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定制化开发:推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高效转化的工业生物技术革新

    在化石能源枯竭和碳中和目标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将农业废弃物等木质纤维素生物质(LCB)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核心挑战。尽管LCB含有高达70%的可发酵糖类,但其复杂的三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互缠绕形成的顽固结构,使得传统生物转化过程需要昂贵的酶制剂和多重处理步骤。更棘手的是,占生物质15-30%的木质素不仅阻碍水解酶接触碳水化合物,其降解产物还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第二代(2G)生物燃料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难题,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资助的研究团队在《Biomass and Bioenergy》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细胞工厂(Micro

    来源:Biomass and Bioenergy

    时间:2025-06-22

  • 综述:微藻在全球生物燃料生产中的当前贡献:培养技术、生物燃料种类及有前景的工业项目

    微藻生物燃料: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绿色革命引言化石燃料枯竭与碳排放危机催生了微藻生物燃料的崛起。这种光合微生物能以10-50倍于陆地植物的速率固定CO2,同时产出20-50%干重的脂质——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替代玉米、甘蔗等传统生物燃料原料的理想选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7和13)更将微藻技术列为清洁能源的关键路径。微藻培养的核心要素温度调控:不同藻种对温度响应迥异。嗜冷藻(如Chlamydomonas nivalis)在15°C下生长最佳,而嗜热藻(如Oscillatoria terebriformis)需50°C以上。温度波动直接影响脂质组成:高温促进非极性脂质积累,而低温增加极性脂质

    来源:Biomass and Bioenergy

    时间:2025-06-22

  • 基于全细胞-核质分离RNA测序的转录本亚细胞定位精准量化方法研究

    在真核细胞中,RNA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分布调控是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核滞留可抑制蛋白质翻译,而胞质定位则促进蛋白合成。传统原位杂交技术通量低,计算预测模型依赖序列特征易忽略环境特异性调控。更棘手的是,常规核质分离RNA测序数据因测量基准不同(核质RNA总量未知),导致FPKM值无法直接比较——这正是制约亚细胞RNA定位研究的核心瓶颈。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所的Vasilis F. Ntasis和Roderic Guigó团队在《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发表创新性研究,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当同时具备全细胞、核质RNA测序数据时,可准确计算胞质RNA体积占

    来源: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时间:2025-06-22

  • GENNUS: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核苷酸序列生成技术显著提升mirtron分类性能

    在基因调控的复杂网络中,非编码RNA(ncRNA)尤其是mirtron和microRNA(miRNA)扮演着关键角色。2024年诺贝尔奖的颁发更凸显了该领域的重要性。然而研究人员长期面临两大困境:现有数据集存在严重的类别不平衡,以及传统数据增强方法难以处理核苷酸序列的特殊性。这些问题导致机器学习模型容易过拟合,泛化能力受限,严重阻碍了精准分类工具的开发。来自巴拉那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发表的研究中,提出了革命性的GENNUS框架。该研究通过开发两种新型生成对抗网络(WGAN-GP和FBGAN)和三种SMOTE变体,首次实现了核

    来源: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时间:2025-06-22

  • 纳米圆盘单分子下拉技术揭示脂质-蛋白质互作机制:AKT与PI(3,4,5)P3稳定结合的结构基础

    细胞膜上的磷脂不仅是结构组分,更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其中磷脂酰肌醇磷酸(PIP)通过与特定蛋白相互作用调控众多细胞过程,但其分子机制研究长期受限于技术瓶颈。传统的小单层脂质体(SUV)模型存在膜曲率异常、尺寸不均等问题,且无法实现真正的单分子观测。更棘手的是,像AKT这样的关键激酶如何通过PH结构域与PI(3,4,5)P3稳定结合,其结构基础仍不明确。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发表研究,创新性地将纳米圆盘技术引入单分子下拉系统。这种直径约10 nm的盘状磷脂双层结构,完美模拟了细胞膜的平坦特性,且能精确控制脂质组成。通过改造

