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IL-125@ZIF-67衍生的S型TiO2
@Co3
O4
异质结在全光谱激发下高效光热催化降解甲苯的研究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污染已成为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传统处理方法如吸附或热催化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而单一光催化技术受限于太阳光利用率低和载流子复合率高。近年来,结合光催化(PC)与热催化(TC)优势的光热催化(PTC)技术崭露头角,但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设计兼具高效光热转换和电荷分离能力的催化剂。针对这一难题,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前驱体MIL-125@ZIF-67,通过可控煅烧构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S型(S-scheme)TiO2@Co3O4异质结催化剂。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纳米生物炭协同秸秆改良盐碱土壤:有机碳累积与盐分淋溶的分子机制
随着全球人口激增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盐碱土壤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生态顽疾"。这类土壤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其高钠离子浓度会导致土壤团聚体崩解,加速有机碳矿化,同时抑制微生物活性——就像给土壤戴上了"盐碱枷锁"。传统改良剂如秸秆虽能短期补充活性碳,但分解过快;生物炭虽稳定性强,却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碳惰性"难题。如何破解盐碱土壤中碳"存不住"与"用不了"的矛盾?陕西某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目光投向纳米生物炭这一"土壤纳米医生"。研究团队通过球磨法制备玉米秸秆衍生的纳米生物炭(NB,≤100nm),在120天温室柱实验中设置6种处理:对照(CK)、秸秆(S)、生物炭(B)、NB、秸秆+生物炭(SB)、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浅水湖泊水体和沉积物氮去除异质性模式及其对湖泊管理的启示
随着化肥使用和化石燃料燃烧导致活性氮过量输入,全球44%的大型湖泊出现藻华加剧现象。氮元素不仅通过支持浮游植物生物量加剧富营养化,还会促进蓝藻上浮形成表面水华,直接威胁饮用水安全。尽管磷限制在湖泊中更为常见,但最新调查显示全球2849个湖泊中氮限制现象显著。如何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成为湖泊治理的核心挑战。传统认为深水湖泊的水体是氮去除热点,而浅水湖泊则以沉积物为主导。然而,大型浅水湖泊受风浪扰动影响显著,悬浮颗粒物可能成为微生物氮去除的新载体,这一假说亟待验证。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水体和沉积物中反硝化(denitr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绿色金融配置与粮食-生态“双安全”协同机制研究——基于量化空间均衡模型的实证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系统正面临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挑战。尽管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亿吨跃升至2020年的6.69亿吨,但农业食品系统贡献了全球近30%的碳排放(Crippa et al., 2021)。这种“高产出-高污染”模式暴露出现行金融体系在支持农业绿色转型中的结构性缺陷——绿色贷款虽占中国绿色金融规模的67.3%,但区域配置失衡导致其环境效益与生产效率未能协同释放(People's Bank of China, 2022)。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实现“既要粮仓满,又要绿水青山”的“双安全”目标,成为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关键。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来自江西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能源政策协同如何驱动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其"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承诺引发了对能源体系深度变革的迫切需求。高耗能企业(HECEs)作为工业碳排放的主力军,其转型进程直接关系到国家气候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政策效果,忽视了不同类型能源政策间的协同效应(Energy Policy Synergy, EPS),这种认知空白使得政策组合拳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某高校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创新成果。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政策文本挖掘技术与PMC指数模型相结合,系统评估了2014-2023年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新型车载双反应器烟雾舱的设计与性能表征:实现可控与真实大气过程模拟的创新突破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等二次污染物引发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理解这些污染物的生成机制需要能在可控条件和真实环境间自由切换的研究工具,但现有烟雾舱系统存在"非此即彼"的局限性——室内舱虽能精确调控温度、光照等参数,却因使用人工光源(如紫外灯)难以真实模拟太阳光谱;户外舱虽直接利用自然光,但受天气变化影响导致实验重复性差。更棘手的是,当前少数双反应器系统或体积过小(如Kaltsonoudis等人开发的1.5 m3便携系统),或采用非对称设计(如Wang等人的固定式与折叠式混合方案),无法在保持实验一致性的前提下探究单一变量影响。针对这些技术瓶颈,广东环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时间:2025-06-17
-
锌/镓双助催化剂耦合原电池与Z型效应增强以水为电子供体的二氧化碳光催化转化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将温室气体CO2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研究热点。尽管光催化技术利用太阳能驱动反应极具潜力,但现有单助催化剂体系存在电子传递效率低、产物选择性差等瓶颈。传统Ag、Cr(OH)3等助催化剂虽能促进CO2还原,但往往伴随H2O氧化动力学迟缓的问题。更棘手的是,O2的逆反应会消耗产物,导致量子效率难以突破。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研究人员创新性地设计了锌/镓双助催化剂体系。该团队发现,在NaTaO3、Ga2O3等光催化剂表面构建Zn0与无定形ZnGa2O4的复合结构时,会产生双重增效机制:一方面,Zn0与ZnGa2O4之间形成微观原电池,加速电子转移;另一方面,Zn2+在Na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时间:2025-06-17
-
