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新说法 猛烈的潮汐可能引发地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21日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指出:地球上的潮汐可能会引发地震。该文章将刊登在11月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在月亮以及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海水不断地潮起潮落,地球断面层上受到的压力也因此每天有大约两次的起伏。该文章的作者伊丽莎白?哥奇兰说:“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震发生的时间会因潮汐造成的压力波动而提前或推迟。”     科学家已经就潮汐对地震的影响猜测了很长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4-10-26

  • 澳洲袋鼠岛的考拉大搬家

        考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珍稀动物,17世纪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后,这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曾经遭遇了灭顶之灾。上个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人开始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设法恢复考拉种群。如今80多年过去了,考拉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袋鼠岛”上繁衍生息;不过这座岛上的许多珍稀植物却因此而遭了殃,这也使得那里考拉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袋鼠岛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岛,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世外桃源。不过,考拉并不是这座岛屿的原著民,而是由人类送到这里“安居乐业”的。   虽然考拉的繁殖能力不高,但由于岛上气候适宜,植被茂盛,而且没有食肉动物

    来源:CCTV

    时间:2004-10-22

  • 蚂蚁搭卫星首次遨游太空

        新华社 一批来自四川的食用药用蚂蚁搭乘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遨游太空18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目前科技人员正在着手对这批蚂蚁进行研究。   据介绍,此次进入太空的蚂蚁是一种名叫“拟黑多刺”的食用药用蚂蚁。这种蚂蚁原产地不在中国,但已经引入中国多年。   为保障实验成功,四川金蚂蚁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养殖基地精心挑选了4只活体蚁,包括1只蚁后,1只蚁王,1只工蚁和1只兵蚁,另外还选择了30颗不同龄期的蚂蚁卵,代表典型的蚂蚁家族。它们太空旅行的“太空仓”是一个有若干分区间隔的试验盒,专家们在试验盒中专门添加了适量的特制饵料,做蚂蚁们的“太空食品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22

  • 我国将首次对圈养大熊猫进行个体大规模交换

        新华社 10月20日,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与北京动物园进行大熊猫大规模个体交换。当天,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迎迎”“园园”将在10时50分离开北京首都机场前往卧龙;10月23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基地的大熊猫“大地”、雅安基地的大熊猫“古古”将在13时20分离开成都机场,前往北京动物园。   我国政府自1993年启动“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工程”以来,经过近12年的努力,野外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大熊猫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同时异地大熊猫的饲养、繁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目前已经达到167只,为历史最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21

  • 老鼠正在惊人地进化

        照老鼠这样的进化速度、进化方向和繁殖速度推断,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人类就该“退居二线”了,未来统治世界的霸主将非这些小精灵们莫属!     能听得懂人的语言     这是发生在某市一个住宅小区的真实故事。由于鼠患严重,搅得居民不得安宁,小区居民不得不集资请来了民间一位有名的灭鼠行家。这位行家经过勘察,发现围墙边的草地上有许多老鼠洞,于是请大家离开,他要开始放药了。但有几个人不愿离开,在那里好奇地看着,而且还不停地叽叽喳喳议论着。药放下之后,几个钟头过去了,一只死老鼠也不见。大家开始

    来源:新闻周报

    时间:2004-10-20

  • 新发现 远古蛤蜊长寿探秘

        新华社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4500万年前生活在南极洲的蛤蜊,寿命可长达120年,并在研究其长寿成因后发现,节制饮食可能是长寿主因。   有科学家此前已经发现,生活在高原地区寒冷水域中的蛤蜊,寿命可比生活在暖水中的同类长10倍。对此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冷水环境里的蛤蜊新陈代谢较慢,因此寿命更长。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存在别的原因。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究的长寿蛤蜊化石,是在南极洲一个岛屿的沉积物里发现的。这些沉积物形成于几千万年前的始新世,当时南极洲海域水温比现在高10度左右,较为温暖。   科学家切开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9

