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基于四光点光强解调的轨道角动量干涉仪动态测量新方法

    在精密测量领域,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光束因其独特的螺旋相位波前,为干涉测量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传统基于电荷耦合器件(CCD)的干涉图分析方法虽能实现纳米级精度,但受限于相机的低采样率(通常<100 Hz)和8-bit量化精度,难以捕捉快速动态过程。更棘手的是,处理二维干涉图所需的复杂算法进一步拖累系统响应速度,这使得OAM干涉仪(OAMI)在机械健康监测等需要实时反馈的场景中难以施展拳脚。针对这一技术困局,中国某高校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干涉图中的关键方位角信息。研究人员发现,花瓣状干涉图的旋转本质上承载着相位变化信息,而传统方法却"大

    来源: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时间:2025-06-23

  • 高性能PVDF/海泡石复合隔膜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升热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的创新研究

    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已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核心能源,但传统聚烯烃隔膜(如PE/PP)的固有缺陷——热稳定性差、电解液亲和力低及锂枝晶生长风险——严重制约了电池性能与安全性。如何通过材料创新突破这些瓶颈,成为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一挑战,湖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他们巧妙利用聚偏氟乙烯(PVDF)的高介电常数(8.3)和海泡石(sepiolite)的独特纤维结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PVDF/海泡石复合隔膜。该材料不仅继承了PVDF优异的电解质亲和力与电化学稳定

    来源: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时间:2025-06-23

  • 珊瑚热耐受性的革命性评估:基于摄影色彩分析的无创量化方法

    随着气候变暖对造礁珊瑚的威胁加剧,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监测工具。传统评估珊瑚热敏感性(thermal sensitivity)的方法往往需要破坏性采样或昂贵仪器,而目测法又存在主观偏差。这项创新研究提出通过分析珊瑚体色变化来量化其共生状态(symbiosis status),就像给珊瑚做"体检报告"一样精妙。以加勒比海域的标志性物种——鹿角珊瑚(Acropora cervicornis)为研究对象,科研团队在博奈尔岛的珊瑚修复基地展开跨季节、跨基因型(gene)的多维度实验。当珊瑚经历热应激时,其体内共生虫黄藻(Symbiodinium)和叶绿素(chlorophyll)含量变化会直接反映

    来源:Coral Reefs

    时间:2025-06-23

  • 基于上限理论与多目标优化的液化天然气船舶CO2/O2分离膜碳捕集技术研究

    全球航运业贡献了约3%的CO2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的2050年净零目标迫使行业寻求创新解决方案。虽然液化天然气(LNG)作为过渡燃料可减少20%排放,但其尾气中反常的3% CO2与15-16% O2组成,使得传统胺法碳捕集面临空间限制和能耗过高的问题。更棘手的是,现有膜技术多针对CO2/N2分离设计,对O2的区分能力研究几乎空白。中央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发表的研究中,首次构建了CO2/O2分离性能上限曲线,通过整合材料科学与系统工程方法,揭示了膜技术在海事碳捕集中突破性应用的路径。研究显示:当采用接近当前性能极限的膜材料时

    来源: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时间:2025-06-23

  • 乌克兰水电资源开发中的水文监测与建模:基于卫星遥感和气候模型的创新方法

    乌克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扎波罗热核电站被占领、卡霍夫卡大坝被毁,全国9%的水电供应岌岌可危。更棘手的是,这个国家自苏联解体后便失去了系统的河流监测数据,而气候变化的扰动又让降水模式愈发难以预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组国际研究团队做了一件突破性工作:他们用商业卫星"看"河流宽度变化,再结合超级计算机模型,首次实现了乌克兰两大水系未来7年的水文预报。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的研究,核心是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如何在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监测河流状况?乌克兰水电开发潜力究竟有多大?未来气候波动会不会影响水电稳定性?研究人员选取Dni

