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助力环境研究系统评价证据筛选:融合大语言模型与专业知识的创新之举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就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拼图游戏。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从各自角度探索人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术语和数据类型。在进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s)时,建立统一的纳入标准并综合证据变得异常困难。传统的手动证据筛选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容易出现人为错误,就如同在拼图时,人工一块一块地比对,不仅效率低,还可能因为疏忽拼错位置。而且,由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对纳入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证据筛选结果的不一致和不可靠,这无疑给环境科学的研究进展带来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Scho
来源:Environmental Evidence
时间:2025-04-16
-
厌氧消化沼液与牛粪尾管施用后的氨排放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 AD)技术因其能同时实现有机废弃物处理、能源生产和养分循环的三重效益而备受青睐。通过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清洁能源,而残留的消化液(沼液)则富含植物可利用的氮磷养分,被视为替代化肥的绿色选择。然而,这一"变废为宝"的过程却暗藏环境隐忧——在AD过程中,有机质的降解会显著提升沼液的pH值和铵态氮(Total Ammoniacal Nitrogen, TAN)含量,这两者正是驱动氨(Ammonia, NH3)挥发的关键因素。NH3不仅是大气中PM2.5的重要前体物,还会通过氮沉降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这使得沼
来源: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时间:2025-04-16
-
复合菌剂调控内蒙古呼伦贝尔天然牧草青贮的微生物群落与发酵特性:提升发酵品质与营养保存的创新策略
在广袤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天然牧草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来源。然而,这里独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31℃)、夏季温暖多雨(27℃),加上集中降雨的天气特点,给传统干草制备带来巨大挑战。雨季收割导致牧草干燥困难,营养流失严重,粗蛋白(CP)含量从鲜草的8.33%骤降至干草的4.96%,中性洗涤纤维(NDF)高达65.9%,严重影响饲料品质。如何在这种特殊气候条件下保存牧草营养,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针对这一难题,内蒙古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现代裹包青贮技术与复合乳酸菌(LAB)接种剂相结合,开展了一项为期240天的系统研究。他们使用爱尔兰McHale F500裹包机,比较了
来源: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时间:2025-04-16
-
深耕细究:少耕虽改善土壤生物指标,却为何阻碍小麦生长与品质提升?
在广袤的旱地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传统的高强度耕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种植的基本需求,但却给土壤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它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有机物质减少,进而影响土壤中各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这不仅威胁到土壤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以往的研究虽然对土壤生物和功能有所关注,但大多没有将其与农作物的实际表现联系起来。而且,不同耕作方式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驱动因素也尚不明确,这使得农民在选择耕作方式时往往无所适从。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西班牙国家食品研究与技术研究所(INIA-CSIC)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4-16
-
保护性农业对侵蚀坡面碳动态的影响:全球综合分析 —— 为理解侵蚀背景下碳循环机制提供新视角
保护性农业是农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研究人员基于全球田间试验数据,系统研究了采用各种保护性措施后侵蚀坡面的侵蚀过程和碳动态。结果显示,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农业平均减少径流 8.8%,但显著降低泥沙流失 34.2% ;显著增加 10cm 表层土壤有机碳积累 27.7% ,减少土壤有机碳损失 31.2% ,不过会使泥沙中土壤有机碳浓度增加 15.2%。保护性农业对地表碳矿化影响极小,但显著提高径流和泥沙中碳矿化率 63.7%。秸秆覆盖在控制侵蚀、减少土壤有机碳损失和积累方面作用关键,少耕效果最差。该研究定量总结了保护性农业下侵蚀坡面的基本碳动态,为理解其在侵蚀背景下对碳积累、侵蚀和矿化的影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4-16
-
坦桑尼亚南部高地:种植牧草提升奶牛养殖效益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键作用
在坦桑尼亚南部高地的混合小农户奶牛养殖系统中,采用人工种植的牧草对于提高生物量产量、牛奶产量以及土壤健康状况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农民仍继续依赖危地马拉草、罗得西亚草和象草等传统牧草品种作为饲料。本研究结合农场牧草试验的生物物理数据与简单的环境计算方法来评估生物量生产。研究人员利用来自三个地区(姆芬迪、恩琼贝和伦圭)的六项试验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了 14 种不同牧草处理的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并对三年期间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进行了量化。随后,这些实证数据被纳入对典型奶牛养殖的事前环境评估中。主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牧草表现存在显著差异,降雨量最高的伦圭地区干物质产量最高。豆科牧草与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4-16
