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生态探秘:印度乌代布尔树洞分布及其对城市野生动物的意义
树洞在城市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态作用,它能为包括树洞筑巢鸟类、哺乳动物和昆虫等各类动物提供关键的栖息地和资源,进而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多数关于树洞可用性的研究聚焦于森林栖息地,而城市环境中树洞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在城市里,树木密度降低、出于公共安全考虑的树枝管理以及挖掘树洞物种数量有限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树洞的可用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1)印度拉贾斯坦邦乌代布尔市不同栖息地的树洞出现频率是多少?(2)树洞在不同树种上是如何分布的?(3)不同栖息地中天然树洞和挖掘树洞的特征有何差异?(4)哪些因素会影响树洞的可用性?研究人员对 5 个城市栖息地的 487 棵
来源:Urban Ecosystems
时间:2025-04-17
-
谷子(Setaria italica)叶瘟抗性稳定基因型的筛选:基于 AMMI 和 GGE 分析及其在育种中的关键意义
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setariae)引发的叶瘟,是谷子(Setaria italica)最为常见且在经济层面影响重大的病害,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众多国家,它都会致使谷子产量大幅下降。使用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的方法。鉴别稳定的抗性来源,对于培育抗稻瘟病菌的谷子品种而言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 2021 年和 2022 年雨季,于印度主要谷子产区的 6 种环境(E)下,对 183 个谷子基因型开展了重复田间试验,以评估它们对叶瘟(LB)的抗性。有 26 个基因型表现出优于或等同于抗性对照 ISe1745 的叶瘟抗性,这些基因型被选为优良的叶瘟抗性基因型。之后,研究人
来源:Tropical Plant Pathology
时间:2025-04-17
-
森林低地栖息地边缘与核心植被的差异、嵌套及周转模式研究:对森林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栖息地碎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日益凸显。森林作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其碎片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森林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斑块,森林边缘与内部的生态环境差异逐渐增大。这不仅导致森林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还改变了物种的组成和分布。例如,森林边缘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微环境与核心区域不同,使得一些适应特定环境的物种面临生存挑战。而且,目前对于中欧地区不同森林栖息地碎片化影响的 β- 多样性(包括周转和嵌套性)比较研究较少,这成为了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斯洛伐克科学院植物学研究所、斯洛伐克技术大学以及波兰科学院树木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
来源:Plant Ecology
时间:2025-04-17
-
不同基质对陆生、游牧藤本及附生仙人掌萌发与早期存活的筛选作用:野外实验揭示生态适应机制
附生现象(epiphytism)在植物界多次独立演化,但不同谱系成功占领冠层的物种数量差异显著。尽管仙人掌科具备高效水分利用的适应性特征,其附生种类却不足7%。研究者设计野外对照实验,以森林土壤、火山岩、冠层土壤和Quercus rugosa树皮为基质,系统比较了两类陆生物种(含偶发附生种)、一种游牧藤本(nomadic vine)及两种全附生仙人掌(holoepiphytes)的生态表现。基质营养分析显示树皮最富集,而体外萌发率虽高达80%+,野外条件却骤降47-91%(全附生种D. speciosus除外)。生态型与基质适应性显著相关:陆生种和游牧藤本在森林/冠层土壤表现更佳,全附生种则展
来源:Plant Ecology
时间:2025-04-17
-
探寻西部约书亚树对夏季降水脉冲的响应: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启示
在广袤的莫哈韦沙漠中,西部约书亚树(Yucca brevifolia Englm.)不仅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标志性植物。然而,如今它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降水模式改变,这对依赖特定环境条件生存的约书亚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威胁。据预测,到 2100 年,北美夏季季风带来的降雨可能减少 40%,但人们并不清楚约书亚树能否像其他沙漠植物一样,利用夏季降水脉冲来缓解水分压力,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也不清楚前期的水分条件会对其光合作用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来源:Plant Ecology
