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而后立;创新,破而后立;科研更加是破而后立。真正的错误在于害怕犯错误,真正的科研成果也永远不怕迟来,201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前所未见的温血鱼,创造了首个人造核糖体,破除了原有蛋白质功能局限性,也颇具争议性的利用热门技术CRISPR改造了人类胚胎,还有更加令人诧异的提出了引起艾滋病的不是HIV……

       
破立之间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清华北大学者的学术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多家出版集团出现的撤稿,背后隐含着什么?转基因三文鱼获批又意味着什么?种种新闻的解析也许能让我们更精确的透过生命科学把握社会的变迁,了解下一个破立将会如何出现,2015,破而后立,进阶2016!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起步最早的“拓印者”,生物通自2005年起就开展了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十大新闻评选系列活动,2015年第十一届“生命科学十大新闻评选”即将拉开帷幕,欢迎读者们投票并补充候选新闻,让我们不仅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见证者,而且也敞开思维,让自己与闪光的思维同行!
此次评选增开了微信投票环节,大家可以在留言区畅所欲言,生物通将抽取发表评论的读者,送出精美的礼物。



 
1.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治愈白血病
2015年11月,英国伦敦一名患白血病的1岁大女婴进入生命倒计时,面对传统疗法失效的情况,伦敦大奥德蒙街医院的医生,尝试将基因编辑过的血液细胞注入她体内,成功战胜了癌症,开创世界首例。

用基因编辑成功治愈不治之症
DNA剪切技术治疗1岁女童获成功




2、肝炎治疗获得重要突破
肝炎不仅本身给患者带来折磨,慢性肝炎更是经常转变为肝癌、肝硬化。在2015年,科学家们在肝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从利用最新的CRISPR技术对付乙肝病毒,到有望治愈乙肝的组合疗法,以及革命性丙肝药物大获成功……

NEJM:革命性丙肝药物大获成功
PNAS重大成果:乙肝治愈现曙光

 

 




 
3、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今年10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中国科学首次荣获科技类的诺贝尔奖项。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详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十大期刊上百篇论文遭撤稿
自2012年以来,有大批的作者(其中许多是中国的研究人员)身陷同行评议丑闻:一些期刊发现作者或他们的论文代理商推荐自己的审稿人,提供由犯罪者控制的电子邮箱地址,然后他们自己评审自己的研究工作。今年包括Springer,爱思唯尔等在内的出版商旗下多家期刊发起了大规模撤稿……

Nature关注:十大期刊64篇论文遭撤稿
发表论文“集团作案”,底线不可触碰!
Nature出版集团新审稿政策引巨大争议

 

 




 

5、首个获批的转基因三文鱼
11月19日,美国FDA批准了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的 AquAdvantage 三文鱼用作食物,这种大西洋三文鱼由基因工程改造而成:它从大鳞大马哈鱼(Chinook salmon)获取了一种生长激素基因,从鳗鱼状海洋撅嘴鱼(eel-like ocean pout)上获取了一种增强子。

首个获批的转基因三文鱼




6、中国学者首次完成人类胚胎DNA改造 引发轩然大波
今年4月,中山大学的黄军就课题组对外宣布首次改造了人类胚胎的DNA,这一爆炸性新闻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支持者和反对者激烈的辩论。12月,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在美国华盛顿联合主持了一项国际峰会,就人类基因编辑达取共识,同时美国科学家也宣布将首次尝试在人体内对细胞基因进行改造,利用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治疗血友病B患者……

Nature:中国科学家用CRISPR/Cas9改造人类胚胎

 

 




 

7、CRISPR系统不断改造升级
时下最热门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应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研究和临床领域。这一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经历着改造和升级,变得越来越强大。过去CRISPR只能关闭或替换基因,现在它拥有了持续启动基因转录的能力。此外,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已经诞生(CRISPR 2.0)。最近CRISPR基因组编辑的主要技术问题也得到解决,脱靶编辑被减少到了无法检出的水平。

张锋Cell: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
张锋Science重大突破:攻克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的主要障碍




8、中国学者破解结构生物学最大难题之一
今年8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这不仅初步解答了这一基础生命科学领域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又为进一步揭示与剪接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理论指导,有学者点评认为,“有望拿诺贝尔奖”。

清华施一公院士Science同期发表两篇新文章

 

 




 

9、科学家首次发现温血鱼
鱼类一直被认为是冷血的变温动物,但这样的认识已经过时了。美国NOAA渔业局的研究人员发现,月鱼全身流淌着温热的血液,就像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热血让它们在寒冷的深海中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这是人们首次发现完全的温血鱼。

