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基于深度学习的酸面团酵母菌快速计数技术开发及菌群动态监测研究

    在传统面包发酵工艺中,酸面团(sourdough)的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直接决定产品质量。作为核心酵母菌种,Kazachstania humilis(耐酸酵母)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的比例动态变化受温度影响显著。目前人工镜检法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缺陷,难以满足小型烘焙工坊对菌群实时监控的需求。为解决这一技术瓶颈,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两阶段培养温度(25°C/30°C/35°C)诱导菌落形态分化,发现K. humilis与S. cerevisiae在菌落大小和颜色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特征,团队开发了基于YOLO(You Only Look Once)深度学

    来源: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时间:2025-06-25

  • 诺卡氏菌中巴西卡丁生物合成的多层级调控网络解析及其在免疫抑制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在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开发领域,诺卡氏菌产生的巴西卡丁A(Brasilicardin A, BraA)因其独特的免疫抑制活性和低细胞毒性备受关注。这种三环二萜类化合物通过靶向氨基酸转运系统L发挥药理作用,在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中展现出替代环孢素等传统药物的潜力。然而,其工业化生产面临两大瓶颈:一是天然产生菌Nocardia terpenica IFM 0406作为生物安全二级(BSL-2)病原体需要严格管控;二是现有半合成路线依赖的中间体BraE在异源宿主中产量极低。这些限制使得深入解析巴西卡丁生物合成基因簇(Bra-BGC)的调控机制成为突破生产瓶颈的关键科学问题。弗罗茨瓦夫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

    来源: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6-25

  • 综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生态学指标的评估研究

    引言20世纪以来,农业系统为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经历了规模化与集约化转型,但由此产生的环境负担(如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系统酸化)促使学界重新审视生产模式。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 AE)作为一种多层级解决方案,通过生态过程整合(如氮循环、土壤保育)和系统韧性提升,被广泛认为是实现可持续畜牧业的潜在路径。欧洲作为全球重要畜产品产区,其草地畜牧业(Grassland-based LFS)因利用不可食用牧草资源和高饲料自给率特性,展现出显著的农业生态潜力。然而,现有评估工具在覆盖社会维度、跨区域适用性及明确农业生态导向方面仍存在局限。方法论研究通过Scopus数据库检索2000-2023年文献

    来源: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时间:2025-06-25

  • 优化南极极端植物Colobanthus quitensis离体萌发技术:极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突破

    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离体(in vitro)技术是种质资源保存和微繁殖的核心策略,但其应用常受制于高昂成本与低效流程。南极极端环境特有种Colobanthus quitensis(科洛班草)因耐受极端胁迫的特性,成为研究逆境生物学的模式植物。然而,日益增长的极地旅游与科考活动正威胁其原生种群,亟需建立离体保存体系。研究团队聚焦两大关键问题:如何通过培养基配方(Murashige and Skoog [MS]基础盐与蔗糖配比)提升萌发效率?何种预处理(priming)与破眠技术最适合南极种群?实验发现,完全剔除MS的pH 5.7培养基虽可实现46.67%萌发率,但会阻碍幼苗发育;而添加5%氯化钾

    来源: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时间:2025-06-25

  • 紫外线处理影响猪笼草消化液微生物群落并短期抑制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

    在热带雨林的奇妙生态系统中,猪笼草(Nepenthes)以其独特的捕食策略闻名。其中N. hemsleyana更是演化出双重营养策略——既捕食昆虫又接收蝙蝠粪便。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捕虫瓶"内充满的消化液中栖息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inquilines),它们与植物的关系一直存在科学争议:究竟是协助消化的盟友,还是争夺养分的对手?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的研究团队在《Oecologia》发表的研究中,首次通过紫外线(UV-C)消毒技术精准操控消化液微生物群落,揭示了这些微小生命体对猪笼草生理功能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短期缺失会导致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max)显著降低,但两个月后植物能

    来源:Oecologia

    时间:2025-06-25

  • 芦荟大黄素通过激活AMPK通路诱导线粒体自噬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的机制研究

