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生科院刘健康教授《糖尿病》最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天气逐渐转暖,脱掉冬天的厚衣服时往往发现经过一个冬天,身上的赘肉陡增,又需要减肥、加速燃烧脂肪了!减肥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情,而营养搭配非常重要。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两种主要来自肉类的营养素相搭配,能大幅提高脂肪细胞的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可有助于预防多种肥胖相关疾病。   该所刘健康教授研究组取得的相关成果,发表于新近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会刊《糖尿病学》上。 人体内,有一种类似维生素的重要营养物质———肉碱。研究表明,肉碱中的乙酰肉碱存在于脂肪细胞内,负责将脂肪酸从胞浆里转移到线粒体内。线粒体被称作细胞的“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3-07

  • 人类元基因组研究期待“中国劲舞”

        ▲作用重要的“小不点儿”         “人体内共生的微生物多达1000多种,它们的基因总和叫‘微生物组’,也被称为‘人类元基因组’。”赵立平教授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人们一直认为,一个生物,不管是单细胞细菌还是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都是由基因信息控制其生老病死。”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除受自身基因控制外,人体里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数量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50~100倍,相当于人体的“第二个基因组”。  &n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8-03-07

  • 台研发出全球首个中草药纯化的丙型肝炎新药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从三百多种中草药筛选出六种药材,研发完成据称全球第一个利用中草药纯化的“C型肝炎(丙型肝炎)新药”,不但可增加动物体内天然干扰素,也可有效抑制C型肝炎病毒,搭配干扰素使用,可发挥三倍的治疗效果。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生技与医药研究所研究者指出,目前医学界均以干扰素搭配抗病毒药物雷巴威林治疗C型肝炎,但治疗率仅40%到50%,还可能有发烧、食欲不振、呕吐、忧郁、失眠和贫血并发症。     岛外目前研发的新药大多为单一成分,很容易因病毒基因突变而产生抗药性。     台湾工业技术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8-03-07

  • 能自报方位的纳米药粒鼠试成功

    今天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后,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纳米生物技术项目中方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委员向本报记者透露,其主持的纳米药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加上传感器的纳米药粒能报告自己在生物体中的位置,该技术已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     因为无法知道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情况,以往需要通过检测体液、尿液或取出的肿瘤,去推断大概有多少药物与病灶结合以及停留的情况。但也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检测结果显示药物到位,然而实际上药物到位的程度没那么令人满意。“活体在线检测”就是将纳米药粒加以“修饰”,给它加上了传感器,这样药粒就可以报告其在身体里的位置。实现此技术的难点主要在于材料和一些特殊的加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8-03-07

  • 中国克隆大熊猫之争

    在讲起克隆大熊猫的时候,陈大元连连说:“我心不死。”这个曾经深陷舆论漩涡的科学家,固执地要将克隆大熊猫进行到底。   撰稿·黄  祺(记者)   “我从没说过用克隆代替其他办法”   陈大元的办公室里有几样重要的陈设:童第周先生的头像、因各种科技成果获得的奖牌、“异种克隆大熊猫进展”的展板。这几样东西,总结了陈大元一生的经历:他是童第周先生的学生,是国内最早跨入克隆领域的专家之一,因主持克隆大熊猫而成为“争议人物”。   “我从来没有说过,克隆是保护大熊猫唯一方法,这些都是别人强加给我的。”75岁的陈大元教授,每天坚持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办公室工作半天,与他同时代的同行

    来源:新民周刊

    时间:2008-03-07

  • 中药研发:与日韩构建竞合关系

    日前出炉的《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重要新药的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规模建设已逐步完善,中药产业初具规模。然而,我国出口的原材料被日本拿去进行加工,成果花落他家;同时,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争相压低出口价格等行为,削弱了我们在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无形中损伤了我们中医药资源的大国地位。这一现状无法不让人忧心。   现状:企业研发投入多于政府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效民在中韩传统医药政策研讨会上提交的题为《中医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的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企业界的中药研发人员数量达到5748人,占整个医药中药制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08-03-07

