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综述: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综合评述

    ABSTRACT全球能源需求激增推动原油增产技术发展,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成为关键解决方案。传统方法仅能开采约50%的原油储量,而聚合物驱油通过增加驱替液粘度、改善波及效率,成为经济可行的选择。生物聚合物因其环境友好性和成本优势崭露头角,但面临微生物降解和剪切稳定性挑战。Introduction原油仍占全球能源结构的85%,但供需失衡(2023年日产量95百万桶vs消费101百万桶)亟需高效EOR技术。聚合物驱通过调节流变特性(如黄原胶的假塑性)控制水窜,其效果受油藏温度、盐度(尤其Ca2+浓度50 mD)等参数制约。Improved oil recovery using polymers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废弃PET与铝罐升级再造:K掺杂Al2 O3 催化剂高效催化COS水解的绿色路径

    工业废气中的羰基硫(COS)是导致酸雨和设备腐蚀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传统处理方法存在能耗高或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废弃PET瓶和铝罐的堆积加剧环境压力。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高效催化剂,成为环境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的研究中,来自国立中兴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方法:通过水解废弃PET获得对苯二甲酸(H2BDC),联合铝罐制备铝基金属有机框架(Al-MOF),再经煅烧和钾掺杂得到K@w-Al2O3催化剂。关键技术包括:1) 废弃PET的DMAC/HCl混合溶剂水解;2) 一锅法水热合成A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综述:植物中类固醇雌激素与异雌激素的发生、归趋及影响

    Abstract环境雌激素涵盖天然类固醇雌激素与异雌激素两大类别。作为动物分泌的激素,天然类固醇雌激素(如E1、E2、E3)通过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合成,而合成雌激素EE2因其与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高亲和力被广泛用于医药和畜牧养殖。异雌激素BPA作为典型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塑料制品渗入生态环境。这些物质在好氧堆肥过程中降解不完全(残留率1-20%),导致施用有机肥的农田土壤中检出浓度高达21.54 ng g−1,污水灌溉区域水体雌激素水平可达84,000 ng L−1,远超鱼类雌性化的最低效应阈值(1-10 ng L−1E2)。Nature of estrogens类固醇雌激素的核心结构为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叶面抑制剂与土壤钝化剂联用降低小白菜砷积累的生理机制及组织形态学证据

    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统计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区农田砷(As)超标率达2.7%,在八大无机污染物中高居第三。砷通过食物链迁移不仅威胁人体健康,还导致作物生物量下降、氧化应激加剧等毒害效应。传统单一修复技术如淋洗法成本高昂,而单纯施用羟基磷灰石(HAP)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水热炭(HTC)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如何通过多技术协同实现As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成为当前环境修复领域的重大挑战。安徽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创新性地将合成土壤钝化剂HAP-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中国主粮作物系统碳排放历史演变与多情景减排路径研究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问题交织,形成了一道复杂的难题。随着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中国主粮作物系统的碳排放趋势不仅关乎本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全球气候行动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明显空白:传统分析多聚焦单一作物或省级尺度,忽视了新定义的五类主粮(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系统特性,且缺乏对种植模式区域差异及非种植因素(如进出口贸易)的综合考量。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整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与统计年鉴,构建了覆盖全国九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CO2 富集环境下机械化学处理焚烧底灰的重金属高效去除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年产量已突破20亿吨,焚烧处理虽能减量70%却产生含重金属的底灰(BA)和飞灰。这些灰烬中潜伏着铅(Pb)、铬(Cr)等"环境杀手",传统填埋处理面临重金属浸出风险,而水泥固化又存在氯离子腐蚀隐患。卡塔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突破性研究,将CO2废气变废为宝,通过机械化学处理实现重金属"双重锁定"——既固定CO2为碳酸盐,又将重金属转化为稳定矿物。研究采用球磨机在300-500rpm转速下分别进行空气和CO2环境处理,结合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XRD)追踪矿物相变,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驱动的绿色供应链在可持续制造中的碳减排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制造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传统供应链模式资源消耗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碳中和目标。尽管区块链、逆向物流等技术被尝试应用,但碳减排效果有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应链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将这些智能技术与绿色供应链(GSC)结合,成为破解制造业碳减排难题的关键。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特别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针对中国A股深沪两市制造业企业2012-2021年数据,开发了AI-IoT驱动的GSC框架。研究通过改进支持向量回归(SVR)结合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实现了碳排放的精准预测与优化决策。硬件采用Int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锌冶炼渣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组分动态与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