    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这种蒽醌类衍生物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抗癌特性。在人类肝癌细胞系Hep3B中,它像精准的"分子开关"般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先是促使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II)和p62从细胞质"搬家"到线粒体,接着显著提升线粒体内PTEN诱导激酶1(PINK1)和parkin的表达水平——这些变化如同给线粒体贴上"回收标签",启动选择性自噬(mitophagy)程序。有趣的是,当研究者使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时,芦荟大黄素引发的这些"分子舞蹈"戛然而止,细胞毒性也随之消失。更关键的是,采用AMPK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来源:Molecular & Cellular Toxicology

    时间:2025-06-25

  • 甲醇基自旋捕获技术破解水环境中氯自由基(Cl•)的检测难题

    氯自由基(Cl•)作为高活性氧化剂,在海洋、河口等含氯环境中广泛参与污染物转化与元素循环,其反应活性甚至超过羟基自由基(•OH)。然而,由于Cl•的瞬时寿命(约5微秒)和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科学界对其环境行为的认知长期受限。现有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中,常用自旋捕获剂DMPO与Cl•形成的加合物(DMPO-Cl•)易水解为DMPO-•OH,导致检测结果争议不断。这一瓶颈严重阻碍了Cl•在咸水环境化学中的作用解析。针对这一挑战,中国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甲醇与Cl•/•OH反应产物的差异性(分别生成•OCH3和•CH2OH),开发出突破性的间接检测策略。研究以紫外光解Na2PtCl6体系(

    来源:Water Research

    时间:2025-06-25

  • 利用多种分析诊断技术识别产水机制:以也门油田为例

    在油气开采领域,过量产水(Excessive Water Production, EWP)始终是困扰行业的棘手问题。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每生产1桶原油往往伴随数桶甚至数十桶水的产出,这不仅大幅增加处理成本,含污染物的采出水更对生态环境构成长期威胁。以也门某油田为例,其平均含水率高达98%,累计产水量突破1.1亿桶,凸显问题的严峻性。传统解决方案多聚焦于采出水处理技术,但若能精准识别产水机制(Water Production Mechanisms, WPMs),从源头控制水侵,将显著提升治理效率。研究人员采用了一套创新的诊断技术组合:通过恢复曲线(Recovery Plot)和生产历史曲线确

    来源:Water Cycle

    时间:2025-06-25

  • 综述:野生鸟类汞暴露的内分泌干扰特性的荟萃分析证据

    Abstract汞(Hg)污染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之一,其内分泌干扰效应虽被广泛认可,但生态背景下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以激素浓度为指标,评估了Hg对野生鸟类内分泌系统的干扰特性。结果显示,Hg暴露与激素水平总体呈非显著负相关,但存在激素特异性效应:甲状腺素(T4)显著降低,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显著升高。未发现Hg对内分泌腺的直接细胞毒性或激素分子通路的普遍破坏。生物因子(如年龄、性别、繁殖阶段)和方法学差异(如研究设计、生物基质)均未显著改变Hg的毒性效应。Introduction汞的全球排放因人类活动持续增加,其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通过食物链富集

    来源: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时间:2025-06-25

  • 综述:施用农家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碳随深度的全球综合分析

    数据采集与方法创新通过人工检索30种农学期刊(1980-2023年)结合电子检索,筛选出434项全球田间试验数据。独创性地将土壤剖面划分为0-30 cm、30-60 cm和60-150 cm三层进行分析,采用响应比(RR)量化有机肥处理与合成肥料对照组的SOC差异。深度效应揭示新规律研究首次量化了有机肥对深层SOC的影响:在0-60 cm土层平均增加11 Mg C ha−1,其中亚表层贡献达4.2 Mg ha−1。值得注意的是,初始SOC含量<1.5%的土壤表现出更强烈的响应,粗质地土壤的CRE比细质地土壤高15%。碳输入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建立碳输入-储量模型发现,当碳输入量<200 Mg h

