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四川利用麻风树制取生物柴油取得成效

    四川省攀枝花市、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和长江科技有限公司加大合作力度,利用麻风树开发生物柴油取得成效,目前,已掌握了加工麻风树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相关技术。同时,经四川省农机产品及车辆配件质量监督检测站、汽车产品试验站试验检测,被证明可以替代0号商用柴油,作为柴油机燃料用油。     四川攀枝花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麻风树生长。目前,省长江造林局已经在攀枝花建起200亩麻风树种苗基地,4000亩麻风树基因库。攀枝花市从1985年起,先后完成野生麻风树资源调查以及野生麻风树驯化及人工种植试验、示范,完成了麻风树油的工艺开发和应用试验。

    来源:商务部

    时间:2005-12-14

  • 玉米变乙烯:新能源还需优惠政策的支持催化

     一个是用可再生的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生产的汽油;一个是用可再生的玉米生产乙烯,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生产的乙烯;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意义。前者可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而后者什么支持政策也没有,令人费解。     日前,安徽省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亚民向记者一聊到可替代能源,马上发出了上述感慨。刘亚民说,作为可替代能源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期盼玉米变乙烯也能享受到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     玉米变乙烯在可替代能源产业链上     据介绍,丰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是安徽丰原生

    来源:中国税务报

    时间:2005-12-14

  •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松花江水污染已大幅下降

    北京12月11日讯(记者张其瑶 实习记者魏沛)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国务院松花江水污染监测防治组组长周生贤12月10日指出,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松花江的水污染特别是硝基苯的浓度已经大幅度下降,这标志着松花江污染防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周生贤指出,今后将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测,确保沿江人民饮水安全;第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把工作的重点转向水污染事件的环境影响评价上,使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早日有个说法;第三是全面启动松花江污染治理的总体规划。     记者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李国刚研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12-13

  • 1000亿美元用于治理全球环境

    10日,为期两周的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闭幕。《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在最后一刻达成一致,同意就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开始进行谈判。  与会代表同意启动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即2012年后的“减排责任谈判进程”,为此,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工作小组,将于2006年5月开始工作。该工作小组将定期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汇报进展情况。美国方面只是同意参加未来探讨控制全球变暖长期策略的“不具约束力的”谈判。  出席会议的近40个发达国家同意出资约1000亿美元用于全球100多个环保项目。中国等70多个发展中国家在会上支持举行《京都议定书》之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谈判。  大气中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时间:2005-12-13

  • 专家:中国新食物链模式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中新社福州十二月十日电 题:中国人类空间基地所需氧气和新鲜食品供应途径研究获重大进展    ——访著名农业科学家、福建农科院教授刘中柱    中新社记者 陈国明    著名农业科学家、福建省农科院教授刘中柱从一九九七年开始主持国家八六三航天领域的一个项目——新食物链模式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几年的研究,现已做到“一吨水当十吨用”,即提高水利用率十倍,农产品综合产量也相应提高了十倍以上。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食物链模式的研究,其目的是解决人类在空间站以及将来在月球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05-12-13

  • 木屑稻壳转化为生物油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出的自热式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和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通过专家鉴定,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生物质洁净能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生物质洁净能源为碳水化合物,富含氧元素,属不破坏环境的非化石能源和原料,可生产出富氧的洁净燃料,有利于环境,使地球回归生态平衡。自热式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每小时可处理20公斤物料,依靠热解过程产生的固体和气体副产物的热能作为热解热源,有效降低生物油生产成本。以木屑、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为原料进行的热解液化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油产率分别达65%%、52%%、54%%和59%%,生物油热值均为每千克17兆焦耳。每小时可处理60至80公斤物料的双循环流

    来源:安徽日报

    时间:2005-12-12

  • 水博:松花江水污染最需要的是讲科学

    看到Biodegradation网友的《也说松花江的污染》一文,很受启发。网友的提醒问题很重要,的确我们处理松花江水污染问题,应该讲究科学。  因为我不是化工方面的专家,不知道网友的说法是否真有道理,所以,对于具体的松花江治污办法不好妄加评论。不过,应该说明的是,我所写的《放水冲刷松花江》文章,是根据目前社会各界普遍的认识和愿望做出的判断。假如大家(包括全国有关化学专家)公认的稀释治污办法,确实就是错的、不科学的,我也应该承认错误。如果大家认为网友的办法只能纸上谈兵,我们解决这类大规模污染只能是想办法把污染水体稀释、并尽快排到海里去,让大自然去治理,那么,国家采取的治理办法和我的文章也就都没有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5-12-09

