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Nature研究亮点:抗击流感注意事项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来自香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Facemasks and hand hygiene to prevent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 households.”,提示公众为预防患上甲流,需要注意的事项。这篇文章入选了本期的Nature中国研究亮点。2009年甲型流感席卷全球,卫生部专家预计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2-08

  • 最新《Nature》泛素链形成机制首次获进展

    生物通报道,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生物学系分部,加州技术研究所化学与化学工程研究分部的科学家最近在泛素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公布在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上。 文章通讯作者是来自霍华休斯医学院的Raymond Deshaies教授,主要从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对细胞蛋白降解以及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的研究。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它的主要功能是标记需要分解掉的蛋白质,使其被水解。泛素化是一个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过程,控制蛋白质的稳定性、定位和活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2-08

  • 甲流为何从“猪”到“人”?突变位点分析解开谜团

    生物通报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PNAS杂志上发表关于甲流从猪到人的突变位点研究成果,Adaptive strategies of the influenza virus polymerase for replication in humans。 甲流疫情持续上升,全世界因感染甲型H1N1流感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5000。随着天气转冷,疫情上升趋势将进一步呈现。目前中国所流行的流感病毒中,近80%是甲型H1N1流感病。 早在几年6月,香港大学流感专家管轶教授就在Nature上发表甲流溯源文章,证实新甲流H1N1来自猪,其基因组由来自猪、禽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2-08

  • 3名涉嫌舞弊候选人落选中科院院士

    经过近一年的评选,中科院昨日(12月4日)公布2009年新增选院士35名。新增院士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从296名有效候选人中最终选举产生。中科院今年同步选举产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总人数为714名,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香港一科学家入选 据悉,此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仅为54.1岁,最大73岁,最小42岁。 35名新院士按学部划分为数学物理学部6名,化学部8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名,地学部5名,信息技术科学部4名,技术科学部7名。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当选化学部院士,成为中科院今年增选产生的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特别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12-08

  • 新增院士名单公布 交叉学科发展处境尴尬

    虽然李最雄几个月前就知道自己这次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失败,但近日2009年度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后,他还是很关注地到网站上浏览了一下。在他申报的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有6名新院士当选,他都不太熟悉,就如同在这个领域,别人也不熟悉他一样——这次,他在第二轮落选的理由是所申报的专业领域不合适。 “也不怨别人不了解,干我们这一行的,在哪个领域申报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毕竟这是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无法划归到现有的任何一个学科体系中,也从没有产生一位本领域的院士。”这位敦煌研究院的前副院长、我国第一位文物保护科学博士、在土遗址保护工程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虽然有着诸多遗憾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12-08

  • 评论:院士“年轻化”的喜和忧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近日出炉。“年轻化”,成为新科院士群体的一大特点。新当选的4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41岁,50岁以下的占29.2%,平均年龄从2007年的60.6岁下降到56.2岁;新当选的35名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轻的42岁,平均年龄54.1岁。  院士年轻化,具有历史合理性。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1994年开始评选,当时“积累”了一大批解放前后的工程技术领域专家,许多领军人物都年逾七十,因此首次当选的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64岁。改革开放后,我国培养的科研人才经过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的锤炼后,如今开始显山露水。他们中的杰出者近年进入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队伍并当选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9-12-08

  • 德研究发现宫颈癌病毒破坏免疫力机理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3日发表公报说,该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了宫颈癌病毒破坏人体免疫力的机理——这种病毒能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信号分子的基因表达。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寻找医治宫颈癌的新方法。            人乳头瘤病毒16型是引发宫颈癌的最常见病毒。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观察培养皿中被这种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现,这种病毒的E6基因在宿主细胞中抑制了其免疫系统信号物质IFNk干扰素的基因表达。研究人员随后在宫颈癌组织样本上做实验也验证了这一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2-08