    来源: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时间:2025-06-25

  • 镍铁氧体-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吸附剂超快高效回收镉的原子尺度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在电池制造、电镀等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镉(Cd)作为"五毒重金属"之一,正通过工业废水悄然侵入生态环境。这种具有强生物蓄积性的污染物,即使微量暴露也会引发肾损伤和骨病变。传统化学沉淀法虽能处理高浓度镉废水,却对低浓度镉束手无策,且产生大量污泥。吸附技术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被视为理想替代方案,但现有吸附剂普遍存在吸附速率慢、再生困难等瓶颈。【研究突破】内蒙古科技大学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将磁性镍铁氧体(NiFe2O4)纳米颗粒锚定在氧化石墨烯(GO)-壳聚糖(CS)骨架上,构建出三明治结构的NiFe2O4-G

    来源: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时间:2025-06-25

  • 气候变化与人为用水协同作用下的智利阿库莱奥潟湖可持续性评估:法定与非法取水的量化分析

    在地中海气候区,气候变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水文版图。智利中部的阿库莱奥潟湖——这个存在了18,000年的古老水体,在2018年彻底干涸的悲剧,成为生态预警的典型案例。尽管2024年因连续丰水年重现生机,但其背后隐藏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绞杀"机制仍亟待破解。传统研究多聚焦降水减少(如智利"超级干旱"导致降水下降38%),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农业扩张、非法水坝和激增的游泳池(应对全球变暖的"降温刚需")等人类活动正在加速水危机。为此,由Alberto J. Alaniz领衔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首次将法定

    来源: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时间:2025-06-25

  • 儿童上呼吸道真菌组与校园空气真菌组及周边绿化的关联研究

    真菌孢子无处不在,它们随风飘散,既是自然生态的关键参与者,也可能成为儿童呼吸道过敏的潜在诱因。尽管已知枝孢菌(Cladosporium)等环境真菌与哮喘症状相关,但空气真菌如何影响儿童上呼吸道(URT)菌群,以及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仍是未解之谜。台湾地区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覆盖44所学校、历时两年的研究,首次定量揭示了校园空气真菌组与儿童鼻腔菌群的密切关联,并发现周边绿化程度对特定真菌暴露的调控作用。研究采用被动式空气采样器(VCPDs)收集教室空气样本,同时采集78名男孩的鼻腔和口咽拭子。通过靶向ITS2区域的高通量测序(HTS)和定量PCR(qPCR)技术,结合以人类DNA含量标准

    来源: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时间:2025-06-25

  • 矿物紫外线过滤剂对鹿角杯形珊瑚代谢组的影响:纳米颗粒尺寸依赖性毒性机制研究

    珊瑚礁作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升温与酸化固然是主要威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防晒霜中的化学成分同样难辞其咎。特别是随着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每年约有数千吨防晒产品被带入海洋,其中含有的紫外线过滤剂(UV filters)正在悄然改变珊瑚礁生态。虽然有机类防晒成分如氧苯酮(BP-3)和桂皮酸盐(EM)的危害已引发多国禁令,但作为替代品的矿物紫外线过滤剂——尤其是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和氧化锌(ZnO)的安全性仍存在巨大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Banyuls海洋观测站的研究团队选择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

    来源: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时间:2025-06-25

  • 秦岭山脉两种野生兰科植物根际与内生真菌的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研究

    兰科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是自然界最奇妙的合作之一,尤其在贫瘠环境中,兰花依赖真菌获取营养才能完成生命周期。然而,对Cymbidium goeringii和Cymbidium faberi这类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野生兰花,其原生境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仍缺乏系统研究。秦岭山脉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为探索这一问题提供了理想场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技术,首次揭示了这两种兰花根际与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功能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联。研究采用真菌ITS测序分析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群落,结合PCoA(主坐标分析)评估差异,并通过化学测定筛选促生长菌株。结果显示,两种兰花根际土壤中Asco

