道AishaAug的构建与验证
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正逐渐成为监测肌肉疾病的重要工具。这种无辐射的检查方式能够捕捉从头顶到脚尖的解剖细节,特别适用于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长期随访。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困扰:不同医院使用的MRI扫描仪品牌各异,磁场强度、线圈配置等参数差异导致图像对比度、信噪比甚至解剖结构呈现显著不同。更棘手的是,患者在长达1小时的扫描过程中难免轻微移动,产生的运动伪影使得计算机难以准确识别肌肉边界。目前放射科医生手动标注单次WB-MRI需耗时数日,这种低效流程严重制约了临床决策速度。针对这一瓶颈,研究人员开发了名为AishaAug的创新数据增强方案。该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变换模拟
来源:Intelligence-Based Medicine
时间:2025-07-18
-
CRISPR/Cas9技术揭示zasp52基因在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与飞行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作为桃、梨等果树的主要蛀果害虫,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害虫虽飞行能力较弱,但少数个体的远距离飞行对其种群扩散和宿主转移至关重要。然而,调控其飞行能力的基因机制一直未被阐明。与此同时,Z-盘(Z-disc)作为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元,其核心组分Zasp(Z band alternatively spliced PDZ-motif protein)在脊椎动物中被证实与心脏和肌肉发育相关,但在昆虫中仅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有初步研究。这种知识空白限制了人们对昆虫飞行肌发育机制的理解,也阻碍了基于基因靶标的害虫
来源: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长期口服避孕药使用时长与空间及语言能力的关联:停药间歇期无短期变化提示累积效应
在当代社会,复方口服避孕药(COC)作为全球1.5亿女性的常规用药,其长期神经认知影响却充满争议。既往研究对COC是否影响空间导航、心理旋转等"性别二态性"认知功能莫衷一是,特别是关于孕激素成分的雄激素活性(androgenicity)是否产生差异效应、停药间歇期是否引发认知波动等关键问题,现有证据呈现"碎片化"特征。更棘手的是,多数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难以区分短期药效与长期累积效应。这些认知"盲区"直接关系到亿万女性的健康决策。萨尔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Salzburg)的研究团队在《Hormones and Behavior》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精巧的双阶段实验设计破解了这
来源:Hormones and Behavior
时间:2025-07-18
-
SAID-Net:基于隐式解码增强的Segment Anything模型在超声心动图序列分割中的应用
这项突破性研究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Segment Anything模型(SAM)与隐式神经表征(INR)巧妙融合,打造出专攻超声心动图序列分割的SAID-Net框架。面对跳动心脏的复杂三维结构和超声图像特有的噪声干扰,研究团队创新设计了Hiera架构的多尺度特征编码器,配合能捕捉细微边界的Mask Unit Attention解码器。通过正交化处理增强特征多样性,独创的I2Net模块有效解决了特征错位问题。在权威的CAMUS和EchoNet-Dynamics测试中,该系统以93.2%的Dice相似系数(DSC)和5.02毫米豪斯多夫距离(HD95)的优异表现刷新纪录,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心脏超声分析
来源: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
时间:2025-07-18
-
波罗的海蓝藻水华启动机制:温度变化率与辐照度的协同调控作用
每年夏季,波罗的海都会上演一场蔚为壮观的"蓝绿盛宴"——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这些看似美丽的自然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威胁海洋生态的危机:引发底层缺氧、改变氮循环路径、影响食物网结构。尽管科学界早已知晓蓝藻偏爱温暖环境,但究竟是什么按下水华爆发的"启动键"?传统观点认为当水温达到16°C这一"魔法温度"时就会触发水华,然而这个理论始终无法解释实际观测中复杂多变的水华模式。为破解这一谜题,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追踪研究。通过分析2000-2024年间36个特征海域的卫星遥感数据,创新性地提出:蓝藻水华的启动并非由绝对温度控制,而是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速率(SST slope)与表面辐照度
来源:Harmful Algae
时间:2025-07-18
-
低剂量乐伐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II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疗效与安全性并重的创新方案
卵巢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中的"沉默杀手",其治疗困境在于约70%患者经历多次复发后终将面临铂类耐药的绝境。当肿瘤在含铂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定义为铂类耐药卵巢癌PROC),患者中位生存期往往不足12个月。传统方案如单药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虽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至6.7个月,却难以改善总体生存(OS)。更棘手的是,标准剂量乐伐替尼(20mg)与PD-1抑制剂的组合虽在多种实体瘤中展现潜力,但高达60%的3级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这让饱经化疗毒性的患者雪上加霜。北京协和医学院团队另辟蹊径,开创性探索低剂量乐伐替尼(8-12mg)联合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的"温和版"方案。这项发表在《Gy
来源:Gynecologic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的延迟、碎片化与替代方案需求:基于华盛顿特区黑人患者体验的质性研究
在美国医疗体系中,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持续了数十年:黑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63%)比白人患者(84%)低21个百分点,这种生存差距在所有癌症中仅次于黑色素瘤。华盛顿特区更是全美子宫内膜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尽管已知肿瘤生物学特性(如侵袭性组织学亚型)和社会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的影响,但调整这些变量后,生存差距依然存在。这提示医疗系统内部可能存在尚未被充分认知的结构性障碍。MedStar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选择从患者体验切入,通过深度访谈22名完成手术和辅助治疗(化疗/放疗)的黑人患者,首次系统描绘了从症状出现到治疗终结的全链条诊疗图谱。研究发现
来源:Gynecologic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原发性外阴癌单侧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对侧腹股沟非前哨转移风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作为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德国近15年显著上升,年轻患者(30-49岁)占比增加尤为明显。尽管远处转移罕见,但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作为VSCC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其处理策略始终是临床焦点。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NB)技术通过GROINSS-V-I研究确立为早期VSCC标准术式,如何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手术创伤成为新课题。特别是当患者双侧SNB仅单侧发现转移时,对侧腹股沟是否需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Inguinofemoral Lymphadenectomy, if-LAE)存在广泛争议。既往单中心研究数据有限且结
来源:Gynecologic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晚期卵巢癌肿瘤减灭术中回肠造口术对肾功能的长期损害机制研究
在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中,肿瘤减灭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手段。然而,当肿瘤广泛侵犯肠道时,常需进行直肠切除吻合术,为防止吻合口漏这一致命并发症,临床往往选择同时实施回肠造口术。这一看似合理的操作却暗藏危机——造口导致的体液流失可能引发肾功能损伤,而术后必须进行的铂类辅助化疗(AC)本身具有肾毒性,双重打击下患者的肾脏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跨越5家医疗中心、历时9年的大规模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这一临床困境的真相。研究人员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3-2022年间215例II-
来源:Gynecologic Onc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残差网络和层级类激活映射的可解释性单细胞RNA测序注释方法scCAM及其关键基因发现
在生命科学领域,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如同打开了观察细胞异质性的显微镜,让研究者能够逐个解析细胞的转录特征。然而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传统基于聚类和人工标记的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既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领域知识,又难以应对未定义标记基因的情况。虽然深度学习模型如ACTINN、scBERT等提升了注释效率,但"黑箱"特性使其无法揭示决定细胞类型的关键基因,这严重制约了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针对这一瓶颈,福建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ne Reports》发表创新性成果,提出名为scCAM的可解释性自动注释方法。该方法巧妙地将基因表达数据转化为灰度图像,利用残差网络(R
来源:Gene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内耳类器官来源细胞外囊泡miRNA组学分析揭示毛细胞再生调控新机制
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根源在于哺乳动物耳蜗无法自主再生受损的内耳毛细胞。有趣的是,新生小鼠的耳蜗底壁细胞却展现出非凡的增殖潜能——这些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高效形成包含新生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类器官结构。研究团队采用出生2天(P2)小鼠的耳蜗底壁细胞,通过优化培养条件成功获得具有祖细胞特性的类器官。在类器官处于增殖状态时,从其培养上清中分离出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并对囊泡携带的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进行深度测序分析。与直接取自P2小鼠耳蜗导管的EVs miRNA组进行比对后,发现类器官EVs中存在184个miRNA分子,其中122个
来源: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Otolaryngology
时间:2025-07-18
-
NT-proBNP动态变化预测老年2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2型心肌梗死(MI)的临床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与典型的1型MI不同,2型MI由心肌氧供需失衡引发,常见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存在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传统风险评估工具难以准确预测预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作为心功能监测的重要指标,其单次测量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动态变化与预后关联方面仍存在认知空白。特别是对于80岁以上超高龄人群,NT-proBNP的波动规律及其临床意义亟待阐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历时12年(2010-2022)的大规模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3007例80岁以上2型MI患者,通过分析NT-proBNP
来源:BMC Geriatrics
时间:2025-07-18
-
青少年福利与司法机构收容者心理病态特质的长期自我报告稳定性研究
在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领域,心理病态特质(psychopathic traits)长期被视为预测暴力行为与再犯率的"危险信号"。这类特质通常包含三个核心维度:夸大-操纵特质(Grandiose-Manipulative, GM)、冷酷-无情特质(Callous-Unemotional, CU)和冲动-不负责任特质(Impulsive-Irresponsible, II)。传统观点认为,具有这些特质的青少年如同"行走的定时炸弹",其行为模式会持续终身。然而,这种悲观预期缺乏长期追踪证据支持,特别是对于福利与司法机构收容的高风险群体——他们既面临原生家庭功能失调,又接受着系统性干预,这种特殊环境会
来源: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时间:2025-07-18
-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与居民福利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
在全球多重危机交织的背景下,城市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居民福利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作为快速城镇化的发展中大国,面临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破碎化和热岛效应加剧等独特挑战——2023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仅59.5%城市达生态标准。国家森林城市(NFCC)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天然实验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研究,通过构建285个城市2000-202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量化评估NFCC政策效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长江流域植被对干旱的亚月尺度敏感性增强机制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事件频发已成为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其响应机制研究多集中于月尺度以上,而短时干旱的"闪电式"影响长期被忽视。长江流域(YRB)作为中国最大陆地碳汇,近年因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生态退化,亟需更精细的监测手段。传统研究受限于气象数据分辨率(0.1°-0.25°)和月尺度分析,难以捕捉植被对干旱的瞬时响应,且不同植被类型的适应机制尚不明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30515)支持下,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构建了8天分辨率的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集,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首次在亚月尺度揭示了长江流域植被-干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巴西滨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的CA-ANN模型预测及其对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启示
在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下,热带滨海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作为巴西东北部重要的经济中心,累西腓市被IPCC列为全球气候脆弱性热点区域,其无序的城市扩张已导致自然植被锐减、热岛效应加剧,严重威胁着城市韧性。这种背景下,精确预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LC)动态成为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前提,但现有研究对巴西滨海城市长期(至2080年)演变规律的量化分析仍属空白。巴西科研团队通过整合MapBiomas项目的多时相LULC数据,创新性地运用QGIS平台的MOLUSCE插件构建了细胞自动机-人工神经网络(CA-ANN)混合模型。该研究采用1990-2020年历史数据训练模型,通过蒙特卡洛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碳交易政策驱动下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的多维效应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全球气候危机背景下,工业部门贡献了超过70%的碳排放量,实现《巴黎协定》将温升控制在2℃内的目标亟需企业绿色转型。尽管碳交易(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ET)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政策已在全球58个地区实施,但其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多维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传统观点认为环境规制会通过"合规成本效应"降低企业生产力,而新古典经济学则主张可能产生"创新补偿效应"。为厘清这一争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基于中国2014年启动的7个碳交易试点形成的准自然实验,首次构建了涵盖环境、经济和创新维度的企业绿色转型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人员采用三重差分法(DID)分析2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碳交易政策驱动下企业绿色转型的多维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背景下,企业作为碳排放主力军面临严峻转型压力。尽管《巴黎协定》设定了2℃温控目标,但工业部门贡献了全球70%以上的碳排放量。碳交易机制(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ET)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理论上可通过"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企业绿色转型,但传统观点认为其"合规成本效应"可能抑制企业发展。这种理论争议亟需实证解答,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维度(如碳绩效或绿色创新),缺乏对绿色转型系统性影响的评估。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团队通过构建2011-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碳交易政策驱动下企业绿色转型的多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全球气候危机下,工业部门贡献了70%以上的碳排放,实现《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亟需企业深度参与绿色转型。碳交易机制(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ET)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的代表,其政策效果引发持续争议——传统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增加合规成本抑制发展(Nikos等,2024),而新古典经济学派则主张创新补偿效应可抵消成本(Porter和Linde,1995)。中国自2014年起在七省市开展CET试点,为验证这一理论分歧提供了天然实验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团队构建2011-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集,创新性地从环境、经济、创新三维度建立绿色转型评价体系。通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气候压力下的E7经济体: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新框架与碳减排策略研究
全球气候危机正以惊人速度加剧——2024年7月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月份,地表温度较工业革命前升高1.48°C,大气CO2浓度突破426.90 ppm。面对每年2750亿美元的气候灾害损失,新兴七国(E7)作为占全球排放量40%的经济体,其气候政策制定却长期受限于传统集成评估模型(IAM)的全球均质化假设。这项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研究突破性地构建了首个E7专属气候经济模型,揭示这些国家需要比发达国家更激进的减排策略才能实现气候与发展双赢。研究团队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核心突破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将Jones(1995a)半内生增长理论首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钽掺杂Bi4NbO8Cl通过极化诱导电荷分离提升CO2光催化还原效率
随着工业社会快速发展,化石燃料过度消耗导致的能源危机与CO2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难题。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温和反应条件、太阳能驱动等优势,被视为实现CO2资源化利用的理想途径。然而该技术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高效分离,传统异质结构建或缺陷工程策略往往受限于界面复合中心形成或空间电场强度不足。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极化场工程策略,通过熔盐法合成Ta/Sb/V掺杂的Bi4NbO8Cl光催化剂。研究通过取代NbO6八面体中的Nb位点诱导局部电荷不对称分布,构建强极化电场驱动电荷定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高分辨率模型的学龄前儿童NO2暴露评估:时空变异与社会公平性研究
空气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因其发育中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更易受到伤害。然而,传统评估方法依赖固定监测站或家庭地址模型,既无法捕捉儿童在幼儿园、游乐场等微环境的动态暴露,又难以反映社会经济地位(SES)导致的暴露差异。在哥德堡这类交通污染为主的城市,尽管整体空气质量较好,但局部高浓度区域仍可能威胁儿童健康,而环境公平问题在欧洲城市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特征。为突破这些局限,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研究,创新性地整合化学传输模型(TAPM)与公共行政数据,以100米高分辨率模拟NO2空间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中国省级PM2.5减排目标公平分配:基于多准则决策框架的跨区域环境治理研究
随着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从排放控制转向质量改善,PM2.5浓度已成为核心考核指标。尽管国家通过目标责任体系(TRS)将减排任务分解至省级政府,但现行分配方法过度依赖污染严重程度,缺乏对区域社会经济差异的系统考量,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动力不足。如何公平分配减排目标,平衡"污染者付费"与"能力支付"原则,成为实现"十四五"期间全国PM2.5浓度下降10%目标的关键挑战。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创新性的多准则决策框架,首次将责任(污染暴露水平)、能力(经济与技术资源)和潜力(能源结构调整空间)三大原则量化整合,通过四种政策偏好情景模拟省级目标分配。研究发现:在权重均等情景下,各省目标差异显著(甘肃7.7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催化新能源企业核心技术突破?——基于多时点DID的实证研究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中,新能源产业被视为破解能源安全与环境污染双重困局的"金钥匙"。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战略性产业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尽管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始终如影随形。数据显示,2013-2023年间,中国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长期低迷,部分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且专利产出呈现"少数企业领跑、多数企业掉队"的极化现象。这种"高精尖技术受制于人、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困局,暴露出当前创新生态中一个关键短板——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励来推动高风险的核心技术攻关。面对这一挑战,中国自2012年起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试图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不同养殖环境下白底靴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生存、生长与底质选择特征
在热带海域,白底靴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曾是最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之一。这种外形奇特的无脊椎动物不仅是海底"清道夫",能通过摄食活动促进有机质(OM)矿化,其加工制成的干制品"海参筋"(bêche-de-mer)更是亚洲传统美食。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全球海参资源量已下降90%,中国大亚湾等传统产区的种群密度从每平方米0.2头锐减至0.02头。面对这一危机,科研人员尝试通过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技术实现资源恢复,但此前仅验证过幼体(15-38g)的养殖可行性,大型个体的生态适应性仍是未解之谜。为此,中国相关研究机构在深圳大鹏湾展开创新性研究。这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微生物燃料电池、大孔隙与农业强化水系统对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机制
稻田作为全球近半数人口的主粮来源,其种植过程却贡献了48%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全球增温潜势分别达CO2的30倍和273倍。长期淹水导致的厌氧环境促使产甲烷菌和反硝化微生物活跃,而传统减排技术往往顾此失彼——提高氧化还原电位(Eh)虽能抑制CH4,却可能加剧N2O释放。针对这一矛盾,日本岐阜大学(Gifu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 MFC)、大孔隙(Macropore, MP)和农业强化水系统(Farm-Oriented Enhancing Aquatic Syst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7-18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代谢组学研究:揭示核苷代谢调控新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约80万人死亡,其主要死因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尽管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是当前主要治疗手段,但干扰素存在副作用大、应答率低等问题,且无法彻底清除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些局限性促使科学家们深入探索干扰素治疗的分子机制。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BMC 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80例接受不同疗程pegIFN-α治疗的CHB患者血清样本。研究发现,干扰素治疗显著改变了核苷代谢通路,特别是三种吡啶核苷
来源:BMC Gastroenterology
时间:2025-07-18
-
综述:石墨烯基材料用于二氧化碳捕获的潜力与行为全面评述
石墨烯复合材料:碳捕集的新纪元引言随着大气CO2浓度突破410 mg·L-1,开发高效吸附材料成为当务之急。石墨烯凭借2630 m2·g-1的理论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π电子体系,成为CO2捕获的理想平台。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通过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如羧基、环氧基)进一步增强与CO2的相互作用。材料分类与特性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可分为四大类:金属/金属氧化物复合物:如锌铁氧体(ZF)/rGO-单乙醇胺(MEA)复合材料,通过胺基化学吸附和金属位点静电作用实现15.512 mmol·g-1的高容量。碳基复合物:氮掺杂多孔碳(NPC)与rGO构建分级孔隙,在25°C下吸附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口服麦角硫因(EGT)通过调控氧化应激与炎症通路改善皮肤健康的机制研究与临床验证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衰老过程伴随着胶原流失、氧化损伤和炎症因子累积等复杂生物学变化。尽管局部护肤品市场庞大,但受限于透皮吸收效率,口服补充具有系统调节功能的抗氧化剂成为研究热点。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 EGT)这种源自真菌的天然氨基酸,虽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强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但其在人体皮肤健康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始终缺乏系统验证。广东日化工业协会伦理委员会(GDIRB)批准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知识图谱(KG)技术整合3200万篇生物医学文献,构建包含116亿关联关系的分子网络,预测EGT可能通过NQO1-CAT-SOD抗氧化轴和IL6-TNF-MMP1炎症网络双重调
来源: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cience and Cosmetic 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工业级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在共电解与CO2电解条件下的气体组分影响机制研究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因其高效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能或合成气(syngas)的特性备受关注。然而,工业级SOEC在混合气体(H2O/CO2/H2/CO)环境下的性能衰减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CO2电解动力学缓慢、镍基电极易氧化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商业化应用。针对这一挑战,格拉茨工业大学(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发表最新成果,通过多尺度电化学表征揭示了气体组分对SOEC性能的调控规律。研究团队采用工业级SOEC单电池(活性面积81 cm2),结合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高性能Bi2S3/Sn掺杂TiO2纳米纤维通过优化电荷转移实现高效光催化CO2还原制甲醇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CO2减排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因其高效能量转换特性,在"电力多元化转换"(Power-to-X)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工业级SOEC在共电解和纯CO2电解模式下的性能表现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特别是气体组分变化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Graz)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上。研究人员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结合总谐波失真(THD)分析、弛豫时间分布(DRT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利用原位碳酸氢盐池最大化Arthrospira platensis的CO2生物固定:pH和碳酸氢盐浓度的CO2调控优化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攀升,如何高效转化CO2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挑战。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因其在Power-to-X应用中的高效率备受关注,但其在混合气体条件下的性能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共电解和纯CO2电解模式下,气体组分对电极过程的动态影响亟待阐明。工业级SOEC的操作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这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采用多尺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气体组分对SOEC性能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选用活性面积达81 cm2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土耳其地震后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未满足需求:基于收入水平的多中心研究
