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聚焦中国:大国家,大科学(二)

【字体: 时间:2011年12月1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12月9日,Science在线发表一篇题为“Focus on China: BIG Science in a BIG Country”的报道。这篇文章讨论了中国特有的一些科研环境和科研活动的一些特质。文章中报道的人物包括有华大基因明星科学家王俊......

  

生物通报道  12月9日,Science在线发表一篇题为“Focus on China: BIG Science in a BIG Country”的报道。这篇文章讨论了中国特有的一些科研环境和科研活动的一些特质。文章中报道的人物包括有华大基因明星科学家王俊,清华大学施一公招聘的沈晓骅,香港大学的谭广亨,中科院的副教授陈德亮和中国科技协会的程东红等。

上接:Science聚焦中国:大国家,大科学(一)

褒贬不一

相对光明的经济前景是吸引像王俊和沈晓骅这样的海外中国科学家回国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系,对于研究和发展方面的投资也处于全球第二位,目前仅次于美国。中国投入在科技上的经费逐年增多,甚至在近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2006年,中国政府对外宣布了一个为期15年的科技发展计划,计划到2010年科研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到2020年达到2.5%(1998年仅为0.7%)。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的副教授曹聪(Cong Cao)说,中国2010年的投入略低于计划标准,但有可能在2020年达到预期目标。

香港大学的副校长及研究院院长谭广亨(Paul Kwong HangTam)教授表示,中国现在正由劳动密集型经济向高科技创新型经济转变。这有助于推动建立积极的科学环境。科技是政府近5年的基本国策。因此谭教授认为对于那些受过良好培训、积极进取、希望在中国开始科研生涯的年轻人而言,整体的形势是乐观的。

(香港大学:谭广亨)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2011年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又称****,Young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以高薪和三年高达45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吸引年龄在40岁以下的科学家回到中国来。无论他们是否是中国公民,只要他们取得了国际公认大学自然科学或工程学的博士学位,有三年以上的科研经验,愿意在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全职工作。在****开始前,中国政府在2008年就开始招聘年龄在55岁以下有所建树的科学家,承诺给予15万美金的签约资金,丰厚的薪酬及项目启动支持——这是吸引施一公回到清华大学的重要原因。

然而随着这些令人惊叹的计划的开展和大笔资金的投入,国内外的科学团体开始对资金、评估以及关于中国研究人员的培训等问题提出了担忧。目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们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分别是:科研经费体系倾向重视关系,多过科研的创新和思想;对于培养的博士及其发表的研究论文重量多过于重质,从而损害了中国科研的生育,对国外培训和研究经历的渴求与机遇不相适应。

在2010年《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引发争议的社论中,施一公和他的同事饶毅(Rao Yi)呼吁改变中国的科研经费体系。他们表示研究人员与当权官僚之间的关系远远重要于项目的价值,尤其是在百万美元以上的大型研究项目中。他们认为这将导致资金浪费,并扼杀创新。

施一公和饶毅并不是唯一发出此类呼声的人。曹聪等在Sciencenet.cn网络上的博客们一直在呼吁进行系统的科学政策改革。中国政府本身关心的是国家的科研投入应获得有效的回报,以确保纳税人投入在科技上的经费物尽其用。对于有耐心的科学家而言,当前的压力将有可能促动改革。在2011年春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科技部部长王刚阐述了政策改革的需要,以保证科研投资更加有效,科研经费的竞争更公开和透明化。

(生物通:何嫱)

下接:Science聚焦中国:大国家,大科学(三)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Focus on China: BIG Science in a BIG Country

China is a land of scientific opportunity, with energetic young researchers and a government that is delivering on its commitment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ding. Chinese students and scientists with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re beginning to feel that the best job opportunities are at home.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 is in flux, however, as booming numbers of new Ph.D.s seek training and jobs, and discussions about funding and evaluation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quality of Chinese research. In a large country with many voices, the governmen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grassroots groups all have ideas and advice for young scientists. By Chris Tachibana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