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闻:张锋等18位科学家提出暂停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

【字体: 时间:2019年03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今日(美国时间3月13日)发表声明,支持暂停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

  

生物通报道:在3月13日的Nature杂志上,来自7国,18名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呼吁暂停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这些科学家包括Broad研究所Eric S. Lander,张锋,马普研究院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国内的邵峰研究员,李劲松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邱仁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等人。

这些科学家呼吁建立共同框架,各国同意不批准任何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除非满足某些条件。但他们也强调这并不是指永久禁令。

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发表了一项最新声明,表示支持全球范围内暂停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以下为声明内容:

“今天,来自七个国家的领衔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呼吁全球范围内暂停使用基因编辑修改人类生殖系的临床应用。

这一呼吁源自此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双胞胎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这种始料未及和令人反感的行为令科学界和公众感到愤怒,而且也指出了制定国际规则的必要性。关于可能改变人类生命本质的研究增加了重要安全性,道德性和哲学方面的议题,我在2018年11月表达了NIH对这一事件的立场。

在各国承诺按照国际指导规则判断此类研究是否以及何种情况下能够继续之前,NIH强烈赞同国际性暂停此类研究立即生效。NIH科学政策主任Carrie Wolinetz博士和我在Nature杂志上的通信文章将概述了暂停和国际行动的必要性。

NIH期待与其它美国,国际联邦机构,健康和科学组织,患者群体以及广大公众合作,就此类研究的益处和风险进行实质性的探讨。我们希望这种共同目标将帮助形成一个审慎的框架,解决关于是否以及如何在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类生命的情况下进行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应用的决定。”

NIH主任Francis S. Collins,M.D.,Ph.D.


附: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始末

去年11月,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公布研究成果:一对基因编辑双胞胎在中国诞生。通过修改婴儿的一个基因,使他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该消息公布后,引发了包括整个科学界乃至基于伦理的全社会强烈关注。

人民网在报道此事时表示,贺建奎团队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甚至美联社在报道此事也写道,如果这一研究成果属实,那么无论在科学还是伦理上都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飞跃”。

与人民网的态度不同,科学界并没有用政治目光去看待这件事情,甚至迅速形成了极不乐观的负面态度去谴责这项研究。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本次联合声明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在这份名为联署声明中,科学界人士表示,“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贺建奎回应 细说基因编辑婴儿过程与初衷

之后,贺建奎在第2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进行了发言,但他的发言不仅未能解决这团乱麻,反而留下了更多疑虑。如何评价贺建奎的演讲?《Nature》评价:令批评者们失望!

今年年初,广东通报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结果,指出贺建奎伪造伦理审查书,通报表示:2016年6月开始,贺建奎私自组织包括境外人员参加的项目团队,蓄意逃避监管,使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技术,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贺建奎通过他人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8对夫妇志愿者(艾滋病病毒抗体男方阳性、女方阴性)参与实验。为规避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得实施辅助生殖的相关规定,策划他人顶替志愿者验血,指使个别从业人员违规在人类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最终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1名已生下双胞胎女婴“露露”“娜娜”,另1名在怀孕中。其余6对志愿者有1对中途退出实验,另外5对均未受孕。该行为严重违背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

同时,科技部也发布了对这一调查结果的回应: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初步查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该事件性质恶劣,科技部对此坚决反对,已全面暂停相关人员的科技活动,并将依据调查事实和事件定性,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对涉事人员及机构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下一步,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科研伦理审查制度。同时,科技部将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开展科学研究探索,使科学技术成果持续造福人类发展。

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起草的《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征求社会意见。其中涉及基因编辑,基因转移或基因调控的临床研究被视为高风险生物医学技术,需要由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后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审批。继CRISPR编辑婴儿事件后 新条例出台:<BR>基因编辑被列为高风险生物医学技术

3月,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发言表示,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不能因噎废食。生物技术立法应当顺应新兴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生物技术发展保驾护航。“法律的制定要在科学规范、避免误用滥用和鼓励科研探索之间掌握好‘度’,不能‘因噎废食’。”

(生物通)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