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医学与药物
  • 基因医学新动向 在娘胎里诊治遗传病

    “基因诊断之父”简悦威教授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介绍基因医学最新动向——在娘胎里诊治遗传病         从怀孕的母亲体内抽出一滴血,用一种特殊的基因检测方式就可以了解到胎儿是否带有致病基因的细胞,随后,再采用基因改造的方式进行治疗,最终杜绝遗传疾病的发生。今天上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国际“基因组医学”研讨会上,在国际生命科学界和医学界被誉为“基因诊断之父”的美国华裔科学家简悦威教授介绍了未来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最高理念。他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基因产前诊断和宫中治疗。     &n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5-07-01

  • 供体器官短缺已成为全球性医学难题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传出信息:器官移植正日益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法和伦理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供体器官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学难题。   为了让更多的垂危患者拥有生的机会,专家们希望在脑死亡等敏感问题上进行规范、加强立法,此外呼吁开展更多的亲属间器官移植。   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虽然与国外同时开展,但有关立法工作滞后,阻碍了器官移植的进一步发展,迫使这一高科技医疗领域在我国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通过完善器官移植相关法规建设,可有效规范临床移植工作,促使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最敏感的无疑是脑死亡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2001年创立了我国第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7-01

  • “生物”取代“信息”

     正当源自硅谷的“信息经济”如日中天之时,一场来势更猛的“生物经济”浪潮已经酝酿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美国著名管理咨询专家迈耶和戴维斯预言:到2020年——“生物”取代“信息”         世事无常。像一切事物一样,所有的经济形态都有始有终,信息经济也不例外。世界知名管理咨询专家、美国安永商业创新中心(Ernst&Young Center for Business Innovation)主任克里斯托弗·迈耶和研究员斯坦·戴维斯,曾在2000年5月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上撰文预言:再过20年,即到2020年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5-07-01

  • 世贸组织指出国际药品贸易迅猛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30日发表一份年度报告指出,国际药品贸易近年来迅猛发展,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23%,是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率的4倍。         报告说,全球药品贸易额2003年超过2000亿美元大关,占世界商品贸易的3%,超过全球纺织品和钢产品的贸易额,仅次于服装贸易额。报告指出,欧盟15个老成员国的药品贸易占国际市场最大份额,2003年,药品出口额达1410亿美元,进口额为1130亿美元。美国的药品进口额达320亿美元,进口额为190亿美元。瑞士在全球药品贸易中占第3位,出口额180亿美元,进口额100亿美元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5-07-01

  • 萨夫特拉斯谈制药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

    多年来,制药行业一直在进行大量的投资,许多制药大亨获取了滚滚财源。然而,在过去5年里,随着利润增长步伐的放缓,大型制药公司的总体表现已经落后于标准普尔(S&P)500指数。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根源在于:通过巨额资金开发出来的许多药品专利已经到期,而推向市场的重磅炸弹式新药相对匮乏。         但是,S&P负责跟踪制药行业的高级投资干事赫尔曼·萨夫特拉斯认为,制药业已经到达谷底,他已经看到了制药业存在的机会。萨夫特拉

    来源:医药经济报

    时间:2005-07-01

  • 生物制药领域不容乐观

    日前,北京凯因生物技术公司等生物制药企业相继在相关媒体上刊登广告,进行自我营销--寻求国内外合作者。凯因称此举为“把公司的所有优势都面向市场进行‘共享’,与国内外医药企业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事实上,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开工不足的问题已严重阻碍本土生物制药产业的顺利发展。而近期,坊间热传,在发改委即将实行的新一轮药品降价中,生物制品“在劫难逃”,而干扰素的降价幅度更是可能达到80%,这让人再次聚焦本土生物制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研发薄弱创新不足   &n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5-07-01