    锌冶炼活动在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但传统冶炼技术造成的环境代价触目惊心。中国贵州西北部曾长期采用土法炼锌,产生的矿渣富含重金属,导致大面积土壤和水体污染。这些废弃地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而植被恢复因其环境友好性和成本优势成为首选策略。然而,高重金属含量和贫瘠的立地条件严重制约植物定植,且学界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形成机制,特别是微生物的驱动作用知之甚少。贵州大学的研究团队选取Cryptomeria fortunei(柳杉)和Trifolium repens(白三叶)两种典型恢复植物,对人工锌冶炼渣场4年、6年、12年恢复样地的根际土壤展开系统研究。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分级、酶活性检测、磷脂脂肪酸谱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综述:物理办公环境对生理应激的影响:PRISMA系统性范围综述

    引言随着对生活环境与健康关联认知的深入,物理办公环境对心理和生理应激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生理应激涉及自主神经系统(ANS)、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激活,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潜在诱因。尽管既往研究多依赖主观报告,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通过多模态生物标志物(如HRV、皮质醇)探索办公设计的客观影响。本文基于PRISMA框架,系统分析33项研究,揭示设计元素如何通过不同生物学通路调节应激反应。方法采用PRISMA指南对Scopus、PubMed等4个数据库中1980-2024年的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包括:办公环境干预、明确设计特征(如亲生物设计、工位布局)及至少一种生理应激标志物(如HR、H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时间:2025-06-17

  • 垃圾填埋场腐殖土中稀土元素的赋存形态与提取潜力:碱热活化与脉冲焦耳热解的协同策略

    研究背景稀土元素(REEs)作为风电机组和电动汽车的核心材料,其供应链长期面临地缘政治风险。传统矿山开采导致严重生态破坏,而全球垃圾填埋场中堆积的电子废弃物却成为"沉睡的稀土宝库"。以上海老港填埋场为例,运行30余年的填埋单元腐殖土层(LHS)因长期稳定化作用,已成为REE的潜在富集区。然而,这些REE如何赋存?能否高效提取?如何避免二次污染?这些问题制约着"城市矿山"的开发。研究方法同济大学团队对上海老港填埋场10个封场单元进行网格化采样,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连续提取法分析REE赋存形态。开发碱热活化(HTT)和双脉冲焦耳加热(TPJH)技术:HTT在200°C碱性条件下破坏磷灰石结构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生物质葡萄糖与木糖协同利用促进微生物电合成碳链延伸机制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二氧化碳(CO2)过量排放引发的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微生物电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MES)作为一种新兴的碳中和技术,能够利用电能将CO23.5美元/kg)和己酸(1.6美元/kg)产量普遍低于0.1 g/L。这主要由于乙酰-CoA缩合步骤存在热力学障碍,导致碳链难以延伸。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富含葡萄糖和木糖的生物质资源。通过系统比较不同接种源(厌氧污泥vs太湖底泥)和碳源策略(单一糖vs混合糖)的效果,发现当以底泥为接种源并协同添加葡萄糖和木糖时,MES系统可产生3.4 g/L丁酸和0.34 g/L己酸,创下同类研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生物膜反应器用先进循环材料及其在CO2 减排中的环境应用潜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二氧化碳(CO2)减排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排放的CO2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76%,而传统碳捕集技术存在能耗高、二次污染等问题。与此同时,纺织、塑料等行业每年产生数百万吨工业废料,仅欧盟床垫行业就有49%的聚氨酯(PU)泡沫被填埋。如何将这两大环境挑战转化为协同解决方案?来自欧洲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的研究给出了创新答案。研究团队采用工业废料作为生物膜反应器填料,系统评估了其对CO2吸附和微生物定植的影响。通过表面特性分析(接触角测量、电子显微镜)、CO2吸附实验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钇掺杂稳定Bi2 O3 高效电催化CO2 还原制甲酸盐的双功能机制研究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eCO2RR)成为将温室气体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关键技术。其中,甲酸盐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易储存特性备受关注。然而,目前主流的铋基催化剂(Bi2O3)在高过电位下会发生还原失活,导致Bi3+向金属Bi转化,严重制约其工业应用。针对这一挑战,贵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钇(Y)掺杂策略,通过稳定Bi3+氧化态和优化*OCHO中间体吸附的双功能机制,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研究团队采用水热法制备Y掺杂Bi2O3纳米片,结合原位拉曼光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对天然气制氢水足迹的影响:蒸汽甲烷重整、自热重整与天然气分解的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低碳氢能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柱。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于氢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性,却鲜少关注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对水资源的隐性需求——这一盲点可能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引发"绿色悖论"。尤其对于依赖化石能源制氢的国家,量化CCS对水足迹的影响已成为实现可持续氢经济的核心挑战。针对这一空白,研究人员开展了天然气制氢水足迹的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蒸汽甲烷重整(SMR)、自热重整(ATR)和天然气分解(NGD)三种主流技术路线在整合CCS前后的水强度变化。研究通过Aspen HYSYS v12构建了日产能607吨的氢厂模型,采用胺洗涤(DEA溶剂)进行CO2捕集,并创新性地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镧氧碳酸盐在树枝状纤维Ni/CHE-La催化剂中增强CO2 解离促进低温甲烷重整的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温室气体CO2和CH4的高效转化成为研究热点。CO2重整甲烷(CRM)可将两者转化为合成气(H2800°C)驱动,能耗高且催化剂易因烧结和积碳失活。低温CRM虽能降低能耗,但面临CO2和CH4活化能高、热力学倾向积碳(如Boudouard反应:2CO↔C+CO2,ΔH298K=-171 kJ/mol)等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树枝状纤维镧硅负载镍催化剂(Ni/CHE-La),通过调控镧氧碳酸盐(La2O2CO3)与表面活性氧物种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低温(400-800°C)CRM性能。该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纳米零价铁对猪粪与枸杞枝共堆肥中氮保留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随着全球肉类消费量激增,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导致粪便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中国每年产生超过38亿吨畜禽废弃物,其中猪粪占比最高。与此同时,宁夏作为中国枸杞主产区,每年修剪产生大量富含木质纤维素的枸杞枝,其坚硬多刺的特性使直接处理面临挑战。堆肥技术虽能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稳定有机肥,但微生物分解过程会导致碳氮以温室气体(GHGs)形式大量流失——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的298倍和25倍,而氨气(NH3)挥发更造成9.6%-46%的氮损失。如何有效抑制GHGs排放成为堆肥技术优化的核心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基于钆-海藻酸盐水凝胶修饰电极的水环境中聚苯乙烯微塑料快速电化学检测新方法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与不当处置导致微塑料(MPs)在环境中持续累积,其中粒径<5 mm的颗粒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生态与健康。现有检测技术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等存在设备笨重、样品前处理复杂等局限。韩国原子能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利用钆(Gd3+)交联海藻酸钠(Na-alg)形成三维网络水凝胶,构建了可快速检测100 nm聚苯乙烯(PS) MPs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采用简易的离子交联法,在室温下5分钟内合成Gd-alg5水凝胶珠,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确认其"圆盘状"形貌,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验证Gd3+与羧基(-COO-)的配位作用。电化学测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综述:西米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的先进技术:迈向循环与可持续产业