  • 中美科学家发现新的恐龙物种化石

        新华社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中国境内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化石,而这具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雷尔在报告中说,他们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了这具保存完好的化石,它属于生活在距今大约1.4亿年前的一种恐龙。   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这具化石的形态——后肢蜷缩在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看上去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极为相似。科学家指出,这是他们首次发现死前处于睡眠状态的恐龙化石,并为这种恐龙取名为“寐龙”。   另外,这具恐龙化石只有53厘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5

  • 鹦鹉螺化石证明地球曾经历过大规模物种灭绝

        新华社 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说,他们研究了远古时代的鹦鹉螺化石(又称菊石),发现鹦鹉螺种类在二叠纪末期突然大规模减少,这再次表明二叠纪末期地球生物发生过大规模灭绝。   人们已经通过化石发现,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期发生的大灭绝是最严重的一次,使超过90%的物种消失。有关鹦鹉螺化石的新研究,为这次大灭绝的存在提供了新证据。   据新一期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鹦鹉螺是一种带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其贝壳花纹呈螺旋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维利埃以及德国洪堡大学科学家迪特尔·昆研究了大约2000种鹦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4

  • 长江污染面临六大危机 十年内可能变成“黄河”

        新华社 数亿吨沿岸泥沙被水冲走,古森林急剧减少;长江里的白鳍豚、中华鲟、刀鱼等可能灭绝;长江生命力在消失……专家们呐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举行的“保护长江万里行”启动仪式上分析说,长江中上游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江河被泥沙淤积,造成洪水泛滥,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长江中下游由于粗放式的快速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个别企业把长江当成天然排污口,严重污染了长江水。他指出,长江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政府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10-13

  • 我科学家发现霸王龙祖先长有羽毛的证据

        中国科学家在将于7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近日在辽宁境内发现的化石证明,这种古老动物的祖先长有羽毛。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博士等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掘到一些恐龙碎片,从其形态上判断,这些化石属于一种身长约1.5米、体重较轻的恐龙,大约生活在1.28亿年至1.39亿年前。     从其较为完整的头骨化石判断,这种恐龙和大约6000万年后出现的霸王龙相似,而其身体特征则与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相似。科学家认为,这种恐龙是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4-10-08

  • 中科院专家提出:青藏高原正在垮塌

    新华社  几十年来,科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还在继续缓慢隆升。然而,中科院专家最近提出,由于巨大的重力作用,目前青藏高原整体正处于伸展垮塌阶段。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林日前对记者说:“青藏高原不可能无限地向上抬升,在达到一定高度后,由于巨大重力的作用,即使印度板块再挤压,高原也只会向外扩展、面积增大,但高度不会增加。现在的青藏高原是在已经达到最大高度之后的垮塌时期。”   据丁林研究员研究,6500-5000万年前,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青藏高原经历了强烈压缩变形、崛起,及广泛的伸展过程。高原上的许多南北走向的裂谷证明,中新世以来高原在不断向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30

  • 云南澄江发现148种新动物化石

    新华社昆明9月24日专电(夏德喜)记者从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博物馆了解到,目前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中已发现了180种动物化石,其中148种为新发现,而这148种动物的化石标本已被指定为全球公认的模式标本,帽天山也因此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化石模式标本产地。   所谓模式标本,就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某个新物种时制成的标本。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只有一具模式标本,其它动物是不是这个物种,只能和这个模式标本比对,因而模式标本是极其珍贵的。   帽天山被称为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圣地,自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于1984年发现第一块化石以来,隐藏在这里的秘密被科学家们层层剥开。目前,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已发现了动物化石180种,其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24

  • 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我国启动

    CCTV.com消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我国成为首个试点国家。项目启动后,我国将制定全面的自然遗产管理建设计划,同时将此纳入世界遗产全球战略框架体系中。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我们身边所有动植物以及他们生存的生态系统,目前地球上有大约3000多万个物种。

