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从敌人到朋友:沙门氏杆菌或可称为疫苗载体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在生物工程方面做出重大突破,研制成功有效提供体内抗原的有机体。研究报告称他们已经找到能使活体沙门氏杆菌作为抗原载体的方法。 这一研究成果使生物防治领域发展迈出一大步,它意味着生物学抑制在为动物及人类提供疫苗的新途径上成为关键。如果新方法得到充分开发,可以用于控制那些因为成本、药物抗性以及对儿童有副作用的传统疫苗。 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在线版,概述中称“沙门氏杆菌重组细胞在宿主体内规范受控的裂解会释放保护性抗原,并实现生物抑制”。研究员描述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为抗原输送提供生物抑制。新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提供抗原,更重要的是它对

    来源:环球科学

    时间:2008-07-15

  • 《自然》:化石新发现“砍去”绊倒达尔文的“树桩”

    图片说明:化石证据提供了比目鱼进化的关键一环。(图片来源:芝加哥大学) 比目鱼化石的“三重唱”最终揭开了一个险些绊倒达尔文的进化谜团,而这一切要感谢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发现——找到了比目鱼进化过程中缺失的一环。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10日的《自然》杂志上。 比目鱼总是被看成异类,尽管未成年比目鱼的眼睛在头的两侧,但它们在成年过程中,一只眼睛会在头骨周围逐渐移动,直至两只眼睛处于头的同一侧。一些进化生物学家,包括达尔文,都认为比目鱼的这一特征是通过多代的进化逐渐出现的。 而要证明这一点,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处于进化中间阶段的比目鱼,这就需要找到眼睛部分偏移的比目鱼化石。然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07-15

  • 日本一大学曝出收钱卖博士学位丑闻

    19名教授涉案,其中前医学院院长受贿300万日元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院爆出收钱卖博士学位丑闻,而且越揭越臭,有如日本畅销小说及电视剧《白色巨塔》中,揭露医疗体制扭曲腐败和医学界高层争夺权势的黑幕情节。大学学位审查对策委员会调查后,本周三表示又有3名医学院教授曾受贿,包括1名负责研究生学位审查的教授,令涉事总人数增至19人。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委员会今年7月5月已宣布,16名正副教授承认收取研究生约570万日圆,换取颁授博士学位。 前院长收300万日元 遭停职减薪 64岁前医学院院长山鸟田覶承认收过300万日元贿款,他被停职3个月,面临减薪。校方将处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8-07-15

  • Nature:发现一种新的基因调节模式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者首次发现哺乳动物的一种全新的基因调节模式(以前从没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在多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中一种核酶控制一个重要的基因家族群。 最新的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9号的《Nature》上,文章描述了一种锤头(状)核酶具有新颖而令人惊叹的作用,锤头(状)核酶是一种常见的分子,与病毒样植物致病源类病毒具有一定的关联。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者发现小鼠、马、鸭嘴兽和其他几种哺乳动物体内某些基因群有核酶嵌入其中。这些基因与免疫应答和骨代谢有关。 Monika Martick说,嵌入基因中的核酶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可调节基因的表达。Monika Martick是加州

    来源:Nature

    时间:2008-07-14

  • Cell:科学家发现控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基因群

    科学家们发现有2打(24个)基因在调控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命运。研究者怀疑,这些基因或开启干细胞的分化程序或关闭干细胞的分化成过渡形态的细胞。这些过渡形态的细胞系处是胚胎干细胞和完全分化的特异细胞间的过渡形态,完全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可能是骨细胞或、肌肉细胞或是脂肪细胞。 科学家认为,对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机制,这样就能加速建立干细胞针对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技术。 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来自对控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关键基因的研究。来自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此项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于2008年7月11日的《Cell》上。 公共卫生学博

    来源:Cell

    时间:2008-07-14

  • 抗癌药新用途,抑制免疫排斥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不仅可用于治疗骨髓移植并发症,也能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小鼠实验证明,最近批准的抗癌药物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并发症,骨髓移植的并发症有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密西根大学计划开展抗癌药物阻止免疫排斥现象的前期试验。研究人员希望年内就开始试验。 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们检测了另一种药物SAHA在关键的免疫系统细胞树状突细胞上的效果,SAHA是另外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类药物,在小鼠试验中,两种药物都能明显地降低毁灭性的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反应主要由移植物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排斥导致。 移植排斥并

    来源:Clinical Investigation

    时间:2008-07-14

  • 科学家首次用单细胞 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科学家称人类第一次成功的通过单细胞(处于四细胞阶段的胚叶细胞)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    在本周7月9日举行的欧洲人类繁殖及胚胎学协会第24届会议上,科学家称人类第一次成功的通过单细胞(处于四细胞阶段的胚叶细胞)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来自布鲁塞尔大学的维尔德博士称这次研究的成功意味着未来将有可能在不破坏胚胎细胞的更早阶段进行人体胚胎干细胞系的培养。     据报道,胚叶细胞是在胚胎发育的很早阶段形成的

