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5日,世界上第一篇有关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报道出现在Morbidity and Mortality周刊上,这距今已经有26个年头了。这个起源于男同性恋的奇怪病例迅速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充着它的势力, 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大“瘟疫”。据2006年美国公布的AIDS年度报告中指出,全世界估计有三千九百五十万人感染艾滋病, 并且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仍持续上升。

      导致这种疾病的元凶就是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自从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该病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先分离到一种反转录酶的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相关病毒(LAV);1984年5月美国国立癌肿研究所从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活体组织分离到的病毒,命名为嗜人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HTLV-Ⅲ);同年,加州大学也分离出艾滋病相关病毒(ARV),其后,这三种新发现的病毒被证明在生物学特性、交叉免疫反应、免疫印迹法、病毒限定图谱等上基本相同。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将这些病毒统一命名为前面所提到的HIV。后来,又从西非分离到一种反转录病毒,同样可引起艾滋病,但临床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这种新分离到的病毒被称作HIV-2,而前述的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艾滋病病毒被称作HIV-1。

      HIV感染最终导致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肿瘤等并使感染者死亡。艾滋病毒为何会如此恶毒?近期,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在HIV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 对HIV病毒致病机理的新认识

  • 重大突破:HIV如何干扰细胞分裂

          来自IRCM(Institut de recherches cliniques de Montreal)的Cohen博士和他的研究队伍在7月13日的PLoS Pathogens上公布一项可能导致开发出一种新型抗HIV药物的重大发现。Cohen博士和他的研究组鉴定出一种受HIV-1病毒蛋白R(Vpr)攻击并导致细胞分裂停滞的新分子蛋白。这种蛋白复合体叫做DDB1-CUL4-VprBP,其与一种叫做泛素化的过程有关。泛素化作用是将一种小的蛋白质——泛素连接到细胞蛋白上,从而调节它们的生物活性或诱导它们降解。
          研究人员证实,Vpr与这种泛素化复合体的关联对由Vpr诱导的细胞分裂缺陷至关重要。这种蛋白质复合体的进一步分析以及这种机制的阐明将可能为研发对抗HIV的治疗性干预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详细)

  • HIV穿越细胞膜为何如此容易?

          为何HIV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免疫细胞?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研究人员最近获得了一项重大发现:当HIV停靠在宿主细胞上后,降低了与细胞膜结合所需的能量,对免疫细胞的感染变得更加容易。这项发现,为计算机模拟HIV动力学,为新药研发和预防致死性感染提供了重要参考。详细内容刊登于《Biophysical Journal》杂志。
          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利用X-ray研究HIV融合肽(某个蛋白的一部分)对人造脂质双分子层(模拟普通细胞膜)的能量的影响。脂质双分子层为细胞抵御外源物质提供了一道保护性屏障,当然也含有识别其它细胞、与其它细胞进行交流所需的分子。细胞间会通过小的、含有蛋白的囊泡或者其它分子载体进行沟通。递送“货物”时,来自于一个细胞的囊膜与另一个细胞的外膜融合,形成一种名为融合中间体(fusion intermediates)的混合结构。(详细)

  • 新发现颠覆HIV致病经典理论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伦敦皇家学院的研究人员颠覆了有关HIV如何逐渐削弱身体抵抗感染能力的经典理论。研究人员对一种叫做辅助性T细胞进行了研究,这种白细胞能够识别感染并协同调整身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当这种细胞受到HIV病毒的攻击时,它们的数量在HIV阳性患者体内的数量会逐渐下降。但是,研究人员一直都很疑惑,这个过程为什么会如此缓慢,通常需要10多年的时间。
          一种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被HIV感染的T细胞能够产生更多的HIV病毒颗粒,而这种颗粒又会活化更多的T细胞,然后感染患者,导致T细胞活化、感染、HIV产生和细胞毁灭的失控循环。但是,发表在PLoS Medicine中的这项新研究显示,这项理论无法解释HIV感染过程中细胞损耗为何如此缓慢。该研究组利用T细胞产生和消耗过程的数学模型证实,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速度应该再缓慢也是数月的事情,而不应该是数年的时间。
          研究人员指出,人们从来都没有能完全了解辅助性T细胞耗损的过程,因此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何HIV会以如此缓慢的速度破坏身体中的这些细胞。这项新的研究则给出证据质疑一种流行的HIV影响辅助性T细胞的理论,并且意味着人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了解HIV缓慢破坏细胞过程背后的机理。

  • 艾滋病毒干扰大脑干细胞
  • 艾滋病病毒会阻止新的脑细胞生成  
  • 《科学》《自然》子刊两篇文章解析艾滋病新发现
  • 《自然》大发现:找到艾滋病毒的重大弱点
  • 复旦大学艾滋病研究获重大突破
  •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人类丧失对HIV免疫力的原因
  •  

    ★ 对人类HIV自然控制能力的探索

          大多数感染HIV的人,其免疫系统都无法自己控制病毒的复制。除非使用抗病毒药物,否则病毒会继续复制,直至病毒战胜CD4T辅助细胞、抑制免疫应答并导致艾滋病的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现少数的HIV阳性个体仍然是健康的,并且在感染多年后仍然不会患上艾滋病。这让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并且这种人体对HIV的自然控制能力成为了HIV研究的一个热点。经过10年多的跟踪研究,科学家在近期有了重要进展。

  • 媒体聚焦:两个延长HIV发作时间的SNP多态性

          遗传学家找到了为何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效抵抗HIV的线索,为最终解开某些人群更容易发展AIDS提供了参考。详细内容刊登于7月19日《Science》杂志。研究小组招募了486名感染HIV,并且已经知道感染时间和定点,但是没有接受过治疗患者。然后核查血样,在HapMap Project最新公布的5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中寻找多个人群的基因组中的差异。

