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中青报:部分院所硕士招生在设置乙肝门槛

    打开中科院北京过程工程研究所研招办在网站上公布的2009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公示名单,浙江大学四年级学生雷闯发现自己“榜上无名”。10月中旬,这名坚强的小伙子在天津某简易招待所度过了一个泪眼朦胧的周末。 10日中午,中科院北京过程工程研究所面试一结束,雷闯就急忙赶往津门,接受天津大学免试研究生的遴选。 来北京之前,同学帮他给中科院院士寄信;所在学院的王东老师在“弟子”面试后立即打电话询问情况。此外,很多“战友”(乙肝病毒携带者网友)给了雷闯极大的支持。“其实,我来面试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身后有太多同样遭遇的人。” 9月底,一位报考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的学生给雷闯来信说

    来源:中青报

    时间:2008-10-24

  • PNAS:科学家发现能抑制HIV的新型抗体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抗HIV和其它病毒的新疗法 美国科学家近日鉴别出一种小型抗体片段,能够高效地抑制HIV的感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抗HIV和其它病毒的新疗法。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HIV感染很难治疗,因为它会发生突变,并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产生抗性。虽然所有抗体的总体结构都非常相似,但它们末端的一小段区域变化极大,使得它们能够绑定到不同的抗原。之前的研究显示,将抗体缩小至最小的独立功能片段,称作可变域,能够扩展它们的作用。名为域抗体(dAbs)的这些片段保留着可变末端结构,以及母本抗体的抗原绑定特异性。因为尺寸小,它们能够接近大型完整抗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10-24

  • 研究发现所有遗传疾病的基因有同一“祖先”

    记者刘霞     本报讯 科学家对很多引起疾病的基因出现的时间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首次发现,这些基因大部分在第一个细胞产生时出现,其它一些基因产生在多细胞有机体首次出现的10亿年前,哺乳动物产生后出现的基因的变异不会引起疾病,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分子生物学和进化》杂志上。   该研究使科学家能更好地认识同遗传疾病有关的基因,而且研究结果也证明,引发疾病的基因间存在相互关系,这也有助于科学家研究一些同多因子疾病相关的基因。   旨在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已经揭开了几千个基因的“面纱”,研究发现,如果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引发人类的遗传疾病。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10-24

  • 饶毅:中国需要更多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科学家

    “我不认为化学奖委员会评价科学的水平比我高” 10月6日,《科学时报》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题为《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的文章,介绍了荧光蛋白的发现经过。两天后,对这项工作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下村修、钱永健和沙尔菲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无独有偶,6年前,2002年10月6日,诺贝尔奖公布前一天,饶毅在网络上发布的《21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一文中提到的3位科学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在那之后,这份名单上提到的科学家几乎每年都有人得奖,包括今年的蒙塔尼和钱永健。到今年为止,名单上21项工作已经有9项获奖。 偶尔预测一项诺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10-24

  • 重庆大学校长呼吁:让博士生活得更“体面”些

    作者:何英   读博士是很多人的梦想,而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活待遇却很尴尬,每月仅发放700元生活补贴,有的还靠老婆养着。昨日(10月22日)在重庆大学举行的第四届重庆高校研究生干部联席会上,重庆大学一位副校长呼吁,博士是国家的高端人才,能不能让他们生活得更“体面”一些。 “我现在还靠老婆养着。”31岁的博士赵波(化名)告诉记者,本科毕业三年后,他和老婆用积蓄买了65平方米的商品房。后来,他辞职考研,没想到一读就是5年。 赵波说,从上研究生开始,自己几乎就没了收入,靠老婆2500元的工资支撑整个家庭,包括每月900元的月供,两家老人生病的开支,到目

    来源:重庆晚报

    时间:2008-10-24

  • 第二代燃料乙醇仍处观望阶段

            正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国际生物燃料会议”上,以秸秆、木材、枯草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第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作为一种“年轻的能源”,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些年来,如何帮助汽车工业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从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   目前,在不少国家,燃料乙醇已经被用来代替传统的交通能源(汽油、柴油)等。通过在汽车燃料中混合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乙醇,不仅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能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   迄今为止,燃料乙醇已成为交通能源领域发展规模

    来源:财经网

    时间:2008-10-24

  • 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幅较快,质量差距不小

    科技期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9800多种期刊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比重最高,超过期刊总数的50%。如此数量庞大的期刊类型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在10月16日至17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SCI影响因子最高只有4.1 “从品种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董事长汪继祥介绍说,在1978年“文革”后恢复出版的科技期刊为780余种。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经达到约5100种,增长了6.5倍。 面对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汪继祥强调,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时间:2008-10-24

