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亚硝酸盐与硫化物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危害及机制研究:关乎水生生物健康的重要探索

    在神秘的水生世界里,隐藏着许多影响生物生存的 “暗礁”。亚硝酸盐和硫化物,这两种物质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并不罕见。亚硝酸盐作为氮循环的关键中间产物,常因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失衡而大量积累,它就像一把 “隐形的剑”,会损害水生生物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影响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硫化物由水底厌氧细菌产生,能干扰底栖甲壳类动物的代谢模式和免疫反应,让它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中华绒螯蟹,这种在亚洲淡水水域常见的生物,因其独特的生态行为和地位,成为了研究环境毒性的优质模型生物。不过,以往虽然有不少针对亚硝酸盐和硫化物对中华绒螯蟹毒性的研究,但对于二者联合作用的探讨却不够深入。为了填补这一空

    来源:Aquaculture

    时间:2025-04-22

  • 罗非鱼 - 番茄超密集鱼菜共生系统中罗非鱼三阶段生产的氮磷流动研究: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探索

    在当今时代,世界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能源、食物和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直接导致了水资源、化石燃料以及食物的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在不断遭到破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系统急需变革,那些用水量和能耗更低的生产方式逐渐受到重视。水产养殖作为一种能够为全球人口提供动物蛋白的重要生产方式,其地位日益凸显,它为世界人口提供了 15% 的动物蛋白。然而,水产养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废水排放所造成的污染。与此同时,传统农业中合成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还造成了环境污染。而鱼菜共生(aquaponics)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

    来源:Aquaculture

    时间:2025-04-22

  • 黄尾鰤(Seriola lalandi)循环水养殖系统与流水系统中生产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论文解读​​在全球水产养殖业面临气候变化与生物安全挑战的背景下,黄尾鰤(Seriola lalandi)因其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而成为新西兰重点开发品种。传统海水网箱养殖模式易受环境波动影响,而循环水养殖系统(RAS)虽能精准调控水温、密度等参数,但其与自然环境的遗传表现差异尚不明确。这种基因型-环境互作(GxE)效应直接关系到育种策略的制定——若GxE效应显著,单一育种程序将无法兼顾不同系统的生产需求。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NIWA)的研究团队通过比较RAS与流水系统(FT)中黄尾鰤的生长性状,首次量化了两系统间的遗传相关性。研究采用基因分型测序(GBS)技术对49雄24雌亲本的子代

    来源:Aquaculture

    时间:2025-04-22

  • 芬兰波罗的海鱼类养殖社会经营许可的深度洞察:多视角调研与分析

    在全球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鱼类养殖在满足人们对海鲜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芬兰的鱼类养殖面临着独特的困境,一方面政府期望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来改善鱼类产品贸易逆差,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安全,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鱼类养殖对波罗的海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担忧,使得养殖产业的社会经营许可(Social licence to operate,SLO)成为关注焦点。在此背景下,为深入了解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鱼类养殖的看法,探寻影响 SLO 的关键因素,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芬兰波罗的海鱼类养殖的公民 - 利益相关者联合调查研究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来源:Aquaculture

    时间:2025-04-22

  • 间作套种融入轮作体系:解锁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密码

    在广袤的地球陆地上,农业用地占据了约 38% 的面积,其中农田又占了农业用地的三分之一。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耕地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农业发展的根基。然而,大规模的集约化农业生产却给土壤带来了诸多问题。全球有 56.7 亿公顷的土壤出现了生物物理状况退化,其中 41%(相当于 2.32 亿公顷)的土壤退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像土壤侵蚀、养分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样化作物轮作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不仅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甚至能提升植物的抗病能力。在中国,华北平原作为重要的粮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黄河口湿地土壤有机质组分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响应:解锁碳 - 气候反馈的关键密码