    来源:CCTV

    时间:2004-09-22

  • 中国将与日韩两国联手保护世界珍禽黑嘴鸥

    CCTV.com消息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日前透露,从明年起,中日韩等国专家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联手实施“黑嘴鸥繁殖地保育工程”。   据介绍,黑嘴鸥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是世界濒危物种,全球数量仅有7000只左右,分布区限于东亚地区,以湿地为主要栖息地。每年3月下旬,黑嘴鸥开始迁徙至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从1992年起发现有黑嘴鸥栖息,近年来,由于降水、气候变化及部分人为的原因,黑嘴鸥的繁殖地正日渐萎缩,黑嘴鸥的数量明显减少。   据了解,这次中日韩三国联手保护行动将于2005年正式启动。(

    来源:CCTV

    时间:2004-09-22

  • 中国最大的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在海口建成

    经国家林业局、国家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批准,全国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繁殖科研基地日前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建成。这个基地已从广西引进200只恒河猴、300只食蟹猴进行饲养繁殖。本月底,还将从柬埔寨引进500只恒河猴。据了解,这个灵长类动物繁殖科研基地占地面积360多亩,该项目填补了海南实验动物发展的空白

    来源:CCTV

    时间:2004-09-22

  • 我国将投资700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

    新华社  为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2001年-2005年,我国将投资700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在16日于青岛举行的“中韩环保投资与技术论坛”上透露的消息。   王玉庆说,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些企业能耗物耗水平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为此,我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循环经济,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体系,降低单位工业产值污染物排放量。   据介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20

  • 俄科学家发现欧洲低空臭氧浓度超标规律

    新华网  电当位于南极洲的专家密切关注该地区上空臭氧空洞时,俄罗斯研究人员正分析近年来数次出现的欧洲低空大气臭氧浓度超标现象,并发现该现象存在规律性。   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合成的气体。高空臭氧能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但低空臭氧却是一种污染气体,主要由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产生。如果老人、儿童及一些易过敏人群长时间暴露在臭氧浓度超过每立方米180微克的环境里,就容易出现皮肤刺痒、眼睛痛、呼吸不畅和咳嗽等症状。   据俄罗斯媒体13日报道,俄中央高空气象观测台记录和分析了近年来欧洲地区数次出现的低空臭氧浓度超标现象,发现这一异常现象大致出现在盛夏距地表约2.5公里的大气层中,而在距地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7

  • 美科学家证明地幔中可产生甲烷

    新华社  美国科学家近日的实验表明,地幔中可产生甲烷,由此证明非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所谓的矿物燃料,这为人类寻找能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均为含碳化合物。长期以来,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些燃料均是由生物过程形成的,就连最近在火星大气中发现甲烷也被认为是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但另有一些科学家指出,早在地球生命出现之前,地幔的极端环境中就可以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燃料。地幔是地球内部的构造层之一,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达2800多千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3%,基本呈固态。不过,这种说法一直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支持。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日前报道,为了证明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7

  • 专家查清敦煌月牙泉水环境退化原因

    新华社  莫高窟、月牙泉是敦煌举世闻名的两大景观。然而近年来,月牙泉水位不断下降,1999年甚至出现了湖底露出水面的情况,这使得月牙泉面临着干涸的危险。最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等专家通过实地调查,查清了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   专家分析,月牙泉形成于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过渡时期,距今约12000年,一直是水波荡漾。然而,近40年来,月牙泉水位却在不断下降,40年累计下降了9-11米,水面面积也由原来的14480平方米萎缩到了现在的5260平方米。   张明泉告诉记者,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6

  • 近4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明显干旱化

    新华社 记者从青海省气象局了解到,近40年来,青藏高原在年平均气温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年降水量却出现下降,高原整体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气候上的一个独特区域。它的存在对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副主任李林说,他们对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36摄氏度,增幅高于全国的5-10倍。   40多年来,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上有所减少。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虽停止了减少的趋势,出现短暂增加,但在随后的90年代又大幅下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4-09-16


页次:73/85  共1682篇文章  
分页:[<<][71][72][73][74][75][76][77][78][79][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