  • 哺乳动物胚胎心脏修复能力惊人

    由线粒体呼吸产生的能量对于心脏功能而言是必需的,在2008年10月14日出版的《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上,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组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胚胎心脏在受损伤之后会增加心肌细胞生成。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了一种心脏特异性技术来敲除负责编译全细胞色素C合成酶(holocytochrome  c  synthase  Hccs)的X连锁基因,全细胞色素C合成酶是一种激活呼吸细胞色素C和C1的酶。结果科学家们发现,由于该基因是X染色体连锁的,因此进行基因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10-24

  • 施一公“杰青事件”始末及新进展

    施一公这个名字,放在前几年估计非生物学界知道人不多,而今年的8月,施一公的名字就像8月的天气般变得炙手可热!在著名的打假网站上,有一名网友打趣道:施一公:因为回国才“著名”。那么先让我们追随着施一公回国的脚步回顾一下杰青事件的始末。 回顾杰青事件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施一公 施一公简历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次年赴美一路读到博士后。1998年,加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传奇般的做到讲席教授,这一过程仅历时5年,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创建以来首位华裔终身正教授,在此期间加入美国籍。施一公研究的是结构生物学,主攻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0-23

  • 最新发现与创新:新型酵母使植物纤维转化的两种糖同时发酵

     记者游雪晴 实习生窦雷     本报讯 美国普渡大学化工系教授何汪瑗(DR.NANCYW.Y.HO),10月21日在清华大学2008年国际生物燃料研讨会上介绍,一种由他发明的新型酵母,可以使利用植物纤维制造燃料乙醇的效率大大提高,让“与人抢粮”的传统生物燃料不再“尴尬”。   随着世界能源短缺趋势的日益严重,生物燃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之一。然而生物能源的发展一直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及粮食危机都与过度发展生物燃料有关。   而何汪瑗研制的何—普度(Ho-Purdue)酵母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与第一代生物能源,即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10-23

  • 一项研究发现男性不育可能与缺乏光照有关

     据《澳大利亚新闻》报道,澳大利亚一项关于不育的研究发现,不能使伴侣怀孕的男人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现象。     悉尼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精子的DNA断裂频率,对结果大为吃惊。阳光是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而维生素D有助于调节钙和磷的含量,以便形成健康骨骼。生育专家安妮·克拉克博士检查了 近800个患有不育问题的男人血液,发现近三分之一男人体内含有的维生素D低于正常水平。     澳大利亚不孕不育治疗中心医学主管克拉克说:“在这些男人中有个十分明显的情况,就是血液中同细胞毒性有关的氨基酸—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8-10-23

  • 哈佛欲在网上公开10位知名科学家DNA信息

    作者:刘妍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正在启动一个名为“个人基因研究项目”的实验,将对10位目前知名的科学家的DNA进行研究,并会将这些科学家独特的DNA奥秘公布在互联网上。 志愿公开DNA的科学家包括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实习航天员阿瑟·戴森以及杜克大学助理教授玛沙·安格里斯特等人。他们将向哈佛大学“个人基因研究项目”捐献一小片皮肤用于研究并同意将研究结果公布于互联网之上。个人基因研究项目由哈佛大学医学院具体负责,旨在揭示人类基因的秘密,挑战人类的传统智慧。科学家们志愿捐献DNA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够加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8-10-23

  • 猪细胞将被移植到人体

    据新西兰媒体21日报道,新西兰政府已批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在奥克兰医院实施人体移植猪细胞临床试验,以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 报道说,从猪内脏提取的胰岛细胞外表覆以海藻胶移植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能增加患者胰岛素分泌量,并控制血糖水平。新西兰卫生部此前认为这种疗法可能会将猪病毒传染到人身上,因此一直禁止实施。 不过,新西兰无菌猪的繁育成功给这种疗法带来了福音。据报道,这种无菌猪名为奥克兰岛猪,每头身价高达35万新元(1新元约合0.6美元),数量已从1999年的17头增加到目前的180头,均在无菌状态下饲养。 报道说,即将进行的移植试验是否采用无菌猪细胞尚不清楚,但负责试验的制药公司表示,整个移植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8-10-23