  • 陶世龙:环保 就得靠科学

    一个时期以来,某些人经常对科学大加诟病。在他们的笔下,今天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上,一些人竟然把科学与环保对立起来,似乎环保等于道德伦理,所以要敬畏自然,而科学是六亲不认,因此讲科学就成了反对环保。归根到底是要科学回到形而下的地位,服从于他们的人文导向,或称为“应当由政治过程来决定 ”。(圆明园问题不仅仅是专业判断问题 2005-6-20 0:04:00[新京报社论])  我看到,从这次吉化爆炸事故的发生,到松花江被污染和危机的化解的过程,正好为澄清这些糊涂观念上了一课。   先看爆炸事故的发生。现已查明,“该事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5-12-07

  • 印尼雨林发现新食肉动物 长得像猫又似狐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透露说,科学家2003年曾两次拍到这种动物,它毛色呈深棕红色,有一条很长的尾巴,体格略大于家猫。野生动物专家和当地人在看过照片后都声称此前未曾见过这种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 新华社/法新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orldWildlifeFund,简称WWF)的一个环境小组5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公布了他们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拍摄到的一种奇怪动物的照片,这种动物的外形看上去像猫、狗和狐狸的“混血儿”。    专家认为,这个人类从未见过的“混血儿”有可能是东南亚地区自19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05-12-07

  • 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执行规定

    新华社渥太华11月30日电 (记者杨士龙)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30日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的执行规定。这意味着旨在限制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将开始全面执行。  本次大会主席斯特凡·迪翁在一份新闻公报中称,《京都议定书》缔约方所达成的这一成果将使《京都议定书》得以“全面执行”,这是“历史性的一步”。相关执行规定的通过,标志着《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排放权交易等机制正式启动。  各缔约方接下来将讨论有关违反《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处罚措施,并确定2012年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美国和澳大利亚目前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05-12-07

  • 科学时报:《自然》杂志谈防范化工厂泄漏

    我国吉林和重庆的两家化工厂最近相继发生爆炸,大量有毒的化学物质泄漏进河流和空气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人和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消除污染?发生爆炸的什么样的化工厂?今后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呢?英国《自然》杂志对此进行了分析。    发生爆炸的两个化工厂都是石油化工厂。石油化工厂从原油中分离和萃取出各种基本化合物,将它们作纯化处理,供工业界使用。    爆炸中有多少有毒物质进入了环境呢?吉林化工厂的爆炸中大约释放了100吨苯,以及包括硝基苯、苯胺和二甲苯在内的化合物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5-12-06

  • 吉化爆炸案:一江苯水的流向(组图)

    生物通综合报道:11月13日下午13点45分,突如其来的一场爆炸声使吉林省吉林市内的一家双苯厂被完全炸毁。这些接连不断的爆炸声过后天空升起了一朵黑褐色的蘑菇云,随后群众发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息。这就是最近引起了广大关注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件。爆炸引起的有毒物质的泄漏造成了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爆炸发生后的10天后,也就是11月23日以松花江为主要应用水源的哈尔滨,开始全市停水,停水时间达 114小时。11月27日,才恢复供水。与哈尔滨同样遭受停水之渴的吉林省松源市,其停水时间持续近10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5-12-05

  • 先睹为快:科学家预测亿万年后新物种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1亿年后和2亿年后,地球环境将发生三次大的变化,甚至有人预测,“那时候,人类已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一些新的物种将会出现,成为地球的主人”。科学家还根据现有物种的进化规律,综合考虑生物种类、栖息地、气候条件等因素,推测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05-12-05

