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南非东开普省河流功能水力分区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与驱动机制

    论文解读在塑料污染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因其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已成为新兴环境威胁。尽管淡水系统是陆地塑料入海的关键通道,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宏观输运过程,对河流内部水力单元如何调控MPs分布的认识仍存在重大缺口。传统观点认为MPs浓度会随河流下游递增,但近年发现其空间分布呈现复杂斑块化特征,暗示局部水力条件可能比污染源距离更具决定性。这种认知局限使得现有监测方案难以准确评估河流MPs生态风险,也阻碍了针对性治理策略的制定。为破解这一难题,南非的研究团队选择东开普省两条典型城市河流——Buffalo河和Swartkops河作为研究对象。这两条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5-28

  • 父母代膳食砷暴露通过HPG轴失调和DNA甲基化改变导致斑马鱼子代生殖与发育损伤

    砷作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其生殖毒性在哺乳动物中已有较多研究,但对水生生物尤其是跨代效应的认识仍存在显著空白。更关键的是,父母代暴露如何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生殖发育,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在鱼类模型中得到系统解答。既往研究表明,砷可通过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axis)影响性激素合成,但关于其是否通过改变DNA甲基化模式产生跨代效应,特别是母系与父系暴露是否存在差异,成为环境毒理学领域亟待破解的谜题。针对这一科学挑战,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创新性研究。他们以斑马鱼为模型,设计精巧的三代实验体系:F0代成年鱼分别通过膳食暴露30、6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5-28

  • 干旱对全球植被绿度、覆盖度与生产力的滞后及累积效应研究

    论文解读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上升,成为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的"隐形杀手"。植被作为地球的"绿色脉搏",其生长状态直接关系到碳循环、气候调节等关键生态功能。然而,传统研究多聚焦干旱对植被的即时影响,忽视了滞后效应(指干旱发生数月后仍持续影响植被)和累积效应(长期干旱压力的叠加作用)这两个"延迟反应"机制。更棘手的是,现有结论往往基于单一植被指标或区域尺度,难以揭示不同植被特征(如绿度、覆盖度、生产力)的响应差异,也无法回答"哪些植被类型最脆弱""干旱影响会持续多久"等核心问题。为此,中国研究人员联合团队在《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

    来源: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时间:2025-05-28

  • 市场机制是农业减排的合理路径吗?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计划的证据

    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持续上升,尤其是二氧化碳(CO₂)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推手。如何在不影响农业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探究市场机制在农业减排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温州肯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题为 “Is market mechanism a reasonable path for agricul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carbo

    来源: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时间:2025-05-28

  • 《巴黎协定》全球盘点机制如何推动低碳转型?——国际制度促进社会技术系统变革的潜力分析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背景下,《巴黎协定》设立的"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 GST)机制被寄予厚望,但现有研究对国际制度如何促进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缺乏系统认识。针对这一空白,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发表重要成果,通过构建"国际制度-系统转型"分析框架,首次全面评估了GST推动低碳转型的实际效果。研究背景凸显双重矛盾:一方面,社会技术转型研究多聚焦国家案例,忽视国际维度;另一方面,国际气候政策研究长期将气候变化视为国家间分配问题,缺乏转型视角。这种理论割裂导致全球气候治理难以有

    来源: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时间:2025-05-28

  • 尼泊尔非保护区内人-懒熊冲突的时空特征与风险因素解析

    在尼泊尔南部的Trijuga森林,一种看似温顺的动物——懒熊(Melursus ursinus),正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潜在威胁。这种以白蚁为食的大型哺乳动物,尽管没有领土意识,却因与顶级捕食者(如孟加拉虎)长期共存的进化压力,发展出极强的防御性攻击行为。随着人类活动不断侵入森林,人-懒熊冲突已成为该地区最严峻的野生动物管理挑战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尼泊尔约80%的懒熊栖息地位于保护区(PAs)之外,这些区域缺乏系统的监测和保护措施,导致冲突频发且缺乏有效应对策略。更棘手的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而尼泊尔特有的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可能使冲突模式呈现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科学空白,来自

    来源: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时间:2025-05-28

  • 鳟鱼皮在循环生物经济中的价值实现:生态皮革生产及鞣制废水与鳟鱼副产物的厌氧共消化研究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下,皮革工业的环境难题日益凸显。传统皮革生产依赖哺乳动物皮,伴随大量废水排放,其中矿物鞣制使用的铬盐毒性显著,而 vegetable tanning 虽更环保但仍面临 effluent 处理成本高的挑战。与此同时,渔业每年产生大量鱼皮等副产物,仅 45% 鱼类质量被利用,其余被丢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产品,同时实现皮革生产的绿色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与产业问题。来自摩洛哥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鳟鱼皮在循环生物经济中的综合利用研究。他们的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Challenges》,为皮革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