Science改写教科书:首次发现温血鱼




10、第三种会传染的癌症与寄生虫肿瘤
癌症在个体间自然地水平传播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现象。今年初来自美国的科学家报道称发现了第三种在软壳蛤之间传播的癌症。11月,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例寄生虫癌细胞传染给人类宿主并在宿主体内造成癌状肿瘤的病例,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寄生虫会把癌症传染给人。为癌症传染学说又添加了新的佐证。

NEJM发布惊人病例:寄生虫在人体恶变为肿瘤
Cell惊人发现:会传染的癌症

 

 




 

11、Pall以138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
丹纳赫(Danaher)公司今年5月宣布了一项最终并购协议,以总额约为138亿美元的现金收购Pall。早些时候丹纳赫可能收购Pall的报道浮出水面,而另一个可能的买家是赛默飞世尔。人们普遍认为,丹纳赫占据上风,因为赛默飞世尔仍在消化去年收购的Life Technologies。

丹纳赫以138亿美元收购Pall




12、首个人造核糖体问世
核糖体是负责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结构。在体外人工构建核糖体,一直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科学家们构建了一种被称为Ribo-T的人造核糖体。Ribo-T几乎能像真正的细胞器一样发挥作用,在细胞内合成所有的蛋白质和酶。

Nature里程碑式研究成果:首个人造核糖体

 

 




 

13、蛋白质新作用挑战教科书
打开任何一本生物学入门教材,你首先学到的第一课就是: DNA编码了蛋白质合成的指令,而蛋白质承担着细胞中的大多数工作。《科学》杂志1月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公然挑战了我们的教科书,首次证实氨基酸可以在没有DNA和中间模板 (mRNA)的情况下进行组装。特定蛋白执行了通常由mRNA承担的任务,指挥这一过程的氨基酸添加。

Science挑战教科书,发现蛋白质新作用




14、世界上首朵仿生玫瑰
瑞典的科学家宣布世界上第一朵电子改造玫瑰花诞生了。科学家在一朵玫瑰里植入了电路,从而能够实现它对环境的感知和反馈,或者是作为生物电池的材料。

Nature、Science关注:与众不同的玫瑰花

 

 




 

15、MERS疫情来势汹汹
MERS致病冠状病毒MERS-CoV被视为具有潜在大流行威胁的病毒之一,今年韩国爆发了除中东地区之外的最大规模一次MERS疫情,同时香港也出现了一例输入性病例,引发了社会大众密切关注……

《柳叶刀》:中国科学家谈MERS入侵
Nature热点:韩国MERS疫情对我们有多大威胁?




16、 中国科学家发现磁受体蛋白,引发学术之争
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谢灿课题组在Nature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一个全新的磁受体蛋白(MagR),该突破性进展或将揭开被称为生物“第六感”的磁觉之谜,并推动整个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然而,这一研究成果引发了中国两所最著名的大学之间起了冲突。

北京大学谢灿Nature Materials发表革命性新成果
BioTechniques关注北大清华抢发研究成果

 

 




 

17、“红肉致癌”到底可不可信
有许多东西被列为致癌物,然而2015年11月份,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并将生鲜红肉列为仅次于前者的“致癌可能性较高”食物。结论一出,全球舆论一片哗然。公众最关心的当然是,“红肉致癌”的说法是否可靠?

PNAS:吃红肉为何增加癌症风险?
华人女学者:高温烹制肉可致癌




18、世界首例“干细胞婴儿”诞生
2015年4月,在加拿大出生的Zain Rajani,被称为世界上首例“干细胞婴儿”(stem cell baby)。Rajani的出生被美国时代杂志等主流媒体视为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预示着IVF治疗不孕症的巨大突破。然而不少研究者并不这么乐观。

世界上首例“干细胞婴儿”诞生
利用干细胞技术诞生的体外受精婴儿引发争议

 

 




 

19、黄金大米论文终遭撤稿
2012年,塔夫茨大学的华裔学者汤光文教授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了一篇争议性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证实转基因黄金大米可以缓解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症。由于违反伦理法规,这项研究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论文的3名中国作者遭到革职。2015年7月29日这篇论文最终从该杂志撤稿。

Science关注:争议性“黄金大米”论文遭撤稿
Science:黄金大米论文作者竭力阻止文章撤稿




20、科学家改写繁殖规则:来自卵巢的精子与卵子来源的“类精子”
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丧失foxl3基因的青鳉中的雌性卵巢生成了精子。并且生成的精子功能正常,被证实可以繁殖出正常的后代。无独有偶,中国科学家今年也从卵子中产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类精子细胞”,难道男性真的可以被取代?