时间:2025-04-17
-
利用渠道壁加载法评估钢筋混凝土渠道荷载 - 挠度关系特性:为农业灌溉渠道结构健康监测提供新视角
研究人员利用渠道壁加载法(channel wall loading method)评估用于农业灌溉的钢筋混凝土明渠的结构刚度。此前研究聚焦于在二次混凝土产品的实验室实验中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致力于验证该方法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现场浇筑的明渠所获得的荷载 - 挠度特性。研究人员还评估了设备重新安装后在同一位置获取的三组测试数据中荷载 - 挠度关系测量的重现性精度。结果发现,一组数据中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加载循环的荷载 - 挠度关系线性存在差异,且这种趋势在不同横截面和尺寸的明渠中均有体现。这表明,只要明渠适用渠道壁加载法且结构完好,无论其横截面形状和尺寸如何,都能获得相同的荷载 -
来源: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时间:2025-04-17
-
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两侧的兰花蜂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差异及其生态意义
全球蜜蜂种群衰退的警钟下,热带地区如哥伦比亚乔科与亚马逊的传粉者群落动态研究迫在眉睫。作为新热带区兰花的主要传粉者,兰花蜂(Euglossine bees)对地理屏障(如安第斯山脉)的适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巧妙融合系统发育学与群落生态学,通过化学诱饵在安第斯两侧的普图马约(Putumayo)和纳里尼奥(Nariño)三海拔梯度捕获1225只个体(涵盖4属64种),揭示了两地群落构建的进化分异:纳里尼奥低高海拔呈现显著的系统发育聚类(phylogenetic clustering),暗示环境过滤(如狭窄地带与气候均质性)驱动了生态位保守性;而普图马约及纳里尼奥中海拔则趋向随机分布,可能与广域地
来源:Neotropical Entomology
时间:2025-04-17
-
综述:底栖刺胞动物作为被低估的凝胶状海洋捕食者的综述
### 底栖刺胞动物与凝胶状浮游生物捕食关系研究背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理解底栖刺胞动物(以石珊瑚(scleractinian corals)和海葵(sea anemones)为代表)与凝胶状浮游生物(Gelatinous Zooplankton,GZ)之间的捕食相互作用,对揭示连接海洋浮游和底栖生态系统的能量转移路径至关重要。这种能量转移路径的明晰,就像为海洋生态系统这一复杂机器找到了关键齿轮的转动方式,它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乎众多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繁衍。研究方法研究人员依据已发表的捕食记录,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二分捕食者 - 猎物网络。这个网络涵盖了 44 种底栖刺胞动物物种
来源:Marine Biology
时间:2025-04-17
-
灰林鸮(Strix aluco)雌性体型快速演化:体长显著缩短但体重保持稳定的40年种群动态研究
在动物种群动态研究中,灰林鸮(Strix aluco)雌性个体展现出了令人着迷的表型演化轨迹。长达40年(1985-2024)的生态监测数据显示,这个温带森林种群的繁殖雌性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改变:自2000年代末期开始,翅长(wing length)和尾长(tail length)呈现明显缩短趋势,其中尾长的缩减幅度尤为突出。然而有趣的是,这些"瘦身"的雌性却保持着惊人的体重(body mass)稳定性,暗示着体型改变可能涉及骨骼结构或羽毛形态的精细调整。更值得关注的是,灰色羽型个体的繁殖事件呈现持续性下降,而雌性年龄分布则呈现无方向性波动。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决定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既非年龄也
来源:Journal of Ornithology
时间:2025-04-17
-
热区共栖淡水入侵物种营养生态学的季节性变化:探究与启示
在神秘的淡水生态世界里,非本土物种的入侵正悄然改变着原有的生态秩序。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本土物种跨越自然地理界限,它们在新环境中迅速扎根、繁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因其相对封闭和脆弱的特性,更是深受其害。匈牙利,作为淡水物种引入的热点地区,境内众多的人工和自然热水域成为了许多亚热带和热带物种的 “避风港”,大量非本土的小龙虾和鱼类在此安家。然而,这些物种在独特的热环境下,它们之间的营养关系究竟如何?这成为了困扰生态学家们的一个谜题。为了揭开这个谜题,来自捷克南波希米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Bohemia)、匈牙利生态研究中心(Centre for E
