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氧化温度调控WO3
薄膜微结构及其对NO2
气敏性能的增强机制研究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大气中氮氧化物(NO2)污染已成为威胁呼吸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规定NO2暴露限值为1 ppm/15分钟,而现有传感器在灵敏度、工作温度等方面存在局限。三氧化钨(WO3)作为n型半导体(带隙2.6-3.3 eV),虽在乙醇、丙酮等气体检测中表现优异,但其NO2传感性能受氧化温度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仍属空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发表论文,通过直流(DC)磁控溅射沉积200 nm钨膜,在400-700°C温度区间热氧化制备WO3薄膜,首次揭示氧化温度通过调控结晶度与表面形
来源: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时间:2025-06-19
-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种族歧视的密集纵向研究:系统综述与元分析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中,种族歧视(racial-ethnic discrimination)如同无形的荆棘,持续刺痛着少数族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大量横断面研究已证实歧视与抑郁、焦虑等症状的关联,但传统研究方法难以捕捉这种动态关系的微观机制——就像用望远镜观察流星雨,只能看到光迹却无法追踪每颗流星的轨迹。正是这一研究空白,促使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密集纵向研究(intensive longitudinal studies)这一"显微镜"式的研究范式。由Yijie Wang领衔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发表的研究,首次系统整合了24个
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时间:2025-06-19
-
伊拉克泥盆纪-石炭纪Ora组矿物学的古环境、古气候及地层控制研究
在伊拉克北部和西部沙漠地区,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期的Ora组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层位,其矿物组成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性长期缺乏系统研究。该地层记录了从Kaista组的河流-海相混合碎屑岩向Harur组海相碳酸盐岩的转变过程,但关于其矿物学特征如何反映古气候波动、古氧化还原条件及地层演化的科学问题尚未明确。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沉积学分析,而忽略矿物学指标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价值,这直接制约了该地区页岩油气资源的精准评价。来自King Saud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发表论文,通过整合地表露头与Akkas-3井的 subsurf
来源: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
时间:2025-06-19
-
埃及东中部西奈半岛Taba-Naqab公路沿线寒武系Araba组沉积模式:北冈瓦纳古环境重建与地层对比研究
寒武纪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关键时期,也是超级大陆冈瓦纳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北非和中东地区,广泛分布的寒武系地层如同记录远古环境的"时间胶囊",但长期以来,这些地层因命名混乱、缺乏统一对比标准而成为地质学家面临的难题。尤其在埃及西奈半岛,尽管寒武系Araba组出露良好,其沉积环境演变与区域地层关系始终存在争议。更棘手的是,阿拉伯-努比亚地盾(ANS)的构造活动如何影响沉积过程?这些问题的解答,对理解北冈瓦纳古地理格局和早期板块运动机制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科学挑战,中国和德国的联合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发表重要成果。研究人员选取西奈半岛Taba-
来源: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
时间:2025-06-19
-
资源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驱动机制:基于TOE框架的多维分析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资源型企业作为污染主要来源和绿色发展关键制约点,其绿色创新行为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至关重要。然而这类企业长期面临创新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等挑战,绿色创新又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双重外部性等特征,使得传统转型路径收效甚微。数字化转型以其"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化"特性,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制造业,对资源型企业的针对性探索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研究空白,国内研究人员基于中国A股资源型上市公司2016-2022年面板数据,创新性地采用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运用
来源:Inno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时间:2025-06-19
-
煤基飞灰与玉米秸秆协同热解制备功能性土壤改良剂:重金属固化与养分缓释机制研究
燃煤发电产生的飞灰(FA)全球年产量超12亿吨,但利用率不足50%,传统建材应用面临市场饱和困境。与此同时,中国每年产生约10亿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率低于60%。这两类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带来重金属污染(如Cr/Pb)和土壤碱化(pH 10-12)等环境风险。如何实现FA与农业废弃物的协同高值化利用,成为环境与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挑战。92%)和营养元素缓释(K+/Ca2+释放量提升3-5倍)。相关成果发表于《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关键技术包括:(1)采用HJ 557-2010标准进行浸出毒性分析;(2)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解析元素
来源: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时间:2025-06-19
-
