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诞生首位健康婴儿

     1月12日上午,“干细胞干预卵巢早衰患者临床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南京鼓楼医院召开。发布会上宣布了由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进行的世界首项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位健康婴儿顺利诞生。  卵巢早衰(POF)是指女性40岁之前由于多种病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超过1%,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被认为是导致不孕的“不治之症”。卵巢早衰的女性即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也很难实现受孕,因为这类患者在月经周期中没有优势卵泡活动,无法取得卵子。  在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先导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29

  • Nature子刊:染色质三维空间拓扑结构域作用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邵志峰和特别研究员Daniel Czajkowsky博士所指导的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ub-kb Hi-C in D. melanogaster reveals con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TADs between insect and mammalian cells”的学术论文,报道了果蝇细胞中染色质三维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进展。   真核生物中基因组的三维折叠在基本的生物学过程中,如细胞分化、转录调控、基因组复制及DNA修复,发挥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01-26

  • Nature子刊:植物细胞全能性分子调控新机制

    AtbZIP59-LBDs复合体调控体细胞全能性获得模式图 植物细胞极高的全能性是植物可重复再生的基础,基于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植物激素诱导的离体再生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基因改良中。长期以来,生长素诱导多能性的愈伤组织形成被认为是植物细胞获得全能性的过程,也是经典植物离体再生体系的起始步骤。然而,生长素如何启动愈伤组织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晰。 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以拟南芥为材料,在前期发现受生长素诱导的LBD转录因子能直接调控愈伤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bZIP类转录因子能够与LBD以异源二聚复合体的形式,调控生长素诱导的愈伤发生过程。研究显示,bZIP59和LBD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6

  • Stem Cell Rep:长链非编码RNA与表观遗传对克隆胚胎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XIST Derepression in Active X Chromosome Hinders Pig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为题,在线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干细胞报告》)上。该研究首次探讨了X染色体上长链非编码RNA XIST和组蛋白H3K9me对猪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对其在克隆胚胎中表达水平加以干预,大幅提高猪的克隆效率。自克隆羊“多莉”产生,克隆技术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但包括猪在内的大动物克隆效率仍然十分低下。赖良学研究组在多年的克隆猪研究中发现,猪克隆胚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26

  • 从“多利”羊到“中中”猴,为何跨越21年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题:揭秘克隆猴:从“多利”羊到“中中”猴,这一步为何跨越21年?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克隆猴在中国成功了。中国科学院公布,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诞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北京时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布该成果。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21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跨越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屏障”。克隆猴为什么难?它的诞生有什么价值?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在克隆猴的诞生地——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第一时间采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1-26

  • 王恒:迄今为止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成功的最大基因组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费继锋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恒实验室,与来自欧洲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动物基因组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对蝾螈axolotl和newt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本研究是迄今为止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成功的动物中最大基因组(分别为32G和20G)。Nature(doi: 10.1038/nature25458)和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17-01964-9)共同发表了两个蝾螈物种的基因组信息,以及利用基因编辑研究蝾螈发育与再生的研究成果。两栖类蝾螈(统称salaman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5

  •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成立

    2018年1月20日,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正式成立。学校及各相关院系负责同志,原人类学专业部分系友代表和退休教师代表,该专业在读学生,以及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近200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原生物系81级系友金力出席成立仪式并致辞,宣布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成立。金力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生物系78级系友赵国屏,复旦大学原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苏步青先生之子苏德明,以及首批国家“****”高层次海外引进人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林鑫华共同为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揭牌。赵国屏,中国社会科学院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01-25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发表Nature Cell Biology文章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Pck1-directed Glycogen Metabolic Program Regulates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emory CD8+ T cells”的文章,发现Pck-1介导的糖原代谢程序能调控CD8+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和维持,这是代谢调控T细胞记忆形成和维持的机制,以及其作为肿瘤免疫潜在新疗法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黄波教授课题组完成。第一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马瑞花博士、吉甜甜博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4

  • Nature子刊:一种囊泡锚定细胞膜的调控假说

    近原子分辨率揭示Exocyst的八个蛋白逐步组成复合体的过程清华大学王宏伟课题组在细胞囊泡转运调控机制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以近原子分辨率解析了囊泡转运蛋白复合体Exocyst的结构及其装配方式,并提出了一种囊泡锚定细胞膜的调控假说。研究成果以“Cryo-EM Structure of the Exocyst Complex”(Exocyst复合物的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为题,于2018年1月15日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在线发表。真核生物细胞内蛋白质、脂类等“大型货物”的运输,被生物膜这道屏障天然阻隔。上个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1-24

  • 青年学者最新Nature发文:
    细胞“感知”机械力的精巧分子机器结构与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文章,通过解析哺乳动物机械门控Piezo1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这种通道参与机械力感受与传递的关键功能位点,进而首次提出了Piezo通道以类似杠杆原理进行机械门控的精巧工作机制。该研究对理解生物机体如何将机械力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这一基本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2日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生命中心PI肖百龙、李雪明,第一作者为赵前程、周珩、池少鹏和王燕峰。机械门控阳离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1-23

