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PNAS:耳朵内部有“活体电池”

    日本一研究小组1月22日报告说,他们发现耳蜗内部存在一种利用电解质浓度差产生电位差的“活体电池”,这可能对研究听力减退等耳疾的病因和有关疗法有所帮助。    位于耳朵鼓膜内侧呈旋涡状的内耳器官,具有使微弱的声音增幅的功能。耳蜗的蜗管内充满淋巴液,以前的研究表明,蜗管内淋巴液的电位差如果消失,就会导致听力障碍,但是电位差产生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明。    日本大阪大学和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的科学家在1月2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在耳蜗的内壁发现一种类似电池的结构,这种结构能利用电解质浓度的差产生电位差,从电位差获得的能量能使从鼓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1-25

  •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优先领域及研究方向

    为了实现在欧洲建立知识型经济社会的战略目标,欧盟从2007年至2013年开始实施其第七个研究、技术发展与示范活动框架计划(简称FP7)。按研究活动的内容,FP7中提出了“合作”、“思想”、“人才”和“能力”四大类项目,其中“合作”项目是FP7计划中最主要的部分,其研究经费预算达324.13亿欧元(FP7总预算为505.21亿欧元,详见表一)。该项目旨在为一系列涉及科学、社会和人文领域的跨国合作研究提供支持。欧盟认为这些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进步将有助于解决欧洲社会、经济、环境、公共卫生和工业所面临的挑战。该项目共确定了10个主题研究领域,分别是:信息与通讯技术;健康;交通;纳米科技、材料和新生产技术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时间:2008-01-25

  • 慢性髓性白血病:靶向治疗应用如火如荼

    二十世纪末,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疗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针对CML致病基因产物——BCR-ABL融合蛋白及其下游信号传导旁路的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的蓬勃发展。在本届年会上,有关CML的内容依然延续着与往年相似的主题——靶向治疗。            ABL激酶抑制剂治疗CML的进展            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加州大学Shah教授介绍了先后问世的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时间:2008-01-25

  • 封面故事:两种血管生长促进因子的制约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同为促血管生成因子,但其中VEGF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组织水肿,Ang1则能够促使血管稳定并防止VEGF导致的血浆渗漏,1月15日出版的《发育细胞》的封面论文中揭示了Ang1抗血管通透的机制。 来自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以人类和小鼠的血管内皮细胞为试验材料,用免疫荧光、免疫沉淀和基因敲除等方法,对Ang1防止VEGF引起的血管通透的机制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分析。 血管内皮钙粘附素(VE-Cadherin)是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连接的主要成分,VEGF能够通过Src信号途径使内皮钙粘附素磷酸化后重新分布从而增加血管通

    来源: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时间:2008-01-25

  • 研究发现:人类进化的速度在加快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近日发表的一篇科研论文说,研究人员发现人类进化的速度在加快。     科学家对人类基因变异的最新研究成果推翻了此前的标准假设,即大约4万年前现代人类在非洲出现,从那以后人类几乎没有进化多少。研究小组负责人、犹他大学的亨利·哈彭丁教授说,研究数据    表明“人类正在迅速进化,事实上在过去的4万年里人类的进化速度加快了,特别是在冰期结束后的1万年里”。哈彭丁说:“我们已经不同于1000年前或2000年前的人了。”     哈彭丁教授和其他几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1-25

  • 日发现自免疫疾病抑制基因

      本报东京1月22日电(记者  陈超)  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人类疾病模式研究中心的岩仓洋一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中发现,人在发生关节炎时,体内一种称作“Dcir”的遗传基因有所增加,研究小组在观察该遗传基因后得出结论,这种遗传基因具有抑制自免疫性疾病发生的作用。   在维持自然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的“Dcir”遗传基因一旦发生变异,人就容易患上自免疫系统疾病。“Dcir”是膜蛋白的一种,存在于免疫细胞之一的树状细胞中,在树状细胞中起增殖调节等作用。研究小组在用人工去除“Dcir”遗传基因的小鼠所做的实验中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鼠陆续开始出现自免疫相关疾病症状。这一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1-25

