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家发现SARS等病毒结构的治病靶点

    作者:陈静   记者今天(11月7日)获悉,中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SARS和禽流感病毒结构中潜在的可能致病靶点。医学专家指出,这是世界最新研究成果,将为今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SARS和禽流感病毒药物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届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暨第十六届亚太呼吸治疗学会联合会议今日起在沪举行,持续三天的会议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其中包括美国胸科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饶子和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白春学等。会议期间,五十多位国际呼吸学界权威人士将做专题演讲。 开幕式结束后,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所做报告“SARS和禽流感病毒结构研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8-11-11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喜庆七十华诞

    作者:张雯雯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建所70周年庆祝活动。云南省副省长和段琪、中科院党组成员郭传杰等参加了纪念大会。 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38年,其前身是由北平静生生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所已逐渐发展成为以植物基础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机构,在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植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郭传杰认为,昆明植物所通过70年的辛勤耕耘,始终坚持以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为目标,面向国际植物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生物多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8-11-11

  • 华南理工大学邓文礼小组解开爬山虎超强吸附力之谜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是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这应该也是大部分人眼里的爬山虎的“脚”,那么,在科学家眼里,爬山虎的“脚”会有什么不同吗? 用科学术语来称呼的话,爬山虎的“脚”应该叫做“吸盘”。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文礼首次测定了单个爬山虎干吸盘的质量、黏附力和黏附接触面积,并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了一些新颖奇特的吸盘的微观结构。他还在这些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说和新的模型来描述卷须和吸盘的黏附作用。他的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上述研究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8-11-11

  • 兰州大学等《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EurekAlert!的消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就中国发现的石笋记录的数据分析了季风强度是如何与北半球气温、冰川周期及太阳的波动发生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7日《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明尼苏达州大学教授程海博士,曾是海外青年合作基金获得者。在2004年同样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采自我国黔桂交界处的荔波县董哥洞中两根高分别为210厘米和304厘米的石笋进行了66个铀-钍测年,以及640个氧同位素测定,最终获得了分辨率可达20年的环境记录。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10

  • 中科院赖仞组天然抗菌肽成果登PloS ONE

    生物通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抗菌肽与天然免疫研究实验室赖仞研究小组在抗菌肽的研究方面又取得新进展,他们在金环蛇的体内发现一种蛇Cathelicidin具有抗菌的潜在功效。该成果公布在PloS ONE上。 据悉,Cathelicidin是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类结构多变的抗微生物肽,因在表达的信号肽与成熟肽之间含有一高度保守的cathelin肽段而自成一家族。Cathelicidin和防御素一样,也是宿主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主要的抗菌活性以外,Cathelicidin还具有抑制组织损伤,促进创伤修复,结合内毒素,诱导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近期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10

  •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海底珊瑚大迁移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科研人员实施的珊瑚移植项目,经过一年来的3次监测,移植到新栖息地的珊瑚总移植成活率达到95.2%。 去年9月,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需要在大亚湾北部修建海底输油管线,所用海域属于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为补救施工对珊瑚的可能影响,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委托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查清该项目用海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分布情况,对可能受施工影响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采取迁移保护措施,把位于锅盖洲东侧的造礁石珊瑚移植到7公里外的赤洲附近安全领域。 施工人员将采挖出来的珊瑚放入网兜挂在架子上进行不离水运输,保持船速3至4公里/小时,下卸时也保持在水中作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11-10

  • 南开大学朱旭东小组用廉价农作物生产出高效抗癌药

    作者:李海燕 平扬 张剑  紫杉醇是世界各国医院首选的抗肿瘤药物,在国际市场上,一支紫杉醇针剂的售价高达1000元,比黄金还要昂贵数倍。 一直以来,红豆杉被认为是获取该药物的唯一原料。但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植物。日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实验室新研发的一项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利用廉价农作物生产出高效的紫杉醇。 据课题组负责人朱旭东介绍,利用像麸皮这样廉价的农作物产品,通过真菌发酵的方式,可提取纯度超过90%的高纯度紫杉醇。这样生产出的紫杉醇,其价格仅为原来的1/7,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保护了国家珍贵树种。目前,该课题已获得