    来源:网易探索

    时间:2008-07-14

  • 轴突生长和导向机制的新发现

    轴突生长和导向(axon  growth  and  guidance)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过程,然而其内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尽管大量证据表明轴突的生长和导向过程依赖于组织有序的细胞骨架(cytoskeletal)动力学,但是科学家还在寻找直接相应的分子现象。在2008年7月8日出版的《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上,来自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新发现。    在该小组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科学家研究了细胞黏着底物刺激产生的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07-14

  • 日发现可增强抗病毒反应的蛋白质分子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一种蛋白质分子,可使具有抗病毒作用的Ⅰ型干扰素分泌量增加。这一成果将有望使人为增强肌体的抗病毒反应成为可能。     据日本媒体近日报道,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当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中的Toll样受体会识别出病毒,并向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发送信号,接收到信号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会产生Ⅰ型干扰素抗病毒。     报道说,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一种名为PDC-TREM的蛋白质分子,只在浆细胞样树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时间:2008-07-14

  • 禽流感病毒正逐步适应人类

    根据将发表在8月号的《普通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发现了禽流感如何适应人类患者,这为监视这种疾病和预防一场禽流感大流行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高致病性H5N1  禽流感病毒已经传播到了3个大陆的至少45个国家。尽管具有传播能力,它不能有效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表明它尚未完全适应它的新宿主,也就是人类。然而,这项新的研究揭示出了这种病毒的一些可能会导致一场禽流感大流行的突变。    “一种可能的大流行病毒的出现所需的突变很可能起源于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08-07-14

  • 《科学》关注中英水稻砷污染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水稻生产成为解决粮食危机关注的焦点问题。2008年7月11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对全球水稻生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展望。在同一期中的另一篇文章则详细评述了中国科学院朱永官研究员和英国阿伯丁大学Meharg教授的系列合作研究成果,文章认为,砷作为一个无临界值的一类致癌物在水稻中的累积是人体健康面临的一个威胁,而水稻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些研究表明,含砷地下水灌溉、含砷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壤砷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水稻砷积累能力明显高于其它旱地作物(如小麦和玉米)。尽管目前尚缺乏环境流行病学的数据,对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来说,即使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时间:2008-07-14

  • 日研究人员在母乳中发现利于双歧杆菌增殖物质

    据日本媒体7月10日报道,日本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母乳中发现了有利于双歧杆菌增殖的物质,这一发现将可能有助于改良奶粉营养。 据报道,双歧杆菌是典型的对肠道有益的细菌,它具有维护肠道正常细菌菌群平衡、抑制病原菌、防止便秘以及增强免疫机能等功效。同进食奶粉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双歧杆菌较多,这引起了有关研究人员的兴趣。 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9日发表联合声明说,他们分析母乳成分后发现,母乳中含有的人乳低聚果糖可以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研究人员分析了人乳低聚果糖的构成成分,锁定了一种名为“LNB”的糖的结合体,双歧杆菌正是以这种结合体为“食”实现增殖的。&nb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07-14

  • 颠覆HIV复制机制

    逆转录病毒复制时病毒间的合作是复制的一种模式,这一机制保证未与宿主DNA整合的活病毒所包含的遗传物质不至于在细胞中丢失。 纽约大学口腔艾滋病研究团队新的研究发现:活力较弱的HIV病毒依附在活力强的HIV病毒上,强病毒可保护弱病毒隐蔽在人体细胞中不被攻击,并加强弱病毒的复制能力,致使感染人患艾滋病。 先前的研究认为:只有1/100的HIV病毒可完全成功地与宿主细胞DNA整合并开始自我复制,与宿主细胞DNA整合是每个病毒开始复制的第一步。但是,David N. Levy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新的研究发现,HIV病毒复制过程中存在一种机制保证先前认为的不能复制的99%的病毒都能复制成

    来源:Biomed Central

    时间:2008-07-11

  • 丙肝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的公共健康系医学专业的研究者发现,一种关键的酶是引起丙型肝炎脂肪肝症状的主要原因,这种酶可聚集过量的脂肪在肝脏上,这可能诱发致命的疾病如肝硬化或是肝癌。 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9号的《Hepatology》上,研究表明这种酶在脂质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种酶就是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FAS在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中含量极高。在丙型肝炎病早期,研究者认为,检测肝细胞中的脂肪酸合酶含量有助于预测丙型肝炎的病程和预后,以及是否会导致脂肪肝。 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丙型肝炎,其中美国有400万患者。70%的丙型肝炎患者最终发展成慢性肝