  • 接种水痘疫苗或可降低儿童患带状疱疹风险

     美国研究人员12月4日说,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日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也相应较低。 这项研究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名为“凯泽·珀默嫩特”的医疗机构完成,研究涉及超过17万名2002年至2008年间接种水痘疫苗的12岁(含)以下儿童。研究人员在进行了平均两年半的跟踪调查后发现,仅有122名儿童在调查期内患带状疱疹,发病率约为0.27‰,低于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 这项研究成果4日发表在《儿科传染病杂志》(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上。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对父母以及儿科医师传递的信息是,为儿童接种水痘疫苗也是减少他们日后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2-08

  • 《PLoS综合》:基因决定女性是否生白发

     美国联合利华公司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同卵双胞胎姐妹发色几乎一样相比,异卵双胞胎姐妹的头发灰度确实存在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这表明基因对女性是否生白发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 科学家研究了200对年龄介于59岁到81岁之间的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后得出了上述结论。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姐妹的头发灰度几乎没有差异,这意味着她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是否生白发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异卵双胞胎头发灰度的差异则是源于基因。另外,科学家也发现,同卵双胞胎经历同样的脱发过程和程度,而异卵双胞胎的情况并不一样,这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12-08

  • 两篇文章发现SUN蛋白新功能

    生物通报道:SUN1蛋白是哺乳动物中发现的第一个与生殖细胞形成有关的内核膜蛋白,也是首次发现SUN1蛋白在哺乳动物配子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UN1基因突变小鼠也是哺乳动物中建立的第一例研究染色体端粒动态变化与减数分裂进程的动物模型。在2007年,研究人员发现SUN1蛋白是将染色体端粒定位在核膜上进而进行配对的“桥梁”,对生殖细胞形成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一旦SUN1基因突变,不再具有“桥梁”作用,其后果就是造成染色体配对和遗传重组受阻。复旦科研人员发现,SUN1基因敲除的突变体小鼠是不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突变体小鼠中,端粒不能定位于核膜上,造成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和重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2-07

  • 哈佛教授分析PNAS院士投稿制利弊

    生物通报道,早些时候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计划于明年7月开始结束院士投稿制度,撤销院士审稿大权。近期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在PLoS One上发表研究性文章,剖析这一制度的利弊。 一直以来PNAS有种独特的投稿方式,名为:Track One,一种只针对非院士投稿者的审稿方式,投稿人将文章交给一个PNAS的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由院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审稿,最后决定是否采纳稿件。据统计,2009年到目前为止PNAS共发表了3133篇文章,其中约有390篇是Track One来源的稿件。 由于涉及个人评审和私人交情问题,Track One受到部分同行的诟病,Tra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2-07

  • Nature子刊精彩选读

       《自然—遗传学》  遗传变异与儿童化疗所导致的听力丧失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由化学治疗所导致的听力丧失与特定遗传变异间的相关性,新成果发表在11月在线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期刊上。新研究认为,这些遗传变异也许有助于鉴别个体在接受化学治疗时听力丧失的风险,帮助医生们提出和确定相关的治疗管理方案。  尽管治疗过程的副作用会导致10%~25%的成年患者和41%~61%的儿童患者听力丧失,但顺铂(Cisplatin)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治疗药物。为了鉴别遗传变异与顺铂导致的听力丧失间可能的相关性,Colin Ross和同事合作,对150多位接受顺铂治疗的患儿体内的220种药物代谢基因进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9-12-07

  • 转基因水稻,13亿人安全与利益的博弈

    12月1日,国家农业部的一个会议静悄悄地结束。官方没有公布会议内容,与会者也三缄其口。但股民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第二天,一支名为“丰乐种业”的股票涨停。“有人要发财了。”一位业内人士说。刺激股民的,是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而“丰乐种业”,被有些股民称为“中国转基因水稻第一股”。   中国是否能在近期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这个会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上,组成“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的50余位科学家和农业部的官员,就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进行了讨论。   这项决定如果近期获得农业部的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09-12-07

  • 结构生物学家揭示侵入性蛋白的机制

    在感染人类机体的时候,细菌的方式是很有创造性的。它们会侵入细胞,并随着细胞进行迁移,以避免被免疫系统发现。 通过与英国的科研团队合作,德国的结构生物学家识别了李斯特菌的一种机制。 对于感染过程来说,两种侵入性蛋白是必需的,每一种都会绑定到人类细胞表面的一种特殊受体,并刺激宿主细胞接受病原体。通常情况下,这些受体分子能够执行不同的功能,比如调控细胞生长和修复创伤。这项研究结果发布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 变质的肉是李斯特菌一种常见的来源。怀孕的妇女,新生儿以及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易受到李斯特菌的感染。侵入性蛋白i