    来源:每日新报

    时间:2008-11-10

  • 从对抗医学转向整体医学

    本报记者杨朝晖     当前,现代医学发展碰到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陈凯先提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开始进一步征服心脑血管、癌症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虽然进展显著,但始终没有重大突破。这也启发我们对现代医学模式进行深思,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模式?   陈凯先提到两年前在法国开过的一个医学高层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法国重要的医学专家讲,现在对于病原体比较清晰的疾病,研究大体上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但是对于病原体不太清晰的疾病,包括肿瘤、神经疾病和心脑血管的疾病等等,进展很不尽人意。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发生,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作用,远远大于短期致命性的生物学因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11-10

  • 北大Cell Stem Cell发iPS里程碑式成果

    生物通报道,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宏魁教授,丁明孝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找到了一种新的iPS技术,可显著提高iPS转化效率,相关成果公布在最新Cell Stem Cell上(11月6日)。 近年来iPS技术一直都是科学届研究的热点,焦点,自从胚胎干细胞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以来,iPS以其突破伦理障碍的面貌改变大家对干细胞的看法,无疑,iPS是伟大的发现,它让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细胞。也让干细胞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步伐加快了许多,直接将病人的成体细胞改造成干细胞,比再培育一个小孩取干细胞更符合伦理道德要求,也突破了移植排斥的障碍。 因此说,研究iPS是各个国家必须要突破的

    来源:Cell

    时间:2008-11-07

  • 中国科学家Nature公布首个中国人个人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南丹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亚伯达大学等多处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小组发布了第一张亚洲汉族个体的个人基因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11月6号)《Nature》杂志封面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博士和汪建博士(前者同为第一作者),主要工作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今年10月刚刚宣布绘制完成大熊猫“晶晶”基因组序列图谱。目前正在进行这一“炎黄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及“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重大项目。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7

  • 10月Nature China研究亮点推荐(生命科学领域)

    生物通报道,10月29日最新一期Nature China研究亮点新鲜出炉,名列榜上的生物学研究方面有三篇文章。本次的三篇文章全部来自Genetics领域的文章。 第一篇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糖尿病中心,天津医科大学癌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血清中的小分子RNA,即microRNA可以一种生物标记,用于检测包括癌症和糖尿病在内的疾病,这为一种革命性的无创诊断工具铺平了道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对健康受试者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6

  • 刘廷析研究组miRNA成果登上《Blood》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健康所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健康研究所发育及疾病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Genomics),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microRNA:miR-144可以选择性调控原始造血期红细胞血红蛋白中α-珠蛋白的合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Blood》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引进的刘廷析博士,其199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回到国内,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学教授。参与研究的还包括健康科学研究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6

  • 《遗传》10月内容精选

    中国人罕见的cisAB变异型分子机制分析研究中国人群ABO血型系统中罕见的cisAB变异型的分子遗传背景, 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12例ABO血型疑难样本和116例随机无血缘关系样本,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样本ABO基因酶活性编码区外显子6、7和侧翼内含子进行突变筛选和检测, 并对不同基因型的扩增片段进行单倍体序列分析。血清学检测发现12个样本均为(A强B弱)或(A弱B强), 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表明这些样本均为cisAB变异型, 并存在4种基因型。通过单倍体序列分析, 从中发现2种cisAB等位基因, 其中cisAB01不仅存在外显子7的467C>T和803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6

  • 上海生科院鲍岚组蛋白分泌通路研究取得进展

    9月29日《运输》(Traffic IF=6.533)杂志提前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鲍岚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速激肽前体分子通过序列中带电荷小片段的聚集将其分选入大致密芯囊泡的调节型分泌途径。     分泌蛋白被分泌到细胞外有两条途径:一是持续型分泌途径,进入该途径的分泌蛋白可以持续不断地向细胞外分泌,不受钙离子等信号的调控;二是调节型分泌途径,进入该途径的分泌蛋白在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进行分泌。P物质在痛觉传递中有重要作用,其前体分子——速激肽前体转运到大致密芯囊泡的调节型分泌途径是其发挥正常功能的一个关键步骤,但是对于速激肽前体如何进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5