    来源:Rhizosphere

    时间:2025-06-25

  • 工业共生准备度评估矩阵工具:利益相关者协同设计框架与实施指南

    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 IS)作为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策略,通过跨组织资源交换可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然而实践中存在"工业共生鸿沟"现象——即理论潜力与实际实施间的巨大落差。究其原因,IS网络涉及不同规模、资源和战略目标的多元主体,常因优先事项错配、信任缺失和协调不足导致进展缓慢。尽管已有成熟的技术准备度(TRL)评估体系,但缺乏针对IS复杂协作特性的系统性评估工具。针对这一瓶颈,来自瑞典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工业共生准备度评估矩阵(ISRLM)工具。该研究采用迭代式协同设计方法,结合文献综述与欧洲多国IS网络的实证测试,构建了包含技术整合准备度(TIRL)、商业准备

    来源: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Advances

    时间:2025-06-25

  • 东赤道印度洋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与缺氧水体的季节性调控机制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东赤道印度洋(EEIO)作为全球唯一具有季节性反向季风系统的海域,其独特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长期困扰着学界。尽管卫星遥感显示该区域全年表层寡营养化,但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的持续存在与中层溶解氧(DO)亏损现象的形成机制尚未阐明。印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11台生物地球化学Argo浮标(BGC-Argo)获取的2054组剖面数据,结合海洋-生态系统耦合模型,首次系统揭示了EEIO生物化学过程的季节性调控规律。研究采用BGC-Argo浮标(2013-2020年)观测温度、盐度、叶绿素-a(chl-a)、颗粒后向散射(bbp)和DO剖面数据,通过质量控制与时空平均建立气候态数据集。

    来源: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时间:2025-06-25

  • 钙溶蚀诱发水泥固化垃圾焚烧飞灰孔隙率增加的机制及其对重金属浸出行为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垃圾焚烧飞灰(MSWIFA)的处理成为环境治理难题。这种富含铅(Pb)、铜(Cu)等重金属的废弃物,若处置不当将造成持久性污染。尽管水泥固化/稳定化(S/S)技术能通过物理包裹和化学固定降低重金属活性,但水泥基材料中的钙组分(如氢氧化钙CH和硅酸钙水合物C-S-H)在长期接触水体时会发生溶蚀,导致孔隙结构改变——这个被长期忽视的过程,可能成为重金属"破笼而出"的关键漏洞。深圳大学的研究团队在《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发表的研究,首次建立了融合钙溶蚀动力学的重金属浸出预测模型。通过配制2/3和3/2两种水泥-MS

    来源: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时间:2025-06-25

  • 聚苯胺桥联协同电子转移策略构建高效MOF基三元光催化剂用于Cr(VI)还原

    铬污染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其中高毒性、高迁移性的六价铬Cr(VI)通过生物累积作用可引发癌症和内分泌紊乱。尽管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因其可调控结构和丰富活性位点成为光催化处理废水的理想候选,但NH2-MIL-125(Ti)等传统MOF存在导电性差、光生电荷复合快等缺陷。为解决这一瓶颈,辽宁教育部门与衢州研究院联合团队创新性地将等离子体铜纳米颗粒(Cu NPs)与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集成到MOF骨架中,开发出三元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Cu/PANI/NH2-MIL-125(Ti),相关成果发表于《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来源: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时间:2025-06-25

  • 紫色土-黑麦草系统对酸化和镉污染的协同响应机制及其生态风险

    研究背景中国西南地区紫色土因其特殊的矿物组成和脆弱生态,成为酸化和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农业活动中化肥的过度使用加速了土壤pH值下降,而采矿和工业排放导致镉(Cd)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富集。这两种环境胁迫往往同时存在,但二者如何协同影响作物-土壤系统尚不明确。紫色土的高风化特性使其对酸碱变化异常敏感,而Cd的生物有效性又与土壤理化性质紧密关联。这种"酸化-重金属"双重胁迫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微结构、离子交换平衡等途径,形成难以预测的生态风险链。研究方法中国科学院团队通过控制pH梯度(4.5-5.0)和Cd污染水平(对照CK、轻度LP、中度MP、重度SP),采用土壤培养-盆栽实验联用技术,结合交换性酸度(

    来源:Pedosphere

    时间:2025-06-25


页次:2/788  共15758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