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Nature》:成功分离纯化人类肺癌基因BRCA2蛋白

       生物通报道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生物化学家们终于成功地分离纯化出人类肿瘤抑制蛋白BRCA2,该项研究成果分别由三个实验室获得。研究论文在线刊登于22日的《Nature》和《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为研究者进一步了解肺癌发病机制、对肺癌进行诊断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    BRCA2基因是在1994年被发现的,BRCA2与其他的肿瘤抑制蛋白包括相关蛋白BRCA1串联在一起,参与细胞周期损伤DNA修复。当编码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可导致肺癌、卵巢癌和其他类型肿瘤的发生。研究者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24

  • 德研究者用物理模型确定核小体分布

        生物通报道  真核生物的DNA基因组高度压缩存在于细胞核中。大部分DNA都紧密缠绕在可使之排列紧密的蛋白质(即组蛋白)上,以便构成核小体的结构,柔性DNA将核小体成串连接(缠绕形成类似珍珠项链的结构)。这种结构在调控基因活性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导致特异性细胞合成表达特异性蛋白。    慕尼黑大学的生物物理教授Ulrich Gerland 和 Wolfram Möbius最近通过一种新的模型描绘了核小体围绕核心转录起始位点分布的情况。转录是将遗传信息转化成蛋白质的第一步。转录起始位点的DNA脱离核小体。两位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24

  • 一条新分子信号级联放大反应促进葡萄糖摄取

         生物通报道  哈佛大学锻炼和运动学科系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在锻炼时肌肉中激活的新分子信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杂志上。    运动锻炼时骨骼肌消耗脂质和糖类。糖类包括储存在肌肉内的糖原和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最主要的葡萄糖代谢组织,骨骼肌是研究促进葡萄糖转运细胞内信号途径的最理想模型。此外,收缩诱导信号刺激葡萄糖转运的机制与胰岛素的利用完全不同。因此对于胰岛素耐受的个体,收缩诱导信号途径是另一种促进葡萄糖吸收的信号途径。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这条信号途径可作为另一条药物介入调节糖代谢异常的信号途径。&nb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24

  • 灵感来自骨髓移植 科学家借助造血干细胞基因抵抗艾滋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在如何延长艾滋病患者生命方面取得颇多成果,但如何根治这一疾病仍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 美国《洛杉矶时报》8月21日报道,一些研究人员从一次罕见的骨髓移植手术中获得灵感,展开多项实验,希望借助造血干细胞基因“修剪”使人体自身具有抵抗艾滋病的能力。 灵感 德国柏林一名白血病患者2007年打算接受骨髓移植。他同时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这名患者的主治医生格罗·许特尔当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同时治愈这两种疾病呢?” 其实,尽管艾滋病对一些人而言意味着噩梦,但对另一些人却无法构成威胁。这些人天生携带CCR5德尔塔32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8-24

  • 研究发现慢性炎症和癌症之间新联系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美国科学促进会近日报道,癌症不一定有炎症反应,但慢性炎症有助于肿瘤细胞生长。在当前热门的“炎—癌链”研究中,美国科学家揭示了慢性炎症和癌症之间存在的一种新联系。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梅西癌症中心的科学家沙拉·斯派杰博士、塔马兹·卡杜拉博士及合作者发现,一种名为S1P(  1-磷酸-鞘氨醇)的脂性传导介质,在炎症和癌症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研究论文发表在今年6月版的《自然》杂志上。    S1P是血液中一种能影响免疫细胞流通的介质,能有效刺激细胞生长。该研究提出,S1P是一种遗漏的辅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8-24

  • 日发现“孟德尔分离定律”发生机制

         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日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动植物遗传过程中,显性基因得以表达,而隐性基因表达被抑制的原因。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对植物品种进行改良。    很多动植物都会将体内的部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子一代在很多情况下只表达出基于一方基因的性状(显性性状),而基于另一方基因的性状(隐性性状)则被暂时隐藏而未表现;在子二代中,上述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都有所表达。这样的遗传规律被称为“孟德尔分离定律”。    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教授高山诚司和研究员樽谷芳明率领的小组以一种日本土生油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8-24

  • 美学界要求哈佛公开一例学术不端调查详细结果

    NSF和NIH科研诚信办公室目前均拒绝对此发表看法  近日,《科学》网站报道了哈佛大学知名心理学家Marc Hauser因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校方调查的事件。然而消息一出,在心理学领域却并未引起多大的震动。事实上,自从校方将Hauser所在实验室里的电脑搬走开始,有关流言就已经传出达三年之久了。直到今年一月份调查结束,对此事件的议论早已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而哈佛校方拒绝公布此事详细调查结果,一些研究人员对此表示失望。 “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些科学家来说,他们希望以Marc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研究,他们需要知道Marc的学术不端对他的研究成果具体有多大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进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0-08-24

