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

您所在位置:生物通首页 > 今日动态 > 中国科学人 > 盘点:生命科学领域的华人科学伉俪

        前言: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如果夫妻双方在同一领域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更容易相互理解,而且往往在研究思路上也可以相互提携。在科学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夫妇,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尔科里、格蒂科里夫妇。在当今的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一些科学家夫妇,他们在生活中相互照顾,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共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今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有哪些令人羡慕的华人科学伉俪吧!





饶毅和吴瑛:

       说起饶毅,想来国内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都不陌生,这位新进的北大生科院院长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颇多成果,而且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见解也是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但提到他的夫人吴瑛可能知晓的人不多,其实这是一位著名的华裔女科学家,1986年吴瑛获得上海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在1991年获得肿瘤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去了哈佛进行博后研究,其博士后导师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指导作者TomManiatis,这本书在当时美国生物学界被称为“蓝色的圣经”。从那时开始,吴瑛开始从事基因调控研究,主要致力于阐明RNA剪接的分子机制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在RNA剪接和细胞迁移领域的研究有突破性见解,在1993年与导师TomManiatis合作提出的SR蛋白分子机制的模型至今仍被引用。

饶毅最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来自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生物通注)神经学系,乔治亚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解开了神经突起诱向因子Netrin的信号通量中的一个关键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轴突导向活动,以及细胞迁移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09年饶毅夫妻连发三篇文章
       2007年饶毅教授作为北京大学首位全球公开招聘的院长回国。并且与多位科学家分别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饶毅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等,其太太吴瑛教授也是这一领域,国际著名的专家之一。在2009年,他们领导的研究组接连发表了几篇文章。


詹裕农与叶公杼:

       这是一对有缘又有份的夫妻,他们来自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同时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录取,就读期间同时从物理系转到了生物系,并且在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过程当中,他们也是巧合地同一年晋升,1984年,他们又一次同时被霍德华休斯医学院(HHMI)聘为研究员。他们就是来自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Yuh-Nung Jan) 叶公杼(Lily Yeh Jan)夫妻。这一个又一个巧合好似浑然天成,但是1996他们同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却是来自妻子的坚持――1995年妻子叶公杼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因为丈夫未获提名而婉言拒绝了这一殊荣,直到次年詹裕农也获提名,这样又促成了他们 “巧合”的同时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詹裕农叶公杼俩夫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钾离子通道和果蝇神经发育,1986年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了一种钾离子通道Shaker基因,这一工作与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主题吻合,许多科学家表示获奖名单中没有他们的名字真是种遗憾。虽然未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詹裕农和叶公杼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并且从他们实验室中也走出了多位华人科学家,其中包括获得Science杂志“青年科学家奖”的时松海,哥伦比亚大学杨建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沈华智等等。

科学神仙伉俪最新Science文章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介绍了他们在果蝇幼虫视觉神经系统中的新发现,并提出了神经细胞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的两个关键因素:cAMP途径,以及另一之前未知的新分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院士伉俪最新《Nature》文章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纽约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果蝇幼虫的新奥秘:果蝇幼虫的整个体壁都覆盖着能够感应蓝光和紫外线的神经树突,这些神经元所采用的光传导机制与其他果蝇光受体分子截然不同。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

院士伉俪09连发两篇PNAS文章
        来自霍德华休斯医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针对GIRK通道进行了分析,发现其运送与神经活性的一种分子机制,并且发现了GIRK通道与长时程增强之间的进一步关系,这两篇文章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宋红军和明国丽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宋红军和明国丽是一对神仙眷侣,他们早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相恋了,现在在事业上两人又相辅相成,共同在神经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宋红军教授近年来也回国支持国内科学研究,今年清华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成立,他与美国Stowers研究所的解亭教授就共同为这一中心牵头组建了一支杰出青年科学家核心团队。

华裔夫妻最新Cell文章获干细胞新发现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宋红军和明国丽(Guo-Li Ming,音译)研究组研发了一种遗传标记新方法,分析自我更新,多能性成人神经干细胞特征,这将有助于更深入了解成人神经干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

宋红军《cell》文章:解析DNA去甲基化机制
       近日来自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人类肾细胞和成年小鼠脑组织中解析了促使DNA序列发生与癌症、精神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关键性化学改变——DNA去甲基化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新一期的《细胞》(Cell)杂志上。

科学神仙眷侣最新Cell文章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宋红军(Hongjun Song,音译)和明国丽(Guo-Li Ming,音译)共同在《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对DISC蛋白的一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裴钢和马兰

       马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神经药理学研究,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市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裴钢,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在医学生命科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其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裴钢与马兰在科研工作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中相濡以沫,是一对事业家庭共灿烂的比翼双飞模范佳侣。

裴钢马兰伉俪《Cell Research》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取得进展
       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学家在Nature旗下刊物Cell Research在线版上发表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

cell杂志报道裴钢马兰伉俪新成果
       刚刚出版的Cell报道了复旦大学医学院马兰教授的最新Cell文章,深入揭示了药物成瘾的分子神经学机制。以往马兰实验室和裴钢实验室已揭示δ阿片受体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可以诱导β-arrestin 1(抑制因子)蛋白从胞浆向细胞核内转位。


陈竺和陈赛娟

        现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虽然头上光环耀眼,但却也遮盖不了其夫人的个人成就:陈赛娟现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她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白血病BCR基因一个长达94kb的区域,并提出了Ph1染色体形成的分子模型,在该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还曾深入开展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疗法基础理论研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首次发现一个新的人类基因,实现了当时我国生物学领域中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的突破。他们的爱情缘自实验室,共同师从于王振义教授,在实验室的长期相处中渐渐蒙生感情,在硕士研究生毕业那年,他们俩顺理成章地结婚了。在今后的日子里,陈竺和陈赛娟相协走过了无数个春秋,成就这样一对医学界的伉俪。

陈赛娟陈竺院士最新Blood文章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对118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基因突变检测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这是科学家首次发表中国大样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析结果,为进一步风险调整治疗及靶向治疗打下基础。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子刊白血病研究新成果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白血病研究新进展文章,证实了异常的DNA甲基化转移酶活性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发病密切相关,并为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生物标记。

陈竺部长与陈赛娟院士最新《PNAS》文章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模型小鼠中证实了C-KIT突变与全长AML/ETO融合基因是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ML)的共同诱因,从而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陈竺陈赛娟《Science》解析白血病药物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以及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白血病研究新进展文章。主要解析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机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 是砷剂治疗APL的直接药物靶点。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2000-2011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info@ebiotra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