  • 基因变异与降压药的效力有关联

    芝加哥 — 根据1月23日刊JAMA上的一则研究显示,罹患高血压症并具有某些基因变异的患者对某些降压药会体验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这提示将病人的基因型与某些降压药进行匹配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明尼阿波利斯市明尼苏达大学的Amy I. Lynch, Ph.D.及其同僚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调查具有次要NPPA(心房利钠素前体A)基因型(NPPA G664A 及 NPPA T2238C)的高血压病患在随机接受利尿药氯噻酮(chlorthalidone)治疗与随机接受其它类别降压药治疗时,在心血管疾病(CVD)的测试上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该项研究包括3万8462名参与者,他们是来自ALLHAT试验(Ant

    来源:eurekAlert!中文版

    时间:2008-01-25

  • 干细胞“老龄化”的秘密:美华裔科学家筛选出新基因

    “干细胞也会老?”乍听之下,也许有人会这样问。确实,有别于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再生能力的其他细胞,干细胞在成年动物体内仍可不断增殖并且产生其他细胞。虽然专业研究人员早就注意到了幼年期干细胞和成年期干细胞在一些生物特性上有所不同,然而,干细胞是否也会“老龄化”(Aging)的问题却一直未有定论。 This text is replaced by the Flash movie.var so = new SWFObject("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flash/flashquery.swf", "flashquery", "600", "800", "

    来源:华盛顿观察

    时间:2008-01-25

  • 2007:令人震动的科学舞台

    This text is replaced by the Flash movie.var so = new SWFObject("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flash/flashquery.swf", "flashquery", "600", "800", "5", "#CCCCCC");so.addVariable("storyid", 1998);so.addVariable("charid", 1);so.addVariable("pid", 1);so.addVariable("uid", 4414);so.useExpressInstall(

    来源:

    时间:2008-01-25

  • “千人基因组计划”将绘制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图谱

    生物通报道:北京时间2008年1月22日21时整,由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协作组”在深圳、伦敦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宏伟的目标这一计划将测定选自全世界各地的至少一千个人类个体的全基因组DNA序列,绘制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图谱。“千人基因组计划”的科学目标就是绘制一张几乎覆盖全人类的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包括所有在人群中的出现频率不低于1%的变异,以及基因之内的、出现频率小于0.5%的变异。基于这样的目标,初步估计需要测定1,000个以上的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接受测试的人将是匿名的,也不披露他们的医学信息,因为“千人基因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1-24

  • 获200万资助 华裔博后直击细胞分裂研究

    生物通报道:在哺乳动物发育以及组织进行维持的过程中,干细胞通过适应不同类型的细胞分裂,不断的在自我更新和分化之间保持着平衡,来自乔治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焦点聚焦在细胞分裂极性上,发现了一系列哺乳动物细胞中在纺锤体组织和定位方面的关键蛋白。这些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ell Biology》,《Current Biology》和《Cell》杂志。 完成这些研究的是来自乔治亚医学院的细胞生物学家杜全生(Quansheng Du,音译)博士,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近期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及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200万美元的资金资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1-24

  • 干细胞移植研究最新动态

    生物通报道: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的一名研究人员进行了美国首次利用患者自身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腿部肌肉损伤(严重的动脉阻塞)试验。 腿部严重的动脉阻塞和急剧减少的血流能够导致伤口无法愈合以及组织瓦解和坏死。这种很疼的情况叫做肢体缺血(CLI),并且导致美国每年有超过100000人被截肢。这种状况很严重,影响到140万人的健康。据估计,美国15%的人到70岁的时候会遭遇这种病。 西北大学的领导的这项试验将有75名CLI患者参加。研究人员介绍说,干细胞本身能够形成血管。它们还分泌能刺激和吸引其他干细胞达到组织位点的生长因子,从而促进损伤的修复。 他们的前临床试验研究证实,移植干细胞能够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1-24

  • 《科学》干细胞最新发现:神奇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发育与细胞生物学系,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阿拉伯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特异性在大脑皮层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他们将之称为“creator”基因,这对于干细胞治疗大脑损伤,以及类似于阿兹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病理学系医学实验室的Edwin Monuki博士,之前其实验室在12月的《Stem Cell》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干细胞分类的新方法的研究成果。干细胞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1-24

  • 全新千人基因组计划(中国篇)

    生物通报道:北京时间2008年1月22日,由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协作组”在深圳、伦敦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这一国际合作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承担者包括英国的Sanger研究所,中国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BGI Shenzhen),以及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 去年年底公布的《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即为人类基因组差异的研究,在2007年4月来自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同时在《科学》和《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4篇关于Ⅱ型糖尿病的论文,报告了他们对于这种日益常见的疾病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1-24