来源:Hydrobiologia
时间:2025-04-17
-
冰川作用与人类活动共同塑造伊利诺伊州斑鳍杜父鱼(Cottus bairdii)的遗传格局:保护单元划分与管理启示
在北美淡水生态系统中,不起眼的底栖鱼类斑鳍杜父鱼(Cottus bairdii)正悄然讲述着地球变迁的史诗故事。这种被伊利诺伊州列为受威胁物种的小型鱼类,其种群分布格局如同密码本般记录着更新世冰川进退的古老记忆,同时也镌刻着现代人类活动的深刻印记。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通常每年移动不超过511米的鱼类,其种群结构竟能同时反映2.5万年前的冰川活动和当代水坝建设的双重影响,这种时空跨度的生态响应机制令人着迷。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非游钓鱼类,斑鳍杜父鱼长期被科研忽视,尽管它们占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这些"水下哨兵"的种群正经历着神秘衰退——某些流域的分布范围
来源: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时间:2025-04-17
-
首次记录!西地中海长吻蝠鲼(Mobula mobular)应激诱导分娩事件揭示重要繁殖区域
目击记录能为了解鲜为人知的濒危物种提供关于特定生物学方面的重要信息。本研究报告了两起长吻蝠鲼(Mobula mobular)不寻常的分娩事件。第一起事件发生在塔拉戈纳省的卡拉费尔,一只搁浅的雌性长吻蝠鲼产下一只性别不明的幼崽,其盘宽(DW)估计为 129.83±2.14 厘米。第二起事件发生在赫罗纳省的帕拉莫斯,一只被误捕的雌性长吻蝠鲼产下一只死产的雄性幼崽,盘宽为 150 厘米。这两起罕见事件分别可能是由搁浅和误捕等应激因素诱发的,是西地中海西班牙海岸首次有记录的案例,表明该区域对于像长吻蝠鲼这样的远洋物种可能很重要。这两起事件也可能表明该物种会将该区域的某些地方作为繁殖地。
来源: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时间:2025-04-17
-
综述:埃塞俄比亚濒危的龙血树(Dracaena ombet):呼吁关注与行动
龙血树属概述龙血树属(Dracaena)包含 190 种现存物种,其中只有少数能长成树状,即龙血树类(dragon tree group)。它们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然而,包括龙血树(Dracaena ombet)在内的大多数龙血树物种都濒临灭绝,且常为特有种,种群孤立、数量稀少。龙血树(Dracaena ombet)的基本信息龙血树(Dracaena ombet)是东非的龙血树物种之一,有两个亚种:D. ombet subsp. ombet 和 D. ombet subsp. schizantha 。它是干旱非洲山地(dry Afromontane)地区的标志性物种,也是沙漠生态系统的
来源: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时间:2025-04-17
-
冰岛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繁殖与越冬种群的线粒体遗传变异及其保护意义
冰岛米湖的标志性水禽——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在20世纪初曾数量庞大,但整个世纪持续衰退。这种环北极海鸭通常沿经向迁徙路线往返繁殖地与越冬地,如今已被列为易危物种。冰岛繁殖种群仅存2000-3000只,而越冬个体却超过11万(主要来自其他地区)。为追溯其系统地理起源,研究者对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CR)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冰岛种群存在两个显著分化的谱系:其中高频出现的繁殖群单倍型在全球其他区域几乎缺失(仅阿拉斯加育空-库斯科奎姆三角洲例外)。这种线粒体变异模式可能暗示冰岛繁殖群的遗传分化,或是母系印记的栖息地忠诚性(philopatry)导致的性别差异选择压力。
来源:Aquatic Ecology
时间:2025-04-17
-
综述:组织学染色在水产养殖和渔业发展技术中的作用
水产养殖和渔业面临的挑战在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领域,诸多不利因素构成严峻挑战。不当的养殖技术,例如不合理的饲料投喂、养殖密度过大等,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环境污染,像是水体中重金属超标、有机污染物增多,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天气条件的波动,如极端气温变化、暴雨等,也会对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市场动态的变化,比如市场需求的突然转变,同样会影响产业发展。这些因素使得鱼类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一旦疾病爆发,会给水产养殖和渔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深入了解疾病爆发的干预因素并进行准确诊断,对这两个产业至关重要。组织病理学在鱼病诊断中的重要性组织病理学(HP)在鱼病诊断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它主要通过对鱼类组
来源: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时间:2025-04-17
