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特异性免疫篇

【字体: 时间:2012年11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国》,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本期《聚焦中国》作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新成果。并专门介绍了一些国内领先的免疫学研究机构与团体。本文是其中的特异性免疫部分。

  

生物通报道: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国》,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本期《聚焦中国》作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新成果。并专门介绍了中国免疫学会、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国内领先免疫学研究机构与团体

聚焦中国:特异性免疫

天然免疫除了抵御病原体,还会激活二线防御——特异性免疫系统adaptive immune。与天然免疫不同,特异性免疫能够“记住”特定病原体,等再遇到它时就会发起更为猛烈的攻击。特异性免疫中的主要细胞类型是T细胞,不同T细胞受体能够识别不同的入侵者。我们体内的T细胞扮演着多种不同角色:有的作为哨兵,有的进行攻击,还有些负责选择性记忆。今天,中国的研究者们正在不断求索,以便更好的理解控制着T细胞及其分化的细胞和分子通路。他们希望能将实验台得到的发现转化到传染病、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的治疗中。

“肿瘤治疗不能仅仅关注如何杀死肿瘤,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宿主免疫应答。如果能控制这样的应答,我们就能够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

                                                                                                           ——王盛典

免疫学家刘小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主攻胸腺T细胞分化的调节机制。T细胞是一种强大的免疫细胞,不同的T细胞能够识别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并发动攻击,而这样的能力是源自T细胞的多样性。最近,刘小龙研究员发现了转录因子c-Fos调控基因重排的机制,而这种基因重排对于T细胞受体的多样性至关重要。“大家都知道,T细胞的高度多样性应对着同样多样化的病原体,但人们并不了解T细胞多样性的形成,”刘小龙研究员说。“我们在细胞核分子水平上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就在刘小龙研究员实验室的不远处,孙兵研究员主持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孙兵研究员主要研究辅助性T细胞(Th)的分化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Th这种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主要负责发出警报,这些细胞检测入侵者的抗原,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例如Th能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攻击病原体,还能激活记忆T细胞建立起应对未来病原体的免疫。

孙兵研究员最近揭示了2型辅助性T细胞Th2在过敏和哮喘中的作用。在此之前,免疫学家们知道辅助性T细胞被激活从淋巴结迁移到肺部会触发呼吸道炎症,不过大家并不了解控制着这种现象的机制。2011年,孙兵研究员发表文章指出,细胞外基质蛋白ECM1控制着Th2细胞的迁移。“如果我们能够阻断或者抑制Th2细胞,我们就能够抑制这种疾病,”孙兵研究员说。“因此,ECM1是治疗过敏和哮喘的潜在靶标。”

浙江大学免疫学教授鲁林荣致力于研究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的T细胞分化与调控。人们知道天然免疫系统的自然杀伤细胞NK能够攻击CD4 T细胞,但它们很少这么做。

2007年,当时还在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的鲁林荣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描述了T细胞受到保护而免受NK细胞攻击的机制。他发现,被激活的CD4 T细胞表面上有一个配体Qa-1-Qdm在保护T细胞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保护CD4 T细胞不被NK细胞杀死,Qa-1是必须的。”鲁林荣教授说。

在这项研究中,用抗体阻断Qa-1分子时,活性CD4 T细胞数量就会减少。鲁林荣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将帮助人们通过抑制特异性免疫,更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以及接受组织移植后体内产生排斥的患者。

2012年,鲁林荣教授发表了一项新研究,阐述了一种新T细胞蛋白Tespa1T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研究总结道,Tespa1可能是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中所“缺失的一环”,而这些信号传导的潜在调控机制远比人们预想的要复杂。

中国科学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的免疫学家王盛典,主要研究T细胞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2010王盛典研究员小组发表的研究揭示了CD8 T细胞在乳腺癌HER2抗体治疗中鲜为人知的作用。该研究提出,在化疗药物和HER2抗体联合应用时,有的结合方式会破坏T细胞介导的免疫,提高肿瘤复发的风险。

2012年王盛典研究员又发表了相关研究,向人们展示了CD8 T细胞在溶瘤病毒治疗中的决定性作用。“传统认为该治疗的机制是,病毒在肿瘤细胞中复制进而溶解肿瘤细胞。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宿主T细胞应答具有更重要的作用,”Wang说。“不管是怎样的肿瘤疗法,都不能仅仅关注如何杀死肿瘤。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宿主免疫应答,如果能控制这一应答,我们就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简称生化与细胞所)成立于20005月,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而成,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之一。现任所长为林安宁研究员。

生化与细胞所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的国立研究机构之一。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和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创业和奋斗,研究所(它的前身)先后取得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殖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科学和社会声望,也为国际同行所瞩目。(更多信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任第一任所长,现任所长为徐涛研究员。建所以来,在贝时璋、邹承鲁、梁栋材和杨福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研究所在获奖成果、高水平论文、授权专利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国生物学研究机构前列。

2011年,按照院“创新2020”和“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生物物理所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即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非编码核酸等学科前沿领域实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突破,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装备的创新研制,实现关键技术和实验方法的重点突破,构建以生物制药和体外诊断为重点的转化型研究体系,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源头创新和骨干、引领作用;明确了真核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建立“认知基本单元”的理论框架、生物成像瓶颈技术突破为核心的三个重大突破以及五个重点培育方向,扎实启动实施“一三五”规划。(更多信息

相关文章: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研究 

Cell出版社:中国免疫学研究

——细胞出版社以增刊方式向世界专门介绍中国免疫学研究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天然免疫上篇

Cell聚焦中国免疫学之天然免疫下篇

 

(生物通编辑:叶予)

生物通原文推荐:

Spotlight on China

The 2013 Spotlight on China is an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Immunity that highlight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mmunology that are the culmination of investment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hinese divisions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Chinese scientists.  The essays showcase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both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as well as efforts to translate these findings into tackling autoimmune disorder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We also explore the interplay between stem cells and the immune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stem cell-based therapies.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