    来源: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

    时间:2025-06-23

  • 基于再分析数据的无站点降水预报校准方法研究及其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精准的降水预报对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存在系统性偏差,且随着预见期延长预报技能逐渐衰减。更棘手的是,全球多数地区缺乏长期可靠的雨量观测数据,使得基于联合概率理论的统计校准模型难以在无站点区域实施。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水文预报系统的空间覆盖度和预报精度。针对这一挑战,澳大利亚气象局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创新成果,提出名为SCC_U(Seasonally Coherent Calibration for Ungauged locations)的新型校准方法。该方法巧妙融合高分辨率区

    来源:Journal of Hydrology

    时间:2025-06-23

  •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电池模块空间温度测量与热异常检测新方法

    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LIB)的热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当前电池管理系统(BMS)普遍采用稀疏布置的AD590等点式温度传感器,难以捕捉局部热异常。更棘手的是,电池模块中单个老化电池引发的热失控可能被传统传感器漏检,正如丰田普锐斯等车型模块仅配置2-3个传感器的现状所示。这种监测盲区可能导致严重事故,亟需开发高空间分辨率的温度测量技术。针对这一挑战,国外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发表创新成果。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集成三种测温技术的4p3s电池模块实验平台:常规AD590传感器(采样率10 Hz)、FLIR Lepton 3.5红外热像仪(1

    来源: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时间:2025-06-23

  • 可切换RNA基序实现RNA凝聚态动态转录调控的创新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分子相分离形成的无膜细胞器(membraneless organelles)正引发研究热潮。这些由弱多价相互作用驱动的动态结构,在RNA加工、DNA修复等细胞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如何实现对人工RNA凝聚体的精确动态调控,仍是合成生物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奥胡斯大学的联合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工程化RNA纳米星(nanostar, NS)基序,首次建立了可逆调控的RNA凝聚系统。研究采用两种创新策略:一是通过茎区引入单链悬垂(toehold)促进链入侵;二是设计分支吻环(branched kissing

    来源:Nucleic Acids Research

    时间:2025-06-22

  • 从实时测量到现实差异:个体差异在实时语言加工中的新(与经典)统计方法

    语言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个单词的识别都像一场微型侦探游戏——当听到"ship"的起始音"sh-"时,大脑会瞬间激活"shirt""shipment"等候选词,这种实时竞争机制如何量化?过去30年,视觉世界范式(VWP)通过追踪眼球运动,为研究者提供了毫秒级精度的语言加工"电影"。但当科学家试图用VWP研究特殊人群(如听障儿童、双语者)或认知老化时,传统分析方法遭遇了严峻挑战:语言能力、阅读水平和年龄等变量往往相互纠缠,就像打结的耳机线难以理清。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rain Research》发表的方法学论文,提出了"指标驱动"的双层分析框架。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人工耳蜗使用者队列和儿童

    来源:Brain Research

    时间:2025-06-22

  • 三维纸基一步金纳米粒子信号放大技术快速检测抗干扰素-γ自身抗体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成人发病型免疫缺陷症(AOID)患者体内存在一类“隐形杀手”——抗干扰素-γ自身抗体(anti-IFN-γ Abs)。这些抗体会像“信号干扰器”一样阻断干扰素-γ(IFN-γ)与细胞受体的结合,导致免疫系统“瘫痪”,患者因此容易遭受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沙门氏菌等机会性感染的侵袭。更棘手的是,这类疾病缺乏特异性症状,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癌症或自身免疫病,甚至接受错误的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传统检测方法如ELISA和蛋白芯片虽能识别抗体,但需要昂贵设备、专业操作和数小时至数天的等待时间。而现有的QuantiFERON-TB Gold检测仅能间接提示感染风险,无法量化抗体滴度。临

    来源: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时间:2025-06-22

  • 苹果酸活化玉米芯生物炭两步热解技术用于非水溶剂中烃类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石油工业产生的含油钻屑每年超过15万立方米,其中油基钻井液所含的烃类污染物(TPH)会引发土壤退化等生态风险。虽然乳酸乙酯(EL)作为绿色溶剂能有效提取钻屑中的TPH,但处理后的废溶剂回收成为新难题。传统活性炭吸附成本高昂,而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焚烧处理又会产生PM2.5等污染物。在此背景下,朱拉隆功大学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生物基苹果酸活化玉米芯,通过两步热解法制备高性能生物炭(CBA),成功实现非水溶剂中TPH的高效去除与溶剂再生,相关成果发表于《Biomass and Bioenergy》。研究采用热重分析(TGA)优化热解程序,通过BET比表面积测试、接触角测量等技术表征材料特性,并采用

