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者Nature Medicine发表新突破
生物通报道: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很脆,面临着更大的骨折危险,轻微创伤甚至无外伤都有可能引发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近年来,我国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正处于上升趋势。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下降,这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通过RNA干扰(RNAi)促进骨骼形成,进而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不过人们对这种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存有比较大的顾虑,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成骨细胞特异性的s
-
德国科学家找到利用病毒感染体治疗淋巴癌的新方法
科技日报柏林2月9日电 (记者顾钢)德国癌症中心和慕尼黑的赫尔姆茨中心的科学家最近找到了一种治疗淋巴癌的新办法,利用患者癌细胞中的病毒感染体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活性抗癌细胞来消灭癌细胞。德国癌症中心的德勒克劳泽教授介绍说,在人体淋巴系统内会产生20多种不同淋巴结瘤,其中大部分通过杀死B淋巴细胞可以得到治愈,目前治愈率已达到70%,但对于复发的淋巴癌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新的方法是通过在患者体内建立自身抵御系统来杀死淋巴结瘤细胞。这种方法简单说就是使用携有病毒蛋白质的抗体,病毒蛋白质来自患者的癌细胞,作为一种识别信号,可以对癌细胞进行特别标注,使人体免疫系统容易对癌细胞进行识别。抗体末端含有研
-
基因治疗先驱回顾其突破性发现
生物通报道:哈佛医学院基因治疗项目主任Richard C. Mulligan博士和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A. Dusty Miller博士,因其在基因转移技术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获得了《Human Gene Therapy》期刊颁发的先锋奖。为庆祝25周年纪念,《Human Gene Therapy》每月发布一篇由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先驱者所写的先锋视角(Pioneer Perspective)。Mulligan和Miller博士所写的Pioneer Perspective最近在《Human Gene Therapy》网站免费可获取。Mulligan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MIT
-
清华教授、美院士高通量宏基因组技术综述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清华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mBio》期刊发表评论文章,题为“High-Throughput Metagenomic Technologies for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Open and Closed Formats”,这篇论文对最常用的复杂微生物群落高通量宏基因组技术(“开放格式”和“封闭格式”),提供了关键的评论和综合,并讨论了它们的特点、优点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集中于复杂微生物系统的分析。此外,
-
日发现一种白血病病毒感染机制 有助于研发治疗方法
据新华社东京2月5日电 (记者蓝建中)京都大学5日发表一份公报称,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白血病病毒的感染机制,这将有助于将来研发出相关治疗方法。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1)只感染成熟T淋巴细胞。研究人员分析后发现,在感染的细胞内,有两种蛋白质的表达显著减少,而这两种蛋白质能够发挥阻碍HTLV-1复制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由于这两种蛋白质在胸腺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内高度表达,但是在末梢的成熟T淋巴细胞内表达则很低,因此HTLV-1才会把成熟的T淋巴细胞作为感染的目标。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已被证实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母乳感染婴儿,
-
Science:诺奖之后,大脑导航系统再获突破
生物通报道:对于一个没有方向感的“路痴”来说,找不到路、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都是家常便饭。Dartmouth学院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路痴”背后的神经机制,文章发表在二月五日的Science杂志上。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导航能力,可能有助于治疗外伤或中风引起的大脑损伤,以及阿尔茨海默症那样的疾病。“知道我们处于什么位置什么方向,这样的导航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文章的资深作者Jeffrey Taube教授说。人类根据自己的位置感和方向感,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定位,并根据这些信息到达目的地。科学家们几十年前就在大脑中发现了负责定位的位置细胞(place cell)和负责感知方向的方向细
-
美院士Science子刊癌症治疗创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最近,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杜克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用抗癌药物靶定肿瘤的新方法,这一发现可能为癌症患者带来临床疗法。这种技术被称为电离子透入疗法(iontophoresis),可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传递到目的区域,减少损伤健康组织的风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生物医学工程和力学系及机械工程系的助理教授Lissett Bickford说:“许多药物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让它们到达需要的地点。这项技术主要是促使药物直达肿瘤,从而让治疗区域之内的所有癌细胞都能接触到药物。”Bickford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著名化学
