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生物入侵防御亟待“堵漏”

    [AD340X300] 从SARS病毒到禽流感病毒,从食人鱼到水葫芦,近年来,生物入侵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记者日前调查发现,我国生物入侵防御机制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这些漏洞一日不填,生物入侵现象将很难杜绝。  每年“漏”掉数千亿元  “生物入侵”近年来在我国成为热门词汇,一些部门也纷纷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然而,生物入侵现象并未因此消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种名为猫爪藤的植物使名闻中外的鼓浪屿“绿意盎然”,而“绿意盎然”的背后是更多的生物丧失了生存空间;在云南,偏居一隅的抗

    来源:

    时间:2004-06-14

  • 水质污染生存环境恶化 江豚频频魂断洞庭湖

    [AD340X300] 新华网长沙6月8日电(记者黄兴华)洞庭湖中的江豚近一段时间频频死亡,数量之大引起当地渔政部门的关注。有关专家建议,要加大对江豚的保护力度,尽快成立江豚保护救助机构,对出现病险情的江豚展开全方位的应急救治。  水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岳阳市渔政站站长高四新分析,江豚频频死亡首先可能由于洞庭 湖水水质污染,生存环境恶化,造成中毒或得病所致。其次,近段时期洞庭湖水位较高,过往船只较多,造成误伤。  江豚俗称“江猪”,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与白鳍豚齐名的珍稀水生动物,目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内陆水域。目前中国江豚的

    来源:

    时间:2004-06-10

  • 大批斑腹直缘长蝽扑袭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AD340X300]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9日电 几乎是一夜之间,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一种比苍蝇小的小飞虫铺天盖地袭来,引起了一些城市居民的恐慌。    9日中午开始,记者在呼和浩特大街小巷看到,这种灰色的小昆虫密密麻麻在空中飞舞,骑车和步行的人们纷纷躲避。记者骑自行车下班回家,走了短短的几米,就不断有小虫撞在身上,碰在脸上,在中山路假日酒店处,两个骑车人还因为躲避虫子撞在了一起。   小虫的来袭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内蒙古植保站防治科的白音科长对记者说,不光是呼和浩特,集宁、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植保部门反映,从8日起,相继大规模出现这样的虫子。&n

    来源:

    时间:2004-06-10

  • 野生猩猩可能在50年后灭绝

    [AD340X300]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 一个救助野生猩猩的国际组织发布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捕猎、砍伐森林和疾病的威胁,野生猩猩可能在50年后灭绝。    “泛非避难所联盟”是专门救助受伤和被遗弃猩猩的组织。该组织于当地时间8日发表声明说,非法捕猎使猩猩数量急剧减少,砍伐森林、人类活动及疾病对猩猩的繁衍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项研究通过统计人们送到救助站的幼年猩猩数量,来估计野生猩猩的减少量。研究人员估计,每一只幼年猩猩被送到救助站,野外就可能有10只猩猩被杀死。    研究显示,“父母双亡”的幼年猩猩数量急剧增长。主

    来源:

    时间:2004-06-10

  • 青藏高原独有物种:青海湖发现野生小麦近缘种

    [AD340X300]新华网西宁6月7日电(记者苗萌、沈楠)中国农科院和青海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联合对青海湖环湖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时,在青海湖东北岸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沙地植物群落中发现了野生小麦近缘种。    据青海省海北州农科所韩庭贤所长介绍,在这一地区查明的野生小麦族植物包括大颖草、冰草(含两变种)和以礼草,分属2个属、3个种。这几种植物不仅是麦类作物改良的重要优异种质资源,也是青藏高原所独有的物种。    韩庭贤说,野生小麦近缘种是禾本科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大植物类群,它包含着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三种

    来源:

    时间:2004-06-09

  • 专家呼吁加强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AD340X300] 近年来,林业转基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转基因生物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所构成的隐患也在相应增加。对此,专家呼吁:加强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已刻不容缓。  林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势不可挡  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多种林业转基因生物和林业生物工程产品不断涌现。据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基因安全管理处智信博士介绍,自全球首例转基因作物于1983年问世,4年后便诞生了第一个抗除草剂转基因杨树品种,1993年第一个转基因

    来源:

    时间:2004-06-04

  • 用鲜花卷走污染

    [AD340X300]生物通讯:清除地下水源污染的复杂工作以后可能可以变得简单了。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寄生在一种植物内的微生物可以分解甲苯,这些微生物和植物可以在被污染得植物都无法生存的土壤上生长繁殖并且欣欣向荣。这种植物将有望用于清除地下水的污染并分解污染。一旦工业溶剂污染了土壤,要想把它们弄出来绝对困难和代价昂贵。研究人员发现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细菌可以分解污染物,但是要让这种细菌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却不容易。而且很多污染物在超级细菌还没有分解它们之前就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进一步污染其他地方。植物有助于吸取截留地下水,为细菌分解污染物提供时间,但是土壤污染太严重了植物又无法生存。一个由Broo