  • 北京生科所2月连发4篇高水平文章

    生物通报道:2月,可谓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丰收月,该所科研人员在国际权威杂志连续发表了4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这四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张宏博士、袭荣文博士、王晓晨博士和邓兴旺博士。 张宏博士《Genetics》文章 2008年2月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张宏博士实验室在《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线虫PcG-like基因sop-2调节瞬时和性特异性细胞命运”(The C. elegans PcG-like gene sop-2 regulates the temporal and sexual specificities of cell fates.)的文章。张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3-06

  • 新型抑艾滋病毒化合物开发成功

    由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长翁启惠领导的研究团体,近日成功研发出能有效防治艾滋病毒的化合物“树突状醣物 (glycodendrons)”,除能阻隔艾滋病毒感染免疫细胞,也能制成疫苗,针对病毒产生抗体。研究成果刊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 中研院表示,艾滋病毒相当难缠,全球医药科学界虽已有十多种运用提升免疫力来预防艾滋病毒的疫苗,但在临床实验过程中都相继失败。翁启惠研究团队此次设计出的化合物,一方面阻隔侵入人体的艾滋病毒感染免疫细胞,另一方面,可以制成疫苗,针对病毒独特的醣分子结构,启动免疫机制产生抗体。 翁启惠表示,“这篇研究论文提供艾滋疫苗研发的一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08-03-06

  • 北京生科所袭荣文《Aging Cell》发表干细胞文章

    生物通报道:干细胞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聚集热点,近期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近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袭荣文实验室在2008年2月11日的《Aging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有关果蝇生殖干细胞研究的最新发现。这篇新发表文章的题目为:“Age-related  changes  of  germline  stem  cell  activity,  niche  signaling &nb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3-05

  • 重点实验室发布《自然》子刊文章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Laboratory of Neurobiology,生物通注)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梯度表达的分泌性导向分子指引了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高度有序的大脑皮层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为研究脑发育障碍和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神经所的袁小兵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在是神经所研究员和神经回路实验室负责人。这一研究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上海市科委的资助。大脑皮层神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3-05

  • 中国古生物化石盗挖严重 古生物学科研损失巨大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家卢立武正在等待一批重达750公斤的珍贵化石从澳大利亚回国,因为他将对这批化石进行鉴定。不久前,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中,中国驻澳大使章均赛从澳大利亚环境、遗产和艺术部部长彼得·盖瑞特手中“接过”了这批中国古生物化石,这是澳大利亚政府第三次向中国政府移交所截获的走私化石。 此次缴获的走私化石大多来自辽宁。辽宁省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恐龙的最佳地点之一,那里已经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恐龙和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在世界古生物研究史上创造了许多之最,年代最早,属种最多,未知领域最广等等,这也让一些不法之徒视这里为发财的宝地。 在辽宁,以及我国其他生产化石的地方

    来源:北京科技报

    时间:2008-03-05

  • 台湾研发首例艾滋疫苗已完成动物试验

      台湾研究人员利用化合物,成功研发出一个可以有效防治艾滋病毒的新方法,该成果已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网页刊出。  这是台湾研发的第一个艾滋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以糖类为基材的艾滋疫苗。如果成功,可给正常人施打以预防艾滋。但还只完成动物试验,距离临床的真正成功还非常遥远。  参与研究的台湾“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徐翠玲表示,艾滋病毒是一个难缠的对象,全球医药科学界已经有十几种透过提升免疫力来预防艾滋病毒的疫苗,但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都相继失败,他们这个研究成果,也许可为未来的艾滋病防治,开启另一扇希望之窗。  徐翠玲表示,研究团队设计发明的化合物称为“树突状糖物”,它具有

    来源:海峡都市报

    时间:2008-03-05

  • ****:模拟生物分子螺旋结构新进展

    在自然界中,许多天然生物大分子都采用螺旋或多螺旋结构。近年来,设计合成人工折叠螺旋化合物来模拟DNA和蛋白质等生命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超分子化学领域中一个富于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在中国科学院“****”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江华课题组与欧洲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国)的科研人员合作,在超分子自组装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螺旋结构的喹啉酰胺寡聚物,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 研究人员通过片段加倍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分别含有2,4,8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08-03-05