  • “啤酒肚”和心脏病联系的直接证据

    生物通报道:到目前为止,每个人都知道体重超标的人患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腰部肥肉多的人常常被叫做“啤酒肚”或“将军肚”,这些人患以上疾病的风险都较高。尽管知道这些追肉对健康有害,但是心脏病和肥肚子背后的确切联系却还不清楚。现在,一项对小鼠进行的新研究给出了有关这种联系为何存在的首个证据。在发表在新一期的《Circulation》杂志的网络版上的这篇文章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报道了内脏脂肪储存细胞周围的炎症与动脉硬化中血管硬化过程之间联系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还证实,一种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能够用来治疗这种炎症,并且能够保护动脉的进一步损伤。尽管研究人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1-24

  • 《科学》等公布两项蛋白质互作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蛋白质是生命过程的真正执行者,蛋白质相互作用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蛋白质互作研究也是基础生命科学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是我们了解生命奥秘的最重要部门。近日,《科学》等权威杂志发表了两篇有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成果。  蛋白质防“硬碰硬”策略  蛋白质分子在形成过程中,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硬性碰撞,日本福岛县立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其中的机制。研究人员用独特的方法改良了通常的显微镜,详细观察了蛋白质分子形成的过程。  未合成结束的蛋白质分子在内质网内激烈运动,如果它们之间反复冲撞,就可能会形成蛋白质分子构造异常,这种异常可能导致多种疾病,但这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1-24

  • 科学家称动物也会玩“政治”

    恒河猴拍马溜须拉盟友 芝加哥大学灵长动物学家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耶里发现,他研究的恒河猴与人类面临的困境惊人相似:“复杂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成功的根基,但同时也是麻烦之源。综观人类历史,人类面临最大的麻烦是其他人制造的。恒河猴也是如此,最大的麻烦是来自猴本身!” “人类争斗并非为食物、空间或者资源,他们是为权力而斗,”马埃斯特里皮耶里感慨地说,“有了权力与地位,就能控制所要的一切。猴子也是如此。” 分布亚洲多国的恒河猴是群居动物,往往是三十余只恒河猴组成一个小社会。雌性恒河猴的社会地位往往是由她母亲的地位决定的,而雄性恒河猴的地位就得靠打斗、撕咬、行贿,最重要的是结盟

    来源:现代快报

    时间:2008-01-24

  • 寄生虫传播的神奇策略

    那些采摘浆果的人要小心了。科学家日前发现了一种能够传染给大滑行蚁(Cephalotes atratus)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能够使蚂蚁的尾部变得又红又亮,看起来就像一颗熟透了的浆果。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这些寄生虫还会产下数百枚卵,并使得蚂蚁的尾部在空气中摇摆。这种方法会引诱小鸟吃下这些“浆果”,从而使寄生虫随着小鸟的粪便传播。接下来,蚂蚁又会搜集鸟儿的粪便,并用这些粪便给后代喂食,从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这是寄生虫利用模拟浆果进行传播的第一个例证。研究小组将在4月份出版的《美国博物学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 杂志上报告这一研究成果。(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8-01-24

  • 日本京都大学设立iPS细胞研究中心

    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又称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研究中心”22日成立,由iPS细胞的培养者、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领导的这个中心,将针对iPS细胞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等大量工作。         “iPS细胞研究中心”下辖多个研究小组,其中包括由山中伸弥等从日本国内外选拔的科研及技术人员组成的几个专职小组,另有几个由京都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兼职小组。山中伸弥将领导一些小组首先研究如何诱导iPS细胞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和组织,并论证这些细胞、组织对人体是否安全。     &nbs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1-24

  • 铤而走险 基因兴奋剂阴影

    在技术如此不成熟的情况下,铤而走险、使用基因兴奋剂的运动员很可能没有抵达检测的关口,自身已受到巨大的伤害   ★  文/严冬雪  郑斌   早在2000年9月,美国科学家就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参赛的运动员们史无前例地狂破世界纪录,但监测传统的可提高成绩药物和方法的兴奋剂检查(无论尿检还是血检)却未发现一例阳性。其原因在于,接受药检的运动员已今非昔比——为了提高力量和增强耐力,他们的基因已被改变。   “基因治疗技术的进展或多或少可以被想象用于提高运动成绩,事实上,人们尝试基因兴奋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2005年,世界反兴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08-01-24


页次:2440/2947  共58926篇文章  
分页:[<<][2431][2432][2433][2434][2435][2436][2437][2438][2439][24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