  • 中国新一轮海归潮来临 呼唤“人才认识革命”

    最近在美国硅谷的一次宣讲会,被中关村管委会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主任颜梅津津乐道。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率队远赴东京、多伦多等多地进行政策宣讲,对接海归。在美国硅谷的宣讲会,一下子来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出国人员都已经多次回国考察了,对中关村都相当了解,对创新项目、开办公司的过程考虑得已经非常成熟。 新一轮海归热潮正在涌动,而“回归本土,中国机会”,已成为这一轮归国潮中的两个关键词。 教育部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 新一轮海归潮来临,我们准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0-08-24

  • 科学家称头部斑点可判断黄蜂是否具有攻击性

    北京时间8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如何判断一只黄蜂好不好惹的方式,那就是直接与它们面对面,进行近距离观察。很显然,验证他们的这一发现需要勇气和胆量,所以理智的做法还是选择相信。根据科学家的发现,一只黄蜂是否比较具有攻击性体现在它们头部的斑点上,黑色斑点越多,就越凶猛好斗。由于尾刺的存在,对黄蜂进行的任何观察都有可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结局。 纸巢黄蜂拥有一张图案复杂的脸,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伊丽莎白·蒂贝特斯博士决定弄清楚其中的玄机。蒂贝特斯认为斑点数量多的黄蜂更凶猛好斗,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一理论,她把死黄蜂放在糖块上面,同时在它们脸上画上特殊图案。在此之后,她发现其

    来源:新浪科技

    时间:2010-08-24

  • “柔性键”帮助血液凝固

    “von  Willebrand因子”与血小板表面上“糖蛋白Ib  a”的结合调控血小板的交联,是血液凝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将一个受体与其配体在单个分子中联系起来以测定结合和断开过程的一种新方法,Kim等人识别出一个以前没有被识别处的键行为类型。“受体—配体”键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所谓的“轻力”(low  force)状态,另一种是更为稳定的状态——该状态是当施加张力时出现的,使该键相对于所施加的力保持稳定。这种“柔性键”行为——它涉及两组“滑动键”(键寿命随负载增加而缩短)而不是“逆锁键”(键寿命随所施加的力增加)之间的切换——的发现,对于了解与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08-24

  • 新型血液测试可知哪些人会患肺结核

         许多人都携带有可致肺结核的结核杆菌,但只有一部分人最终发病。一项最新国际研究说,一种新的血液测试技术可发现究竟哪些病菌携带者最终会患病。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英国、美国和南非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这种测试技术。据介绍,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人都接触或感染了结核杆菌,但病菌携带者中只有10%的人会发病。研究人员发现,发病者的基因在活动性上有一个特征。与分析基因图谱不同,基因活动性关注的不是存在哪些基因,而是哪些基因在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提取了几十名结核杆菌携带者和已发病者的血液样本,使用上述基因活动性特征进行比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8-24

  •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系统激活机制

       德国亥姆霍茨慕尼黑中心19日发表公报说,该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一氧化氮作为信使物质激活植物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机制。该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免疫系统复杂的机制。     研究人员以农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发现,在拟南芥的细胞中存在一个名为NPR1的基因,它是植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病基因。研究人员发现该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被一氧化氮激活后会分散进入各细胞核,激活免疫基因。   植物同动物一样也有免疫系统,能帮助植物对抗入侵的病原体。进一步理解植物免疫系统的复杂机制对防治病虫害非常重要。   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植物细胞》杂志网络版上。&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8-24

  • 还原“超级细菌”事件

    一种令人恐惧的细菌、一个颇具争议的命名、一场喋喋不休的争论、南亚“超级细菌”事件被全球媒体热炒,既让人惊心,又让人匪夷所思。  “超级细菌”真的来了,但它真的如洪水猛兽么?有关答案并不简单。在对“超级细菌”保持时刻警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本次事件重新做一番审视。  细菌抗药性超强  说本次事件让人惊心,是因为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11日刊登研究报告称,英国医院发现一类新的超级耐药细菌,感染者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受过外科手术。这种细菌抗药性极强,研究显示,这些“超级细菌”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药性,目前已感染英国、美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个别居

