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自然》推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刊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2月7日开幕,并将持续到12月18日。本次会议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即将到期,所以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并达成一个新的协议。 在大会召开期间,《自然》杂志推出哥本哈根大会专刊——《通往哥本哈根之路》(The Road to Copenhagen)。专刊以新闻、特写文章、研究论文、评论、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扫描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与政治。(科学网 梅进/编译)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9-12-16

  • 中国将为全球减排贡献25%的努力

         中国将为全球减排贡献25%的努力 ——访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     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已经制定的能源消费目标将为全球减少碳排放和放慢全球变暖的目标贡献25%的努力。     比罗尔于1995年加入国际能源机构,目前任该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同时担任能源政策经济分析部门负责人。     比罗尔日前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世界能源展望2009”的报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9-12-15

  • 《时代》评选出2009十大新物种(图)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美国《时代》周刊周二(12月8日)评选出2009年度十大新物种,其中“博萨维毛鼠”位居榜首,迷你霸王龙、重达1吨的史前巨蟒均榜上有名。 1.博萨维毛鼠 博萨维毛鼠 如果老鼠让你浑身不舒服,那么你最好不要去新几内亚岛的博萨维死火山(Mount Bosavi)。今年初,一个由英国广播公司(BBC)自然历史节目组导演、科学家和学者组成的探险小组来到博萨维山探寻未知物种。这座死火山的火山口边缘高耸入云,整个地方人迹罕至,生物学家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此发现独一无二的生物。 果真如此,在探险小组发现的新物种当中,包括极为罕见的毛虫、

    来源:新浪

    时间:2009-12-15

  • 中国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11月24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投入运行。目前,资源库收集了3万逾种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的种子。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介绍,资源库具有容纳“海量”种子采集所需的空间。“种质资源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国家根本利益,”昆明植物所物种质资源与基因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立志告诉SciDev.Net,“在粮食、能源、生态等很多方面,种质资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高立志目前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研究高含油量的植物,这些研究将有望用于生物能源的开发。中国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开发实例是由袁隆平等科学家参与研究的杂交水稻。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09-12-14

  • 中国和欧盟推进碳封存计划

    中国和欧盟已经启动了一个碳捕捉和封存(CCS)联合项目的第二阶段,证实了它们的继续合作的愿望。2005年启动的“近零排放煤炭项目”(NZEC)将设立在大庆和吉林油田以及松辽盆地的盐碱含水层,或者设立在苏北盆地的江苏拗陷的油田。中国和欧盟上周(11月30日)在南京举行的第12次欧盟中国峰会上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开始了一个CCS示范厂的设计阶段的工作。欧洲委员会承诺向这个项目提供8600万美元,而该厂有望在2015年完工。这项协议是在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的呼吁以及10月和11月的两份报告提出中国应该接纳CCS之后签署的。这些报告强调了中国储存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力——在其深层盐碱含水层可以储存3000吉吨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09-12-10

  • 全球变暖或有七大惊人后果:过敏加重 物种收缩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2月5日发表文章说,地球上不断变化的气候已经在以某些怪异的方式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肆虐的野火、消失的湖泊、反常的过敏以及死灰复燃的疾病。准备迎接这些奇怪的结果吧。  1.过敏加重  近年来,每到春天就困扰你的打喷嚏和眼睛发痒问题是不是越来越严重?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全球变暖。研究结果显示,与全球变暖相关的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在过敏问题上发挥了作用,因为这让花期提前来临,并让花粉生成量增加。2.生物外壳变厚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让人担心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也会随之增加,二氧化碳水平上升让海水的酸度增加,可能让一些海洋生物难以形成保护性外壳。但是研究表明,二氧化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2-10

  • 德发现数百具史前人类遗骸 食人族或真存在

    杨柳   据英国《泰晤士报》12月7日报道,一个国际考古小组日前在德国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发现500多具史前人类骨骼。他们发现,这些男女老幼可能都是被吃掉的,证实史前真的存在食人族。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骨骼的肋骨都被刮得干干净净,舌头被切下,头皮被剥掉,而头骨顶端也有被切割的痕迹。波尔多大学考古学家布鲁诺·波尔斯汀分析了217具重新拼合的人类骨骼,他说:“我们在一些人类骨骼上发现被烧烤吃掉的痕迹。”  这些骨骼是在德国莱法州赫尔克斯村庄附近发现的,在被放到这些墓穴中之前,很多骨骼似乎都被咬过。这些人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线纹陶文化。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用斧头杀死对方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9-12-09