在土耳其这个地震多发国,2023年2月6日的强震不仅摧毁了建筑,更撕裂了脆弱人群的生命防线——特别是那些需要持续医疗支持的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CF)患者群体。这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要求患者终身坚持包含胰酶替代、气道清理和CFTR调节剂等复杂治疗方案,而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常规医疗体系瞬间崩溃,将本就存在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暴露得更加赤裸。土耳其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地震灾区CF患者基于收入水平的生存困境。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Cystic Fibrosis》的研究揭示:在受灾最严重的东南安纳托利亚地区7个省份中,高达91.7%的CF患
来源:Journal of Cystic Fibrosis
时间:2025-07-18
-
地震灾区囊性纤维化患者收入水平与未满足需求关联性研究:多中心微生物学队列研究新挑战
在土耳其东南部地震频发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CF)患者正面临双重生存挑战。这种由CFTR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病需要终生维持包含酶替代、气道清除和营养支持在内的复杂治疗方案,而2023年2月6日的7.8级地震摧毁了当地本就脆弱的医疗体系。研究显示,该地区CF诊断延迟率本就高于全国水平,地震后临时安置点的拥挤环境更使铜绿假单胞菌交叉感染风险陡增。为解决这一危机,来自土耳其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首个针对灾后CF患者生存状况的多中心研究。通过改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当前生活状况"(YCLS)量表,研究人员在7个受灾省份的CF中心收集了255例患者数据,占该地区注册患者
来源:Journal of Cystic Fibrosis
时间:2025-07-18
-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工艺设计与优化:基于Aspen Plus和遗传算法的经济性分析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有效利用工业排放的CO2成为关键课题。尽管将CO2加氢转化为甲醇(MeOH)是颇具前景的解决方案,但现有工艺存在转化率低、能耗高等瓶颈。统计显示,2021年全球CO2排放量已达370亿吨,较195年增长517%。传统甲醇合成工艺多依赖敏感性分析和经验优化,缺乏系统性的经济性评估,导致总年成本(TAC)居高不下。为突破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开发了创新性的工艺优化框架。该研究以Kiss等提出的甲醇合成流程为基础,通过整合Aspen Plus?流程模拟与MATLAB?遗传算法(GA),实现了全流程参数的协同优化。研究重点考察了两种反应器构型——传统填充床反应器(PBR)和壳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动态电流波形对熔融碳酸盐电解制备固体碳的影响及其在CO2转化中的优化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如何高效转化CO2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熔融碳酸盐电解技术可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固体碳(E-carbon),这种电解碳在电池电极、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传统恒流电解存在法拉第效率低、能耗高等瓶颈问题,且对碳产物形貌的调控手段有限。动态电流操作在金属电沉积领域已显示出调控材料特性的优势,但其在熔融碳酸盐电解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为探索这一科学问题,研究人员以熔融Li2CO3为电解质,采用钛阴极和镍阳极体系,首次系统研究了五种动态电流波形(三角波、方波、正弦波、上升/下降斜坡波)对CO2电解的影响。通过精确控制电流密度在0.1-0.4 A·cm?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离子液体修饰的树枝状纳米二氧化硅负载Lu2CrMnO6催化炔丙胺与CO2高效合成2-噁唑烷酮的研究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如何将工业排放的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研究热点。其中,2-噁唑烷酮作为重要的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和材料领域应用广泛,但传统合成方法存在使用有毒试剂、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更棘手的是,CO2分子固有的化学惰性使其转化需要高活性催化剂和大量能源输入。针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通过设计新型纳米催化剂实现CO2的高效活化与转化。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上,报道了一种基于离子液体修饰的树枝状纳米二氧化硅负载Lu2CrMnO6双钙钛矿的复合催化剂(Lu2CrMnO6@IL-DFNS)。研究人员采用深共晶溶剂调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物理与化学吸收剂中CO2高效捕集的研究
全球变暖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而二氧化碳(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尽管碳捕集与封存(CCU)技术如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等已广泛应用,但传统溶剂存在吸收效率低、能耗高等瓶颈。纳米流体因其独特的界面效应和质量传递增强特性,被视为突破性解决方案。然而,纳米颗粒的分散稳定性、功能靶向性及与基液协同机制仍是待解难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通过创新设计磁性纳米颗粒体系,将Fe3O4核与SiO2壳结构结合,并引入聚乙烯亚胺(PEI)和谷氨酰胺功能团,构建了兼具高稳定性和定向吸附能力的纳米吸收剂。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和改进的St?ber法合成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铟掺杂二氧化锡纳米颗粒高效电催化CO2还原制甲酸:稳定性与选择性调控机制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电化学CO2还原反应(eCO2RR)生成甲酸(HCOOH)因其在氢能储存和化工原料领域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然而,现有SnO2基催化剂普遍面临稳定性差、过电位高、产物选择性不足等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半导体材料的低载流子密度和活性位点易失活特性。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铟(In)掺杂策略,通过蒸发诱导共组装法(EICA)制备出具有介孔结构的In(X%)-SnO2纳米颗粒。研究发现,当In掺杂量为1 wt%时,催化剂在-0.9至-1.2 V vs RHE宽
来源: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时间:2025-07-18
-
骨折联络服务(FLS)患者术后随访依从性研究:内分泌科与骨科随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骨质疏松引发的脆性骨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每年造成巨额医疗支出。据统计,美国医保患者中近20%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而预防5%-20%的二次骨折可节省3.1-12亿美元。尽管骨折联络服务(FLS)被证明能有效降低再骨折风险,但其核心环节——术后随访却面临严峻挑战。Mayo Clinic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发表的研究,通过真实世界数据揭示了这一"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现状与成因。50岁);2) 应用zipcodeR地理信息包计算患者家庭住址与诊所的精确距离;3) 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年龄、婚姻状况、骨折类型等11项潜在影响因素;4) 采用Medicare Sev
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 Translational Endocrinology
时间:2025-07-18
-
语言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术后临床与认知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大脑语言功能区发现动静脉畸形(AVMs)就像在交响乐指挥家手中发现一枚定时炸弹——这些高流量的血管异常不仅可能随时破裂出血,更因位于控制语言的核心网络区域,使得治疗陷入两难:积极手术可能损伤语言功能,保守观察又需承担出血风险。传统Spetzler-Martin分级虽能评估手术风险,但语言网络的高度可塑性(如Broca区和Wernicke区的功能重组)使得预后预测充满变数。更棘手的是,现有研究对破裂与未破裂AVMs的长期认知影响缺乏系统比较,临床决策常如"盲人摸象"。为解决这一难题,维罗纳大学医院神经外科(Neurosurgical Department of Verona)的Pietro M
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时间:2025-07-18
-
综述:影响镁生物利用度的营养因素:叙述性综述
Abstract镁作为细胞内(IC)含量第二的阳离子,其稳态通过摄入、排泄与储存的动态平衡维持。现代西方饮食模式普遍导致镁摄入不足,而肠道吸收效率受多种膳食因子调控,包括抑制型(如高钠)和增强型(如蔬果中的碱性物质)。本文综述了这些营养因素对镁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为制定DRIs和预防缺乏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镁的生理意义镁离子(Mg2+)参与300余种酶促反应,包括ATP代谢和DNA合成。其细胞内浓度(约0.5-1 mmol/L)的稳定对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至关重要。吸收调控机制抑制剂:高钠饮食通过竞争性抑制减少肠道镁转运体TRPM6/7的活性植酸(谷物中)与镁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增强剂:果蔬中的柠檬
来源: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氧化铜纳米颗粒对褐家鼠多器官毒性机制:氧化应激诱发与抗氧化酶耗竭的系统性研究
采用绿色合成法制备的棕色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经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后,科研人员对其生物毒性展开深入研究。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予白化大鼠250/500/750 mg/kg/day三个剂量梯度暴露20天,惊人地发现这些微小颗粒会像"自由基炸弹"一样在多器官引爆氧化风暴——大脑出现神经元萎缩和坏死,睾丸生精上皮像"剥落的墙皮"般脱落,心肌组织则呈现典型的" coagulative necrosis(凝固性坏死)"病理特征。分子层面检测显示,活性氧(ROS)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飙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
来源: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微波与超声辅助提取结合HPLC-UV技术用于人血浆中法匹拉韦的干血斑快速检测及稳定性研究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抗病毒药物法匹拉韦(FAV)因其广谱抗RNA病毒特性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传统血浆药物分析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常规蛋白质沉淀(PP)方法需消耗3-5倍血浆体积的有机溶剂,样本处理步骤繁琐,且无法避免样品稀释效应。更棘手的是,FAV在生物样本中的稳定性数据缺乏,这对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治疗药物监测造成显著障碍。针对这些技术瓶颈,来自埃及Al-Andalos制药公司合作团队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干血浆斑(DPS)技术与现代提取技术相结合,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发表了比较微波辅助提取(MAE)和超声辅助提取(UAE)性能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微
来源: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时间:2025-07-18
-
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长期饲喂与酶制剂联用对肉鸡血液代谢及肝脏脂质谱的协同调控作用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蛋白质需求的增长,传统家禽饲料原料如豆粕面临环境压力。微藻因其高蛋白和功能性成分成为潜在替代品,但高比例添加导致的生长抑制和消化率问题亟待解决。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兽医学院(CIISA/FMV, Universidade de Lisboa)的研究团队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发表论文,首次探索了长期(7-35日龄)高剂量(15%)螺旋藻饲喂对肉鸡的深层影响,并创新性地引入两种酶制剂(VemoZyme? P和猪胰酶)以改善营养利用。研究采用120只Ross 308雄性肉鸡,分为四组:对照组(玉米-豆粕基础日粮)、15%螺旋藻组(SP)、螺旋藻+VemoZy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基于ZrO2负载催化剂与异丙醇溶剂的热解油一步加氢提质制备替代燃料研究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和化石燃料环境问题凸显,生物质能作为碳中性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生物质利用方式效率低下,热解油虽具潜力却因高氧含量(含醛、酮、酚等含氧化合物)、低热值(17.4 MJ/kg)和强腐蚀性难以直接应用。现有两步法加氢工艺(先稳定化后深度脱氧)虽有效但成本高昂,且依赖钌(Ru)等贵金属催化剂。更棘手的是,氧化铝(Al2O3)载体易吸水失活,而碳载体又难以再生。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USDA-ARS)联合阿拉巴马农业实验站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开发出以异丙醇(IPA)为氢供体溶剂、ZrO2负载镍钼(NiMo)催化剂的一步法加氢新工艺,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来源: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时间:2025-07-18
-
神经调控设备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依从性研究:基于临床外环境的创新探索
在儿童精神健康领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犹如一个难解的谜题。这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着全球约5-7%的儿童。传统治疗方案如哌甲酯等中枢兴奋剂虽有效,却面临依从性差、副作用明显、社会污名化等困境。更棘手的是,ADHD患儿固有的健忘特质与治疗所需的规律用药形成尖锐矛盾,形成"需要专注才能坚持治疗,但疾病本身阻碍治疗坚持"的恶性循环。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医学院(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临床痛点,将目光投向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他们采用商业领域成熟的Lean LaunchPa
来源:JMIR Neurotechnology
时间:2025-07-18
-
安第斯高海拔湿地修复策略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化影响
在海拔3000-5000米的安第斯高山帕拉莫生态系统(páramos)中,湿地正面临农牧业排水导致的生态危机。以基多市重要水源地Pugllohuma湿地为研究对象,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有趣的对比实验:5个实施主动修复(active restoration)的水塘与5个自然恢复(passive restoration)的水塘,经历三轮采样监测。研究团队不仅测量了水温、pH值等理化参数,还通过显微镜下的"物种侦探"工作——将水生无脊椎动物鉴定到最低分类单元。α多样性指数显示两者物种数量相当,但β多样性分析却揭露了戏剧性差异:被动修复塘上演着"物种轮换秀"(species turnover),而主动修
来源:Aquatic Scienc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可穿戴设备数据的代谢综合征昼夜节律生物标志物检测与分析:一项横断面研究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etS)作为包含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异常的综合征,其全球患病率持续攀升,给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尽管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压力管理可降低患病风险,但传统监测方法依赖医院检查,难以实现持续评估。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为健康监测带来新机遇,但关于MetS的昼夜节律生物标志物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现有研究多局限于统计分析方法,缺乏对复杂生物节律模式的深入解析。韩国医学大田市民队列(Korean Medicine Daejeon Citizen Cohort, KDCC)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横断面研究,通过分析Fitbit Versa/
来源: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时间:2025-07-18
-
基于CBCT的后筛房外扩展气房新型分类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这项开创性研究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对513例门诊患者(年龄18-84岁)的后筛房(PE)外扩展气房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团队观察到多种特殊解剖变异:蝶筛气房(PE向蝶窦延伸)、后筛上颌气房(PE突入上颌窦),其中蝶筛气房又细分为Onodi细胞(延伸至视神经管)、下外侧蝶筛细胞(未达视神经管)和筛板间隔上气房等亚型。在66例患者中共发现89个蝶筛气房,呈现出惊人的解剖多样性。Onodi细胞表现出5种空间分布模式:上方型(48.2%)、上外侧型(19.2%)、外侧型(18%)等。这些气房可能过度气化蝶骨,在影像学上与蝶窦混淆。由于蝶窦和蝶筛气房可能独立发生炎症,精确的影像学鉴别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时间:2025-07-18
-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前交通动脉部分重复的解剖变异:一例罕见脑血管变异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意义
脑血管系统的解剖变异一直是神经外科和影像诊断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脑血管变异被偶然发现,其中一些罕见变异可能对临床操作产生重大影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系统会经历复杂的重塑过程,若这一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导致某些胚胎期血管的持续存在。这些"活化石"般的血管变异虽然发生率低,但可能成为神经介入手术中的"隐形地雷",尤其当它们与其他血管变异共存时,更增加了临床处理的复杂性。Nikaia-Piraeus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在《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发表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发现。他们通过分析一位41岁女性患者的磁共振血管造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时间:2025-07-18
-
肠系膜下动脉主导型结肠血供变异:莫斯考维茨迂曲动脉代偿机制及外科意义
在解剖学界惊现一例"反常规"的结肠血供模式:肠系膜上动脉(SMA)像个偷懒的供应商,仅通过回结肠动脉向末端回肠、盲肠、阑尾和近端升结肠供货,而本该由其派发的右结肠动脉(RCA)和中结肠动脉(MCA)竟神秘失踪。谜底在肠系膜下动脉(IMA)处揭晓——这位"替补队员"分出的左结肠动脉(LCA)像魔术师般变出两支分流:左支按部就班滋养降结肠,右支却化身莫斯考维茨迂曲动脉(MAM),沿着肠系膜下静脉开启奇幻漂流,穿越Treitz韧带下方后华丽分裂成MCA和RCA。这些血管最终与来自乙状结肠干的副左结肠动脉在Drummond边缘动脉处胜利会师。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血管界的"权利游戏"中,Riolan弓缺席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时间:2025-07-18
-
中国北方人群下颌前牙区舌侧管的解剖学分类与几何建模:基于锥形束CT的研究
这项开创性研究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揭示了中国北方人群下颌骨前部舌侧管(lingual canal)的精细解剖特征。科研团队对200例样本的分析显示,舌侧管检出率高达100%,其中90.5%集中分布于前牙区中线或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研究创新性地根据颏结节(genial tubercle)位置将舌侧管分为两类:位于结节上方的SGT组管道更长更宽,而结节下方的IGT组则更短更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群的舌侧管平均直径仅约0.5毫米,且整体位置较国际报道数据更为靠下。团队建立了突破性的几何计算模型arctan α=|L2-L1|/L4,并首次系统记录舌侧管与切牙管(13.4%
来源: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时间:2025-07-18
-
栓塞辅助逆行经静脉闭塞术(PARTO)治疗难治性肝性脑病的长期疗效评估
这项回顾性研究揭示了栓塞辅助逆行经静脉闭塞术(PARTO)在治疗肝硬化患者难治性肝性脑病(HE)中的卓越表现。研究团队对58例合并明显门体分流(PSS)的肝硬化患者进行观察,这些患者在术前6个月内均经历≥2次HE发作。令人振奋的是,PARTO手术平均仅需29分钟,技术成功率高达98.3%。术后数据更令人惊喜:West Haven(WH)评分中位数从术前的2分(1-3分)骤降至0分(0-1分)(p<0.001),血氨水平从82.4±46 μmol/dL断崖式下降至23.7±17 μmol/dL(p<0.001)。在长达10年的随访中,虽然部分患者因死亡(2例)、失访(2例)或肝移植(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时间:2025-07-18
-
超分辨率深度学习重建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自由呼吸CTA中的心内结构可视化增强研究
这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超分辨率深度学习重建(SR-DLR)技术在儿科心脏成像领域的革命性应用。针对1-10岁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的心脏CT血管成像(CCTA),研究团队系统比较了SR-DLR、常规深度学习重建(C-DLR)和混合迭代重建(HIR)三种算法的性能。令人振奋的是,SR-DLR展现出压倒性优势:病灶半高宽达9.50±6.44mm,显著优于其他方法(p<0.001)。在左心室、左心房等关键区域,其标准偏差(SD)降低幅度与信噪比(SNR)提升幅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更惊艳的是,对于诊断难度极高的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SR-DLR的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时间:2025-07-18
-
Tafamidis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患者中连续细胞外容积定量的预后价值研究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 CA)近年来被确认为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患者预后较差,尤其在疾病晚期。尽管Tafamidis等疾病修饰疗法已应用于临床,但缺乏有效监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心脏淀粉样变的病理特征是错误折叠蛋白在心肌细胞外间隙沉积,导致细胞外容积(ECV)扩张。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评估淀粉样变负荷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侵入性和取样误差,不适合连续监测。维也纳医科大学心脏科的研究团队在《European Radiology》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利用心脏磁共振(CMR)T1 mapping技术,对54例接受Tafamidis治疗的ATTR CA患者进行基线及中位6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时间:2025-07-18
-
射频识别标签定位技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优化研究:标签与病灶距离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分析
这项开创性研究深入探讨了射频识别标签(RFID)定位技术在乳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奥秘。科研团队对2018-2021年间445名患者的456个非触及性乳腺病灶进行回顾分析,发现中位标签-靶点距离为4.5毫米时,切缘阳性率保持在15.1%的理想水平。0.05),也不改变切除标本的体积。多变量分析揭示,最终病理诊断为导管原位癌(DCIS)的患者出现阳性切缘的风险显著升高(p<0.001),而手术医生的操作习惯(p=0.005)和患者体重指数(BMI)(p<0.001)才是影响标本体积的关键因素。对于诊断性切除活检,单因素分析曾显示当标签-靶点距离≥10毫米时,标本体积增大的几率提高2.961倍(p=0
来源:European Radiology
时间:2025-07-18
-
创新硅胶模型技术助力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个体化手术模拟训练
在儿科外科领域,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畸形,其根治性手术需要精确切除囊肿并完成复杂的胆肠吻合。尽管腹腔镜技术已成为主流治疗方式,但手术学习曲线陡峭,术中面临的解剖变异常导致胆汁漏、狭窄等并发症。传统训练依赖动物实验和标准化模型,既无法还原个体解剖特征,又面临高昂成本——单次动物实验费用可达万元。如何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一挑战,嘉兴市妇女儿童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研究团队,在《3D Printing in Medicine》发表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该团队开发出结合3D打印与新型硅胶震动技术的患者特异性模型系统
来源:3D Printing in Medicine 3,2
时间:2025-07-18
-
综述:1型糖尿病从儿科到成人护理过渡期的体验与观点:定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引言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发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腺β细胞免疫介导性破坏和绝对胰岛素缺乏。全球范围内,T1DM发病率在青春期达到高峰,且近年来青少年发病率显著上升。在西班牙等地区,15岁以下人群患病率约为0.1%,而成人工作人群达0.3%。这种疾病不仅带来沉重的临床负担,还显著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年均治疗费用高达27,247欧元。过渡期的核心挑战当T1DM患者从儿科转向成人护理时,健康风险显著增加。数据显示,多数青少年在此阶段难以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目标(HbA1c <7%),且护理中断可能导致糖尿病相关住院率上升。定性研究揭示了四大关键问题:青少年体验患者面临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食物过敏儿童心理健康风险:基于人群的慢性疾病对比研究
这项基于英国初级医疗数据的大规模研究揭示了食物过敏(food allergy, FA)患儿独特的心理健康风险图谱。研究团队分析了2000-2021年间超百万0-18岁儿童数据,包括23,263名FA患儿、136,453名哮喘患者、207,575例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和4,835例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患者。令人惊讶的是,尽管FA未被归类为慢性疾病,其患儿却表现出显著的心理健康负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A儿童发生进食障碍的风险升高85%(HR 1.85, 95%CI 1.42-2.41),焦虑风险增加35%(HR 1.35, 9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脉冲振荡技术评估儿童胸壁畸形肺功能的创新性对照研究
胸壁畸形(PDs)就像给肺部穿了件不合身的紧身衣,无论是漏斗胸还是鸡胸,都可能悄悄改变呼吸力学。传统肺量计检测常常抓不到这些细微变化,而脉冲振荡技术(IOS)这个"呼吸侦探"却能捕捉到蛛丝马迹。研究团队给73名PDs患儿和80名健康儿童做了全面"呼吸体检"。结果发现,患儿组的zFVC和zFEV1明显偏低,而反映外周气道阻力的zAX和zX5却高高在上。有趣的是,虽然没有发现阻塞性通气障碍的踪迹,但61.6%的小患者可能存在限制性通气问题——就像肺部被无形的手束缚着。通过机器学习般的多变量分析,两个关键"嫌疑人"浮出水面:较低的体重指数zBMI(OR=0.494)和较高的zAX(OR=1.528)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消除核武器威胁:全球公共卫生视角下的生存之战
80年前广岛和长崎的蘑菇云至今仍是人类文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冷战结束后全球核弹头数量从70,300枚峰值降至12,331枚,但现代核武器的毁灭性相当于146,605颗广岛原子弹。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俄罗斯等九国正加速核武现代化,2,100枚核弹处于"分钟级"发射戒备状态。英国《BMJ》主编Kamran Abbasi领衔的国际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发表重磅研究,通过分析核战争的多米诺效应:从即刻的放射性灼伤到远期癌症,再到核烟尘引发的全球气候灾难(仅动用2%现役核武即可导致20亿人饥荒),揭示了这一被长期忽视的公共卫生危机。研究采用三种关键方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柳叶刀新生儿学未来委员会报告:欧洲新生儿医学亟待变革的六大关键领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每台监护仪的闪烁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弦。然而这个拯救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的医学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过去二十年里,欧洲新生儿死亡率下降曲线趋于平缓,90%的治疗药物仍在使用超说明书(off-label)的成人药剂,甚至42%的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临床试验存在剂量错误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欧盟严苛的医疗器械法规导致15种潜在新药研发中断,新生儿专用体外净化装置CARPEDIEM成为近十年罕见的创新突破。巴黎萨克雷大学APHP医疗中心儿科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科的Daniele De Luca教授领衔的Lancet CAH委员会,在欧盟卫生专员Stella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青少年握力与骨密度的关联研究:基于美国12-19岁人群的横断面分析
骨骼健康是影响人类终身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而青春期作为峰值骨量积累的关键窗口期,其骨骼发育状况直接决定中老年期骨质疏松风险。尽管既往研究表明成人握力与骨密度存在明确关联,但关于青少年群体"肌肉-骨骼"协同发育的规律仍存在认知空白。更棘手的是,传统骨密度检测依赖昂贵的DXA设备,在公共卫生场景中难以普及。这些现实问题促使科研人员寻找更便捷的骨骼健康评估指标。来自国内研究团队的王忠庆(Zhongqing Wang)、陈可依(Keyi Chen)和杨顺(Shun Yang)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发现青少年握力与多个骨骼部位的BMD呈显著正相关,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时间:2025-07-18
-
基于超分辨率与多路径多头注意力Transformer的马铃薯叶部病害精准检测新方法
植物病害对农业产量造成显著影响,及时准确检测马铃薯叶部病害对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现有深度学习模型因光照不均、遮挡物、复杂背景噪声及图像模糊等问题,难以捕捉病害的细微特征差异。为此,这项研究提出创新性的多路径多注意力轻量级Transformer架构,巧妙整合了移位窗口多头自注意力机制(SW-MSA)、多尺度通道注意力及像素注意力模块。更引入图像超分辨率(ISR)组件,通过提升原始测试图像质量进一步优化检测精度。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以99.3%的准确率和更短推理时间显著优于现有技术。基于混淆矩阵和分类报告的评估证实,该系统在区分健康叶片与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类型方面展现出卓越性能,为实时病害监测提供
来源:Potato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综述:盐胁迫响应转录因子对提升大麦改良的启示
Abstract盐胁迫正随着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已成为制约大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提高大麦耐盐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TFs)通过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网络,在植物盐胁迫响应中发挥核心调控作用。Main conclusion盐胁迫显著抑制大麦生长发育,而转录因子通过基因表达调控在植物耐盐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研究发现,bZIP、DREB、NAC、bHLH、MYB、ERF和WRKY等TF家族成员通过多重分子机制参与胁迫应答:调控Na+/K+离子平衡维持细胞膜稳定性激活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甜菜碱)合成通路介导活性氧(ROS)清除相关酶系的表达调控胁迫信号转导关键组
-
牛至草(Hyssopus officinalis)中microRNA调控萜类生物合成与防御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生命精妙的调控网络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如同分子交响乐的指挥家,通过与ARGONAUTE(AGO)蛋白组装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精准调控基因表达。唇形科植物作为萜类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其明星成员牛至草(Hyssopus officinalis L.)蕴含的药用价值虽早有记载,但关于miRNA如何指挥其萜类合成乐章却仍是未解之谜。科研团队运用创新的跨物种RISC捕获技术(TraPR-seq),在这株古老药草中捕捉到57组miRNA分子信号——包括15支进化保守的"经典乐团"和42支首次现身的"新锐乐队"。其中8组miRNA被预测专门调控萜类合成通路,犹如精准调控次生代