-
Science发布新型单细胞基因表达检测技术
生物通报道 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证实了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可借助于新一代测序(NGS)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基因表达(延伸阅读:Fluidigm推出高通量的单细胞mRNA测序流程 )。论文作者、来自Cellular Research, Inc公司的Christina Fan博士、Glenn Fu博士以及Stephen Fodor博士,描述了这一技术并报告了几项针对人类造血系统细胞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Fan等在研究论文中指出,单细胞分析对于了解非均质系统越来越重要。达不到这一分辨率,来自少数细胞的巨大表达变化看起来就会与来自大量细胞的微小
-
清华大学谢震博士Nature子刊发表合成生物学突破性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利用TALE转录抑制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repressor,TALER),模块化构建出了哺乳动物基因电路。这一重大的突破性成果发布在2月2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清华大学的谢震(Zhen Xie)博士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的Ron Weiss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谢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生物学,着重于哺乳动物细胞分子信息感知处理的基因元件、模块开发与定量描述,基因线路组装与基因组整合技术平台开发,
-
辅助生殖技术无碍新生儿健康 与自然生育婴儿无差别
健康状况与自然生育的婴儿差不多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丹麦研究人员对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4国大约9.2万名儿童开展的调查显示,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婴儿,其健康状况与自然生育的婴儿差不多,发生早产、出生时体重偏低、死胎和夭折的可能性没有差别。辅助生殖技术包括试管婴儿和体内人工授精技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者在新一期英国《人类的繁衍》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1988年至2007年间在上述4国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6.2万个单胞胎婴儿和近3万个双胞胎婴儿进行了调查,并将他们的数据与同一时期自然生育的36.2万个单胞胎婴儿和12.3万个双胞胎婴儿的情况进行对照。领导该研究的专家亨宁森表示:“我
-
钱书兵博士Nature Methods发表新测序技术
生物通报道:细胞有一套精妙的机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蛋白质合成的速率。翻译调控大多发生在起始阶段,通过快速改变蛋白的表达水平,帮助细胞灵活应对外界压力。尽管人们早就意识到翻译起始的重要性,但直接检测单个mRNA的起始率一直比较困难。对起始密码子进行系统性作图,精确检测相应的起始率,无疑将为翻译调控领域带来一场变革。日前,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定量分析翻译起始的新测序技术,定量翻译起始测序(QTI-seq)。该技术能够在单核苷酸分辨率上对起始翻译的核糖体进行实时作图。这项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康奈尔大学营养系助理教授钱书兵(Shu-Bing
-
Nature Methods:无标记的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生物通报道:细胞与其它物质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机械力特征。举例来说,癌细胞比健康细胞更容易变形。机械力分型是一种无需标记就可以定量细胞功能性改变的方法,在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不过此前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大量细胞进行快速的机械力筛选。日前,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科学家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开发的RT-DC(Real-time deformability cytometry)技术能对大量细胞(>100,000个细胞)进行持续快速的细胞机械力分析。研究显示,RT-DC比之前的机械力分析技术快一万倍,每秒可分析超过100个细胞。这种无标记的分析方法为流式细胞分析添加
-
1月王牌聚焦:新年新技术朝气蓬勃
生物通报道:在2015年的第一个月里,各大媒体期刊除了总结上年成果进展,也纷纷对未来的这一年进行了展望,其中尤其是技术类的新成果新展望值得关注。首先每年的Nature Methods在公布年度技术的同时,也会提出多项未来一年中值得关注的技术,2014年Nature Methods的年度技术是激光层照荧光显微技术(Light-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这一技术能以很高的3D分辨率,长时间对生物学样本进行温和成像。这一技术结合高速相机,足以捕捉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发生的动态。Nature Methods评出2014年度技术 同时在值得关注的技术中,最受瞩目
-
Nature Methods发布新测序技术
生物通报道: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它们会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嵌入基因组DNA,进而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然而,迄今为止人们还无法鉴定和定位这些插入DNA的核糖核苷酸。为此,乔治亚理工学院和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测序技术,Ribose-seq。该技术可以鉴定和分析插入基因组DNA的核糖核苷酸,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这一成果发表在一月二十六日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技术在酿酒酵母的细胞核和线粒体DNA中,绘制了核糖核苷酸的完全图谱,鉴定了核糖核苷酸插入的“热点”区域。研究显示,核糖核苷酸嵌入很普遍但并不是随机发生的。“核糖核苷酸是DNA中