-
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小麦产量差距的环境成本量化与气候韧性育种策略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作为中国"粮仓"的长江流域正面临严峻挑战。该地区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但近年来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降水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区域产量差距显著——上游地区产量比下游低36-41%。更令人担忧的是,气候模型预测到2050年代,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雨养小麦产量将分别下降12%和24%。面对耕地面积缩减与粮食需求增长的双重压力,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提升作物气候韧性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系统量化了长江流域小麦产量变异的气候驱动因素与环境代价。研究结合1980-2020年县级小麦产量数据与APSIM过程模型,分析了
来源:Agricultural Systems
时间:2025-04-16
-
1984-2021 年瑞士积雪覆盖时空演变:基于卫星数据的深度剖析与资源管理启示
瑞士,这片以雪山美景闻名于世的国度,有着 “欧洲水塔” 的美誉,其近 10% 的水资源储量,宛如一座天然的 “水城堡”,滋养着欧洲大地。在这丰富的水资源中,40% 的河流水量源自积雪融化,积雪成为瑞士乃至整个欧洲地区水循环的关键一环。它不仅在水资源管理、水力发电和高山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还凭借着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为瑞士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阴影逐渐笼罩这片美丽的土地。随着气候变暖,高海拔地区的气温上升更为显著,冰川加速退缩,积雪覆盖范围、数量和持续时间都在不断减少,永久冻土也开始解冻。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水资源的供应,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4-16
-
城市中广泛分布的入侵蜥蜴面临食物限制的证据: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在城市的钢筋丛林中,各类生物的生存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变化,其中节肢动物数量和多样性的下降尤为显著。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节肢动物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还可能通过食物网对依赖它们的生物产生连锁反应。目前,虽然已知节肢动物减少会影响城市生物,但城市食物限制的程度和范围尚不明确。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来自美国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来源:Urban Ecosystems
时间:2025-04-16
-
越南海防市渔民与当地居民对红树林保护的支付意愿:关乎生态与民生的关键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的红树林一直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威胁,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举措已成为越南林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了越南海防市两个依赖红树林生存的用户群体(渔民和当地居民)家庭为红树林保护付费的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的影响因素。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来估计用户群体为感知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效益愿意支付的金额。所有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估计为 360,000 越南盾(15 美元),其中渔民的支付意愿约为 523,000 越南盾(21.79 美元),而当地居民的支付意愿仅为 40,000
来源:Small-scale Forestry
时间:2025-04-16
-
综述:水资源开发对热带依赖水流渔业的影响——以北澳大利亚为例
在湿旱热带地区,河流水流维系着从淡水到海岸带的完整渔业资源链。北澳大利亚作为全球少数仍保持自然水流模式的区域,为研究水资源开发对热带渔业的生态水文影响提供了理想案例。这篇综述聚焦15种具有商业、休闲和原住民捕捞价值的鱼类及甲壳类,揭示了水流依赖性物种面临的多重威胁。水流依赖性与栖息地利用的生态密码甲壳类物种如白对虾(Penaeus merguiensis)和巨型泥蟹(Scylla serrata)的生命周期与季节性水流紧密耦合。白对虾幼体依赖25‰的最适盐度(25 ppt)在河口生长,而成年个体需淡水脉冲触发向海迁移。研究显示,强湿季年份的蟹类捕捞量比中等年份高出67%,但若取水量使水流降至中
来源: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时间:2025-04-16
-
优化轮作模式与氮肥管理,提升优质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NUE)的关键研究
优质粳稻(japonica rice)因其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太湖地区备受青睐。然而,过量使用氮肥(N)对作物品质和环境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农业实践。本研究考察了优化作物轮作模式和氮肥施用策略对优质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NUE)的综合影响。研究人员在太湖地区采用裂区设计,评估稻 - 羊肚菌和稻 - 麦轮作系统,以及常规施氮量、减氮 10%、15%、20% 和零氮这五种施氮水平的效果,分析优质粳稻品种在这些条件下的表现。在稻 - 羊肚菌轮作中,连续两年减氮 10% 的处理产量较高(9.26 - 10.81 t ha-1),与常规施氮相当且优于其他减氮
来源: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时间:2025-04-16
-
城市化环境因子对龙虱离水行为的干扰效应及其保护启示
城市化环境因素正对龙虱科(Dytiscidae)水生昆虫的行为与种群产生多维度干扰,但缺乏系统监测数据。基于497名水上运动者及休闲垂钓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团队在中国某亚热带渐进式城市化区域发现了龙虱的定居现象。为解析城市环境压力对龙虱的生态干扰机制,研究者以中华龙虱(Dytiscus sinensis)成虫为模型,通过离水行为(栖息地适宜性自主评估指标)实验验证了三种胁迫因子的独立效应:夜间人工光照(ALAN)较黑暗条件显著抑制离水行为(P<0.05);32°C高温组比25°C对照组离水个体显著增多;而16°C与25°C水温组间、饥饿与饱食个体间的离水率无统计学差异。该成果为城市水域生态