  • 抗真菌药需求旺盛挑战倍增

    真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真核微生物。迄今为止,导致人体疾病的真菌约200多种。真菌引起的疾病分为浅表性感染和深部感染。浅表性真菌感染主要由表皮癣菌属、小孢霉菌属和毛癣菌属引起,表现为头癣、体癣、花斑癣及甲真菌病。其中,甲真菌病在皮肤科初诊中约占1.5%,在所有甲质病中约占一半。   深部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则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孢子丝菌等,其中以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侵袭性曲霉病最常见,侵犯内脏器官和血液骨骼系统。据统计报道,以消化道和呼吸系统感染最为常见,分别占深部真菌感染的40.5%和33.7%,其危害性极大,预后能力很差,病死率高,必需使用系统性抗真菌药。   有一位医生曾不无遗憾地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5-07-01

  • 中印制药业卧虎藏龙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近日刊载了题为“下一件大事”的文章,对印度和中国制药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报道,现将文章摘要如下:         要想了解全球化给当今制药业巨头带来的希望和问题,请去孟买看一看。印度知名制药公司尼古拉斯·皮拉马尔公司的研发总部就坐落在这里。尽管拥有众多的实验室和一流的设备,但与西方制药公司的研发总部仍相去甚远。该公司的抱负是以不到1亿美元的经费向市场推出新型抗癌药。         西方制药商目光瞄准了印度、中国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5-07-01

  • 生物制药企业如何淘金CRO市场

    新药的研发是一项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事业。新药研发的周期一般是8~14年,需投入资金8亿~10亿美元,这对所有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都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新药研发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环节错综复杂,在研发的整个过程中,不同公司有不同的优势,没有几家公司是新药研发的“全能选手”,能够从头到尾将所有的事情一包到底。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使新药物靶点不断涌现,数量之多,即使是大型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也难以单独完成研发的所有工作。与有潜力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部分药物研发工作外包,等于调动数倍于己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能及时推出新品上市,节约高昂的技术成本。这样能分散研发的风险,提高企业的创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5-07-01

  • 中国生物制药的出路何在?

    ——有关专家认为,加强与西方企业的合作,组建技术行业组织和重视药品质量问题均不失为较好的对策         发展生物制药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们就中国企业如何发展生物制药这个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加拿大mds资融公司亚洲区总裁邱东旭:加强与西方企业的合作      &nb

    来源:康易网

    时间:2005-06-30

  • 积极培育催化生物产业的文化环境

    1973年,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基因工程的第一个成功实验,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正孕育着重大突破,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这场革命前夜 可能需要约20年达到成熟阶段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抢占制高点,已经进行或正在积极进行战略部署或战略 调整。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和经济学界也逐步形成共识,即 生物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在此大背景下,《光明日报》组织深入探讨“中国如何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很有现实意义。许多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为此已提出了很多前瞻性、建设性的策略或建议,如建立高层协调机制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05-06-29

  • 贝克曼1.5亿美金收购基因组学公司Agencourt

    日前,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与私人基因组学公司——Agencourt Bioscience Corp达成协议,以大约一亿五千万美金的金额成功收购Agencourt公司。Agencourt公司2004年的年收入为二千七百万美金。此次收购后,在生物医疗研究和分子测试方面,贝克曼公司将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自动样品制备系统技术。贝克曼公司生物医疗研究部总裁Elias Caro表示,“Agencourt的加盟使得贝克曼-库尔特拥有了出色的核酸科学领域的研发中心。”             

    来源:仪器信息网

    时间:2005-06-29

  • 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人体种耳朵 整容更自然

    从耳朵或骨髓中取一小块做“种子”,最后“种”出一只同样的耳朵来,这一科学梦想已经为期不远。在昨日举行的首届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曾以“裸鼠的耳朵”而震惊世界的组织工程专家曹谊林教授表示,通过开展干细胞的扩增研究,明年有望在人体上再生出耳朵,这一技术将来可广泛用于整形技术,代替硅胶来垫鼻子、下巴等,这将令整容更为自然,少创伤。  “裸鼠的耳朵”长到人身上   组织工程是怎么回事?从正常人体中取一小块组织细胞,让它在体外大量扩增,再回植到组织需要修复的部位,让它修复出一个完整的组织,例如耳朵、骨头等。有人把它叫做“人体打印机”,像打印一样复制任意一块你需要修补的骨头、皮肤。   曾在裸鼠背上“种”出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05-06-29

