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半干旱区环境因子对细叶桉种源存活与生长的交互影响机制研究
巴西半干旱区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威胁,85%的卡廷加生物群落已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该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显著上升,导致原生树种生存危机。这一生态困境直接威胁着当地2800万居民的生计,因为森林资源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面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具有快速生长特性和广泛环境适应性的细叶桉——这种被誉为"干旱区先锋树种"的植物,或许能成为生态修复和商业造林的关键解决方案。来自国内林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发表的重要研究中,对16个细叶桉种源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系统观测。研究选址于典型半干旱气候的莫索罗地区(年均温27°C
来源: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9
-
冠层覆盖与森林管理塑造脊椎动物清道夫群落但不影响腐肉清除速率
腐肉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由微生物、腐食性昆虫和脊椎动物清道夫共同驱动。然而,森林冠层结构如何通过改变微气候和栖息地特征影响这一过程,尤其是脊椎动物清道夫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森林扰动,冠层开敞度增加,理解其对腐肉分解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此外,森林管理强度可能通过改变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间接调控清道夫群落,但相关证据匮乏。为解决这些问题,德国弗赖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发表论文,通过在德国三个地区(绍尔夫海德-科林、海尼希-迪恩、施瓦本侏罗)的26个森林样地开展对照实验,比较林隙与郁闭林中腐肉清除动态。研究
来源: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时间:2025-06-19
-
红树林恢复不同阶段对蛏类养殖池塘温室气体通量源汇转换的影响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被称为"蓝色碳汇"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严峻挑战。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超过20%的红树林消失,其中半数以上被改造为水产养殖池塘。这种转变不仅破坏生态平衡,更削弱了海岸带的碳封存能力。中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人工造林等政策积极修复红树林,但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当养殖池塘逐步恢复为红树林时,温室气体排放究竟如何演变?这一过程的量化对评估蓝碳项目的真实气候效益至关重要。厦门大学的研究团队选择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蛏类养殖池塘作为天然实验室,创新性地对比了三种典型状态——持续养殖的活跃池塘、停止生产的废弃池塘、以及已完成植被恢复的成熟红树林系统。
来源: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时间:2025-06-19
-
技术科学与多样性视角下的欧盟农业政策可持续性重构:CAP改革与绿色新政的协同路径
在欧盟农业面临环境危机与政治分散化的双重挑战下,"可持续性"这一边界术语正被技术科学范式重新定义。德国研究基金会资助项目"Innovating Food, Innovating Europe?"通过四年深入研究,揭示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2023-2027改革中,科学(S)、数字化(D)、技术(T)和创新(I)如何从辅助工具演变为维系可持续性"神圣三位一体"的核心固定装置(fixtures)。这项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的研究,为理解技术官僚体系如何通过"工具包多样性政治"维持增长范式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团队采用混合方法:在布鲁塞尔进行政策会议的参与式观察(3
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时间:2025-06-19
-
自然资本方法在协作式景观治理决策中的应用与挑战:英国六案例实证研究
在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景观治理往往受限于单一土地所有权边界,难以实现跨区域协同管理,而"集体行动困境"更使得多方协作举步维艰。英国等国家虽已尝试通过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 NC)方法整合生态价值评估与决策过程,但对其实际应用效果缺乏系统验证。苏格兰乡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发表重要成果,通过六种典型NC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了该方法在协同治理中的创新潜力。研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选取英国境内六个差异化景观治理案例(包括Eden流域伙伴关系、Galloway Gl
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时间:2025-06-19
-
文化资源与遗产在气候行动中的整合路径:基于九项气候计划的治理框架分析
气候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文明,但当前气候治理存在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维度——文化资源。从威尼斯沉没的圣马可广场到因野火消失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圣地,气候变化不仅威胁物质遗产,更在割裂维系社区认同的无形文化纽带。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早将文化资源定义为气候行动的关键要素,实践中其角色多限于被动保护对象,鲜少作为主动的适应与减缓工具。这种割裂源于三大矛盾:政策话语广泛承认文化资源价值却缺乏实施路径;部门壁垒阻碍文化遗产管理(CRM)与能源、住建等关键部门的协同;过度侧重物质遗产而忽视传统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转型潜力。针对这一困境,挪威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团队开展了开创性研究。通过解析九项代
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时间:2025-06-19
-
绿色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磷酸盐吸附中的应用:基于性能的绿色MOF筛选策略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磷酸盐的高效去除成为环境治理的焦点。传统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和金属氧化物虽广泛应用,但存在容量低、选择性差等缺陷。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超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孔隙结构被视为理想替代品,然而其合成通常依赖有毒溶剂(如DMF、DMA)和高温高压条件,不仅成本高昂,更违背绿色化学原则。如何平衡MOFs的性能与可持续性,成为研究者亟待破解的难题。针对这一挑战,国外研究人员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性能导向”筛选策略,从环境兼容性、合成效率和经济性多维度评估MOFs潜力。通过系统分析文献数据,锁定锆(Zr)为最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基于NH2
