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内优秀医学论文选(下)

【字体: 时间:2009年01月0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据中国医学生物信息统计,公布了全国医学院校2008年优秀论文选集。
 
据介绍, 应用PubMed检索2008年我国在国际一流医学科学刊物上发表的,IF≥20的论文共计有97篇,去除新闻和一般评论性文章以外,学术论文只有50多篇,其中大陆医学院校的有12篇,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有近10篇,现将大陆医学院校所发表的优秀论文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生物通报道,据中国医学生物信息统计,公布了全国医学院校2008年优秀论文选集。

 

据介绍, 应用PubMed检索2008年我国在国际一流医学科学刊物上发表的,IF≥20的论文共计有97篇,去除新闻和一般评论性文章以外,学术论文只有50多篇,其中大陆医学院校的有12篇,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有近10篇,现将大陆医学院校所发表的优秀论文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七、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beta-cell function and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arallel-group trial.

Lancet. 2008 May 24;371(9626):1753-60. (28.638)

中山大学

 

 

八、Phosphatase SHP-1 promotes TLR- and RIG-I-activated production of type I interferon by inhibiting the kinase IRAK1.

Nat Immunol. 2008 May;9(5):542-50. (26.218)

第二军医大学

文章简介: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和副教授安华章研究组免疫学研究再发高水平文章。继去年年底在《免疫》杂志上发表有关抗病毒免疫反应调节的新机制后,在近日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上,该研究组又发表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这是长期以来科学家极为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973”项目的资助下,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和副教授安华章、博士侯晋等人组成的课题组,发现了免疫细胞在病原体刺激和病毒感染情况下产生干扰素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新型调控机制。

 

该机制的发现,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机体如何抗御病原感染并防止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也将有助于疾病免疫治疗新方法的设计。该研究论文以封面标题并配发专题评论的形式,发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同期《自然—免疫学》杂志用3个内页的篇幅,配发了题为《精细调控TLR信号转导》专题评论,对于该项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实验室人员长期从事树突状细胞等的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观察到磷酸酶SHP1基因缺陷的小鼠可产生大量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并伴随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如关节炎的发生。有趣的是,偶然发现该基因缺陷小鼠在病原体组分刺激和病毒感染的情况下难以产生干扰素,提示免疫系统存在着分别调控干扰素和炎症性细胞因子产生的途径和机制。

 

该实验室围绕这一科学现象开展了深入研究,除证明了SHP1分子通过抑制蛋白激酶和核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而控制炎症性细胞因子分泌外,发现了SHP1分子能够直接结合激酶分子IRAK1的激酶功能域而抑制IRAK1的活化,从而解除了IRAK1对于免疫细胞分泌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使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识别病原体后分泌干扰素增加,表明SHP1分子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同时可以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的同时又可抑制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生物通报道:曹雪涛院士《自然》子刊再发免疫机制新发现

 

九、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Metformin for Treatment of Antipsychotic-Induced Weight Gain.

JAMA. 2008 Jan 9;299(2):185-93. (25.547)

中南大学

 

十、Chemoembolization combin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arger than 3 c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8 Apr 9;299(14):1669-77. (25.547)

山东大学

 

 

十一、Gut microbiota: a potential new territory for drug targeting.

Nat Rev Drug Discov. 2008 Feb;7(2):123-9. (23.308)

上海交通大学

文章简介:

肠道内的某些特定细菌,对人体健康特别重要。由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贾伟教授等撰写的学术论文——“肠道菌群: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阐释了肠道微生态系统作为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的可能性,并重点提出了基于肠道菌群的药物治疗策略和可能的干预模式。这篇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该期刊作为《自然》杂志的子刊物,是国际药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之一。

 

据悉,这项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成果,是由科学家组成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完成的。参与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等5个科研和医疗机构。研究人员在近3年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对一个四世同堂中国家庭中7名成员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人体代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据介绍,生活在人体肠道内数以万亿的细菌,被统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和人体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利共生关系。肠道菌群的组成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与诸如糖尿病、肥胖症等许多疾病有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饮食、药物以及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可以通过发明一些以肠道细菌为靶点的药物,纠正紊乱的菌群结构,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专家首先利用细菌DNA指纹图谱和基因组标记测序基因组技术,全面深入地刻画了这7名家庭成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发现他们尽管属于同一个家庭,遗传背景彼此相关、生活环境相似,但每一个个体仍然具有其特有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同时科学家也发现中国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以往报道的5个美国人有明显差异,这提示研究人员在比较两个国家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时,除了考虑遗传差异,还必须考虑肠道菌群的差异。

 

研究人员还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技术,分析志愿者尿液中代谢物的组成,用以反映人体的整体代谢状况。通过比较志愿者肠道菌群组成变化与他们的代谢特性变化关系,初步发现了肠道内某些特定细菌与人体尿液中某些代谢物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提示这些肠道细菌对人体健康特别重要。

 

贾伟教授指出,这项新的研究成果,为将来充分认识不同的肠道细菌如何影响机体代谢过程,譬如如何将食物转化成能量、如何维持细胞存活等问题迈进了一大步。反之,也可以利用肠道菌群结构的分子标记,诊断人类代谢是否正常或偏差的程度,进而以这些特定的肠道细菌为靶点,通过改变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开发治疗疾病的新方法。(援引文汇报)

 

 

十二、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the plants in genus Euphorbia.

Chem Rev. 2008 Oct;108(10):4295-327. (22.757)

河北医科大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