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李富宇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发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胆囊癌术后患者预后因...

    胆道外科李富宇教授团队于2024年3月28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15.3)发表文章“Prognostic factors for resected cases with gallbladder 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胆囊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和独立预后因素,通过对既往胆囊癌回顾性研究的检索纳入以及样本量合并分析,验证了第八版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04-17

  • 付平教授、马良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代谢酶ACSS2介导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可缓解肾...

    2024年4 月13日,我院肾脏内科/肾脏病研究所的付平教授、马良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ACSS2-mediated histone crotonylation alleviates kidney fibrosis via IL-1β-dependent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tubular cell senesc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探讨了组蛋白巴豆酰化修饰在肾脏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发展的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04-17

  • 上海交大盛斌团队联合专家发文展望面向糖尿病诊疗的大语言模型潜力与前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盛斌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贾伟平教授和李华婷教授团队,以及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团队,汇聚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在权威学术刊物《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diabetes care: Potentials and prospects”(面向糖尿病诊疗的大语言模型:潜力与前景)的展望性文章。该文章全面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糖尿病管理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4-17

  • 陈鹏/樊新元团队报道用于原代生物样品研究的生物正交光催化邻近标记技术CAT-S

    细胞的生命活动受到各个亚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中蛋白质网络的精细调控,以保证其有条不紊地进行。任一亚细胞区域中蛋白质“零件”的损坏或失调,就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细胞的异常乃至疾病的发生。因此,研究亚细胞区域的蛋白质组,尤其是针对临床疾病相关的样品,一直以来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邻近标记(proximity labeling)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亚细胞器分离方法的局限,使得在活细胞中原位研究特定亚细胞蛋白质组成为可能。然而,基于生物催化的邻近标记技术往往需要对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以在胞内引入邻近标记酶(如APEX,BioID等),使其不适宜在难以基因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宋纯理团队发表关于β-受体阻滞剂协同PTH促进成骨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

    3月2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宋纯理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Bone 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β-Receptor blocker enhances the anabolic effect of PTH after osteoporotic fracture”(《β受体阻滞剂增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PTH的成骨代谢作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β-受体阻滞剂加强特立帕肽的促成骨作用,在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潜在价值。论文截图骨质疏松症是全球老年人口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愈合困难,还会增加患者再次骨折的风险。目前,对于骨折后如何有效预防骨折后骨丢失和再发骨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 我国学者在耐药肿瘤治疗和逆转肿瘤耐药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模拟宿主防御肽的抗肿瘤β-多肽聚合物与化疗药物的新型协同策略逆转肿瘤耐药性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25010)等资助下,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课题组在基于模拟宿主防御肽的抗肿瘤β-多肽聚合物与化疗药物的新型协同策略逆转肿瘤耐药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膜裂解抗肿瘤β-多肽聚合物与化疗药物的协同组合可逆转肿瘤耐药性(Reversing Anticanc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17

  • 我国学者提出多靶点、多功效药物设计新理念

    图 基于可变构骨架的化学信息学方法(FSCA)设计多靶点、多功效药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25045、32071197)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研究员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团队提出多靶点、多功效精神类药物设计新理念,研究成果以“基于可变构骨架的化学信息学方法设计多靶点药物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4-17

  • 微生物所合作在真菌混源萜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钢研究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马国需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题为Two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Form the Tricyclic Nested Skeleton of Meroterpenoids by Sequential Oxidative Reactions。该研究解析了大型真菌来源的混源萜clavilactone A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环化机制,有助于实现其高效精准制备。Clavilactones是分离自大型真菌棒柄杯伞(Clitocy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4-17

  • 生命学院刘念团队揭示L1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活性调控染色质拓扑结构域边界的形成

    转座子 (transposon) 是基因组中可以移动的DNA,存在于几乎所有生命体中,最早在植物中被发现,并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转座子曾被称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转座子活性与多种疾病和发育密切相关,但其具体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晰。转座子在人基因组中约占50%,其中L1反转录转座子约占人基因组的17%,是目前人体内唯一活跃的、并且能够自主转座的转座子。L1在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变异、疾病发生以及个体发育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但是,L1如何影响基因表达以及基因组高级结构至今未被完全理解。 人的DNA全长约2米,被精密折叠和压缩在只有微米级直径大小的细胞核中,形成了复杂的染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4-04-17

  • 生命学院陈春来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配体效能调控µ型阿片受体构象动态变化的分子机制

    在临床治疗领域,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和芬太尼,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强效镇痛药,它们通过激活脑内的µ型阿片受体(µOR)产生镇痛效果。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历史悠久,鸦片的使用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古代苏美尔文明,而使用提纯的吗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然而,阿片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耐受性增加以及严重的副作用,如便秘和致死的呼吸抑制。2000年以来,阿片类药物过量使用已经造成约40万人死亡。正在发生的阿片危机在2018年造成了约7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占美国GDP的3.4%。因此,解析µOR的激活机制及其与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对开发新型镇痛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024年4月1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4-04-17

  • Cell文章:汪胜组联合多团队提出多靶点、多功效药物设计新理念(FSCA)

    北京时间3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组联合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Flexible Scaffold-based Cheminformatics Approach for Polypharmacological Drug Design”。该研究综合运用化学信息学、结构生物学、细胞功能学、在体动物行为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名为“基于可变形骨架的化学信息学方法(FSCA)”的全新多靶点、多功效药物设计理念,为治疗复杂精神疾病的药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04-17