  • 中国人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遗传图谱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刘宝国课题组合作,收集了355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运用目标区域扩增子测序技术和RNA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癌症样本中的点突变和基因融合做了全面检测,绘制了中国人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遗传图谱。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3倍。体细胞遗传变异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致病的决定性因素,鉴定癌组织的体细胞遗传变异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精准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大规模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已经鉴定出多个甲状腺乳头状癌驱动变异,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西方人群。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23

  • Cell子刊:气管形态发生过程中调控细胞分裂方向的新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echanical forces program the orientation of cell division during airway tube morphogenesis”的文章,阐述了在气管形态发生过程中对细胞分裂方向的调控。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1日的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通讯作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汤楠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r. Wallace F. Marshall。细胞分裂方向对气管的形状和大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关于细胞分裂方向在整个器官水平是如何调控的却知之甚少。在这项工作中,汤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2

  • 华中科大特聘教授《肿瘤学年鉴》提出肿瘤复杂分子机制新思路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polymorphic MYC response element in KBTBD11 influences colorectal cancer risk, especially in interaction with an MYC- regulated SNP rs6983267”的文章,在肿瘤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揭示肿瘤复杂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肿瘤学重要杂志Annals of Oncology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缪小平教授,第一作者为龚静博士和田剑波。MYC是一个经典的癌基因,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9

  • 吕爱平:世界首项基因转录调控的模型理论及演算法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世界首项基因转录调控的模型理论及演算法“LogicTRN”,能有助准确构建基因调控网路,有望用于解析基因功能,帮助理解生物过程诸如器官发育,疾病发生及发展,以及衰老等複杂的核心机制,并快速寻找複杂疾病的关键调控路径,从而推动标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人员成功应用新方法于分析乳腺癌和心肌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转录调控,并在多个调控模式的实验中得到验证。该项研究结果最近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团队包括浸大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教授、技术开发部主任及教学科研部副主任张戈教授与教学科研部助理教授祝海龙博士。吕爱平教授指出,目前科学家正在快

    来源:香港浸会大学

    时间:2018-01-19

  • Hepatology:揭示肝脏脂肪酸代谢关键调控机制

    1月13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Hepatic PPARα function is controlled by poly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e-mediated degradation via the coordinated actions of PAQR3 and HUWE1”。该研究揭示了孕酮和脂联素受体3(PAQR3)通过促进PPARα泛素化及蛋白酶体途径依赖的降解进而调控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一个重要的核受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19

  • 中科大Nature子刊发现一种新型革兰氏阳性菌药物外排泵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周丛照教授、陈宇星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MacAB-like efflux pump from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文章,解析了肺炎链球菌中一种新型ABC转运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革兰氏阳性菌抗药的一种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5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大周丛照教授、陈宇星教授、江永亮副教授,第一作者为杨宏波、特任副研究员侯文韬和博士生程梦婷。药物外排泵是细菌抵御外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8

  • 浙大学者发表综述:免疫系统中的Hippo信号通路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ppo signaling in the immune system”的综述文章,整理了近期关于Hippo通路与肿瘤免疫、固有免疫、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关系的重要发现,讨论了这些发现对针对Hippo通路的癌症疗法研发策略上的启示,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综述发表在Cell Press旗下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杂志上,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赵斌教授,第一作者为张予超和张海涛。Hippo通路是一条调控多细胞生物器官大小发育、再生、以及癌症发生的进化保守的信号通路。有意思的是最近的研究发现H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8

  • 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Nature Genetics发文:
    首次绘制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组图谱

    来自不同水稻类群的栽培稻品种和野生稻株系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xtent of genomic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的文章,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揭示了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基因组变异,这是首次绘制的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组图谱,系统鉴定了涵盖各类群水稻的编码基因集,其中很多新鉴定出的基因在各类群水稻中呈现出丰富的“存在-缺失”变异。这一研究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1月16日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7

  • 干细胞的命运抉择:决定就在一瞬间

    成体干细胞通常具有多能性,即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子细胞,但潜在的命运决定机制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发现,在果蝇的肠上皮干细胞中,一个转录因子的瞬时表达,决定了干细胞所产生的子细胞类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nsient Scute activation via a self-stimulatory loop directs enteroendocrine cell pair specification from self-renewing intestinal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发现转录因子Scute 在果蝇肠上皮干细胞中的瞬时表达决定了干

    来源:NIBS

    时间:2018-01-17

  • 《Nature》子刊:MDSCs对控制新生婴儿体内炎症反应非常重要

    美国维斯塔尔研究所(Wistar Institute)与中国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合作在《Nature Medicine》发表最新文章揭示,在生命早期阶段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对炎症调控起关键作用。MDSCs是骨髓源性的未成熟免疫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能力。它们在健康成人体内并不常见,在某些病例条件下,如癌症和慢性感染,它们可以改变免疫应答,促进肿瘤发展。这项调查新生儿MDSCs的研究表明,生命开启的第一周是炎症反应调节的关键时期。Wistar研究所免疫、微环境和肿瘤转移项目负责人Dm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7


页次:551/1527  共30531篇文章  
分页:[<<][551][552][553][554][555][556][557][558][559][5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