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005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喝彩

    由生物通联合网易、华文生技网(台湾)和中国遗传网举办的“2005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已落下帷幕。在近一个月时间内有5000多名读者进行了投票,通过结合读者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最终“2005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脱颖而出。入选新闻涵盖了2005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受关注的事件、重大科研成果,如禽流感、韩国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microRNA的研究成果、DNA测序技术的飞跃和我国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并且凸现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可谓“星光熠熠”,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读者的热情参与以及有关专家的热心指导。我们在这里表示由衷的感谢。稍后,我们还将通知获奖读者领取奖品,敬请关注。
主办单位:
赞助单位:
诺和诺德
GE公司
安捷伦
基因有限公司
 2005年生命科技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如下:
2005年禽流感全球蔓延

    1918年,西班牙流感席卷欧洲,造成了全球5000万人死亡。到底这个所谓的“西班牙流感”是何物?2005年美国病理学家杰弗瑞陶本伯杰终于揭开它的神秘面纱——1918大瘟疫竟然是禽流感。
    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研究结果立刻让人联系到了同年暴发的H5N1型禽流感,这一场禽流感首先在越南迅速蔓延,随后延伸到罗马尼亚、日本、泰国、柬埔寨、乌克兰、印度尼西亚、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各州许多国家的鸡鸭类禽畜,野禽与猪感染也有报道,更加严重的是已经在亚洲、欧洲等分别发现了人感染H5N1禽流感死亡的病例,其规模、传播范围以及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H5N1禽流感一把热火延续烧到了2006年,目前依然不断的有流感疫情传来,而且禽流感战役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政治化,最终的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5年鸡年,闻“鸡”色变,通过努力我们也许可以在这场危机中挺过去,但是重要的是在未来的狗年、猪年、鼠年……,我们不会因为这些本来与我们和平共处的“邻居”而产生莫大的惊恐。

相关新闻:
  • 禽流感阴云下的科学研究
  • 动物疾病威胁人类:危机?转机?

  • 南韩干细胞克隆风波近尾声,黄禹锡身败名裂
         2005年是个不太平的年份,在一向平静低调的生命科学领域发生了震惊全球科学研究者,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动向的重要丑闻事件——黄禹锡事件:2005年9月,韩国黄禹锡研究组因克隆出病人的胚胎干细胞以及世界第一只克隆狗,从而奠定了韩国在干细胞克隆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但是之后的“卵子风波”以及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恶意伪造干细胞实验结果,目前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也已经公布最终调查结果: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除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条克隆狗外,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这一韩国生物技术“巨星”的陨落不仅给韩国本身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莫大的耻辱,也对全球再生医学干细胞研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对着越来越快速的发展脚步,过于强调结果,“急功近利”的科学研究方针是否会毁了科学发展的未来?
    相关新闻:
  • 南韩干细胞研究证实伪造黄禹锡身败名裂
  • 挑战权威:假如黄禹锡事件发生在中国?

  • 人类X染色体基因测序完成
         由英国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中心领导的一个世界性研究队伍在2005年3月17日的《自然》杂志上宣布已基本完成对人类X染色体的全面分析。这项研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X染色体是人类细胞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有资料显示,与X染色体有关的疾病有上百种,可谓百病缠其身。X染色体DNA序列的详细分析和X染色体上基因的活性研究为有关性染色体的进化研究、伴性遗传疾病以及男女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性研究揭开全新篇章。
    相关新闻:
  • 揭开X-染色体的神秘面纱
  • X染色体基因草图揭开的新篇章

  • 发现microRNA调节着身体中大部分基因的表达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DNA的默默无闻的伙伴RNA似乎并没有人们之前想的那么简单,它原来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在2005年,RNA家族的一个不起眼的成员MicroRNA(miRNA)可谓出尽风头,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有关它的研究发现频见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杂志。研究发现,这种只有22个核苷构成的微小分子,调节着哺乳动物大部分基因的表达!它不仅决定着基因的命运,而且还影响到哺乳动物基因进化以及生长发育。此外,它还与人类癌症(如白血病、心脏病等)的发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种特殊分子的深入了解,不但有助于认识生命过程,而且将有益于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生物通也曾对它进行过专题报道,它的入选可谓是实至名归,凸现了近年研究的一大热点。
    相关新闻:
  • 走进MicroRNA的大世界
  • MicroRNA决定哺乳动物基因的前途(上)