    来源:

    时间:2004-04-14

  • 可可西里开展反盗猎行动保护怀胎藏羚羊

    [AD340X300]  CCTV.com消息(18:00新闻):为了保护母藏羚羊及其腹中的幼羚,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期20天的“龙卷风”反盗猎行动3月21号正式启动。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成了3个行动组,30名保护队员参加,在20天的行动当中,北线的主力巡山组将横穿可可西里,并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交界地带开展不留死角的搜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可能发生的武装盗猎活动,南线的两个副攻组将与主攻组形成合围之势,对可能进入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武装盗猎分子进行严厉打击,以全面保护雌性藏羚羊在平安祥和的环境中度过妊娠期。  据了解,怀胎的母藏羚羊目前正在可可西里腹地活动觅食,

    来源:

    时间:2004-03-29

  • 中国将首度在长江中下游开展鸟类资源普查

    [AD340X300]    新华网南昌11月11日电(记者吴华国 郭远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项目负责人梁海棠10日在南昌召开的“流域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宣布,2004年2月前后,中国将首次在长江中下游和南黄海沿岸的五省一市开展鸟类普查,为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鸟类保护、实施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作准备。    据悉,这次跨区域的鸟类资源调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共同参与,调查范围涉及长江中下游沿江湿地及南黄海沿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长江口(崇明岛东滩)、苏北沿海等区域。长江中下游生态类型多样

    来源:

    时间:2003-11-11

  • 菌类与气候变暖有关

    [AD340X300]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寒冷的冬季,当大多数动植物都处于“休眠”状态的时候,一些高海拔地区皑皑白雪下的真菌世界却异常活跃。这种过分的活跃导致其向空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某种“推动”作用。   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史蒂夫·施密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冬季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被厚厚白雪覆盖的高海拔草场中发现了多种菌类,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首次发现的菌种。与大多数“冬眠”的动植物不同的是,这些真菌在雪层下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氮和二氧化碳。   施密特说:“这一研究成果很重要,因为这些微生物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改变人们原先对地球大气中这种温

    来源:

    时间:2003-09-24

  • 澳科学家:气温上升1℃一个物种灭绝

    [AD340X300]随着全球变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动物和植物的灭绝将越来越快。这个结论是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研究得出的,这个计算机模型可以预测动物数量变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结果。   斯蒂芬·威廉姆斯来自澳大利亚汤斯维尔的詹姆斯·库克大学。他和同事们研究了昆士兰山区200个气象站附近的65种不同物种行踪的信息。这些资料帮助他们辨别出每个物种所适宜的气候,而且可以预测上升的气温将怎样迫使它们从原栖息地迁走。   斯蒂芬·威廉姆斯和同事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刊》上发表了最后的研究结果。该计算机模型预测,气温上升1℃将导致一个物种灭绝;而当气温上升3.5℃时,30个物种将从此不复存在。

    来源:

    时间:2003-09-17

  • 英国科学家:全球变暖是现实无需争论研究 对策迎接挑战是重点

    [AD340X300]英国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不是继续争论全球变暖是否会发生,而是探讨如何应付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一观点标志着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已发生了明显转变。  科学家称,当人们考虑如何应付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实际上更关心的是当地的气候变化,而在这方面,科学家还没有充分的准备。英国雷丁大学全球大气模拟中心的萨顿说,下个世纪,人类活动将导致地球温度上升1.4到5.8摄氏度,这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他说,今年夏天,英国气温高达到38摄氏度,铁路公司为了防止铁轨变形不得不减少车次。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今后铁路公司是否会因受天气过热的影

    来源:

    时间:2003-09-16

  • 研究表明两栖类减少导致蚊子激增

    [AD340X300][生物通讯]根据一项新研究,两栖动物数量在世界范围内莫名其妙的减少可能刺激了蚊子数量的激增。科学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蝌蚪与水中的蚊子幼虫竞争食物。他们认为蝌蚪数量的减少可能导致蚊子数量的增加,这会刺激疟疾会登革热等蚊子传播疾病的蔓延。据估计,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两栖动物数量正平均以每年4.5%的速率下降。虽然疾病、栖息地退化、气候变化和紫外线等都是导致两栖动物数量下降的原因,但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并非罪魁祸首。同时,蚊子的数量却不断上升。为检查蚊子的成功繁衍与两栖动物数量下降是否有联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本科生Allie Mokany和进化生物学家Richard Shi

    来源:

    时间:2003-04-16

  • 圈养繁殖事与愿违?

