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农场景观特征对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瑞士农民意愿与能力的实证分析

    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农田景观特征(Landscape features)如树篱、田边带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正持续减少。这种趋势直接威胁着传粉昆虫等农业功能物种的生存,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管欧盟和瑞士通过生态重点区域(EFA)政策提供直接支付激励,但景观特征的实施效果仍不理想。这引发了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究竟是农民的意愿不足还是能力限制阻碍了政策效果?不同类型的景观特征是否存在差异化驱动机制?为解答这些问题,瑞士联邦农业研究院(Agroscope)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将农民调查数据(N=882)与农业普查数据、生物多样性评分(SALCA-BD)相结合,构建了包含

    来源:Ecological Economics

    时间:2025-05-08

  • 高分辨率 SWAT 模型助力土耳其塞汉河流域农业水足迹精准评估:解锁水资源高效管理密码

    在当今世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就像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引发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还有淡水稀缺等一系列棘手难题。淡水,作为生命之源,其合理利用和管理至关重要。水足迹(Water Footprint,WF)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成为评估淡水使用情况、引导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关键工具。然而,以往的 WF 研究却存在诸多短板。许多研究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上表现欠佳,导致区域用水评估的结果不够精确。比如,在计算过程中,传统方法常基于理想条件下的蒸散量和当前生产条件下的作物产量,这使得两者之间存在偏差,进而高估了 WF。而且,以往研究在区域适用性上也大打折扣

    来源: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

    时间:2025-05-08

  • 水生环境中新型肟醚类香料的毒性探秘:安全性与生态影响的深度剖析

    在当今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类新化合物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香料化合物在农业、制药、化工和食品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作为香料、溶剂、药物、农药以及手性中间体等。然而,这些香料化合物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许多香料化合物属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它们会随着污水排放进入环境,尤其是水生生态系统。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一旦进入水体,就可能在其中不断积累,进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它们可能干扰水生生物的正常行为,影响其繁殖和摄食,最终破坏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据报道,废水中香料化

    来源: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

    时间:2025-05-08

  • 皖北平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 SWMM 模拟:洞察规律,助力治理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吸纳着人口与资源,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城市非点源污染。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道路、广场、建筑物等不透水表面越来越多,就像给大地穿上了一层坚硬的 “铠甲”。在人类频繁的活动影响下,各种污染物悄无声息地在地表堆积。每当降雨来临,雨水形成的径流就如同 “搬运工”,将这些积累的污染物冲刷进城市的水体中,成为城市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受损的 “元凶”。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一问题广泛存在。美国约 30% 的水污染源于城市非点源污染;在日本东京,城市绿地施肥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超标 2 - 3 倍。在中国,根据《第二次全

    来源: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

    时间:2025-05-08

  • 半干旱地区河流调控对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基于性状的研究揭示生态奥秘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愈发凸显。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缓解用水压力,修建大坝和水库成为了许多地区的重要举措。然而,这些水利设施在发挥供水、灌溉、发电等作用的同时,也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 “麻烦”。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水文状态,原本规律的洪水周期、强度、幅度、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改变不仅影响了河流的地貌结构,还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河流下游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面临挑战,整个生态平衡被打破。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河流调控对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以及

    来源: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

    时间:2025-05-08

  • 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植物毒性效应与有机物降解效率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LL)成为威胁生态环境的"定时炸弹"。这些富含难降解有机物的黑臭液体,尤其来自运行超10年的"老龄化"填埋场,传统生物处理法往往束手无策。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对渗滤液处理产物的生态风险评估存在明显空白——我们是否在消除污染的同时,又制造了新的环境隐患?针对这一双重挑战,来自波兰东南部的研究团队在《Ecohydrology》发表重要成果。他们选取典型成熟期渗滤液(COD 1752.6 mg/L,BOD5/COD=0.11),系统比较了三种Fe2+:H2O2比例(1:1、1:2、1:3)的Fenton处理效果,并创新性地结合水芹生物测试评估处理产物的植物毒性。

    来源:Ecohydrology & Hydrobiology

    时间:2025-05-08

  • 无金属条件下废 PET 高效转化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碳酸乙烯酯:开启塑料循环利用新征程

    在当今时代,塑料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塑料垃圾的处理却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全球性难题。尤其是聚乙烯 terephthalate(PET),作为使用量最大的合成聚酯塑料,大量的废弃 PET 在环境中堆积。传统的 PET 机械回收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回收产品的机械性能欠佳,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产品质量在一次次循环中逐渐下降,比如仅有 7% 的回收 PET 能重新用于制造新瓶子。而将 PET 催化升级回收为原始单体,如对苯二甲酸(TP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不仅能用于生产新的高质量商业 PET,还能制造可生物降解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酯(PBAT),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来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

