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吉林农大: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

      建校六十年来走出一条农村科教服务之路  本报记者 张兆军    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吉林农业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发来贺信,称赞吉林农大建校六十年来“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科教服务之路”。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的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吉林农大攻克了一大批阻碍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构建了以大学为依托、以遍布全省的教学科研基地为载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建了不同生态区域的技术示范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科技人才,推广了一大批农村亟须的科研成果,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9-10

  • 王恩多院士JBC文章解析内亮氨酰-tRNA合成酶功能

    8月15日,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了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王恩多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敲除亮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的酵母菌株揭示对酵母细胞质亮氨酰-tRNA合成酶(LeuRS)最佳编校活力关键而独特的氨基酸残基。 LeuRS含有编校结构域,通过编校功能从非对应氨基酸中区亮氨酸以保证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忠实性。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真核生物LeuRS编校机制,王恩多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姚鹏等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酵母细胞质LeuRS(ycLeuRS)基因(leuS)敲除的酵母菌株(ScleuS),用以在酵母(Saccharomy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9

  • 胡赓熙《Molecular Cell》最新细胞信号通路成果

    9月5日出版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莫玮、张亮等同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在IFN-γ通路中,β-arrestin1 能够介导该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STAT1与其负调节因子磷酸酶TC45的相互作用,从而负调节细胞对IFN-γ刺激的应答,抑制了IFN-γ的抗病毒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了β-arrestin1蛋白在细胞核内的新功能,并揭示了STAT1蛋白在细胞核中的负调控机制。  IFN-γ是机体内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经受病毒感染时,干扰素能够激活体内的JAK-STAT1通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9

  • 百人博士李巍《Schizophrenia Res》成功构建sdy小鼠模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生物研究所又传来好消息,9月5号,《Schizophrenia Research》刊登了来自发育生物学中心的研究员李巍博士最新的研究成果。 今年,李巍博士连发三篇高质量文章,今年5月,与北大周专实验室合作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DTNBP1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同期被该杂志重点推荐,同时被Nature China选为高亮文章报道。9月,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皮肤性病科连石教授合作发现白化病的4个关键基因(相关的文章详见生物通前期报道,中科院发现4个白化病基因http://www.ebiotrade.com/n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9

  • 侯保荣、段继周小组:“吃铁”的细菌亦有大用

     ——科学基金支持下的海洋微生物腐蚀过程与控制技术研究 在微生物作用下,球状铁氧化物最终转化成六角片状的绿锈结构。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一个非常严酷的腐蚀环境,桥梁、船舶、管线、码头等以钢铁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设施时时面临腐蚀的危害。腐蚀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有时还导致灾难的发生。因此,海洋环境下钢铁腐蚀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1991年开始,在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保荣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段继周课题组,先后展开了海洋环境下微生物腐蚀过程与控制技术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研究人员的目光瞄准了微生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8-09-09

  • 中国最新发现与创新:转基因克隆羊带有人肝细胞再生增强因子

    对人体病损肝脏再生、修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李秀萍     本报讯 8月19日和22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农垦科学院两只黑色特殊羊羔出生4个月的日子。目前,两只羊羔身长黑毛,头顶“白花”,体态优雅,体况良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称,这是全国首例带有人肝细胞再生增强因子的转基因克隆羊,对优良种畜的发展和人体病损肝脏再生、修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专家从转基因克隆羊的研究入手,找到迅速扩大优良种畜比例、促进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有助于人体肝脏再生或修复的有效途径。新疆农垦科学院周平博士说,通过转基因克隆技术扩大兵团优良种畜的比例,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9-09

  • 北大找出抗真菌药新靶位

         烟曲霉菌以往被认为是一种弱致病菌,然而目前已经成为免疫受损人群中的主要致死原因,尽管应用抗真菌治疗,由该菌感染所引起的白血病患者的死亡率仍达到90%。免疫受损的主要人群包括,器官移植者、恶性血液病和艾滋病等,使得真菌感染成为医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由烟曲霉菌等曲霉菌引起的侵袭性曲霉菌病已成为第二位的院内真菌感染,其病死率可高达60%~100%,是导致以上各种免疫受损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皮肤性病科真菌室和北大真菌病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组最近发现,破坏烟曲霉菌Afyap1和sho1基因及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8