    来源:Hepatology

    时间:2008-07-11

  • 乳腺癌年轻女性患者基因异常导致预后不良

    年轻女性所患的乳腺癌比老年女性所患的乳腺癌更具险恶,并且癌症治疗术对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如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杜克肿瘤综合研究中心和杜克基因组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学者发现引发这一差异的原因:患乳腺癌的年轻女性患者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特征,而这一特征在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并不存在。 医学博士Kimberly Blackwell说,临床医生发现,一般年龄在45岁以下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癌症治疗效果不佳,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尤其是与65岁以上的女性患者相比。Kimberly Blackwell是杜克的乳腺肿瘤专家,也是文章的高级研究者。他说,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引起这些差异的机制,我们将以这

    来源:Clinical Oncology

    时间:2008-07-11

  • 口服西红柿疫苗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西红柿除了是水果外还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韩国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所的HyunSoon Kim和他来自数码生物技术公司和圆光大学生物技术科学院的合作伙伴将告诉你,西红柿(遗传改造过的)可能成为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口服疫苗。尽管西红柿做口服疫苗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它体现出广阔的前景,也是神经退化学疾病的口服疫苗研究迈出的第一步。 阿尔茨海默病是常见的痴呆型疾病,病程将持续很长的时间。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是脑部的毒性不溶性纤维蛋白(β淀粉状蛋白)沉积,这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减少β淀粉状蛋白的沉积可有效抑制神经系统的退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7-11

  • 《科学》:深度测序带来人类转录组“空前”全貌

    德国科学家最近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对于人类转录组(transcriptome)的崭新认识。相关论文7月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到目前为止,人类转录组的功能复杂性尚未完全阐明。在最新研究中,通过对源自人类两大细胞系——胚肾和B细胞系的转录子(本)进行“鸟枪法测序”(shotgun sequencing,一种随机且高通量的序列测定方法),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和Genomatix测序软件公司的科学家揭示出人类转录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他们发现,50%的转录子对应于特定的基因组域,其中有80%吻合已知的外显子(exon)。多聚腺苷酸化的转录组(po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08-07-11

  • Cell:研究发现可杀死肾癌细胞的分子

    肾脏癌症患者通常只有一个选择来对抗疾病,那就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器官切除。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近来发现了一种可以杀死肾癌细胞的分子,这一现状将可能因此得到改变。研究人员称,理想的情况是,根据这种分子研制出一种药物来对抗威胁生命的癌症,同时又可以保持患者肾脏完好。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7月8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学和辐射生物学主任阿马托·贾什尔教授的工作着重于脑视网膜血管瘤肿瘤抑制基因(又称VHL基因)研究,这种基因通常可以减缓人体肿瘤的生长,但对75%的肾脏肿瘤细胞却不起作用。贾什尔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在VHL基因不起作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7-11

  • PNAS:纳米粒子助力肿瘤治疗

    癌症患者服药抗癌药物抵抗体内肿瘤时,会遭遇抗癌药物带来的一系列致使机体衰弱的副作用,如恶心、消瘦甚至引起心脏问题。但是现在,据研究者们报道,在小鼠动物模型上使用低剂量的浓缩药物可阻止癌细胞的扩散,而浓缩药物使用的剂量比正常情况下所使用的剂量要低。这种药物的核心技术在于,将药物制备成超微颗粒(在血液中所占体积几乎可以忽略),在肿瘤周围的血管中超微颗粒向肿瘤释放出低剂量高度浓缩的药物。 癌症转移灶的形成是导致癌症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原发肿瘤组织周围的丰富的血管脉络给肿瘤组织提供足够的营养。如果肿瘤组织缺乏持续供给的足够的氧气和营养,那么肿瘤组织就会枯萎。血管脉络扩展,称为血管发生,在健

    来源:PNAS

    时间:2008-07-10

  • Cell:细菌多肽抗癌药新秀

    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可用于多种人类癌症疾病的治疗。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8号的Cell子刊《Cancer Cell》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癌症患者阻断肿瘤抑制蛋白的机制,为调节这些复杂的多相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野,肿瘤抑制蛋白在正常或是病理条件下会降解。 Nisar P. Malek博士说,在癌症患者体内周期素激酶抑制剂p27kip1(cyclin kinase inhibitor p27kip1)是一种可促进肿瘤抑制蛋白过度表达的活性物质,通常与癌症患者的预后具有直接的联系。Nisar P. Malek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由于周转增加,p27kip1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表达

    来源:Cell

    时间:2008-07-10


页次:2366/2934  共58667篇文章  
分页:[<<][2361][2362][2363][2364][2365][2366][2367][2368][2369][23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