-
柏木人工林间伐补植对土壤线虫群落及生态稳定性的调控机制
这项研究揭示了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间伐补植对地下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通过设计三种补植方案——银杏(Ginkgo biloba)+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的GAK组合、银杏+三角枫的GA组合以及单一银杏的G组合,科研团队在间伐后的林地进行为期两年的季节性监测。令人振奋的是,所有补植处理都像给土壤施了"魔法",让pH值乖乖下降,却使土壤含水量(SWC)和有效磷(AP)这对"黄金搭档"显著提升。夏季的土壤更是上演"变装秀",pH进一步降低而SWC和AP持续走高。最惊艳的当属线虫家族的"人口普查"
来源:Plant and Soil
时间:2025-07-18
-
甲胺磷亚致死浓度对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赤眼蜂的生物学影响及控害机制研究
玉米田里的"头号通缉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正遭遇新型"化学特工"的精准打击。科学家们发现,当这种害虫接触到看似不致命的甲胺磷(methomyl)低剂量(LC5/LC15/LC30)时,其生存能力遭遇重创——幼虫变身成虫的"晋级之路"成功率直降26.6%,雌虫的"生育黄金期"缩短,整个种群的"扩张速度"减缓23%。更有趣的是,这些化学物质对害虫的"天敌特工队"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完全无效,当用处理过的地中海粉斑螟(Anagasta kuehniella)卵饲喂时,这些微型寄生蜂依然保持完美的"作战状态"。这项研究揭示了农药亚
来源:Phytoparasitica
时间:2025-07-18
-
孤立红树林岛屿微塑料污染特征及其通过蟹类食物链的迁移机制研究
作为陆海交界带的红树林,其复杂根系结构成为拦截环境微塑料(MPs)的天然滤网。具有亲脂性的红树叶表面能吸附来自空气和水体的MPs,而作为分解核心的短尾蟹(Brachyuran crabs)通过摄食落叶将MPs带入食物链,最终可能传递至顶级捕食者。研究团队采用全生态系统视角,对孤立红树林岛的水体、沉积物、直立根、落叶及三种蟹类组织进行检测。扫描电镜-能谱联用技术(SEM-EDX)精准捕捉到根系和叶片上的MPs踪迹。数据显示:沉积物MPs丰度高达400±86 particles/kg,远超水体(5.42±0.2 particles/L),而落叶表面每平方厘米分布0.06±0.05个MPs。值得注意
来源:Wetland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应激对家畜的影响:热休克蛋白和急性期蛋白的作用
Abstract应激作为打破内环境平衡的环境刺激,会触发动物体复杂的防御反应网络。这种反应不仅影响生长发育、繁殖性能与肉质,更通过热休克蛋白(HSPs)和急性期蛋白(APPs)的协同作用调控着疾病易感性与动物福利。HSPs作为进化保守的分子伴侣,能响应热激、氧化应激、重金属等多元刺激,通过启动热休克反应(HSR)提升细胞应激耐受性。研究显示,骆驼等极端环境适应物种的HSPs表达模式尤为特殊,其通过修复错误折叠蛋白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的特性,为抗逆育种提供了新思路。急性期蛋白的应激监测价值急性期蛋白(APPs)作为量化应激程度的"生物标尺",其动态变化直接反映机体生理状态。虽然肝脏是APPs主要
来源: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7-18
-
城市化进程中的野生植物利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社会经济格局解析
当混凝土丛林吞噬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时,一场关于人类与野生植物的隐秘对话正在城市缝隙中延续。这项聚焦智利大都市区的研究揭示了令人惊异的发现:白发苍长者、保持乡村纽带者以及特定职业群体(如传统草药师)构成了城市 foraging(野生植物采集)的主力军。研究团队通过千人访谈绘制出五类鲜明的用户画像——从"传统知识守护者"到"都市养生探索者",每种类型都带着独特的社会经济烙印。有趣的是,尽管许多市民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植物特性(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却存在显著gap(差距),这种"知""行"分离现象背后,藏着城市环境限制、个人时间成
来源:Urban Ecosystems
时间:2025-07-18
-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铁四角地区发现极度濒危新种——卡加微孔草(Microlicia cangae)(Melastomataceae)
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铁四角地区的特殊岩生环境(canga)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新成员——卡加微孔草(Microlicia cangae)。这个穿着"腺毛外套"的植物明星有着独特的身份证:节点处密布腺毛状表皮毛(glandular trichomes),而节间却光洁无毛,叶片腹面光滑如镜,背面则布满腺毛。它的花萼和萼片也延续了这个家族标志性的"腺毛时尚"。通过细致的形态学"选美"比较,研究人员将其与五个近亲——纤腺微孔草(M. ciliatoglandulosa)、香微孔草(M. graveolens)、毛萼微孔草(M. hirticalyx
来源:Kew Bulletin
时间:2025-07-18
-
粉垄耕作"145"模式下间作对宿根蔗氮积累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
这项研究揭示了粉垄耕作(Fenlong tillage, FL)结合宽窄行间作对宿根蔗(ratoon sugarcane)氮素利用的协同增效机制。通过打破犁底层,FL145模式显著提升土壤碱解氮(alkali-hydrolyzed N)含量9.94-18.08%,同时脲酶(urease)活性增幅达12.74%。这种耕作方式配合蔗豆间作(intercropping, I),使甘蔗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分别飙升28.59%和21.25%,驱动植株氮积累量跃升至16.39 g·plant?1。宽窄行种植巧妙缓解了种间氮竞争,茎秆干物质积累量提升23%的同时,蔗茎产量突破9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7-18
-
小麦盐胁迫响应的蛋白质组学解析:渗透调节与Na+区隔化的分子机制
盐胁迫如同植物的"高压考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在这场考验中展现出精妙的分子适应策略。当遭遇200 mM NaCl的盐胁迫时,小麦幼苗迅速启动蛋白质组重编程——磷酸酶2C蛋白(PP2C)和ABA响应元件结合因子(ABF)组成"激素指挥部",大幅提升脱落酸(ABA)积累水平,进而激活下游离子平衡调控网络。更令人惊叹的是,14-3-3蛋白家族与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体形成"分子协作组",通过渗透调节和钠离子区隔化双管齐下,将有害的Na+锁进液泡"隔离舱"。与此同时,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硫氧还蛋白等"抗氧化特工队"全员出动,有效清除活性氧(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7-18
-
盐胁迫下橄榄树(Olea europaea L.)的离子动态平衡机制:基于5个新选育品种的抗盐生理研究
土壤盐渍化正威胁着全球7%的陆地面积,尤其影响着地中海地区这个占据世界橄榄油主产区的生态系统。这项研究以5个新选育的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栽培品种('Tosca'、'Apollo'、'Minerva'、'Zeus'和'Diana')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90天的60 mM NaCl营养液灌溉处理,系统评估了盐胁迫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实验数据显示,盐处理显著抑制了所有测试品种的生物量积累。但有趣的是,'Apollo'品种展现出惊人的抗逆能力:虽然其茎叶和根系组织中的钠离子(Na+)浓度同样升高,却能维持关键的营养元素(macroelement)动态平衡。更令人振奋的是,该品种在盐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7-18
-
有机与无机改良剂协同作用对碱性分散性底土根系增殖的增效机制研究
12%)等特性,导致土壤颗粒分散、结构破坏,严重限制根系下扎和水分养分吸收。传统单一改良方法如施用石膏(gypsum)虽能改善部分指标,但难以全面解决多重限制因素。如何通过改良剂组合创新突破这些"看不见的地下瓶颈",成为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科学问题。新南威尔士第一产业部区域发展局(NSW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的Shihab Uddin团队联合阿德莱德大学等机构,在《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发表的研究中,设计了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7-18
-
德国城市与森林树木茎干溃疡病新病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和Querciphoma minuta的首次报道
在德国城市绿地和森林中,树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削弱了树木的抵抗力,为机会性病原菌提供了可乘之机。欧洲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等常见城市树种上出现的茎干溃疡症状,此前病因未明。这些树木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石,承担着碳固定、微气候调节等重要功能,其健康衰退将直接影响人居环境质量。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研究团队在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等7个城市展开调查,首次锁定两种真菌——巴西副锥壳孢(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和小栎壳
来源: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时间:2025-07-18
-
臭氧熏蒸对黄粉虫幼虫的杀虫效应及其对多种酶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粮食仓储领域,黄粉虫(Tenebrio monitor L.)作为典型的杂食性仓储害虫,每年造成全球淀粉类商品高达15%的损失。传统化学熏蒸剂带来的生态风险和抗药性问题日益严峻,迫使人们寻找更环保的替代方案。臭氧气体因其半衰期短(20-50分钟)、无残留的特性,成为极具潜力的绿色熏蒸候选。然而,臭氧对仓储害虫的致死机制,特别是其对昆虫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尚未明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植物保护系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发表最新成果。研究人员采用臭氧浓度梯度(250-1500 ppmv)和时间梯度(0.5-2.0
来源: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时间:2025-07-18
-
综述:从全球视角看食用昆虫作为新型食品在西方和亚洲国家的接受度:一项系统性文献综述
引言昆虫作为人类饮食传统已有数千年历史,全球约20亿人食用超过2000种昆虫,其中甲虫(31%)、毛虫(18%)和直翅目昆虫(13%)最为常见。随着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增长70%,昆虫因其高蛋白(40%干重)、低环境足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80%)和丰富营养素(含维生素B12、铁、锌等)特性,成为替代传统肉类的新型蛋白源(novel protein)。然而,不同地区对昆虫食品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这涉及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感官因素。研究方法采用PRISMA指南对2019-2023年间Science Direct、PubMed和Scopus数据库的634篇文献进行系统筛选,最终纳入35项研究
来源: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时间:2025-07-18
-
黎巴嫩葡萄树新兴病毒与植原体检测及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研究
全球变暖正悄然改写植物病原体版图——黎巴嫩葡萄园成为最新战场。2020年夏末,科学家们对52个商业葡萄园展开地毯式搜查,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常规PCR技术检测252份样本,揪出两大"通缉犯":双生病毒科的葡萄双生病毒A型(GGVA)和神秘的新晋病原体葡萄Garan Dmak病毒(GGDV),它们分别在9.27%和12.7%的样本中耀武扬威。基因测序显示,这些黎巴嫩分离株与数据库里的"标准照"完全吻合,GGDV更在鲜食葡萄(9.27%)和酿酒葡萄(17.82%)中展现出"口味偏好"。令人警惕的是,8株变形菌门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solani)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7-18
-
蓝莓'蓝丝带'品种离体培养技术突破:高效灭菌、愈伤诱导及器官发生体系的建立
来源:Discover Plant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黑果腺肋花楸制品对成人心血管代谢指标影响的GRADE评估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背景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 L.)作为一种富含多酚的浆果,其潜在心血管保护作用备受关注。既往研究虽提示其对代谢指标的调节潜力,但结论存在异质性。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方法,基于GRADE证据分级体系,全面评估黑果腺肋花楸制品对成人关键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影响,并探索最佳干预方案。方法研究者系统检索截至2025年5月的科学数据库,纳入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加权均数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通过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重点评估了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
-
静息代谢率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研究:代谢率越高越好吗?
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在美国已达14.6%,且与痛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尽管既往研究已发现基础代谢率(BMR)与多种代谢异常相关,但静息代谢率(RMR)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机制仍不明确,针对不同RMR人群的高尿酸血症防治策略也亟待建立。佳木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2011-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开展了一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改良Harris-Benedict方程计算RMR,通过多模型调整分析揭示了RMR与高尿酸血症的正相关性,特别是在45岁以上女性群体中表现尤为显著。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
来源: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时间:2025-07-18
-
遮荫网调控石榴品种果实品质及果肉苍白生理障碍的效应研究
石榴作为伊朗南呼罗珊省的重要园艺作物,其果肉苍白现象受品种、遗传、气候、辐射、营养及内生菌群等多因素影响。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绿色遮荫网处理,对比分析了'Shisheh-Kab'、'Malas Saveh'和'Malas Yazdi'三个特色品种的表现。实验数据显示,遮荫处理使果实直径显著增加至62.2?mm(对照组53.1?mm),单果重量提升明显。有趣的是,'Malas Yazdi'品种展现出最强的增重潜力,而'Malas Saveh'则在花青素积累方面独占鳌头。遮荫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达14.1%,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值得关注的是,遮荫网虽提升了花青素含量,却导
来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CCC与微量营养素调控卡格齐莱姆精油含量及果皮厚度的作用机制及产业价值研究
这项发表于2023-2024年的研究在SKUAST-Jammu的亚热带水果雨养研究站展开,聚焦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Cyclocel, CCC)与锌肥(ZnSO4)对卡格齐莱姆——这种以芳香精油闻名的重要柑橘品种——的深度开发。通过田间试验发现,当CCC(1000 ppm)与0.3% ZnSO4(T6处理组)联用时,不仅能将果皮厚度优化至1.85毫米,更显著提升精油中三大明星成分:芳樟醇(linalool)含量达0.93%、香叶醇(geraniol)1.46%、香茅醇(citronellol)0.66%。这些散发着迷人香气的化合物不仅是化妆品行业的宠儿,其蕴含的抗癌、抗炎特性更让这项研究具有跨
来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外源ABA与乙烯利调控对'红地球'葡萄果皮着色及花青素积累的优化研究
提升红地球葡萄(Red Globe)的外观色泽对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这项创新研究探索了脱落酸(ABA)和乙烯利(Ethephon)对葡萄着色的协同调控机制。实验在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下属的国家葡萄研究中心开展,采用12种处理方案(包括ABA 200-600 ppm、乙烯利100-200 ppm的单复配处理),在转色期和转色后10天分两次施用。研究数据揭示,400 ppm ABA处理(T2)能实现最理想的商业着色效果:果皮色泽评分达4.2(1-5级标准),花青素含量提升至13.86 mg/100 g,显色强度达4.42%。值得注意的是,600 ppm ABA与200 ppm乙烯利复配处
来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采前叶面营养干预提升'Bombai'荔枝品质与贮藏期的关键技术研究
荔枝(Litchi chinensis)作为高经济价值的易腐热带水果,其采后品质维持始终是产业痛点。2020-2021年期间,研究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RBD)在孟加拉国开展田间试验,比较7种采前叶面处理方案:T1=尿素(1%)、T2=氯化钙(CaCl2 1%)、T3=硼砂(1%)、T4-T6为二元/三元复合处理,T7为清水对照。令人振奋的是,三元复合处理(T6)展现出全面优势:单果重突破20.30g,果肉占比提升至17.14%,同时将核重比压制到11.09%。生化指标更显卓越,不仅可溶性固形物(TSS)高达19.62°Brix,TSS/酸比达到24.57,维生素C含量飙升至45.19mg/10
来源:Applied Fruit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低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作为电离源的实验研究及其在质谱分析中的应用
在分析化学领域,寻找高效温和的电离源始终是质谱技术发展的核心挑战。传统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DBDI)虽广泛应用,但受限于氦气成本高、易产生碎片离子等问题,而空气DBD又难以实现稳定均质放电。更棘手的是,现有技术对电离过程中激发态粒子行为与气压的关联机制缺乏系统认知,制约了电离源的精准调控。针对这些瓶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401101)和核能发展项目(HDJS2102)支持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低压环境下的环-环介质阻挡放电(DBD)构型,通过光谱诊断、电学测试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时间:2025-07-18
-
南极磷虾主动异时性游泳模式的水动力学研究:揭示中间雷诺数下的生物推进机制
在南极冰封的海域中,一群身长仅数厘米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演绎着自然界最精妙的游泳艺术。作为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基石物种,这些微小甲壳动物通过五对腹肢(pleopod)的异时性摆动(metachronal wave),既能以2.8体长/秒(BL s-1)的速度倒置游动(USD)啃食冰下藻类,又能迅速转向逃离捕食者。然而,这种高效推进背后的流体力学机制始终成谜。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A.Connor团队在《Marine Bi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三维流场可视化揭开了这一奥秘。研究人员采用高速层析粒子图
来源:Marine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大西洋热液喷口群落演替的先驱者:翡翠盘螺(Peltospira smaragdina)腹足类集群的生态指示作用
沿着扩张缓慢的北大西洋中脊(nMAR),热液喷口生态系统通常呈现惊人的稳定性——优势群落(贻贝或虾类)长期占据顶级群落地位,这与传统生态演替模型预测的物种更替现象截然不同。但一个关键谜题始终未解:当新的热液喷口形成时,哪些生物会率先建立"殖民地"?最新研究将目光聚焦于翡翠盘螺(Peltospira smaragdina)这一特殊腹足类。通过重新解析1994年以来的海底影像数据并结合最新观测,科学家发现这些闪着翡翠光泽的软体动物具有独特的"拓荒者"特质:它们专性选择刚沉淀的矿物基质,这些区域不仅流体活动活跃,还"播种"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先锋集群会逐步让位给更广为人知的贻贝-虾
来源:Marine Bi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锐缘声流控芯片的小细胞外囊泡快速捕获与EGFR特异性检测新方法
在精准医疗时代,被称为"细胞信使"的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EVs)正掀起诊断技术的革命。这些30-140纳米的微小囊泡携带母细胞的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信息,在血液、尿液等体液中自由穿行。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这些曾经被视作细胞废物的纳米颗粒,实则是反映器官状态的"分子指纹",尤其对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大价值。然而,要将sEVs转化为临床可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者面临着三大技术壁垒:传统检测需要毫升级样本量,对珍贵临床样本造成浪费;超速离心、Western blot等方法耗时长达数小时且步骤繁琐;现有设备体积庞大,难以满足床边检测需求。为突破这
来源: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可持续纳米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影像引导治疗推动精准医疗
摘要纳米技术通过开发功能性材料显著推进了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成像和治疗技术。纳米颗粒(NPs)凭借高表面积体积比和靶向配体功能化,成为多模态成像的理想对比剂,同时兼具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潜力。然而高剂量需求引发的毒性问题促使绿色纳米技术兴起——利用植物提取物或可降解聚合物开发环境友好型纳米材料。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正超越简单的图像解析自动化,优化从采集到管理的全流程,预示着智能系统在医疗中的核心地位。成像模式与纳米颗粒在影像引导治疗中的应用金属纳米颗粒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s):超顺磁性Fe3O4和γ-Fe2O3可用于肝脏、脾脏等组织的MRI成像,AgIONPs还能通过光
来源:BMEF (BME Frontiers)
时间:2025-07-18
-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岩浆作用:多尺度建模与自组织临界性研究
岩浆系统(magmatic systems)本质上是具有多层级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s),其时空尺度横跨微米-公里级和秒-百万年级。最新研究表明,这些系统通过深部源区-岩脉(dykes)-岩床(sills)-火山(volcanoes)构成的传输网络,展现出典型的幂律分布(power-law distributions)特征。统计建模揭示,从源区熔体提取网络的几何特征到岩浆混合(magma mingling)过程,再到喷发强度分布,均符合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的标度规律。这意味着微小的扰动可能引发系统级联响应——就像神经元网
来源: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7-18
-
机械互锁分子(MIMs)的设计策略与新兴应用:从分子机器到生物医学的革命性突破
在分子科学的前沿领域,机械互锁分子(MIMs)正以其独特的非共价机械键特性颠覆传统化学认知。这类包含轮烷(rotaxanes)、索烃(catenanes)和分子结(knots)的精密分子结构,不仅能模拟生物分子机器的动态行为,更展现出传统共价体系难以实现的智能响应特性。随着合成方法的突破,MIMs已从最初的结构奇观发展为功能化分子工具,在催化、生物医学和先进材料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a di Bologna)和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Universidad de Murcia)的研究团队在《Commun
来源: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时间:2025-07-18
-
椭圆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多重雄性精子储存机制:基于精荚(spermatangia)分配策略的遗传学证据
在迷人的头足类繁殖世界中,椭圆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展示出令人惊叹的精子储存策略。雌性个体口腔区腹侧特化的精囊(seminal receptacle, SR)成为这场繁殖博弈的关键舞台——大型主导雄性采用平行交配(male-parallel)将精荚直接射入外套膜,而小型偷情雄性则通过仰身交配(male-upturned)将精荚附着在口腔区。遗传分析揭示出精妙的空间分配模式:53个雌性样本的口腔区同时存在膨大型(consort-like)和短小型(sneaker-like)精荚,这些精荚像微型精子胶囊般簇拥在SR周围。令人惊讶的是,某些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异型精荚表明
来源:Marine Biodiversity
时间:2025-07-18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糖化血红蛋白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的U型关联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癌症患者非肿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癌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共同风险因素,其最佳管理策略在癌症人群中尚未明确。当前心脏肿瘤学指南多基于普通人群研究外推,但癌症患者常被排除在大型心血管临床试验之外,导致临床决策缺乏针对性证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人群研究中发现的LDL与死亡率的U型关联(即过高或过低水平均增加风险)是否适用于癌症患者,以及血糖控制对癌症预后的影响,均亟待探索。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台北医科大学(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整合机构临床数据库(TMUCRD)和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
时间:2025-07-18
-
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升高降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的机制与干预研究
在临床实践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IH)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共病现象被称为"死亡二重奏"——这两种急症相互加剧,形成恶性循环:UGIH导致的低血压会减少冠状动脉灌注,而ACS引发的氧化应激又会损伤胃肠黏膜。更棘手的是,传统抗血小板药物在止血与抗血栓治疗之间存在矛盾,使得这类患者的死亡率高达普通ACS患者的3倍。问题的核心在于氧化应激风暴:活性氧(ROS)过度产生会同时破坏血管内皮和胃肠黏膜,而人体内关键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在这种病理状态下往往严重耗竭。佛山市复星禅诚医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r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
时间:2025-07-18
-
糖尿病西非人群外周动脉疾病风险特征分析:高血压、慢性肾病与中心性肥胖的累积效应
在全球范围内,外周动脉疾病(PAD)影响着超过2亿人,而糖尿病患者更是该疾病的高危人群。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此前关于糖尿病合并PAD的风险特征研究竟将西非人群排除在外——这个群体不仅血管生物学特征独特,且生活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更矛盾的是,虽然超过三分之二的PAD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国家,但相关研究数据却严重匮乏。这种"最需要研究的群体反而最缺乏研究"的现状,使得西非糖尿病患者的PAD防治如同"盲人摸象"。加纳大学医学院/科尔布教学医院(University of Ghana Medical School/Korle Bu Teaching Hospital)的研究团队决心打破这一僵局。他们敏锐地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
时间:2025-07-18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angio-IMR)的预后价值及其与晚期钆增强(LGE)的关联研究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扩张型心肌病(DCM)如同一枚定时炸弹,患者可能从无症状突然进展为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尽管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中的晚期钆增强(LGE)已被视为预后"风向标",但为何部分患者即使无LGE仍病情恶化?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这一隐形杀手。CMD会导致心肌慢性缺血和纤维化,但其与LGE的关联及联合预测价值尚不明确。日本近畿大学医院(Kindai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结合血管造影衍生微循环阻力指数(angio-IMR)与LGE,揭开了这一谜题。研究团队回顾性纳入10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CMR检查的DCM患者,采用Q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
时间:2025-07-18
-
加沙地带政府医院心脏监护病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及公共卫生启示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因,而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这一医疗资源紧张的地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疾病负担尤为沉重。当地24.7%的死亡归因于心血管事件,且60岁以上人群中58.1%死于心脏疾病。更严峻的是,慢性病管理不足、经济困境和持续冲突加剧了健康危机。伊斯兰大学(Islamic University of Gaza)的研究团队为此开展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旨在揭示这一特殊背景下ACS的关键风险因素,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研究团队采用病例对照设计,从加沙四所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revention
时间:2025-07-18
-
β-酪蛋白(β-CN)次要基因型对牛乳凝乳特性及蛋白水解途径的影响机制研究
牛奶作为人类重要的营养来源,其加工特性与β-酪蛋白(β-CN)的基因变异密切相关。虽然A1和A2这两种主要基因型已被广泛研究,但B和I等次要基因型的功能特性仍存在认知空白。这些变异体在氨基酸序列上的微小差异——如B变体在67位(His)、93位(Met)和122位(Arg)的特异性突变,可能显著影响乳制品的凝乳性能和蛋白水解行为。然而,现有研究数据不仅陈旧且结论矛盾,更缺乏对蛋白水解路径的系统解析。来自Teagasc食品研究中心(爱尔兰)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荷兰荷斯坦奶牛四种β-CN基因型(A1B/A2B/A1I/A2I)乳样,结合与前期A1A1/A1A2/A2A2数据的对比,揭示了次要基因型对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低热脱脂乳粉加工过程中钙溶失与蛋白变性对凝乳凝胶特性及脱水收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乳制品工业中,脱脂乳粉(SMP)是奶酪生产的重要原料,但复原后的低热SMP始终存在凝乳凝胶(rennet-induced gel)强度不足、脱水收缩(syneresis)效果差的问题。尽管既往研究认为预热处理是主要影响因素,但东京大学附属农场团队发现,浓缩和喷雾干燥过程中的钙平衡失调可能才是"隐形杀手"。这项发表在《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加工链中钙离子迁移与蛋白变性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采用超滤渗透液(ultrafiltrate)和模拟乳超滤液(SMUF)重构体系,结合乳清蛋白氮指数(WPNI)检测、流变学分析等技术,系统比较了原料乳(R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乳清渗透液来源母乳低聚糖(MOS)在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应用:营养特性与功能优势研究
在婴儿营养领域,母乳因其独特的成分被视为黄金标准,其中母乳低聚糖(HMOs)作为第三大固体成分,对婴儿肠道菌群建立和免疫发育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牛乳中低聚糖含量仅为母乳的1/60,传统婴儿配方奶粉(IMF)添加的半乳糖低聚糖(GOS)虽能模拟部分功能,但缺乏母乳中关键的唾液酸化结构。这一差距促使科学家探索更接近母乳的新型低聚糖原料。Nestlé Research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发表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乳清渗透液来源的母乳低聚糖(MOS)与传统GOS的营养差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低聚糖谱,结合营养组分检测,发现MOS中3′-SL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综述:乳凝胶形成与特性:乳清蛋白聚集体的影响
ABSTRACT研究针对清洁标签食品需求,系统评估了蛋清蛋白(EWP)在酸诱导凝固型酸奶中替代合成增稠剂的功能性。通过理化特性、微观结构及凝胶网络分析,发现10% EWP添加量使持水性提升12.8%,硬度增加24.3%,储能模量(G’)升高34.18%,同时维持达标乳酸菌活菌数。SEM与FTIR显示EWP-酪蛋白通过β-片层构象、疏水作用及二硫键形成致密三维网络,风味分析证实该配方保留了特征性乳源风味物质(壬醛、2-十一烷酮)。Introduction酸奶作为弱蛋白凝胶体系,其商业产品可分为发酵乳、酸奶、风味发酵乳和风味酸奶四类。研究指出凝固型酸奶因避免机械破坏而具有更优的凝胶完整性,但工业上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高寒地区荷斯坦牛乳脂质特征与微结构解析:与普通荷斯坦牛乳的对比研究