  • 周波组与邹卫国组利用谱系示踪和单细胞转录组解析骨折修复全过程

    3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波研究组和邹卫国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Fibrous periosteum repairs bone fracture and maintains the healed bone throughout mouse adulthood”。该项工作揭示了小鼠骨外膜中被认为不拥有成骨能力的骨外膜纤维层细胞虽然在稳态下不参与成骨,但在骨折后是损伤修复最主要的贡献者。研究同时发现骨折前后负责成骨的骨骼干细胞发生转变,也为提高愈合骨的骨质量指明了方向。骨骼干细胞(ske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04-17

  • 微流控分离装置 高通量分离恶性积液中的肿瘤细胞和细胞团 推进肿瘤细胞簇研究

    恶性肿瘤中,在胸膜或腹腔积液中出现脱落的肿瘤细胞和细胞团与恶性、转移倾向和预后不良相关。肿瘤细胞簇被认为是肿瘤病理生理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比单个肿瘤细胞具有更高的治疗耐药性和转移性——转移潜力比单个肿瘤细胞高50倍。深入研究恶性积液中的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簇,对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现有的针对单个肿瘤细胞设计的细胞分离方法——基于免疫亲和力的方法很难同时纯化肿瘤细胞簇。要获得适合进行下游分析——如原代培养、耐药性测试的活体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簇具有挑战性,限制了临床研究的范围。来自东南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种微流体装置,可以用高通量、无标签的方法,显著提高从恶

    来源:AAAS

    时间:2024-04-16

  • RNA甲基转移酶Mettl16调控细胞周期G1/S进程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刘建康先生早在1944年就首次报道黄鳝(Monopterus albus)具有雌雄同体、先雌后雄的自然性反转特性(Liu CK, 1944; Bullough WS, 1947)。随后的研究发现超过1500种鱼类具有性反转现象。不同于人类中性别决定基因突变造成的性反转,也不同于爬行类中温度诱导性别决定导致的性反转,黄鳝的自然性反转有其独特之处,然而80年来,诱导黄鳝自然性反转的外界因素或关键因子尚未被解析。水生所罗大极团队主要研究鱼类性反转的RNA调控机制与遗传育种,前期联合武汉大学周宇教授、水生所胡炜研究员创建首个动物性反转数据库(Animal Sex Re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4-16

  • 云南特色黑蜂蜜的黑色之谜

        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自然恩惠。市场上常会看到很多有各种颜色的野生蜂蜜,其中有一种黑蜂蜜,特别显眼。追根溯源,研究人员确定了分布比较多的一种黑蜂蜜,来源于米团花蜜。自黎胜红团队发现米团花蜜中的黑色成分DPBQ及其生态意义(Organic Letters,2012,14(16):4146–4149)之后,国内有很多团队跟进研究米团花蜂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邱明华研究团队长期聚焦于药食植物的功能成分发现鉴定、活性评价及健康功能研究,在研究咖啡花蜂蜜时,希望从米团花黑蜂蜜中揭示云南特色黑蜂蜜的罕见深色呈色及碱性性质之谜,为来自云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4-16

  • 珠江医院易笑、王沂峰团队发表关于宫颈癌类器官的研究成果

    近日,珠江医院易笑、王沂峰团队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林鑫华团队自主研发新型宫颈癌类器官模型,更接近人体病理生理状态,更好地反映肿瘤异质性,为宫颈癌研究提供新手段。其研究成果Cervical Extracellular Matrix Hydrogel Optimizes Tumor Heterogeneity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rganoids在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 Advances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为本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粤港澳大湾区精准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4-16

  • 叶敏/乔雪团队建立植物苯乙醇苷的多酶一锅法组合生物合成策略

    2024年4月15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敏/乔雪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题为“Construct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Harnessing Biosynthetic Networks, Protein Engineering and One-Pot Multienzyme Casca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多酶一锅法级联反应体系实现了多种植物苯乙醇苷的组合生物合成。 来自植物的天然产物具有骨架特异、后修饰多样的特征,为其发挥各类活性提供了化学空间。在植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4-16

  • 基因组所阮珏团队提出快速单体型重建算法KSNP

       2024年4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阮珏课题组联合鹏城实验室周倩、哈尔滨工业大学刘贤明课题组、深圳大学朱泽轩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KSNP: a fast de Bruijn graph-based haplotyping tool approaching data-in time cost”的研究论文,开发出基于德布鲁因图(de Bruijn graph,DBG)的单体型重建新算法,该算法首次将DBG用于单体型组装,极大提高了单体型重建的速度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04-16

  • Nature Cancer | 白凡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驱动“旁观者”T细胞治疗癌症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来源:BioArt   在肿瘤抑制性微环境中,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发生功能性耗竭(T cell exhaustion),是导致机体不能有效清除肿瘤细胞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较于急性感染或者疫苗免疫情形下诱导形成的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 TMEM),耗竭性T细胞(Exhausted T cell, TEX)渐进式失去效应功能、增殖能力及记忆潜力,并持续性高表达包括PD-1在内的一系列免疫检查点分子【1,2】。基于此,以靶向PD-1及其配体PD-L1的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4-04-16

  • 环境学院覃栎课题组在Nature Water发文揭示全球农业贸易导致的水资源压力再分配机制和公平性效应

    水资源与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密切相关。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亿人居住在受严重水资源短缺影响的国家,约有12亿人仍然缺乏基本的安全饮用水服务。与农业贸易相关的虚拟水转移可能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SDG6),重塑全球水资源使用的分布格局,并在不同收入的人群之间产生差异化影响。然而以往水资源风险的研究更多关注气象-水文循环扰动的影响;与之相比,针对人为活动对水资源风险的再分配机制和异质化响应的研究相对缺乏,难以为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应策略,影响全球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全球农业贸易导致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不同收入人群的用水平等性及公平性变化为解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页次:7/1518  共30343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