    来源: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时间:2025-05-28

  • 哥伦比亚山区城乡结合部山洪早期预警系统的经验教训与多灾种预警体系转型研究

    在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的云雾缭绕处,马尼萨莱斯市正面临着一场与自然的艰难博弈。这座被陡峭地形环抱的山城,每年要应对高达3500毫米的降雨量,短时暴雨常在25-55分钟内引发山洪和滑坡。更棘手的是,城市扩张让大量居民区侵入脆弱地带,2011年单年就造成20人死亡,2017年暴雨更引发30处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0-2019年水相关灾害比前十年增长9%,而这座典型的热带山地城市,正是这场全球危机的微观缩影。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国立哥伦比亚大学马尼萨莱斯分校联合当地消防部门、环境机构CORPOCALDAS等力量,开展了一项历时28年(1996-2024)的追踪研究。他

    来源: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时间:2025-05-28

  • 基于度量学习的少样本轮胎痕迹智能识别方法TireNet研究

    在交通事故调查领域,轮胎痕迹作为"路面指纹"对车辆识别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技术面临三重困境:传统特征提取方法对光照和路面条件敏感;深度学习依赖海量标注数据,而实际案件中可用样本极少;开放环境导致的类内差异使细粒度识别更加困难。延安大学团队在《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发表的研究,通过创新性融合计算机视觉与元学习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研究团队采用三项核心技术:1) 构建含1700张样本的开放环境轮胎痕迹数据集,覆盖46类车辆在不同天气、路况下的痕迹;2) 设计坐标注意力增强的ResNet12网络,通过水平

    来源: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时间:2025-05-28

  • 农业与园艺科学中的性别化历史:全球视野下的女性贡献与权力交织

    在传统科学史叙事中,农业与园艺领域常被视为男性主导的技术实践,而女性贡献长期被边缘化。随着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与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科学史中的权力结构。《Endeavour》期刊最新特辑《Ceres》集结多国学者,首次系统梳理了19-20世纪全球范围内女性如何参与并重塑农业与园艺科学,同时揭露殖民扩张如何通过“生态帝国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将科技工具化,服务于土地掠夺与文化压制。研究团队采用跨学科方法,结合档案分析(包括教育记录、协会档案与展览文献)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重点考察澳大利亚、南非等殖民

    来源:Endeavour

    时间:2025-05-28

  • 基于边缘计算与深度学习的低成本鸟类鸣声监测系统:一种灵活混合物联网架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生物多样性监测已成为生态保护的核心课题。鸟类作为环境健康的"哨兵",其种群动态能灵敏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然而传统监测方法面临严峻挑战:雷达监测成本高昂,公民科学依赖人工观察,而自动录音设备又受限于音频传输的高带宽需求——尤其在偏远地区,缺乏4G/5G网络覆盖使得实时监测几乎不可能。更棘手的是,现有深度学习模型多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不仅产生高延迟,在传输原始音频时还会消耗大量能源。这些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大范围、长周期的鸟类种群研究,特别是在岛屿生态系统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拉斯帕尔马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cological Informatics》发

    来源:Ecological Informatics

    时间:2025-05-28

  • 基于纹理描述符的浑浊温带水域石礁图像自动分类方法评估

    在波罗的海这片全球最大的半咸水海域,浑浊的海水长期阻碍着科学家们对海底石礁生态系统的观测。这里不仅是欧盟栖息地指令保护的生态要地,更是蓝贻贝(Mytilus edulis trossulus)和红藻(Furcellaria lumbricalis)等关键物种的栖息天堂。然而,水体中悬浮颗粒造成的低能见度(Secchi深度仅3-10米),使得传统水下图像(UI)分析方法举步维艰。更棘手的是,随着海上风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加剧,如何高效监测这些敏感生态系统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面对这一难题,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Saulė Medelytė团队在《Ecological Informatics》发表了一项开创

    来源:Ecological Informatics

    时间:2025-05-28

  • 中国干旱农业区基于 Sentinel-2 多时相合成数据评估土壤盐渍化的最佳时间窗口

    在广袤的干旱农业区,土壤盐渍化如同隐匿的 “耕地杀手”,悄然侵蚀着农田生产力。全球超五分之一的灌溉土地受其困扰,每年造成超 27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中国新疆等内陆干旱区,不合理灌溉与气候干旱双重作用下,盐渍化问题尤为突出,90% 的新垦耕地受其制约。传统土壤监测依赖人工采样,耗时费力且覆盖范围有限,而遥感技术虽具备宏观监测优势,却面临两大棘手挑战:一是云雾等气象因素导致卫星数据缺失,二是农业活动频繁使裸土暴露期缩短,难以捕捉纯净的土壤光谱信号。如何从复杂的时空数据中精准锁定土壤盐渍化的 “最佳观测窗口”,成为全球农业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焦点。为突破这一困境,中国研究人员以新疆渭干河 - 库车河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28