  • 深海山脉发现神奇新物种:琵琶鱼刺尖带毒

    据英国媒体报道,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和最大的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领域。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们正在海底山脉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以下是科学家们发现的新奇海底物种。 1. “黑色魔鬼鱼”:琵琶鱼 在海面下1000米,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黑色魔鬼鱼”:琵琶鱼。琵琶鱼学名Melanocetus johnsoni,又称“电光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状怪异的鱼类。体长一般为45厘米,最长可达2米。体色从褐绿色到灰黑色,各不相同,体表还具有杂色斑点。琵琶鱼身体扁平,头很大,背鳍和胸鳍发达,还有一条马鞭一样的长尾。尾根与鱼身衔接处长有一排锋利的刺,刺尖可产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9-12-08

  • 盘点八种极度濒危物种:侏儒眼镜猴酷似菲比

    据国外媒体报道,面对可怕的灭绝危机,一些动物表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并最终摘掉了“灭绝”的帽子,其中包括Banggai乌鸦、以犀牛粪为食的乌龟、酷似菲比小精灵的侏儒眼镜猴、越南龟以及大嘴苇莺。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最近进行的一项有关47677种动植物的评估,其中有17291种物种面临灭绝风险,雷伯氏饰边树蛙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只在巴拿马中部艾尔·瓦勒·德·安东周围的山脉地区发现这种青蛙的踪影。森林砍伐以及真菌病是导致它们数量骤减的两大罪魁祸首。根据IUCN公布的濒危动物红名单,自2006年以来,人们只发现一只雄性雷伯氏饰边树蛙,人工繁殖也被实践证明为一种失败的尝试。&n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09-12-08

  • 八种极度濒危物种:奇特乌龟以犀牛粪为食(图)

     北京时间1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面对可怕的灭绝危机,一些动物表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并最终摘掉了“已灭绝”的帽子,其中包括Banggai乌鸦、以犀牛粪为食的乌龟、酷似菲比小精灵的侏儒眼镜猴、越南龟以及大嘴苇莺。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最近进行的一项有关47677种动植物的评估,其中有17291种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图片(图1)中的雷伯氏饰边树蛙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只在巴拿马中部艾尔·瓦勒·德·安东周围的山脉地区发现这种青蛙的踪影。森林砍伐以及真菌病是导致它们数量骤减的两大罪魁祸首。根据IUCN公布的濒危动物红名单,自2006年以来,人们只发现一只雄性雷伯氏饰边树蛙,人工繁

    来源:新浪

    时间:2009-12-07

  • 水稻品种的减少凸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差距

    中国的水稻品种显著下降,引起了对该国粮食安全水平和生物多样性现状的担忧。根据一份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于本月(11月)号Bio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报告,中国的水稻品种在上世纪50年代曾达46,000种,但在最近的几十年间迅速下降,2006年只有1000种。这一研究使用森林覆盖、水质等一系列环境指标来评估中国在恢复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该公约的各个缔约方在2002年同意到2010年显著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增速飞快,但仍需要更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报告说:“除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成为中国国家战略规划的主要部分,生物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09-12-01

  • 科学家称墨西哥的转基因玉米是个坏主意

    对墨西哥在其北部种植转基因玉米感到担忧的科学家说,墨西哥没有准备好保护其天然玉米品种免受转基因品种的侵害。超过2000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请愿书,呼吁终止由Dow农业科学公司和孟山都公司进行的这些试验。在过去的一个月中,这两家公司都获得了种植转基因玉米的政府许可。在之前的11年中,墨西哥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政府官员说已经有了防止基因流从这种作物流向天然品种的措施。种植这种作物的种植园很小,将在不同于天然品种生长的时候种植该作物,而且还将向农民询问转基因玉米是否对他们的作物产生了任何副作用。但是墨西哥的一位著名生物学家José Sarukhán说该国无法安全地进行转基因种植。“如果墨西哥实验性地种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09-12-01

  • “进化”还是“演化”?,Evolution 我们翻译错了吗?