    [AD340X300][生物通讯]鲑鱼孵化场是最古老的圈养繁殖(captive breeding)的范例之一,这一策略一般用于濒危或繁殖力低的物种。但发表在3月14日《科学》上的一篇新研究表明,这个策略可能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它导致卵子变小以及其它一些实际上不利于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化。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孵化场中,从大海中返回的鲑鱼被捕获,然后进行圈养繁殖。这种做法最初是为了人们在晚餐中可以享用更多的鲑鱼,但逐渐又增加了另一个目的:就是保护物种免遭水库以及其它河流改造带来的威胁。科学家早就怀疑,孵化场中的鱼释放到海洋中,会引入有利于圈养但不利于野生繁殖的性状,从而对野生种群造成威胁。类似的担忧也笼

    来源:

    时间:2003-03-17

  • 研究发现近亲繁殖后代更易被病菌感染

        [生物通讯]根据对加州海狮的一项新研究,近亲繁殖的海狮后代,父母亲缘关系越近,后代健康状况越差,越倾向于被病菌感染。这一发现表明野生动物保护学家们保护亲缘关系较近的小种群时还要面临一个额外的障碍。    已有研究表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一组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的多样性越丰富,生物落入病原体圈套的可能性越小。从实验室实验中,生物学家已获得一些证据证明近亲繁殖的动物体质更弱,患病风险增加。但近亲繁殖对天然中群的疾病风险影响的证据一直有许多疑点,令人难以信服。    [AD340X300]加州

    来源:

    时间:2003-03-11

  • 中国公布热河生物群研究重大成果

    [AD340X300]据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2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与英国学者Paul Barrett和Jason Hilton合写的一篇长篇综述,首次系统评述中国热河生物群研究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果。         消息说,《自然》杂志发表的综述性论文通常是编辑指定撰稿人,一般不超过6页,反映某个专门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而在这篇长达8页的论文中,周忠和等人重点讨论了热河生物群研究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例如鸟类的起源、羽毛和鸟类飞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热河生物群的演化规

    来源:

    时间:2003-02-21

  • 科考报道:白头叶猴喜添丁 保护植被不容缓

          CCTV.com消息(新闻30分):正在广西崇左县境内考察白头叶猴的科考队员们,在野外第一次看到今年新降生的数只小白头叶猴。另外,科考队的专家也注意到,严冬到来使白头叶猴到了最艰难的取食时节。专家呼吁,只有进一步保护好白头叶猴栖息地的植被,才能有利于这一濒危物种延续下来。  白头叶猴喜添猴宝宝  [AD340X300] 研究动物的哺育后代的行为,是本次科考的一个重点,在几次观察未果的情况下,科考队来到当地叫弃弄的山下,继续寻找白头叶猴的幼体。 在190多米高的石山的一处岩石缝隙处,科考队员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母猴怀抱着一个金黄色的毛发的小家伙在寻找食物。这只小猴看来

    来源:

    时间:2003-01-24

  • 环保官员:外来物种入侵是中国生物安全大敌

    [AD340X300]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办公室副主任柏成寿指出,外来物种入侵是中国生物安全的大敌。专家更担心,已经频繁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又将再一次在中国上演。         柏成寿解释说,外来物种入侵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为了解

    来源:

    时间:2002-12-26

  • 吸取美国生物圈2号教训 日本筹建"迷你地球"

    [AD340X300]    筱原正典原本是一位海豚行为研究学者,当他听妻子说有一则报纸广告正在为“迷你地球”征求居民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其实筱原起初并不了解什么是“迷你地球”,只是听起来觉得有趣,便报了名。之后,他幸运地被选中,将在2005年和另外一位科学家正式入住“迷你地球”——一个全封闭的人工生态环境。  “迷你地球”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大力宣传的“生物圈2号”计划性质相同。“生物圈2号”是美国空间生物风险公司投资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兴建的巨大温室。占地面积1.3公顷,大小相当于三个足球场。8位男女科学家在其内部自给自足地生活了两年,进行有关

    来源:

    时间:2002-12-26

  • 建立“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刻不容缓

    [AD340X300]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而森林的过度采伐,以及毁林开垦、乱捕滥猎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无序的资源利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其直接与间接的后果,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使人类社会面临资源匮乏和可持续发展受阻的艰难境地。            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来源:

    时间:2002-12-23


页次:76/84  共1676篇文章  
分页:[<<][71][72][73][74][75][76][77][78][79][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