    来源: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时间:2025-06-22

  • 综述:通过蛋白质工程克服癌症免疫治疗中关键细胞因子的局限性:当前方法与未来展望

    Abstract作为免疫调控的核心介质,细胞因子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始终备受关注。然而除少数获批药物外,白细胞介素(IL)-2、IL-15和IL-12等关键细胞因子仍面临临床转化瓶颈——这既源于其固有的多效性(pleiotropy)和全身毒性,也受限于肿瘤微环境(TME)的特殊生物学特征。系统递送的工程化策略针对全身给药时血清半衰期短的问题,融合白蛋白结合域或Fc片段可显著延长IL-2/IL-15的循环时间。更精巧的设计体现在"屏蔽型细胞因子":通过可被TME特异性蛋白酶切割的掩蔽肽段,使IL-12仅在肿瘤部位激活。免疫细胞因子(如IL-15-抗GD2抗体融合蛋白)则利用抗体靶向性实现肿瘤局部富

    来源:Immuno-Oncology and Technology

    时间:2025-06-22

  • 基于YOLOV8n-MEB与ByteTrack-CD的移动羊群高精度计数方法及分流通道优化研究

    论文解读在广袤的草原牧区,每日清点归栏羊群数量是牧民判断牲畜是否丢失的重要依据。然而,羊群快速移动、相互遮挡的特性使得传统人工计数误差率居高不下,即使现有99%准确率的计算机视觉方法,对于200只规模的羊群仍可能产生±2只的误差——这恰恰与常见丢失数量(1-2只)重叠,无法消除牧民焦虑。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直面这一行业痛点,提出融合机械分流通道与改进深度学习模型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研究采用三阶段技术路线:首先设计可调宽度分流通道将密集羊群强制单列化;其次通过高空俯视视角以羊背为检测标记;最后集成改进的

    来源: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时间:2025-06-22

  • 硫酸盐富集造纸废水中磷回收与磷石膏循环利用的协同创新策略

    全球磷资源面临枯竭,而造纸废水中高浓度PO43−(~200 mg/L)的回收却因SO42−(~250 mg/L)的竞争抑制而效率低下。传统化学沉淀法成本高昂,生物处理法又受重金属污泥限制。与此同时,湿法磷酸工业副产物磷石膏(年产量2-2.5亿吨)因含0.1-1.8% P2O5且回收率不足15%,堆积成环境负担。如何破解这一对矛盾?来自湖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以废治废"的协同策略:利用造纸废水中的有机物驱动硫代谢细菌,将磷石膏中的SO42−转化为S2−并释放Ca2+,最终与PO43−形成可回用的羟基磷灰石,构建磷资源闭环循环

    来源:Bioresource Technology

    时间:2025-06-22

  • 综述:加速疫苗研发: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即插即用平台技术

    Abstract新发病原体凸显了对快速开发疫苗的迫切需求。传统疫苗研发需耗时数年,难以应对快速变异的病毒。即插即用疫苗平台通过复用已验证的骨架,减少了重复的安全性和生产步骤,从而加速监管审批和大规模生产。人工智能和计算工具加速了抗原和表位识别、免疫反应建模和疫苗设计,这些创新已显著缩短时间线并提高效力。1. Introduction新发病原体如SARS、埃博拉、寨卡和COVID-19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气候变化、城市化和人畜互动加剧了这些威胁。快速疫苗开发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可预防重症、减少住院和死亡。传统疫苗开发需15-20年,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测。1.1. Vaccine

    来源:Virus Research

    时间:2025-06-22

  • 基于优化集成学习的牛油果成熟度无损分类:NIR光谱与机器学习融合的创新方法

    牛油果作为高经济价值水果,其成熟度评估直接影响采后管理和市场价值。传统依赖人工触压或目测的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下等问题,尤其对Buccaneer品种(外皮颜色变化不明显)效果更差。近红外光谱(NIR)技术虽能无损检测内部成分,但单一模型易受数据噪声和个体差异影响。如何通过多模型协同提升分类稳定性,成为农业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挑战。针对这一难题,来自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网络系统实验室与泰国拉卡芒卡拉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mar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发表研究,创新性地将五种机器学习模型与四种优化算法结合,构建了高精度牛油果成熟度分类系统。关键技术方法包括:

    来源:Smar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时间:2025-06-22

  • 综述:分子印迹聚合物技术用于糖尿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电化学检测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慢性代谢疾病,其早期诊断和持续监测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近年来,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技术因其可模拟天然抗体的"锁钥"识别机制,在糖尿病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分子印迹技术原理与发展MIPs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预组装、聚合和模板去除三个关键步骤,形成具有特异性识别空腔的合成材料。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Wulff等人的开创性工作,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实现从共价印迹到非共价印迹的跨越。对于糖尿病生物标志物检测而言,非共价印迹凭借温和的合成条件和快速的结合动力学成为主流方法,其中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酰胺(AAM)等单体通过与靶标形成氢键或静电作用,构建

    来源:Sensors and Actuators Reports

    时间:2025-06-22

  • 综述:基于聚合物杂化纳米材料的新一代传感技术

    结构、合成与导电聚合物特性传统认知中聚合物是绝缘体,但诺贝尔奖得主Heeger等人发现的导电聚合物(CPs)颠覆了这一观念。这类材料通过π电子共轭骨架实现电荷传输,其电导率可通过掺杂调控至金属级(10-3-105 S/cm)。聚苯胺(PANI)的氧化还原态变化、聚吡咯(PPy)的氮杂环结构以及PEDOT:PSS的水溶性特性,使其在柔性电子器件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导电聚合物及其杂化体系将CPs与金属氧化物(如ZnO、TiO2)、贵金属纳米颗粒(Au/Ag NPs)或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可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与选择性。例如PANI/ZnO杂化材料对NH3的检测限达0.5 ppm,归因于ZnO

    来源: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时间:2025-06-22

  • 稳定性指示RP-HPLC方法的开发与验证:用于新型片剂中非奈利酮及其相关物质的定量分析

    慢性肾病(CK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而非奈利酮(FIN)作为新型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在CK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展现出心血管保护潜力。然而,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可能影响疗效与安全性,现有分析方法或缺乏稳定性指示功能,或依赖LC-MS等复杂设备。针对这一瓶颈,来自赫勒万大学和坦塔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高效、环保的RP-HPLC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研究采用Phenomenex C18柱(4.6×250 mm, 5μm),以乙腈-水-三乙胺(550:450:10, pH 7)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在252 nm波长下实现了FI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6-22

  • 基于多重PCR-MALDI-TOF MS技术的七种人类转基因多重检测方法在基因兴奋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在竞技体育领域,基因兴奋剂(gene doping)已成为反兴奋剂工作的新挑战。自2003年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将基因兴奋剂列入禁用清单以来,如何有效检测这种通过基因治疗技术非法增强运动表现的行为一直是研究热点。传统检测方法如单重实时定量PCR(qPCR)通量有限,而全基因组测序(WGS)又存在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性的多重检测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员采用多重PCR结合MALDI-TOF MS的技术路线,通过单碱基延伸(SBE)反应检测外显子-外显子连接(EEJ)特征。关键技术包括:1)设计2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6-22

  • 基于关键点检测的玉米田间杂草生长点精准定位方法研究及其在智能除草中的应用

    在玉米生产的早期阶段(2-5叶期),杂草与作物对水分、养分的激烈竞争会显著降低产量。传统除草方法往往针对整株杂草喷洒药剂,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误伤作物。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激光除草和定向喷洒等新型手段迫切需要精确识别杂草生长点(即顶端分生组织区域)的技术支撑。然而,玉米田环境复杂——杂草种类多样、分布密集、光照多变,加之作物遮挡等问题,使得生长点定位成为国际农业工程领域的重大挑战。山东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Plant Phenomic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将人体姿态估计中的关键点检测技术迁移到农业场景,构建了SRD-YOLO模型。该研究首先建立了包含7类华北地区典型杂草(如

    来源:Plant Phenomics

    时间:2025-06-22

  • 肠道病原体多重免疫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血液与唾液抗体反应监测中的整合应用