  • 特聘教授《Cell Research》解析癌症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糖尿病中心,天津医科大学癌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血清中的小分子RNA,即microRNA可以一种生物标记,用于检测包括癌症和糖尿病在内的疾病,这为一种革命性的无创诊断工具铺平了道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教授,其1995年于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部大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成功建立了肥胖基因转基因鼠模型及UCP2、UCP3基因剔除小鼠模型,用于阐明肥胖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8

  • 莫让癌性贫血为虎作伥

    ——记“癌性贫血现状与治疗进展研究”课题组  记者:杨朝晖课题描述:癌性贫血现状与治疗进展研究点评专家:刘国龙(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   癌性贫血:亟待引起重视   有数据显示,癌性贫血总的临床发生率为40%—70%,男性63.3%,女性49.2%,老年癌症患者癌性贫血发生率更是高达60%—70%。   而在常见肿瘤中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前列腺癌26%,头颈部32%,乳腺癌45%,胃肠道癌63%,肺癌77%,宫颈癌则高达79%。   那么,什么是癌性贫血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国龙教授说,癌性贫血是指恶性肿瘤及其治疗引起的相关性贫血,其发生率与病人的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9-08

  • 盛华医药科技抗病毒研究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9月3日,在2008中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暨新特药会上,盛华(广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染的两项专利。盛华(广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秦卫华介绍说,他们已经建立了抗整合型病毒药物筛选平台,这一研发平台有利於尽快的筛选到抗病毒的药物。           已经获授权的两项专利成果是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目前,市场上尚无这类有效抗病毒药物。这类病毒性疾病,对人类造成很大威胁,除病毒本身引起的身体危害外,这些病毒长时

    来源:中国商业电讯

    时间:2008-09-08

  • 第四军医大学研制出超宽谱生命探测仪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王健琪教授等经过10年的刻苦攻关,日前研制成功可广泛用于应急救援的“超宽谱生命探测仪”,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可自主研制这类高科技生命探测仪的国家之一。         生命探测仪技术是用来探测危重条件下的人类生命体,并确定其状态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目前,国际上生命探测技术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超宽谱生命探测雷达的穿透能力和远距离分辨率的技术上,以使其更适合于应急搜救。         自1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8-09-08

  • 南京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生物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瑞士EAWAG生态学中心,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真核生物中发现插入/缺失(Indel)两侧的碱基点突变出现的频率较其他区域要高的多,从而提出了一种新遗传突变机制:Indel诱变假说,从源头上回答了“遗传变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生命科学面临的基本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4日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南京大学的田大成博士,以及陈建群博士,两位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植物分子进化与分子生态学,植物抗病基因的多样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5

  • Blood:吴华林发现凝血酶调节素新功能

        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特聘资深教授吴华林,在凝血酶调节素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期关于凝血酶调节素分段研究方面发表最新的文章于8月份的国际顶尖期刊《Blood》上。      吴华林教授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凝血酶相关课题。从2002年起吴华林教授,先后在国际期刊发表凝血酶调节素不同部位结构性的文章,研究发现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别为:连结细胞、促进血管增生、以及抑制细菌内毒素引发发炎反应的功能。 研究团队主持人、成大医学院生化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吴华林表示,过去研究确认,其为血管内皮细胞控制血液凝结反应的重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5

  • 《PNAS》张启发院士又发现新基因

    9月2日的《PNAS》网络版上,发表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领导的“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国家创新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张启发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成功克隆调控水稻开花时间、影响其生长周期的基因,被命名为RID1(RiceIndeterminate1)。  这是该团队继今年相继分离克隆出Ghd7和S5基因之后,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该成果发表在9月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相关报道详见生物通前期报道:张启发院士课题组《自然•遗传学》发新成果   &n