  • 基于个体检测位点的生境表征显著提升物种分布模型性能——以鸟类研究为例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犹如生态学家的"水晶球",通过关联物种出现数据与环境特征来预测潜在分布范围。然而这个水晶球长期存在一道裂痕:传统方法将观测者所在位置默认为物种出现点,却忽略了鸟类往往在数十米外被侦测的事实。这种定位误差在异质性景观中尤为突出,可能导致生境特征严重错配。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北美繁殖鸟类调查等重大监测项目多沿道路开展,而道路周边生境往往与鸟类实际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为破解这一难题,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利用包含10,844个调查点、198种繁殖鸟类的"俄勒冈2020"项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28

  • 450年自然滑坡堰塞河谷农田土壤水分动态:降水响应机制与可持续农业启示

    在黄土高原这片被称作"中国生态屏障"的特殊区域,一场持续了450年的农业奇迹正在黄土洼村上演。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谚语"筑坝如筑仓,拦泥如屯粮"道出了滑坡堰塞形成的河谷农田(NLDF)的重要价值。然而,随着"治沟造地"(GLC)工程的大规模推进,新建的26.67×104 hm2农田却频频出现土壤盐渍化、耕性下降等问题,与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持肥力的自然堰塞农田形成鲜明对比。这引发了科学家的思考:这些"活文物"般的古老农田究竟藏着怎样的水分调控密码?为了破解这个谜题,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选择了黄土高原腹地有着455年耕作历史的黄土洼NLDF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19-2020年的高频监测,他们发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28

  • 气候变化下山地森林落石防护功能的可持续管理:基于茎干尺寸分布优化的适应性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山地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森林的落石防护功能正受到严重威胁。岩石崩塌是山区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的重大危害,而森林通过拦截、偏转或阻止滚石运动发挥关键防护作用。然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土壤水分变化以及树种适应性改变,使得传统森林管理策略的长期有效性受到质疑。瑞士等山地国家长期依赖"可持续防护林管理指南(NaiS)"指导实践,但其基于历史气候条件制定的"目标剖面"(target profile)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是否依然适用,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研究,首次将动态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28

  • 非洲稀树草原象关键连接区识别:基于多尺度物种分布模型与景观连通性的整合研究

    非洲稀树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是生态系统的 “工程师”,对维持 savanna 植被结构、种子传播和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然而,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其种群数量锐减 60%,主要威胁来自偷猎与栖息地丧失。随着农业扩张和人类活动加剧,象群栖息地被切割成孤立斑块,导致种群基因交流受阻、生态功能衰退。如何在大尺度上精准识别象群迁徙走廊,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成为非洲生态保护的紧迫课题。为攻克这一难题,来自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坦桑尼亚为研究区域,开展了一项融合多尺度物种分布模型与景观连通性分析的创新性研究。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构建了能够反映非洲稀树草原象生存环境

    来源:Ecological Modelling

    时间:2025-05-28

  • 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基于多源遥感与HDT模型的生态脆弱区碳减排路径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草原与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制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煤炭生产基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严峻矛盾。该地区拥有亚洲东部最完整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却因大规模矿产开发导致草地退化、碳汇功能下降。更棘手的是,现有研究对这类"草原-矿区过渡带"的土地利用碳排放(LUCE)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认知不足,严重制约了区域碳减排政策的精准制定。为破解这一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该工作整合了1990-2020年30米分辨率的多时相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28

  • 并发干旱对全球净初级生产力损失的主导影响

    论文解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作为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陆地生态系统(TEs)的碳循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并发干旱(CDs),即气象干旱(MD)和土壤干旱(SD)的同时发生,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然而,关于CDs对全球净初级生产力(NPP)损失的具体影响及其机制,现有的研究仍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某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旨在量化CDs对全球NPP损失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驱动因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数据和模型。首先,他们利用了1982年至2022年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以及标准化并发干旱指数(

    来源:Ecological Indicators

    时间:2025-05-28

  • 生态经济学实践:巴塞罗那城市"甜甜圈"模式对可持续转型的启示

    当前人类正面临"地球系统越界"的严峻挑战,Rockström等学者提出的行星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理论指出,全球生态系统的九大临界点已有六项被突破。传统以GDP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作为资源消耗主体贡献了全球75%的碳排放。在此背景下,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倡导将经济系统重新嵌入生态约束,而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经济学"(Doughnut Economics)框架因其可视化社会基础与生态上限的双重边界特征,成为指导城市转型的新范式。巴塞罗那市政府联合DEAL(Doughnut Economi

    来源:Ecological Economics

    时间:2025-05-28


页次:615/1051  共21011篇文章  
分页:[<<][61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