    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就像一个神秘的 “碳库”,静静地守护着地球上的碳元素。可别小瞧了这个 “碳库”,它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 “风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温不断攀升,土壤有机碳也开始变得 “活跃” 起来,它会以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形式,悄悄从土壤中 “溜” 到大气中,进一步影响着全球气候。河口湿地作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重要 “桥梁”,不仅有着极高的生产力和碳埋藏率,是重要的 “蓝色碳” 生态系统,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时,它也是全球温室气体的潜在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响应,就显得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城市化通过增加颗粒有机氮组分增强城市公园绿地土壤氮矿化:以中国杭州为例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突破60%,城市绿地作为"生态肺"的功能日益凸显。然而,在这些被精心修剪的草坪与景观树下,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矛盾:一方面,频繁的施肥灌溉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氮(N);另一方面,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过程——这个驱动植物有效氮供给的"隐形引擎",却因城市化影响而呈现截然不同的响应模式。既有研究报道过增强、抑制甚至无效应等矛盾结论,这种分歧使得城市绿地氮管理陷入"凭经验施肥"的困境。53 μm)而非矿物结合有机氮(MAON, <53 μm)来驱动氮矿化增强,且不同植被类型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法构建城市化梯度,通过原位培养法测定净氮矿化速率,并运用物理分组法分离PON和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灌木移除对变暖影响线虫群落的调控作用及其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植被变化尤为明显,其中灌木入侵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随着气候变暖,灌木的扩张日益加剧。这不仅改变了地上植被的组成和结构,还对地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于气候变暖与灌木移除如何共同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特别是土壤线虫群落,人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土壤线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它们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理想的生态指示生物 。因此,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机制,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亚热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积累与稳定的微生物效应依岩性而异:解锁森林碳汇新密码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它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土壤微生物则是调控 SOC 动态变化的关键角色,它们如同看不见的 “小工匠”,默默推动着 SOC 的积累、转化和稳定。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区域之一。过去二十年,这里开展了大量的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土壤的固碳能力。然而,岩溶森林和非岩溶森林在土壤碳固存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岩溶地区和非岩溶地区不同的地表岩性。岩性就像土壤的 “基因”,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土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巴西半干旱地区腰果果园土壤质量变化研究:多因素影响下的关键发现与意义

    在热带农业的大舞台上,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树可谓是一颗璀璨的 “明星”,它为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数百万小农户带来了收入和生计保障。从亚洲到非洲,再到美洲,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中都有腰果的身影。科特迪瓦和印度凭借广阔的种植面积主导着全球腰果生产,越南则依靠先进技术和密集种植实现了高产。然而,在腰果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土壤健康的隐忧。土壤质量是影响腰果产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可它却受到诸多因素的 “干扰”。位置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就有差异;季节变化和管理实践会改变土壤生态;就连腰果的树种和基因型,也能通过凋落物、根系等对土壤属性产生影响。以往对腰果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银纳米颗粒对旱地土壤碳循环及微生物群落的剂量-时间依赖性影响

    随着银纳米颗粒(AgNPs)在医疗、食品、纺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环境释放量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800吨。这些"隐形杀手"通过污水灌溉、污泥施肥等途径进入土壤后,可能对地球最大的陆地碳库产生深远影响。土壤微生物作为碳循环的"引擎",其代谢活动直接决定有机碳是封存于土壤还是以CO2形式释放。然而,AgNPs如何干扰微生物的"碳账本"——即分解与合成的平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Applied Soil Ecology》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AgNPs对土壤碳循环的剂量-时间双重效应。研究人员采集甘肃定西旱地土壤,设置5个AgNPs浓度梯度(1-1000 mg kg-1),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真菌关键类群在亚热带森林土壤多功能性中的关键作用:解锁森林生态奥秘

    在神秘的森林世界里,土壤就像一个隐藏着无数秘密的宝藏库,它的多功能性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不仅支撑着植物的生长,参与养分循环,还守护着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作为其中的 “小精灵”,在分解有机物、循环氮磷等养分以及储存碳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人们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多功能性之间的复杂联系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关键微生物类群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是迷雾重重。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广西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这项研究聚焦于亚热带典型次生林的土壤多功能性。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试图找出影响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因素,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台湾松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属性而非根系性状

    在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如同精密的交响乐,而根际区域就是这场生命交响曲的主舞台。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作为我国东部亚热带高海拔山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装机制却仍是未解之谜。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因素影响,或局限于人工控制实验,难以揭示自然条件下土壤属性和根系性状对微生物群落的协同调控作用。更关键的是,在海拔梯度造成的环境异质性背景下,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时空变化尚缺乏系统认知。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研究团队通过跨海拔(1200m/1700m/2100m)和跨季节(夏/冬)的野外采样,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多元统计分析,首次揭示了台湾松根际微生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干旱半干旱灌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在非生长季与生长季对土壤呼吸的差异化影响:解开碳循环关键谜题

