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昆明植物所发现人类活动影响了喜马拉雅地区核桃的遗传格局

      山地系统约占1/4的陆表面积,由于其较高的地形多样性和环境异质性,承载了地球上近1/3的陆生生物多样性。喜马拉雅作为令人瞩目的山地系统,平均海拔3326 m,面积6.62 105 km2, 拥有近一万种维管植物,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尽管该地区人烟稀少,被喻为“人类禁区”,但人类活动在该地区却有上万年的历史。由于该地区面积较大,地形环境多样,又涉及多个国家,使其具有较高的地缘政治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掣肘了喜马拉雅地区系统全面的科学研究,其中植物群体遗传学方面尤为突出。   胡桃(Juglans regia L.)和泡核桃(J. sigillata&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栎属高山栎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基因渐渗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高山栎类植物是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根据不同的分类学观点,这个类群大概包含7-11个物种。除分布在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外,高山栎类近乎所有物种在横断山都有分布。在横断山区,高山栎类植物的分布海拔最低可到2000多米的干热河谷(如刺叶栎和长穗高山栎),最高分布海拔则高达4300米(川滇高山栎),因此这个类群也被称为喜马拉雅-横断山亚高山栎类(The Himalayan–Hengduan subalpine oaks),在现代主流栎属分类系统中属于冬青栎组(section Ilex)内的一个单系分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植物为什么发育丰富多彩的苞片?

      苞片(bract),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与花相关,但又是非花起源的似叶器官。苞片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图1):颜色方面,具有从绿色到白色、红色、黄色、粉色和紫色以及多色,甚至随着发育时间的不同,苞片颜色发生改变,如鸽子树从花前期的绿色变为花期的白色(图1A, B)以及黄蓉花的苞片由花期的白色变为果期的绿色(图1C, D);形状方面,包括了叶形、杯形、船形和花瓣状以及长丝状等;大小方面,苞片呈现出巨大的变异,有的宽达近80厘米,有的却只有区区1毫米,相差近800倍。苞片着生位置多样,有着生在花序梗的基部(如鸽子树;图1A, B),有着生在小花梗上(如棉花;图1F),有的则密集着生形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种质资源库成功采集刺鳞草种子

      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是禾本目的一个小科,近期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刺鳞草科并入帚灯草科(Restionaceae)。不论刺鳞草科的系统位置如何变化,其是认识和解析禾本目生命之树不可或缺的一支,在我国只有刺鳞草(Centrolepis banksii)一种,仅记录分布于海南。   根据前期的文献和标本数据调研,国家植物标本资源数据库网站仅有3份国产刺鳞草的标本,且均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刺鳞草在我国是否还有分布?在哪里?它的活植物到底长什么样?长期以来,国内植物分类学家和爱好者一直在寻找答案。2023年,种质资源库李德铢团队几经周折,三赴海南收集禾本目材料,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与微生物所合作解析重要传粉昆虫熊蜂及其肠道微生物的极高海拔适应性

      高海拔环境具有低温、高辐射和低氧的特点,对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熊蜂是亚高山和高山生境中物种最丰富、最重要的传粉者之一。在中国西南山地,60余种熊蜂分布在不同海拔,成为高山植物传粉的重要枢纽。大多数动物都有肠道共生菌,肠道微生物调节宿主的生理,影响其健康。以往在大型哺乳动物中的研究表明,特定的肠道微生物表现出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然而,与哺乳动物相比,社会性的传粉昆虫,如蜜蜂和熊蜂的肠道微生物的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匮乏。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团队长期开展中国西南山地植物-传粉昆虫互作研究,重点关注高山草甸传粉网络的时空格局,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首次发现被子植物雄性偏向基因的快速演化