来源: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4-16
-
小尺度异质性对中欧温带山地泥炭地中鼓藻底栖植物生物监测的影响:基于 NCV 指数的研究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泥炭地就像隐藏在大地角落里的神秘宝藏,默默发挥着诸多重要作用。其中,泥炭地中的底栖植物(生活在水体底部的植物群落)组成了一个独特且多样的生态世界。鼓藻(Desmidiales)作为底栖植物中的重要类群,与泥炭地的生态稳定性紧密相连。一些鼓藻对栖息地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生态状况的 “天然指示器”。然而,在对泥炭地进行生物监测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以往常用基于鼓藻的自然保护价值(NCV)指数来评估泥炭地的生态价值,该指数依据鼓藻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以及区域稀有性和生态敏感性等进行计算。但微藻底栖生物在生态环境看似均一的区域内,也常常表现出显著的小尺度变异性,即便是在同一泥炭
来源:Hydrobiologia
时间:2025-04-16
-
Transecting and contrasting the feeding designs of the astigmatan community from bird nests:解开鸟类巢穴中粉螨群落取食奥秘的关键
在奇妙的微观世界里,鸟类巢穴中隐藏着一群微小却充满奥秘的生物 —— 粉螨。粉螨虽小,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好奇,这些生活在鸟类巢穴中的粉螨,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共同生存的呢?而且,它们的取食方式和结构又有着怎样的奥秘?这一系列问题就像一团团迷雾,笼罩在科研人员的心头。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研究所(Mathemat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xford)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开展了一项关于鸟类巢穴中粉螨群落取食设计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
来源: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时间:2025-04-16
-
水稻田附生藻类:西北意大利严酷环境下的分类与功能生态学研究
在气候变化与农业集约化的双重压力下,水稻田作为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其藻类群落的生态功能长期被忽视。意大利西北部Lomellina地区的水稻田面临水温波动(夏季高达38℃)、化学处理(如halosulfuron-methyl除草剂)和间歇性干旱等多重胁迫,但藻类如何适应这种"严酷环境"尚不明确。都灵大学Gianluca Vacca团队在《Aquatic Sciences》发表研究,首次在欧洲范围内系统解析了水稻田藻类群落的分类与功能特征。研究采用人工基质(陶土瓦片)结合便携式荧光仪(BenthoTorch)监测3类初级生产者(硅藻、蓝藻、绿藻)的生物量,通过标准化显微镜计数(UNIEN 1394
来源:Aquatic Sciences
时间:2025-04-16
-
综述:水产养殖数学建模综述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水产养殖市场的竞争力也在稳步提升,鱼农们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迅速增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数学建模成为了推动水产养殖行业进步的关键因素。它能够帮助水产养殖业从传统的经验型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精准水产养殖(Precision Aquaculture,PA)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数学模型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研究方法作者借助科学网络搜索引擎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进行文献检索,最终筛选出 154 篇具有代表性且涉及数学模型的研究论文。针对这些论文,作者展开了人工总结和分类工作。分类的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4-16
-
温度与膳食蛋白能量比对马龙虾(Cherax cainii)生长和生理的交互影响研究
在淡水甲壳动物养殖领域,马龙虾(Cherax cainii)作为全球体型第三大的淡水螯虾,其缓慢的生长速度和高养殖成本一直是产业痛点。现有研究证实,环境温度与饲料营养的协同作用直接影响甲壳动物的代谢效率,但关于马龙虾最佳膳食蛋白能量比(P:E)及其与温度交互作用的研究仍存空白。尤其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季节性温差显著(冬季水温<15°C)的环境下,如何通过营养调控维持低温期生长成为关键科学问题。科廷大学水产研究实验室的Anthony J. Cole团队在《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发表的研究,系统揭示了温度与P:E比对马龙虾生理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三组等氮(28%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4-16
-
亚马逊东部油棕农林复合系统的植物多样性动态与生态功能研究
在亚马逊东部这片油棕(Elaeis guineensis)扩张潜力区,科学家们发现将油棕与商业树种混植的农林复合系统(AFS)展现出惊人活力。研究追踪了2016-2018年间6个AFS的生态剧本:高多样性AFS-B宛如植物交响乐团,Shannon-Wiener指数(H')飙升至2.08,38.46%的演员是木材树种,同等比例扮演果树角色,还有银合欢(Gliricidia sepium)等"绿肥特型演员"。油棕、可可(Theobroma cacao)和巴西莓(Euterpe oleracea)虽占据C位(IVI最高),但2017-2018年生长放缓。有趣的是,低多样性AFS-A像独奏表演,树木生
来源:Agroforestry Systems
时间:2025-04-16
-
综述:解钾内生菌:增强可持续农业和植物抗逆性的机制与应用
解钾内生菌的农业价值与生态意义钾溶解微生物(KSM)内生菌通过将土壤中难溶性钾(如矿物钾、非交换性钾)转化为植物可利用形态,直接缓解了全球农业中钾(K)缺乏的瓶颈问题。钾作为仅次于氮(N)、磷(P)的第三大必需元素,参与酶激活、光合作用及糖代谢等关键生理过程,同时增强植物对病虫害和干旱/盐胁迫的耐受性。多维度促生机制解析KSM内生菌的“跨界能力”令人瞩目:除解钾外,其分泌的有机酸、质子(H+)和胞外多糖可同步释放磷(P)、锌(Zn)等微量元素;部分菌株还能通过固氮酶(nitrogenase)将大气N2转化为铵(NH4+),实现“一菌多效”。此外,其产生的吲哚乙酸(IAA)、铁载
来源:Symbiosis
时间: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