    来源:新华国际

    时间:2010-08-24

  • 研究发现一“死亡基因”复活后会给身体捣乱

         如果将人类的基因组比喻成一本书,那么这本书的编排并非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精良,而是充斥着不少错漏,因为基因组中存在一些垃圾信息——人类长期演化过程中存留下来的“死亡基因”或“无效基因”。    来自荷兰和美国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由于一个“死亡基因”的复活,导致面肩肱型营养不良症这种遗传性肌肉疾病的发作。    通常情况下,基因组中含有的垃圾信息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但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这些垃圾信息中的某个“死亡基因”在一些人体中复活并重新发挥作用,干扰了人体这部精密仪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8-24

  • 华裔院士Science解析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PhytoCeutica, Inc.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芍药,黄芩等中药制成的实验室配方有助纾缓结肠和直肠癌病患在接受化疗时产生的副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华人教授郑永齐教授,他从事药理学、生物科技、中西药开发等研究长达30多年,在肿瘤及病毒药理学方面的显著成果及贡献扬名于海内外,被称为肿瘤药物研究的先驱。郑教授现任中药全球化联盟主席顾问、"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康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药理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23

  • 《Science》: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新遗传模型

        生物通报道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是一种遗传性肌肉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20,000,受其影响最严重的是脸、肩和上臂等部位的肌肉。虽然它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导致患者逐渐丧失活动能力。例如面部肌无力会使FSHD患者出现咀嚼和说话困难。    “直到现在研究者对于FSHD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因而无法开发出除对症治疗之外有效的治疗。”国立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项目负责人John Porter博士说:“在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疾病模型,将所有复杂的发现联系起来。研究者通过它可以检测新的理论和开发有潜力的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8-23

  • 美推荐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降低心脑疾病

      在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除生活方式的改善外,服用阿司匹林已成为极为普遍的药物干预措施。不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胃肠道不良反应。  医学专家指出,凡是具有多个危险因素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早期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这些因素包括:吸烟史、酗酒史,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高脂血症等。同时,注意年龄与性别间的差异,美国预防署特别工作组的建议为:①45岁~79岁的男性,在降低心肌梗死的益处超过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时,推荐使用阿司匹林;②55岁~79岁的妇女,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益处超过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时,推荐使用阿司匹林;③在80岁以上老年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08-23

  • 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

    美国《科学家》杂志2010年5月号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亚历山大·施奈德关于科研四阶段和科学家四类型的思想。施奈德本人是生命科学家,并非科学哲学家,但是他的分析很有见地。 施奈德注意到,某些类型的科学家总是被某一类型的科学所吸引,某类项目申请总是较易获得批准,而其他类申请则不易获得批准。于是,他提出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他认为,科学可分为四个类型或者说处于四个阶段,科学家也相应分为四类。 第一类(处于科研第一阶段)科学的使命,是向世界引入新概念和新设想,如DNA双螺旋结构。这类科学家必须是不求精确的,不受已知学说羁绊的,不在乎犯错误的。 第二类(处于科研第二阶段)的科学家往往被第一类科学家所聘用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8-23

  • 小RNA有望成为慢性炎性痛新药标靶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小RNA(核糖核酸)会调节与慢性炎性痛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这种与已知的疼痛机理完全不同的机制,可能是慢性炎性痛的最大弱点。研究人员称,新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治疗慢性炎性痛的全新药物。     疼痛有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分。与急性疼痛相比,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对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更大。许多慢性疼痛是由如关节炎等炎症引起,称为慢性炎性痛。   伦敦大学学院的约翰·伍德教授指出,当一个人经受慢性炎性痛时,其痛阈会急剧降低,看似平常的行为,如走路、穿衣,都可能引起疼痛。慢性炎性痛可通过镇痛药来治疗,但这类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8-23

  • 芬美研究人员开发出致病菌快速检验仪

       芬兰和美国研究人员最新研制出的一种仪器可快速准确地确定致病菌种类,从而有望减少抗生素滥用。          据芬兰媒体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应用物理系的芬兰研究人员佩伊弗·金努宁和美国同行布兰登·麦克诺顿研制出一种新型仪器。把致病菌放入这种仪器后,仪器中旋转运动的磁性颗粒会附着在病菌表面。根据不同细菌导致磁性颗粒旋转速度变化的不同,检验人员可准确判断出致病菌的种类,为准确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08-23


页次:2061/2937  共58722篇文章  
分页:[<<][2061][2062][2063][2064][2065][2066][2067][2068][2069][20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