    摘要西米工业作为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角色,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有机负荷废水(COD≥200 mg/L,氮≥100 mg/L,磷≥30 mg/L)引发严峻环境挑战。研究提出基于自然生态的集成处理框架,通过厌氧消化(AD)实现COD削减70%-95%,结合天然生物絮凝剂(TSS去除率81.5%)和活性炭生物吸附(TSS 87.58%,COD 91.32%),最终利用湿地植物Scirpus grossus和微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达成TSS 98%、BOD 93%的深度净化。该模式契合马来西亚SDG6(清洁水)、SDG12(负责任生产)等目标,推动“废物变资源”的循环经济实践。引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BiVO4 /MXene纳米复合材料高效吸附硝酸盐的创新研究及其环境应用

    硝酸盐污染是威胁水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由于NO3-的高溶解性和稳定性,传统处理方法效率有限。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硝酸盐浓度需低于10 mg/L,但现有吸附剂如Fe/BC/OH(9.35 mg/g)等难以满足需求。中央古吉拉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半导体材料BiVO4与二维材料MXene复合,开发出具有层状-球状异质结构的纳米吸附剂。研究采用XRD、FE-SEM、XPS等技术证实材料成功合成,7 wt% Ti3C2Tx负载量时吸附性能最佳。通过伪二级动力学模型(R²≥0.99)和Langmuir等温线分析,发现BiVO4/MXene的qm达47.24 mg/g,较纯BiVO4提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内蒙古草原干旱时空变异及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GPP)的影响机制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干旱已成为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内蒙古草原,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干旱异常敏感。这片占全球陆地面积五分之一的草原,不仅储存着35%的陆地碳库,还承担着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然而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即绿色植物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质总量)作为衡量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核心指标,其变化直接关系到全球碳循环平衡。尽管已有研究关注干旱对植被的影响,但针对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GPP对干旱响应的动态差异及其内在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为

    来源: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时间:2025-06-17


页次:9/651  共13018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