-MIL-101(Fe)/NiAl-LDH复合材料的六价铬高效快速去除技术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水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电镀、制革等行业排放的六价铬(Cr(VI))因其强致癌性和高迁移性,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人类致癌物。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Cr(VI)浓度需低于0.05 mg·L-1,但传统处理技术如反渗透、离子交换等存在成本高、能耗大等瓶颈。吸附法虽具潜力,但商用活性炭存在再生困难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湖北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研究,通过将NH2-MIL-101(Fe)(一种铁基金属有机框架,MOF)与镍铝层状双氢氧化物(NiAl-LDH)复合,开发出兼具高吸附容量和可再生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香烟滤嘴衍生的醋酸纤维素纳米塑料对蚯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土壤健康影响研究
每年全球产生的数万亿个香烟滤嘴正在成为土壤中隐秘的生态杀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含有醋酸纤维素(CA)这种难以降解的塑料成分,在环境中逐渐分解为纳米级塑料颗粒(NPs)。更令人担忧的是,吸过的烟头(SCBs)还携带着尼古丁、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当它们渗入土壤后,对"土壤工程师"蚯蚓等关键物种造成多重伤害。据统计,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区域,每公顷土地可能堆积高达2万个烟头,这些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放大效应,最终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健康。为揭示这一环境问题,来自国内某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创新性地从吸过(SCB-NPs)和未吸过(USCB-NP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两亲性Janus纳米颗粒高效泡沫分离全氟辛酸(PFOA)的作用机制及改性类型影响研究
全氟辛酸(PFOA)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在防水涂料、消防泡沫等工业品中的广泛应用,已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普遍检出。这种物质不仅难以被传统生物降解,更与甲状腺疾病、肾癌等健康风险密切相关。尽管吸附、膜过滤等技术已被尝试用于PFOA去除,但其小分子特性和低环境浓度(常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导致常规方法效率低下。泡沫分离技术虽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的优势,却因PFOA自身发泡能力不足而受限。现有化学表面活性剂如CTAB虽能提升效率,却存在环境风险与竞争吸附缺陷。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山西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采用两亲性Janus纳米颗粒作为"双功能材料",通过《Environmental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高硝酸盐培养微藻对Pb(II)的高效快速生物吸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水域生态系统的"隐形杀手",其中铅(Pb(II))因其强神经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备受关注。尽管传统治理技术如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等已应用多年,但其高成本、二次污染等问题犹如"治标不治本"的创可贴。微藻生物吸附技术因其环境友好特性崭露头角,但吸附容量低的短板始终制约其实际应用。加拿大研究团队敏锐发现,培养基中的硝酸盐浓度可能成为破局关键——这个常被忽视的营养元素,或许能通过调控微藻表面化学"解锁"更强的重金属捕获能力。技术方法研究采用多维度技术路线:通过设置125-800 mg L-1NaNO3梯度培养Neochloris oleoabundans,结合生长动力学分析;利用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巯基铁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叶面喷施促进香菜生长并降低镉积累的机制研究
在全球耕地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镉(Cd)因其高迁移性和生物毒性成为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首要因素。作为药食两用作物,香菜(Coriandrum sativum L.)对Cd的强富集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热点,但传统修复技术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瓶颈。纳米农业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中纳米二氧化硅(SiO2NPs)因其独特的表面效应和生物相容性备受关注。然而,未经修饰的SiO2NPs在Cd阻控方面存在局限性,如何通过表面功能化提升其性能成为关键科学问题。四川省科研团队通过精准设计巯基铁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Si-SF NPs),系统研究了其对香菜Cd积累的阻控机制。研究采用水培与田间试验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电场调控下微滤膜凝胶污染时空特征与抑制机制研究:基于力场分析与动态过程解析
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微滤膜技术因其高效截留性能成为废水回用的核心手段。然而膜污染问题始终如影随形,其中由多糖、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形成的凝胶污染层(gel-fouling)尤为棘手——它不仅在过滤初期快速形成,还会通过非共价网络吸附更多污染物,最终形成致密难清洗的屏障。更令人头疼的是,传统物理清洗对此收效甚微,而化学清洗又可能损伤膜材料。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深圳某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如同给微滤膜装上了"电子盾牌":他们通过精准调控电场方向与强度,成功拦截了凝胶污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研究团队采用交叉流过滤系统,以0.2 μm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高温腐熟化调控餐厨垃圾堆肥中DNA病毒的削减机制及代谢功能研究