    来源:生命经纬

    时间:2009-12-07

  • 父亲的基因可缩短后代寿命

        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发现,拥有两个生物学上的母亲但没有父亲的老鼠的寿命比普通老鼠长30%,这或许表明,遗传自父亲的基因可能会缩短其后代的寿命。相关研究发表在12月2日出版的《人类生殖学》杂志上。     新研究是东京农业大学河野友宏团队正在进行的另一项研究的“副产品”。2004年,该团队采用一种无需雄性的生殖技术,成功地用两枚未受精的卵子培育出一只名为“辉夜姬”(Kaguya,日本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角色相当于“月亮公主”)的单性生殖老鼠,该老鼠没有生物学上的父亲,是世界上首例单性生殖哺乳动物。   单性生殖常见于爬行动物和昆虫。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9-12-07

  • 美批准13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用于研究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2日宣布,利用私人资金制成的13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已获准用于该院资助的研究。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3月解除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以来,美国家科研机构首次批准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用于研究。           柯林斯当天在一个电话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获得批准的干细胞系中,11个由波士顿儿童医院副教授乔治·戴利制成,两个由洛克菲勒大学制成。该院还在对其他96个干细胞系进行评估,预计今后数天将有更多干细胞系获批。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2-07

  • 中国需要诺贝尔还是诺贝尔奖?

    中国本土科学蒸蒸日上,一派繁荣。繁荣背后有成就、有浮躁,更有一种情结,那就是诺贝尔奖。泱泱大国,至今与诺奖无缘,大到国家,小到百姓,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无论预测多少年后会得到,诺贝尔奖总是魂牵梦绕,如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及。 反思一下,我们需要的是“外国的诺贝尔奖”?还是需要“中国的诺贝尔”?诺贝尔奖固然重要,但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多出几个“诺贝尔”或许更有价值。 诺贝尔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主攻化学炸药,在百度百科上有他的详细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4.htm 概括一下,诺贝尔拥有三点非常值得我

    来源:王宝山的博客

    时间:2009-12-07

  • 旅美学者掀回国热潮 为中国发展注入活力

        美国《世界日报》1日发表文章称,随着中国海外引才政策的逐步完善,旅美中国学者掀起回国热潮,其中很多人都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军人才,用自己所学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摘录如下:           在中国旅美学人“海归”热潮中,众多回国教授表现抢眼。他们在大陆各名大学出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乃至学院院长,肩负培育英才、提升国内教育水平的重任,并将他们将美国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09-12-07

  • Cell,Nature三篇文章解析RNA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RNA是由至少几十个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一类核酸,因含核糖而得名。这种物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某些病毒和噬菌体内,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密切的关系。近期来自杜克大学与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获得RNA研究相关进展,发布在Cell,Nature和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利用RNA分子靶向治疗肿瘤,这种新的肿瘤靶向疗法通过附着在活体肿瘤RNA上的适配分子,直接将药物传送至肿瘤所在的位置,以达到治疗的效果。适配分子是RNA中的一小部分,通常附着于蛋白质等特定的目标分子上。其简单易用,可轻易再生和修改,对抗体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2-04

  • MIT教授《Nature》实现100%的iPS转化效率

    生物通报道,MIT白头研究所生物医学分部的科学家在iPS的研究上去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Direct cell reprogramming is a stochastic process amenable to acceleration发表在最新的Nature杂志上。 该研究的领导者,文章的通讯作者是Rudolf Jaenisch教授,MIT的教授,白头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Jaenisch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近期主要集中在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方面的研究。在他的简介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What makes a given cell a given cell—wha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9-12-04


页次:2165/2947  共58925篇文章  
分页:[<<][2161][2162][2163][2164][2165][2166][2167][2168][2169][21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