    时间:2025-05-08

  • 氧化电位能否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对植物风险的指标?基于机器学习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代谢组分析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往通过植物生理指标评估土壤污染对植物的风险,不仅所需时间长,而且由于植物种间或个体差异以及土壤性质、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寻找更稳定、快速的评估指标,国内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氧化电位(OP)能否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对植物风险指标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co - Environment》。研究人员用到的主要关键技术方法包括:首先通过采集来自金属冶炼厂受 Cu 和 Pb 污染的表层土壤样本以及对照土壤样本,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和 OP 值;然后将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子处理后

    来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

    时间:2025-05-08

  • 中国绿色环境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研究:50 万成人队列揭示关键健康线索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然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2022 年就有约 1980 万人因此离世。尤其是在低中收入国家,过去三十年里,CVD 的负担日益加重。在众多可能影响 CVD 发病的因素中,绿色度(即各类植被覆盖区域,像森林、草坪、公园等)对健康的潜在益处备受关注。此前不少研究聚焦于绿色度与 CVD 死亡率的关系,发现长期接触绿色环境能降低死亡风险。然而,CVD 死亡率受多种混杂因素影响,相比之下,研究绿色度与 CVD 发病率的关系,能更有效地为预防 CVD 提供依据。遗憾的是,在低中收入国家,这方面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极为匮乏。

    来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

    时间:2025-05-08

  • 综述:国家公园定价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引言国家公园定价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有些国家的公园免费开放,有些则收取统一费用,还有些对本地和外国游客实行差别定价。关于公园定价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同时也有实证研究探讨 “最优” 入园费。但现有研究对实际情况的关注不足,本文旨在探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叙述性综述的方法,综合学术文献和实际政策文件进行分析。从公园定价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具体国家的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展开,最终确定 70 篇相关文献用于深入探讨。概念化国家公园为俱乐部或公共物品国家公园可被视为俱乐部物品、国家公共物品或全球公共物品。从理论上讲,若将其视为公共物品,因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最优定价策略

    来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

    时间:2025-05-08

  •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东南亚人为碳排放时空动态模拟与低碳政策启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东南亚作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其碳排放增速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该区域过去30年GDP年均增长4.5%,化石能源占比从53%飙升至84.86%,但传统碳排放监测方法存在数据稀疏、时效性差等瓶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夜间灯光(NTL)数据虽在中国碳排放研究中广泛应用,但对东南亚这类发展中国家的系统性研究仍属空白。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融合DMSP-OLS和NPP-VIIRS两代卫星数据,通过多项式回归和机器学习(随机森林RFR、支持向量回归SVR)校准建立31年连续数据集。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GDP因子的三变量线性模型(R2>0.9),首次实现东南亚国家尺度1km

    来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

    时间:2025-05-08

  • “倒置 T” 型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破解低 COD/N 废水脱氮难题的新钥匙

    在废水处理的领域中,氮元素作为常见的污染物,其排放受到严格限制。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异养反硝化依赖有机碳作为电子供体,理论上去除 1.0 g NO3− -N 需要 2.86 g COD,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为实现完全反硝化,所需的有机碳输入远超该理论值,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因添加外部有机碳源而引入二次污染 。自养反硝化虽被视为低碳技术,可减少间接碳排放,但自养反硝化细菌的增殖速度有限,阻碍了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探寻更高效、环保的废水脱氮技术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生物膜电极反应器(Biofilm Electrode React

    来源:Eco-Environment & Health

    时间:2025-05-08

  • 高海拔暴露与唐氏综合征新生儿先天性异常的出生患病率: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关键证据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唐氏综合征(DS)作为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其合并先天性异常的高发机制始终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已知Trisomy 21(21三体)患者存在50%先天性心脏病(CHD)患病率,但环境因素如何与特定基因型相互作用仍存在巨大认知空白。尤其令人困惑的是,在玻利维亚等高原地区,低氧环境是否加剧DS胎儿的发育异常?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基础科学,更直接影响着高海拔地区特殊人群的临床管理策略。为解答这一科学难题,玻利维亚圣安德烈斯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对2013-2022年间301例DS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人员首次系统描绘了海拔梯度与DS特异性畸形

    来源:Early Human Development

    时间:2025-05-08

  • 综述:中国东部(及邻区)燕山运动期间的幕式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和生物集群灭绝:泛大陆解体主要阶段全球板块重大重组的结果?

    引言地球地壳的地质过程,像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并非均匀发生,而是呈幕式。这些幕式现象的成因多样,与威尔逊板块构造循环、超大陆旋回、超级地幔柱事件等有关。其中,超大陆的聚合与解体对地球演化影响重大,但确定广泛的构造热事件的具体成因颇具挑战。“燕山运动” 由 Wong 在 1926 - 1927 年提出,用于定义中国东部中侏罗世的收缩变形和侵蚀,以北京西山燕山地区中 - 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与下伏褶皱的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为典型代表。此后,它成为中国东部侏罗纪 - 白垩纪构造热事件的统称。这些事件的特点是中侏罗世、晚侏罗世 - 早白垩世和早 - 晚白垩世的陆内收缩变形(如主要地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时间:2025-05-08