    王德华的博客 (王德华) 注意到郝炘老师在我的博文:今天是《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401:   下评论道:“Evolution 应该翻译成演化,进化带有方向性,是不对的。简单的生物体不都“进化”为复杂的生物体,简单的和复杂的生物体都在不断演化”。留美学者龙漫远先生在为 Why Evolution is True 的中译本《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作的序中也特别强调:“对于中心概念 Evolution,这一被长期误译为”进化“的最重要的单词,(本)书中使用了中国近代最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9-11-30

  • 进化论之争六个焦点:DNA

    孝文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1859年11月24日发表,系统阐述了进化论思想,其中谈到新物种可以通过自然选择由老物种进化而来。150年过去了,《物种起源》仍在遭遇诸多质疑和挑战。对进化论批评声音最大的是智能设计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植物和动物的许多构造都具有超自然智能设计的显而易见的标志。以下是进化论与智能设计论之争的六个焦点问题。  1.脊椎动物的眼睛脊椎动物的眼睛  智能设计论支持者表示,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眼睛无法以楼梯式的递进方式进化。这是因为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时间:2009-11-27

  • 中国建成世界先进的“生物种质银行”

        经过5年的努力,中国第一座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8444种、近7.5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24日,这一种质资源库正式投入运行。           这一资源库与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千年种子库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因而被称为超级“生物种质银行”,         &n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1-26

  • 水母四处泛滥成灾 全球变暖是“祸首”

    本报讯 美国媒体报道称,在日本西北部若狭湾海域,过去渔民不常见的巨型水母,如今却是泛滥成灾:短短几分钟之内,如同小冰箱般大小、一团橘红色的巨型水母随着渔网浮出海面,带有毒液的触须死死地缠住渔网,这群不断蠕动的生物甚至把打捞上来的鱼都挤掉了。更让人担忧的是,伴随着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明显,水母泛滥成灾的情况,近年来在很多国家的沿海海域早已司空见惯,导致了多国旅游与渔业受到影响。  日本:  巨型水母重创日本渔业  看着打捞上来的这群“庞然大物”,日本渔民只有嘟囔着把这些半透明的水母扔回大海,这种巨型水母重达200公斤。作为海洋中的侵略者,水母泛滥正威胁渔民的生计。11月2日,日本一艘10吨重渔船在日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09-11-25

  • 有机农业"绿色循环" 一片水塘"种"出一桌菜

      本报讯  (记者张懿)崇明前卫村的一个大棚里,正上演着一幕绿色农业的和谐景象:水底爬着螃蟹,水面上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在同一片空间,同时养殖着三种农产品。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大棚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物圈”——蔬菜和黄瓜无需另外施肥,其生长所需的养分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也因为蔬菜、黄瓜的根系起到天然过滤器的作用,养螃蟹过程中根本无需换水。        筹建中的上海现代农业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秘书长任娴昨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9-11-20

  •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

    Gordon Conway说,如果中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2011-2015)采纳国际专家提出的低碳路线图,它有可能领导这场新的全球碳经济。这份路线图于今天(11月13日)提交给了中国总理温家宝。它提出了到205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130亿吨、90亿吨或50亿吨同时维持经济增长、到2050年建立一个低碳社会的一些选项。在未来的5年中,能效措施和清洁能源将让单位GDP排放量减少20%-23%。这包括产业重组、更有效利用化石燃料、使用碳捕获和贮藏技术,以及转向清洁能源——到2050年,所有的新能源将是低碳的。Conway说,从改造现有技术从而适应中国环境和在创新与技术上开展更多合作的方面说来,技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09-11-20

  • 地球老矣 二氧化碳消化能力是否在减弱?引发科学界争论

    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否正在减弱?这一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问题近来引起科学界争论,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得出不同结论,一个认为地球“吸碳”能力正在减弱,而另一个则认为地球“吸碳”能力超出人们原先估计。 本周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刊登一篇论文说,在过去50年里,二氧化碳存留在大气中的比例已从40%上升到45%,这说明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减弱。 而就在数天前,美国《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说,尽管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成倍增长,但自1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9-11-18

  • “低碳经济”催热新一轮生物质能源热

    "小秸秆破题大能源"——"低碳经济"催热新一轮生物质能源热   年产秸秆7亿吨,折合成标煤约为3.5亿吨,相当于7个神东煤田,全部利用可以减排8.5亿吨二氧化碳。在日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召开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现场会上,以秸秆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利用成为热议话题。   与会人士认为,在我国长期以煤为主且供求缺口较大的能源结构中,生物质"绿色能源"如能得到快速发展应用,不仅将有效弥补我国煤炭能源的不足,而且其带来的环保减排效应不可低估。   秸秆资源化纳入国家行动   "村村点火、田田冒烟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9-11-16


页次:50/84  共1680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