  • 21世纪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科学知识被认为是最客观的知识。现代文明是受科学指导的,是运用科技谋求发展的。但现代文明正呈现出一种严重的悖谬:人们遵循着“最客观的知识”行动,却犯下了空前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即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出现漏洞、全球气温上升、物种灭绝,等等。在面对生态危机的同时,我们还面对着核战争的潜在危险,一旦爆发核战争又会立即加剧生态破坏。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科技本身的方法论错误和方向性错误就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最深刻原因之一。现代科技是有片面性和缺陷的,它没有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现代文明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发展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时间:2005-12-02

  • 野生植物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传统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其战略意义尤为突出,应大力加强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多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银杏、银杉、水杉、珙桐等约1.7万—1.8万种高等植物为我国所特有;拥有人参、甘草、肉苁蓉、杜仲、石斛、红豆杉等重要的野生经济植物万余种,药用植物1.1万余种;我国又是世界上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农业野生植物1万种,其中大部分为我国独有;同时,也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05-12-01

  • 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11月22日,中国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研制的“自热式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和“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每小时可处理20千克物料的自热式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依靠热解过程产生的固体和气体副产物的热能作为热解热源,从而有效降低了生物油的生产成本。每小时可处理60至80千克物料的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采用两级炉内循环结构的流化床气化反应器,提高了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的碳转化率、气化强度和床层稳定性。    专家认为,自热式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和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采用两

    来源:中国科技大学

    时间:2005-11-30

  • 吉化事件余波:水污染事件撞击中国“生态风险管理”软肋

    “我国家对生态风险重视还不够,很多事件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就哈尔滨水污染事件,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王如松向记者作了上述表示。     王如松以煤矿矿难为例解释:从统计规律看,开采煤矿总会有死伤发生,这有其必然性。但是,如果管理得好,死伤就能少点儿,管理不好,死伤就会有很多,这就有其必然性。     他说,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但化学合成物质的特性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的疏漏,在其生产、运输、废弃物弃置和处理过程中,

    来源:科学日报

    时间:2005-11-29

  • 南极地区为何没有熊?公务员考试题解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却有不同的动物群。北极有令人畏惧的凶猛的北极熊;南极有数量庞大的企鹅家族,南极洲附近海域还游弋着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然而,北极没有企鹅;而南极大陆也没有北极地区常见的现存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北极熊。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与熊类的起源和演化、动物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以及生态学有密切关系。追溯熊类的起源,现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5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牗半犬牘。熊类在地球上出现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距今500―100万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便很繁盛,足迹几乎遍及全球各角落(南极洲除外)。  动物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资源网

    时间:2005-11-29

  • 国际科学界求证候鸟如何传播禽流感

    据新华社内罗毕11月26日电 (记者章苒)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究竟如何传播禽流感病毒,目前在科学界没有定论。国际科学界将为此展开一个为期4个月的研究项目,以帮助有关方面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禽流感预防措施。  据肯尼亚《国民报》26日报道,一项国际行动计划———“湿地物种保护计划”的负责人沃德·哈格梅杰,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说,研究人员将从今年12月起着手一项全球性调查,以弄清候鸟是否如一些科学家预测的那样,在其迁徙的过程中通过污染水源以及与家禽接触来传播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迄今尚无直接证据说明候鸟如何传播禽流感病毒。  上述全球性调查中被监测的鸟类主要有针尾鸭、红头潜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11-29

  • 人类活动造成海洋噪音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大公报讯】据美联社洛杉矶二十二日消息:据一份新报告,由军队超声波水下探测系统(声纳)、船运和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带来的海洋噪音水平的日益上升,正威胁着靠声音来交配、寻找食物和躲避敌人袭击的海豚和鲸鱼。 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星期一发表的这份报告显示,海洋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包括长期的行为改变、失去听力和死亡。 这份报告,是一九九九年一项研究的跟进报告。报告中包括对怀疑是因受到海军声纳系统干扰而搁浅的鲸鱼的验尸报告详情。 科学家对二○○二年九月份在加纳利群岛搁浅的十多头鲸鱼进行检查后发现,鲸鱼脑部和耳部周围都流血,肝脏和肾脏受损。 高级政策顾问和报告主要作者迈克尔.贾斯尼说:「这一系列症状,是

    来源:大公网

    时间:2005-11-23


页次:67/85  共1682篇文章  
分页:[<<][61][62][63][64][65][66][67][68][69][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