          Goldstein与其同事在一个基因中发现两个多肽,可用于解释病毒定点中15%的突变。多态的效果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都与低的定点有关。二者中比较有力度的一个出现在一段DNA或者含有HCP5的基因座中。HCP5编码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一个在很久以前便插入人类染色体中的病毒的遗传化石,但不再产生感染性后代。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拥有HCP5多态性的人群经常有一个罕见基因,能够有力阻止HIV。这种基因名为HLA-B*5701,其编码的免疫细胞蛋白,在肌体清除被HIV感染的细胞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二个相关的多态性位于HLA(人类白细胞抗原)-C基因中。HLA-C在发动有效免疫反应中发挥与HLA-B相似的作用。研究人员不清楚这些多态降低病毒定点的确切机制,但如果破译出来,将为研发抗HIV药物和新疫苗策略提供新的靶标。

  • Cell重大进展:人血中发现抗HIV天然成分

          一项新的研究确定出了人类血液中能够有效抑制引发艾滋病的HIV-1病毒的一种天然成分。这种HIV-1抑制银子可能在HIV向艾滋病发作过渡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它的作用方式与现有的抗病毒抑制剂都不同,因此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新型的抗艾滋病药物。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4月20日的Cell杂志上。

          德国Ulm大学的这个研究队伍发现,比较丰富的一种血液分子片段(他们命名为VIRUS-INHIBITORY PEPTIDE,病毒抑制肽,缩写VIRIP)能够充当广泛的HIV-1抑制剂。而且,他们还证实这种片段中一些氨基酸的变化能够将它的抗病毒能力提升两个数量级。

  • 揭开人类HIV自然控制能力的谜团
  • 橄榄中存在抑制HIV扩散的成份
  • 第三种防御肽有效抑制HIV传播


  • ★ 抗艾滋病疫苗、药物等的研制

          从第一次发现艾滋病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尽管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制出能够有效控制、预防艾滋病蔓延、恶化的疫苗或药物,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艾滋病疫苗能用于临床实践中。现在,近期一些疫苗试验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 法国皮内注射艾滋病疫苗试验取得重大进展

          法国国家艾滋病研究所8月22日宣布,最新完成的一项长期试验证实,该所合成的艾滋病试验疫苗不但具有较高的免疫效果,而且可以通过皮内注射代替肌肉注射。这项成果发表在当天出版的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上。
          该所合成的艾滋病试验疫苗的主要成分是几种脂肽的混合物。最新完成的试验是从2004年开始的,科研人员将68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接受传统的肌肉注射,另一组接受皮内注射,但剂量只是肌肉注射组的五分之一。结果显示:试验疫苗对人体没有任何严重的毒副作用,皮内注射组对疫苗的耐受性令人满意。与此同时,52%皮内注射组的志愿者,以及37%肌肉注射组志愿者获得了抗艾滋病病毒免疫反应。  

  • 美国抗HIV疫苗II期临床研究效果令人鼓舞

          2007年8月22日,基地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生物技术公司Vical 对外公布了其抗HIV疫苗II期临床研究的部分结果,证实“DNA初免-腺病毒载体加强”(  DNA  prime  -adenoviral  vector  boost)的免疫方案安全和耐受性好,同时,70%的免疫人群出现T-细胞免疫。这一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DNA初免是获得抗HIV免疫力的关键因素,距离真正评价初免-加强免疫方案(prime  -  boost)预防HIV的效果又进了一步。

  • 美批准抗艾滋病新药上市
  • HIV疫苗研究获突破性成果
  • 轻轻改动HIV,改善AIDS疫苗研究
  • 第一种能对付抗药性HIV的药物诞生
  • 两项尖端分子技术联合:发明新HIV筛选方法
  • FDA核准一种RT-PCR艾滋病毒检测法

  • ★ 我国艾滋病现状和研究成果

          自从1999年以后,中国报道的HIV病例以每年30%的速度稳定上升,但是中国实际的HIV感染病例有可能是公布数据的4-5倍。中国卫生部公布,截至2006年10月31日,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与05年的144,089例相比,增加了28%,其中艾滋病患者40667例。目前,我国的科研人员在艾滋病疫苗的研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

  • 上海生科院裴钢院士等研制艾滋病药获准临床试验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开始合作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尼非韦罗”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临床前实验表明,“尼非韦罗”可有效抑制艾滋病毒侵入细胞,体外抗感染效果与国际同类候选药物相当,而更具开发成本优势。
          自2000年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开始合作,针对艾滋病毒侵入细胞这个起始环节,在抗艾药物这一研发新方向上,加入激烈的国际竞争。历时3年,他们终于发现数个很有潜力的候选药物分子,并申请了国际专利。

  • 我抗艾滋病中药临床试验研究获新进展

          云南省自主研发的治疗艾滋病新药"复方三黄胶囊"完成了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复方三黄胶囊”对抗艾滋病病毒有疗效,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经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处处长薛志革说,从统计数据上看效果不错,药监部门将继续提供相关支持。

           “复方三黄散”项目研究始于1999年。技术特点是利用传统中药降低艾滋病病毒载量,提升患者CD4细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无毒副作用,肝肾损伤者亦能服用,停药后病毒不反弹。适用于所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患者,由于原料广泛及价格低廉,能满足国内外不同收入层次的HIV病毒携带者及患者消费。


  • 生物通精彩专题推荐更多专题>>

    版权所有:生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