-
北大参与发表Nature Methods突破性技术
生物通报道:Alberta大学的Robert E. Campbell领导团队,开发了一种在活细胞中检测和成像蛋白互作的新技术。这一方法能将生化过程转化为很容易观察到的颜色改变,帮助细胞生物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解析细胞的基础机制、探寻精神疾病的病因、新药开发等等。这项研究发表在一月二十六日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北大生科院的张研(Yan Zhang)教授和Jiao Li。细胞内的所有生物学过程基本上都是蛋白控制的,蛋白一般通过互作来执行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因此,检测蛋白互作是理解正常和异常细胞过程的关键。Campbell等人将自己开发的新技术命名
-
美科院院士发表延长人类端粒的新方法
生物通报道:最近,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延长人类端粒的长度,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与衰老和疾病有关。关于端粒与人类衰老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例如:科学家发现衰老细胞的开关;Genes Dev:影响衰老和疾病的新循环机制。在这项研究中,经处理的细胞表现得比未处理的细胞更加年轻,在实验室培养皿中任意增殖,而不是停滞或死亡。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FASEB Journal》杂志。文章通讯作者是资深的干细胞研究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Helen M. Blau,多年来一直从事干细胞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兴趣在于干细胞分化过程的调控研究和
-
盘点国家科学技术奖:甲型H1N1流感项目
生物通报道: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31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项分别的比例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约为15%、25%、60%。而且今年共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科学技术合作奖29项,为历年推荐数量最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家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等7位外籍科学家和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奖。另外据分析,此次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平均时间为10.7年,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该项目从1961年7月至2
-
盘点国家科学技术奖:华中科大单细胞项目
生物通报道: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31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项分别的比例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约为15%、25%、60%。而且今年共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科学技术合作奖29项,为历年推荐数量最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家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等7位外籍科学家和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奖。另外据分析,此次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平均时间为10.7年,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该项目从1961年7月至2
-
美开发出防转基因生物扩散技术 避免生物灾难发生
新华社华盛顿1月21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两个研究小组21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防止转基因生物的扩散,从而避免意想不到的生物灾难发生。这被认为是朝着生产更安全的转基因生物迈出的突破性一步。两个研究小组分别来自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新技术的原理大致是,修改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使其必须依赖一种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才能存活,转基因生物自身不能制造这种氨基酸,必须依靠人工“喂养”,因此一旦它扩散至野外,就会因得不到该合成氨基酸的补充而死亡。“这是针对转基因生物现有生物控制手段做出的重大改进。”耶鲁大学助理教授费伦·艾萨克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艾萨克斯的一篇论文以及哈佛大学乔治·丘奇教授的另一篇论文
-
两篇Nature公布转基因技术里程碑成果
生物通报道: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人工合成生物的诞生,令整个生物学界为之激动,但同样不可避免的也令人担忧。这类生物已经渗透到了胰岛素和其他药物成分的制造过程中,而且在生物燃料生产,人类疾病病理探索,渔业农业改良等多个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说其风险可能有些被夸大,但是转基因一旦逃逸出来,确实就有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如果你要制造一种可能具有爆炸性的化学物质,那么就必须首先加入稳定剂。如果你制造一辆车,那么就要把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设计进去,”哈佛大学医学院George Church教授提醒说。这也就是说如果遗传学家要制造一种转基因生物,那么他们就必须做好防范工作,换句话说,转基因