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耦合系统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迁移转化机制及生态效应
在洱海上游,一座看似普通的污水处理厂与人工湿地组成的耦合系统,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关于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变形记"。DOM作为连接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其复杂的组成如同水中的"暗物质",既能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又可能携带氮磷等污染物威胁水体安全。然而,传统污水处理更关注氮磷等指标的去除,对DOM在系统中的命运却知之甚少——它究竟是被降解、转化,还是潜伏在出水中伺机而动?这正是云南某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上发表的研究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研究团队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与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这对"黄金搭档",辅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时间:2025-06-17
-
长江中游干旱后eDNA揭示的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响应与恢复机制
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生态系统格局,其中淡水生态系统因其对水文循环的高度依赖性而成为最脆弱的环节。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的世纪性干旱,导致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引发饮用水安全危机和生态连锁反应。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限制传统监测手段的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对多营养级生物的影响,成为生态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研究人员采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这一革命性技术,在2023年对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等22个站点开展多维度采样。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COI、12S和23S基因标记,构建了包含藻类、原生生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在内的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图谱。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时间:2025-06-17
-
黑碳混合态表征技术的比较研究:评估Only-SP2与CPMA-SP2方法对吸收增强效应的精准量化
【研究背景】黑碳(BC)作为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强吸光性气溶胶,其气候效应评估长期受混合态表征不准确的困扰。当BC在大气中与无机盐、有机物混合形成"核-壳"结构时,会产生透镜效应增强吸光能力(Eabs)。传统单颗粒烟尘光度计(SP2)依赖核心-壳层球体假设和预设折射指数(RI)进行Mie理论计算,但实际BC颗粒常呈现不规则分形结构,导致光学直径(Dopt)和涂层质量比(MR)计算存在系统性误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CPMA-SP2串联系统,首次实现了对固定质量BC颗粒的精准筛选与表征,为破解这一方法学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关键技术】研究采用离心粒子质量分析仪(CPMA)筛选5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时间:2025-06-17
-
电极氧化对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电活性细菌的意外抑制效应:L-精氨酸电聚合过程中的关键发现
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MES)被誉为环境与能源领域的"跨界明星",它能利用电活性细菌(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Bacteria, EAB)的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EET)能力,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电能。然而这个"微生物电厂"始终面临发电效率低的瓶颈——混合培养EAB的电流密度仅9.9-400 A/m2,纯培养体系甚至不足9.9 A/m2。究其原因,细菌与电极间的静电排斥严重阻碍生物膜形成。为解决这一难题,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开发出L-精氨酸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钾盐毒化对CeMnOx催化剂烧结烟气CO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机制及工业应用策略
钢铁行业作为大气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烧结工序产生的烟气中含有高达5000-10000 ppm的CO,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尽管SO2和NOx的超低排放技术已趋成熟,但CO的高效脱除仍是实现钢铁行业全面超低排放的"最后一公里"。烧结烟气的复杂性在于其富含碱金属钾盐,这些物质会通过物理堵塞和化学中毒双重途径使催化剂失活。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钾盐对SCR脱硝催化剂的影响,对CO催化氧化体系的毒化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中国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系统揭示了钾盐对CeMnOx催化剂的结构-活性影响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综述: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综合评述
ABSTRACT全球能源需求激增推动原油增产技术发展,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成为关键解决方案。传统方法仅能开采约50%的原油储量,而聚合物驱油通过增加驱替液粘度、改善波及效率,成为经济可行的选择。生物聚合物因其环境友好性和成本优势崭露头角,但面临微生物降解和剪切稳定性挑战。Introduction原油仍占全球能源结构的85%,但供需失衡(2023年日产量95百万桶vs消费101百万桶)亟需高效EOR技术。聚合物驱通过调节流变特性(如黄原胶的假塑性)控制水窜,其效果受油藏温度、盐度(尤其Ca2+浓度50 mD)等参数制约。Improved oil recovery using polymers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废弃PET与铝罐升级再造:K掺杂Al2
O3
催化剂高效催化COS水解的绿色路径