-
自然根嫁接对北方短叶松风倒死亡率的影响:揭示森林生态奥秘
森林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北方森林更是全球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方森林的经营管理中,采伐方式对森林生态有着深远影响。传统的皆伐(clear cuts)因成本效益高而被广泛应用,但它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改变林分结构、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土壤性质等,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争议 。为了减轻皆伐对附近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林缘缓冲带(riparian buffers)常被保留不采伐。然而,这些缓冲带中的树木由于暴露增加,面临更大的风荷载(wind loading),风倒(windthrow)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其对生态系统的缓冲作用。风倒是一种自然干扰,它影响着森林的结
-
基于多时相遥感与作物类型协同反演的土壤盐分动态监测新方法
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引发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的"隐形杀手"。传统监测手段犹如"盲人摸象",而卫星遥感技术却能"俯瞰全局"。这项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试验场,巧妙运用2021-2022年生长季(6-9月)的Sentinel-2影像,先通过深度学习U-net模型给农田"上户口"——准确分类向日葵、甜菜和玉米三大作物,发现玉米地占比过半(55%)。科研人员像"化学家提纯试剂"般用SVR-RFE模型筛选出6个关键光谱指标,其中盐分指数SI6与土壤盐含量(SSC)的"亲密指数"(相关系数)高达0.50,比植被指数(VIs)更"敏感"。在算法竞技场上,Transformer模型凭
来源:Plant and Soil
时间:2025-04-17
-
基于TOPSIS决策技术的中性及碱性土壤宏微量养分联合提取方法优选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检测犹如给土地做"体检",而传统单元素检测方法就像用不同的仪器分次检查——耗时费力且成本高昂。尤其对于占全球耕地约30%的中性及碱性土壤,碳酸盐的干扰使得养分提取如同"大海捞针",不同实验室采用五花八门的检测方法,数据可比性成为行业痛点。更棘手的是,当面对P、K等宏量元素与Fe、Zn等微量元素需要同步检测时,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元素,缺乏系统性评估框架。这种"盲人摸象"式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精准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针对这一系列挑战,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发表了一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17
-
深度施肥与秸秆还田:提升香稻产量与 2 - 乙酰 - 1 - 吡咯啉(2-AP)含量的关键农艺举措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业可持续性的意义已被广泛认可。然而,深施肥(DPF)和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和 2 - 乙酰 - 1 - 吡咯啉(2-AP)含量的影响却知之甚少。研究选取了两个香稻品种,清香优 19 香(QXY 19X)和象牙香占(XYXZ) 。实验设计包含两种秸秆处理(秸秆还田 SR / 不还田 NSR)和两种施肥方式(一次性深施肥 OTDF 和传统农民表面撒施 CF),分别标记为 OTDF-NSR、OTDF-SR、CF-NSR 和 CF-SR。结果显示,对于两个水稻品种,OTDF-SR 处理的谷物产量比 CF-NSR 分别显著提高 28.30 - 53.62%。OTDF-SR 处理能显著
来源: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时间:2025-04-17
-
19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大兴安岭贫营养泥炭地水文扰动与大气污染的增强效应:基于硅藻记录的解析
在冷峻的大兴安岭北麓,一片名为红图的贫营养泥炭地(ombrotrophic peatland)默默记录着地球环境的变迁史诗。这里的水文命脉曾由气候主宰,直到1950年代人类活动的铁蹄踏入——采矿轰鸣、工业黑烟与人口膨胀引发高频火灾,硅藻群落随之剧变。研究者从泥炭层中揪出53种硅藻"时间胶囊",发现1980年后耐污先锋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和Craticula molestiformis突然崛起,如同生态系统的" SOS 信号弹"。更惊人的是,大气氮沉降伴随煤炭燃烧的灰霾改变了泥炭地营养格局,而气候变暖与人为干扰的双重绞杀竟让这片"碳汇绿洲"陷入异常干旱。这项研究首
来源:Anthropocene
时间: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