Science惊人发现:来自卵巢的精子
李劲松课题组Cell Research发表新成果

 

 




 

21.博雅干细胞集团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克隆工厂
博雅干细胞集团(BoyaLife)对外宣布将计划在天津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克隆工厂,将从事优质工具犬、宠物犬、非人灵长类、优质肉牛等动物的克隆业务。这一消息引发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卫报》、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国计划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克隆工厂




22、人体必需核心基因图谱出炉
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分别在Science和Cell杂志上发表论文称,绘制出了人体必需核心基因图谱。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人体中大约有3200个基因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则证实了,超过1500个核心基因是人类必需的。

Science新闻:有3230个基因,你不能缺少
Cell:CRISPR技术在癌症领域大放异彩

 

 




 

23、王俊卸任华大基因CEO
今年7月,华大基因对外宣布王俊将会辞去他在BGI担任的首席执行官职务,转而从事人类智能研究,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随后王俊接受了Nature和Science网站的专访,畅谈了他对于人工智能计划的一些想法。

Nature关注:王俊卸任华大基因CEO
华大基因王俊接受Nature、Science专访(上)




24、第9种DNA碱基
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们提出有可能存在第9种DNA碱基:甲基腺嘌呤(mA),它也可以帮助决定表观基因组,因此对于细胞生命至关重要。此前依次发现的DNA碱基包括:A、T、C、G、mC、mA、5hmC、5fC和5caC。

Cell提出第9种DNA碱基的存在?

 

 




 

25、微生物组研究需要一场质变
近年来人们发现,微生物组参与了消化、免疫等多种人体机能,与一系列人类疾病有关。更令人惊叹的是,母亲能将微生物DNA传给自己的孩子。现在,微生物研究亟需发生一场质变。微生物组生态学研究已经展开,美国科学家们更呼吁开展联合微生物组研究项目(UMI),探索微生物对人类和地球健康的影响。

Nature惊人发现:母亲可通过细菌DNA把性状传给后代
Science、Nature发文倡议微生物组研究




26、最全面的人类表观基因组图谱
2月19日,《自然》杂志及其旗下相关的六大期刊同时在线发表24篇科技论文,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表观基因组(Epigenome)综合图谱,涉及100多种人类细胞和组织。这是表观基因组学路线图计划(Roadmap Epigenomics Program,REP)取得的硕果,人们可以在Nature的表观基因组路线图网站上免费获取相关数据。

24篇Nature文章:最全面的人类表观基因组图谱

 

 




 

27、引起艾滋病的不是HIV?
艾滋病研究开展多年,今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杀死T细胞引发艾滋病的并不是HIV病毒,而是我们自己的免疫细胞。HIV病毒对宿主免疫细胞的直接作用并不那么可怕,真正致命的是已感染细胞对其它细胞的影响,这是真的吗?

颠覆性发现:引起艾滋病的不是HIV?
Cell子刊:HIV研究大多搞错了对象?




28、我国南方发现最早的现代人类化石
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表示,在我国湖南省道县福岩洞发现了47枚约8万年到12万年前人类的牙齿化石,以及多种灭绝和现生哺乳动物的化石。这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踪迹。

中科院发表Nature新文章

 

 




 

29、里程碑成果:人类癌症病毒免疫治疗首次大获成功
一种遗传工程疱疹病毒可通过杀死癌细胞,激发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对抗肿瘤,抑制皮肤癌病情的发展。这是全球第一次,一项III期病毒免疫治疗试验明确显示让癌症患者获益。

里程碑成果:人类癌症病毒免疫治疗首次大获成功
Nature重大突破:创新性癌症免疫疗法




30、生物钟也有四季变迁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一直对动物如何根据季节的不同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感到困惑,今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大脑生物钟上铭刻着日长(白昼长度)的季节性改变。如果某个季节的日长突然发生改变,就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另外英国的科学家也指出,一处名为“垂体结节部”(pars tuberalis)的大脑结构中的细胞会根据日光的多少做出特定的反应。

PNAS:生物钟也有四季变迁

 


推荐新闻:
新闻图片: (图片格式:jpg/gif/png;大小:200k以内)

    
 


姓名:  
留言:


评选范围:2015年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生的事件,评选方法是由各杂志社及上届风云人物推荐,并生物通编辑部精选多条生命科学领域的候选新闻(欢迎读者
另外来信推荐您心目中值得回顾的重要新闻),采用网络投票形式,并最终结合专家意见,选出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新闻。

评选内容:2015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10日,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获得的基础研究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和对整个领域的前进、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的
事件。

活动主要形式:采用网络投票形式,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读者对候选新闻进行投票,结合专家意见,最终诞生本年度的十大新闻。

投票有效期:即日起至2016年1月15日



版权所有:生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