      性二态(亦称“第二性征”)是雌雄异体的生物个体在繁殖器官以外的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化特征,它通常源于性别偏向基因的差异表达。相关的工作最早始于模式动物果蝇的性别偏向基因鉴定和演化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在正选择和放松的纯化选择作用下,雄性偏向基因显示出较快的蛋白质序列演化速率。由于多数高等植物均为雌雄同株,即使在雌雄异株的植物中第二性征的发育通常也不明显,植物性别偏向基因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专题组、李洪涛研究员专题组和周伟研究员专题组合作,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葫芦科雌雄异株植物全缘栝楼(Trichosan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这个“外星人”终于有名字了

      水玉杯属(Thismia)植物是一种完全真菌异养的小型草本,因奇特的外观、异常复杂和极度多样的花形态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已知全世界有105种以及一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澳洲温带以及美洲热带地区。传统的分类系统将水玉杯属(Thismia)置于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水玉杯族(Thismieae),近期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该族与蒟蒻薯科(Taccaceae)互为姐妹群,而与狭义的水玉簪科亲缘关系较远,因此将水玉杯族(Thismieae)独立为水玉杯科(Thismiaceae)。我国自2002年在台湾省首次发现台湾水玉杯(T. taiw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发现一个同时控制抗性激素JA和ABA生物合成的关键因子

      茉莉酸(JA)和脱落酸(ABA)是植物用来应对逆境的最重要的两种抗性激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专题研究组在前期发现:当受到腐生性病原真菌-链格孢菌侵染时,渐狭叶烟草会提高JA-Ile和ABA的生物合成来激活不同的抗性信号通路,从而提高植保素-东莨菪素scopoletin和东莨菪苷scopolin的合成,以及关闭气孔来抵御病原菌(Sun et al., 20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un et al., 2014 Plant Pathology)。但是,目前宿主植物是如何同时协调JA-Ile和ABA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食用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解决未来人类粮食来源的重要途径。随着种植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食用菌病害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病原真菌(fungal pathogens)是食用菌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深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但相关报道较为“零散”,部分名称“张冠李戴”,尤其是一些食用菌产业的新宠(如羊肚菌等)的病原真菌更是存在“家底”不清和鉴定错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攻关团队,以人工栽培羊肚菌为例,对栽培食(药)用菌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文献报道、分子系统发育、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演化时间证据,(1)整理出国内外40余年来报道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石松生物碱新骨架的发现与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新骨架天然产物在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天然产物来源有限,低含量的新骨架化合物往往无法进一步开展生物学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全合成获得足量的样品,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这样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员团队多年来专注于石松生物碱的研究工作,早期研究工作已发现多种活性优良的新颖骨架化合物,并在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和Bioorganic Chemistry等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吲哚生物碱集群式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的重要资源。然而,如何高效制备结构多样性的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员团队基于高度统一的合成策略和新发展的铱/铒双金属接力催化脱氢螺环化反应高效地实现29个结构多样性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图1),该研究工作将铱催化脱氢偶联反应运用到吲哚生物碱全合成领域,也为高效制备类天然产物分子提供新的机会。相关研究成果以Unified Strategy Enables the Collective Syntheses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I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重构核心十字花科原始核型并揭示伴随其快速辐射演化的基因组学特征

      解析适应性辐射演化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或Cruciferae)既有如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亦有如白菜、萝卜、油菜等关键蔬菜和油料作物,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各地。十字花科的分类学研究历史悠久,但其早期发生的适应性辐射演化造成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依然难以构建一个清晰、稳定的系统发育框架;其快速辐射演化并适应全球高度变化环境背后的机制仍不够深入、系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金勇和李德铢团队合作,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了位于十字花科关键系统发育位置的条叶庭荠(Meniocus linifol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在苏铁属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是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其中,纬度梯度格局,即物种多样性沿着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现象,是最常见的多样性分布模式,自1807年Alexander von Humboldt提出以来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有一些类群的分布显示出相反的模式,即多样性在赤道附近较少,而在远离赤道的地区增加(即:逆纬度梯度格局)。在以往的研究中,逆纬度梯度格局的形成机制较少受到重视,或被引用为“规则的例外”,关于它们潜在的生态和进化原因知之甚少。   苏铁是一类古老的种子植物,在地质历史中曾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但现今主要局限于中低纬度地区。有趣的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多组学研究揭示竹类植物生活史转变和物种多样化的遗传机制