在追求清洁标签食品的浪潮中,酸奶产业正面临两难困境:消费者既渴望无添加剂的健康产品,又难以接受传统无稳定剂酸奶的质地缺陷。当前市售酸奶普遍依赖果胶、明胶等合成增稠剂维持凝胶状态,但这些添加剂存在原料污染风险(如果胶提取过程中的过量盐酸使用)和食品安全隐患。更棘手的是,机械搅拌型酸奶虽便于饮用,但其凝胶网络破坏导致的30-50%更高乳清析出率,远不及凝固型酸奶的质地优势。如何在不牺牲口感的前提下,开发天然、安全的凝胶增强方案,成为制约高端酸奶发展的技术瓶颈。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具有优异凝胶特性的蛋清蛋白(EWP)。通过系统研究EWP与酪蛋白的分子互作机制,团队在《I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综述:电活化技术将乳糖转化为乳果糖的挑战与前景综述
ABSTRACT研究针对清洁标签食品需求,创新性利用蛋清蛋白(EWP)替代合成增稠剂,通过酸诱导凝固机制构建酸奶凝胶体系。10% EWP添加量使乳酸菌活菌数达标的同时,显著提升凝胶性能:持水性增加12.8%,硬度提高24.3%,储能模量(G’)上升34.18%。Introduction酸奶作为典型的弱蛋白凝胶体系,其品质受酪蛋白网络结构主导。当前工业依赖果胶/明胶等添加剂维持凝胶稳定性,存在提取工艺污染风险。EWP因其优异的凝胶特性(如β-片层构象占比43.97%)成为潜在替代方案,但其与酪蛋白的分子互作机制尚不明确。Potential mechanisms of EWP-yogurt gel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功能性CLA产酸乳酸菌在Minas Frescal奶酪中的应用:推动益生菌乳制品创新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追求清洁标签食品的浪潮中,酸奶产业正面临关键转型。传统酸奶依赖果胶、明胶等合成增稠剂来维持凝胶状态,但这些添加剂存在原料污染风险(如果胶可能含有过量盐酸残留)和消费者信任危机。更棘手的是,机械搅拌型酸奶存在30%-50%的乳清析出率,而凝固型酸奶虽能保持完整凝胶网络,却难以在工业化生产中稳定维持。面对这些挑战,寻找天然蛋白质替代方案成为行业迫切需求。蛋清蛋白(EWP)因其卓越的凝胶特性进入科学家视野——前期研究表明,全蛋添加能增强酸奶凝胶完整性,但EWP与乳蛋白的分子互作机制及其剂量效应仍属未知。合肥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发表的重要研究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蛋清蛋白调控酸奶凝胶特性的分子机制:结构演变与清洁标签替代策略
随着消费者对清洁标签食品需求的增长,酸奶工业面临合成增稠剂带来的安全与品质矛盾。传统使用的果胶和明胶存在提取污染风险,而蛋清蛋白(EWP)作为天然蛋白质,其凝胶特性在食品工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合肥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发表研究,系统揭示了EWP与酪蛋白的分子互作机制及其对酸奶品质的剂量依赖性调控规律。研究采用多尺度分析方法,包括流变学测定(G’/G’’)、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分子间作用力定量技术,对0-50%梯度EWP添加的酸奶体系进行表征。通过测定pH、色差、持水性和质构特性,结合风味物质GC-MS分析,
来源: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亚洲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与白细胞计数的遗传关联及因果效应研究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是人类最常见的颅面畸形之一,每700名新生儿中就有1例受累,尤其在亚洲和美洲原住民人群中发病率最高。这种先天缺陷不仅影响患儿的面部外观和语言功能,更可能伴随喂养困难、听力障碍等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管已知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NSCL/P,但具体机制仍如拼图般零散——母体糖尿病、肥胖或感染等炎症状态与子代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提示炎症可能是关键拼图,但传统观察性研究难以区分因果关联与混杂效应。更令人困惑的是,作为炎症核心指标的白细胞计数(WBC)与NSCL/P的关联始终缺乏遗传学层面的系统验证。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Den
来源: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可摘戴正畸矫治器对口腔念珠菌定植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临床风险期识别与防控策略
口腔正畸治疗中,可摘戴矫治器(Removable Orthodontic Appliances, ROA)作为常见干预手段,其长期佩戴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念珠菌(Candida)作为条件致病菌,在矫治器覆盖黏膜区域可能引发定植风险增加,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异质性大、随访周期不一致等问题。为此,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首次明确了ROA佩戴时间与口腔念珠菌定植的剂量-效应关系。这项发表在《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的研究,纳入了7项观察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4项前后对照研究),覆盖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截至2024年4月的文献。研
来源: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益生菌干预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增强牙槽手术后骨密度及微生态平衡的临床研究
在口腔临床实践中,牙槽手术后常见的骨吸收问题长期困扰着医患双方。当一颗牙齿被拔除后,原本致密的牙槽骨会经历复杂的重塑过程——先是快速吸收萎缩,继而缓慢重建。这个过程中,局部炎症反应和微生物生态失衡如同两个"隐形破坏者",悄悄加剧着骨量丢失。传统解决方案如骨移植或生长因子应用虽有效,但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局限。近年来,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人体"天然盟友"——益生菌,特别是其在调控炎症和维持骨稳态方面的独特作用。咸宁市中心医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发现特定益生菌株不仅能缓解术后炎症,还能显著保护牙槽骨免于过度吸收。这项研
来源: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口腔医学领域经典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高影响力研究的特征与演变趋势
在口腔医学研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识别真正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经典文献成为学界关注焦点。既往研究缺乏对高被引文献特征的系统分析,难以揭示学科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和演变规律。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牙科、口腔外科与医学"类别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这项发表在《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的研究采用了严格的文献筛选标准,将1960-2020年间被引≥1000次(TC2024)的文献定义为经典文献。研究团队从SCI-EXPANDED数据库提取数据,运用TCyear、CPPyear等创新性文献计量指标,结合Y-ind
来源: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ARA290通过调控SIRT1/NF-κB/IL-1β通路抑制根尖周炎:机制探索与治疗新策略
根尖周炎(AP)作为全球约52%成年人罹患的口腔常见病,其典型的牙槽骨破坏和持续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根管治疗是标准疗法,但4%-15%的病例仍会复发,核心问题在于无法有效控制根尖区过度免疫反应。近年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物ARA290在多种炎症疾病中展现治疗潜力,但其在AP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实验设计,首次揭示ARA290通过激活SIRT1去乙酰化酶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为AP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研究采用Micro-CT三维重建、免疫组化双染、Western blot等技术,构建小鼠AP模型和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通过显微
来源: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含氟苯并咪唑鎓盐的银/硒化合物合成表征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癌症治疗领域正面临严峻挑战:肿瘤耐药性增强、药物毒副作用大、临床转化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化疗药物如顺铂虽广泛应用,但其严重的毒性和逐渐显现的耐药性促使科学家不断寻找更高效、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在这一背景下,含氟药物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成为研究热点——氟原子的引入能显著改变分子的脂溶性、代谢稳定性和生物活性。与此同时,苯并咪唑骨架因其与嘌呤核苷酸的结构相似性,在药物设计中展现出特殊价值;而N-杂环卡宾(NHC)金属配合物,特别是银-NHC复合物,近年因其卓越的生物活性备受关注。伊诺努大学(?n?nü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这三个关键要素有机结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2,6-二氟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非等价金属取代调控Re6-nOsnSe8Br6(4-n)–八面体簇氧化电位的发光MOFs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全球食品污染事件频发,快餐包装检出PFAS致癌物、日本集体食物中毒等案例暴露出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当前面临三大挑战:复杂食品基质干扰检测灵敏度,色谱分析法耗时昂贵,现有传感器难以兼顾选择性与实时性。在此背景下,印度国家理工学院斯利那加分校(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rinagar)的Imtiyaz Ahmad Lone团队创新性地将过渡金属簇化学与MOFs技术结合,开发出可编程发光传感器系统。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Re-Os异金属八面体簇核心结构,通过机械化学法调控配体发射特性,结合电化学沉积技术构建三维多孔框架。针对不同污染物开发了四种检测机制: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发光金属有机框架作为光学传感器检测食品污染物的潜力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的光学传感革命Abstract食品毒性问题因污染物激增引发全球关注。金属有机框架(MOFs)凭借活性金属位点、超大比表面积和可调控孔径等特性,成为传统检测技术的有力替代方案。然而针对食品污染物的发光MOFs光学传感器研究仍存空白,本文首次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Introduction食品中农药、重金属和霉菌毒素等污染物已威胁人类神经内分泌发育。传统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存在设备笨重、耗时长等缺陷。相比之下,MOFs通过配体-金属电荷转移(LMCT)和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等机制,可实现ppm级痕量检测。特别是具有激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红色铕(III)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特性及其在有机发光器件中的光电应用
在显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其自发光、柔性可弯曲等特性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作为三基色之一的红光材料始终面临效率低、色纯度不足等瓶颈问题。传统荧光材料难以满足Rec.2020色域标准,而磷光材料又受限于贵金属成本。在这一背景下,具有尖锐发射峰的镧系配合物,特别是铕(III)配合物(EuIII complexes)因其理论量子产率可达100%而备受关注。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工程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4,4,4-三氟-1-苯基-1,3-丁二酮(bfa)为主配体,分别搭配二苯亚砜(dpso)、氯化二苯亚砜(dpsoCl)、三苯基氧化膦(tppo)等辅助配体的四元铕配合物。采用元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吲哚-3-基螺环三磷腈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热稳定性研究
在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环磷腈化合物因其独特的"无机-有机杂化"特性备受关注。这类由交替氮磷原子构成的六元环(N3P3)骨架,可通过氯原子取代反应接枝各类功能基团,被誉为"分子变形金刚"。然而传统磷腈衍生物存在生物活性不足、热稳定性与结构可控性难以兼顾等瓶颈。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吲哚结构广泛存在于抗肿瘤药物中,但其与磷腈骨架的融合研究仍属空白。土耳其科学和技术研究理事会(TüB?TAK)资助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首次将具有多重生物活性的吲哚-3-基团引入螺环磷腈体系。研究人员首先设计合成关键中间体N1-[(1H-吲哚-3-基)甲基]-N2-甲基-1,2-二氨基乙烷(L1),随后与六氯环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碘代指甲花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解析及抗脑肿瘤活性研究
指甲花植物中的2-羟基-1,4-萘醌(HLW)作为天然活性分子,虽具有抗菌、抗炎等特性,但其抗癌效果有限。近年来,通过C(3)位修饰和金属配位增强药理活性成为研究热点。然而,3-碘代衍生物(HILW)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特别是晶体结构特征与抗癌机制的关联亟待阐明。印度浦那大学(Savitribai Phule Pune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HILW及其Mn(II)、Co(II)、Cu(II)配合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电子顺磁共振(EPR)等技术证实了[M(ILW)2(H2O)2]的配位结构。单晶X射线衍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基于铁有机框架锚定石墨棒电极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平台用于噻虫嗪超灵敏检测
在农业生产中,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嗪(TMX)的广泛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隐患。这种杀虫剂不仅会通过土壤渗透污染水源,还能在农产品中残留,欧盟规定其在蜂蜜和牛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5 mg/kg,而印度对茄子等作物的限量标准为0.3-0.5 mg/kg。传统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虽然准确,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难以满足基层快速检测需求。面对这一挑战,King Faisa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基于铁金属有机框架(Fe-MOF)修饰石墨棒的自支撑电极,为TMX检测提供了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Innovative Food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葫芦[6]脲与四价钍/铀配合物的直接配位及第二壳层相互作用研究
在核能领域,锕系元素的配位化学研究长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四价铀(U4+)配合物体系极度匮乏,二是缺乏高效分离锕系与镧系元素的方法。葫芦[n]脲(Q[n]s)这类具有刚性空腔的大环分子虽在镧系元素配位中表现优异,但其与锕系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仍存在大量空白。特别是Q[6]与四价锕系离子的研究仅局限于钍(Th4+),且现有两例结构中一例为间接水合作用,这严重制约了其在核燃料循环中的应用潜力。为突破这一瓶颈,研究人员通过精准调控酸性反应体系,首次实现了Q[6]与U4+的配位化学拓展。研究采用"一锅法"合成策略,在6 M HCl溶液中用锌粉还原铀酰离子,意外获得两种晶体形态迥异的配合物:大颗粒多面体的{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新型单核腙基铝配合物催化无溶剂CO2环加成反应研究
全球变暖背景下,二氧化碳(CO2)作为主要温室气体,其转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传统工业中,CO2的高化学惰性使其难以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而环状碳酸酯(cyclic carbonates)因其在电池电解液、聚合物合成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成为CO2固定化的重要靶点。然而,现有催化体系常需高压、高温或有机溶剂,制约了绿色化发展。针对这一挑战,伊朗大不里士大学(University of Tabriz)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腙基配体(hydrazone-based ligand)的新型单核铝配合物催化剂。该研究通过将4-吡啶甲酰肼与磺化水杨醛缩合,构建具有烯醇-酚氧三齿配位结构的钠盐配体,再与铝离子
来源: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时间:2025-07-18
-
预测人类IL-18基因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的功能影响: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结构-功能关联与癌症生存分析
在人类基因组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如同微小的遗传密码变异,其中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因其能直接改变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而备受关注。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在炎症反应和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能激活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对抗肿瘤,又可能被肿瘤劫持成为免疫逃逸的帮凶。然而,目前对IL-18基因nsSNPs如何通过结构改变影响其功能,进而与癌症预后相关联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整合多维度生物信息学工具的研究。通过NCBI dbSNP数据库筛选出7802个SNPs,聚焦31个高置信度nsSNPs进行深入分析
来源:Human Gene
时间:2025-07-18
-
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腹膜癌指数的影像学与手术评估:预测疾病范围与减瘤结局的临床价值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GSOC)虽然仅占上皮性肿瘤的5%,却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备受关注。这类肿瘤对化疗反应差,患者生存期长但易复发,使得手术彻底切除成为关键。然而,如何术前准确评估肿瘤在腹膜上的播散程度,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 PCI)作为一种量化肿瘤负荷的工具,在结直肠癌中已有成熟应用,但在LGSOC中的价值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1例接受术前CT检查及减瘤手术的晚期LGSOC患者。通过标准化流程计算CT-PCI和手术PCI,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215)的病
来源:Gynecologic Oncology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牧羊犬对戈兰高地瞪羚与胡狼种群的生态调控作用:恐惧景观构建与中捕食者释放效应
在以色列北部戈兰高地的广袤牧场上,一场关乎生态平衡的隐形战争正在上演。随着狼(Canis lupus)种群的复苏和畜牧业扩张,传统的捕食者控制方式面临挑战——既要保护濒危的山地瞪羚(Gazella gazella)免受胡狼(Canis aureus)捕食,又要减少牧民的牲畜损失。更复杂的是,作为保护措施的牲畜护卫犬(Livestock Guarding Dogs, LGDs)本身也被质疑可能威胁野生动物。这种"保护悖论"促使科学家们深入探究LGDs在开放牧场生态系统中的真实角色。为解开这个生态谜题,研究人员在2023年夏秋季节展开了一项创新性研究。他们在4个配备LGDs和4个无LGDs的开放牧
来源: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7-18
-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安徽省两栖动物栖息地变化及物种多样性响应机制研究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衰退的背景下,两栖动物作为环境变化的"哨兵物种",其41%的物种正面临灭绝威胁。安徽省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生态过渡带,拥有黄山大鲵(Tylototriton anhuiensis)等11种珍稀特有物种,但快速城市化与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栖息地碎片化。为揭示双重压力下的生态响应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方法,首次系统评估了该区域两栖动物的生存危机。研究团队运用MaxEnt 3.4.1模型,整合1970-2024年的2649个分布位点与19个环境变量(包括Bio8湿润季度均温、Bio10最暖季度均温等气候因子,以及1km分辨率的人类足迹指数HFI、夜间灯光反演的GDP数据)。通过
来源: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7-18
-
中国喀斯特城市草本植物的城乡分布格局与环境适应策略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不透水地表扩张正深刻改变着城市生态格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植被如何响应人为干扰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喀斯特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其城市植被的适应机制更具研究价值。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普通城市生态系统,对喀斯特城市草本植物沿城乡梯度的分布规律和适应策略认识不足,这限制了喀斯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科学性。贵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发表的研究,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城乡梯度(城市区不透水表面>50% vs 乡村区0%)和生境类型(森林vs废弃地),系统调查了112种草本植物(含83
来源: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7-18
-
生物基肥料在养分释放与土壤健康改善中的权衡关系研究:基于11种肥料的长期培养实验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农业需求的增长,生物基肥料(Bio-based fertilizers, BBFs)作为矿物肥料的替代品受到广泛关注。这类肥料源自农业、工业和社会的生物废弃物,既能回收养分又能改善土壤健康。然而,BBFs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关键挑战:其养分释放模式和土壤健康效应存在高度变异性,且高养分有效性往往与土壤健康改善效果相矛盾。这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严重制约了BBFs在有机农业和可持续种植体系中的推广应用。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设计为期11个月的培养实验,系统评估了11种BBFs(包括4种消化液、2种堆肥、昆虫粪肥以及动物、医药和植物加工副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人工林驱动的森林破碎化对本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相似模式背后的差异化机制
在全球人工林面积30年间激增72%的背景下,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自然森林正被割裂成孤立的"岛屿"。这种人为驱动的森林破碎化对宏观生物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作为生态系统"无名英雄"的土壤微生物如何响应这一过程却鲜为人知。更关键的是,细菌和真菌虽然都是微观世界的居民,但它们的体型、寿命和生态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细菌是微米级的"短跑选手",而真菌则是体型更大的"马拉松运动员"。这些差异是否会导致它们对栖息地破碎化产生不同反应?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我们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解,更直接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广西雅长林场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在17个被桉树和马尾松人工林包围的天然森林碎片中展开调查。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基于地球观测策略与机器学习的巴西土壤黏粒组分氧化物高分辨率制图研究
热带土壤中的铁、铝、硅氧化物是决定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组分,但传统硫酸消解法存在成本高、污染重、效率低等瓶颈。巴西作为全球农业大国,其广袤国土上高度风化的热带土壤亟需新型监测手段。这项发表在《Geoderma》的研究开创性地将遥感技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为破解大尺度土壤氧化物监测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研究团队采用历史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构建合成土壤图像(SYSI),结合SRTM数字高程模型衍生的地形属性,运用随机森林(RF)算法预测了巴西全境0-20cm和80-100cm土层的Fe2O3、Al2O3和SiO2含量。通过5330个采样点的验证,建立了覆盖巴西40%国土(348万平方公里)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长期过量施肥条件下有机肥料对土壤磷累积的有限影响机制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磷(P)作为关键营养元素,其高效利用与环境污染风险间的平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循环农业理念的推广,城市有机废弃物如污水污泥、餐厨堆肥等作为肥料的应用日益广泛,但这些材料中磷的形态复杂且转化机制不明确。尤其在高剂量施用条件下,磷在土壤中的累积规律及其环境行为更缺乏系统研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的研究团队通过在CRUCIAL长期定位试验场开展为期20年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有机肥料对土壤磷累积的差异化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土壤学权威期刊《Geoderma》上。研究团队采用多技术联用的方法:基于Hedley连续浸提法的磷形态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环境因子驱动外生菌根真菌探索类型比例的全球格局及其对森林碳汇的启示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外生菌根真菌(EMF)与树木形成的共生关系如同地下世界的"超级市场",它们通过形态各异的菌丝网络帮助宿主获取养分,同时深刻影响着全球碳循环。然而,这些真菌的"采购策略"——即接触/短距(CS)和中距/长距(ML)探索类型如何响应环境变化,一直是生态学界的未解之谜。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理解这种响应机制对预测森林碳汇能力至关重要。中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国际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研究,首次通过整合全球58项研究、458个森林样地数据,揭示了环境因子对EMF探索类型的调控规律。研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RFM)和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分析生物、气候、土壤和地貌四类因子,结合全球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夏威夷火山土壤生态阈值的时间-气候序列演化:土壤发生学与生态生产力的关键转折点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Critical Zone)中连接岩石圈与生物圈的重要界面,其形成过程受到气候、时间、生物等多因素调控。然而,土壤性质对气候和时间的响应并非线性,而是通过一系列土壤发生阈值(pedogenic thresholds)划分出不同的土壤过程域(soil process domains)。这些阈值如何随时间演化?这对理解土壤肥力分布和生态系统生产力有何启示?夏威夷群岛因其均一的火山母质、完整的气候梯度(年降水200-11,000 mm)和明确的地质年龄序列(5-4,100千年),成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天然实验室。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高山垫状植物对干旱高寒冰缘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化影响机制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冰缘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日益凸显,而土壤有机碳(SOC)作为维系高山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要素,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碳汇潜力与植被演替。然而,关于不同结构垫状植物如何通过微环境调控SOC积累的机制仍存在显著知识空白。这一问题在高山干旱区尤为突出——极端低温、强辐射和季节性冻融循环导致土壤碳库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一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发表了开创性研究。通过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全球影响:基于225项研究的Meta分析
随着全球农业面临土壤退化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如何维持土壤健康成为关键科学问题。传统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流失,而覆盖作物(Cover crops)作为绿色肥料被寄予厚望。然而,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其作用机制受气候、管理措施等多因素调控,亟需全球尺度的系统评估。研究人员通过整合全球225项研究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量化了覆盖作物对15项土壤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覆盖作物使土壤容重(Bulk density, BD)降低3.2%,穿透阻力(Penetration resistance, PR)减少11.8%,同时显著提升水稳性团聚体(Water stable a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综述:间伐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全球整合分析
森林间伐作为重要的管理措施,通过改变林分结构显著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新研究表明,间伐强度对碳(C)、氮(N)、磷(P)三大生命元素的化学计量关系产生差异化调控,这种调控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级联效应重塑着森林生态功能。间伐强度影响C:N:P化学计量比的全球模式全球整合分析显示,间伐使土壤C和P库分别增加5.0%和11.1%,微生物量C、N、P库分别提升9.3%、12.0%和38.4%。这种"微生物优先"响应模式源于间伐后根系分泌物增加和凋落物质量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植物P库下降7.7%,而微生物C:N比降低6.2%,反映出细菌对真菌的比例上升。这种微生物群落重构导致土壤C:P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城市人工技术土壤中碳氮循环的艺术主导研究:碳海绵试点项目揭示植物群落对土壤形成的调控机制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土壤面临严重退化、污染和生态功能丧失的挑战。联合国预测到205年全球68%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而城市扩张导致地表封闭和土壤资源枯竭。传统土壤修复方法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续,这促使科学家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人工技术土壤(Constructed Technosols, CTs)。这类由废弃物和工程材料构建的新型土壤,既能规避原有污染风险,又能通过设计优化生态功能。然而,CTs的养分动态机制,特别是碳氮循环这一支撑土壤健康的核心过程,仍缺乏系统研究。在此背景下,纽约科学馆(New York Hall of Science)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创造性地将艺术实践与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蚯蚓生物扰动对苔原土壤干燥效应的机制解析:蒸发表征与孔隙网络模型研究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北极苔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态转型。其中,外来蚯蚓物种通过渔具、园艺等途径入侵高纬度地区,其生物扰动行为如何重塑苔原土壤水文过程成为亟待破解的科学谜题。传统观点认为蚯蚓主要通过促进植物蒸腾或改变土壤持水性影响水分平衡,但瑞典于默奥大学(Ume?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最新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他们发现深层穴居蚯蚓竟能通过重构三维孔隙架构,像"地下烟囱"般加速土壤水汽向大气的扩散。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精妙的实验体系:在瑞典阿比斯库研究站建立包含48个原位土柱的共性花园实验,对比灌木苔原(heath)与草本苔原(meadow)在添加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基于水同位素数据的干旱灌区土壤水分运移过程与灌溉优化研究