    论文解读在广袤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据了约 41% 的陆地面积,宛如大地的 “特殊拼图”。这些区域的土壤,默默储存着超过全球 30% 的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循环(Terrestrial Carbon Cycle)里的关键一环。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作为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从土壤向大气的排放过程,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 “碳流失大户” 的角色。据估算,全球通过土壤呼吸排放的碳量相当惊人,远超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人为碳排放。因此,哪怕土壤呼吸出现微小变化,都可能在生态系统碳平衡(Ecosystem Carbon Balance)的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植物残体碳的影响:探究污染土壤碳循环的新视角

    在如今的生态环境中,微塑料(MPs)就像一个个悄然潜入的 “小麻烦”,正逐渐对土壤生态系统发起挑战。MPs 指那些尺寸小于 5mm 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别看它们个头小,威力可不小。每年进入土壤的 MPs 数量远超海洋,农业土壤更是首当其冲,塑料地膜的使用、堆肥添加物以及污水灌溉等,都让土壤中的 MPs 含量不断攀升 。例如我国 2017 年农业塑料地膜消费量高达 147 万吨,全球每年轮胎产生的微塑料排放量约 600 万吨。MPs 进入土壤后,就开始 “捣乱”。它们干扰土壤的理化性质,破坏土壤中的养分循环,还对微生物和植物的正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这不仅威胁到土壤的健康,还影响了土壤的固碳能力。土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城市生物垃圾回收产物对蚯蚓行为影响各异:探寻土壤生态优化新路径

    在人类农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机废物曾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 20 世纪化学和食品工业的蓬勃兴起,有机废物逐渐被农民冷落。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城市垃圾涌现,给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城市有机生活垃圾(OFMSW)本是潜在的农业有机物质(OM)宝库,但由于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城市垃圾的卫生管理,其与农业的联系被严重削弱。如今,将 OFMSW 回收再利用,重新将有机物质归还土壤,实现循环废物管理,成为了环保与农业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众多 OFMSW 回收技术中,堆肥、厌氧消化(产生沼渣)和蚯蚓堆肥是常见的方法。这些回收产物施用于土壤后,对蚯蚓的影响却并不明确。蚯蚓作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土壤特性与植物功能性状:驱动热带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

    在大自然的神秘世界里,土壤微生物如同隐藏在幕后的 “小魔法师”,默默掌控着生态系统的诸多关键环节,像气候调节、养分循环,还有植物残体分解等,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如今,气候变化来势汹汹,这些 “小魔法师” 会如何应对,科学界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山地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天然的 “实验场”,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海拔和气候差异明显,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绝佳场所。近年来,虽然有不少研究聚焦于土壤微生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但结果却不尽相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和背后的驱动因素依旧迷雾重重。与此同时,喀斯特地貌在全球约占 15% 的地表面积,仅中国西南地区就有 0.55 万平方千米,占中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作物残体驱动策略通过关键拮抗类群提升香蕉健康

    香蕉产业正面临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热带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tropical race 4, FocTR4)引起的巴拿马病毁灭性威胁,该土传病害可导致香蕉大面积绝收。传统化学防治效果有限且易引发环境问题,而作物轮作虽能缓解病害却缺乏对残留物利用的系统研究。更棘手的是,长期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病原菌持续积累形成"恶性循环"。如何通过生态调控手段重构健康微生物网络,成为香蕉可持续种植的关键科学问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作物残体-土壤微生物-病原抑制"联动机制假说。通过两轮盆栽实验证实,辣椒和茄子残体可使病害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32 年追踪!高草草原线虫群落对氮富集响应远超植物群落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指引

    在广袤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温带草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它们如同大地的绿色披风,滋养着无数生命。然而,如今的温带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北美高草草原为例,曾经一望无际的草原,因气候变迁和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正逐渐失去往日的生机。大量草原被开垦为农田,而剩余的草原也不断受到木本植物的入侵。这种入侵不仅改变了草原的植被结构,还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壤中的生物群落是维持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但目前对于土壤生物群落如何响应这些变化,尤其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我们知之甚少。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该研究聚焦于火烧(年度焚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 亚热带石漠化地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影响因素:解锁土壤固碳新机制

    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微生物残体是稳定 SOC 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喀斯特生态恢复的背景下,微生物残体尤其是微生物残体积累对 SOC 稳定的具体作用却鲜为人知。亚热带石漠化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土壤侵蚀、退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等问题,这给全球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造林作为一种广泛实施的生态恢复策略,旨在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壤质量来恢复退化的景观并增强 SOC 的固存能力。以往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在植被恢复和不同演替阶段碳氮循环中的作用,却常常低估了微生物群落组成通过影

    来源:Applied Soil Ecology

    时间:2025-04-22


页次:6/165  共3293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