  • 生物学家首次发现部分哺乳动物DNA来自太空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德州大学的生物学家惊讶地发现一些哺乳动物DNA来自空中,并称此DNA为“空中入侵者”。如果此发现得以证实,它将改写进化史。   我们通常是一代接一代地垂直获得我们的基因,即从我们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那里获得了我们的遗传基因。同样,细菌也是这样获得它们的基因的,但细菌也能水平获得其基因,即一个细菌从另一个毫不相干的单个细菌中获得基因。如今德州大学的生物学家竟发现了这种意料不到的情况:基因横向转移也已经出现在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之间。     这是在我们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所谓的“寄生”DNA,科学家叫其为“转位子”。负责此项研究的克迪克·法

    来源:搜狐科学

    时间:2008-10-23

  • 首批“985工程”高校负责人:高校三大现实问题及其解决

    作者:赵鹰  在中央提出建立若干个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10周年之际,10月13日,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8在杭州召开。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高校的负责人就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中所肩负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形成的共识是,在现今的条件下,有必要像美国的常青藤联盟那样,以研究型大学群的方式把9所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发挥引领性作用。 现状: 三大问题需要解决 研讨会上,校长们普遍强调的现实问题在于3个方面。 第一是大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大学在体制上需要进行创新,形成拔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8-10-23

  • 中青报:应停止从应届大学生中招考公务员

    作者:吴跃农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对此,我完全赞同。同时,我还要大声疾呼:停止从应届大学生中招考国家公务员。 众所周知,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胡总书记是在西部基层领导岗位上调团中央任职的,温总理也是从西部野外地质队一步步干出来的。习近平、李克强分别当过陕西和安徽贫困乡村的大队书记。而且,那是真当实干,当时身份就是泥腿子农民,他们在基层工作时,并不是作为“后备干部”下去锻炼。 而我们现在的干部,有许多是“空降”的。如派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08-10-23

  • 如何破解师德困境 “抄袭门”

    作者:王竞 谢洋 10月8日,中国政法大学对卷入“抄袭门”的两位教授金仁淑和杨帆作出了停职反省、听候处理的决定。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早在年初杨帆就曾因跟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而卷入“杨帆门”,再加上之后的“博导虐博”、“教授骂人”、“范跑跑挨批”等一系列与师德有关的负面事件。人们不禁要问:师德究竟怎么了? 师德问题引发九成公众关注 频频见诸媒体和网络的各种师德争议对公众影响有多深?近日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共7327人参加),也许能揭示一些答案。 调查显示,有41.3%的人表示今年经常关注有关“师德”的新闻报道或相关讨论,表示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08-10-23

  • DNA碱基序列决定其光敏性假设获证实

    利用激光识别某些遗传序列的新方法有望出现 DNA分子在所有生命形态中扮演着遗传信息载体的角色,对紫外光的修改具有高度的抵抗性,但要理解其光稳定性的机制还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是,构成DNA分子的4种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德国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证明,DNA链因其碱基序列而有不同的光敏感性。相关研究结果发刊登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们早就了解到,对包含在DNA中的遗传信息进行编码的个别碱基具有高度光稳定性,当它们吸收了来自紫外光辐射的能量时,这些能量会立刻再次释放。但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们发现在包含有众多碱基的DNA中,这些机制变得失效或只是部分有效。因此,科学家们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10-23

  • 干细胞研究将为人类带来神奇变化

     用人胚胎干细胞培养形成永久造血干细胞技术日渐成熟,并有望替代从健康者身体抽取血液以备为失血者使用;去掉小鼠某一基因,再对其进行致命性放射线照射,小鼠不会因吸收过量的放射线而死亡,向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患者提供了一个减轻痛苦的希望……这就是10月15日至18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的2008天津国际干细胞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国干细胞顶级专家发布的最新成果。  “克隆羊之父”威尔默特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扑克洛普教授等许多干细胞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本届论坛上作了精彩报告,并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此外,大会还就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以及干细胞应用与组织工程等众多热点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近年来,干细胞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10-23

  • 陈竺:实现医改近期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医改过程中,2010近期目标至关重要,既要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和得到实惠,又要为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基础。     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中国特刊首发式上,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详细解读了中国在2010年要实现的医疗体制改革近期目标:     第一,中国将对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作为一个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他坦言,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但无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

    来源:财经

    时间:2008-10-23


页次:2333/2943  共58850篇文章  
分页:[<<][2331][2332][2333][2334][2335][2336][2337][2338][2339][23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