  • 我国研制成功抗氧化营养大米

    一种名为“德润生CEB营养米”的中国大米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抗氧化营养研究和国民健康论坛”上受到中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经美国农业部严格检测,这种大米抗氧化营养含量达28.78%,创造了世界粮食中前所未有的数据,已通过美国官方机构的认证。           CEB是一种细胞营养素,内含丰富的抗氧化因子,被称为“生命中的生命”。1986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两位科学家张政铨、聂开印首次在百合细胞中发现了CEB,开创了人类在粮食作物里置入抗氧化营养素的成功先例。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03-05

  • HUYA 宣布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华取得临床试验阶段进展

    IBC  Conference  --  中美药物共同开发领域的领导者  HUYA  生物科学国际有限公司(HUYA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简称  “HUYA”)今天宣布,该公司已经在华完成了针对前景广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HBI-3000(Sulcardine  硫酸盐)的3项  I  期临床试验方案。试验数据显示不同剂量水

    来源:新华美通

    时间:2008-03-05

  • 863计划“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课题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2008年2月27-28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组织召开了863计划“疫苗与抗体工程”重大项目课题研讨会。   项目立项课题的各位技术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逐个介绍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讨论与交流。会议期间,总体专家组还召开了工作会议,对本项目的下一步工作及如何实现预定目标进行了讨论,并作了初步安排。   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陈志南院士及副组长李向明研究员等6位总体专家组成员,沈倍奋院士等5位特邀专家,各课题组长或主要研究人员,科技部计划司秦勇副司长、社会发展科技司王震副处长、生物中心马宏建副主任及医药生物技术处有关管理人员参加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时间:2008-03-05

  • 郑大两项课题获“973计划”支持

    日前从科技部获悉,我校副校长、化学系常俊标教授申报的课题“新一代长效抗病毒-干扰素分子药物的研发”和材料工程学院关绍康教授申报的课题“纳米HAP涂层/镁合金医用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获国家科技部2008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批准立项,项目总经费110万元。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干扰素是人体内微量存在的多肽类蛋白质,多年来作为临床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常俊标教授申报的课题“新一代长效抗病毒?-干扰素分子药物的研发”将克隆一系列在非活性部位可以定点联接聚乙二醇(PEG)分子的?α-干扰素,用来筛选出最佳的PEG联接点。这样研发出的单

    来源:郑州大学

    时间:2008-03-05

  • 中国科学家《科学》封面文章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新网的消息,吉林大学古生物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45亿年前盛开在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最早的花”――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属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类群“古果科”。这一重大发现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这一研究进展公布在《科学》杂志的封面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吉林大学古生物中心的孙革教授和中国地质学院的季强研究员,前者早年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现任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主任。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犹如同宗兄弟,既有同科、同属植物的共同特性,又有不同种质的差异。作为被子植物,它们都有着胚珠(种子)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3-04

  • 北京生科所王晓晨实验室发凋亡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得消息,2008年2月6日,该所王晓晨实验室在《Development》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该文章报道了线虫中Rab-2  同源基因unc-108在凋亡细胞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文章题为“C.  elegans  Rab  GTPase  2  is  required  for  the  degradation  of &nb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3-04

  • 中科院方真研究院植物木质素降解获进展

    生物通报道:鉴于世界不可再生能源紧缺状况日益严峻,生物能源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个追捧和发展热点。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在生物能源研究方面获得了新发现。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质能源小组研究员方真与日本东北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合作发现:当加入苯酚后木质素能完全溶解于高压热水,这大大促进木质素水解为酚油,而苯酚的加入可防止水解后的酚油重新聚合。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美国生物质能源协会和英国生物质和生物燃料协会的刊物Bioresource Technology (Volume 99, Issue 9, June 2008, Pages 3424-3430)上。方真研究员为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8-03-04


页次:1134/1519  共30364篇文章  
分页:[<<][1131][1132][1133][1134][1135][1136][1137][1138][1139][11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