工业废气中的羰基硫(COS)是导致酸雨和设备腐蚀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传统处理方法存在能耗高或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废弃PET瓶和铝罐的堆积加剧环境压力。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高效催化剂,成为环境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的研究中,来自国立中兴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方法:通过水解废弃PET获得对苯二甲酸(H2BDC),联合铝罐制备铝基金属有机框架(Al-MOF),再经煅烧和钾掺杂得到K@w-Al2O3催化剂。关键技术包括:1) 废弃PET的DMAC/HCl混合溶剂水解;2) 一锅法水热合成A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综述:植物中类固醇雌激素与异雌激素的发生、归趋及影响
Abstract环境雌激素涵盖天然类固醇雌激素与异雌激素两大类别。作为动物分泌的激素,天然类固醇雌激素(如E1、E2、E3)通过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合成,而合成雌激素EE2因其与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高亲和力被广泛用于医药和畜牧养殖。异雌激素BPA作为典型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塑料制品渗入生态环境。这些物质在好氧堆肥过程中降解不完全(残留率1-20%),导致施用有机肥的农田土壤中检出浓度高达21.54 ng g−1,污水灌溉区域水体雌激素水平可达84,000 ng L−1,远超鱼类雌性化的最低效应阈值(1-10 ng L−1E2)。Nature of estrogens类固醇雌激素的核心结构为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叶面抑制剂与土壤钝化剂联用降低小白菜砷积累的生理机制及组织形态学证据
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统计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区农田砷(As)超标率达2.7%,在八大无机污染物中高居第三。砷通过食物链迁移不仅威胁人体健康,还导致作物生物量下降、氧化应激加剧等毒害效应。传统单一修复技术如淋洗法成本高昂,而单纯施用羟基磷灰石(HAP)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水热炭(HTC)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如何通过多技术协同实现As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成为当前环境修复领域的重大挑战。安徽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创新性地将合成土壤钝化剂HAP-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17
-
中国主粮作物系统碳排放历史演变与多情景减排路径研究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问题交织,形成了一道复杂的难题。随着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中国主粮作物系统的碳排放趋势不仅关乎本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全球气候行动目标的实现。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明显空白:传统分析多聚焦单一作物或省级尺度,忽视了新定义的五类主粮(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系统特性,且缺乏对种植模式区域差异及非种植因素(如进出口贸易)的综合考量。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整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与统计年鉴,构建了覆盖全国九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CO2
富集环境下机械化学处理焚烧底灰的重金属高效去除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年产量已突破20亿吨,焚烧处理虽能减量70%却产生含重金属的底灰(BA)和飞灰。这些灰烬中潜伏着铅(Pb)、铬(Cr)等"环境杀手",传统填埋处理面临重金属浸出风险,而水泥固化又存在氯离子腐蚀隐患。卡塔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突破性研究,将CO2废气变废为宝,通过机械化学处理实现重金属"双重锁定"——既固定CO2为碳酸盐,又将重金属转化为稳定矿物。研究采用球磨机在300-500rpm转速下分别进行空气和CO2环境处理,结合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XRD)追踪矿物相变,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驱动的绿色供应链在可持续制造中的碳减排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制造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传统供应链模式资源消耗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碳中和目标。尽管区块链、逆向物流等技术被尝试应用,但碳减排效果有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应链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将这些智能技术与绿色供应链(GSC)结合,成为破解制造业碳减排难题的关键。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特别项目支持的研究团队,针对中国A股深沪两市制造业企业2012-2021年数据,开发了AI-IoT驱动的GSC框架。研究通过改进支持向量回归(SVR)结合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实现了碳排放的精准预测与优化决策。硬件采用Int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
-
锌冶炼渣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组分动态与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
锌冶炼活动在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但传统冶炼技术造成的环境代价触目惊心。中国贵州西北部曾长期采用土法炼锌,产生的矿渣富含重金属,导致大面积土壤和水体污染。这些废弃地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而植被恢复因其环境友好性和成本优势成为首选策略。然而,高重金属含量和贫瘠的立地条件严重制约植物定植,且学界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形成机制,特别是微生物的驱动作用知之甚少。贵州大学的研究团队选取Cryptomeria fortunei(柳杉)和Trifolium repens(白三叶)两种典型恢复植物,对人工锌冶炼渣场4年、6年、12年恢复样地的根际土壤展开系统研究。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分级、酶活性检测、磷脂脂肪酸谱
来源: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