  •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一期工作完成

         在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对中,不同人之间大部分碱基是相同的。但仅仅少量关键区域的不同就可以对遗传疾病作出鉴定和治疗。这种单核苷酸的改变通常以单体型(haplotype)的形式出现。国际单体型图谱项目已经从来自数个不同人群测出超过百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2005年10月一期工作结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这次公布象征着单体型图谱工作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这些SNP就像是分布很近的DNA位置标志,对其标志点的追踪,既可以更容易地发现与人类主要疾病相关的基因,例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等;同时还可以对每个人对特定药物做出的反应进行分析确定。

    相关新闻:
  • Nature封面:人类单体型图结果公布
  • 访“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卷负责人

  • 200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发给了“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
         “幽门螺杆菌”对寻常百姓来说都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200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就颁发给了它的发现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相对于近年来出现频率颇高、进展诸多的基因、干细胞等尖端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得奖似乎显得有点“平淡”。但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实实在在地开创了人类对胃溃疡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最初不被认同,直至他随后和马歇尔合作坚持继续研究,最终才逐渐获得众人的肯定,并使他们的发现“深入人心”。这个奖项的颁发不但奖励他们对人类健康的贡献,而且表彰了他们坚持真理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相关新闻:
  • 2005诺贝尔奖全接触(图文)

  • 蛋白质组重大突破--绘出首张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

         2001年2月15日的Nature周刊在发布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同时也登载了一条关于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HUPO)成立的小新闻,标题就叫做——And now for the proteome……
         自此,作为后基因组时代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蛋白质组研究渐渐提到了生命科学各领域科学家的日程中来了。随着各研究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明确,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2005年,来自德国的研究小组首先在Cell电子版上刊登了他们所完成的人类蛋白质组相互作用图谱,这是历史上首次公布的人类蛋白质组相互作用图谱。随后,美国科学家也不甘其后,在10月20日的Nature上公布了他们所完成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同时一种新型的蛋白芯片固定法的发明也标志着蛋白质研究技术的重要进步。这些研究成果的获得代表着在蛋白质组研究领域人类又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告诉我们在2006年蛋白质组将会进一步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关新闻:
  • 首两份人类蛋白质组相互作用图谱已绘出
  • 直击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全过程

  • DNA三维结构的重大突破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三维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之门。当时沃森和克里克破解的是B型DNA的结构。由韩国成均馆大学的河圣哲博士和金璟圭教授及中央大学的金洋均教授组成的联合课题组2005年10月19日宣布,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破译了一条DNA链是如何将右手螺旋B型DNA和左手螺旋Z型DNA连接起来的晶体三维结构。10月20号的Nature杂志以封面故事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科学家指出Z型DNA对一些致癌基因和与天花等疾病有关的基因起着控制作用。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通过调节Z型DNA或者Z型与B型DNA结合处的蛋白质功能,而开发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方法。
    相关新闻:
  • Nature封面:DNA三维结构重大突破

  • 测序技术质的飞跃——速度提高100倍

        DNA测序技术始于70年代末,这种方法的原理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测序技术又有了一个快速的飞跃,454生命科学公司在测序过程中采用了纳米材料,使测序速度提高了100倍。该生命科学公司利用皮升(picolitre)级反应器进行测序,虽然这种新的测序方法单个反应的读取碱基数和准确率都不及毛细管电泳法,但是由于一次反应数量巨大,所以总体上取得了高速的突破。454生命科学公司也因为这项技术获得华尔街杂志第二届全球创新技术奖的金奖和医药生物技术类别的奖项。该公司目前已经和世界知名的罗氏宣布商业上的合作,2005年11月罗氏正式开始对中国地区提供基因组测序20系统。2006年相信这项技术将不断被完善、成熟,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相关新闻:
  • 新技术:测序如何加快100倍的
  • 罗氏提供快100倍测序系统

  • 复旦大学利用转座子发明创新转基因小鼠制作方法
         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将一种源于粉纹夜蛾的PB(PiggyBac)转座因子用于小鼠和人类细胞的基因功能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一个高效实用的哺乳动物转座因子系统,为大规模研究哺乳动物基因功能提供了新方法。该成果由国际顶级生命科学杂志《细胞》(CELL)于2005年8月12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第一个成功在哺乳动物中进行基因片段操作的“睡美人”转座子作为一种基因运输载体已经申请多项专利,PB转座子操作的外源片段甚至可以比“睡美人”更大,因此,PB转座子作为一种基因治疗的载体具有更广大的应用前景。这项科研成果也被教育部评为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相关新闻:
  • Cell封面文章:复旦发明创新重组技术!
  • 2005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生物类介绍
  • 协办单位:
        
    生物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05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广州 020-87511980 北京 010-8048345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