    腹泻性疾病是全球儿童死亡的主因之一,尤其在低收入国家,传统病原体检测面临采样频率高、窗口期短等挑战。血清学检测虽能弥补这些缺陷,但现有技术多局限于单一靶标或样本类型。为此,国外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50-plex微球免疫检测技术(MIA),覆盖细菌(如Shigella、ETEC)、病毒(如norovirus、rotavirus)和原虫(如Cryptosporidium)等关键病原体,并首次系统优化了脂多糖(LPS)抗原的偶联方法。该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为整合呼吸道病毒和疫苗可预防疾病(VPDs)的血清监测提供了模块化平台。关键技术包

    来源: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时间:2025-06-22

  • 非洲植物生物技术前沿: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在粮食安全中的创新应用

    本刊非洲植物生物技术特辑的诞生,源于主编David Songstad三十余年在私营部门与美国政府的工作积淀。20世纪90年代,当David在孟山都公司与肯尼亚科学家Florence Wambugu合作开展抗病毒甘薯研究时,首次认识到植物生物技术全球转化的重要性。同期与Tuskegee大学C.S. Prakash教授的合作,推动了花生转基因研究与非洲科学家培训计划——自2007年起通过系列研讨会,将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的美国经验引入非洲。耐旱玉米(MON87460)的研发是标志性成果之一。作为WEMA(非洲节水玉米)项目核心成员,David领导的转化团队开发的DroughtGard®玉米通过盖茨基

    来源: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

    时间:2025-06-22

  • 综述:桥接生物催化与化学催化:增强化学酶级联反应的创新方法

    引言生物催化凭借其卓越的立体选择性和温和反应条件(如水溶剂),已成为绿色化学的重要支柱。然而,酶对非天然底物的局限性促使研究者探索其与化学催化的协同效应。化学酶催化通过减少中间体分离步骤,显著提升反应效率并降低废弃物生成,同时解锁了单一催化无法实现的独特反应路径。生物催化与光催化光催化通过可见光驱动自由基反应,拓展了酶催化的边界。例如,光生物催化(Photobiocatalysis)实现了三组分自由基的不对称转化,将酶的作用范围从传统反应延伸至非天然底物的活化。生物催化与有机催化有机催化(如手性胺催化剂)与酶的联用,弥补了野生型酶对非天然底物的低耐受性。通过动态动力学拆分等策略,该体系成功应用

    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时间:2025-06-22

  • 综述:衍生化助力成功: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氨基化合物的方法优化教程综述

    ABSTRACT准确测定复杂基质中的氨基化合物对生物分析和工业应用至关重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虽是其定性与定量的强有力工具,但部分氨基化合物因电离效率低、色谱保留差而面临检测挑战。衍生化技术通过化学修饰靶分子,显著提升LC-MS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Introduction氨基化合物(如氨基酸、生物胺)的高亲水性和弱电离特性使其在常规LC-MS分析中表现不佳。衍生化通过引入疏水或带电基团,可同时改善其在反相色谱(RP)中的保留行为和电喷雾电离(ESI)效率。尽管已有综述讨论衍生化试剂(如邻苯二甲醛OPA、丹磺酰氯DNS-Cl)的通用性质,但针对LC-MS方法优化的系统性指南仍属空

    来源:Analytica Chimica Acta

    时间:2025-06-22

  • 基于多重报告分子特异性结合的细胞因子超灵敏SERS检测技术

    在生物医学领域,白细胞介素(IL)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信使分子,其异常表达与炎症、癌症等疾病密切相关。然而,这些细胞因子在体液中浓度极低(皮克/毫升级别),且常与高浓度干扰物共存,传统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虽灵敏度较高,但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长等缺陷。如何实现多种细胞因子的快速、超灵敏检测与区分,成为临床诊断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针对这一挑战,中国某高校研究团队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发表创新成果,开发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的多重检测平台。该研究通过倾斜角沉积技术(OAD

    来源:Analytica Chimica Acta

    时间:2025-06-22


页次:3/734  共14676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