在西北干旱区的广袤农田里,每一滴水都显得弥足珍贵。然而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却让宝贵的水资源大量流失——有的渗入作物根系无法触及的深层土壤,有的则直接蒸发到空气中。这种粗放的灌溉模式与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矛盾,成为制约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更令人忧心的是,科学家们对灌溉后水分具体去向的认知仍存在盲区,特别是对土壤蒸发(E)与作物蒸腾(T)的动态分配机制缺乏精准量化手段。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选择甘肃民勤县大滩乡玉米田作为天然实验室,通过两年田间观测揭开了灌溉水"消失之谜"。研究人员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和同位素质量守恒原理,首次在小时尺度上解析了干旱灌区土壤水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喀斯特地貌中土岩界面结构对水分入渗速率的定量调控机制及其生态水文意义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土在石上生,水往地下流"的水文特征闻名,这种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地表水资源匮乏与地下水污染风险并存。岩溶区破碎的景观格局中,裸露的岩石与土壤形成复杂的界面结构,传统研究多关注岩石裂隙的导水作用,却忽视了土岩接触面这一"生态水文枢纽"的关键价值。更棘手的是,现有模型难以量化界面结构对入渗过程的贡献,导致喀斯特区水资源评估与生态恢复缺乏精准的理论支撑。云南大学开元生态观测站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半环入渗仪与荧光染色示踪联用技术,首次定量揭示了土岩界面(SR)作为优先流路径的调控机制。通过对比距岩石不同距离土壤(S与SR处理)的物理性质差异,结合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加拿大黑云杉北方森林风倒事件对土壤溶液化学及养分淋溶的长期影响机制研究
在广袤的北美大陆,黑云杉-苔藓森林作为最大的北方森林生物气候带,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更是全球碳储存的关键场所。然而,气候变化正导致火灾、虫害和风倒等自然干扰事件日益频繁,其中风倒作为最不被了解的扰动类型,其对森林土壤化学过程的长期影响始终是生态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现有研究表明,相比已被深入研究的氮沉降影响,风倒可能导致更剧烈的土壤养分流失,但这一假说缺乏长期观测数据的支持。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森林流域实验站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重要成果,通过持续17年的野外监测,首次揭示了2012年发生在黑云杉林实验站的风倒事件对土壤溶液化学的深远影响。研究人员采用张力渗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中国腾格里沙漠植被恢复驱动生物结皮及下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稳定机制研究
在全球干旱化加剧的背景下,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已成为应对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然而,长期以来,干旱区碳汇功能被严重低估,特别是生物结皮(由蓝藻、藻类、地衣和苔藓组成的特殊地表覆盖层)在碳固定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传统观点认为,干旱区土壤碳库以不稳定的颗粒有机碳(POC)为主,但最新研究显示,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才是长期碳封存的关键形式。这种认知差距严重制约着对干旱区碳循环的准确评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选择中国北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自1950年代起通过种植耐旱灌木实施植被恢复,形成了16公里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病原抑制与接种剂性能的关键调控因子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双重压力下,土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正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松嫩平原,其肥沃的土壤支撑着中国东北重要的粮食生产,但长期耕作已导致土壤物理性质显著改变,进而影响自然对人类的贡献(Nature's Contributions to People, NCP)。目前关于不同土壤类型在长期农业活动下如何影响NCP变化的研究仍存在空白,特别是土壤性质变化与景观连通性、土壤多样性的交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重要研究,通过整合1979-1985年和2010-2018年两期全国土壤调查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指标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pH相关生态集群的界定及其对农业集约化的响应:北美黑云杉林风倒干扰对土壤溶液化学的长期影响
北美黑云杉林作为全球最大的北方林生物气候带,每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储存于土壤中,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生态系统。然而,随着全球变暖,风倒等自然干扰频率显著增加,这类事件如何影响森林土壤养分循环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观点认为氮沉降是森林土壤化学变化的主因,但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森林流域监测站的研究团队在《Geoderma》发表的最新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他们发现,一场持续仅数小时的风暴造成的风倒干扰,对土壤化学的影响竟远超20年人工氮沉降实验的累积效应。研究团队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法,在受风倒影响的实验单元设置张力式渗漏计(lysimeters),每周采集60厘米深度的土壤溶液样本。通过离子色谱法测定N
来源:Geoderma
时间:2025-07-18
-
皮下与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亚洲人群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比较:来自台湾单中心队列研究的启示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最凶险的并发症,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作为预防利器已拯救无数生命。但传统经静脉ICD(Transvenous ICD, TV-ICD)存在"阿喀琉斯之踵"——静脉导线可能引发感染、气胸等并发症,长期随访中约15%患者面临导线相关风险。更棘手的是,亚洲人群因解剖特点更易发生导线并发症,但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 S-ICD)在该群体的应用数据长期空白。台湾大学医院(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性研究设计
来源: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时间:2025-07-18
-
高阶有理逼近响应函数族本构理论在可压缩软固体材料中的应用新进展
在软材料力学领域,橡胶、泡沫和水凝胶等材料的有限变形行为建模一直存在"精度与普适性难以兼得"的困境。传统本构模型如neo-Hookean、Mooney-Rivlin等虽简单实用,但在描述材料应变硬化阶段时往往力不从心。更棘手的是,大多数模型基于不可压缩假设(即体积不变条件λ1λ2λ3=1),而实际材料如聚乙烯泡沫、生物组织等在变形中常伴随显著体积变化——Blatz和Ko早在1962年的实验就揭示了这种偏差,近期Falope等(2024)的工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为突破这一瓶颈,研究人员系统性地发展了基于高阶有理逼近响应函数的本构模型族。该模型族通过将应变能函数W对主不变量I1、I2的导数W1、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传统打击乐器"Erbane"动态特性与声振行为的实验与数值模态分析
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音乐文化中,打击乐器作为最古老的乐器类型之一,承载着不同文明的声学智慧。中东地区特有的传统框鼓"Erbane",以其独特的音色在民间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现代声学技术已能精确解析西方打击乐如定音鼓的振动特性,但对这类传统乐器的科学认知仍存在巨大空白。乐器制造者往往依赖经验调整膜张力或框架结构,缺乏量化标准;演奏者更难以理解复杂振动模式与音色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认知滞后不仅制约了传统乐器的现代化改良,也使珍贵的声学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风险。针对这一现状,研究人员开展了这项开创性研究。通过整合实验模态分析(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E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两相复合材料热应变建模的创新方法:从理论计算到数值模拟的突破
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比强度(specific strength)和耐腐蚀性备受青睐。然而,组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差异导致温度变化时产生内部热应力,可能引发微裂纹甚至结构失效。尽管Sevostianov(2012)提出的模型在低体积分数下表现良好,但高填充比例复合材料的热应变预测仍是未解难题。比利时FWO研究基金会支持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发表突破性成果。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有效场方法(EFMs)与有限元(FE)模拟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宽体积分数范围的热应变预测体系。通过非相互作用(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时间:2025-07-18
-
基于Nvivo12编码与自然语言处理的VKontakte社交评论情感倾向与话语模式分析及其在COVID-19疫情中的动态研究
COVID-19疫情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不仅威胁人类健康,更深刻影响了社会心理与舆论生态。在俄罗斯最大的社交平台VKontakte上,海量用户评论成为观察公众情绪变化的"晴雨表"。然而,传统基于人工标注的情感分析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单一技术手段难以全面捕捉复杂语境中的情感特征与话语规律。为突破这些局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人才"青年博士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多模态分析框架。研究人员首先通过Nvivo12的自动编码功能对VKontakte评论进行主题、情感和关系节点的初步分类,其独特的关联编码和核心编码功能可快速定位关键情感表达。为解决大规模数据处理难题,引入双向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时间:2025-07-18
-
考虑材料变异性的非工程化增量建造无筋砌体填充RC框架抗震评估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超过半数的低收入家庭居住在自建的非工程化住宅中,这些建筑往往采用无筋砌体(URM)填充的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既缺乏抗震设计规范,又存在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10年海地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等灾难事件中,这类建筑的倒塌率居高不下,暴露出砌体开裂、柱梁节点破坏等典型失效模式。哥伦比亚作为典型案例,其60%-90%的住宅属于非正规建造,2016年穆伊斯内地震中URM填充RC框架的破坏率更是触目惊心。更棘手的是,当地普遍采用"边攒钱边加层"的增量建造方式,导致建筑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在竖向出现突变,进一步放大了地震风险。针对这一严峻现实,来自Universida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时间:2025-07-18
-
重新审视秘鲁库斯科高安第斯社区农业用火实践及其对野火发生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延续千年的农业用火传统正面临现代法规与生态保护的严峻挑战。自殖民时期以来,当地农民通过焚烧休耕地(slash-and-burn)来维持土壤肥力、控制病虫害的传统实践,如今却被政府视作野火(wildfire)频发的罪魁祸首。尽管秘鲁自2012年起实施《最高法令016-2012-AG》全面禁止农业焚烧,但官方数据显示野火事件不减反增——从2019年的2,936起激增至2024年的11,374起,暴露出"一刀切"禁令政策的严重失效。这一矛盾现象引起了Alejandra G. Martínez等研究人员的关注。来自秘鲁政府预算项目068(Programa Presupue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时间:2025-07-18
-
挪威COVID-19封锁期间的失控危机:危机机动性与不可控性研究
当COVID-19在2020年初席卷全球时,各国政府面临着一个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挑战。挪威作为北欧福利国家的代表,于2020年3月12日实施了全国封锁,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危机管理领域尚未充分阐释的核心问题——当决策者感知到"失控"(uncontrol)时,究竟哪些因素触发了危机响应机制?传统危机理论(如Rosenthal等人1989年提出的定义)强调威胁、紧迫性和不确定性,却未明确解释控制力丧失与危机认定的关系。这一认知空白使得像COVID-19这类持续时间长、演变复杂的公共卫生事件难以用传统危机时间线进行分析。挪威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国疫情管理的关键节点发现,真正定义危机状态的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非线性动力分析的RC建筑填充墙地震倒塌致道路阻断评估工具开发
地震灾害中,道路网络的畅通性直接关系到人员疏散和救援效率,而建筑物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的倒塌是导致道路功能性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砌体建筑或宏观估算,对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填充墙倒塌产生的碎片分布缺乏精确预测工具。这一问题在意大利等地震高风险地区尤为突出,当地大量建于20世纪的RC建筑采用较薄的填充墙,其地震易损性可能显著影响城市应急响应能力。为填补这一空白,研究人员通过精细化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年代、高度和构造特征的RC建筑填充墙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研究选取1950s-1990s设计的3层和6层典型意大利RC框架结构作为案例,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考虑填充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时间:2025-07-18
-
巴西Revólver流域公共政策的非预期风险增长:安全发展悖论(SDP)的非结构性机制解析
1234567899887654321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实施的防灾减灾措施却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安全发展悖论(Safe Development Paradox, SDP)"。这种现象通常与堤坝等结构性防护措施相关,但巴西Revólver流域的案例却揭示:即便没有大型防洪工程,仅凭政府政策信号就足以让居民产生错误安全感,最终导致高风险区域的过度开发。这一发现对当前全球推行的非结构性防灾策略提出了重要警示。联邦大学南大河州水力研究所(IPH-UFRGS)的研究团队选择巴西圣卡塔琳娜州的Revólver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在2020年遭遇了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山洪暴发的复合灾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时间:2025-07-18
-
安大略省公共药品目录引入通用美沙酮对治疗稳定性及阿片类药物毒性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阿片类药物危机持续加剧的背景下,美沙酮作为一线阿片类激动剂治疗(OAT)的核心药物,其可及性和治疗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公共健康安全。2022年8月,加拿大安大略省将两种通用美沙酮产品(Jamp-methadone和Odan-methadone)列入公共药品目录,并与品牌药Methadose?列为可互换产品。这一政策变化引发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担忧:不同产品间的转换是否会导致治疗中断或剂量失效?为此,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发表了一项覆盖6900万份处方的大规模研究,揭示了政策实施后的真实世界影响。研究团队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时间:2025-07-18
-
全球药物政策指数(GDPI)的效度与信度评估:构建跨国药物政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基础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药物政策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从死刑判决到美沙酮替代治疗,各国应对药物问题的策略差异巨大,但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工具。这种评估空白不仅阻碍了政策优化,也使国际组织难以有效监测各国履行联合国药物政策承诺的情况。更棘手的是,药物政策涉及法律、医疗、人权等多维领域,如何将这些复杂指标整合成可比较的指数,一直是方法论上的难题。针对这一挑战,来自英国斯旺西大学全球药物政策观察站(Swansea University's Global Drug Policy Observatory)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全球药物政策指数(GDPI)。这项创新性研究旨在建立首个系统评估各国药物政策实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时间:2025-07-18
-
智利未记录酒精消费的多方法评估:市场特征与公共卫生意义
在全球酒精消费版图中,未记录酒精(Unrecorded alcohol)始终是个难以量化的灰色地带。这类通过非正规渠道流通的酒精饮品,从家酿烈酒到工业用酒精,不仅造成税收流失,更隐藏着甲醇中毒等致命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此前估算智利未记录酒精消费占比高达15%,但这个数字其实来自全球统计模型的推算——因为智利既未参与WHO的STEPwise调查,也未提供专家评估数据。与此同时,智利酒精行业报告的数据(<1%市场份额)又因忽略非商业渠道消费而可能低估。这种"数据迷雾"使得这个酒精消费量高居拉美前列的国家(7.9升纯酒精/人/年)难以制定精准的管控政策。为拨开迷雾,来自智利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时间:2025-07-18
-
跨系统与社区价值观协同:提升纽约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治疗效果的干预研究
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OUD)在美国已演变为一场毁灭性的公共卫生危机。2022年数据显示,约610万12岁以上美国人患有OUD,而药物过量死亡率在20年间翻了近四倍。传统应对方式如惩罚性措施或孤立治疗项目,未能将OUD视为需要长期综合治疗的复杂医学问题。更棘手的是,不同系统(如医疗、司法、社区服务)对OUD的价值观差异——有人视之为道德沦丧,有人认定为慢性疾病——严重阻碍了纳洛酮和药物辅助治疗(MOUD)等循证干预措施的落地。为破解这一困局,纽约州2016年启动多系统联盟,2019年升级为“治愈社区”(CTH)干预计划。这项由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资助的“终结阿片成瘾长期计划”(HE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时间:2025-07-18
-
泰国吸毒人群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偏好研究: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服务优化策略
在东南亚HIV防治版图上,泰国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这个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正面临着一个隐秘的危机——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率高达7.8%,是普通人群的13倍之多。尽管泰国自2014年就将暴露前预防用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纳入国家HIV防治策略,并通过全民医保实现免费提供,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持续存在:在PrEP使用者中,男男性行为者(MSM)占77.4%,而吸毒人群仅占1.2%。这种巨大的服务覆盖差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需求错配?清迈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决定揭开这个谜团。他们选择在泰国北部毒品问题最突出的清迈府开展研究,这里不仅是著名的"金三角"毒品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时间:2025-07-18
-
SolarSegNet:基于Sentinel-1/2多模态频率感知网络的中国沿海光伏电站精准提取研究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光伏(PV)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核心载体正经历爆发式增长。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显著局限:传统方法主要针对内陆高辐照区域,对多云多雾的沿海地带束手无策;主流数据集缺乏潮汐滩涂、渔光互补等特色场景;单源遥感数据在复杂环境下识别精度骤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双碳"战略在海岸带地区的实施效果。针对这些挑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SolarSegNet多模态语义分割网络,通过整合Senti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设计思维与自我决定理论的Fab Lab儿童赋能研究:激发自主创造力的干预设计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儿童如何从技术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命题。尽管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等创客空间凭借数字制造工具为儿童提供了理想创造环境,但现实中仍存在参与机会不均、导师引导策略缺失等痛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非正式学习场景中儿童持续参与的内驱力难以维系,而传统导师往往精于技术却疏于开放式项目引导技巧。这些矛盾使得"让儿童成为设计主角"的愿景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获得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项目号16MF1051C)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Computer Interaction》发表了一项突破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Computer Interaction
时间:2025-07-18
-
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心脏康复患者中的流行率及其与极端心血管风险的关联研究
心血管疾病长期占据全球死亡原因首位,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即使接受规范治疗,仍有相当比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复发。这种"残余风险"现象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 HTG)作为潜在风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虽然既往研究提示HTG与心血管事件相关,但在当代强化降脂治疗背景下,其流行特征及与最新提出的"极端心血管风险(extreme CV risk)"概念的关联尚不明确。米兰尼瓜尔达医院(Niguarda Hospital)心脏康复中心的研究团队对此展开深入探索。该研究纳入2012-2024年间905例接受心脏康复(CR)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长期耕作强度动态监测:美国堪萨斯州的遥感验证与田间调查分析
耕作管理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关键因素,其中低强度耕作(low-intensity tillage)因其在土壤碳固存(SOC)、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备受推崇。然而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农民可能因病虫害防控、作物轮作需求等因素频繁切换耕作强度,单次高强度耕作就可能导致多年累积的生态效益大幅缩水。这种动态变化给精准监测带来巨大挑战——现有地面调查成本高昂且主观性强,而卫星遥感虽具时空覆盖优势,但受作物类型、残留物降解等因素干扰,准确率波动较大。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整合了美国堪萨斯州McPherson和Harvey两县2011-2022年间1,209块农田(总面积27,000公顷)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山地徒步活动的季节性动态:基于众包轨迹的地形感知序列网络建模方法及其生态旅游意义
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和新冠疫情后户外需求激增,中国秦岭山脉的徒步活动呈现爆发式增长。这种趋势虽促进乡村振兴,却给作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秦岭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植被踩踏、垃圾污染和森林火灾风险加剧,高海拔极端天气徒步还导致事故频发。传统基于问卷和定点观测的研究方法难以捕捉大尺度动态变化,而北美、欧洲等地成熟的研究体系又难以直接适用于亚洲复杂山地环境。陕西某研究机构(根据CRediT声明推测为第一作者Jiyuan Li所在单位)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研究,创新性地整合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的珊瑚岛水深测绘:一致性评估与40年水下地形变化监测研究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其水下地形的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南海分布着占全球5%的珊瑚礁,但受地震、火山活动和人类开发影响,珊瑚岛水下地形持续变化。传统水深测量依赖船载声呐等现场观测,难以实现大范围长期监测。虽然Landsat系列卫星具备近40年时间跨度和30米空间分辨率优势,但不同传感器(TM/ETM+/OLI/OLI2)的波段设置和信噪比(SNR)差异导致水深反演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严重制约长期变化监测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优化水深反演模型UMOPE(Unmixing-based Multispectral Optimization Process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影像与机器学习的苜蓿茎秆密度估算及冬季死亡率监测研究
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作为"饲草皇后"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高产优质特性成为关键作物。然而冬季冻害、积雪减少等极端气候导致苜蓿越冬死亡率攀升,传统茎秆计数方法(如样方调查)效率低下且难以大范围应用。针对这一难题,加拿大研究人员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研究,创新性地将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与机器学习相结合,构建了首个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苜蓿茎秆密度估算体系。研究团队采用三大关键技术: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CABANA试验的房颤表型聚类分析:揭示异质性特征与个体化治疗策略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作为全球成人中发病率达2%-4%的最常见持续性心律失常,其治疗困境日益凸显。尽管心血管死亡率随技术进步有所下降,但非心血管死亡率的攀升导致整体预后改善停滞。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AF高度异质性的本质——不同患者伴随的合并症、心血管风险因素及生理状态差异巨大,使得传统基于病程或心房结构的分类方法难以指导精准治疗。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的研究团队利用CABANA试验(NCT00911508)数据,首次通过机器学习驱动的聚类分析(K-prototype算法)对2055例AF患者进行深度表型解析。这项发表于《Int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时间:2025-07-18
-
心脏磁共振定量评估心包炎症在急性/复发性心包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心包炎这个看似常见的心脏疾病,实则暗藏玄机。虽然多数急性心包炎患者预后良好,但约30%会发展为复发性心包炎,更有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致命的心包填塞或缩窄性心包炎。传统评估手段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难以精准预测疾病转归。近年来,心脏磁共振(CMR)因其卓越的组织表征能力崭露头角,但关于定量评估心包炎症的预后价值仍缺乏系统研究。针对这一临床难题,意大利米兰IRCCS Centro Cardiologico Monzino(蒙齐诺心脏病学中心)的Tassetti Luigi团队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他们创新性地采用多种CMR定量技术,包括全宽半最大值(FWHM)和标准差(SD)法测量晚期钆增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时间:2025-07-18
-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患者与普通及心衰人群的预后对比:丹麦全国性队列研究
二尖瓣反流(MR)作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其中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高风险患者群体亟需有效治疗手段。尽管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已被纳入指南推荐,但真实世界中该技术的应用效果仍存在争议,特别是针对继发性MR(SMR)与原发性MR(PMR)的疗效差异尚未明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Hospital)的研究团队利用全国性医疗登记系统,开展了一项突破性队列研究,揭示了TEER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实际疗效,相关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研究采用丹麦公民唯一标识符链接三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时间:2025-07-18
-
基于Otsu-UNet耦合方法的动态海湾环境网箱养殖精准提取技术研究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产量近20年增长45%,中国贡献了全球过半产量,近海网箱养殖作为重要生产方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传统人工调查方法成本高、效率低,而现有遥感提取方法受限于复杂分类器泛化能力不足或样本需求量大,难以应对海湾环境中网箱形态、养殖方式的区域差异及环境变化干扰。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Otsu-UNet耦合方法,通过整合Otsu阈值分割与U-Net深度学习模型,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处理Sentinel-2影像,在辽宁普兰店湾、山东石岛湾和福建东山湾实现高精度网箱提取,相关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橄榄树健康评估:成本与性能的权衡分析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农业系统造成深远影响,橄榄树作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健康监测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监测方法依赖人工采样,效率低下且难以捕捉空间异质性。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无人机(UAV)和高分辨率卫星为作物监测提供了新思路,但不同数据源的成本与性能如何权衡,成为困扰研究者和农户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整合三种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2厘米的无人机多光谱影像、50厘米的Mohammed VI商业卫星数据和10米的免费Sentinel-2卫星数据,构建了橄榄树叶绿素含量的数字测绘框架。叶绿素含量作为树木健康的关键指标,通过SPAD-502Plus叶绿素仪对摩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深度学习增强的道路交通分析:基于PlanetScope影像的可扩展车辆检测与速度估计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带作为树木线以上的脆弱生态系统,其植被变化对气候反馈具有放大效应。然而,地形因素如何调控植被响应仍缺乏系统性认知。传统研究多局限于区域尺度或粗分辨率数据,难以捕捉复杂地形下的微环境差异。这一知识空白限制了我们对高山生态系统气候适应性的预测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国际团队,利用长达40年(1984-2023)的30米分辨率Landsat影像数据,首次在全球尺度量化了高山植被绿度(NDVImax)和植被覆盖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地形依赖性。这项开创性研究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气候变化下全球高寒带植被绿度与面积扩张的地形效应研究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生态系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指示器,高寒带(alpine zones)——即林木线以上的高海拔区域——仅占全球山地面积的3.8%,却承载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生态功能。这些区域不仅调节区域气候,储存大量碳汇,更是亚洲"水塔"等重要水源地的发源地。然而,受限于地形复杂性和观测手段,学界对全球尺度高寒带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地形因素如何调控这一过程仍缺乏系统认知。传统研究多依赖区域案例或低分辨率数据,难以捕捉30米级地形异质性导致的微环境差异,这严重制约了我们对高山生态系统未来演变的预测能力。针对这一科学空白,清华大学(根据CRediT声明推断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非洲水收支平衡闭合研究:评估八种最新降水产品的适用性及其对水文研究的启示