通过侧链长度优化增强两性离子聚丙烯酸酯基阴离子交换膜的氢氧根电导率及其在清洁能源技术中的应用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下,阴离子交换膜(AEMs)作为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ZAB)和水电解技术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能源转换效率。然而传统AEMs面临"导电性-稳定性"的跷跷板困境:提高离子交换容量(IEC)虽能增强氢氧根(OH-)电导率,却易导致膜溶胀和机械强度下降。更棘手的是,刚性聚合物骨架会阻碍离子簇形成,而过度亲水的化学结构又可能引发碱性环境下的降解。这些矛盾如同"导电性、稳定性、柔性"的不可能三角,长期制约着AEMs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突破。针对这一系列挑战,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分子结构工程角度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他们选择具有优异柔性和化学惰性的聚丙烯酸酯作为基质,通
来源: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6-19
-
能源转型中的公众接受度与感知影响:11种关键能源与技术系统性评估
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战略,但不同能源技术的推广效果却天差地别——为什么海上风电项目常遭遇居民抗议?为何核电站选址总引发社会争议?这些矛盾的背后,是公众对能源技术的复杂认知尚未被系统解构。传统研究多聚焦单一技术,缺乏横向比较,更忽视了对"既有技术淘汰"与"新兴技术推广"的双向评估。这种认知盲区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者误判社会阻力,例如德国"弃核"政策引发的电价飙升争议,或英国页岩气开发中的社区对峙事件。为填补这一空白,研究人员开展首个涵盖11种关键能源技术的系统性综述,通过分析141篇跨学科文献(2000-2021年),首次建立可比性评估框架。研究发现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偏爱具有跨文化一
来源: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时间:2025-06-19
-
生态群落中"不可能生态"的发现:相互作用网络结构对物种共存稳定性的突破性影响
生态群落稳定性的新范式这项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小规模生态系统的所有可能相互作用网络,揭示了传统生态稳定性理论未能捕捉的关键机制。研究团队采用经典的Lotka-Volterra模型,对N≤5物种的所有可能相互作用网络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了传统理论框架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不可能生态的发现在分析两物种系统时,研究发现了首个"不可能生态"——两个专性互利共生(obligate mutualism)的物种无法实现稳定且可行的共存。这种生态配置中,无论参数如何调整,系统都无法达到所有物种丰度均为正(feasible)且稳定(stable)的平衡状态。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研究确认了这种不可能性的存在。扩展到三物种
来源:Cell Systems
时间:2025-06-18
-
综述:表观遗传学:环境暴露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桥梁
Epigenetics links environment to autoimmune diseases表观遗传学为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的异质性提供了新维度。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机制,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如microRNAs)构成可逆且可遗传的“分子开关”,其动态变化直接受紫外线(UV)、化学毒物(如有机溶剂)、病毒感染(如EBV)等环境因素驱动。例如,药物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mt)诱发狼疮样症状,而肼苯哒嗪(hydralazine)则通过阻断细胞外调节激酶(ERK)通路下调Dnmt表达——这些发现揭示了环境-表观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时间:2025-06-18
-
大陆尺度分析揭示植物根系双峰分布的普遍性及其对深层土壤资源的开发机制
陆地生态系统正面临大气CO2浓度升高带来的严峻挑战:植物如何在养分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维持陆地碳汇?根系作为连接植物与土壤的关键器官,其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养分获取和碳输入效率。然而,传统研究多局限于表层土壤(1米)的认知严重不足。这种认知缺口限制了我们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全面理解,也阻碍了准确预测陆地碳汇的未来轨迹。为填补这一空白,由Mingzhen Lu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网络(NEON)的标准化数据,开展了大陆尺度的根系分布研究。NEON的独特优势在于其2米深度的土壤巨坑采样、跨44个生态站点的统一方法,以及同步获取的土壤理化性质数据。研究人员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双峰特征指标φ(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6-18
-
综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与雄性生殖毒性:揭示潜在风险
性激素的失衡睾丸间质细胞(LCs)是睾酮合成的关键场所,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通过下调类固醇合成酶(如StAR和CYP11A1)显著抑制睾酮分泌。这种抑制直接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和血睾屏障(BHB)完整性破坏——后者由Sertoli细胞(SCs)紧密连接构成,其功能依赖睾酮维持。动物实验显示,DON暴露可使大鼠血清睾酮水平降低40-60%,同时伴随LH受体表达异常。睾丸结构的瓦解DON对生精小管的攻击呈现剂量依赖性:低剂量(1 mg/kg)即引发生精上皮空泡化,高剂量(5 mg/kg)则导致SC线粒体肿胀和紧密连接蛋白(如ZO-1、occludin)降解。值得注意的是,DON会选择性地诱导
来源:Toxicology
时间:2025-06-18
-
综述:太赫兹生化传感分析的研究进展:超表面传感器增强、多参数表征与纳米材料修饰
Abstract太赫兹(THz)光谱凭借低光子能量、非电离特性及对弱分子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的敏感性,成为生物大分子振动-旋转模式检测的理想工具。然而,其波长与生物分子尺寸的显著差异导致灵敏度不足,尤其对构型复杂的分子(如手性分子)识别存在局限。超表面传感器的出现通过亚波长结构局域增强电场("hotspots"),结合微流控技术克服水吸收干扰,实现了痕量液体样本的高效检测。IntroductionTHz波段(0.1–10 THz)位于微波与远红外之间,可激发生物大分子的指纹谱(如氨基酸、蛋白质、药物分子)。但传统THz传感面临灵敏度低、检测限高、非特异性等问题。超表面传感器通过高Q值共
来源: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时间:2025-06-18
-
微塑料通过HIF-1α/TFRC介导的铁死亡诱发胎盘滋养层细胞功能障碍及子痫前期样症状的机制研究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每周人均摄入量可达信用卡重量级。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已突破胎盘屏障,在人类胎盘组织中被检出。然而,这种"隐形入侵者"对妊娠健康的影响仍是未解之谜。子痫前期作为威胁孕产妇生命的第二大杀手,其发病机制复杂,环境因素作用尚不明确。既往研究多关注重金属、PM2.5等污染物的影响,而对无处不在的微塑料是否参与PE发生缺乏系统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在《Toxicology》发表突破性成果,首次揭示聚苯乙烯微塑料通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转铁蛋白受体TFRC轴诱发胎盘铁死亡,进而导致子痫前期样症状的完整机制。研究采