    来源:Biomass and Bioenergy

    时间:2025-06-22

  • 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定制化开发:推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高效转化的工业生物技术革新

    在化石能源枯竭和碳中和目标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将农业废弃物等木质纤维素生物质(LCB)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核心挑战。尽管LCB含有高达70%的可发酵糖类,但其复杂的三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互缠绕形成的顽固结构,使得传统生物转化过程需要昂贵的酶制剂和多重处理步骤。更棘手的是,占生物质15-30%的木质素不仅阻碍水解酶接触碳水化合物,其降解产物还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第二代(2G)生物燃料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难题,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资助的研究团队在《Biomass and Bioenergy》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细胞工厂(Micro

    来源:Biomass and Bioenergy

    时间:2025-06-22

  • 综述:微藻在全球生物燃料生产中的当前贡献:培养技术、生物燃料种类及有前景的工业项目

    微藻生物燃料: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绿色革命引言化石燃料枯竭与碳排放危机催生了微藻生物燃料的崛起。这种光合微生物能以10-50倍于陆地植物的速率固定CO2,同时产出20-50%干重的脂质——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替代玉米、甘蔗等传统生物燃料原料的理想选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7和13)更将微藻技术列为清洁能源的关键路径。微藻培养的核心要素温度调控:不同藻种对温度响应迥异。嗜冷藻(如Chlamydomonas nivalis)在15°C下生长最佳,而嗜热藻(如Oscillatoria terebriformis)需50°C以上。温度波动直接影响脂质组成:高温促进非极性脂质积累,而低温增加极性脂质

    来源:Biomass and Bioenergy

    时间:2025-06-22

  • 基于全细胞-核质分离RNA测序的转录本亚细胞定位精准量化方法研究

    在真核细胞中,RNA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分布调控是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核滞留可抑制蛋白质翻译,而胞质定位则促进蛋白合成。传统原位杂交技术通量低,计算预测模型依赖序列特征易忽略环境特异性调控。更棘手的是,常规核质分离RNA测序数据因测量基准不同(核质RNA总量未知),导致FPKM值无法直接比较——这正是制约亚细胞RNA定位研究的核心瓶颈。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所的Vasilis F. Ntasis和Roderic Guigó团队在《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发表创新性研究,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当同时具备全细胞、核质RNA测序数据时,可准确计算胞质RNA体积占

    来源: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时间:2025-06-22

  • GENNUS: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核苷酸序列生成技术显著提升mirtron分类性能

    在基因调控的复杂网络中,非编码RNA(ncRNA)尤其是mirtron和microRNA(miRNA)扮演着关键角色。2024年诺贝尔奖的颁发更凸显了该领域的重要性。然而研究人员长期面临两大困境:现有数据集存在严重的类别不平衡,以及传统数据增强方法难以处理核苷酸序列的特殊性。这些问题导致机器学习模型容易过拟合,泛化能力受限,严重阻碍了精准分类工具的开发。来自巴拉那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发表的研究中,提出了革命性的GENNUS框架。该研究通过开发两种新型生成对抗网络(WGAN-GP和FBGAN)和三种SMOTE变体,首次实现了核