非洲大陆的水资源管理长期面临数据稀缺和精度不足的挑战,尤其是降水观测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水收支平衡的闭合。传统雨量站分布稀疏且维护不足,而卫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虽覆盖广,但性能差异显著。如何选择最优降水产品以准确评估非洲水循环,成为水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评估八种最新降水产品(包括MSWEP v2.8、CHIRPS v2.0等)在非洲水收支闭合中的表现,结合GRACE卫星观测数据,揭示了不同数据源的适用性差异。研究利用广义三角帽(GTCH)方法量化降水产品的不确定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解析时空差异。论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多时相多几何InSAR的西藏-帕米尔-喀喇昆仑地区石冰川运动特征及其气候响应研究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石冰川(Rock Glacier)作为富含冰屑混合体的特殊冻土地貌,其运动动力学不仅反映地下冰储量变化,更与山地水文循环和地质灾害风险密切相关。然而传统测量方法如地面大地测量(TGS)和重复摄影测量仅适用于局部区域,大尺度运动特征长期缺乏系统研究。尤其在地形复杂的西藏-帕米尔-喀喇昆仑地区——这片面积超106 km2、涵盖44,273处石冰川的广袤区域,不同气候域(西风带与季风区)对石冰川运动的影响机制仍属未知。0.3)的自动参考点选择、多视角LOS(视线向)速度向表面平行方向的投影转换,以及通过聚合6-12天短基线干涉图克服相位解缠误差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青藏高原-帕米尔-喀喇昆仑地区岩石冰川运动特征的多时相多几何InSAR监测及其气候响应机制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山地多年冻土区的岩石冰川(rock glaciers)作为冰岩混合体的独特地貌,其运动特征被视为气候变化的"温度计"。然而,传统的地面测量和单一时相的遥感监测方法存在空间覆盖有限、数据连续性差等瓶颈,导致大尺度岩石冰川动力学研究长期滞后。尤其在全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帕米尔-喀喇昆仑这一面积超106 km2的巨型冻土区,岩石冰川运动模式与气候响应的关系更是科学盲区。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的研究,突破了这一技术壁垒。研究人员开发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基于多时相多几何InSAR技术的青藏-帕米尔-喀喇昆仑地区石冰川大尺度运动特征解析
(以下为论文解读)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冻土区的石冰川(rock glaciers)作为冰岩混合体的独特地貌,其运动特征对理解气候变化、山地水文和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测量方法如地面大地测量、重复摄影测量等仅适用于局部区域,大尺度运动特征研究长期存在空白。尤其在地球"第三极"——横跨青藏高原、帕米尔和喀喇昆仑的广袤高海拔区域,超过4.4万条石冰川的运动规律仍属未知。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创新的多时相多几何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分析框架。通过整合Sentinel-1卫星C波段数据,构建了153个干涉宽幅(Interferometric Wide mode)的489对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时间:2025-07-18
-
高岭土/MoS2纳米复合材料增强铀吸附的可持续制备策略:实验与AI建模的协同创新
铀作为核能发展的关键元素,其稀缺性和放射性污染风险构成双重挑战。传统吸附材料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二维材料MoS2虽具有硫富集特性,但单独使用时吸附容量和稳定性有限。Jouf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高岭土(Kaolinite)与MoS2复合,开发出KMS纳米材料,通过结构协同效应突破性能瓶颈。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构建KMS,结合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BET比表面积分析揭示其三维介孔网络。关键实验技术包括: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定位Al-OH/Si-OH活性位点;2)X射线衍射(XRD)验证MoS2非晶化;3)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SEM-EDX)追踪N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新型Co(II)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吸附性能研究:酸诱导凝固型酸奶中蛋清蛋白的凝胶调控机制
随着消费者对清洁标签食品需求的增长,酸诱导凝固型酸奶中合成增稠剂的替代成为乳品工业的重要课题。当前商业酸奶主要依赖果胶和明胶等添加剂维持凝胶稳定性,但存在原料污染风险和技术局限性。蛋清蛋白(EWP)因其优异的凝胶特性被视为潜在替代品,但其与乳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剂量效应尚不明确。合肥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多学科方法揭示了EWP在酸奶体系中的结构-功能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研究采用流变仪测定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结合扫描电镜(SEM)观察微观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二级结构变化,并通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综述:COVID-19后兰斯-亚当斯综合征的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病例报告与系统评价
GPi-DBS治疗COVID-19相关LAS的突破性发现病理机制新认知COVID-19通过直接侵袭脑干呼吸中枢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继发性缺氧性脑损伤。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患者出现缺氧后肌阵挛(PHM)的缺氧阈值显著降低,即使短暂缺氧也可能诱发兰斯-亚当斯综合征(LAS)。神经影像学显示基底节区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细胞毒性水肿,而PET研究证实丘脑腹外侧和脑桥被盖代谢亢进,提示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参与发病。鉴别诊断要点LAS需与肌阵挛癫痫持续状态(MSE)严格区分:前者在意识恢复后出现动作性肌阵挛,EEG无特异性改变;后者表现为昏迷状态下的全身肌
来源:Interdisciplinary Neurosurgery
时间:2025-07-18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减压术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腰椎管狭窄症作为老年人群常见病,传统开放式椎板切除术虽能有效减压,却常伴随肌肉萎缩、脊柱不稳等并发症。随着微创脊柱手术(MISS)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组织损伤成为研究热点。越南胡志明市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研究团队在《Interdisciplinary Neurosurgery》发表论文,创新性地将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技术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相结合,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研究团队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纳入
来源:Interdisciplinary Neurosurgery
时间:2025-07-18
-
新型氟磷酸盐荧光粉LiGd4(PO4)3F4:Ln3+(Ln=Eu/Tb)的结构与光致发光特性研究及其在显示技术的应用
在光电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照明与显示领域对高效多色荧光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荧光粉存在热稳定性不足、色纯度欠佳等问题,而兼具磷酸盐稳定性和氟化物宽带隙特性的氟磷酸盐材料,正成为稀土掺杂荧光粉的理想基质。然而,现有氟磷酸盐体系仍存在晶体结构单一、发光效率受限等瓶颈,亟需开发新型化学组成的荧光材料。突尼斯斯法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fax)的研究团队通过LiF-GdF3-GdPO4三元体系相图研究,意外发现新型化合物LiGd4(PO4)3F4。该成果发表于《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研究采用多尺度表征技术揭示了材料的晶体结构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钛掺杂钴铝尖晶石优化热电性能实现高效室温能量转换
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开发能将废热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TE)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热电材料如Bi2Te和PbTe虽性能优异,但存在成本高、毒性大等缺陷。相比之下,金属氧化物因其环境友好、稳定性好等优势备受关注,但其热电性能亟待提升。钴铝尖晶石(CoAl2O4)作为典型的p型半导体,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Co2+占据四面体位,Al3+占据八面体位)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但其本征电导率较低限制了热电应用。针对这一挑战,SRM科学技术学院(印度)化学系的Bharani Dharan Sethuraman等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微波辅助溶液燃烧法,通过Ti4+异价掺杂(0.02-0.10 wt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ZnIn2S4/Zr2C@PANI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能源存储与氢能催化中的协同增效研究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和环境压力加剧,开发高效、清洁的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成为当务之急。超级电容器(SCs)虽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的优势,但其能量密度(Ed)远低于电池,而氢能作为零碳能源载体,其制备效率受限于催化剂性能。传统材料难以兼顾高容量储能与高效催化双重需求,亟需设计新型多功能复合材料。Riphah国际大学(巴基斯坦)的Muhammad Ashraf团队在《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发表研究,通过水热法构建ZnIn2S4/Zr2C@PANI三元复合材料。该工作创新性地将三元硫化物ZnIn2S4的层状结构、二维MXene材料Zr2C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CeO2修饰ZIF-67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靛蓝胭脂红:高效水处理新策略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与环境压力加剧,开发兼具高效能源转换与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多功能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传统催化剂在降解有机染料时面临活性低、稳定性差等瓶颈,而能源存储器件则受限于能量密度(Ed)与功率密度(Pd)的平衡难题。针对这些挑战,Riphah国际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半导体材料ZnIn2S4、二维MXene材料Zr2C与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复合,发表于《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材料在环境修复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双重应用价值。研究采用水热合成结合原位聚合技术,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阻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镍铁氧体纳米颗粒的植物提取绿色合成及其抗真菌与抗癌活性研究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开发高效储能与清洁能源技术成为迫切需求。超级电容器(SCs)虽具有高功率密度(Pd)和循环稳定性,但其能量密度(Ed)不足限制了应用。同时,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载体,其制备依赖高效的析氢反应(HER)催化剂。针对这两大挑战,Riphah国际大学(巴基斯坦)的Muhammad Ashraf团队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ZnIn2S4/Zr2C@PANI,相关成果发表于《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研究采用水热法合成ZnIn2S4与Zr2C MXene,并通过聚苯胺(PANI)掺杂提升性能。关键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XRD)分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镍(II)基荧光配位聚合物用于水介质中ppb级2,4,6-三硝基苯酚的高选择性快速检测
在反恐安全与环境监测领域,2,4,6-三硝基苯酚(TNP)因其高爆炸性和广泛工业应用成为重点监控物质。这种硝基化合物不仅存在于军用爆炸装置中,还常见于染料、玻璃等工业废水,其环境残留可导致皮肤病变、肝损伤等健康风险。传统检测方法如质谱、拉曼光谱等存在设备昂贵、耗时长等局限,而荧光传感技术因其快速响应、高灵敏度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然而,TNP极强的电子亲和性使其检测面临特殊挑战,特别是在水介质中的超痕量检测更是一大难题。印度理工学院贾朗达尔分校(NIT Jalandhar)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镍(II)基配位聚合物{[Ni2(TPXN)(NDC)2]·2.5H2O}n(CP1)。该材料以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基于SCAPS-1D与DFT协同优化的二维DJ/三维硫化物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低成本和高理论效率(33%)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三维(3D)钙钛矿材料面临热湿稳定性差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二维(2D)Dion-Jacobson(DJ)钙钛矿凭借其独特的层间二价有机阳离子连接结构,展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却受限于平面内电子传输性能的不足。如何通过材料组合设计实现性能与稳定性的协同提升,成为突破PSCs产业化壁垒的关键。上海电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二维DJ钙钛矿作空穴传输层(HTL)+三维硫系钙钛矿SrZrS3作吸收层"的叠层结构。通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ZnO纳米颗粒的多功能特性研究:能源存储、光催化降解亮绿染料及生物医学抗菌应用
当前,合成染料污染与抗生素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挑战。纺织、皮革等行业排放的含染料废水难以被传统方法降解,而抗生素滥用导致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耐药性增强。传统水处理技术如膜过滤和吸附法存在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陷,亟需开发兼具环境修复与抗菌功能的纳米材料。针对这一需求,印度Centurio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的研究团队在《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发表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ZnO纳米颗粒,系统评估其结构特征与多功能性。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综述:MXenes材料的前景与挑战综述
AbstractMXenes作为新兴的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家族,凭借高导电性、可调表面化学特性及机械强度,成为能源存储与生物医学领域的革命性材料。本文详述其从MAX相前体(Mn+1AXn)通过选择性刻蚀(如HF/HCl)的合成路径,以及XPS、AFM等表征手段揭示的表面终端(-O、-F)调控机制。Introduction自石墨烯以来,二维材料“平原地带”持续扩展,MXenes(如Ti3C2Tx)因其独特的电磁特性在透明导电薄膜、传感器等领域崭露头角。然而,规模化生产中的环境毒性(如含氟刻蚀剂)和氧化不稳定性仍是商业化瓶颈。Synthesis of MXenes通过拓扑化学转化法或气相沉积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工业事故后韩医与西医治疗方案的比较研究:基于跨栏模型的分析
在音乐治疗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黑箱问题"困扰着学术界:尽管2011年就制定了《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eporting Guidelines for Music-based Interventions, RG-MBI),但十余年来相关研究的报告质量仍参差不齐。这种标准化缺失导致音乐干预疗法(MBIs)的研究难以横向比较,临床转化更是举步维艰——就像试图用不同度量衡建造巴别塔,再精妙的研究设计也难逃"重复失败"的厄运。为破解这一困局,国际跨学科专家团队启动了RG-MBI的修订工程。这项发表在《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的研究采用严谨的德尔菲法,通过多轮专家共识构
来源: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G-MBI)的更新与阐释:提升研究透明度与实践转化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在精神健康、神经康复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然而令人困扰的是,尽管2011年就发布了《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eporting Guidelines for Music-based Interventions, RG-MBI),多项系统评价仍揭示该领域存在严重的报告缺陷——干预方案描述模糊、实施细节缺失、疗效机制阐释不足等问题,导致研究难以重复验证,更阻碍了临床转化应用。这种"黑箱效应"使得不同研究间的数据难以横向比较,Meta分析结论可信度大打折扣,最终制约了音乐疗法在循证医学体系中的发展。为破解这一困局,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国际工作组启动了RG-MBI的修订工程。
来源: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高压均质技术协同提升茶渣叶肉细胞乳化性能的机制研究与应用
茶产业每年产生大量茶渣废弃物,其中蕴含高达26%的蛋白质资源,但传统碱法或酶法提取存在效率低、品质差等瓶颈。福建大闽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茶渣中,叶肉细胞(TRMCs)虽能通过酶解筛分富集50%的蛋白质,却因粒径过大(16.5 μm)导致乳液稳定性差,严重制约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为突破这一限制,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发表论文,系统比较了气流超微粉碎(AUG)、超声破碎(UC)和高压均质(HPH)三种技术对TRMCs的改性效果。研究发现,HPH在100-500 bar压力下处理1-5分钟,不仅能保持蛋白质和总糖等基本成分,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高压均质技术协同提升茶渣叶肉细胞乳化性能的机制研究及其在植物蛋白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茶产业每年产生大量茶渣副产品,其中富含26%的蛋白质资源,但传统碱法或酶法提取存在效率低、质量差的瓶颈。福建大闽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茶渣样本中,叶肉细胞(TRMCs)虽含50%高纯度蛋白,却因粒径过大(16.5 μm)和易聚集特性难以应用于食品乳化体系。这一困境直接制约着茶叶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而现有超微粉碎和超声破碎技术又无法兼顾粒径控制与功能基团暴露的双重需求。福建省科技厅资助的研究团队创新性采用高压均质(HPH)技术,通过100-500 bar压力梯度处理1-5分钟,系统评估了TRMCs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HPH的机械剪切力与空化效应协同作用:在基本保留蛋白质/总糖含量的前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高压均质技术调控茶叶残渣叶肉细胞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的性能优化机制研究
茶产业每年产生大量茶渣副产品,其中富含26%的蛋白质资源,但传统碱法或酶法提取存在效率低、质量差等瓶颈。福建大闽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工业茶渣中,叶肉细胞(TRMCs)虽含50%高纯度蛋白,却因粒径过大(16.5 μm)导致乳液稳定性差。如何突破物理尺寸限制,实现TRMCs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成为资源再利用的关键难题。福建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在《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发表成果,通过对比气流超微粉碎(AUG)、超声破碎(UC)与高压均质(HPH)技术,发现HPH在100-500 bar压力下处理1-5分钟可显著改善TRMCs性能。研究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脉冲电场技术强化柑橘副产物功能特性:膳食纤维组分与结构的协同调控研究
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植物基饮料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产品功能单一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大豆和燕麦饮料虽然富含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却缺乏具有神经调节功能的活性成分。γ-氨基丁酸(GABA)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降压、抗焦虑等生理功能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而核黄素(维生素B2)作为辅酶FAD的前体,在能量代谢和抗氧化防御中起关键作用。如何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将这两种功能因子同时富集于植物基饮料,成为食品科学领域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乳酸菌(LAB)协同发酵策略,通过系统筛选和菌株改造,成功开发出同时富含GABA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音乐干预报告指南的更新与验证研究:提升干预透明度与跨研究可比性
音乐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正经历爆发式增长,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声音健康计划"到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艺术促进健康报告,音乐干预(MBIs)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热点。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尽管2011年就发布了《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G-MBI)》,多项系统评价显示MBIs研究的报告质量仍普遍较低——超过50%的研究缺乏关键信息,如理论基础、干预者资质、治疗保真度等。这种报告不透明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研究的复现、跨研究比较和临床转化。为破解这一困局,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Robb SL教授领衔的国际专家组开展了这项里程碑式研究。通过严谨的德尔菲法共识流程,团队
来源: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锰配位超分子网络抑制R-MnO2溶解实现超长循环水系锌离子电池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锂离子电池(LIBs)因资源稀缺和安全隐患面临发展瓶颈。在此背景下,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凭借高安全性、低成本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锰基正极材料MnO2因其高理论容量(308 mAh g?1)和丰富隧道结构备受关注。然而,MnO2在循环中易发生溶解导致容量骤降,传统Mn2+添加剂虽能缓解但会干扰材料本征性能评估。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2-吡啶甲酸(2-PA)作为配体,通过一锅水热法在Ramsdellite型MnO2(R-MnO2)表面原位生长锰配位超分子网络(Mn-CSN),制备出R-MnO2@Mn-CSN复合材料。该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G-MBI)的更新与阐释:提升音乐疗法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重复性
音乐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改善健康结局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的应用正呈现指数级增长。然而这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却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尽管2011年就发布了《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G-MBI),但多项综述显示相关研究的报告质量仍不尽如人意。问题主要集中在干预理论基础、音乐选择标准、干预者资质等关键信息的缺失,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为应对这一挑战,由Robb SL领衔的国际跨学科专家组开展了系统性工作。研究团队首先进行领域扫描,随后采用严谨的德尔菲调查法,最终形成了包含12个条目的更新版RG-MBI检查清单。这项重要成果发表在《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
来源: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La3+修饰的铈基A型夹层多金属氧酸盐与Cu2+衍生物构建的二维框架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应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电纺纳米纤维因其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似的结构特征和优异的载药能力,被视为伤口敷料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这些纤维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两大瓶颈:一是机械性能脆弱导致结构易损,二是表面特性难以精确调控影响细胞行为。传统表面改性方法往往存在处理不均匀、破坏本体结构或引入化学残留等缺陷,严重制约了临床转化。为突破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冷大气等离子体(CAP)技术引入电纺纳米纤维的表面工程领域。这种非接触式处理技术能在保持纤维本体性能的前提下,通过调控气体成分、放电功率和处理时间等参数,实现对表面化学特性的精准调控。研究发现,经CAP处理的纳米纤维展现出多重性能提升:表面润湿性改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基于Ti3C2 MXene衍生钛酸钠纳米带与稀土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物的无酶电化学传感器高灵敏检测对氧磷
在生物医学领域,模仿细胞外基质结构的电纺纳米纤维已成为创面修复的理想支架材料。然而这些纤维面临两大技术瓶颈:机械强度不足易导致结构坍塌,表面疏水性阻碍细胞粘附。更棘手的是,传统灭菌方法会损伤纤维结构,而常规表面改性技术往往难以兼顾处理深度与材料完整性。这些缺陷严重制约着纳米纤维敷料的临床转化。针对上述挑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冷大气等离子体(CAP)技术引入纳米纤维改性领域。这种非接触式处理能在室温下实现表面功能化,既避免了热损伤,又通过活性粒子轰击在纤维表面引入羧基、氨基等极性基团。实验证实,经氦气/氧气混合等离子体处理的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接触角从128°降至35°,人成纤维细胞粘附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G-MBI)更新研究:基于德尔菲法的跨学科共识与临床应用意义
在健康医学领域,音乐干预(MBIs)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从缓解慢性疼痛到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症状,从促进早产儿发育到调节心理健康。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尽管2011年推出的《音乐干预报告指南》(RG-MBI)已存在十余年,最新综述显示超过50%的研究仍缺乏对理论基础、音乐选择依据等关键要素的规范报告。这种报告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研究的可重复性,使得不同研究间的数据比对和Meta分析变得困难,最终制约了音乐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转化应用。为破解这一困境,由Robb SL领衔的国际跨学科团队展开了一项系统性研究。通过严谨的三阶段共识建立流程——包括领域扫描、德尔菲调查和专家小组审议,研究人员成功更
来源: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脉冲电场促进瓜果类及核果类果实脱皮性的应用:细胞效应与果实物理特性的机制解析
微波加热技术长期面临"冷热不均"的难题,传统磁控管微波炉依靠机械转盘改善加热效果,但难以应对现代预制食品的复杂结构。美国田纳西农业实验站(Tennesse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的Arjun Ghimire团队创新性地将固态微波技术与智能算法结合,开发出动态预测互补相对相位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研究采用Python编程控制的2.45 GHz固态微波系统,通过Lepton 3.5热成像仪实时监测5类典型食品(包括单组分鸡肉、多层千层面等)的加热过程。关键技术包含:1)基于正弦功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综述: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创新食品干燥机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Abstract固态微波技术为克服磁控管(magnetron)微波炉非均匀加热提供了新方案。最新研发的动态预测互补相对相位策略在模型食品中表现优异,本研究将其应用于5类商业/预制食品:手撕鸡(单组分)、肉汁牛肉(多组分)、千层面(多层)、手撕鸡&千层面(多腔室)、土豆泥&肉汁牛肉(多腔室),并与带转盘的民用微波炉对比。结果显示该策略通过动态选择产生互补加热模式的相对相位,使加热均匀性整体提升4.6%,平均温升提高22.9%。Introduction固态微波发生器通过精确控制频率、功率和相对相位(dual-port)等参数,可有效改善电磁波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基于氮化镓(GaN)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集成活塞间隙与微流控高压均质系统对柠檬乳液稳定性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微波加热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但传统磁控管微波炉因固定频率和模式搅拌器机械旋转的局限性,常导致食物出现"冷热点"现象。这种加热不均匀性在复热多层、多组分食品(如含肉汁的牛肉、千层面等)时尤为明显,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固态微波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通过精确调控频率、功率和相对相位,可动态改变腔内电磁场分布,实现更精准的能量投放。美国田纳西农业实验站(Tennesse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的研究团队在Jiajia Chen教授带领下,创新性地将动态预测互补相对相位策略应用于固态微波系统。这项发表在《Inno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固态微波系统中基于预测互补相对相移策略的食品复热性能综合评估
微波加热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超过半个世纪,但令人困扰的"冷热点"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传统磁控管微波炉依靠机械转盘试图改善加热均匀性,效果却差强人意。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固态微波发生器(solid-state microwave generators)以其精确的频率、功率和相对相位(relative phase)控制能力,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希望。田纳西农业实验站(Tennesse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的研究团队在Jiajia Chen教授带领下,针对复杂食品矩阵的复热难题,开发了创新的动态预测互补相对相移策略(predictive com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静态磁场辅助反复冻融对羊肉品质特性、微观结构及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