    来源:PNAS

    时间:2008-09-05

  • 耿美玉小组解析HIV蛋白结构

        日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艾滋病毒转录反式激活因子Tat蛋白上一个全新的高亲和力肝素结合位点,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ONE杂志2008年第7期上。     该研究以计算机分子模拟为指引,借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芯片技术,首次发现了Tat蛋白上一个全新的由Lys12,Lys41,Arg78组成的空间三联体、高亲和力肝素结合位点(KKR区),这是继Tat蛋白已知肝素结合位点(碱性氨基酸区)之后发现的另一全新位点。KKR区在序列上远离、但空间却毗邻相连。深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KKR位点通过与细胞膜硫酸乙酰肝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4

  • 青年科学家《Genome Research》发现新基因起源

    生物通报道:来自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最新发表的12个果蝇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将新基因起源的研究提升到了阐明全基因组水平模式的高度。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9月2日国际基因组学知名杂志《Genome Research》(影响因子11.2),研究成果对理解新遗传特征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Nature Review Genetics特别推荐报道。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昆明动物所研究员的王文博士,其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2年在已故动物遗传学家施立明院士指导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10月-1996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4

  • 杂交水稻的“师兄”迄今仍未“毕业”

     如今高新技术“就业”也紧张了,譬如“转基因”,也许没有别的高新技术跟它一样,在受到众多科学家推动的同时,又被无数的人所诟病了,从而导致了它的就业困难。“黄金水稻”,是“转基因作物学院”的第二期毕业生,在经过二十多年实验室的培育之后,练就一身普通水稻所不可能拥有的神奇能力之后,于2005年从植物分子育种实验室“毕业”,却至今无法“就业”。在众多科学家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之下,即使最乐观的估计,也必须等到2011年,他或许才能在亚洲的某个田间,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黄金水稻”作为“转基因作物学院”毕业的“超级植物”,它拥有的特殊能力是“胡萝卜素超合成,米粒内超富集”。胡萝卜素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时间:2008-09-04

  • 中大培育出“猴鼠”人体器官有望动物体内造

    如果用人的细胞与动物胚胎组织成一个新的个体,想办法将器官中的动物细胞杀灭,让人的细胞得以保留,我们便可制造出人的器官了。  ———葛坚教授  你能想象吗?动物体内有望培育出人体器官!届时,那些被疾病“损坏”而不可修复的器官,将可用这些“特制”的器官来替换,不治之症或成历史。  这一构想似乎匪夷所思,但如今,它已初现端倪。2006年6月,12只“猴鼠”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成功诞下,它们的降生,意味着干细胞研究及人工器官构建研究技术平台的成功建立,同时为人工培育再生细胞、组织和器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即将在《国际细胞生物学》杂志(《CellBio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08-09-04

  • 中科院女博士JCMM解析青蒿素癌症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解放日报的消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细胞与分子层面上,对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抗癌研究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与分子医学(JCMM)》。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王慧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后于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UAB)获得医学、理学博士,200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委“白玉兰计划”资助,并获得上海市优秀女青年科技工作者成才资助金。自古以来,各地中医都使用不同蒿草入药,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9-03

  • 台湾翁启惠四篇糖蛋白研究连登国际权威期刊

    据生物通综合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有关糖化学生物的4篇重要论文,2008年8月份连续刊登于国际知名专业期刊。 这些论文分别与糖蛋白合成之突破,以及糖晶片创新应用等题目相关,皆是基因体研究院翁启惠院长研究团队的重点。 其中2篇有关糖蛋白合成的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期》(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以及《德国应用化学杂志》(Angewandte Chemie),其重点在于以糖分子辅助糖胜肽,快速合成糖蛋白的突破性技术发明。 研究团队提供的背景资料指出,人体中90%的蛋白质是糖蛋白,也就是含有各式糖分子的蛋白质分子,例如,所有

    来源:台湾中央研究院

    时间:2008-09-03


页次:1121/1519  共30375篇文章  
分页:[<<][1121][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28][1129][11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