  • 综述:北半球 4.2 千年事件:水文气候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和驱动机制

    引言4.2 千年事件(∼4300–3900 yr BP)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确认为全新世的一个亚纪边界,标志着全新世中期向晚期梅加拉亚阶段的过渡。这一事件被广泛报道,常被视为一次突然的气候变化,典型特征为 “高纬度地区变冷” 和 “低纬度地区干旱” 。它被认为是过去 5000 年中最重要的突然气候变化事件之一,众多研究表明它与全球各种文化 / 文明的转变相关,如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化进程倒退以及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消亡等。然而,关于 4.2 千年事件仍有诸多未解之谜。其一,该事件的空间分布有待明确。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全球性或近乎全球性的,但最新的全球元分析显示,在 4.2 千年事件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时间:2025-05-08

  • 综述:多尺度、多成因继承性构造在裂谷中的作用——以泰国新生代裂谷为例并与其他裂谷盆地进行对比的探讨

    Fabric influence terminology继承性构造(inherited fabrics)指先存地质构造对新裂谷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为断层走向、倾角等参数受古老构造(如剪切带、褶皱)的定向影响。泰国裂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形成于(hot lithosphere)热岩石圈环境,与东非裂谷(cold lithosphere)冷岩石圈形成鲜明对比。Regional location and geometry of rift systems裂谷位置受最大规模构造弱化带(如印支期古特提斯缝合带)控制。泰国裂谷的(rift mode)裂谷模式从宽裂谷到核杂岩的多样性,不仅响应(crustal t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时间:2025-05-08

  • 综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研究大致历经三个阶段。上世纪 50 - 70 年代,青藏公路(QTH)建设和青藏铁路(QTR)规划推动了相关研究,主要依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试,期间还建立了风火山多年冻土观测站。地表变形过程多年冻土区地表冻胀和融沉的本质是水的相变。变形过程与活动层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紧密相连。当地温升高接近 0°C 时,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活动层开始融化,地表随之沉降。活动层水热过程多年冻土区变形过程和特征的变化主要由活动层水热条件决定。有研究显示,活动层厚度(ALT)和土壤湿度与季节性变形呈正相关。活动层越厚、含水量越高,融化锋面向底部迁移的时间越长,季节性变形幅度也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时间:2025-05-08

  • 综述:重新审视多姆・费利西亚诺带及其周边地区 —— 综合地球物理和同位素地质方法

    引言重建前寒武纪地体的构造过程困难重重,主要因为造山带保存的数据不全面。对前寒武纪地体的研究依赖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多方面数据。即便有现代方法,研究显生宙造山带(如乌拉尔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构造模型仍存在争议,足见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研究的复杂性。西南冈瓦纳造山带独具特点,受到板块分裂、构造活动、侵蚀作用影响,南大西洋的形成使这里出现了大量拉伸地壳区域。该区域由多个克拉通汇聚而成,包含众多破碎的造山带。此后,这些造山带经历了古生代的板内变形和中生代 - 新生代的伸展构造运动。里约热内卢 - 拉普拉塔克拉通(Rio de La Plata Craton)和多姆・费利西亚诺带(Dom Feli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时间:2025-05-08

  • 综述: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中碳酸盐多晶型的形成:影响因素、机制及知识空白

    微生物矿化类型微生物矿化可分为微生物诱导矿化、微生物影响矿化和微生物控制矿化这三种类型。在微生物诱导矿化过程中,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改变周围环境,使得矿物离子达到过饱和状态,进而引发矿物沉积,矿物成核通常会在特定位置发生。胞外多糖(EPS)和 S 层对碳酸钙多晶型形成的影响胞外多糖(EPS)主要由细菌产生,根据其与细菌的结合程度,可分为可溶性 EPS(SL-EPS)、松散结合 EPS(LB-EPS)和紧密结合 EPS(TB-EPS)。EPS 在碳酸钙多晶型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能会影响矿物的成核与生长。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过去的研究借助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深入探究细菌产生碳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时间:2025-05-08

  • 综述:碳酸盐风化耦合水生光合作用的碳捕集与封存:潜力、成本与优势

    潜在最大碳酸盐溶解方程基于碳酸盐化学溶解平衡方程(MPD模型),结合CMIP6全球气候模型,量化了碳酸盐风化对CO2的捕获效率。该模型考虑温度、CO2分压等环境参数,揭示碳酸盐快速溶解动力学特性——其反应速率比硅酸盐高2-3个数量级,关键反应式为:CO2+CaCO3+H2O↔Ca2++2HCO3−。二氧化碳移除潜力模拟显示,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ECW当前全球CO2移除潜力分别达2.66和2.82 Gt CO2 a−1,世纪末累计可中和23%碳排放。高纬度地区因气候变化呈现更高CDR敏感性,如北欧潜在移除效率提升40%。成本与碳足迹对比七国数据,ECW单位CO2移除成本仅为ESW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时间:2025-05-08


页次:357/615  共12283篇文章  
分页:[<<][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