  • 张绍铃课题组成果登权威期刊 破解新基因功能

    以在校博士生王春雷为第一作者、张绍铃教授为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知识产权单位、题目为《S-RNase triggers mitochondrial alteration and DNA degradation in the incompatible pollen tube of Pyrus pyrifolia in vitro》(doi: 10.1111/j.1365-313X.2008.03681.x)的研究论文在世界著名杂志《The Plant Journal》(影响因子6.751)上发表。该论文主要通过建立自交不亲和性反应离体系统,研究了S-RNase对不亲和花粉管线粒体和核DN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5

  • 厦大张晓坤Cancer Research又发抗癌成果文章

    癌小肽后(详细报道参见:厦大张晓坤Cancer Cell发表癌症突破性成果)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8-10/2008108161717.htm,11月1日又在Cancer Research (影响因子:7.672)发表抗癌研究新成果。 该研究由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曾锦章教授和张晓坤教授共同主持。研究小组发现一种紫草素的衍生物可敏感地调控肿瘤细胞中的Nur77/Bcl-2诱导的细胞凋亡通路。该文的第一作者是他们的博士生刘婕同学。曾锦章教授和张晓坤教授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他们共同设计和指导了有关实验,并共同撰写了该文章。 紫草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4

  • 我国首次培育成功淀粉改良的转基因木薯

        我国首次开展的淀粉改良的转基因木薯培育成功。31日,这项研究的主持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鹏研究员透露,在该研究所田间试验收获的新型木薯,证明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木薯的淀粉品质,这将拓宽我国木薯育种潜力和应用前景。            木薯作为一种富含淀粉的块根作物,与马铃薯、红薯并列为世界三大薯类作物,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种植木薯。同时,木薯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能源植物,是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11-04

  • 药物筛选落后的原因是发现新的东西太少

     主持人:我之前看新闻的时候,有媒体评价您是我国药物筛选技术体系的开拓者。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杜冠华:我想作为一个说法就这么说了,也就算了。其实我们这个地方的药物筛选是指药物发现的过程,因为我们国家药物研究真正在世界上能站得住脚的药物还是非常少的,这也表现出我们刚才谈到比较落后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药物研究之所以落后,就因为我们发现的新的东西太少,所以我这个筛选就是从很多东西当中去发现。也就是说,在历史赋予的一个机会,我做了这项工作,这个工作尽管大家开始并不愿意做,我把它做了,而且做起来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家这样说我做的比较早,说我是开拓者,其实不敢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8-11-04

  • 中科院细胞遗传重点实验室宿兵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消息,以前的遗传学研究表明,东亚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并最早到达东亚大陆的南方。而后,在大约25000-30000年前左右,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由南向北的人群迁徙,从而使现代人遍布东亚大陆。 然而,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中存在一种东亚特有,但分布奇特的单倍型-D174单倍型(又称YAP单倍型)。它在中国的藏族、日本人和东南亚阿德曼群岛人群中有很高的频率(>30%),但在其他东亚人群中频率很低。 宿兵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石宏)最近对D174单倍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它实际上代表了一个非常古老的东亚现代人的Y染色体单倍型。经过对73个东亚代表人群的分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11-03

  • 南开大学陈力小组研发三倍体丹参填补国内空白

    作者:平扬  南开大学的一项三倍化育种新技术,可使植物药材丹参单株最高产量超过2000克,而目前国内种植的二倍体丹参单株药材产量平均仅有200至300克。该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且形成全国首创的培育体系。不久的将来,高产高质的丹参新品种将有望实现大规模栽种。 丹参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由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等药用功效。近年来,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以丹参为主原料的药品不断被开发,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类疾病、疑难杂症等,最新医学技术又开发了其抗癌功效,使其具有更广泛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据统计,我国目前生产的丹参及其复

    来源:南开大学

    时间:2008-11-01


页次:1115/1519  共30375篇文章  
分页:[<<][1111][1112][1113][1114][1115][1116][1117][1118][1119][112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