微波加热技术长期面临"冷热不均"的痛点,传统磁控管(magnetron)微波炉依赖机械转盘仍难以解决多层、多组分食品的局部过热问题。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固态微波发生器(solid-state microwave generator)因其可精确调控频率、功率和相对相位(relative phase)的特性,被视为突破加热均匀性瓶颈的新方向。美国田纳西农业实验站(Tennesse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动态预测互补相对相位策略应用于五类典型食品的复热过程。该策略通过仅采集3个热分布剖面(0°、90°、180°),利用微波功率耗散的正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性别不平等与ESG绩效:基于97国治理、环境和社会结果的全球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其中温室气体(GHG)排放是导致气候恶化的关键因素。作为首个立法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大型经济体,英国在2021年仍产生427百万吨CO2当量排放,其中交通运输占比超25%。尽管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使用显著增加,但经济扩张、人口增长与化石能源依赖仍是减排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影响英国排放的核心驱动因素,对实现其气候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究人员采用STIRPAT(随机人口、富裕度和技术影响回归)理论框架,结合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系统分析了1990-2021年间英国GHG排放与GDP、人口、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核能、能源
来源:Intelligent Sports and Health
时间:2025-07-18
-
壳聚糖基凝胶电解质结合18-冠-6醚抑制水系锌离子电池枝晶生长的机制研究
在能源存储与生物医学的交叉领域,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低成本成为研究热点,但锌负极枝晶生长导致的短路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医疗电子设备对柔性可穿戴电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亟需兼具优异电化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电解质材料。这一背景下,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这种从甲壳类动物中提取的多糖不仅具有可降解性,其分子链上的氨基还能与金属离子配位。但纯壳聚糖电解质机械强度不足,且对锌枝晶的抑制作用有限。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大环化合物18-冠-6醚引入壳聚糖基质。18-冠-6醚独特的空腔结构能选择性螯合锌离子,而电纺技术制备的三维纳米纤维网络则提供了优异的离子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促进伤口愈合:机制创新与临床转化
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模仿细胞外基质(ECM)结构的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纳米纤维已成为明星材料。这些直径不足1微米的纤维网络,凭借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三维多孔结构,既能作为细胞生长的"脚手架",又能充当药物递送的"储备库"。然而现实却给研究者们泼了冷水——临床应用中,这些纳米纤维常常面临"外强中干"的窘境:表面疏水性导致细胞"无处落脚",机械强度不足使得敷料"弱不禁风",更棘手的是,传统灭菌方法可能破坏纤维结构。为攻克这些难题,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冷大气等离子体(Cold Atmospheric Plasma, CAP)技术。这种神奇的"第四态物质"能在室温下产生高活性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英国实现净零排放的动态路径:多能源协同、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博弈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英国作为首个立法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大型经济体,其能源转型路径备受关注。尽管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42%,但交通运输领域仍贡献25%的碳排放,且经济扩张与人口增长持续加剧环境压力。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成为英国能源政策的核心难题。研究人员采用STIRPAT(随机回归人口、财富和技术)理论框架,构建包含7个关键变量的动态模型。通过ARDL(自回归分布滞后)方法分析英国1990-2021年数据,并辅以FMOLS(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DOLS(动态最小二乘法)和CCR(典型协整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GDP每增长1%将导致短期0.11%和长期0.28%
来源:Intelligent Sports and Health
时间:2025-07-18
-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的多维度解析:基于能源结构转型与技术创新视角的STIRPAT模型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英国作为首个立法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大型经济体,其减排路径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英国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驱动机制缺乏系统分析,特别是不同能源类型、技术创新与人口经济因素的动态交互影响尚未明确。这直接关系到英国能否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气候变化法案》设定的减排目标。研究人员采用改进的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理论框架,构建包含GDP(Y)、人口(P)、化石燃料(F)、可再生能源(R)、核
来源:Intelligent Sports and Health
时间:2025-07-18
-
综述:尖晶石铁氧体功能化C3N5纳米复合材料在水中有机污染物光降解与析氢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
Abstract开放技能运动(如足球)运动员需在动态环境中持续处理信息并决策。本研究通过双任务协议探究执行负荷对半职业足球运动员工作记忆(WM)和认知灵活性(CF)的急性影响。28名运动员(平均年龄20.1±0.2岁)在高低两种执行负荷(HEL: 2-back任务;LEL: oddball任务)下完成足球专项任务。结果显示,HEL条件下NASA-TLX心理负荷评分(61.0±8.1)显著高于LEL(47.9±10.6),且WM和CF表现更优(p<0.001),表明适度提高认知需求可短期优化执行功能。Introduction运动表现依赖运动技能与高阶认知(如WM、CF、抑制控制IC)的整合。足球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薰衣草精油负载ZIF-8纳米颗粒通过调控THIK-1表达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一项体外与体内实验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类型,现有治疗手段如阿片类药物易导致成瘾和耐受性。近年来,靶向离子通道的镇痛策略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双孔钾通道THIK-1(Tandem pore domain halothane-inhibited K+ channel 1)因其在神经炎症中的调控作用备受关注。然而,如何精准调控THIK-1表达并实现高效递送仍是未解难题。薰衣草精油(Lavender essential oil, LEO)虽具有镇痛潜力,但存在挥发性强、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以其高载药量和pH响应性释药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基于可用性理论的肝癌消融手术机器人交互界面迭代优化与风险评估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术机器人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核心装备。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复杂的交互界面设计往往成为阻碍医生发挥技术优势的"最后一公里"——操作流程冗长、信息识别困难、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不仅降低手术效率,更可能引发严重的人为操作风险。在肝癌消融这类需要毫米级精度的微创手术中,界面设计的微小缺陷都可能导致穿刺路径偏差、病灶定位错误等严重后果。如何通过科学的界面设计降低人为失误风险,成为数字手术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理工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精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团队,以自主研发的肝癌消融手术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界面优化研究。这项发表在《Inn
来源:Inno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时间:2025-07-18
-
综述:发作性睡病的神经影像学:近期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的批判性综述
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已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线技术,而人工智能(AI)正深刻变革其全流程。本共识提出AI在CCTA领域的三大研究要素:需基于大规模多样化高质量数据训练模型;必须通过独立外部数据集验证性能;最终需通过阶梯式临床验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实际效用。共识同时梳理了AI在CCTA各环节的应用现状,从图像采集到疾病预防提出分级推荐。1. 引言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CCTA不仅能评估管腔狭窄和斑块成分,结合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和心肌灌注(CTP)还可实现形态与功能双重评估。然而海量数据对放射科医生构成挑战,AI技术有望通过自动化分析提升诊
来源:Inno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时间:2025-07-18
-
电热预处理提升猪肉腌制效率与品质的机制研究:基于盐扩散模型与水转运动力学的创新实践
在食品工业领域,传统肉类腌制工艺面临两大技术瓶颈:一是盐分扩散速率缓慢,猪肉肌肉中NaCl扩散系数低至10-10 m2 s-1,完成均匀渗透需48-60小时;二是长时间浸泡易导致肉质劣变。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食品与农业科学系的Angela De Vivo团队创新性地将电物理场技术引入预处理环节,系统评估了不同电场强度(连续欧姆加热OH10/OH40与脉冲欧姆加热POH175)对猪肉腌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采用多尺度分析技术: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定量盐分渗透,低场核磁共振(LF-NMR)监测水分迁移,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高压、脉冲电场与热处理对树莓汁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树莓汁因其富含花青素、维生素C和挥发性香气成分而备受青睐,这些物质不仅赋予其独特的感官特性,还具有抗氧化、改善心血管健康等功效。然而,传统热杀菌(TT)虽能确保微生物安全,却会导致花青素降解、维生素C损失和香气成分破坏,严重影响产品品质。随着消费者对"最小加工"食品需求的增长,非热加工技术如高压处理(HPP)和脉冲电场(PEF)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这些技术在树莓汁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为系统评估不同加工技术对树莓汁品质的影响,来自奥地利HBLA und BA Klosterneuburg(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农业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该研究比较了TT、HPP和PEF(各设高低两个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超声加速美拉德反应提升大麻蛋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物功能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随着消费者对可持续食品需求的增长,大麻蛋白(HP)因其高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成为动物蛋白的理想替代品。然而,其天然形式存在溶解度低(中性pH下仅40-50%)、乳化稳定性差等缺陷,这主要归因于表面高疏水性和低净电荷特性。传统化学修饰方法又面临成本高、残留物等问题,制约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此同时,羧甲基壳聚糖(CMCH)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成膜性,但抗氧化能力较弱。如何通过绿色技术协同提升这两种生物材料的性能,成为食品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清迈大学(Chiang Mai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超声技术引入美拉德反应(MR),构建了HP-CMCH共价复合物体系。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射频辅助水热法高效提取柚皮果胶:植物细胞壁多糖绿色提取技术的创新实践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重视,植物废弃物中高附加值成分的回收利用成为研究热点。果胶(pectin)作为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领域的多糖,其传统酸提法(CHAE)存在强酸污染、能耗高等问题。尽管水热提取(HE)技术利用亚临界水特性实现了无试剂提取,但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射频(RF)能量与HE技术结合,为植物多糖提取开辟了新路径。研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设计优化工艺参数,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1H NMR)等技术进行结构表征。以蜜柚皮为原料,比较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超声处理对植物组织微观结构、水分分布及电学特性的多模态机制解析
在食品工业中,超声波技术因其低能耗(30分钟仅耗电0.007 kWh)和高效改性能力备受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不同植物组织对超声处理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苹果经处理后电导率飙升,而胡萝卜却能保持稳定。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细胞级变化?为了揭开这个谜题,华沙生命科学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跨学科研究。研究人员采用多尺度分析方法:通过时间域核磁共振(TD-NMR)监测水分状态变化,扫描电镜(SEM)观察微观结构改变,并创新性地引入高低频(100 Hz/10 kHz)电容测量技术。实验选用黄金美味苹果和巴尔的摩胡萝卜,在21 kHz频率下分别施加180 W和300 W超
来源:Innovative Practice in Breast Health
时间:2025-07-18
-
执行负荷调控对半职业足球运动员双任务后工作记忆与认知灵活性的急性影响研究
在瞬息万变的足球赛场上,运动员需要像超级计算机一样快速处理环境信息、切换战术策略。这种"大脑超能力"的核心在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特别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和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 CF)。尽管运动科学界早已认识到EF对运动表现的关键作用,但关于如何通过训练即时提升这些能力,仍存在三大谜题:认知负荷的"甜蜜点"在哪里?运动与认知任务如何协同增效?这些效应是否受运动员经验水平影响?格拉纳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在《The Innovation》发表的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答案。他们设计了一项精巧的"足球+数字
来源:The Innovation
时间:2025-07-18
-
难处理金矿与易处理金矿的氯化物浸出研究:替代氰化法的绿色高效提取新策略
黄金提取工业长期依赖氰化法,尽管其效率高、选择性好,但存在剧毒、耗时长(需48小时)、对难处理矿石(如金被黄铁矿包裹)回收率低(仅68%)等致命缺陷。全球每年18%的氰化物用于黄金提取,中国等产金大国因环保政策已开始限制其使用。传统替代方案如硫代硫酸盐、硫脲等,或稳定性差,或成本高昂。伊朗Mouteh金矿的难处理矿石(含72.9 g/t金)和易处理矿石(6.9 g/t金)亟需更优解决方案。伊朗矿产生产供应公司(IMPASCO)支持的团队创新性采用次氯酸钠辅助的氯化物浸出技术。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石矿物组成,结合诊断性浸出实验筛选氧化剂,发现次氯酸钠能将矿浆氧化还原电位(ORP)提升至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高效稳定的Ni3Se2@FeNi2S4异质结构催化剂:绿色制氢技术的新突破
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绿色氢能作为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关注。然而,传统水电解技术依赖昂贵的贵金属催化剂(如RuO2和IrO2),其大规模应用面临成本瓶颈。更棘手的是,析氧反应(OER)作为水分解的决速步,涉及复杂的四电子转移过程,导致动力学迟滞和高过电位。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的科研团队在《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发表研究,通过创新设计Ni-Fe基异质结构催化剂,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壁垒。研究采用多步水热法构建了Ni3Se2@FeNi2S4/NF层级结构,结合SEM、XRD等表征手段分析材料形貌与晶相,通过LSV、EI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铈基混合价态金属有机框架(MVCM)的光催化调控机制及其对四环素的高效降解研究
抗生素污染治理一直是环境领域的重大挑战。四环素(TC)作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其化学稳定性和难降解特性导致常规水处理方法效率低下。虽然光催化技术凭借绿色能源驱动优势成为研究热点,但传统催化剂普遍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电子-空穴复合快等瓶颈。其中,铈基金属有机框架(Ce-MOF)虽具有Ce3+/Ce4+氧化还原对的结构优势,但仍受限于光吸收范围窄和电荷迁移速率慢等问题。针对这一难题,宁德师范学院(福建省绿色能源与环境催化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混合价态铈金属有机框架(MVCM)。通过简易的部分氧化策略,成功构建了Ce3+/Ce4+异价金属节点,使材料在保持纳米棒形貌的同时,
来源: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时间:2025-07-18
-
紫花二月蓝种子与油脂的理化特性研究:一种潜在的二羟基脂肪酸新来源
在寻找可持续生物基材料的浪潮中,羟基脂肪酸(HFAs)因其独特的极性和可功能化特性备受关注。传统HFAs主要来源于蓖麻油(含80-90%蓖麻油酸),但因其种子含剧毒蓖麻蛋白,美国已停止生产。另一种潜在来源——莱斯奎拉油(含60%莱斯奎拉酸)尚未实现规模化种植。这种供需矛盾促使科学家将目光投向新型油料作物。紫花二月蓝(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Ov)的发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其种子油含有两种独特的24碳二羟基脂肪酸:单不饱和内布拉斯加酸(nebraskanic acid)和双不饱和武汉酸(wuhanic acid),但此前对其理化特性缺乏系统研究。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的
来源: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时间:2025-07-18
-
转录因子PaMYB12介导细胞壁重塑促进云杉体细胞胚萌发的分子机制解析
针叶树作为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其规模化繁殖长期依赖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但体细胞胚(SEs)萌发率低成为制约产业化的关键瓶颈。传统观点认为部分干燥处理(PDT)能通过生理脱水提升萌发率,但其分子机制始终未明。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为何经过PDT处理的云杉体细胞胚会出现细胞壁松弛、下胚轴伸长等典型萌发表型?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统一的调控枢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以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组学联用技术揭示了PDT促进体细胞胚萌发的核心机制。研究发现PDT通过激活转录因子PaMYB12,协调调控细胞壁重塑相关基因网络,最终突破萌发限制。这项发表于《Industria
来源: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时间:2025-07-18
-
综述:野火烟雾对室内环境影响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野火烟雾对室内环境的长期污染与修复挑战随着野火频发,烟雾对室内环境的持久污染引发关注。烟雾中的多环芳烃(PAHs)、细颗粒物(PM2.5)和痕量金属(如铅、砷)通过吸附在灰尘和建材表面形成长期暴露源。其中苯并[a]芘(B[a]P)等IARC 1类致癌物尤为危险,其浓度在火灾后数月仍可超标9-27 ng/m3(基于加州NSRL标准)。污染物在室内的动态变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初期通过建材吸附-解吸延长滞留,而半挥发性PAHs因低蒸气压更易持久存在。实验显示,玻璃表面PAHs暴露40天后仍高于背景值,棉织物经洗涤仅去除48%污染物。痕量金属在建筑灰烬中生物可利用性显著升高,如马歇尔火灾灰烬中铜
来源:Indoor Environments
时间:2025-07-18
-
COVID-19封锁期间尼日利亚东部室内灰尘中重金属(类金属)的暴露风险与来源解析
随着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各国实施的封锁政策导致人们80-90%时间滞留室内,室内环境污染物暴露风险显著增加。尼日利亚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居民在封锁期间面临烹饪烟雾、燃煤取暖等产生的重金属(类金属)污染威胁,但相关研究仍属空白。Springboard Laboratory Awka(尼日利亚公共分析师协会IPAN认证实验室)的Chideraa Courage Offor团队在《Indoor Environments》发表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尼日利亚东部三个半城市化地区(Rumuodomaya-Ogale、Ekwulobia和Awka)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封锁期间室内灰尘中1
来源:Indoor Environments
时间:2025-07-18
-
SLCO1B1基因多态性对结核病患者利福平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结核病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威胁,印度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每年新增病例占全球四分之一。利福平(Rifampicin, RMP)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其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然而临床发现,相同剂量下患者间RMP浓度差异可达10倍以上,部分患者出现Cmax<8 μg/ml的治疗临界值,这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性产生。既往研究表明,编码肝摄取转运体OATP1B1的SLCO1B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RMP药代动力学,但不同人群研究结果存在矛盾,印度患者群体尤其缺乏数据。A位点),系统评估遗传因素对RMP暴露量的影响。关键技术包括: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进行PopP
来源:Indian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时间:2025-07-18
-
印度儿童接种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PFE)的成本效益分析:基于多价疫苗比较的马尔可夫模型研究
肺炎球菌疾病(PD)一直是威胁全球儿童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中约23.4%与PD相关。随着多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在印度私营医疗市场的引入,包括13价(PCV13-PFE)、两种10价(PCV10-GSK和PCV10-SII)以及14价(PCV14-BE)疫苗,医疗决策者面临着疫苗选择的困境——不同疫苗的血清型覆盖率、接种方案(3+0或3+1)和成本效益存在显著差异。为系统评估这些疫苗的价值,研究人员开展了这项基于决策分析马尔可夫模型的研究。研究模拟了10年间印度私营医疗市场4.2%的出生队列(假设65.5%接种率)接种不同PCV的健康经
来源:IJID Regions
时间:2025-07-18
-
台湾687,21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负担与管理缺口:2017-2023年全国性研究揭示防控关键挑战
心血管疾病长期占据全球死亡原因首位,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最主要的临床类型。尽管近年来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人口老龄化导致绝对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台湾地区作为亚洲心血管疾病高发区域,既往研究显示ASCVD患者复发率高达20-40%,且每次复发都伴随死亡率上升和医疗资源消耗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2013年台湾将降脂治疗报销标准从LDL-C≥130 mg/dL降至≥100 mg/dL,但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仍徘徊在30-40%,且一年停药率超过50%。这些现象提示在全民医保覆盖
来源:IJC Heart & Vasculature
时间:2025-07-18
-
太阳能无人机应用中Maxwell三组分混合纳米流体流动的太阳辐射与Cattaneo-Christov热通量效应及熵分析研究
随着无人机技术在环境监测、灾害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续航能力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太阳能无人机因其清洁能源特性备受关注,但其能量转换效率受限于传统热管理系统的性能。在这一背景下,纳米流体技术因其卓越的传热特性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或双组分纳米流体,对更复杂的三组分混合纳米流体体系研究不足,特别是在考虑非牛顿流体特性和复杂热传导机制的情况下。国内某高校的研究团队在《Hybrid Advances》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系统探讨了Maxwell型三组分混合纳米流体(EG/ZrO2-Al2O3-Fe3O4)在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PTSC)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来源:Hybrid Advances
时间:2025-07-18
-
综述:TiO2纳米颗粒的多技术表征:面向纳米材料应用的晶粒尺寸、微应变与物相分析
多技术联用揭示TiO2纳米颗粒的结构奥秘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因其多晶型特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催化、生物医学和能源领域应用广泛。最新研究表明,其结构特征存在明确层级关系:XRD测得的晶粒尺寸普遍小于TEM观测的晶粒尺寸,而扫描电镜(SEM)或动态光散射(DLS)显示的颗粒尺寸最大,差异幅度可达3%-130%。这种差异源于合成温度、团聚效应和仪器分辨率等因素。晶粒与颗粒的尺寸博弈通过Scherrer方程和Williamson-Hall模型分析,最小晶粒尺寸低至2.12 nm,而对应TEM晶粒尺寸通常超过20 nm。Warren-Averbach模型进一步揭示微应变范围为0.06%-1.14%
来源:Hybrid Advances
时间:2025-07-18
-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肿瘤复发的影响:一项基于大样本队列的临床研究
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肝转移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成功实施根治性肝切除术,仍有高达75%的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其中肝脏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这种高复发率促使医学界不断探索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作为重大手术并发症备受关注,但其对肿瘤复发的影响却存在学术争议——部分研究认为PHLF可能通过炎症微环境促进肿瘤生长,而另一些研究则未发现显著关联。这种认知分歧直接影响了临床决策,特别是对于术后监测策略的制定和二次手术机会的评估。为解答这一关键问题,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团队开展了
-
胰腺转移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证据与预后分析:基于613例切除术的系统评价
胰腺作为转移瘤的靶器官虽不常见,却是癌症治疗中的"灰姑娘"——容易被忽视却暗藏生机。随着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手术在转移性肿瘤中的角色重新被审视。胰腺转移瘤切除术仅占全部胰腺手术的2%,但近年来随着手术安全性提升(死亡率降至1-2%)和系统治疗进步,这类手术逐渐成为多学科讨论的热点。然而,哪些患者真正受益?不同原发肿瘤的预后差异如何?这些关键问题缺乏系统证据。来自挪威西部卫生局支持的研究团队对2009至2025年间15项观察性队列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纳入613例胰腺转移瘤切除术患者。研究发现肾细胞癌(RCC)占比过半(56.4%),远端胰腺切除术是主要术式(63.7%)。最引人注目的是,RC
-
胰腺切除术中静脉切除与腹膜补片重建术:融合切线切除与节段切除优势的移植与胰腺外科桥梁技术
在胰腺外科领域,肿瘤侵犯血管始终是制约手术疗效的关键瓶颈。当胰腺导管腺癌(PDAC)累及门静脉(PV)或肠系膜上静脉(SMV)时,外科医生常陷入两难境地:切线切除可能牺牲根治性,而节段切除又需付出牺牲重要静脉侧支的代价。更棘手的是,现有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推荐的四种重建技术中,人工血管移植血栓风险高,直接吻合则可能因张力导致吻合口漏。这些矛盾催生了一个核心问题——是否存在既能保证R0切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血管功能的"鱼与熊掌兼得"之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院(University of Padua Hospital)的HPB与肝移植团队给出了创新答案。这项涵盖104例患者的研究揭示,
-
综述:噬菌体作为控制食品中病原体的替代方法
Abstract食品工业面临食源性病原体控制的三重挑战:严格法规要求、抗生素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加剧,以及新型抗菌剂需求。当前防控手段包括物理方法(热处理、辐照)、化学试剂(防腐剂、消毒剂)和生物策略(细菌素bacteriocins、植物提取物等),而噬菌体因其宿主特异性成为极具潜力的天然杀菌工具。Purpose of Review噬菌体作为专一感染细菌的病毒,能在食品链多个环节精准灭活目标菌。其作用机制包括裂解酶(lytic enzymes)介导的细胞壁降解和基因组注入导致的细菌死亡。相较于传统方法,噬菌体疗法具有三大优势:1)仅针对病原体,不影响食品微生物群落
来源:Curren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机器学习与分数阶微积分融合的女性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机制研究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预测模型在捕捉代谢过程的记忆效应和动态非线性特征方面存在局限。血糖波动、胰岛素分泌与体重变化之间复杂的时滞关系,使得基于整数阶微分方程的模型难以准确描述疾病演进规律。这种局限性直接影响了临床预测工具的准确性和早期干预效果。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创性地将机器学习分类技术与分数阶微积分建模相结合,构建了全新的糖尿病风险预测体系。研究团队首先系统评估了决策树、随机森林、XGBoost等7种机器学习算法在Pima印第安人数据集上的表现,发现XGBoost模型对HbA1c、BMI等关键指标的预测准确率最高(AUC=0.9)。为增强模型生理可解释性,研究人员同步
来源:Healthcare Analytics
时间:2025-07-18
-
综述:气候变化下极端高温对农业工人的差异化影响:加拿大和美国农业工人风险与法律保护综述
Abstract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农业劳动环境,极端高温(extreme heat)作为最直接的威胁,显著降低劳动效率并放大职业健康风险。加美两国研究数据显示,高温环境下农药(pesticides)经皮吸收率可提升30%,而野火烟雾中的PM2.5与热应激(heat stress)协同作用更易诱发急性肾损伤。Purpose of Review聚焦农业工人这一气候敏感群体,系统梳理其面临的复合型风险:高温不仅直接导致热射病(heat stroke),还通过增强化学毒物生物利用度间接危害健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21年热穹事件中,农业工人中暑死亡率达普通人群的5倍。Recent F
来源:Curr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Reports
时间:2025-07-18
-
新冠疫情封锁对印度母婴健康服务的冲击:基于国家家庭健康调查V的实证分析
这项开创性研究揭示了COVID-19大流行对印度母婴健康(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MCH)服务的深远影响。科研人员巧妙利用全国封锁导致的第五轮国家家庭健康调查(NFHS V)数据中断,构建了暴露组(经历疫情封锁)与非暴露组的对比样本。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疫情期间的孕产妇保健服务出现显著滑坡。暴露组母亲获得推荐的两剂破伤风疫苗(Tetanus toxoid)和铁叶酸片(Iron folic acid)的概率明显降低,产后住院观察48小时的达标率也大幅下降。更令人担忧的是,新生儿免疫接种呈现"时间依赖性衰减"现象——出生时、6周、10周和14周等关键时间节点的疫苗
来源: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时间:2025-07-18
-
机器学习识别豚鼠噪声性耳鸣模型中听觉外周自发电活动的耳鸣相关特征
耳鸣如同大脑中的"幽灵声音",困扰着全球10-15%的人群,却始终缺乏客观诊断方法。这种没有外部声源存在的听觉感知,不仅导致失眠焦虑,更因其评估完全依赖主观问卷和 psychoacoustic tests(心理声学测试),严重阻碍了发病机制研究和精准治疗开发。现有理论认为,耳鸣始于耳蜗损伤引发的输入减少,继而通过中枢代偿机制——包括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自发放电率(SFR)上升和神经同步化增强——最终形成顽固性幻听。但如何在活体直接捕捉这些神经异常,特别是从外周听觉系统寻找客观标志物,成为领域内亟待突破的瓶颈。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在《Hearing Research》发表创新成果,通过设计精巧的