      多倍化或称基因组加倍是植物演化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广泛发生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各个演化阶段,特别是在与重大地史、气候事件相关的演化节点上,并伴随着整个被子植物和诸多大科大属的兴起。然而,在亚基因组水平上,对于多倍化如何促进植物适应性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认识仍然不足。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新近(5百万年内)多倍化且未发生大规模物种分化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如小麦、花生和棉花),或因多倍化时间太过久远而丧失了亚基因组完整性的类群(如向日葵)。竹类植物是禾本科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亚科之一,其中木本竹类包括温带木本分支、新热带木本分支(均为四倍体)和旧热带木本分支(六倍体)约有1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昆明植物所发表竹类组学和分类学信息平台

      竹类植物是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的总称,与水稻、小麦、大麦和燕麦同属于禾本科BOP分支,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2013年以来,毛竹和芸香竹的基因组草图,以及麻竹参考基因组相继完成。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的论文发布了11个代表各主要分支和倍性的竹类植物参考基因组(Ma et al., 2024)。至此发布的竹类植物基因组已有18个,其中6个为草图,12个为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2个草本竹类和10个木本竹类)(图1)。为更好地服务竹类植物的系统进化和功能研究,有效归纳和整理这些海量组学和分类学数据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26

  • 北京大学杨耀东课题组在基于认知推理的具身智能可泛化灵巧操作技术研究上取得进展

    近日,由北京大学杨耀东课题组牵头,朱毅鑫课题组、董豪课题组及王鹤课题组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的“基于认知推理的具身智能可泛化灵巧操作技术研究”课题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进行验收工作,并通过项目综合绩效考核。 图1.多样化的灵巧手操作方式和被操作物体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自动化工业制造、医疗手术和家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特别是在灵巧操纵方面。灵巧操纵的本质是为机器人赋予灵活处理各种物体的决策能力,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可泛化自主决策能力和自适应性,使其能够像人类双手一样应对不同的环境和任务。然而,实现机器人的灵巧操纵仍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例如,如何处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4-03-26

  • 北京大学团队“AI+人文”跨学科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

    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支持、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并设计、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参与研发的有关定量文化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登上Nature旗下唯一人文社科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该项研究的发表与介绍核心算法的研究论文在该刊的发表相距不到一年。两篇论文的详细信息如下: Evol project: a comprehensive online platform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ncient literature   Jun Wang, Siyu Duan*,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4-03-26

  • 中国科大在肠道微生态环境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互作机制探究中取得重...

    2024年3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朱书教授和潘文教授课题组合作在Immunity上发表了文章Bile acids modified by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promote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by suppressing CD8+ T cell effector functions,该项研究成果发现结直肠癌中微生物C. scindens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并开发了基于噬菌体的干预方法,对特定结直肠癌患病风险人群的预防、特定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及术后复发的控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3-26

  • 上海交大药学院联合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团队在K-ras突变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杜子秀副研究员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程兮医师团队合作发现一种被证明可被肿瘤CYP1B1特异性生物活化产生一氧化氮和活性萘醌单肟的疏水性前体药物DMAKO-20,对K-ras突变和耐药CRC表现出特异性抗肿瘤活性。该成果以“A pH-responsive Cetuximab-conjugated DMAKO-20 Nano-delivery System for Overcoming the K-ras Mutations and Drug Resistance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3-26

  • 上海交大沈琦研究团队在仿生细菌衍生纳米团簇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大药学院沈琦研究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Nano Today》发表了题为“Biomimetic bacteria-derived nanoclusters enhance ferroptosis cancer immunotherapy through synergistic CRISPR-photothermo modulation”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备受关注。然而,肿瘤对传统细胞死亡途径的抵抗严重限制了ICD的疗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具有高免疫原性的新型癌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是一种以脂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3-26


页次:5/1503  共30043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