餐厨垃圾(FW)作为全球年产量超1.2亿吨的有机废弃物,其处理难题一直困扰着环境领域。传统堆肥技术虽能转化FW为肥料,但其中潜藏的DNA病毒(包括感染细菌的噬菌体phage和感染人类/昆虫的非噬菌体病毒)可能带来环境与健康风险。更棘手的是,这些病毒在未处理FW中的丰度高达土壤的4.7倍,而目前对它们在堆肥中的演化规律及功能认知几乎空白。与此同时,堆肥特有的高温动态变化和腐熟化过程(表现为腐殖质积累和发芽指数GI提升)是否影响病毒群落?噬菌体是否像在海洋和土壤中一样参与物质循环?这些问题亟待解答。为此,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MnFe2
O4
/BiVO4
复合催化剂在过硫酸盐协同下的光催化降解左氧氟沙星机制研究
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全球水环境治理的严峻挑战。左氧氟沙星(LVF)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自然水体中的持续累积,不仅导致耐药菌株滋生,更通过生态链威胁人类健康。传统紫外光驱动的TiO2催化剂存在太阳能利用率低缺陷,而可见光响应的钒酸铋(BiVO4)虽具应用潜力,却受限于载流子快速复合(60-80%)和难回收等问题。为此,河北某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研究,创新性地将磁性锰铁氧体(MnFe2O4)与BiVO4复合,揭示其在过硫酸盐(PDS)协同下的LVF高效降解机制。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制备MnFe2O4/BiVO4系列催化剂,通过XRD、XPS等技术表征材料结构,结合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温度异常与血脂异常的J型关联:一项揭示气候变局下心血管风险的多中心纵向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温度异常(TA)现象日益频繁,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报告指出,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正以空前的速度增长。这种气候变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延伸至代谢领域——血脂异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全球约7.8%的死亡与其相关。然而,关于环境温度与血脂关系的现有研究存在显著矛盾:Halonen等发现温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相关,而Hong等却报告负相关。这种分歧可能源于传统研究依赖单次测量、短期暴露数据,且未考虑人体对温度突变的适应机制。中国国家脑卒中筛查项目(CNSSS)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温度异常指标,通过覆盖全国不同气候带的29.5万人群、68.9万次随访数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碱性添加剂调控高硫尾矿胶结充填体性能的协同强化机制与工程应用
矿山开采产生的尾矿处理一直是环境与安全领域的重大挑战。其中,富含硫化物的高硫尾矿因其特殊的矿物组成,在传统处理方式下会产生比普通尾矿高5-10倍的酸性矿山排水(AMD),导致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酸化。更棘手的是,这类尾矿用于地下采空区回填时,其酸性环境会阻碍水泥水化反应,造成胶结充填体(CPB)强度不足,直接威胁采矿安全。现有技术虽能通过提高水泥用量暂时解决问题,但经济成本高昂且无法根本解决重金属离子迁移风险。如何实现高硫尾矿安全、经济、环保的回填利用,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针对这一难题,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研究,首次系统探
来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时间:2025-06-19
-
光老化聚乳酸微塑料通过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调控DNA损伤检查点激活诱导秀丽隐杆线虫生殖能力的跨代衰退
在生物可降解塑料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聚乳酸(PLA)作为传统塑料的环保替代品备受关注。然而,环境中的PLA在紫外线作用下会降解为微塑料(MPs),这些光老化PLA-MPs可能比原始颗粒具有更强的生物毒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关于生物可降解MPs的毒性研究多集中于当代效应,其潜在的跨代影响仍是未知领域。秀丽隐杆线虫因其短生命周期和高度保守的应激响应通路,成为研究环境污染物跨代效应的理想模型。广东某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的研究中,系统评估了1-100 μg/L光老化PLA-MPs对线虫生殖功能的跨代影响。研究采用紫外辐照法制备光老化PLA-MPs,通过扫描电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6-19
-
纳米塑料与寄生虫感染协同重塑水蚤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及生态意义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纳米塑料(NPs)与病原微生物正形成新型复合污染威胁。作为广泛使用的聚苯乙烯塑料,NPs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穿透生物屏障,而水蚤(Daphnia magna)这类关键浮游动物既是环境指示物种,又是研究宿主-微生物互作的理想模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水蚤微生物组对其营养吸收、抗逆性和种群动态具有决定性作用,但NPs与常见寄生虫如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的协同效应如何重塑这些微生物群落,仍是生态毒理学领域的重大空白。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与内陆渔业研究所联合柏林基因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来源: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时间:2025-06-19
-
基于LiESN的实测数据与数值模型融合提升港口航道海流预报精度研究
海洋环境预报是保障航海安全、风暴潮预警等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技术。当前主流方法依赖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模型,但机器学习(ML)因其强大的时序模式学习能力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实测数据常存在不规则缺失,且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方法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探索。针对这一瓶颈,圣保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Modelling》发表论文,探索泄漏积分回声状态网络(Leaky-integrator Echo State Networks, LiESN)如何融合数值模型与实测数据提升巴西桑托斯港航道海流预报性能。研究采用三项关键技术:1)LiESN架构通过随机权重储层(r
来源: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时间: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