来源:Hearing Research
时间:2025-07-18
-
综述:眼动与情绪记忆图像(EMIs):揭示童年逆境影响成人健康的路径
眼动与情绪记忆图像的神经解码引言在功能失调的父权系统中,儿童早期经历的情绪创伤会形成非意识的多模态心理表象——情绪记忆图像(EMIs)。这种创伤诱导的神经印记以"心理条码"形式潜伏在长时情景记忆中,当个体遭遇相似情境时,会触发瞬间的时空错乱应激反应。最新证据表明,特定的眼动模式可能是这些隐性创伤的客观生物标志物。神经机制解析创伤性EMIs的存储与激活涉及杏仁核-海马体神经环路:杏仁核作为情绪中枢,将感觉输入与恐惧记忆绑定海马体在θ-α波段振荡中完成情境编码HPA轴持续亢进导致全身性炎症眼动特征图谱研究显示,创伤人群存在显著的眼动异常:? PTSD患者表现出非典型扫视和注视不稳定? 受虐儿童对中
来源:Healthcare and Rehabilitation
时间:2025-07-18
-
综述:通过环境适应工程实现废弃物管理的可持续农业
农业转型的生态工程路径气候变化下的农业挑战全球地表温度已较工业化前上升1.4°C,农业贡献了10%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畜牧业肠道发酵(CH4)、化肥施用(N2O)和毁林(CO2)是主要来源。面对2050年粮食需求增长70%的预期,传统工业农业模式亟待革新。废弃物转化的三大技术支柱厌氧消化系统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沼气(甲烷含量60-70%)和富营养消化液,欧洲已有13,000座消化厂年处理6400万吨有机废物。微藻系统在污水处理中展现惊人效率,可吸收1.83g CO2/g生物量,同时去除80-100%的氮磷污染物。水培技术通过精准营养液循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90%,但需解决有机钠盐(Na+)积累
来源:Gree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7-18
-
ZIF-8/异十六烷浆液耦合吸收-吸附分离CH4/C2H6的严格建模与多目标优化研究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资源,其高效利用面临CH4/C2H6分离的技术瓶颈。传统深冷蒸馏能耗高(-100°C),膜分离成本昂贵,变压吸附(PSA)存在纯度与回收率的矛盾。为突破这些限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采用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与异十六烷组成的浆液体系,通过耦合吸收与吸附机制实现高效分离,相关成果发表于《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高压相平衡釜(20 MPa)测量纯组分溶解度,建立包含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和Langmuir吸附方程的严格耦合模型。关键创新在于量化了ZIF-8固体含量(5-30 wt%)
来源: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基于液相黏度差异诱导的绳卷绕效应可控制备生物相容性微螺旋结构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模仿微生物运动机制的微螺旋结构因其独特的螺旋运动特性,在靶向给药、微创手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现有制备技术面临两大瓶颈:一是传统交联法(如Ca2+交联海藻酸钠)易导致微流控通道堵塞,难以实现连续生产;二是生物相容性与机械强度难以兼得——水凝胶材料机械性能差,而高强度聚合物往往生物相容性不足。更关键的是,微螺旋的螺距、直径等结构参数直接影响其运动性能,但现有技术缺乏精准调控手段。针对这些挑战,四川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创新成果。他们巧妙利用液相黏度差异诱导的流体力学现象——绳卷绕效应,开发出无交联的两阶段微流控制备
来源: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基于FeCl3-乙二醇低共熔溶剂的木质素绿色分馏与热化学增值策略
随着石化资源枯竭与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木质纤维素作为可再生资源的价值日益凸显。木质素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芳香族聚合物,其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和顽固的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物(LCC)却成为高值化利用的"卡脖子"难题。传统酸/碱法分离存在环境污染大、结构破坏严重等问题,而新兴的离子液体法又面临成本高、回收难等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基于FeCl3-乙二醇(EG)的低共熔溶剂(DES)体系,通过多尺度调控实现木质素"精准拆解"与"定向转化"的完美平衡。为攻克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首先采用10% KOH碱预处理去除73.08%的半纤维素,为后续木质素溶解创造有利结构环境。随后
来源: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综述:生物质乙醇一步催化转化为乙酸乙酯
引言作为自然界唯一可再生的有机碳源,生物质在可持续能源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生物质乙醇催化转化为高值多碳化学品(如乙酸乙酯EA),不仅为大宗化学品生产提供了化石路线的关键替代方案,更是实现绿色化学与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EA作为全球用量最大的短链酯类,其两亲性分子结构使其在化妆品乳化、食品风味包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预计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44亿美元。活性位点工程策略配位微环境调控均相催化体系中,钌/锇钳形配合物通过可逆醇脱氢机制实现低温转化(TON=420),而钌(II)-NC配合物需碱性条件驱动反应。异相系统中,金纳米颗粒尺寸收缩至1.6-2.2 nm时,Au-Au键距
来源: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基于无人机与深度学习的多车道环岛转向流量自动估算框架研究
环岛作为现代交通管理的重要节点,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城市路网性能。然而多车道环岛中车辆转向流量(Turning Movement Rates, TMRs)的精准采集长期面临挑战——传统地面传感器存在视野盲区,固定摄像头难以覆盖环形区域,人工观测又受制于车辆轨迹重叠和持续流动特性。这些限制使得交通工程师们难以获取准确的转向流量数据,而该数据恰恰是评估环岛通行能力、优化信号配时、改进几何设计的关键依据。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Sharjah大学(United Arab Emirates)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无人机(UAV)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开发出全自动化的TMRs估算框架。研究人员首先利用配备4
来源: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时间:2025-07-18
-
泰国东部农民对移动农业科技KaseChar的采纳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实证分析
露天焚烧农业废弃物是东南亚地区长期存在的环境顽疾,泰国东部省份57%的休耕稻田、47%的甘蔗田和35%的玉米地仍延续这一传统做法,每年释放大量黑碳和PM2.5颗粒。尽管生物炭转化等可持续技术理论上能实现"变废为宝",但小农户面临技术门槛高、市场对接难等现实困境。亚洲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注意到这一矛盾,开发了专为农业废弃物管理设计的移动应用KaseChar,并通过技术接受模型(TAM)框架系统评估其推广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Global Transitions》。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首先对150名参与式保障体系(PGS)农民进行结构化问卷调查,测量感知有用性(PU)、感知易用性(PEOU)和行为意图
来源:Global Transitions
时间:2025-07-18
-
综述:刺激响应性抗菌聚合物系统:从结构设计到生物医学应用
刺激响应性抗菌聚合物系统:从结构设计到生物医学应用引言细菌感染和耐药性进化已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刺激响应性抗菌材料因其精准的时空控制能力,成为应对多药耐药菌挑战的重要策略。其中,聚合物基系统凭借结构设计灵活性、功能多样性、低系统毒性和增强的治疗效果脱颖而出。外源性刺激响应系统温度响应系统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是最典型的温度响应聚合物,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32°C,可实现亲水-疏水可逆转变。Wang团队开发的P(DMAEMA+-co-NIPAM)共聚物刷在温度高于LCST时,表面从"捕获-杀灭"的亲水状态转变为"污垢-释放"的疏水状态,有效清除附着细菌。Zhao等设计的
-
综述:基于纳米技术的骨肿瘤诊疗一体化
纳米技术赋能骨肿瘤诊疗革命骨肿瘤的临床困境骨肿瘤分为原发性(如骨肉瘤OS)和转移性两类,其中OS呈现双峰年龄分布(青少年和60岁以上人群)。尽管手术联合化疗是标准疗法,但过去几十年5年生存率停滞不前。骨转移瘤则常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转移,引发骨溶解和病理性骨折。传统治疗存在手术切缘不足、化疗耐药和放疗不敏感等问题,亟需新技术突破。精准影像诊断的纳米策略CT成像:通过镥基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的能谱CT区分肿瘤与正常骨组织;或利用酸性微环境触发纳米颗粒释放氢气,形成CT负对比效应。磷光成像:pH响应的铜铟硒纳米管(CISe)在肿瘤酸性环境中激活NIR-II磷光,实现高信噪比成像。多
-
迁移学习在海上石油生产段塞流建模中的应用研究
海上石油生产长期面临段塞流(slugging)这一棘手难题——当气体被液体柱截留形成周期性压力波动时,不仅会降低产油效率,还会引发设备损坏和紧急停产。传统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建模方法计算成本高昂,而简化版FOWM(Fast Offshore Wells Model)等现象学模型又需要复杂的参数调校。更棘手的是,不同海上油井因构造和控制系统的差异,使得模型难以直接迁移应用。针对这一行业痛点,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Alberto Luiz Coimbra工程研究生院的研究团队在《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创新研究。他们巧妙运用迁移学习(Transfer Lea
来源: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德克萨斯州Carrizo-Wilcox含水层中基于数值模拟的含水层热能存储与生产评估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成为关键课题。传统含水层热能存储(ATES)系统常面临热突破时间短、黏土矿物膨胀等技术瓶颈,而深层盐碱含水层的开发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德克萨斯Carrizo-Wilcox含水层因其独特的双层结构——上部淡水层与下部咸水层的组合,以及50-70°C的年温度波动,成为理想的研究靶区。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采用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发的SUTRA(饱和-非饱和输运)模拟软件,对该含水层进行了为期30年的八种情景模拟。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耦合流体流动与热量传输方程,重点考察了注采井距(300-600米)、流量(5-30 L/s)及运行周期(连续vs间歇)等参数的
来源: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钻柱旋转条件下气液两相流流态演变与压降规律的实验研究
在石油钻井工程中,井筒压力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井控安全和钻井效率。然而,现有井筒流动模型普遍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钻柱旋转对环空流体的动态影响。这种简化导致气侵工况下的压力预测存在显著偏差,可能引发井喷或井漏等重大事故。更复杂的是,学术界对钻柱旋转究竟会增大还是减小环空压降长期存在争议:早期学者Walker & Al-Ravd (1970)认为旋转会降低压降,而Bode、Marken等学者则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矛盾现象暗示着流体性质与旋转效应间存在尚未揭示的耦合机制。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创新的正交实验方案。他们通过231组系统性实验,首次全面考
来源: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在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备受关注。这种由水和甲烷分子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冰状晶体,单位体积燃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64倍体积的天然气。然而,其开采过程犹如在"冰冻的甲烷炸弹"上作业——尤其是裂隙充填型水合物(fracture-filling)作为地层支撑骨架,开采不当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传统识别方法依赖岩心取样或电阻率成像,存在成本高、分辨率低且无法精确定位深度的缺陷,如同"盲人摸象"难以全面掌握储层特性。中国研究人员在《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将深度学习技术引入该领域。通过构建三种卷积神经网络(C
来源: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综述:地质聚合物在地热和二氧化碳封存井完整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地热井的挑战与材料需求地热井的极端环境——高温(常超200°C)、高压及腐蚀性流体(含CO2/H2S)——对传统水泥构成严峻挑战。经典研究揭示,波特兰水泥在104-160°C会出现强度衰退现象,源于钙硅水合物(C-S-H)凝胶向结晶态转变。而纳米改性地质聚合物通过优化硅铝酸盐网络结构,展现出卓越的耐热稳定性,在300°C下仍能保持90%原始强度。高温应用的地质聚合物创新这类由飞灰/矿渣等工业副产品制备的无机聚合物,其三维网状结构赋予独特的性能优势:机械性能:28天抗压强度达80MPa,远超API G级水泥标准化学稳定性:在pH=2的酸性环境中质量损失<1%,而传统水泥7天即完全崩解界面结合力:
来源: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基于机器学习的弹性与衰减属性联合反演提升CO2封存饱和度预测精度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视为缓解温室效应的关键手段。然而,如何精准监测地下封存的CO2空间分布始终是重大挑战。传统地震监测依赖弹性波速度参数,但超临界CO2(scCO2)在岩石孔隙中的特殊物理性质导致速度对高饱和度响应迟钝——如图1所示,当饱和度超过临界值后,速度变化趋于平缓甚至反常上升。这种"信号饱和"现象使得现有方法难以区分60%与90%饱和度的本质差异,严重影响封存效率评估和泄漏风险预警。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创新成果,提出融合地震波衰减特性的机器学习预测新范式。研究人员突
来源: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海南岛福山凹陷现今地热特征及其对干热岩系统的指示意义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地热能作为稳定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南海北部陆缘的福山凹陷因其高热流背景(平均71 mW/m2)和邻近海口市的区位优势,成为地热开发的理想靶区。然而,该区域长期缺乏系统性研究,热源机制不明、资源分布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开发进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稳态温度测井(Steady-state temperature logging)、产能测试温度数据和热导率测量,首次构建了福山凹陷54个点位的高精度热流数据库,相关成果发表于《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研究采用三种放射性生热测定方法(直接测量、地震波速估算、伽
来源: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时间:2025-07-18
-
南印度麻粒岩变质演化新解:锆石、钛铁矿、独居石和磷灰石原位U-Pb定年与Nd-Hf同位素示踪
南印度麻粒岩地体(Southern Granulite Terrane, SGT)作为东冈瓦纳超大陆拼贴的关键地质档案,保存着令人惊叹的超高温变质记录。这些经历900°C以上高温"烘焙"的岩石,犹如地球深部的时间胶囊,记录着5亿多年前大陆碰撞的惊天动地。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这些岩石"巅峰时刻"之后的冷却历程知之甚少——它们是在碰撞后急速冷却,还是经历了漫长的热松弛?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我们对造山带热演化的理解。更棘手的是,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区分不同变质阶段的精确年代学信息,就像试图用模糊的望远镜观测星际细节。中国国家地球科学中心(NCESS)的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选择马杜赖地块的变辉石岩作为
来源:Geochemistry
时间:2025-07-18
-
综述:评估金星活跃火山活动的证据:当前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金星火山活动的多维度证据与探索前景形态学特征揭示的火山多样性金星表面遍布盾状火山、熔岩平原和蜿蜒的熔岩河道,雷达图像显示超过84,000座小型盾状火山,形态类似冰岛玄武岩火山。大型火山如Sapas Mons和Maat Mons的陡峭穹丘暗示高粘度熔岩活动,而Baltis Vallis等长达千公里的熔岩河道可能由超基性熔岩形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Idunn Mons的雷达高反照率区域与VIRTIS热异常吻合,暗示其东侧可能存在年轻熔岩流。大气化学指纹金星大气中SO2、OCS等气体的波动与火山喷发模型高度吻合。火山气体模型显示,在金星表面92 bar高压下,喷发气体以CO2和SO2为主,但H2O含
来源:Geochemistry
时间:2025-07-18
-
月球陨石热历史与宇宙射线暴露的40Ar/39Ar年代学:揭示月球早期撞击与火山活动时序
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邻居,其表面密布的撞击坑记录着太阳系早期的动荡历史。然而,阿波罗计划采集的样本多受限于着陆区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月球演化时序。更棘手的是,月球陨石中普遍存在的"孤儿氩"(非原位衰变产生的40Ar)和太阳风组分严重干扰传统定年结果。这些"时间胶囊"究竟能否解锁月球早期轰炸事件的关键时序?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的M. Trieloff团队在《Geochemistry》发表的研究,通过对7颗来自沙漠的月球陨石(Dhofar 025/309/730/733/1442、NWA 6888、SaU 449)开展高精度40Ar/39Ar阶步加热分析,结合
来源:Geochemistry
时间:2025-07-18
-
我国学者在嫦娥六号月壤磁性矿物及剩磁获得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嫦娥六号月壤中铁磁性矿物形成途径及其相应剩磁获取机制示意图 图中缩写:TRM,热剩磁;SRM,化学剩磁;VRM,粘滞剩磁;DRM,沉积剩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批准号:42225402)和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批准号:42388101)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研究员、潘永信院士团队,在嫦娥六号月壤磁性矿物及剩磁获得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月壤磁性矿物来源及特征(Magnetic signatures and origins of ferromagnetic minerals in Chang’e-6 luna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成果
时间:2025-07-18
-
关于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和青年项目(B类)的答辩通知
各有关单位、项目申请人: 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和青年项目(B类),拟组织开展会议评审,请各有关单位组织好相关申请人做好汇报答辩准备,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安排 1.会议方式:会议答辩。申请人汇报,评审专家审阅申请人材料、答辩PPT及项目申请书并质询提问。请申请人根据答辩顺序安排,提前半小时报到,逾期不报到的视为自动放弃。答辩项目清单,见附件1。 2.会议时间:7月29日-30日,提交答辩材料截止时间7月26日13:00。原则上必须本人亲自参加,请在答辩完成前这段时间务必保持回执中填写的联系方式畅通。 3.会议地点:合肥市庐阳区濉溪路312号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时间:2025-07-18
-
关于发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的通告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已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予以发布,请依托单位和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在“项目管理-项目指南”模块查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5年7月17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南通告
时间:2025-07-18
-
成都生物所陈槐团队在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作为陆地重要的土壤库,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缓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下泥炭地有转变为碳源的巨大风险,因此,亟需加强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除了低温、低氧和低pH的限制,泥炭地中普遍存在的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对土壤碳动态及碳库稳定性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本世纪初,Freeman提出的酶“闩”理论认为厌氧环境限制酚氧化酶活性及酚类物质限制水解酶活性,稳定了泥炭地土壤碳库。该理论是基于酸性、厌氧及低矿物质含量的泥炭环境提出,没有考虑矿养泥炭地及水位降低泥炭地土壤碳过程,也没有考虑氧气、pH、矿物质及土壤营养物质等变化对酚氧化酶活性及碳库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5-07-18
-
华南植物园联合福建农林大学解析铁皮石斛多糖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富含具有生物活性的甘露聚糖。研究表明,铁皮石斛甘露聚糖具有抗氧化、调节人体免疫力和改善II型糖尿病等功效。然而,甘露聚糖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尚未明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铁皮石斛的遗传改良与规模化应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团队通过以铁皮石斛多糖合成途径关键基因DoGMP1启动子为诱饵,利用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技术鉴定到一个候选转录因子DoWOX4。进一步研究结表明,DoWOX4直接与DoGMP1启动子结合并激活其表达。DoWOX4过表达促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5-07-18
-
华南植物园揭示热带海岛植物过江藤耐盐分子机制
过江藤,一种多年生马鞭草科草质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滨海地区,具有显著的耐盐和耐贫瘠砂质土壤的特点。同时,过江藤覆盖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在热带珊瑚岛的高温、高光、高盐等恶劣环境下不易枯死和退化。此外,过江藤具有较强的抗外来入侵的能力,在种植区域内有害植物也显著减少。基于以上优点,近年来过江藤被广泛用于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然而,过江藤耐受极端环境如盐胁迫的分子机制尚未被揭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刘勋成与刘楠研究团队合作采用二代、三代测序技术结合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组装得到了过江藤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组装得到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5-07-18
-
心理卫生中心邱昌建主任医师团队、核医学科贾志云教授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文:研究...
近日,我院心理卫生中心邱昌建主任医师团队、核医学科贾志云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研究文章Association between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and body mass index o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nd free water in bipolar II depression。研究发现双相障碍II型抑郁发作患者(简称BDII-D)外周炎症标志物升高与全脑神经影像学中自由水(free water, FW)增加显著相关,这也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5-07-18
-
浙江大学郑绍建教授团队在Nature Plants发表合作论文研发跨器官信号的系统鉴定方法并揭示TGA7调控光合与根系氮吸收机制
植物虽没有神经系统,却能精准调控各器官生长发育的动态进程,快速应对各类逆境胁迫——这堪称自然界最精妙的“智慧生长”策略典范。其核心奥秘在于,植物通过器官间“信使”的信息传递,实现了资源的高效精准配置。然而,由于缺乏高效筛选长距离信号元件的技术体系,相较于单一器官水平响应机制的认知,我们对器官间协同调控机制的理解仍较为有限。值得关注的是,氮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氮营养适应性是局部和系统响应共同作用的典型案例,其跨器官调控的系统性响应机制更是亟待解析的核心科学问题。2025年7月16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绍建教授团队与日本东京大学Shuichi Yanagisawa教授团队合作,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5-07-18
-
李立家团队揭示生长素-BR信号交叉调控种子发育新模式
近日,国际植物学顶级期刊在《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立家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并阐明了生长素信号通路Aux/IAA类蛋白以非经典的方式参与油菜素内酯激素(BR)信号转导,从而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粒型)。博士生邱荣华为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发现,生长素信号通路核定位基因OsIAA7负调控水稻粒型的发育,OsIAA7通过与OsGSK2产生物理相互作用,共同调控水稻粒长的发育。OsIAA7通过增强OsGSK2和OsBZR1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强度,进而增加OsGSK2对OsBZR1的磷酸化修饰水平和降解水平,从而调控种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5-07-18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张翠军团队揭示小麦赤霉病...
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穗,严重时,整个麦穗枯死形成白穗。 感染了赤霉病的小麦 这种常发于小麦的病害被称为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赤霉病不仅会严重降低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还会产生多种有毒真菌毒素,对人类和牲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从分子水平解析赤霉病的致病机制,对开发新型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2025年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张翠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Fumarylacet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5-07-18
-
赵岩研究组揭示人源葡萄糖6磷酸酶的底物识别和诱导契合机制
在能量代谢中,葡萄糖是绝大多数生物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其稳态通过糖原合成、糖原分解、糖酵解和糖异生等多种途径严格调控。其中,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分别负责从糖原和丙酮酸合成葡萄糖,这对禁食期间维持葡萄糖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几乎完全依赖葡萄糖的大脑等组织。这些过程的紊乱会直接导致血糖水平失衡,从而引发低血糖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人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1(hG6PC1)是葡萄糖代谢的关键酶,调控糖异生和糖原分解的共同终末步骤,直接影响能量代谢。hG6PC1的功能异常或突变会导致严重的代谢性遗传病--Ⅰ型糖原贮积症(GSD-1a)。此外,G6PC1活性升高与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5-07-18
-
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申报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按照《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现将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类别2025年度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设置原创探索、目标导向2类,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为3年。(一)原创探索类。聚焦未来产业中的前沿和未知领域,2025年支持围绕超导、新型催化、基因编辑、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可见光通信、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太赫兹、氢能自选主题开展创新研究,培育有望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基础研究成果。对不属于以上研究方向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项。(二)目标导向
来源: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时间:2025-07-18
-
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省级风险补偿资金申请复核情况的公示
根据《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及贴息管理办法》(鲁科字〔2023〕154号),经复核,现对2025年度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省级风险补偿资金申请复核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2025年7月17日至7月23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材料请加盖单位公章,逾期不予受理。电话:0531-51751586、51751583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607号科技大厦607室附件:2025年度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省级风险补偿资金申请复核情况附件下载:2025年度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省级风险补偿资金申请复核情况.docx山东
来源: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时间:2025-07-18
-
谢旗团队通过分子精准设计提高甜高粱饲用效率
????2025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员团队在Molecular Plant 在线发表了题为“Vascular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an endo-1,4-β-xylanase enhances forage efficacy of sweet sorghum sil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一个高粱木聚糖水解酶基因的功能,通过维管组织特异互补策略,成功破解了甜高粱木聚糖水解酶突变体饲料消化率与生物量负相关的育种难题,为能源作物木质纤维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5-07-18
-
生命学院刘玉乐实验室开创简单高效人工设计植物抗病基因的新策略,实现植物广谱持久…
植物病原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毁灭性影响,培育抗病作物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重塑植物免疫受体以获得新型抗病基因,已成为应对植物病害严重威胁的重要策略。然而,现有的方法受限于植物病虫的快速进化,往往难以实现广谱持久的抗病。 2025年7月16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玉乐实验室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重塑自激活NLR赋予植物广谱抗病(Remodelling autoactive NLRs for broad-spectrum immunity in plants)”的研究论文,开创性地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人工设计植物抗病基因的全新策略,可使
-
广州健康院联合开发推断单细胞精度基因调控网络的新工具ScReNI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杰课题组与广州国家实验室李亦学课题组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种在单细胞水平构建调控网络的新工具ScReNI(Single-cell Regulatory Network Inference)。该工具通过整合单细胞转录组(scRNA-seq)与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scATAC-seq)数据,实现单细胞精度的基因调控网络推断。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ScReNI: Single-cell Regulatory Network Inference Through Integrating scRNA-seq and scATAC-seq Data”的论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