  • 上海生物材料培植人造骨头

    正在此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传出信息,上海医学界的专家已经在肝癌综合治疗、干细胞治疗心脏病和再生医学等前沿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全球肝癌1/3的病例发生在我国。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如在患者体内动手术,容易引发癌细胞转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樊嘉透露,目前一种新型手术方法——把肝脏取出,体外切除肿瘤解决了这个难题。         再生医学将为很多先天或后期因车祸等造成的组织

    来源: 新华社

    时间:2005-06-29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获新药证书

    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特比奥”,近日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成为世界首个完成rhTPO临床试验并被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目前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是直接输入血小板,费用昂贵、容易感染。作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rhTPO采用现代重组DNA技术,能够特异性提高体内血小板水平,不良反应少,今年第四季度即可完成批量生产。         国家“863”计划、 “十五”重大科技项目——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商品名“特比奥”)在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

    来源:健康报等

    时间:2005-06-28

  • 葛兰素史克将与IAVI合作开发艾滋病疫苗

    6月21日,葛兰素史克公司(GSK)和国际艾滋病疫苗倡议组织(IAVI)宣布了联合开发艾滋病疫苗的计划。这次合作是IAVI第一次与大型疫苗生产商合作进行抗艾疫苗的研发,双方将对一种有希望的新技术的早期研发进行合作。         在研制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时,这种名为“非人类灵长目腺病毒疫苗载体”的新技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项技术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利用非感染性疫苗载体来刺激人体特有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抗击HIV的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已经许可GSK独家使用该技术。    

    来源:医药经济报

    时间:2005-06-28

  • 医药行业上半年业绩平平

    近期药品价格的传闻不断,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因此重挫,投资者不断规避药品降价风险。随着半年报日益临近,投资者开始揣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医药企业上半年业绩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收入增幅逐年缩小         受药品价格不断下滑的影响,医药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增长乏力。2005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剔除马应龙(没有披露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和重组股三精制药(数据前后不可比)后,114家医药上市公司平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来源:中国证券报

    时间:2005-06-28

  • 从一起“专利不侵权”官司透视药品专利之争

    如今,药品专利已经成为制药企业保护自己的利器。围绕专利,我们常见的是中外企业之间的纠纷,国内企业之间的纷争还比较少。   6月23日,为国产新药“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专利纠纷,国内11家知名药企的代表在广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打一场“专利不侵权”的官司。据悉,法院已正式受理,不日将开庭审判。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是由哌拉西林钠与舒巴坦钠两种药物通过4∶1的比例混合制成的复合制剂,它比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疗效更显著。据了解,该药目前国外尚无生产,属我国创新药物,市场前景看好。几年前,国内一些药企从国际文献中获知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便纷纷投入新药的研发。先后有广

    来源:信息时报

    时间:2005-06-28

  • 首个中国生物投资基金诞生

    国际生命科学投资公司百奥威达创业投资公司日前宣布,全球首个专门投资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海外创业投资基金——百奥威达中国基金(BioVedaChi-naFund)正式诞生。这一海外专项中国生物投资基金的诞生,必将大力推进蓄势待发的中国生物技术产业。   百奥威达中国基金首期规模为3500万美元,参与方全部为国际知名的机构投资者,其中包括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属下的淡马锡控股(TamasekHoldings)和HBM生物创投公司等。与此同时,包括上海浦东政府在内的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基金管理方——百奥威达创业投资公司也签订了合作协议,承诺投资500~1000万美元,与该基金联合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05-06-28

  • 乙肝疫苗市场将重新“洗牌”?

    2005年4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酝酿已久的《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此条例对疫苗的流通管理给了新的定位:放开经营,凡符合经营资格的医药商业均可经营二类(自费疫苗),取消省级站及社区的市级站的经营权。这一政策的出台对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生产厂家来说,应该是一个特大的利好消息,也给这些疫苗生产厂家带来无限商机和巨大挑战。针对这一政策性调整,各级防疫部门和厂家在积极研讨对策的同时,也在纷纷猜测:乙肝疫苗市场是否要重新洗牌?   市场价格普遍下滑,有些厂家的价格为何居高不下?   2005年乙肝疫苗市场仍然由两大主流组成: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今年又新增加了大连高新生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05-06-28


页次:366/459  共9178篇文章  
分页:[<<][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