    来源:NAR 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时间:2025-06-22

  • 纳米圆盘单分子下拉技术揭示脂质-蛋白质互作机制:AKT与PI(3,4,5)P3稳定结合的结构基础

    细胞膜上的磷脂不仅是结构组分,更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其中磷脂酰肌醇磷酸(PIP)通过与特定蛋白相互作用调控众多细胞过程,但其分子机制研究长期受限于技术瓶颈。传统的小单层脂质体(SUV)模型存在膜曲率异常、尺寸不均等问题,且无法实现真正的单分子观测。更棘手的是,像AKT这样的关键激酶如何通过PH结构域与PI(3,4,5)P3稳定结合,其结构基础仍不明确。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发表研究,创新性地将纳米圆盘技术引入单分子下拉系统。这种直径约10 nm的盘状磷脂双层结构,完美模拟了细胞膜的平坦特性,且能精确控制脂质组成。通过改造

    来源: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时间:2025-06-22

  • 综述:通过蛋白质工程克服癌症免疫治疗中关键细胞因子的局限性:当前方法与未来展望

    Abstract作为免疫调控的核心介质,细胞因子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始终备受关注。然而除少数获批药物外,白细胞介素(IL)-2、IL-15和IL-12等关键细胞因子仍面临临床转化瓶颈——这既源于其固有的多效性(pleiotropy)和全身毒性,也受限于肿瘤微环境(TME)的特殊生物学特征。系统递送的工程化策略针对全身给药时血清半衰期短的问题,融合白蛋白结合域或Fc片段可显著延长IL-2/IL-15的循环时间。更精巧的设计体现在"屏蔽型细胞因子":通过可被TME特异性蛋白酶切割的掩蔽肽段,使IL-12仅在肿瘤部位激活。免疫细胞因子(如IL-15-抗GD2抗体融合蛋白)则利用抗体靶向性实现肿瘤局部富

    来源:Immuno-Oncology and Technology

    时间:2025-06-22

  • 基于YOLOV8n-MEB与ByteTrack-CD的移动羊群高精度计数方法及分流通道优化研究

    论文解读在广袤的草原牧区,每日清点归栏羊群数量是牧民判断牲畜是否丢失的重要依据。然而,羊群快速移动、相互遮挡的特性使得传统人工计数误差率居高不下,即使现有99%准确率的计算机视觉方法,对于200只规模的羊群仍可能产生±2只的误差——这恰恰与常见丢失数量(1-2只)重叠,无法消除牧民焦虑。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直面这一行业痛点,提出融合机械分流通道与改进深度学习模型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研究采用三阶段技术路线:首先设计可调宽度分流通道将密集羊群强制单列化;其次通过高空俯视视角以羊背为检测标记;最后集成改进的

    来源: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时间:2025-06-22

  • 硫酸盐富集造纸废水中磷回收与磷石膏循环利用的协同创新策略

    全球磷资源面临枯竭,而造纸废水中高浓度PO43−(~200 mg/L)的回收却因SO42−(~250 mg/L)的竞争抑制而效率低下。传统化学沉淀法成本高昂,生物处理法又受重金属污泥限制。与此同时,湿法磷酸工业副产物磷石膏(年产量2-2.5亿吨)因含0.1-1.8% P2O5且回收率不足15%,堆积成环境负担。如何破解这一对矛盾?来自湖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以废治废"的协同策略:利用造纸废水中的有机物驱动硫代谢细菌,将磷石膏中的SO42−转化为S2−并释放Ca2+,最终与PO43−形成可回用的羟基磷灰石,构建磷资源闭环循环

    来源:Bioresource Technology

    时间:2025-06-22

  • 综述:加速疫苗研发: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即插即用平台技术

    Abstract新发病原体凸显了对快速开发疫苗的迫切需求。传统疫苗研发需耗时数年,难以应对快速变异的病毒。即插即用疫苗平台通过复用已验证的骨架,减少了重复的安全性和生产步骤,从而加速监管审批和大规模生产。人工智能和计算工具加速了抗原和表位识别、免疫反应建模和疫苗设计,这些创新已显著缩短时间线并提高效力。1. Introduction新发病原体如SARS、埃博拉、寨卡和COVID-19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气候变化、城市化和人畜互动加剧了这些威胁。快速疫苗开发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可预防重症、减少住院和死亡。传统疫苗开发需15-20年,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测。1.1. Vaccine

    来源:Virus Research

    时间:2025-06-22


页次:5/737  共14727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