来源:Toxicology
时间:2025-06-18
-
肠道微生物组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6PPD-醌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
随着橡胶制品广泛使用,轮胎磨损产生的抗氧化剂6PPD经臭氧氧化后形成的6PPD-醌(6PPD-Q)已成为新型环境污染物。近年研究发现,6PPD-Q可穿透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蓄积,与帕金森病患者脑内检出率显著相关,但其神经毒性机制尚未阐明。更令人担忧的是,6PPD-Q在空气、水体及土壤中的普遍存在使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青少年发育期暴露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小鼠暴露模型,首次揭示6PPD-Q通过肠道菌群-脑轴诱发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4 mg/kg剂量腹腔注射30天建立暴露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MWM)和新物体识别(NOR)实验证实6P
来源:Toxicology
时间:2025-06-18
-
氮掺杂中空介孔碳球-PEDOT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氯丙嗪的超灵敏选择性检测
在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领域,痕量污染物的高效检测始终是重大挑战。传统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MIP/ECS)虽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势,却受限于印迹位点结合力弱、电子传输速率慢等瓶颈问题,严重影响其选择性和灵敏度。氯丙嗪(CPZ)作为一种镇静药物,其残留物通过食物链积累会引发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风险,亟需开发超灵敏检测技术。新疆大学研究团队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他们采用氮掺杂中空介孔碳球(N-HCS)作为载体,结合聚多巴胺(PDA)和导电聚合物PEDOT的双功能单体系统,构建了具有超高性能的N-HCS@MIP/ECS传
来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时间:2025-06-18
-
竞争物种衰退驱动圣马丁岛特有蜥蜴Anolis pogus的种群扩张与遗传同质化
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加勒比海小岛上,物种的存续常受限于有限的栖息地与复杂的种间关系。圣马丁岛(St. Martin)作为面积仅87 km2的火山岛,其地形异质性创造了多样化的微生境,成为研究微地理尺度(microgeographic)进化动态的天然实验室。这里特有的胡须安乐蜥(Anolis pogus)长期与广布种A. gingivitinus竞争生态位,前者被列为近危物种,但其种群动态与遗传结构一直缺乏系统研究。更引人深思的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是否加剧了这种竞争?竞争关系的改变又如何影响物种的遗传格局?这些问题对理解岛屿物种适应机制和制定保护策略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美国加州科
来源:Journal of Heredity
时间:2025-06-18
-
肠道共生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形态异质性的代谢分化机制:低输入RNA-seq揭示的细胞大小特异性基因表达程序
形态异质性的表型特征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在实验室培养和哺乳动物肠道环境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多样性。透射电镜和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其细胞长度可从1μm延伸至20μm,远超出细胞周期解释的范围。非拟杆菌门物种(如Salmonella enterica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则呈现更均一的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贫营养的MMG培养基中细胞普遍较小,而宿主肠道内(尤其是黏液层)的细菌形态与MMG培养条件相似,暗示环境适应性调控。细胞周期与形态可塑性的关系通过β-内酰胺抗生素cefoxitin抑制细胞分裂的实验表明,形态异质性仅部分依赖细胞周期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5-06-18
-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与邻苯二甲酸酯暴露的关联研究:血浆DEHP、MEHP及DBP水平的病例对照分析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但约2.3%-19%的学龄前儿童会出现无明显病因的语言发育迟缓。这种障碍不仅影响即时沟通能力,更与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等长期问题密切相关。传统研究多关注遗传因素或教养环境,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无处不在的环境污染物可能是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其中,作为塑料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尤其令人担忧——它们不仅存在于食品包装、玩具等日常用品中,还能穿透胎盘屏障,干扰胎儿雄激素依赖的脑发育过程。尽管已有研究提示这类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影响认知功能,但其与语言发育的具体关联仍存在争议,且缺乏基于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直接证据。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Hacettepe
来源:Toxicology Reports
时间:2025-06-18
-
揭示双酚A与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的分子互作机制及其对免疫健康的调控意义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健康威胁。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颗粒在环境中降解时会释放双酚A(BPA)等有毒添加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BPA不仅与内分泌紊乱、氧化应激和器官功能障碍相关,最新证据表明其可能通过干扰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风险。Toll样受体(TLRs)作为先天免疫的关键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并启动抗菌防御信号。然而,BPA是否直接靶向TLRs进而影响免疫功能,仍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探究这一机制,研究人员采用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技术,系统分析了BPA与五种细胞表面TLR(TLR1/2/4/5/6)
来源:Toxicology Reports
时间: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